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图书馆在世界经济情报战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冯婧[1](2021)在《基于专利情报分析的智能家居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现代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智能家居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一些新型智能家居研发公司在家居市场上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映入眼帘,智能家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体现在技术创新上,其表现形式更多的是在专利方面,因而专利情报分析对智能家居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智能家居企业专利数据进行技术情报分析,并从经济情报和法律情报层面进行整体分析,进而提出合乎智能家居企业的发展战略,让更多智能家居企业认识到专利情报分析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也促使其今后的发展中更加重视专利情报分析,为智能家居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从而提高智能家居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智能家居专利数据整理分析,构建共现矩阵,绘制共类网络图,分析专利涉及的各项相关信息,总结出智能家居领域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核心专利技术等;运用博弈论方法对智能家居企业之间的合作竞争关系进行分析;从专利说明书出获取智能家居专利的法律信息,了解专利的法律状态,以更好地应对专利诉讼情况。最后,综合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适合智能家居企业发展的战略。
田稷,聂四维,韩子静[2](2021)在《基于时空维度的我国高校图书馆亚洲文明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现状分析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基于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采用文献调研法和网站调研法,系统梳理我国高校图书馆亚洲文明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情况并进行可视化分析,深度了解我国亚洲文明特色文献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以期能为规模化、体系化的亚洲文明特色文献资源体系建设的规划与实践提供参考,为构建中国向世界诠释自己和亚洲的知识体系发挥重要的基础保障与支撑作用。通过分析发现,我国主要高校图书馆东亚特藏和东南亚特藏较为丰富,西亚、南亚和中亚特藏相对缺失;所有特藏19世纪以来的数量明显比之前多,中亚和西亚特藏时间段分布很少;上述缺失部分是系统性补藏的重要方向。
陈海贝[3](2020)在《情报视角下智库能力体系构成与建设》文中研究表明全球智库整体呈现出蓬勃发展之态,不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智库在科学决策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健全决策体系。中国智库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利于丰富智库研究的理论体系,也有利于提高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整体水平,更有利于增强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实力。本文首先查阅并整理与智库相关的国内外学术着作、期刊、硕博论文、政策文件、研究报告、媒体报道及评论等资料,梳理了智库和智库能力的概念和内涵,构建了以研判选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思想生产能力和传播转化能力四个维度为主的中国智库能力体系。其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相关假设,验证了本研究构建的智库能力体系的可靠性和适用性。然后,构建了智库能力模型,通过问卷星、电子邮件等线上调查方式和纸质问卷等线下调查方式,邀请国内智库专家对各项智库能力进行评价,验证中国智库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能力对综合能力的影响程度,形成智库能力体系的综合评价,并对中国智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根据国内不同类型智库的差异化问题以及各类型智库的突出能力和薄弱能力,针对性地提出有效建议。本文主要解决了“智库能力是什么”以及“智库能力如何建设”两个重点问题。通过智库能力评价结果,发现中国智库能力缺失的问题所在。虽然中国智库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仍需要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和发展过程中的重难点,从各方面提升能力:一是从主动意识、大局意识、认知意识、学习意识、问题意识和动态意识等方面,不断提高其研判选题能力;二是从系统优化、专业方法、战略优化、组织管理和临场发挥等方面,不断提高其信息收集能力;三是从精准剖析、数字技术、思想创新、专业动态、学术写作和察错纠错等方面,不断提高其思想生产能力;四是从传播转化动力、传播转化意识、传播转化内容、传播转化对象、传播转化目的、传播转化渠道和传播转化形式等方面,不断提高其传播转化能力。中国智库如果通过全方位的能力提升,必定能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更大效用。
包志国[4](2019)在《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研究(1949-1956)》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步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重要时期,在文化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也不可避免地随之发生深刻变化。东西方的价值观念、传统与现代的价值思想相互激荡交融,世界各国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发展和追问愈来愈烈。从这一大的全球视角来审视价值观念系统的建构,具有更加深远的现实重要性和时代紧迫性。价值观教育是价值观念系统建构的重要路径,尤其是在急剧变化的时代之中,更是发挥着建立社会价值秩序、塑造人的内心世界以及重建人们精神家园的重要作用。社会重大变革时期执政党的价值观教育对政权的巩固、多元价值观的整合以及社会思潮的引领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949-1956年这一具有非凡历史意义的时期,中国共产党肩负着传递新的时代精神、锻造新的时代品格和引领新的社会风尚的历史重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自1840年代以来中国最为重大和最为根本的社会变革。这一深刻变革实现了中国社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转变,进而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开启了中华民族百余年来从饱受屈辱到站起来的一个全新时代,标志着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真正建成。新中国初创后的这七年,经济、政治、文化经历着急骤的变迁,个人的思想价值观念和内心深处不可避免地经历着异乎寻常的矛盾冲突和选择调适。各种价值观呈现出交织交锋状态,封建的、落后的、保守的、反革命的价值观与科学的、先进的、进步的、革命的价值观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碰撞与斗争,形势异常严峻和复杂。面对深刻的社会变化,如何通过执政党的力量来确立起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摆在当时刚刚取得全面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面前一项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在这段重要的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价值观教育,整合社会各阶层的价值观念,构建国家和民族新的价值观念系统,凝聚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平稳顺利地完成这一具有奠基性、开创性意义的社会变革,使得1949-1956年间的中国社会呈现出了蓬勃盎然的生机。本文中的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是指中国共产党作为价值观教育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不同社会群体所进行的价值系统重塑的一种教育。从深刻意义层面来看,价值观教育是价值信仰系统建构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对于整个社会,还是对于每个个体,都必不可少。对社会而言,其具有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融合多元的意识形态,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等重要作用。对个体而言,其具有认知时代发展趋势、坚定信仰、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功能。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社会这一重大变革时期,价值信仰系统建构如何稳固国家政权、如何巩固执政党地位以及如何塑造人们的精神世界这一问题导向为切入点。在归纳学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历史文献资料,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思想为指导,以融通中共党史、共和国史、价值哲学、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学科知识为理论支撑,深入到文化深层结构的价值观层面,系统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头七年开国奠基时党的价值观教育,探寻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源头活水,剖析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时代背景,梳理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对象及核心内容,归纳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方法、途径与载体,总结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显着成效、基本经验、主要教训以及对新时代价值观教育的深刻启示。历史需要观照现实,现实更要回望历史。当前,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更好构筑中国价值,均需回溯到更深的层次和更大的历史格局中,在历史语境中去解读现实。本文在此基础上尝试拓展多学科协同研究的视野,在整体性把握下凸显中国共产党特定历史阶段价值观教育的特征,突出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当代走向研究,试图从学理层面为新时代构建国家民族价值信仰系统提供丰厚的思想资源及有益的历史借鉴。
施州[5](2019)在《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宣传研究》文中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最大规模的总体战争,一场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美国凭借其强大国力和武装力量领导同盟国赢得最终胜利。其胜利的原因,除了正义战争之性质这一主因之外,离不开战时国家意志的凝聚,更离不开战时人民力量(包括大规模战争物资生产)的动员。二战期间,美国政府积极开动国家宣传机器,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报刊、广播、海报等媒介进行战时动员,其中尤以海报为重要宣传工具。海报宣传发挥强大效果,深刻影响了战争进程。同时,二战还对传播学产生巨大影响,传播学几位奠基人都参与战时宣传研究,开创重要理论体系,为传播学奠定理论基础。二战是近代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战争,彻底改变了世界格局,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并输出强有力的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时至今日世界之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格局依然深受二战影响,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宣传的意义深远。本研究以战时宣传理论作为实证研究的基础,对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宣传活动进行个案分析。本研究挖掘了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有关海报宣传的重要文献,收集整理了651张政府海报样本,以宣传研究方法论为基础,结合经典传播学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建构历史语境,采用定量内容分析法对海报样本作整体规律分析,用定性符号学文本分析法对单张海报进行意义解读。本研究分别从政府海报的“宣传组织运作机制”、“宣传渠道和媒介景观”、“宣传策略、宣传内容和宣传形式的流变”、“国家精神宣扬”、“战争逻辑建构”、“军事神话塑造”、“社会身份认同”、“文化价值输出”互为有机关联的八个方面对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宣传活动进行全面透彻的解析。本研究发现,战时宣传组织并不一定是官方垄断式,也可以采用官民协作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资源,进行创作、发布,并通过事件配合、媒体联动等方式,共同营造媒介景观。战时宣传策略、宣传内容和宣传形式要避免抽象说教,而要具象化、通俗化。战时宣传的内容可以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宣扬国家精神和爱国主义;建构战争的性质和目标;塑造正义之师和强大武装力量的形象;促进国民身份认同,缓解社会矛盾;输出本国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本研究继承了传播学先驱的研究传统,是对战时宣传理论的延续和补充。本研究认为战时宣传研究首先要关注宣传组织,同时要分析宣传渠道、媒介事件、媒介景观、宣传策略、宣传内容、宣传形式;具体宣传内容分析不仅要从国家、战争和军事层面,也要从社会和文化角度切入。本研究为后续战时宣传研究供了新的框架和思路。同时,本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我国政府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加以凝聚国家意志、团结民心、动员全民参与;在重大历史转折期对内对外加以宣传国家精神、军队形象、国家软实力等重大问题供极其鲜活的典例和范式。
龙微月,文庭孝[6](2019)在《专利经济信息挖掘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专利信息是包含了多种信息资源的复合信息源,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经济信息。将专利信息作为一种经济信息来挖掘,可以发挥出专利文献的经济情报功能,从而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文章从专利检索、专利分析、专利地图、专利指标和专利引文分析等几个方面对专利经济信息挖掘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参考文献58。
王思[7](2018)在《图书馆智库职能结构与服务能力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步入了新时代,我国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增强,这就需要各项设施建设和顶层设计向信息化、智能化的领域发展,传统的图书馆已不能满足公众、科研及政策发展的需要,各方面资源更需协同发展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将数字化发展到图书馆的建设中来,让智能化水平与大数据相结合,发挥出图书馆作为大数据库的重要优势,应该着力发展图书馆成为参与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地方政府、科学研究机构决策的重要支撑平台,特别是新时代的中国,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尤其是图书馆智库是必不可少的角色。本文以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智库、高校图书馆智库等作为调查研究对象,以数据、信息、知识转化、知识组织的相关理论框架及图书馆与现代智库建设的相互关联与可能性作为研究基础,结合实践,运用文献调研法、电话问卷调研法、归纳分析法等,调查了我国图书馆的现状、智库的建设现状,总结出图书馆作为智库建设中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图书馆作为智库现有的能力和职能,可以怎样更有效更科学地解决问题和提供决策。目的是为通过对图书馆新型智库建设的研究,促进图书馆作为智库整体的服务能力还有图书馆职能构建的整体提升,促进图书馆由“信息的集散地”向“智慧的发源地”转化,为政府、企业及相关机构的战略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从而推动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并最终为各类图书馆智库提升成为中国新型智库的研究得以延续、为图书馆智库建设提供更完善的理论基础。本文首先讲解了选则图书馆智库建设选题的背景及意义,通过文献调研的方式综合阐明了了国内外图书馆现状、智库现状和图书馆智库的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调查方法、调查内容、研究步骤及创新点。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图书馆智库的数据信息、知识服务,图书馆作为智库的信息集中地,知识整合地的特点,确立了图书馆可以参与智库并互相协同共同完成数据挖掘、知识检索的过程并能够开展项目研究建设。文章界定图书馆智库职能、图书馆智库能力等内涵。统计调查了40所图书馆与20家智库,对图书馆智库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进行了分析。然后,从四个层面的建设和构想为图书馆智库成为国家新型智库未来进行了详细分析与建议。最后,对以图书馆为依托的新型图书馆智库的建设构想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分析,对图书馆智库的机制架构、职能和能力方面内容进行了创新,探讨图书馆智库职能执行部门的管理与协同运作,从数据和信息层、知识层、智能层、综合层4个层面给出图书馆提升智库能力的策略。图书馆智库的建设能够提升图书馆各类知识资源共享、提高图书馆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知识挖掘与知识应用效应,丰富国家人文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交流与沟通,坚定把握服务人民的宗旨、并能够服务地方政府、服务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为目标。以科学的决策研究为主攻方向,提升国家实体文化实力,通过职能构建、服务管理模式的协同创新,增强我国智库发展能力,提高水平,为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建设贡献力量。
马捷,王思,胡漠,赵天缘[8](2017)在《“信息-知识-智能”框架下图书馆智库职能构建与能力提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意义]厘清图书馆智库职能构成,探索图书馆智库能力提升策略,为当前图书馆智库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过程]基于"信息-知识-智能"一体化理论,结合实践调研,界定图书馆智库内涵,提出图书馆的智库职能的内容和结构,探讨智库职能执行部门的管理与协同运作。从信息层、知识层、智能层、综合层4个层面给出图书馆提升智库能力的策略。[结果/结论]通过图书馆智库建设,可以促进图书馆由"信息的集散地"向"智慧的发源地"转化,为政府、企业及相关机构的战略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李建红[9](2016)在《日本末次研究所及其在华搜集情报资料研究 ——以抗战前与抗战中的《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末次研究所是20世纪二十年代在中国活跃的情报机构,始建于北京,创始人为末次正太郎太郎。从事中日情报搜集,服务于日本军部,在中国进行了长期有效的情报工作,该机构在收集剪报基础上,形成了中、日、英文版本的《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笔者在中文部分的基础上,通过对中日战争爆发前后的相关的归类和解析,配合中国近现代史和中日战争史的相关内容,对末次研究所在这两个阶段的工作重心和中国报纸在期间的报道内容进行梳理。末次研究所在中国的工作十分之细致,反映到《日本末次研究所所情报资料》中,则是在战争爆发前后展现出了相对不同的情报内容,战前末次研究所事无巨细,对很多细枝末节方面的内容悉数收入,可以通过这些剪报资料和情报标注看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全貌,同时对与中日关系息息相关的政治、经济、军事情报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对比,对国共关系、中日关系、伪满与国民政府之前的对抗和谈判等内容进行了重点收录。战争爆发之后的《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将更多的篇幅放在了中国境内战争的细枝末节和与战争周边相关的国际关系和欧洲战局的相关情报整理上,侧面反映了日本方面对攻占中国的时间和速率的过于乐观。通过对于战前战中的末次研究所及其成果《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虽然无法正面证明末次研究所及其活动对战争格局造成影响,末次研究所对中国局势的研究深入和工作重心变化的迅速,成为研究的重点。
张莹[10](2016)在《高校图书馆智库建设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既面临着国际上的激烈竞争,又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人口、能源、环境等问题,要应对这些复杂的全球性问题,破解改革发展中的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决策咨询制度,就必须大力发展高校智库作为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高校智库的建设发展。本文以高校图书馆智库作为研究对象,以知识生产的相关理论及高校图书馆与高校智库建设的关联性作为研究基础,运用了文献研究法、统计学法、归纳分析法,调查了我国高校智库的建设现状,总结了高校智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高校图书馆智库是如何有效地解决高校智库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目的是通过对高校图书馆智库建设的研究,促进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顺应高校服务社会的发展趋势,从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并最终实现高校图书馆智库作为中国新型高校智库的建设与发展。本文首先说明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图书馆的知识服务,高校智库的知识生产特点,说明了高校图书馆可以与高校智库共同完成知识生产过程开展智库研究。其次,统计调查了143所高校智库,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进行了分析。然后,从三个方面论证了高校图书馆智库是高校智库的理想选择。最后,对图书馆为依托的新型高校智库的建设构想进行了探讨,尤其是对高校图书馆智库的组织架构进行了创新,提出了矩阵制组织架构的设想,力图通过矩阵制组织架构降低高校智库建设成本,提高高校人力资源使用效率,提升知识资源共享与知识溢出效应,丰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多学科的交流与沟通,最终形成以服务国家与地方政府为宗旨,以科学决策研究为主攻方向,通过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的创新,为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建设贡献力量。
二、高校图书馆在世界经济情报战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图书馆在世界经济情报战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专利情报分析的智能家居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及难点 |
1.4.1 研究创新之处 |
1.4.2 研究难点 |
第2章 智能家居企业发展中专利情报的作用 |
2.1 专利情报的定义及特点 |
2.1.1 专利情报的概念 |
2.1.2 专利情报的特性 |
2.2 专利战略的概念及作用 |
2.2.1 专利战略的概念 |
2.2.2 专利战略的作用 |
2.3 专利情报战略分析的主要内容 |
2.3.1 主要专利技术的分析 |
2.3.2 对关键专利的分析 |
2.3.3 对拟申请专利的各专题技术的分析 |
2.3.4 该课题中争夺要点的技术领域的分析 |
2.4 专利信息的情报功能 |
2.4.1 技术情报 |
2.4.2 市场情报 |
2.4.3 法律情报 |
2.5 专利情报分析对于智能家居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
2.5.1 发现竞争对手 |
2.5.2 判断竞争对手的技术水平及特点 |
2.5.3 评价竞争对手的实力 |
2.5.4 监测竞争对手的市场策略 |
第3章 智能家居企业专利技术情报分析 |
3.1 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 |
3.2 专利数据收集与整理 |
3.2.1 数据源选取 |
3.2.2 专利检索策略 |
3.3 专利态势分析 |
3.3.1 专利年度申请量分析 |
3.3.2 地域分布分析 |
3.4 专利发明人及专利权人分析 |
3.4.1 专利发明人分析 |
3.4.2 专利权人分析 |
3.5 专利技术分析 |
3.5.1 德温特手工代码分析 |
3.5.2 国际专利分类号分析 |
3.6 专利共被引分析 |
3.6.1 专利号共被引分析 |
3.6.2 发明人共被引分析 |
3.6.3 专利权人共被引分析 |
第4章 智能家居企业的经济情报与法律情报分析 |
4.1 智能家居企业的经济情报分析 |
4.1.1 智能家居控制难易程度分析 |
4.1.2 主导者与进入者的博弈分析 |
4.2 智能家居专利的法律情报分析 |
4.2.1 专利有效性的判定 |
4.2.2 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保护适用范围确定 |
4.2.3 外观设计中的专利权保护适用范围的确定 |
4.2.4 专利侵权行为的判定 |
第5章 智能家居企业发展战略 |
5.1 专利管理的风险防范 |
5.1.1 研发阶段的专利风险防范 |
5.1.2 专利申请中的风险防范 |
5.1.3 专利运营中的风险防范 |
5.2 专利战略管理 |
5.2.1 专利信息战略 |
5.2.2 专利进攻战略 |
5.2.3 专利防御战略 |
5.3 专利综合战略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创新之处 |
6.3 研究不足之处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时空维度的我国高校图书馆亚洲文明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现状分析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国内外研究概述 |
3 研究方法 |
4 建设现状分析 |
4.1 特藏概况 |
4.2 基于空间维度的特藏分析 |
4.3 基于时间维度的各区域特藏分析 |
4.3.1 东亚特藏 |
4.3.2 东南亚特藏 |
4.3.3 南亚特藏 |
4.3.4 中亚特藏 |
4.3.5 西亚特藏 |
5 存在问题与建议 |
6 结语 |
(3)情报视角下智库能力体系构成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与研究问题 |
1.2.1 研究综述 |
1.2.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重难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重难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系统分析法 |
1.4.3 统计分析法 |
1.4.4 问卷调查法 |
1.4.5 对比分析法 |
1.4.6 经验总结法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创新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情报学理论 |
2.1.1 知识吸收理论 |
2.1.2 社会传播理论 |
2.2 管理学理论 |
2.2.1 战略管理理论 |
2.2.2 动态能力理论 |
2.3 软科学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情报视角下智库能力体系构成 |
3.1 智库能力 |
3.2 情报视角下智库能力划分 |
3.2.1 需求分析阶段 |
3.2.2 情报收集阶段 |
3.2.3 情报分析阶段 |
3.2.4 情报流通阶段 |
3.3 情报视角下智库能力构成 |
3.3.1 研判选题能力 |
3.3.2 信息收集能力 |
3.3.3 思想生产能力 |
3.3.4 传播转化能力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情报视角下智库能力体系验证 |
4.1 处理方法 |
4.2 研究设计 |
4.2.1 相关假设 |
4.2.2 问卷及量表构建 |
4.3 数据采集 |
4.4 数据处理 |
4.4.1 描述性统计 |
4.4.2 信度与效度分析 |
4.4.3 模型评估 |
4.5 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智库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
5.1 处理方法 |
5.2 模型构建 |
5.2.1 选取变量 |
5.2.2 构建模型 |
5.3 数据采集 |
5.4 数据处理 |
5.4.1 描述性统计 |
5.4.2 回归分析 |
5.5 结果分析 |
5.5.1 同一能力对不同智库的影响 |
5.5.2 不同能力对同一智库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智库能力建设策略 |
6.1 提高研判选题能力 |
6.2 提高信息收集能力 |
6.3 提高思想生产能力 |
6.4 提高传播转化能力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重难点 |
1.4.2 研究创新点 |
1.5 核心概念界定 |
1.5.1 价值观 |
1.5.2 中国共产党价值观 |
1.5.3 价值观教育 |
第2章 源头活水: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源泉 |
2.1 理论基础 |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价值观教育相关论述 |
2.1.2 列宁的价值观教育相关论述 |
2.1.3 毛泽东的价值观教育相关论述 |
2.2 实践源泉 |
2.2.1 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初创 |
2.2.2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探索 |
2.2.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深入 |
2.2.4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发展 |
第3章 现实需求: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时代背景 |
3.1 涤除旧的价值观念:旧中国统治阶级残余思想急需破除 |
3.1.1 肃清帝国主义奴化思想 |
3.1.2 清除封建主义愚民思想 |
3.1.3 根除官僚资本主义腐朽思想 |
3.2 建构党和国家意识形态:主导价值观亟待确立 |
3.2.1 中国共产党政党意识形态的建构 |
3.2.2 中国共产党推动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 |
3.3 促进社会整合:社会变革时期各阶级的复杂社会心态尚待调节 |
3.3.1 社会阶级结构的变迁 |
3.3.2 各阶级中的复杂社会形态 |
第4章 教育群体与价值体系: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对象及内容 |
4.1 教育对象: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群体指向 |
4.1.1 共产党员、领导干部:价值观教育的示范群体 |
4.1.2 工人、农民、革命军人:价值观教育的核心群体 |
4.1.3 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等群体:价值观教育的广泛群体 |
4.2 价值体系: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
4.2.1 马列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指导思想 |
4.2.2 社会主义:艰辛探索中的价值目标 |
4.2.3 爱国主义:凝聚民族的价值追求 |
4.2.4 集体主义:汇集众力的价值主张 |
4.2.5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价值倡导 |
4.2.6 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 |
第5章 教育举措、路径探寻与价值承载: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方法、途径及载体 |
5.1 方法选择: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方法 |
5.1.1 理论教育法:价值观教育的灌输与渗透 |
5.1.2 实践教育法:价值观教育的培育与践行 |
5.1.3 榜样示范教育法:价值观教育的典范与标杆 |
5.1.4 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法:价值观教育的强化与提高 |
5.2 路径探寻: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
5.2.1 旧有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广泛的价值观教育传播系统 |
5.2.2 思想改造:涤除旧社会的价值观念 |
5.2.3 思想文化领域的“三次批判”:掌握文化领导权 |
5.2.4 土地改革中的价值观教育:唤醒农民的阶级意识 |
5.2.5 “三反”“五反”运动中的价值观教育:树立新的社会风尚 |
5.2.6 社会主义改造中的价值观教育:引领新中国的发展走向 |
5.2.7 农村冬学教育: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 |
5.2.8 职工业余教育:启迪工人的阶级觉悟 |
5.3 价值承载: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
5.3.1 以重大活动载体增进新的价值认同 |
5.3.2 以重大会议载体达成新的价值共识 |
5.3.3 以传媒载体宣传新的价值主张 |
5.3.4 以文艺载体讴歌新的时代精神 |
第6章 审视反思: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成效、经验、教训及启示 |
6.1 行之有效: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取得的显着成效 |
6.1.1 凝聚思想共识巩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政权 |
6.1.2 新旧对比赢得了社会各阶层对党和国家的认同 |
6.1.3 汇聚众力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
6.1.4 价值实践中人民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彰显 |
6.2 以史资政: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经验 |
6.2.1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
6.2.2 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开展价值观教育 |
6.2.3 运用政治动员增强价值观教育的渗透力 |
6.2.4 注重社会各阶层的正当利益需求与价值观教育相融合 |
6.3 知往鉴今: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教训 |
6.3.1 思想文化领域的问题与政治问题混淆界限 |
6.3.2 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方式方法简单化 |
6.3.3 “三反”“五反”运动中的价值观教育存在过激行为 |
6.4 当代价值: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启示 |
6.4.1 价值观教育尤其是党自身的价值观教育极端重要 |
6.4.2 价值观教育要深入细致覆盖到不同社会群体 |
6.4.3 价值观教育要注重对多元价值观及社会思潮的引领 |
6.4.4 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要与时代特征相融合 |
6.4.5 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要不断创新 |
6.4.6 价值观教育要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紧密结合 |
结语 现实观照:对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5)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宣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文献与成果综述 |
一、中外文献综述 |
二、研究成果综述 |
第三节 理论辨析与概念界定 |
一、宣传理论问题辨析 |
二、研究对象概念界定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基本框架 |
三、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第一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公共协作机制 |
第一节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组织机构流变 |
一、政府海报的主要需求方 |
二、政府海报官方主导机构的流变 |
三、官方与民间机构合作机制 |
第二节 政府海报的创作与采购模式 |
一、明星海报回购模式(1941-1945年) |
二、海报大赛征集模式(1941-1942年) |
三、协调机构原创模式(1942-1945年) |
四、专家协同创作模式(1943-1945年) |
第三节 政府海报印刷和媒体投放模式 |
一、政府海报的指定印刷方 |
二、民间公司组织捐赠和分发 |
三、基层志愿者分发和张贴 |
小结 |
第二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媒介景观营造 |
第一节 海报分发渠道策略和趋势 |
一、海报渠道系统设计 |
二、海报分发与张贴技巧 |
三、海报数量与年份趋势 |
第二节 海报在各类生活场景的运用 |
一、海报在户外场景 |
二、海报在工厂场景 |
三、海报在校园场景 |
四、海报在社区场景 |
第三节 海报相关媒介事件与媒介景观 |
一、杂志国旗封面运动 |
二、海报与视觉艺术大赛 |
三、海报与战时宣传展览 |
四、海报与真人宣传活动 |
五、海报与战时宣传电影 |
小结 |
第三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宣传策略流变 |
第一节 二战前海报宣传的历史演变 |
一、二战前海报宣传简史 |
二、一战中美国政府海报宣传 |
三、一战与二战海报宣传策略对比 |
第二节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宣传理念博弈 |
一、政治艺术派的理想主义 |
二、商业广告派的专业主义 |
三、政府海报的商业化趋势 |
第三节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宣传内容流变 |
一、美国政府总体宣传策略 |
二、政府海报宣传主题分析 |
三、从抽象爱国到说服行动 |
第四节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宣传技巧嬗变 |
一、正反两面理诉求 |
二、温和的恐惧诉求 |
三、大众视觉艺术 |
四、人物情感共鸣 |
五、乐观主义基调 |
小结 |
第四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国家精神宣扬 |
第一节 政府海报中的国家精神溯源 |
一、独立宣言中的自由精神 |
二、开国元勋的精神图腾 |
三、四大自由的对外传播 |
第二节 政府海报中国家精神的战时表述 |
一、国内外民主统一战线 |
二、外交关系的政治宣言 |
第三节 政府海报的爱国主义图形符号象征 |
一、国旗的爱国主义象征 |
二、国旗的爱国主义背书 |
三、国旗的爱国主义隐喻 |
第四节 政府海报的国家精神图像符号象征 |
一、国家精神的人格符号象征 |
二、国家精神的物化符号象征 |
小结 |
第五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战争逻辑建构 |
第一节 政府海报中的战争定性 |
一、敌方谬论的批判 |
二、屠杀行为的揭露 |
三、难民问题的态度 |
第二节 政府海报中的战争场景 |
一、我方军事装备的损失 |
二、我方军事人员的伤亡 |
第三节 政府海报中的战争目标 |
一、敌方的图形符号象征 |
二、敌方的人物符号建构 |
小结 |
第六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军事神话塑造 |
第一节 政府海报中的军事武装力量 |
一、武装力量霸权主义 |
二、军需补给强力威慑 |
三、出征场景仪式渲染 |
第二节 政府海报中的军队集体人格 |
一、乐观主义的军营纪实 |
二、实用主义的战地纪实 |
三、英雄主义的战场奇观 |
第三节 政府海报中的英雄神话塑造 |
一、平民式真人英雄 |
二、古典式战斗英雄 |
三、人道主义式光环 |
小结 |
第七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社会身份认同 |
第一节 政府海报中的军民统一战线 |
一、全民认同和集体主义 |
二、前后方工作的同一性 |
第二节 政府海报中的性别身份认同 |
一、战时女工与女权主义 |
二、家政事务与爱国主义 |
三、巾帼英雄的国家认同 |
第三节 政府海报中的种族平等意识 |
一、少数裔形象的缺席 |
二、刻意凸显的平等幻象 |
小结 |
第八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文化价值输出 |
第一节 政府海报中的国家传统价值观 |
一、国土情怀与乡民情结 |
二、血缘情愫与情感需求 |
三、宗教信仰与精神寄托 |
第二节 政府海报中的国民战时价值观 |
一、为国牺牲精神 |
二、勤劳奋斗信念 |
三、公平与诚信观 |
四、节俭与环保意识 |
第三节 政府海报中的战后和平憧憬 |
一、安全感的获得 |
二、丰衣足食的乐土 |
三、乌托邦式的幸福 |
小结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海报量化内容分析法详细步骤说明 |
附件二:本研究所有海报样本清单 |
附录三 :本文各章节所有图表清单 |
附录四 :二战时期美国着名艺术家和插画师 |
附录五 :重要历史海报文献及来源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专利经济信息挖掘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专利经济信息研究 |
1.1 专利信息 |
1.2 专利经济信息 |
1.3 专利经济信息挖掘的作用 |
2 基于专利检索的专利经济信息挖掘研究 |
2.1 专利检索及其经济意义 |
2.2 专利检索在专利经济信息挖掘中的应用 |
3 基于专利分析的专利经济信息挖掘研究 |
3.1 专利分析及其经济意义 |
3.2 专利分析在专利经济信息挖掘中的应用 |
4 基于专利地图的专利经济信息挖掘研究 |
4.1 专利地图及其经济意义 |
4.2 专利地图在专利经济信息挖掘中的应用 |
5 基于专利指标的专利经济信息挖掘研究 |
5.1 同族专利指标 |
5.2 专利类型指标 |
5.3 专利价值指标 |
5.4 专利引用指标 |
6 基于失效专利的专利经济信息挖掘研究 |
7 基于专利诉讼的专利经济信息挖掘研究 |
(7)图书馆智库职能结构与服务能力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分析 |
2.1.1 智库的概念 |
2.1.2 图书馆智库 |
2.1.3 图书馆智库职能 |
2.1.4 图书馆智库服务能力 |
2.2 相关理论 |
2.2.1 知识转化理论 |
2.2.2 知识服务理论 |
2.3 “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四维服务框架 |
第3章 图书馆智库职能与服务能力调查分析 |
3.1 调查目的及取样 |
3.2 调查时间与调查方法 |
3.3 调查内容及结果 |
3.3.1 图书馆智库建设状况 |
3.3.2 图书馆智库职能调查 |
3.3.3 图书馆智库服务能力调查 |
3.3.4 非图书馆智库对图书馆提出的要求 |
3.4 调查结果分析 |
第4章 “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框架下图书馆智库职能结构构建 |
4.1 图书馆智库职能阐释 |
4.2 “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服务框架下图书馆智库职能结构与内容 |
4.3 智库职能结构优化与服务能力提升间的关系 |
第5章 “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框架下图书馆智库服务能力提升策略 |
5.1 “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框架下图书馆智库服务能力提升思路 |
5.2 数据与信息层面:利用云技术完善图书馆智库平台的建设提升信息转化为注意力的能力 |
5.3 知识层面:利用知识挖掘技术和合作式参考咨询服务提升知识开发能力 |
5.4 智能层面:聘请专家学者增强图书馆智库专业化能力、提升决策力 |
5.5 综合层面:完善图书馆智库管理保障机制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及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信息-知识-智能”框架下图书馆智库职能构建与能力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信息-知识-智能”理论框架 |
3 图书馆智库职能和图书馆智库能力内涵 |
3.1 调研目的与取样 |
3.2 调研时间与方法 |
3.3 调研内容与结果 |
3.4 调查结果分析 |
3.5 图书馆智库职能与智库能力内涵界定 |
3.5.1 图书馆智库职能内涵 |
3.5.2 图书馆智库能力内涵 |
3.5.3 图书馆智库职能和智库能力的关系 |
4“信息-知识-智能”框架下图书馆智库职能构建 |
4.1“信息-知识-智能”框架下图书馆智库职能阐释 |
4.2“信息-知识-智能”框架下图书馆智库职能结构与内容 |
4.2.1 理论支点 |
4.2.2 职能结构与内容分析 |
5“信息-知识-智能”框架下图书馆智库能力提升策略 |
5.1 信息层面:利用云技术完善图书馆智库平台的建设 |
5.2 知识层面:利用知识挖掘技术和合作式参考咨询服务提高知识开发深度和效率 |
5.3 智能层面:聘请专家学者, 增强图书馆智库专业化能力 |
5.4 综合层面:完善图书馆智库管理保障机制, 提升对外服务能力 |
6 结语 |
(9)日本末次研究所及其在华搜集情报资料研究 ——以抗战前与抗战中的《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价值与意义 |
(一) 选题目的 |
(二) 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日本末次研究所与《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 |
第一节 末次研究所与其工作范畴 |
第二节 《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基本情况概述 |
一、《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概说 |
二、《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剪报来源 |
三、《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编辑和内容特点 |
第二章 中日战争爆发前末次研究所搜集的中国情报 |
第一节 战前搜集中国情报的范围与重点 |
第二节 战前搜集的中国政治情报 |
一、抗战前的中国政治经济形势 |
二、末次研究所战前十年政治情报内容解析 |
第三节 战前搜集的中国经济情报 |
一、抗战经济金融总势 |
二、末次有关金融情报的内容分析 |
三、抗战前的中国内债与外债概况与情报解析 |
四、抗战前的关税问题概况及情报分析 |
第四节 战前搜集的中国军事情报 |
一、抗战前的中国军事情况简述 |
二、末次研究所有关中原大战情报解析 |
三、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内战基本情况 |
四、抗战前的中日军事关系概况 |
五、抗战前有关中日关系的剪报内容解析 |
第五节 战前末次情报与中日关系的变化 |
第三章 中日战争期间末次研究所搜集的中国情报 |
第一节 战争爆发后的情报定位 |
第二节 战争期间的中国军事情报 |
第三节 战争期间的中国经济情报 |
第四节 战争期间的苏联政局情报 |
一、抗战爆发初期的苏联政治概况与背景 |
二、末次研究所有关苏联政局的情报解析 |
第五节 战争期间的的欧洲局势情报 |
第四章 《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战前战中情报对比与影响启示 |
第一节 末次情报资料对中日战局的影响 |
第二节 末次研究所战前战中情报内容差异与目的分析 |
第三节 末次研究所情报活动的启示 |
一、情报工作对对外活动之中的重要性 |
二、时至当下,日本对中国的情报渗透仍然值得给予高度关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高校图书馆智库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图书馆与高校智库建设的关联性 |
2.1 两者都在进行知识生产活动 |
2.1.1 知识生产 |
2.1.2 图书馆的核心能力是知识服务 |
2.1.3 高校智库的核心活动是知识生产 |
2.1.4 图书馆与高校智库共同实现知识生产过程 |
2.2 图书馆建设新型高校智库具有明显的优势 |
2.2.1 高校图书馆拥有理想的信息平台 |
2.2.2 拥有情报分析技能 |
2.2.3 组织形式灵活,独立性强 |
2.2.4 研究基础雄厚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高校智库的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现状调查 |
3.1.1 高校智库的省份分布 |
3.1.2 高校智库的建设时间统计 |
3.1.3 高校智库的研究领域调查 |
3.1.4 高校智库的研究梯队统计 |
3.2 我国高校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
3.2.1 地域分布不均 |
3.2.2 发展历史较短,研究领域较集中 |
3.2.3 原有研究机构直接向智库转型 |
3.3 高校图书馆智库的优势 |
3.3.1 有效弥补部分省份高校智库建设数量的不足 |
3.3.2 依据知识溢出效应影响地区发展 |
3.3.3 能有效地组织起多学科的专家队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校图书馆智库是新型高校智库的理想选择 |
4.1 符合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计划 |
4.1.1 体现组织形式的创新 |
4.1.2 符合复合型智库人才培养需求 |
4.1.3 有能力完成专题数据库建设 |
4.2 是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机遇 |
4.2.1 提高学科馆员能力 |
4.2.2 促进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 |
4.2.3 实现图书馆图书情报部门的转型升级 |
4.3 对高校资源的优化利用与发展 |
4.3.1 高校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
4.3.2 组织结构的协同创新化 |
4.3.3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以图书馆为依托的新型高校智库的建设构想 |
5.1 高校图书馆智库建设的基本目标 |
5.1.1 为所属高校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 |
5.1.2 辅助高校人才培养职能 |
5.1.3 搭建起校内各学科交流的平台 |
5.1.4 为国家和地区科技政策发展提供建设性方案 |
5.2 高校图书馆智库的组织架构设计 |
5.2.1 国内外高校智库组织架构的比较分析 |
5.2.2 矩阵制组织架构 |
5.2.3 成员组成 |
5.3 高校图书馆智库的发展路径及展望 |
5.3.1 创立高校图书馆智库联盟体系 |
5.3.2 搭建智库资源共享平台 |
5.3.3 丰富高校的科研组织范式 |
5.3.4 加快建设国际知名智库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高校图书馆在世界经济情报战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专利情报分析的智能家居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 冯婧.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基于时空维度的我国高校图书馆亚洲文明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现状分析与思考[J]. 田稷,聂四维,韩子静. 图书馆建设, 2021(02)
- [3]情报视角下智库能力体系构成与建设[D]. 陈海贝.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4]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研究(1949-1956)[D]. 包志国.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5]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宣传研究[D]. 施州. 上海大学, 2019(03)
- [6]专利经济信息挖掘研究进展[J]. 龙微月,文庭孝.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9(02)
- [7]图书馆智库职能结构与服务能力提升策略研究[D]. 王思. 吉林大学, 2018(12)
- [8]“信息-知识-智能”框架下图书馆智库职能构建与能力提升[J]. 马捷,王思,胡漠,赵天缘. 图书情报工作, 2017(17)
- [9]日本末次研究所及其在华搜集情报资料研究 ——以抗战前与抗战中的《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为例[D]. 李建红. 西北民族大学, 2016(03)
- [10]高校图书馆智库建设研究[D]. 张莹. 燕山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