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转变学法”之路:从汉语课堂看当前“转变学法”存在的问题

走“转变学法”之路:从汉语课堂看当前“转变学法”存在的问题

一、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路走好——从一节语文课看当前“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存在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陈要[1](2021)在《于漪“教文育人”与语文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杨冬[2](2021)在《课外辅导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影响调查研究 ——以菏泽市X小学四年级学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小学生参加语文课外辅导已经是普遍现象,参加课外辅导逐渐成为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课外辅导,作为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欠发达地区的小学生语文课外辅导有其自身特点。山东省菏泽市X小学是本次调查研究的样本。通过调查发现,这里的小学生参加语文课外辅导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语文考试成绩,小学生被动接受家长的安排,考试内容决定辅导内容,阅读与写作辅导效果欠佳。通过分析调查数据、访谈内容,梳理课外辅导对小学生语文学习产生的影响。课外辅导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可以弥补语文课堂学习的不足,具体表现为弥补课堂书法指导的不足、弥补课堂口才训练的不足;二、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应试能力,具体表现为帮助小学生巩固字词等基础知识、提高小学生阅读应试能力、提高小学生写作应试能力;三、可以拓宽小学生的阅读视野;四、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课外辅导也带来了不利影响,主要有: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限制了小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小学语文学习陷入急功近利的境地。目前,小学生参加语文课外辅导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家长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态,希望子女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语文成绩;家长认为阅读课外书没有用处,一味让孩子做题;家长没有意识到自身在孩子学习过程当中的重要地位;家长在知道孩子参加课外辅导没有效果的情况下,仍然强迫孩子参加语文课外辅导;学校存在设施不足的情况,无法开设口才、国学等拓展性课程;语文课堂还是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稍显低迷;教师不能有效地指导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故而课堂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小学生敷衍应付语文课外辅导课程,学习效果欠佳。为了有效发挥各方面的作用,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提出以下建议:政府应改革考试制度,传播优秀文化,开展阅读日活动;学校应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组织小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教师应该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引导小学生简单扎实学习语文,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提升语文课后作业质量;在孩子学习活动中,家长应该支持孩子阅读;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应该做到心思专一、坚持不懈。

郑庆永[3](2021)在《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研究》文中指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文化精神,树立文化自信,提高人文素质,助力民族复兴。此外,在语文课堂中开展传统文化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增强学生言语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但是当前的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课堂在传统文化的融入、知识的扩展、学习方法的教授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短板,课堂教学仍需改进。近年来,随着高中语文教学对学习任务群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研究与实践的兴起,为我们当前初中阶段的传统文化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因此,本文将研究主题确立为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研究。本篇论文主要是依据对传统文化和其在初中语文教学及教材中所呈现重点内容的分析,通过对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理论特点的探讨借鉴,进而尝试初中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相关研究及设计,以期提供一些的探究与思考,助力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方式的改进。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在引言部分,阐述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明确了具体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是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界定,基于部编办初中语文教材,探讨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三方面重点内容的构成。第二章是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课程标准等因素的影响,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进行问题归因,提出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研究的建议;第三章是通过已有文献,分析阐述学习任务群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教学的内涵、特征、理论基础以及运用到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价值意义和优势,进而为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第四章是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个案实例等方面展开陈述,探究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最后根据实践情况,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进行教学反思。笔者希望通过论文,使学习任务群教学得到更多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深入进行研究和实践,促进初中阶段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

王秀芳[4](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马波[5](2020)在《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关系性实践”,是人与人灵魂的相遇。优质的教学取决于教师在情感支持、课堂组织和教学支持等方面与儿童的互动。大量的研究表明,高质量师幼互动对儿童诸方面发展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对家庭贫困、适应困难等处境不利儿童的发展作用更突出。随着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以及国家在促进发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方面相关政策的落地,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乡村学前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在“有学可上”的基础上如何“上好学”既是未来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人民的期盼,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四川省“一村一幼”项目首先在该区域试点和推行。这些地区的师幼互动质量如何,影响师幼互动质量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提升该区域的师幼互动质量等问题亟待探索。研究者在农村视角的指导下,采用混合研究的方法,运用课堂互动评估系统(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CLASS)对社会经济、交通、教育平均处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中等水平的L县25个“一村一幼”幼教点的42个班级的67名辅导员的师幼互动质量进行了上述问题的研究。首先,研究者采用CLASS评估系统对67名辅导员的一日活动进行了观察和评估。发现:L县村幼教点的师幼互动质量整体质量不高,不平衡性与差异性并存的特点。从不平衡性来说,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情感支持得分最高、班级组织次之,教学支持得分最低;不同活动形式中的师幼互动质量得分存在不平衡性,游戏活动和户外集体活动在情感支持和班级组织领域的得分最高;集体教学活动在教学支持领域的得分略高;生活活动的师幼互动质量最低。从差异性来说,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采用潜在剖面分析发现,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存在低质量型、中低质量型、中等质量型和中高质量型四个剖面,以中低质量型为主,但仍存在一定比例有质量的师幼互动。不同结构质量的村幼教点其师幼互动质量差异显着。总体而言,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优势与挑战并存,如何发掘其师幼互动质量的优势,带动其弱势发展成为研究的重要议题。其次,研究者采用田野考察和文本分析等方式在生态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了影响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原因。在外系统层面,一村一幼”政策对“一村一幼”过渡性、临时性的导向使得村幼教点在师资、教师身份待遇、教师培养、幼教点硬件设施设备、幼教点质量监督与管理等各个方面难以得到最基本的保障,对师幼互动质量产生重要而间接的作用。在大系统层面,研究者探讨了辅导员身份、工作性质、工作环境以及专业发展等职业困境对师幼互动质量的影响。在中间系统层面,研究者考察了幼教点结构质量和班级结构质量对师幼互动质量的影响。如研究发现村幼教点的屋舍拥挤与师幼互动质量有关,生活设施设备对班级组织质量、辅导员对儿童的关注程度等有显着性影响。班级是否有一定活动材料对师幼互动质量有显着性的影响,班级规模也有一定的影响,当班级规模过大时,师幼互动质量更低。在小系统层面研究者考察了辅导员的专业特质和个人特质对师幼互动质量的影响。从专业特质来说,对于绝大多数非学前教育的辅导员而言,“学艺旁观”的“见习”对她们的教育观念、行为,师幼互动行为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尽管辅导员学历和专业对师幼互动质量的影响不显着,但并不意味着学历和专业不重要,学前专业毕业的辅导员其情感支持和班级组织质量更高;辅导员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不足及师幼互动培训的缺失使得她们缺乏有效互动的策略,也直接影响着师幼互动质量。辅导员的工作经历对师幼互动质量的影响显着,本专业毕业后有其他学前(早期)教育机构工作经历的辅导员和小学转岗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更高;辅导员对教育的认识和儿童的认识直接影响着她们的教育行为、与儿童互动的行为以及一日生活的组织与实施,对师幼互动质量有着重要而直接的影响。辅导员的人格特质影响着辅导员的行为方式和处事方式,外倾型的辅导员面对困境更加积极乐观,对儿童也更加热情,尽责型的辅导员在一日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在与儿童的互动中总能够尽职尽责。第三,研究者在充分分析辅导员师幼互动质量特点和辅导员特点的基础上制定了《村幼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方案》,并展开了一学期的准教育实验。通过两次前测和一次后测以及辅导员问卷发现,本次学习活动对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提升有显着作用,其中班级组织领域提升最多、情感支持次之,教学支持提升最少。这说明村幼教点的师幼互动质量提升存在难易程度的差异,教学支持最难提升。不同活动类型中的师幼互动质量提升也不同:集体教学活动的师幼互动质量得分提升最多,游戏活动、生活活动次之,户外集体活动最少。不同专业背景、出勤次数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提升无显着性差异,但学历越高、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出勤次数更多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提升更多。此外,辅导员在自我评价中认为除了师幼互动能力的提升外,还在教育理念、持续学习、专业信心方面有所收获,对本次学习满意度较高。最后,研究者对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研究进行了总的讨论,尽管民族地区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不高,但在其区域内部,发现其师幼互动质量的多元实践样态,并借助其优势以本区域力量为主,支持村幼自助、自主发展。同时也应看到,师幼互动质量的提升不能仅仅依靠师幼互动学习项目,而是需要整个生态系统中各方的合力,才能更好的实现其质量发展的目的。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董燕芝[6](2020)在《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Q市C小学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接触最为频繁的一种评价方式,具有诊断、导向、调控、反馈、发展等功能。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工具及表现形态,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教师评价素养的课堂体现,是师生课堂对话互动的桥梁,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小学阶段的语言学习对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具有奠基作用。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运用现状如何?是否存在问题?原因何在?如何立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这就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基本思路。首先,本研究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进行新的审视,基于教学评价分析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基本准则。其次,从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基本准则出发,综合运用文献法、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对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目标、评价语言内容、评价语言主体、评价语言类型、评价语言效果五个方面进行调查。通过进一步对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当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评价语言重视判断结果对错轻视指导学生发展、评价语言重视知识记忆轻视能力态度的全面表现、评价语言重视教师独白轻视师生对话、评价语言重视反复单调轻视灵活多样、评价语言重视随意发挥轻视艺术设计。再次,深入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和访谈资料得出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存在问题的原因在于:学校管理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忽视、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理念的偏差、小学语文教师专业能力和语言艺术的限制、小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制约。最后,针对问题原因,立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探讨了优化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策略:学校方面要加强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管理,强化对语文教师评价语言的指导,完善教学评价体制;小学语文教师在观念上要从评价目标、内容、主体、对象、方式五个方面树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小学语文教师在专业能力上要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语言表达艺术以及增强教育机智;小学语文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对话能力。

王君[7](2020)在《回归生活的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劳动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但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产生偏差,劳动教育在实际的教学与生活中逐渐被忽视,从而学生的劳动品质水平也令人担忧,他们不愿意劳动,劳动技能差,有的甚至鄙视劳动。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加强劳动教育重新成为国家教育方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强调了劳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又一次引发我们对当前小学劳动教育的思考。虽然在出台的各文件中没有明确提劳动品质这个概念,但如今所倡导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增强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等都属于劳动品质的内容,劳动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良好劳动品质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日常生活的劳动实践中进行检验。生活是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走进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获得全面发展,体现生活性与发展性的统一。这一主张与回归生活的教育理论相契合,劳动教育回归生活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必须的。本文就是基于回归生活这一视角,探讨劳动教育问题及实施路径,将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和教育性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实,从知情意行各方面推动小学生劳动品质的形成。本研究是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以及知行合一理论为依据,结合当代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核心素养中劳动意识的培养,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文件,对回归生活的劳动教育特点、小学生劳动品质的构成进行了分析,根据品质概念的内涵以及劳动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归纳出小学生劳动品质包括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意志和劳动行为习惯四个方面。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现状调查问卷,以及访谈提纲和观察提纲。以Q市M小学为个案,进行深入调查,通过学生问卷,教师和家长访谈,校园观察,了解M小学学生劳动品质水平,学校和家庭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然后根据对M小学的现状调查以及相关劳动教育的研究概括总结出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小学生劳动品质整体水平有待提升、学校劳动教育有待加强、家庭劳动教育欠缺等。并且从多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在整理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从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三方面探索出回归生活的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路径。

刘倩[8](2020)在《深度学习视野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中语文教学受应试倾向的影响,往往停留于浅层字词句和文章大意的理解,与真实生活情境脱离,零散问题和封闭答案限制学生思维发展。深度学习的教学理念有助于解决高中语文教学“浅层化”问题,为语文教师提供实施教学策略的新思路,有利于重构语文的学科价值。高中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老大难”问题。因而,文言文理应成为高中语文教学变革探讨的重要领域,借助深度学习理论改善高中文言文教学,从而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这是本研究的目的。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是通过整合促进高中生高阶思维发展的文言作品,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围绕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在高投入、高认知和高参与的言语实践活动中,促使高中生传承民族文化并培育民族精神,带动语言、审美和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理念。探究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涉及到以下三个研究问题,即“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是怎样的”“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是什么”“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如何”。本研究围绕这三个问题,将从高中语文新课标中筛选出的文言文关键能力作为框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的研究手段,分析一般学校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然后选取“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进行个案研究,实验班按照“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教学,对照班按照人教版教材进行传统教学,搜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测试分数和访谈资料等,采用准实验研究论证其效果。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分别指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四个维度,“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的设计过程展示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设计策略,即“内容进阶-目标聚焦-情境运用-反馈建构”,“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收到良好效果,呈现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教学的实施策略,即“深度阅读-阶梯目标-认知冲突-输出检验”。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理念体现语文课堂变革的本质,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可以解决高中文言文教学浅层化问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借助深度学习主题培训,促进语文教师对教育理念的深度理解;加强教研组的文言文深度学习案例开发,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倡导教师实施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增进文言文教学实效。

高若瑜[9](2020)在《基于活动理论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外汉语教学是中国教师面向外国学生开展的汉语教学。学习者异质性的文化背景和多样化的语言需求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要在语言实践中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合适的理论指导,对外汉语的教学设计未能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和文化异质性,导致对外汉语课堂活动流于形式、教学实践偏离教学预设。活动理论重视学习者主体性的理论秉赋,对文化情境的关注以及对活动系统的结构分析,非常契合对外汉语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文化情境的特性,为重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提供了新的方法论视角和思想资源。基于活动理论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将教学重心由“教”转变为“学”,实现了向“汉语学习活动设计”的转型。从设计理念上看,学习活动就是活动主体借助于中介工具作用于活动客体的过程。学习活动的发生和发展,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学习者对作为“潜在客体”的问题情境和学习任务不断形成新的理解和认识的过程。随着活动客体的转化和改变,随着从一个学习活动进入到下一个学习活动,学习者将在互动中实现拓展性学习,从而有效地推动他们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为了促进拓展性学习的发生和深化,对外汉语教学设计要重点关注汉语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并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创造性转化。在设计框架上,应该将活动系统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单位,按照活动系统的基本模型对教学设计进行重构。具体而言,要实现从布置交际任务向建构活动客体、从个体语言学习向共同体语言学习、从采取教学措施向提供中介工具的转变。此外,教学设计者要对文化情境的特殊性和异质性进行深入分析,将文化情境作为教学设计的改进依据。活动客体是主体作用的对象,同时也是活动系统的标识。但是,只有学习者意识到客体的存在并在行动上对客体产生作用时,学习活动的客体才能够真正形成。活动客体的设计要遵循可持续性、与动机相整合以及横向拓展等三个原则。具体到汉语学习活动中,首先,汉语学习活动的客体应当体现为语言能力发展的可持续性。汉语学习活动具有动态性,汉语学习活动的客体要经历从模糊到具体、从一个活动向另一个活动的转化过程。其次,汉语学习活动的客体应当与外国人的学习动机相整合。为了做到这一点,汉语学习有必要实现从课程标准到语言需求、从教材话题到交际话题、从课堂空间到现实语境的转变。再次,汉语学习活动的客体应当在语言交际中进行横向拓展。通过在价值理念、思维方式、情感态度、审美品质等方面的拓展,使汉语学习者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掌握汉语。需要注意的是,横向拓展并非漫无边界的随意扩散,而是要符合汉语学习的原则。学习是共同体的学习,汉语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有着多元文化背景的汉语学习共同体。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应当构建“菌根式”的学习共同体,着力开发和利用对外汉语领域学生和教师多元化的特点。为了促进“菌根式”汉语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应当在跨文化交际中建构“共享客体”,采用多重合作模式促使汉语学习者跨越文化障碍。同时,还应当采取“拓展性互动设计”的方法,吸纳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工作之中。为了使汉语学习共同体在拓展和转型中保持生命力,有必要推动其在跨越边界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包括根据文化情境调整合作模式、借助话语分析重构合作框架、利用社会交往吸纳外部成员等。中介工具是由教学设计者提供的具有模糊性的物品,经活动主体加工和改造后进行使用。中介工具的设计和使用应当采取“形成性干预”的原则,在不断拓展中介工具来源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情境进行调整。在汉语学习中,中介工具的主要来源包括承载汉语知识的语言文本、源于言语交际的个体经验和历史演进中的各类模型。在使用中介工具时,应当用“镜像材料”认识语言问题,用多维模型分析语言问题,用系列工具解决语言问题。在完成汉语学习活动基本框架的设计之后,教学设计要进一步关注和设计汉语学习活动的推进过程。根据拓展性学习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学习行动,教学设计要促进拓展性学习循环的发展和实现。为了促进拓展性学习的发生,要将矛盾视为学习的动力而非障碍。通过对活动系统内外不同层级的矛盾进行分析,利用这些矛盾关系推动汉语学习活动的转化。同时,有必要加强活动系统与活动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推动汉语学习活动网络的建立,促进汉语能力的综合发展。总之,以改进对外汉语教学为目的、将活动系统作为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的基本单位,围绕活动系统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设计汉语学习活动,可以在方法论层面重构对外汉语的教学设计体系,更好地根据学习者和学习进程的特点来牵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成效。

谭连蕊[10](2020)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百色民族高中为例》文中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依据阅读教学的原则,以百色民族高中为个案,通过调查和访谈,了解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象及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探索改进策略。希望能指导百色民族高中的教学实践,充实少数民族地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案例。文章由绪论、主体、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部分论述了研究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主体部分主要包含阅读教学的理解、百色民族高中阅读教学现状调查、改进百色民族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设计四个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阅读教学的内涵和阅读教学的原则。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从语言符号中提取信息,并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以发展其心智的教学活动,应该遵循文本教学的原则、尊重文本规律的原则、遵循亲身体验的原则、遵循培养能力的原则、注重过程的原则、遵循讲练结合的原则。通过对阅读理论的阐释,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必要的依据。第二部分以百色民族高中为研究个案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调查了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发现在教师层面存在着教学目标理解有偏差、教学内容僵化、对话过程简单化、教学评价单一化、教学反思形式化等问题,学生层面存在学习目的功利化、课堂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从教师备课层面分析,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教师课程目标理解教条化、文本解读肤浅化、教学方法去情境化、教学目的功利化。第三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教师教学角度提出改进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主要有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深读文本,确定适合学情的教学内容;搭建平台,促进对话生成三条路径。第四个部分结合教学策略进行《拿来主义》教学实践设计并对教学过程做出反思。结语部分总结了本研究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及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路走好——从一节语文课看当前“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存在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路走好——从一节语文课看当前“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存在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课外辅导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影响调查研究 ——以菏泽市X小学四年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课外辅导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关系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课外辅导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 小学生语文课内学习及课外辅导问卷调查
    第一节 X小学四年级学生语文课内学习及课外辅导情况
    第二节 对X小学语文教师的相关调查
第三章 小学生语文学习课外辅导现状的访谈调查
    第一节 有关四年级小学生的访谈
    第二节 有关四年级小学生家长的访谈
第四章 课外辅导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
    第一节 课外辅导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影响
    第二节 课外辅导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不利影响
第五章 优化课外辅导与语文学习关系的建议
    第一节 向政府提出的改善建议
    第二节 向学校提出的合理建议
    第三节 向教师提出的可行性建议
    第四节 向家长提出的参考意见
    第五节 对学生提出的改进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
    第一节 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一、中华传统文化概念
        二、中华传统文化类别
        三、中华传统文化价值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重点内容
        一、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核心的家国情怀
        二、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主题的社会关爱
        三、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目标的人格修养
第二章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第一节 教学现状调查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 存在问题归因
第三章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与学习任务群教学
    第一节 学习任务群概述
        一、学习任务群的概念
        二、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价值
    第二节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教学概述
        一、概念的提出
        二、教学的特征
        三、教学的意义
    第三节 学习任务群在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一、突出学习内容的连贯性
        二、体现学习过程的自主性
        三、展现学习评价的综合性
第四章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第一节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目标的制定
        一、整体目标: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升感受力
        二、重点目标:引导传统文化认同,培养鉴赏力
        三、根本目标:感受传统文化精神,增强自信心
    第二节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一、利用群文阅读,设置专题群组
        二、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三、采取任务驱动,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节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个案实例
        一、链接式:以“写秋”的课文为例
        二、辐射式:以“咏史”的课文为例
        三、树状式:以“托物言志”的课文为例
    第四节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反思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二、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初中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情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B 初中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致谢

(4)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三、推进医学改革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快速发展的“一村一幼”幼教点,其学前教育质量亟待保障
        二、师幼互动质量是“一村一幼”幼教点质量发展的关键
        三、“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尚待探索
        四、研究者的研究困惑与旨趣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一村一幼”幼教点的概念界定
        二、师幼互动的概念梳理
        三、师幼互动质量的概念界定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及其质量的已有研究
        一、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政策与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
        二、民族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三、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及其质量的已有研究
        四、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课程建构与质量探讨的相关研究
        五、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二节 农村学前教育及其质量研究
        一、农村学前教育政策及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
        二、农村学前教育质量发展现状
        三、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及其培养的相关研究
        四、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三节 我国师幼互动质量研究回溯
        一、从师幼互动研究看师幼互动质量
        二、在幼儿园质量研究中看师幼互动质量
        三、专门化的师幼互动质量研究
        四、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四节 课堂互动评估系统及师幼互动质量研究综述
        一、课堂互动评估系统(CLASS)
        二、运用CLASS进行师幼互动质量现状探讨的已有研究
        三、已有研究对影响师幼互动质量的原因探索
        四、师幼互动质量提升的相关研究综述
        五、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视角转换与研究方法论
        第一节 基于农村视角的师幼互动质量研究
        一、城市视角下被异化为“问题学前教育”的农村学前教育
        二、本研究的基本主张与研究立场:研究农村学前教育应立足农村视角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论
        一、研究问题与思路
        二、研究方法论
        三、混合研究范式在本研究的运用
        四、研究伦理
    第四章 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一:L县“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现状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与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程序
        研究设计二:影响L县“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的原因考察
        一、研究目的与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过程及伦理
        研究设计三:探寻提升L县“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提升
        一、研究目的与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三、研究过程及伦理
第二部分
    第五章 L县“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现状研究
        第一节 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基本现状研究
        一、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整体现状考察
        二、“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整体水平
        三、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与其他区域师幼互动质量的比较
        四、总结
        第二节 L县村幼教点一日活动中不同活动类型的师幼互动质量研究
        一、四种活动类型中的师幼互动质量比较
        二、不同活动类型的师幼互动质量特点分析
        三、总结
        第三节 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潜在剖面考察
        一、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类别检验
        二、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类型分布
        三、不同师幼互动质量类型的特点分析
        四、不同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在不同师幼互动质量类型的分布
        五、总结
        第四节 L县不同结构质量的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差异考察
        一、硬件设施较好、有一定活动材料的班级其师幼互动质量更高
        二、师幼民族构成单一、幼儿混龄跨度小于 3 岁、规模适宜的班级其与师幼互动质量更高
        三、教育工作经历越丰富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更高
        四、总结
        五、本章总结
    第六章 L县“一村一幼”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优势与挑战
        第一节 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质量面临的挑战
        一、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整体质量不高,教学支持尤低
        二、一日活动中不同活动类型的师幼互动质量面临不同的挑战
        三、低质量型在村幼教点的占比较高,如何改善这部分质量难度较大
        四、村幼教点结构质量对师幼互动质量有制约作用
        五、辅导员专业素养与多元文化素养不足制约师幼互动质量
        第二节 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具备的优势
        一、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得分存在不平衡性
        二、村幼辅导员之间在CLASS的得分存在差异性
        三、本章总结
    第七章 影响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原因考察
        第一节 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政策管理与师幼互动质量
        一、“本地人”的师资招聘和本区域文化对师幼互动质量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二、村幼教点辅导员薪资政策制约着师幼互动质量
        三、行政管理和监督松散对师幼互动质量不利
        四、乡镇中心小学对村幼教点的业务质量与管理于师幼互动质量不利
        五、总结
        第二节 “一村一幼”辅导员职业困境与师幼互动质量
        一、身份困境:不是教师的教师与师幼互动质量
        二、工作性质困境:繁琐的工作内容与嘈杂的工作环境与师幼互动质量
        三、专业文化氛围的困境:孤岛中的辅导员与师幼互动质量
        四、总结
        第三节 幼教点结构质量与师幼互动质量
        一、幼教点硬件设施设备与师幼互动质量
        二、“一村一幼”班级活动材料与师幼互动质量
        三、“一村一幼”班级规模与师幼互动质量
        四、班级儿童年龄跨度大对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有利弊影响
        五、总结
        第四节 “一村一幼”辅导员特质与师幼互动质量
        一、“一村一幼”辅导员专业背景与师幼互动质量
        二、“一村一幼”辅导员的教育观念与师幼互动质量
        三、“一村一幼”辅导员人格特质与师幼互动质量
        四、总结
        五、本章总结
第三部分
    第八章 村幼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项目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第一节 学习内容及序列: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特点分析
        一、师幼互动学习内容的总体设计应考虑辅导员的已有知识经验
        二、班级组织是低水平师幼互动教师向中等水平发展的切入口
        三、辅导员的教学支持能力发展难度最大
        四、辅导员的教学实践急需行为管理能力的发展
        第二节 学习条件与学习方式:村幼教点教师特点分析
        一、学习条件的保障应考虑乡村教师的多重身份
        二、学习方式的选择应考虑辅导员的精神生活状态
        第三节 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项目的理论基础
        一、苏尔曼的教师知识观
        二、维果茨基社会历史文化理论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四、技术协助策略
        第四节 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项目方案
        一、学习目标
        二、学习者
        三、学习内容与途径
        四、条件保障
        五、师幼互动学习方案的实施
    第九章 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效果研究
        第一节 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效果评估
        一、辅导员师幼互动质量得分前后测总体结果比较
        二、不同活动类型师幼互动质量的前后测比较
        三、不同专业特征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变化
        四、不同出勤次数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的变化
        五、不同视频使用情况的师幼互动质量变化
        六、不同现场反馈次数的师幼互动质量变化
        七、总结
        第二节 辅导员对师幼互动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一、辅导员对掌握师幼互动学习内容的总体评价
        二、辅导员学习过程中的师幼互动转变
        三、教育理念与实践的转变
        四、辅导员学习满意度调查
        五、辅导员对本次学习项目的建议
        六、总结
        第三节 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效果的讨论与分析
        一、学习项目对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提升作用显着
        二、师幼互动学习效果还表现在师幼互动质量提升之外
        三、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提升还有较大空间
        四、师幼互动学习需要对教师有积极的鼓励和及时有效的反馈
        五、辅导员对本次学习整体满意度较高
        六、本章总结
    第十章 村幼师幼互动质量提升与教师学习的经验与反思
        第一节 村幼师幼互动质量提升的经验与反思
        一、辅导员具备强烈的师幼互动学习动机
        二、学习方案充分考虑教师的需求
        三、专业人员及时有效的反馈
        第二节 支持辅导员有效学习的思考
        一、平等视角下发现、正视、理解辅导员
        二、“学不能被教,只能被辅助”
        三、辅导员的学习需要情感支持
        四、总结
第四部分
    第十一章 总的讨论与反思
        第一节 “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的讨论与分析
        一、“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总体不高
        二、“一村一幼”情感支持质量存在虚高的可能性
        三、“一村一幼”班级组织质量总体不高,但最有提升的可能
        四、“一村一幼”教学支持质量最低且提升难度大
        五、“一村一幼”不同活动类型的师幼互动质量差异较大
        第二节 提升“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的建议
        一、“一村一幼”教育政策应解决辅导员的身份和待遇问题
        二、“一村一幼”教育政策应支持辅导员的持续专业成长
        三、区域行政管理应加强以师幼互动质量为主的过程性质量管理
        四、行政管理应严格控制班额
        五、加强幼教点基本设施设备和活动材料投放
        六、加强“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提升的课程和培训体系建设
        七、教育实践中注重有质师幼互动在各活动类型中的延续和提升
        第三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6)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Q市C小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
        1.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表现形态
        2.对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现实困境的反思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内涵与基本准则
    (一)教学评价的内涵
        1.教学评价的概念
        2.教学评价的基本要素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
    (三)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基本准则
        1.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目标的发展性
        2.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内容的全面性
        3.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主体的对话性
        4.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类型的多样性
        5.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效果的艺术性
二、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的选择
        3.调查工具的编制
    (二)调查实施
        1.观察的实施
        2.问卷的实施
        3.访谈的实施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小学语文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重视程度
        2.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使用频次
        3.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运用的过程性表现
        4.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学生反馈
三、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目标重结果轻过程
        1.重视判断对错,忽视缘由分析
        2.发展性反馈语言缺失
    (二)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内容重知识轻态度
        1.忽视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2.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三)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主体重独白轻对话
        1.教师评价语言“他评”主导
        2.教师评价语言缺失“互评”和“自评”引导
    (四)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类型失之单调
        1.忽视肢体评价语言的运用
        2.表扬性与批评性评价语言急需矫正
        3.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五)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效果艺术性较弱
        1.评价语言的语文学科性淡化
        2.评价语言缺乏机智性
四、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管理对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忽视
        1.学校疏于对语文教师的评价语言进行指导和培训
        2.学校课堂教学评价导向重结果轻过程
    (二)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理念的偏差
        1.错误的课堂教学评价理念
        2.错位的学生观和教师观
    (三)小学语文教师专业能力和语言艺术的限制
        1.自我反思能力不足
        2.语言表达艺术欠缺
        3.教育机智匮乏
    (四)小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制约
        1.小学生的评价意愿不强
        2.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制约
五、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优化策略
    (一)学校应加强对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管理
        1.学校应强化对语文教师评价语言的指导与培养
        2.学校应恰当选用评价方式完善教学评价体制
    (二)小学语文教师应树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观
        1.评价目标:坚持发展性评价理念
        2.评价内容:注意三维教学目标的交融整合
        3.评价主体:强调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4.评价对象:体现“因材施评”观念
        5.评价方式:语言要突出语文学科特性
    (三)小学语文教师应完善自身的专业能力
        1.提高自我反思能力,重视对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反思
        2.锤炼语言表达艺术,突显课堂评价语言的多样性与激励性
        3.增强教育机智,提高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机智性
    (四)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对话能力
        1.提高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2.培养小学生的对话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二 :调查问卷
    附录三 :访谈提纲
致谢

(7)回归生活的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1.劳动品质是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小学生劳动品质的养成受到忽视
        3.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的根本途径是回归生活
        4.目前关于小学生劳动品质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
        2.国内相关研究
        3.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核心概念界定与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核心概念界定
        1.教育回归生活
        2.小学生劳动品质
        3.劳动教育
        4.养成
    (二)回归生活的劳动教育的特点
        1.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2.教育内容的生活性
        3.教育过程的体验性
        4.教育力量的综合性
    (三)小学生劳动品质构成
        1.劳动认知
        2.劳动情感
        3.劳动意志
        4.劳动行为习惯
    (四)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
        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4.知行合一理论
二、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现状调查——以Q市M小学为例
    (一)调查设计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内容
        4.调查方法与工具编制
    (二)调查实施
    (三)调查结果
        1.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现状
        2.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状况
        3.家庭对小学生劳动教育情况
三、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生劳动品质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1.小学生劳动认知缺乏
        2.小学生劳动情感淡漠
        3.小学生劳动意志薄弱
        4.小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
    (二)学校劳动教育有待加强
        1.课程开设不足,劳动教育流于形式
        2.劳动教育内容枯燥,与生活实际相脱离
        3.受劳动教育方式局限,教学过程缺乏实践性
        4.劳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三)家庭劳动教育欠缺
        1.家长“包办代劳”现象严重
        2.缺乏系统性安排
        3.家长劳动教育方式有误
四、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影响劳动品质水平
    (二)学校教育理念有偏差,劳动教育受到忽视
        1.重智育轻劳动教育
        2.教师劳动教育责任意识薄弱
    (三)学校劳动教育缺乏长效的管理机制
        1.劳动教育目标不明确
        2.劳动教育实施缺乏保障
        3.劳动教育评价系统不完善
    (四)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相对局限,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
    (五)劳动教育的方法不科学,劳动教育的效果不明显
    (六)家长价值取向扭曲,对学生期望出现偏差
    (七)生育政策下新型家庭结构的影响
五、回归生活的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路径探析
    (一)回归生活的学校劳动教育策略
        1.更新教育理念,切实重视劳动教育
        2.完善劳动教育体系,保障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
        3.开发学生生活经验,丰富劳动教育内容
        4.拓宽劳动教育的途径,实施体验性教学
        5.改进劳动教育方法,坚持教劳相结合的原则
        6.尊重性别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二)回归生活的家庭劳动教育举措
        1.提高劳动教育意识,创造良好的家庭劳动环境
        2.合理安排劳动内容,激发小学生劳动兴趣
        3.家长要以身作则,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
    (三)激发小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在生活实践中养成劳动品质
        1.完善小学生的劳动认知
        2.涵养小学生的劳动情感
        3.磨炼小学生的劳动意志
        4.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状况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状况家长访谈提纲
致谢

(8)深度学习视野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现实困境:高中语文教学的浅层化现象
        (二)学科诉求:语文学科价值的重构
        (三)理论启示:深度学习研究的兴起
    二、研究问题
        (一)问题选择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问题的阐述
    三、研究的意义
        (一)实践意义
        (二)理论意义
    四、概念界定
        (一)深度学习
        (二)教学策略
        (三)文言文教学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一、语文学科本质及语文教育的演进
        (一)语文学科的本质
        (二)语文教育的演进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及困境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研究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三、教学策略的转变及理论基础
        (一)教学策略的内涵
        (二)教学策略的转变
        (三)教学策略转变的理论基础
    四、深度学习理论相关研究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二)深度学习的本质及特征
        (三)深度学习的影响因素
        (四)深度学习的实践探索
    五、语文深度学习的研究
        (一)语文深度学习的内涵及特征
        (二)语文深度学习的研究
        (三)语文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
        (四)语文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
    六、研究启示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的阐述
        (二)论文框架
    二、质化为主的研究取向
    三、研究方法的确立
        (一)问卷调查法
        (二)访谈法
        (三)课堂观察法
        (四)案例分析法
        (五)准实验研究法
    四、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第四章 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问卷及访谈调查的结果分析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的结果分析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结果分析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活动的结果分析
        (四)高中文言文教学评价的结果分析
    二、课堂观察结果及分析
        (一)教师教学课堂观察分析
        (二)学生学习课堂观察分析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标停留在浅层分数目标,忽视语文素养的深层目标
        (二)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文本范畴,缺乏文言关键能力的总体设计
        (三)教学活动固化于串讲和分析,难以形成文言整体语感
        (四)教学评价囿于知识评判,缺乏对学生文言文学习过程的指导
第五章 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教学典型案例的设计过程及设计策略提炼
    一、尝试和探索:“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第一轮设计
        (一)第一轮设计的整体方案
        (二)第一轮设计的反思和总结
    二、调整和改进:“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第二轮设计
        (一)第二轮设计的整体方案
        (二)第二轮设计的反思和总结
    三、提升和应用:“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第三轮设计
        (一)第三轮设计的整体方案
        (二)第三轮重点课时教学设计
    四、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策略的提炼
        (一)内容设置层级点
        (二)目标挖掘能力点
        (三)情境统摄探究点
        (四)评价贯穿表现点
第六章 “择生与择死”单元教学效果分析及实施策略提炼
    一、“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教学效果调查
        (一)访谈结果分析
        (二)学生习作改进过程分析
    二、A班与B班教学效果的对比情况调查
        (一)测试结果分析
        (二)访谈结果分析
        (三)情境性测试结果
    三、教学效果分析
        (一)学生探究文本价值,实现文言文内容的深度理解
        (二)学生具有一定的文言文迁移能力,逐步实现文言文关键能力目标
        (三)学生在积极言语活动中学习兴趣增加,明确文言文古为今用的价值
        (四)学生总结创设整体语境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促进学生自我反思
    四、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实施策略提炼
        (一)阅读探寻着力点
        (二)目标针对阶段点
        (三)对质激发兴趣点
        (四)输出注重思维点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可以解决高中文言文教学浅层化问题
        (二)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策略归纳
        (三)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实施策略提炼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改进建议
        (一)借助深度学习主题培训,促进语文教师教育理念的深度理解
        (二)加强教研组文言文深度学习案例开发,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三)倡导教师实施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增进文言文教学实效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9)基于活动理论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课堂活动: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的重点与难点
        二、偏离预设: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的实践困境
        三、活动理论: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的重构视角
    第二节 核心概念
        一、活动理论
        二、学习活动
        三、对外汉语教学设计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活动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二、活动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三、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根据活动结构设计论文研究思路
        二、通过案例分析解读教学设计原理
        三、使用比较研究凸显理论应用价值
第二章 基于活动理论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理念
    第一节 拓展性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指向
        一、为汉语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而设计
        二、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创造性转化而设计
        三、为汉语学习活动的形成和演化而设计
    第二节 活动系统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单位
        一、从布置交际任务到建构活动客体
        二、从个体语言学习到共同体语言学习
        三、从采取教学措施到提供中介工具
    第三节 文化情境作为教学设计的改进依据
        一、语言学习的文化情境
        二、汉语学习情境的文化异质性
        三、教学设计改进的文化情境理据
第三章 汉语学习活动的客体设计
    第一节 促进语言能力可持续性发展的活动客体
        一、基于“行为表现区”的客体设计理念
        二、从模糊到具体的客体形成过程
        三、在改造中不断演进的客体转化过程
    第二节 与外国人学习动机相整合的活动客体
        一、从课程标准到语言需求
        二、从教材话题到交际话题
        三、从课堂空间到现实语境
    第三节 在言语交际中横向拓展的活动客体
        一、横向拓展的知识学习机制
        二、汉语知识横向拓展的路径
        三、汉语知识横向拓展的边界
第四章 汉语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
    第一节 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认识学习共同体
        一、生产方式变革与学习主体的演化
        二、多元化的外国学生与汉语教师
        三、“菌根式”的汉语学习共同体
    第二节 在“共同构造”的过程中建构学习共同体
        一、在跨文化交际中建构“共享客体”
        二、以多重合作模式跨越文化障碍
        三、以“拓展性互动设计”彰显学生的主体性
    第三节 在“跨越边界”的过程中发展学习共同体
        一、根据文化情境调整合作模式
        二、借助话语分析重构合作框架
        三、利用社会交往吸纳外部成员
第五章 汉语学习活动的中介工具设计
    第一节 汉语学习活动中介工具的设计理念
        一、“双重刺激法”的学习机制
        二、“形成性干预”的使用原则
        三、从中介语向中介工具的转化
    第二节 汉语学习活动中介工具的主要来源
        一、承载汉语知识的语言文本
        二、源于言语交际的个体经验
        三、历史演进中的各类模型
    第三节 汉语学习活动中介工具的使用方式
        一、用“镜像材料”认识语言问题
        二、用多维模型分析语言问题
        三、用系列工具解决语言问题
第六章 汉语学习活动的推进过程
    第一节 汉语学习活动的循环机制
        一、拓展性学习的外显行动
        二、拓展性学习的理想循环
        三、汉语学习活动的循环过程
    第二节 以矛盾关系推动汉语学习活动的转化
        一、认识矛盾:从学习障碍到学习动力
        二、分析矛盾:汉语学习活动系统中的关系层级
        三、利用矛盾:推动汉语学习活动的转化
    第三节 以活动网络促进语言能力的融合
        一、从个体间到系统间的“共享客体”
        二、从单项语言能力到综合语言能力
        三、汉语学习活动网络的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基于活动理论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参照表
附录二 :基于活动理论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案例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百色民族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1.新课改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百色民族高中需要适应新高考
    (二)研究意义
        1.充实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案例
        2.指导百色民族高中的教学实践
    (三)研究现状
        1.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研究
        2.阅读教学内容研究
        3.阅读教学方法研究
        4.阅读教学的目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阅读教学的内涵和原则
    (一)阅读教学的内涵
        1.“阅读”的内涵
        2.“阅读教学”的内涵
    (二)阅读教学的原则
        1.遵循文本教学的原则
        2.尊重文体规律的原则
        3.遵循亲身体验的原则
        4.遵循培养能力的原则
        5.注重过程的原则
        6.遵循讲练结合的原则
二、百色民族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百色民族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教学调查分析
        2.学生调查分析
    (二)百色民族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成因
        1.课程目标理解教条化
        2.文本解读肤浅化
        3.教学方法去情境化
        4.教学目的功利化
三、改进百色民族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确定明确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课程标准
        2.设计指向明确的教学目标
    (二)深读文本,确定适合学情的教学内容
        1.依据文本体式解读文本
        2.以人文精神为指导思想解读文本
    (三)搭建平台,促进对话生成
        1.用“主问题”搭建对话平台
        2.用多向评价促进对话生成
四、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特点
        1.目标设计具体明确
        2.主问题设置有梯度
        3.教学方法灵活恰当
    (二)教学实践反思
        1.引导启发学生不到位
        2.阅读方法指导不到位
        3.课堂内容分配不合理
结语
参考文献
    专着类
    连续出版物
    学位论文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致谢

四、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路走好——从一节语文课看当前“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存在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于漪“教文育人”与语文教学研究[D]. 陈要.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课外辅导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影响调查研究 ——以菏泽市X小学四年级学生为例[D]. 杨冬.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研究[D]. 郑庆永.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4]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 [5]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研究[D]. 马波. 四川师范大学, 2020
  • [6]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Q市C小学的调查[D]. 董燕芝.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回归生活的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D]. 王君.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8]深度学习视野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D]. 刘倩.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基于活动理论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研究[D]. 高若瑜.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10]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百色民族高中为例[D]. 谭连蕊.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走“转变学法”之路:从汉语课堂看当前“转变学法”存在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