一、MC3深淬硬层二次淬火冷轧工作辊使用性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计江,王勇勤,徐利璞,苏旭涛,刘松,刘云飞[1](2020)在《普碳钢超大总压下量可逆冷轧工艺技术及生产实践》文中指出针对目前我国部分钢企由于现有工艺装备投产较早、技术落后、机组能力不足,只能采取中间退火+二轧程工艺生产0.12~0.15 mm薄规格冷轧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周转周期长,不能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冷轧市场需求的状况,开发了普碳钢单轧程可以实现95%以上超大总压下量的单机架六辊可逆冷轧机组。结合国内新投产的某1 150 mm单机架六辊可逆冷轧机组的稳定规模化生产实践,阐述了机组工艺设备选型、主要工艺技术参数配置和生产需解决的核心关键技术难点,同时列举了几种市场需求量大、附加值高的薄规格冷轧产品的现场实际生产工艺参数,以说明该机组的实际应用效果。
张萌[2](2020)在《Cr3、Cr5钢锻造冷轧辊双频感应加热淬火工艺研究》文中认为汽车和家电等行业高速发展,对冷轧板的需求量快速增长。在冷轧板生产中,高品质冷轧辊是保证轧材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研制高硬度、大淬硬层深、微观组织良好的冷轧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用Cr3、Cr5材料经过冶炼、锻造、调质热处理、50/250Hz双频感应淬火等,制备了Φ440冷轧工作辊。检测分析了各阶段微观组织和性能,对成品冷轧辊进行定量逐层磨削后检测分析微观组织和硬度。Cr3、Cr5材料经过直流电弧炉+钢包精炼+真空除气冶炼,再经电渣重熔后铸锭,化学成分满足要求。轧辊锭坯经过锻造、锻后正火处理后,辊坯点状偏析、非金属夹杂物、碳化物网状、晶粒度等指标均满足要求。辊坯粗加工后经调质热处理,微观组织主要是回火索氏体+均匀分布细小碳化物颗粒。Cr3试料抗拉强度1100MPa,延伸率11%,冲击功33J/cm2;Cr5试料抗拉强度1088MPa,延伸率11.0%,冲击功33.0J/cm2。采用50/250Hz双频感应加热淬火工艺对轧辊进行最终热处理,对轧辊进行35mm层深逐层硬度检测和微观组织分析。结果表明,Cr3试样轧辊辊身下降速度0.7mm/s时的淬硬层(硬度高于HSD90)深度最大,达到17.5mm。Cr5试样轧辊辊身下降速度0.5mm/s、0.7mm/s、1.0mm/s时,35mm层深内硬度值都高于HSD90;下降速度0.7mm/s时的整体硬度最高,且硬度在层深32.5mm之前降低缓慢。淬硬层内层深较浅处,组织主要是不易分辨的隐针状马氏体+少量细小的颗粒状碳化物+少量残余奥氏体;随着层深加大,组织中出现贝氏体,回火马氏体、板条状马氏体等。在其它工艺参数固定的条件下,Cr3试样和Cr5试样50/250Hz双频感应加热淬火工艺的最佳下降速度都是0.7mm/s。以这个下降速度双频淬火,生产的Cr3和Cr5材质的Φ440冷轧辊都能获得优异的组织和性能。
王春祥,曹文娟[3](2018)在《多辊轧机M2(W6Mo5Cr4V2)高速钢工作辊的热处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多辊轧机M2高速钢工作辊的特性,详述了M2高速钢工作辊淬火工艺的试验、试制过程及达到的性能指标,并制定了热处理工艺规范,推广到三种规格产品的批量生产,合格率≥95%。
张超凡[4](2018)在《高速钢冷轧工作辊感应淬火过程数值模拟及工艺优化》文中指出工作辊是轧机的重要组成部件,其使用性能和服役时间影响着整个轧制生产线的生产效率和轧件质量。感应淬火工艺具有低能耗、高效率和对环境污染少等突出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大型轧辊的表面硬化处理。大型冷轧辊感应淬火试验成本高,相关的设备较复杂,同时轧辊的淬硬层深度、应力变化情况难以测量,因此通过有限元软件模拟轧辊的感应淬火过程,优化其淬火工艺,提高大型工作辊的使用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对在不同加热速率,不同加热温度及不同保温时间处理后的新型冷轧工作辊用高速钢试样进行金相实验,并测定其晶粒尺寸,分析加热速率、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实验钢奥氏体晶粒长大规律的影响,得到了实验钢不同加热速率、不同加热温度和不同保温时间的奥氏体晶粒长大模型,为后续热处理过程中的加热工艺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对不同温度下应力水平对马氏体相变动力学的影响进行研究,利用Gleeble-3800热模拟机模拟轧辊在应力约束下的感应淬火过程,对淬火后试样进行X射线衍射、金相实验等一系列的测试及分析,同时结合有限元软件建立应力约束下的马氏体相变模型,并对其进行修正。最后利用DEFORM软件对新型冷轧工作辊的感应淬火过程进行系统数值模拟,对工作辊的温度场、组织场和应力场的变化进行详细分析,并对模型进行实验验证。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工作辊感应淬火过程的相关参数进行优化,将优化前后工作辊感应淬火过程的温度-组织-应力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改进后的工艺能有效降低残余应力同时增大淬硬层深度。论文的研究成果对高速钢工作辊的感应淬火工艺制定和工艺改进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陈威宇[5](2017)在《Cr8钢轧辊同步双频感应加热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提出轧辊作为轧机的主要部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轧机的生产效率和轧制产品的质量,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对轧制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轧辊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Cr8钢作为新型轧辊材料表现出优越的性能,但是目前Cr8钢轧辊的研究尚未成熟,热处理工艺仍在探索之中,制约了Cr8钢轧辊的实际应用。本文研究了Cr8钢轧辊的材料性能和热处理工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Cr8钢轧辊同步双频感应加热的数值模拟,为Cr8钢轧辊的热处理工艺优化提供参考。首先通过实验测得了Cr8钢随温度变化的电阻率,并计算整理了Cr8钢的热物性参数和力学性能参数等材料参数,建立了数值模拟中Cr8钢的材料模型;然后对Cr8钢轧辊的感应加热过程进行工艺设计,确定了感应加热的主要工艺参数,作为数值模拟过程的基本参数,并设计了相应的感应器;最后研究了基于ANSYS软件的感应加热数值模拟方法,解决了感应加热的数值模拟中多场耦合、移动、同步双频等关键问题,进行了Cr8钢轧辊同步双频感应加热的数值模拟,分析了数值模拟结果,并依据数值模拟结果提出了优化方案,经过多次优化后,使轧辊表面各点均达到了所需的加热温度且达到了一定的加热深度,而轧辊心部的温升较小,获得了较为理想的加热效果,确定出了最终的Cr8钢轧辊同步双频感应加热工艺方案。
郭威[6](2016)在《冷轧工作辊水淬油冷工艺参数控制》文中认为当今很多材料加工流程中都会涉及到轧制工艺,轧辊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质量。作为轧机上的关键部件,轧辊在运转时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多种应力,同时这些力量的方向和力度都没有规律可循,所以轧辊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轧辊的寿命主要取决于轧辊的表面硬度、有效淬硬层深度和强韧性能,本文研究的小规格MC3冷轧工作辊主要应用于轧制不锈钢板带,其应具备多种优良的机械性能,包括硬度、韧度以及强度,表面硬度应达到HRC60,以防止轧辊在工作过程中失效。冷轧工作辊常用整体淬火热处理工艺,轧辊若要满足上述性能,淬火冷却过程宜采用水淬油冷工艺方式,然而其工艺参数受人为影响较大,MC3冷轧工作辊水淬油冷工艺参数的不稳定,造成轧辊的组织性能产生相应变化,加上生产时各方压力对其产生的损害,最后的结果就是轧辊很快不能正常工作,严重时会导致停产。针对该问题,本文对冷轧工作辊水淬油冷工艺参数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根据冷轧工作辊水淬油冷工艺特点,利用SEM扫描电子显微镜、金相显微镜、洛氏和维氏硬度计、冲击试验机等,利用设备检测组织性能,进而探讨影响轧辊使用寿命的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解决方案。同时也从工艺步骤上分析水淬时长如何影响材料的性能,继而对热处理流程做出改进。研究结果表明:(1)非正常失效的轧辊,硬度梯度在淬硬层周围较陡峭,金相组织变化明显;正常失效的轧辊硬度梯度较平缓,是热处理工艺设计欲达到的效果;(2)材料中弥散碳化物的比例和水淬时长有着一定的正比关系,淬火时形成片状马氏体的比例以及淬硬层深度也是如此。带来的结果是钢材硬度的加大。但是硬度梯度却不再那么大,曲线较缓和;(3)试块随着水淬时间的增加,冲击性能逐渐降低,并且随着表面距离的增加,相同位置冲击韧性下降趋势逐渐增大。锻后的MC3试块经870℃球化退火,调质处理,水淬210s后油冷,165℃回火处理后,表面硬度达到61HRC。与失效轧辊的组织性能对比后,试验试块在满足高硬度的同时,又具有平缓的硬度梯度分布和较好的心部基体韧性,说明水淬210s油冷是合适的热处理工艺参数。本文的研究结果满足了冷轧工作辊轧制不锈钢板带的使用性能要求,为实现MC3冷轧工作辊在恶劣复杂的工作条件下保持使用寿命的稳定乃至升高提供理论依据。
常旭东[7](2016)在《Cr8钢工作辊淬火过程数值模拟与工艺优化》文中研究表明工作辊作为轧机上使轧材发生塑性变形的消耗部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轧机生产线的生产效率和轧件的品质。工作辊的工作条件极为复杂,通常需要承受磨损、动静载荷和温度剧烈波动等,所以对其服役性能的要求极为严格。为了增强工作辊的服役性能,不仅需要严格控制工作辊的锻造质量,还要不断改进其热处理工艺。热处理工艺的优劣对于工作辊的最终服役性能影响巨大。首先,利用实验,分析了Cr8钢在加热阶段和淬火阶段的相变过程。通过研究不同加热速度下其奥氏体化组织转变,得出加热速度对于奥氏体化相变开始点与相变结束点的影响,绘制了Cr8钢的CHT曲线,并利用Sellar数学模型,建立了Cr8钢晶粒长大数学模型,为其加热工艺的制订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测试在不同冷却速度下Cr8钢的组织转变,获得了Cr8钢的连续冷却相变点,并依此绘制了Cr8钢的CCT曲线。接着,以某厂的Cr8钢大型工作辊为原型,构建出其几何模型和数值模拟模型,通过实验方法测量其导热系数、热扩散系数等基础参数,完善数值模拟数学库;利用有限元软件平台DEFORM,对该Cr8钢工作辊的加热过程和淬火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其温度场、组织场和应力场分布和演化规律。然后,针对原工艺出现的残余应力较大和淬硬层较浅等问题,通过田口方法对其淬火工艺进行了稳健性设计;通过选取影响因子和噪声因子,对淬火时间、淬火方式等关键淬火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通过对大量模拟数据进行信噪比分析和方差分析,并综合多方因素,制定出了一个相对较优的新淬火工艺方案。最后,对该优化后的新淬火工艺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原工艺进行了性能参数对比,结果表明新淬火工艺下Cr8钢轧辊的残余应力大为减小,而淬硬层深度却得到了增加,从而证明通过使用田口方法得到的新淬火工艺切实有效,为实际Cr8钢工作辊的淬火生产工艺制定与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刘占东[8](2013)在《高铬冷轧工作辊用钢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含w(Cr)5%、6%、8%、10%4种高铬冷轧工作辊用钢进行了详细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选择高铬钢制作冷轧工作辊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王爽,刘大琦[9](2013)在《锻造冷轧工作辊材料的发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热加工工艺的不断改进,轧辊制造厂不断研究开发新钢种,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推动冷轧辊用钢的更新换代,冷轧辊的质量及使用性能不断提高。冷轧工作辊的材料从最初使用的轴承钢逐步发展到含2%Cr、3%Cr、5%Cr钢,以及高铬铸铁、高速钢、半高速钢。目前,高速钢及半高速钢轧辊都是铸造的复合轧辊,最初用于带钢热轧机工作辊,近年来已开始用于带钢冷轧机工作辊。今后发展目标必然是整体锻造的半高速钢及高速钢冷轧工作
吴国胜,胡树兵,栗晓[10](2011)在《8Cr4MoV低合金锻造冷轧工作辊钢淬火试验》文中研究表明采用50kg真空感应电炉冶炼4炉不同成分的试验钢,然后对试验钢锭进行锻造和预备热处理,并对经过调质处理的锻件进行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检验、以及顶端淬火淬透性试验;通过对比分析,选用综合性能较好的低N材质试验钢开展淬火试验,经过分析淬火试样的微观组织和显微硬度,优化出最佳淬火温度,为研制8Cr4MoV低合金锻造超深淬硬层冷轧工作辊打下基础。
二、MC3深淬硬层二次淬火冷轧工作辊使用性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C3深淬硬层二次淬火冷轧工作辊使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普碳钢超大总压下量可逆冷轧工艺技术及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普碳钢冷轧来料与产品典型规格 |
3 机组主要工艺技术参数与设备组成 |
3.1 机组主要工艺技术参数 |
3.2 机组主要工艺设备组成 |
4 机组总体装机水平与技术特点 |
5 轧辊选择与板形控制手段优化 |
5.1 轧辊选择 |
5.2 板形控制手段优化 |
6 典型产品轧制规程优化 |
7 结语 |
(2)Cr3、Cr5钢锻造冷轧辊双频感应加热淬火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冷轧辊淬火概述 |
1.2.1 冷轧辊概述 |
1.2.2 冷轧辊化学成分 |
1.2.3 冷轧辊双频感应热处理概述 |
1.3 冷轧辊淬火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
1.3.1 冷轧辊淬火发展历史 |
1.3.2 冷轧辊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3 冷轧辊淬火现有研究的难点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冷轧辊材料与感应淬火试验 |
2.1 实验冷轧辊要达到的性能 |
2.2 冷轧辊工艺流程 |
2.3 冷轧辊试验材料制备 |
2.3.1 冷轧试验辊的冶炼 |
2.3.2 冷轧试验辊的电渣重熔及锻造 |
2.3.3 冷轧试样辊调质处理 |
2.4 冷轧试验辊淬火方案 |
2.4.1 冷轧辊双频感应淬火试验设备 |
2.4.2 冷轧辊双频感应淬火试验方案淬火参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Cr3冷轧辊双频感应淬火 |
3.1 Cr3冷轧辊淬火试验 |
3.2 Cr3冷轧辊双频淬火速度对成品轧辊质量的影响 |
3.2.1 Cr3冷轧辊双频淬火速度对成品轧辊组织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Cr5冷轧辊双频感应淬火 |
4.1 Cr5冷轧辊淬火试验 |
4.2 Cr5冷轧辊双频淬火速度对成品轧辊性能的影响 |
4.2.1 Cr5冷轧辊双频淬火速度对成品轧辊硬度的影响 |
4.2.2 Cr5冷轧辊双频淬火速度对成品轧辊组织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多辊轧机M2(W6Mo5Cr4V2)高速钢工作辊的热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森吉米尔轧机工作辊的性能要求 |
2 森吉米尔轧机工作辊的材质及辊坯制作 |
3 M2高速钢工作辊的淬火工艺 |
3.1 M2高速钢热处理性能及淬火难点分析 |
3.2 热处理工艺方案设计 |
3.3 热处理工艺方案的确定 |
3.4 M2高速钢试制辊的热处理 |
1) 小试验料的淬火、回火试验 |
2) 放大试验辊热处理工艺试验及性能检测 |
3) 试制辊淬火、回火及评价 |
4) 与原工艺效果对比 |
4 工作辊使用跟踪、效果评价及推广应用 |
5 结论 |
(4)高速钢冷轧工作辊感应淬火过程数值模拟及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感应加热技术的发展概况 |
1.2.1 国内外感应加热技术的发展历程 |
1.2.2 感应加热技术的基本原理 |
1.2.3 感应加热技术的工业应用及研究现状 |
1.3 高速钢轧辊的研究进展 |
1.3.1 冷轧辊材料的发展概况 |
1.3.2 高速钢轧辊的成分特征 |
1.3.3 高速钢轧辊的生产制造 |
1.3.4 高速钢轧辊的热处理工艺 |
1.4 轧辊感应淬火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5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冷轧工作辊用高速钢晶粒长大规律研究 |
2.1 实验材料及原理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原理 |
2.2 实验设备及方法 |
2.2.1 实验设备 |
2.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2.3.1 微观组织形貌与晶粒尺寸检测结果 |
2.3.2 加热速率的影响 |
2.3.3 加热温度的影响 |
2.3.4 保温时间的影响 |
2.3.5 奥氏体晶粒长大模型的建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应力约束下马氏体相变规律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Gleeble实验 |
3.2.2 X射线衍射实验 |
3.2.3 金相实验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XRD物相分析 |
3.3.2 微观组织分析 |
3.4 应力约束下马氏体相变模型的建立 |
3.4.1 几何模型 |
3.4.2 应力场分析 |
3.4.3 马氏体相变模型的建立 |
3.4.4 拟合结果对比 |
3.5 马氏体相变模型的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型冷轧工作辊感应淬火过程数值模拟 |
4.1 引言 |
4.2 DEFORM软件介绍 |
4.3 工作辊模型的建立 |
4.3.1 几何模型 |
4.3.2 网格划分 |
4.3.3 边界条件设置及基本假设 |
4.4 工作辊材料的基本参数 |
4.4.1 CCT曲线 |
4.4.2 热物性参数 |
4.4.3 力学性能参数 |
4.5 感应淬火工艺的确定 |
4.5.1 加热电源频率 |
4.5.2 预热温度 |
4.5.3 工作辊的移动速度 |
4.5.4 电流密度 |
4.5.5 冷却方式 |
4.6 感应淬火过程分析 |
4.6.1 温度场分析 |
4.6.2 应力场分析 |
4.6.3 组织场分析 |
4.7 感应淬火数值模拟的实验验证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作辊感应淬火工艺优化 |
5.1 正交试验方法的理论概述 |
5.1.1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的简介 |
5.1.2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的步骤和应用 |
5.2 基于正交试验方法的感应淬火数值模拟 |
5.2.1 感应淬火后的工作辊性能要求 |
5.2.2 正交表的设计 |
5.2.3 数值模拟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 感应淬火工艺优化 |
5.3.1 温度场对比分析 |
5.3.2 应力场对比分析 |
5.3.3 组织场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5)Cr8钢轧辊同步双频感应加热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
1.2.1 冷轧工作辊的发展与现状 |
1.2.2 感应加热数值模拟的发展与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章 Cr8钢的材料参数研究 |
2.1 Cr8钢概述 |
2.1.1 Cr8钢作为轧辊材料的性能 |
2.1.2 Cr8的成分对轧辊性能的影响 |
2.2 测定Cr8钢电阻率实验 |
2.2.1 实验原理 |
2.2.2 实验仪器 |
2.2.3 试件制备 |
2.2.4 实验步骤 |
2.2.5 实验结果 |
2.3 Cr8钢的性能参数 |
2.3.1 Cr8钢的热物性参数 |
2.3.2 Cr钢的力学性能参数 |
2.4 本章小节 |
第3章 感应加热的工艺设计 |
3.1 感应加热概述 |
3.1.1 感应加热优点 |
3.1.2 感应加热方式 |
3.2 感应加热理论 |
3.2.1 基本原理 |
3.2.2 集肤效应 |
3.2.3 邻近效应 |
3.2.4 其他效应 |
3.3 工艺参数制定 |
3.3.1 工件尺寸 |
3.3.2 硬化层深度和电流频率 |
3.3.3 功率及其相关参数 |
3.3.4 感应器设计 |
3.3.5 感应器电流 |
3.3.6 加热温度 |
3.3.7 加热时间 |
3.4 本章小节 |
第4章 感应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 |
4.1 数值模拟工具 |
4.1.1 数值模拟软件 |
4.1.2 有限元计算理论 |
4.2 数值模拟方法 |
4.2.1 多场耦合方法 |
4.2.2 移动模拟方法 |
4.2.3 同步双频求解方法 |
4.3 数值模拟过程 |
4.3.1 模型和网格 |
4.3.2 载荷、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4.4 结果分析与优化 |
4.4.1 模拟结果分析 |
4.4.2 第一次优化分析 |
4.4.3 第二次优化分析 |
4.5 工艺确定与规律总结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冷轧工作辊水淬油冷工艺参数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来源 |
1.1.3 课题研究意义 |
1.2 轧辊制造的工艺历史 |
1.3 冷轧辊的预备热处理 |
1.4 传统冷轧辊材料及其热处理方式 |
1.5 轧辊材料及热处理工艺的发展趋势 |
1.6 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
1.7 国内外的发展趋势 |
1.8 本文研究目标与内容 |
1.8.1 本文研究目标 |
1.8.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研究方法 |
2.2.1 MC3钢热力学参数 |
2.2.2 实验方案和条件 |
2.2.3 微观组织分析 |
2.2.4 力学性能检测 |
2.2.5 实验用其他设备 |
第三章 MC3钢水淬冷却过程的温度场模拟 |
3.1 DEFORM软件简介 |
3.2 操作流程及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失效轧辊的采集和组织性能分析 |
4.1 现场跟踪轧辊使用情况 |
4.2 失效轧辊的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MC3试块组织性能分析 |
5.1 硬度梯度分析 |
5.2 冲击韧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7)Cr8钢工作辊淬火过程数值模拟与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工作辊材料的发展进程 |
1.3 工作辊的热处理 |
1.4 淬火热处理过程的数值模拟 |
1.5 淬火热处理的工艺改进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Cr8钢相变特性研究及物性参数确定 |
2.1 Cr8钢奥氏体化动力学研究 |
2.1.1 测试原理 |
2.1.2 测试方法及参数 |
2.1.3 CHT曲线的绘制 |
2.1.4 奥氏体化相变激活能的确定 |
2.2 Cr8钢的连续冷却转变 |
2.2.1 实验方法 |
2.2.2 相变点的确定 |
2.2.3 金相组织的分析 |
2.2.4 CCT曲线的绘制 |
2.3 导热系数的测定 |
2.3.1 热扩散系数的测定 |
2.3.2 比热容 |
2.3.3 密度的测量 |
2.3.4 导热系数 |
2.4 Cr8钢热物性参数 |
2.5 Cr8钢力学性能参数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淬火热处理过程的有限元数学模型分析 |
3.1 温度场模型的建立 |
3.1.1 固体导热微分方程 |
3.1.2 初始条件 |
3.1.3 边界条件 |
3.1.4 有限单元方程 |
3.1.5 相变潜热 |
3.2 组织场的计算 |
3.2.1 扩散型相变分析 |
3.2.2 非扩散型相变分析 |
3.2.3 等温转变曲线 |
3.3 应力场的计算 |
3.3.1 关于应力场的几点假设 |
3.3.2 热弹塑性应力与应变关系 |
3.3.3 热弹塑性问题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作辊淬火热处理过程数值模拟 |
4.1 工作辊淬火过程的数学模型 |
4.1.1 工作辊的几何模型 |
4.1.2 有限元分析模型 |
4.1.3 边界条件 |
4.2 Cr8钢工作辊的加热工艺与淬火工艺 |
4.3 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 |
4.4 淬火过程的数值模拟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田口方法的Cr8钢工作辊淬火工艺优化 |
5.1 田口方法的理论概述 |
5.1.1 田口方法的涵义 |
5.1.2 正交实验设计 |
5.1.3 损失函数与信噪比 |
5.2 基于田口方法的数据准备 |
5.2.1 因子和水平的选取 |
5.2.2 工作辊的性能需求 |
5.2.3 正交表的设计 |
5.2.4 数值模拟的田口数据 |
5.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5.3.1 试验结果信噪比分析 |
5.3.2 试验结果方差分析 |
5.4 优化结果的验证 |
5.4.1 温度场分析 |
5.4.2 组织场分析 |
5.4.3 应力场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高铬冷轧工作辊用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方法与结果 |
1.1 试验用料 |
1.2 铸态组织 |
1.3 间接冷却式末端淬火试验 |
1.4 奥氏体化温度对淬火组织和硬度的影响 |
2 结语 |
(9)锻造冷轧工作辊材料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2%~5%Cr锻钢轧辊 |
2. 高Cr铸铁轧辊 |
3.高速钢及半高速钢轧辊 |
(1) 高速钢轧辊的性能特点 |
(2) 半高速钢 (SHSS) 轧辊性能特点 |
(3) 国内整体锻造半高速钢冷轧工作辊 |
4. 结语 |
(10)8Cr4MoV低合金锻造冷轧工作辊钢淬火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方法 |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1 试验钢成分 |
2.2 锻造组织和硬度 |
2.3 预备热处理组织和硬度 |
2.4 预备热处理力学性能 |
2.5 淬透性试验硬度和端淬曲线 |
2.6 最终淬火试验组织和硬度 |
3 结语 |
四、MC3深淬硬层二次淬火冷轧工作辊使用性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普碳钢超大总压下量可逆冷轧工艺技术及生产实践[J]. 计江,王勇勤,徐利璞,苏旭涛,刘松,刘云飞. 轧钢, 2020(03)
- [2]Cr3、Cr5钢锻造冷轧辊双频感应加热淬火工艺研究[D]. 张萌.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7)
- [3]多辊轧机M2(W6Mo5Cr4V2)高速钢工作辊的热处理[J]. 王春祥,曹文娟. 金属热处理, 2018(11)
- [4]高速钢冷轧工作辊感应淬火过程数值模拟及工艺优化[D]. 张超凡. 燕山大学, 2018(05)
- [5]Cr8钢轧辊同步双频感应加热数值模拟研究[D]. 陈威宇. 燕山大学, 2017(04)
- [6]冷轧工作辊水淬油冷工艺参数控制[D]. 郭威.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16(03)
- [7]Cr8钢工作辊淬火过程数值模拟与工艺优化[D]. 常旭东. 燕山大学, 2016(01)
- [8]高铬冷轧工作辊用钢研究[J]. 刘占东. 黑龙江冶金, 2013(06)
- [9]锻造冷轧工作辊材料的发展[J]. 王爽,刘大琦. 金属加工(热加工), 2013(05)
- [10]8Cr4MoV低合金锻造冷轧工作辊钢淬火试验[J]. 吴国胜,胡树兵,栗晓.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