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昌图爆炸事故原因:电火花引燃粉尘(论文文献综述)
张红伟[1](2021)在《氢化锆卷扬分散及其爆炸特性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核燃料后处理需要将燃料棒切割开来,而切割过程不可避免会产生氢化锆粉尘,这些粉尘在气流等作用下会发生卷扬、分散和在空气中悬浮,若遇到很小能量的点火源即会发生爆炸。氢化锆卷扬、悬浮以及由弱点火引起的爆炸事故,必须从其特性上对它有深刻认识。目前激波条件下粉尘扬起规律以及氢化锆爆炸特性的研究还非常鲜见。本文综合运用内径125 mm的透明耐压有机玻璃管道及带可视窗口的钢制管道,运用高速摄像技术、压力及火焰采集技术、PIV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对氢化锆卷扬分散及其爆炸过程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结论:通过在有机玻璃管中开展激波作用沉积粉尘实验,证实了粉尘卷扬过程出现赫尔姆斯振荡,运用冲击波的反射理论解释了赫尔姆斯振荡的现象与过程。运用PIV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发现了破膜激波卷扬沉积氢化锆的运动过程出现了涡流,消耗了激波的能量。同时,发现破膜燃烧波点燃沉积氢化锆的初期火焰运动过程中出现了速度场的分层,上下层的速度方向相反,大小不等。通过在钢管中开展激波卷扬沉积粉尘致二次爆炸实验,得到氢化锆爆炸是由激波破膜引起的二次爆炸。对氢化锆粒径、氢化锆浓度及管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弯管对氢化锆爆炸火焰造成扰动,加剧了前驱激波与火焰的耦合作用,压力和速度发生了剧增。氮气与空气的浓度增大至5:1会完全抑制氢化锆爆炸。
徐敏潇[2](2017)在《新型高能合金在燃料空气炸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筛选出能进一步提高燃料空气炸药能量水平的金属粉,对不同配方的新型高能合金(M合金)在燃料空气炸药中的适用性进行研究,并通过对金属粉爆炸活性进行测试,筛选出较优的高能金属合金配方。在相同的含液体燃料A/液体燃料B/助燃剂C/金属粉组分的FAE配方中,用高能M合金替换其中的高活性铝粉,制备燃料空气炸药;研究了高能合金对燃料空气炸药爆炸冲击波性能和热毁伤性能的影响,并将高能合金对在燃料空气炸药爆炸性能影响结果与高能合金的爆炸反应活性相比较,对用爆炸反应活性筛选应用于燃料空气炸药中金属粉的方法进行验证。对含金属粉燃料空气炸药配方的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燃料空气炸药中各组分与金属粉的相容性,以及相应燃料空气炸药配方的安定性满足国军标要求,几种材料能在燃料空气炸药中安全使用。对几种金属粉的物理特性表征结果表明:M2、M3和M4等高能合金的理论燃烧热值及实测燃烧热值均高于铝粉,并且可以通过配方的改变来调整理论燃烧热值,达到提高实测燃烧热值的目的,高能合金比铝粉具有更高的热力学释能潜热。参照铝粉粒度及比表面积对铝粉-空气混合物的影响,铝粉颗粒的粒度越小,比表面积越大,爆轰越完全,越容易从燃烧转爆轰。为研究和比较高能合金与铝粉对燃料空气炸药性能的影响,所用的高能合金颗粒大小及比表面积与铝粉相当。同时高能合金的吸湿性满足炸药吸湿性的要求。高能合金的几种物理特性测试结果能够满足燃料空气炸药的使用要求。为了解新型高能合金粉在炸药中应用时的能量释放特性,采用哈特曼管和20L球爆炸测试系统分别对铝粉、镁粉、高能合金粉的动力学释能特性进行了研究。对不同金属粉发生粉尘爆炸的最小点火能量、最低着火温度、爆炸浓度极限、最大爆炸压力和爆炸指数进行了测试。其中高能合金的最小点火能为10~40mJ,小于铝粉(70~80mJ);高能合金M1、M2、M3和M4的最低着火温度分别为490℃、500℃、510℃和530℃,低于铝粉(700℃)和硼粉(>1000℃);高能合金M1、M2和M3的爆炸下限质量浓度均为30 g/m3,低于Al粉的爆炸下限质量浓度40 g/m3;高能合金(M2、M3)的最大爆炸压力分别为0.8791MPa和0.8622MPa,与铝粉的最大爆炸压力0.8805MPa相差不大,但高能合金M2、M3的最大爆炸指数分别为48.4523MPa·m/s和46.1812MPa·m/s,明显大于铝粉的最大爆炸指数32.9021MPa·m/s。从以上的系列粉尘爆炸实验测试结果可以看出:相比于铝粉,高能合金粉尘相对于铝粉较容易被点燃,可以在较低的质量浓度下发生爆炸,且在爆炸时候的爆炸威力较为猛烈,高能合金的粉尘爆炸反应活性更能满足FAE对固体燃烧剂的要求。对含不同金属粉燃料空气炸药的静爆场爆炸冲击波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近场区,含M2和M3合金燃料空气炸药相比于含铝燃料空气炸药、含M1燃料空气炸药及含M4燃料空气炸药在空气中和地面冲击波压力上均有一定优势,其中含M3样品的空中冲击波压力和地面冲击波反射压力比同体系含铝样品分别提高5.5%和3.5%以上。燃料空气炸药发生爆炸后,冲击波超压主要是由燃料空气炸药中的燃料组分爆轰产生,而不同样品中液体燃料相同的,因此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压力差异主要是由金属燃烧剂造成的。所测得的冲击波超压结果与所测得的金属粉粉尘爆炸反应活性相一致。在云雾爆炸后期,分别含M2、M3和M4的燃料空气炸药中金属合金的后燃反应持续时间要明显长于含铝燃料空气炸药及含M1燃料空气炸药。采用红外摄像对燃料空气炸药的爆炸火球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对比爆炸火球在红外热成像仪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含高能合金燃料空气炸药比同体系含铝燃料空气炸药提高20~30%左右。含铝燃料空气炸药爆炸反应产生的火球最高表面温度值为1723.5℃,含M2和含M3燃料空气炸药的爆炸火球表面最高温度分别为1826.1℃和1816.5℃。含高能合金燃料空气炸药的爆炸火球表面高温持续时间比含铝样品长。含铝燃料空气炸药火球表面温度在1200℃以上的持续时间为260 ms,含M2和含M3燃料空气炸药分别为280 ms和290 ms;含铝燃料空气炸药火球表面温度在800℃以上的持续时间为310 ms,含M2和含M3燃料空气炸药均为360 ms。
邱龙[3](2015)在《受限空间LNG爆炸后果模拟与吸能型防爆墙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液化天然气(LNG)在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天然气事故也逐渐涌现,尤其是在受限空间LNG发生泄漏爆炸事故,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从而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因此,非常有必要对LNG接收站容易发生气体泄漏并形成受限空间的区域进行风险分析,研究调压站等狭义受限空间以及场站广义受限空间的LNG泄漏爆炸事故后果,并依此有针对性的设计新型抗爆墙,实现降低爆炸冲击波对周围建筑及设备的破坏作用这一目的,从而为LNG产业顺利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本文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化学工业园区火灾防治技术研究”(2011BAK03B08),以LNG泄漏爆炸事故为研究对象,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LNG接收站储罐区风险评估首先,以LNG接收站储罐为研究对象,建立储罐区发生气体泄漏燃爆事故树,找出导致罐区燃爆事故的基本事件和最小割集,分析计算各个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并对各基本事件结构重要度大小进行排列。其次,根据LNG接收站罐区以及液化天然气的特点,计算并确定火灾、爆炸危险指数与等级,并与采取各种补救措施之后计算的危险指数进行比较,通过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提出合理的对策措施。2、LNG调压站受限空间泄漏模拟根据调压站的具体图纸尺寸以及站内管道高压气体泄漏具体参数,利用Fluent软件建立受限空间内天然气泄漏扩散的数学计算模型和物理模型,根据选定的天然气状态,对天然气泄漏扩散进行模拟,研究空间约束、通风条件及泄压窗开启与否等因素对扩散的影响,揭示其变化规律并获得气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同时为AutoReaGas软件提供数据支持。3、受限空间内LNG爆炸后果模拟及敏感因素分析利用AutoReaGas软件建立调压站密闭空间爆炸模型,设定相应泄漏气体的爆炸初始参数值。以LNG泄漏模拟得到的空间内气体平均浓度值为输入,应用爆炸数值模型对受限空间气体爆炸进行讨论分析。研究空间约束、气体浓度值和有无泄压窗及泄压窗尺寸比值等因素对天然气爆炸压力分布的影响,获得某些特定时间的压力分布规律及超压分布场,为最终确定作用在结构上的爆炸载荷提供依据。4、缓冲吸能型防爆墙设计及抗爆效果模拟及结构优化设计针对LNG接收站内易发生爆炸的区域,充分利用吸能材料所具有良好吸收爆炸冲击波载荷的能力,设计具有较好抗爆效果的新型防爆墙。首先利用ANSYS/AutoDyn软件分别模拟普通型和吸能型防爆墙对爆炸冲击波加载的削弱影响,分析不同材料墙体对爆炸能量吸收作用的差异,然后研究吸能材料厚度长度等特征参数对爆炸能量吸收效果的不同,最终形成附着吸能材料的新型防爆墙优化设计方案,为其他建筑物和人员提供更好的防护作用。
沙爽[4](2008)在《煤层气吸附塔爆炸危险性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拥有丰富的煤层气资源,但开发利用水平很低。尤其是对于甲烷含量较低的煤层气资源目前主要采取排空处理,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绿色能源也加重了环境污染。目前利用变压吸附技术提高煤层气甲烷含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的目的就是研究甲烷吸附塔在提纯甲烷过程中本身的安全性问题。本文根据某甲烷吸附塔按照等比例缩放的原则设计了一套吸附塔模拟装置,在此基础上,配备配气系统、点火系统、计算机动态数据采集系统和实验程序PLC自动控制系统,构成了甲烷吸附塔爆炸火焰传播危险性实验测试系统。与传统仅靠压力作为爆炸传播的判据相比本文增加了温度信号,以增加可靠性。论文首先利用测试系统在不充填吸附介质的情况下,测试了初始压力为常压、0.2MPa和0.3MPa时的爆炸压力,得到三种工况下的甲烷最危险浓度分别为9.0%、9.1%和10.0%。甲烷的爆炸范围随着初始压力的增加而拓宽,初始压力的增加明显的提高了爆炸上限,但是对爆炸下限无明显的影响。爆炸压力和初始压力之间呈现了较好的线性关系;而随着初始压力的升高,爆炸温度的提升趋势趋于缓慢。当加入惰性气体CO2后,甲烷的爆炸范围和爆炸强度明显降低。然后,在模拟装置内充填甲烷吸附介质,利用不同工况下的最危险浓度甲烷空气混合气体,通过改变进气层空间大小、吸附层厚度和初始压力,进行了大量爆炸火焰传播实验,发现在进气层空间较大和初始压力较高的情况下初始爆炸火焰能够穿过介质层传播。通过分析数据,表明模拟装置内火焰穿透能力与初始爆炸能量和初始压力正相关,与吸附层厚度负相关。利用指数评价法建立了甲烷提纯吸附塔内火焰穿透吸附层的综合评价模型M=pA×vB/hC。利用已经获得的实验数据证明了该模型可以用判断吸附塔传播爆炸火焰的危险性。
严明亮[5](2005)在《乙炔生产过程中危害因素分析及安全控制》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乙炔生产过程中电石及乙炔的主要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了发生的事故案例,并提出了预防措施。
张宇竹[6](2004)在《2003年全国特别重大事故大盘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昌图爆炸事故原因:电火花引燃粉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昌图爆炸事故原因:电火花引燃粉尘(论文提纲范文)
(1)氢化锆卷扬分散及其爆炸特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粉尘卷扬分散规律和特性研究 |
1.2.2 粉尘云点火特性研究 |
1.2.3 火焰传播特性研究 |
1.2.4 文献总结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基本概念及粉尘颗粒受力分析 |
2.1 基本概念 |
2.1.1 粉尘 |
2.1.1.1 粉尘粒径 |
2.1.1.2 粉尘爆炸性 |
2.1.2 燃烧与爆炸 |
2.1.3 激波 |
2.1.3.1 激波速度与激波强度的关系 |
2.1.3.2 爆炸冲击波的结构 |
2.2 粉尘颗粒受力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配气系统设计及粉尘粒径分析 |
3.1 甲烷最佳爆炸浓度计算及校核 |
3.1.1 实验装置 |
3.1.2 理论计算 |
3.1.3 实验步骤 |
3.1.4 实验方法 |
3.1.5 实验结果 |
3.2 膜片强度计算及校验 |
3.2.1 实验装置 |
3.2.2 理论计算 |
3.2.3 实验步骤 |
3.2.4 实验方法 |
3.2.5 实验结果 |
3.3 氢化锆粒径分析 |
3.3.1 实验装置 |
3.3.2 实验步骤 |
3.3.3 实验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氢化锆卷扬分散实验研究 |
4.1 实验平台 |
4.1.1 氢化锆卷扬及火焰传播管道 |
4.1.2 配气和点火系统 |
4.1.3 数据采集系统 |
4.1.4 高速摄像机 |
4.2 氢化锆卷扬分散实验 |
4.2.1 实验步骤 |
4.2.2 实验结果 |
4.2.2.1 卷扬运动过程 |
4.2.2.2 悬浮过程 |
4.3 氢化锆火焰传播实验 |
4.3.1 实验步骤 |
4.3.2 实验结果 |
4.3.2.1 火焰过程 |
4.3.2.2 氢化锆浓度对火焰传播的影响 |
4.3.2.3 铺设方式对火焰传播的影响 |
4.4 氢化锆卷扬及火焰粒子图像测试实验 |
4.4.1 实验装置 |
4.4.2 实验结果 |
4.4.2.1 氢化锆卷扬 |
4.4.2.2 氢化锆火焰 |
4.5 本章小结 |
5 氢化锆二次爆炸实验研究 |
5.1 实验平台 |
5.1.1 配气和点火系统 |
5.1.2 数据采集系统 |
5.2 氢化锆直管爆炸实验 |
5.2.1 实验管道 |
5.2.2 实验步骤 |
5.2.3 激波卷扬二次爆炸过程 |
5.2.4 粉尘爆炸影响因素分析 |
5.2.4.1 粉尘浓度 |
5.2.4.2 粒径 |
5.2.4.3 管长 |
5.3 氢化锆弯管爆炸实验 |
5.3.1 实验管道 |
5.3.2 实验结果 |
5.4 氮气抑爆实验 |
5.4.1 实验管道 |
5.4.2 氮气浓度计算 |
5.4.3 实验结果 |
5.4.3.1 压力 |
5.4.3.2 火焰速度 |
5.4.3.3 高速帧图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本文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新型高能合金在燃料空气炸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燃料空气炸药的特点及研究现状 |
1.2.1 燃料空气炸药反应机理研究 |
1.2.2 高能添加剂在燃料空气炸药中的应用研究 |
1.2.3 新型材料在炸药中的应用前景 |
1.3 本论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2 金属粉在燃料空气炸药中的适用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金属及高能合金的组成 |
2.2.1 铝粉 |
2.2.2 铝硼合金 |
2.2.3 高能合金 |
2.3 高能合金热分解温度 |
2.3.1 实验仪器 |
2.3.2 实验过程及数据 |
2.3.3 结果分析 |
2.4 相容性 |
2.4.1 实验方法 |
2.4.2 差示扫描量热法测相容性 |
2.4.3 微热量热法测相容性 |
2.5 燃烧热 |
2.5.1 理论燃烧热 |
2.5.2 实测燃烧热 |
2.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6 比表面积 |
2.6.1 实验仪器 |
2.6.2 实验过程 |
2.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7 吸湿性 |
2.7.1 实验仪器 |
2.7.2 实验过程 |
2.7.3 实验结果 |
2.8 本章小结 |
3 金属粉的爆炸反应活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最小点火能 |
3.2.1 实验部分 |
3.2.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 最低着火温度 |
3.3.1 实验部分 |
3.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4 爆炸下限质量浓度 |
3.4.1 实验部分 |
3.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5 最大爆炸压力及最大爆炸指数 |
3.5.1 实验方法 |
3.5.2 实验仪器 |
3.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4 含金属粉燃料空气炸药爆炸场的冲击波特性 |
4.1 引言 |
4.2 静爆场爆炸实验研究 |
4.2.1 相关参数计算 |
4.2.2 实验样品与测试条件 |
4.2.3 二次起爆延迟时间 |
4.2.4 二次起爆药量 |
4.2.5 静爆场爆炸试验 |
4.3 本章小结 |
5 含金属粉燃料空气炸药的热毁伤效应研究 |
5.1 引言 |
5.2 主要实验仪器 |
5.3 火球表面温度及火球直径 |
5.3.1 TNT测试结果分析 |
5.3.2 含铝FAE爆炸场红外测试结果分析 |
5.3.3 含高能合金粉FAE爆炸场红外测试结果分析 |
5.3.4 不同爆源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束语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今后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受限空间LNG爆炸后果模拟与吸能型防爆墙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LNG接收站储罐区的安全评估 |
2.1 安全评估的基本理论 |
2.1.1 安全评估的目的 |
2.1.2 安全评估的内容 |
2.2 安全评估常用方法简介 |
2.3 道化学评价法应用实例 |
2.3.1 LNG接收站储罐区的概况 |
2.3.2 事故树安全评价 |
2.3.3 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LNG场站受限空间泄漏与扩散数值模拟 |
3.1 受限空间天然气泄漏扩散仿真模拟 |
3.1.1 基于Gambit物理建模与网格划分 |
3.1.2 天然气泄漏参数的设定 |
3.1.3 天然气泄漏扩散结果分析 |
3.2 调压站内气体爆炸模拟 |
3.2.1 AutoReaGas软件简介 |
3.2.2 调压站天然气爆炸数值模型概述 |
3.2.3 理论基础与参数设定 |
3.2.4 爆炸敏感性因素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LNG接收站罐区泄漏爆炸数值模拟 |
4.1 LNG接收站罐区泄漏扩散模拟 |
4.1.1 福建LNG接收站简介 |
4.1.2 LNG储罐泄漏扩散环境条件设置及风场模拟 |
4.1.3 LNG储罐物理模型 |
4.1.4 网格的划分 |
4.1.5 Fluent边界类型及求解参数设置 |
4.1.6 风场计算结果与分析 |
4.2 LNG罐区泄漏扩散过程模拟及结果分析 |
4.2.1 LNG泄漏源强计算 |
4.2.2 泄漏扩散模拟过程参数设置 |
4.2.3 泄漏扩散及相变过程模拟结果分析 |
4.3 罐区甲烷蒸气云爆炸仿真模拟 |
4.3.1 LNG接收站物理模型 |
4.3.2 爆炸后果模拟与分析 |
4.3.3 结果与安全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吸能型防爆墙抗爆设计与分析 |
5.1 爆炸作用基本原理及软件介绍 |
5.1.1 冲击波损伤原理 |
5.1.2 AutoDyn软件及流固耦合原理 |
5.2 材料本构模型 |
5.2.1 空气与TNT的本构模型 |
5.2.2 混凝土动态本构关系 |
5.2.3 钢板材料模型 |
5.3 不同形式砌体防爆墙抗爆效果对比研究 |
5.3.1 数值计算模型及砖墙模型 |
5.3.2 空气爆炸冲击波模拟与经验公式对比分析 |
5.3.3 不同TNT当量下砖混墙破坏模拟与分析 |
5.3.4 墙体表面含装甲钢抗爆吸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煤层气吸附塔爆炸危险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3 本课题研究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第二章 基础理论 |
2.1 变压吸附(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PSA)工艺概述 |
2.2 气体燃烧爆炸理论分析 |
2.2.1 气体的热爆炸理论 |
2.2.2 气体链锁爆炸理论 |
2.2.3 瓦斯链分支爆炸理论分析 |
2.3 气体爆炸极限的化学动力学基础 |
2.3.1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2 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影响因素分析 |
2.4 瓦斯爆炸及其火焰传播的后果 |
2.4.1 矿井瓦斯的存在状态、性质及危害 |
2.4.2 瓦斯爆炸的实质 |
2.4.3 瓦斯爆炸的基本条件 |
2.4.4 瓦斯爆炸的危害 |
2.4.5 瓦斯爆炸的理论研究 |
2.4.6 瓦斯爆炸的实验研究 |
第三章 实验材料、设备和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设备 |
3.2.1 爆炸容器 |
3.2.2 配气系统 |
3.2.3 点火系统和PLC控制系统 |
3.2.4 动态数据采集分析系统 |
3.3 实验方法 |
3.3.1 实验步骤 |
3.3.2 测试参数控制要点 |
3.3.3 注意事项 |
第四章 甲烷爆炸特性研究的结果和分析 |
4.1 甲烷-空气混合气体爆炸特性 |
4.1.1 常压下甲烷-空气混合气体爆炸特性 |
4.1.2 加压下甲烷-空气混合气体爆炸特性 |
4.2 惰性气体对甲烷-空气混合气体爆炸特性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五章 吸附塔模拟装置爆炸火焰传播的实验和评价模型 |
5.1 实验结果 |
5.2 条件因素对火焰穿透吸附层的影响 |
5.2.1 爆炸能量对火焰穿透的影响 |
5.2.2 初始压力对火焰穿透的影响 |
5.2.3 介质层厚度对火焰穿透的影响 #40. |
5.2.4 小结 |
5.3 火焰穿透介质层的综合评价模型 |
5.3.1 模型的建立 |
5.3.2 模型的求解 |
5.3.3 评价模型的适用性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乙炔生产过程中危害因素分析及安全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乙炔生产事故案例分析 |
(1) 案例1:发生器加料口燃烧 |
(2) 案例2:乙炔发生器爆炸 |
(3) 案例3: 乙炔发生器发生爆喷燃烧 |
(4) 案例4:乙炔发生器加料口爆炸 |
(5) 案例5:乙炔发生器爆炸 |
(6) 案例6:违章抽盲板, 导致乙炔发生器发生爆炸 |
2 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 |
2.1 固有的危险性工艺过程 |
(1) 电石与水发生乙炔工艺的危险 |
(2) 乙炔净化工艺的危险 |
2.2 操作危险性分析 |
(1) 电石加料发生火灾和爆炸的危险性。 |
(2) 加料时漏乙炔发生火灾、爆炸的危险性。 |
(3) 反应温度太高的危险性。 |
(4) 压力波动的危险性。 |
2.3 电石量的危险 |
(1) 电石: |
(2) 乙炔: |
2.4 各类点火能的危险 |
(1) 明火源: |
(2) 摩擦和撞击: |
(3) 电气火花: |
(4) 高温物体: |
2.5 违章操作的危险 |
2.6 电石车辆的危险 |
2.7 废弃物 (包装袋) 的火灾危险 |
2.8 粉尘爆炸 |
3 乙炔系统爆炸事故模型 |
(1) 爆炸TNT当量 |
(2) 爆炸过压 |
(3) 事故模型危险分析结果 |
(4) 乙炔发生器爆炸事故教训和预防措施 |
4 乙炔火灾危险生产区域电气设备选择 |
(1) 电机: |
(2) 照明: |
(3) 电缆、导线: |
(4) 仪表、检测、报警自控系统: |
(5) 爆炸危险区域内电气线路的安装: |
(6) 防雷: |
5 预防措施 |
(6)2003年全国特别重大事故大盘点(论文提纲范文)
黑龙江宝兴煤矿特大瓦斯爆炸事故 |
天潭酒店特大火灾事故 |
贵州木冲沟煤矿特大瓦斯爆炸事故 |
孟南庄煤矿特大瓦斯爆炸事故 |
安徽淮北芦岭煤矿特大瓦斯爆炸事故 |
广东省河源市大客车特大坠江事故 |
重庆“涪陵10号”客船特大翻沉事故 |
山东枣庄滕州市木石煤矿特大透水事故 |
河北辛集烟花爆竹厂特大火药爆炸事故 |
山西大同杏儿沟煤矿特大瓦斯爆炸事故 |
江西丰城矿务局建新煤矿特大瓦斯爆炸事故 |
广东星子镇农用车特大交通事故 |
重庆开县川东北气矿天然气井喷特大事故 |
辽宁铁岭特大烟花爆炸事故 |
四、昌图爆炸事故原因:电火花引燃粉尘(论文参考文献)
- [1]氢化锆卷扬分散及其爆炸特性实验研究[D]. 张红伟. 常州大学, 2021(01)
- [2]新型高能合金在燃料空气炸药中的应用研究[D]. 徐敏潇.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3]受限空间LNG爆炸后果模拟与吸能型防爆墙设计[D]. 邱龙.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7)
- [4]煤层气吸附塔爆炸危险性的实验研究[D]. 沙爽. 东北大学, 2008(03)
- [5]乙炔生产过程中危害因素分析及安全控制[J]. 严明亮. 聚氯乙烯, 2005(12)
- [6]2003年全国特别重大事故大盘点[J]. 张宇竹. 劳动保护,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