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的超声图像和鉴别诊断

炎症性肠病的超声图像和鉴别诊断

一、炎症性肠病的超声图像与鉴别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张美兰[1](2021)在《口服2.5%甘露醇超声造影在大肠疾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正常人口服2.5%甘露醇大肠超声造影检查(Bowel Contrast Ultrasonography,BCUS)大肠显像良好所需时间、造影剂用量及大肠超声声像图特点;评估BCUS在大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健康体检且肠镜检查未见异常的健康志愿者(正常组)以及289例临床疑诊胃肠道疾病行口服2.5%甘露醇大肠超声造影检查患者(疑似病变组)行BCUS检查。记录正常组BCUS图像特点,最佳显像时间(造影剂开始服用时间到直肠充盈良好时间间隔)、造影剂总用量、BCUS显像情况及检查中有无不良反应。分析病变组大肠常规超声检查(Conventional Transadominal Ultrasonography,CTUS)、BCUS、肠镜、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病理检查结果及BCUS显像情况及检查中有无不良反应,以病理或临床综合诊断为标准,将疑似病变组分为大肠占位组、大肠炎性组、大肠阴性组。比较经腹常规超声和BCUS检查大肠疾病的阳性率及定位准确性;比较BCUS和肠镜检查大肠占位性病变的阳性率的差异;比较BCUS与磁共振检出大肠炎性病变的阳性率的差异。结果:1.正常组40例BCUS检查大肠最佳显像时间29min-54min,平均约45±6.6 min。口服造影剂用量约1500ml-2200ml,平均1985±205.6ml。BCUS显像成功率为100%,无不良反应发生,BCUS声像图特点:正常肠壁厚度<4mm,肠壁五层结构清晰,结肠袋与结肠带为大肠特征。实时动态可观察到肠蠕动。2.可疑病变组289例BCUS显像成功率为100%。289人中有4人出现轻度呕吐(1.3%)、11人出现轻微腹胀(3.8%),6人出现轻微腹泻(2.1%),余无明显不良反应。BCUS大肠疾病声像图有其各自特征:受累肠壁呈节段性增厚是大肠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最典型的特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表现为肠黏膜层连续中断,壁上可见深达肌层的点片状固定强回声。大肠息肉常表现为肠腔内带蒂稍高回声结节在肠腔内随水流来回摆动。大肠癌分隆起型、溃疡型及浸润型。阑尾粘液瘤表现为右下腹与盲肠相连的无回声团块。淋巴瘤表现肠壁局限性增厚呈极低回声,肠壁上可见丰富且杂乱的血流信号。3.可疑病变组289例中最终病理或临床综合诊断大肠病变257例,大肠阴性组32例,CTUS、BCUS分别检出大肠病变124例、213例,采用Mc Nemar检验,二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US定位准确、定位不准确的分别为89例、35例,BCUS定位准确、定位不准确分别为185例、28例。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病变257例,其中占位组63例,大肠炎症组194例;以病理结果为标准,BCUS及肠镜检出大肠占位性病变分别为57例、62例,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临床综合诊断为标准,BCUS及磁共振检出大肠炎性病变分别为156例、167例,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口服2.5%甘露醇可对全大肠进行良好超声显像,正常人口服造影剂平均用量约1985ml、平均最佳显像时间约45min。2.BCUS检查大肠疾病的阳性率及定位准确性优于CTUS,检查大肠占位性病变的阳性率与肠镜相当,检查大肠炎性病变的阳性率可与磁共振媲美。BCUS为早期发现病变、判断病变性质、临床治疗及疾病随访提供可靠的依据,特别适用于无肠镜和MR设备的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黄蓉,曹莞婷,范一宏,陈婷,陈芬[2](2021)在《超声技术对炎症性肠病诊断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内镜检查是当前炎症性肠病(IBD)诊断及评估的金标准,该技术最大的局限是仅能直观反映肠道黏膜病变情况。随着透壁愈合概念的提出,全面多角度评估肠道病变特点有助于IBD疾病的诊断及管理。超声技术可以填补内镜这一缺陷,从多维度评估肠道病变,包括肠壁厚度、肠壁分层、内脏血流动力学、肠壁微循环变化、肠壁弹性变化,为临床医生对IBD诊断、疾病严重程度评估、治疗监测等多个方面提供依据。本文重点综述近年来超声技术对IBD诊断的研究进展,涉及疾病严重程度评估及治疗监测等方面,旨在为IBD疾病管理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施根根[3](2021)在《红芪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作用及其药效物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的背景主要有三点:1)红芪(Radix Hedysari,RH)作为甘肃省重要的中药资源之一,仍需大量研究开发以提升其社会、经济效益;2)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由于其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大、难彻底治愈、在中国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经不仅是医学难题,更有成为社会难题的趋势,需要有更优的治疗药物或治疗手段;3)中国药典所记载RH的功能与主治与IBD的症状高度相关,RH很有可能具有治疗IBD的作用。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索RH是否具有治疗IBD的功能,并对其药效物质进行初步研究。本文的研究意义有两点,即提升红芪开发利用的空间,为红芪产业的发展提供新方向,以及为IBD的治疗寻找新的药物,改善IBD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对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三种IBD动物模型进行筛选,复制并优化了IBD的动物模型,结果发现二硝基苯磺酸(2,4-D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DNBS)灌肠可以在大鼠身上诱导IBD症状形成,症状典型且稳定,操作方法较为简单,实验成本较低。通过对DNBS模型大鼠的连续观察,确定给药治疗的持续时间为7天;二、依据课题组此前研发的提取方法,系统地从红芪药材中按极性提取四种提取物,分别是红芪乙酸乙酯提取物、红芪乙醇提取物、红芪多糖和红芪醇沉上清部分;然后通过DNBS模型对红芪的四种提取物进行了治疗作用研究,依据动物一般情况、动物结肠直观观察、动物结肠组织病理分析和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水平对四种提取物的治疗作用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了红芪乙醇提取物和红芪乙酸乙酯提取物都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中红芪乙醇提取物治疗作用最佳;三、通过HPLC-DAD方法对红芪乙醇提取物和红芪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定性分析,对比两者的成分和疗效,发现芒柄花素可能是红芪治疗IBD的重要药效物质之一,通过小鼠耳肿胀试验确定芒柄花素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四、使用DNBS模型对芒柄花素是否对模型IBD具有治疗作用进行验证,结果发现芒柄花素单独用药依然具有较佳的疗效,确定芒柄花素是红芪对模型IBD治疗作用的主要药效物质之一。

李惠,曲波[4](2021)在《超声内镜及相关技术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主要累及消化道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目前,IBD已成为我国的常见病,青壮年多为IBD的主要患者群,病情常反复发作,尚无法治愈。多次住院、终生治疗均加重患者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因此,早期正确诊断IBD对预防及治疗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1-2]。IBD的诊断缺乏金标准,普通内镜检查虽然在IBD诊治及随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却不能满足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面的临床需求。

张爱华[5](2020)在《口服2.5%甘露醇超声造影检查在小肠克罗恩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小肠克罗恩病(CD)患者口服2.5%甘露醇后小肠超声成像的最佳时间、所需造影剂量及超声图像特点;2.评估口服2.5%甘露醇超声造影检查(SICUS)在确定小肠克罗恩病病变部位和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11月~2020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连续就诊的临床诊断CD患者129名,健康志愿者29名。所有受试者先行常规肠道超声检查(IUS)后行SICUS检查。对有不全肠梗阻患者行全程动态扫查,无肠梗阻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先间隔10分钟扫查后行连续动态扫查。以各段肠管出现“洪峰效应”表明达到最佳充盈状态。观察健康组、CD组小肠声像特点;记录健康组和CD组小肠达到最佳充盈状态即最佳超声显像所需时间和造影剂用量;确定CD病变部位和范围;观察肠壁厚度、层次结构、肠壁完整性、血流分级、肠管蠕动、是否有脂肪包裹以及是否出现并发症。CD组中根据C反应蛋白(CRP)值分缓解期组(CRP≤8mg/L)与活动期组(CRP>8mg/L)。以临床综合诊断作为参考标准,对比SICUS、IUS及磁共振小肠造影(MRE)检出小肠CD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结果:1.SICUS可对全小肠进行成像;健康组小肠成像的最佳时间是口服造影剂后60.8±5.8min,所需口服造影剂量是1896±235.3ml;对伴有不全肠梗阻患者SICUS应全程动态追踪扫查,所需造影剂量500~1000ml不等;无肠梗阻患者小肠成像最佳时间是在口服造影剂后71.9±11.4min,所需造影剂容量2121.9±281.1ml。2.SICUS、IUS及MRE对小肠CD病变部位、狭窄、狭窄前扩张、肠瘘及脓肿的特异性均较高,其中对整个小肠病变部位的特异性分别为:97.9%、95.7%和93.5%;对狭窄的特异性分别为:96.7%、98.9%和97.8%;对肠瘘的特异性分别为:97.1%、100%和100%;对狭窄前肠管扩张及脓肿的特异性均为100%。3.SICUS对缓解期整个小肠CD病变部位的敏感性高于IUS低于MRE(分别为63.1%、34.5%及94.1%);对活动期组整个小肠CD病变部位的敏感性稍高于IUS等同于MRE(分别为:93.1%、86.2%和94.8%);SICUS对狭窄、狭窄前肠管扩张、肠瘘的敏感性均高于IUS和MRE:对狭窄分别为92.1%、36.8%和55.3%%;对狭窄前扩张分别为100%、31.3%和65.6%;对肠瘘分别为88.9%、70.4%和74.1%.SICUS对脓肿的敏感性高于IUS、等同于MRE(分别为93.8%、75.0%和93.8%)。4.SICUS与IUS相比,在检出缓解期回肠末段病变、肠腔狭窄及狭窄前扩张上,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ICUS与MRE相比,在检出缓解期回盲部病变、肠腔狭窄及狭窄前扩张上,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ICUS分别与IUS及MRE相比,在检出活动期小肠病变部位、肠瘘及脓肿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充足的肠道超声造影剂剂量、恰当时机的数据采集、实时动态下追踪扫查是CD患者小肠成像的关键。2.SICUS明显提高了对小肠CD病变部位及并发症的诊断水平,尤其在诊断肠腔狭窄及狭窄前扩张上,但对缓解期小肠局部病变部位的检出率仍然低于MRE。3.SICUS是一种安全、无创、价廉且患者容易耐受的检查技术,可作为一线检查技术应用于小肠CD患者。SICUS可实时动态追扫踪查特点与MRE直观图像相结合可对小肠CD的评估起到互补作用。

刘葭[6](2020)在《当归汤用于炎症相关结直肠癌预防有效物质研究与多元释药系统构建》文中指出目的: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炎症性肠病是其明确的危险因素,由炎症性肠病发展而成的结直肠癌被称作炎症相关结直肠癌。控制炎症发展、阻断“炎—癌转化”是预防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重要策略。当归汤由当归、生姜和大枣组成,具有温中止泻、补脾益气、和血止痛的功效,“疗三十年下痢,止诸痛”,是中医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经典方,主要含有挥发油类、姜辣素类和多糖类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和抗肿瘤等癌症预防相关生物活性,同时方中药味均属于药食同源中药,安全性良好,由此推测当归汤具有预防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潜力,但这方面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因此,本文旨在提取当归汤中具有炎症相关结直肠癌预防潜力的有效物质,并根据不同提取物的性质特点制备成多元释药系统,以期为研发基于当归汤的炎症相关结直肠癌预防现代制剂提供实验依据,为结合病症与功效筛选中药复方有效物质及研发制剂提供可参考的思路和方法。方法与结果:1 当归汤提取物制备工艺与化学成分研究结合文献调研与课题组前期对当归挥发油和多糖提取工艺与癌症预防活性研究的工作基础,拟对当归汤中的挥发油类、姜辣素和多糖类成分进行制备,设计的提取工艺路线如下: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当归和生姜的挥发油和姜辣素(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药渣与大枣合并水提醇沉法制备多糖(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分别对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和多糖类提取物的制备工艺进行了考察与优化。超临界提取物制备工艺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55℃,萃取时间1h,CO2流量为25 L·h-1,分离釜I压力为8MPa、温度55℃,分离釜Ⅱ压力为系统尾压、温度35℃。多糖类提取物制备工艺为:加30倍量水回流提取3次,每次1 h,滤过,合并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20(60℃),加乙醇使醇浓度为70%,冷藏12 h,以4000 rpm转速离心15 min,取沉淀,干燥。采用GC/MS技术对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定性鉴别出34个成分,占全部峰面积的95%以上。对总离子流图各峰面积进行归一化处理,其中归一化峰面积最大的成分为Z-藁本内酯(30.90%±0.39%),其次是6-姜辣素(16.08%±0.49%),且3批超临界提取物各峰归一化峰面积稳定,RSD<5%。采用苯酚-硫酸法对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的多糖含量进行测定,采用GC/MS技术分析其单糖组成。结果显示,3批多糖类提取物的多糖含量稳定,RSD<3%,单糖组成主要为葡萄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单糖比例大致相同。以上结果说明,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和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制备工艺稳定可行,该工艺所得提取物化学组成稳定,批次间一致性良好。2 基于治疗炎症性肠病预防结直肠癌的当归汤提取物生物活性评价基于治疗炎症性肠病,控制炎症进展,进而预防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基本思路,采用体内外药理学研究方法,建立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sulfonicacid,TNBS)诱导的大鼠模型,评价当归汤提取物对炎症性肠病的干预作用,并结合RAW264.7细胞和脾细胞模型,选择抗炎抗氧化指标、铁代谢调节指标和免疫调节指标,多角度评价当归汤提取物的生物活性,并将上述三类指标分别与当归汤“温中”“补血”和“补脾”功效相关联,分析当归汤提取物对各种功效相关生物活性的贡献,综合评价其预防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潜力。抗炎抗氧化指标包括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RAW264.7细胞的NO抑制率,TNB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大鼠血清IL-6、TNF-α和IL-1β以及结直肠组织SOD、MDA和MPO水平;铁代谢调节指标包括血清铁调素和血清铁水平;免疫调节指标包括RAW264.7细胞NO水平、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A,ConA)诱导的脾细胞增殖活力和上清液IL-2、IFN-γ水平。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考察抗炎抗氧化和铁代谢调节指标,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在此基础上增加免疫调节指标进行考察。结果显示,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显着抑制LPS诱导RAW264.7细胞生成NO,体外抗炎活性良好,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体外抗炎活性,但是体现出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在TNBS诱导的大鼠模型上,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和多糖类提取物均表现出对炎症性肠病的改善作用,能够降低疾病活动指数,缓解结直肠损伤,改善生存质量。结合体内外研究结果分析,超临界提取物发挥抗炎、抗氧化与调节铁代谢作用,反映当归汤“温中”与“补血”功效,多糖类提取物侧重于调节机体免疫,更多地反映“补脾”功效,二者具备预防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潜力。3 当归汤多元释药系统制备工艺研究根据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和多糖类提取物的化学组成和生物活性不同,拟将二者制备成具有不同释药特性,发挥多靶点作用的多元释药系统,从而更好地发挥药效。微丸是多元释药系统的良好载体,将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制成结肠靶向微丸,使药物在结肠定位释放,直达病所,治疗结直肠疾病,更好地发挥抑制炎症作用;将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制成胃部释放微丸,更好地发挥整体作用,调节机体免疫。当归汤多元释药系统包括超临界提取物结肠靶向微丸和多糖类提取物微丸,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超临界提取物丸芯和多糖类提取物微丸,分别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处方,以尤特奇FS 30D为包衣材料对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丸芯进行包衣制备结肠靶向微丸并考察包衣增重。从含量、外观形态、粉体学性质、体外释放和稳定性角度对两种微丸进行评价,并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法动态评价微丸在小鼠体内过程。优化的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丸芯处方为:超临界提取物1.8g(载药量18%),MCC与SYLOID 244FP质量比为3.5:1,0.5%CMC-Na用量为8 g。优化的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微丸处方为:多糖类提取物4g(载药量40%),MCC与SiO2质量比为34:1,润湿剂为体积分数48%的乙醇水溶液,用量7 mL。包衣增重18%制备的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结肠靶向微丸体外释放结果表明结肠靶向性较好。制剂学评价显示,当归汤多元释药系统的两种微丸均批次间差异小,收率较高,含量稳定,具有良好的粉体学性质,体外释放性能良好。从小动物成像结果可知,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结肠靶向微丸的体内结肠靶向性良好,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微丸能够实现胃部释放,基本达到了给药系统的设计目的。4 当归汤多元释药系统用于炎症相关结直肠癌预防的初步药效学研究基于 1,2-二甲基肼(1,2-dimethylhydrazine dihydrochloride,DMH)/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大鼠炎症相关结直肠癌模型,初步研究当归汤多元释药系统对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预防作用,并与当归汤原方汤剂、提取物组合以及单一微丸制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均对DMH/DSS诱导的大鼠炎症相关结直肠癌发生具有预防作用,能够减少结直肠肿瘤个数和体积,降低肿瘤发生率,延缓癌症发展程度,降低血清TNF-α和IL-1β表达,降低血清铁调素表达,改善脾细胞IL-2和IFN-γ分泌能力,其中当归汤多元释药系统效果最优,显示出剂型设计的合理性和优势,其作用机制与抑制炎症、调节铁代谢和调节免疫相关。结论:本文以中医经典方当归汤为模型药物,结合病症与功效筛选富集了复方中有效物质(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和多糖类提取物),并根据不同提取物的化学性质与生物活性特征,设计制备利于其药效发挥的不同释药单元从而构建了当归汤多元释药系统,通过药效学验证了该多元释药系统的优势,证明了剂型设计的合理性,为以病症为导向的现代中药复方制剂研发模式提供了实验依据和可参考的思路与方法。

陈轶凡[7](2020)在《胃粘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后病理升级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相关数据分析研究,进一步剖析导致胃粘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后发生病理升级的原因。方法:随机纳入113例于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的患者,术前均完善内镜下活检且病理诊断为胃粘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收集整理其相关资料数据并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术前、术后诊断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导致术后病理升级的原因。结果:在113例患者中,术后病理维持一致的有56例,最终病理诊断升级为癌变的有57例,升级率为50.4%,没有降级的病理情况。依据ESD术后病理结果将病例分为HGIN组和胃癌组,研究显示:2组患者在年龄(t=0.872,P=0.385)、病灶部位(x2=3.697,P=0.296)、病灶形态(x2=2.756,P=0.737)、病灶表面发红(x2=0.078,P=0.780)及HP感染(x2=0.202,p=0.653)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存在组间差异的性别(x2=6.853,P=0.009)、病变大小(t=3.241,P=0.002)及病灶表面凹陷/溃疡(x2=4.062,P=0.044)等因素,归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病变大小多3cm(0R=0.261,95%CI:0.111-0.614,P=0.002)以及男性(OR=3.371,95%CI:1.149-9.889,P=0.027)是胃粘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术后病理升级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胃粘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传统白光内镜下活检与实际情况相比存在一定的低估,对于病变大小≥3cm的,尤其是男性患者,是病理升级的主要风险因素,应建议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进一步评估病灶性质,为下一步治疗方案提供准确根据。

张嘉瑜[8](2020)在《多模态超声评估IBD患者疾病活动性和并发症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炎症性肠病慢性病程反复复发的特点使得对该病活动性的有效评估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在炎症性肠病的诊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多模态超声的特点,探究其评估炎症性肠病的疾病活动性及并发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临床确诊炎症性肠病患者30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15例,克罗恩病15例。根据内镜结果将患者分为镜下活动期组和镜下缓解期组,探测肠腔狭窄以内镜为标准,根据狭窄综合评分将患者的肠腔狭窄分为炎症与倾向炎症狭窄组和纤维化和倾向纤维化狭窄组,分别比较二维及多普勒超声、超声造影、弹性超声的超声参数的差异,并作相关性分析。以全腹增强CT结果评估探测穿透性并发症,并对经超声和CT测量肠壁厚度和评估病变范围进行相关性分析。对患者进行Mayo评分和CDAI评分同时收集实验室数据,包括C-反应蛋白、血沉,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1.超声评估IBD疾病活动性的表现:患者肠壁厚度镜下活动期组较缓解期组增厚且具有显着性差异(7.93±2.65vs4.16±1.08mm,p<0.001)。镜下活动期组患者彩色多普勒评分(Limberg评分)≥2级共18例,<2级共2例,缓解期组患者Limberg评分≥2级共3例,<2级共7例,两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参数:PE、AUC值镜下活动期组较缓解期组升高且有显着性差异(-40.66±4.81vs-50.47±5.03 db,p<0.001;356.44±170.67vs194.42±92.09d Bsec,p=0.021),两组患者的TTP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0.04±8.74vs20.09±11.13s,p=0.990)。通过ROC曲线分析,以肠壁厚度大于4.7mm作为诊断阈值,其诊断活动性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80%,对应的曲线下面积是0.885。以PE、TTP、AUC分别高于-44.37d B、10.73s、226.15 d Bsec作为诊断阈值,其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75%、94%、81%,特异性为100%、25%、75%,对应的曲线下面积是0.922、0.516、0.824。2.超声评估IBD并发症的表现:二维超声共检测出肠腔狭窄20例,与内镜检出肠腔狭窄例数相符,瘘管和脓肿未检出。根据狭窄综合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纤维化和倾向纤维化组和炎症与倾向炎症组两组。两组患者的剪切波速度(3.63±0.86vs2.51±0.66 m/s,p=0.004)、杨氏模量(42.11±14.52vs21.41±8.78 k Pa,p=0.001)、TTP值(30.08±6.60vs14.39±3.18s,p<0.001)、PE值(-46.84±7.65vs-40.41±5.10 d B,p=0.036)和AUC值(204.38±42.53vs417.95±160.15d Bsec,p=0.001)的差异均有显着性。3.相关性分析:UC组患者肠壁厚度与内镜评分呈正相关(r=0.753,p<0.05),多普勒分级与内镜评分呈正相关(r=0.546,p<0.05),定量参数PE、AUC值与内镜评分呈正相关(r=0.757、0.693,p均<0.05),TTP值与内镜评分无显着相关性(p>0.05)。CD组患者肠壁厚度与内镜评分呈正相关(r=0.678,p<0.05),多普勒分级与内镜评分呈正相关(r=0.710,p<0.05),PE、AUC值与内镜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66、0.571,p均<0.05),TTP值与内镜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超声和CT所示病变肠管最大壁厚)和病变范围(r=0.799,0.831,p<0.05均呈正相关。肠壁厚度与CRP、ESR值呈正相关(r=0.48,r=0.432,p均<0.05),肠壁厚度与Mayo评分呈正相关(r=0.703,p<0.05),与CDAI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IBD患者活动期超声特征为肠壁增厚、血流信号增强、组织灌注增加,超声造影显示的组织灌注增强可以为确定炎症状态提供更准确、详细的信息。肠壁增厚、多普勒评分、CEUS定量分析参数PE、AUC均与内镜有明显的相关性。2.超声造影和弹性成像对于鉴别肠腔狭窄性质有较高的诊察能力,为指示临床进一步采取何种治疗手段提供线索。超声结果与CT评估结果呈相关性,考虑到超声无辐射、简便易行等优势,其可能成为临床上替代CT的检查选项之一。3.多模态超声可为IBD疾病的综合评估提供更详细的临床参考信息。

董雪[9](2020)在《基于肠道可吸收纳米对比剂的结直肠炎症磁共振成像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开发一种新的基于肠道易吸收纳米对比剂的磁共振结直肠成像技术,能够在直肠给药后,通过肠道吸收纳米对比剂的情况以评估溃疡性结肠炎,并使用荧光成像进一步证实对比剂的肠吸收。材料与方法:以固体脂质纳米粒(SLNs)为载体,负载钆(Gd)二乙烯三胺五乙酸(Gd-DTPA)和荧光素异硫氰酸酯(FITC),合成了T1磁共振阳性增强对比剂——Gd-FITC-SLNs,并用于对磁共振结果进行组织学证实。实验组中,20只右旋糖酐硫酸钠诱导的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小鼠(C57/B6)被随机分为4组:Gd-FITC-SLNs灌肠组(1ml/每只),n=5;Gd-DTPA灌肠组(1ml/每只),n=5;Gd-FITC-SLNs静脉注射组(0.1 mmol Gd/kg),n=5;Gd-DTPA静脉注射组(0.1mmol Gd/kg),n=5。此外,将5只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小鼠(Gd-FITC-SLNs灌肠,1ml/每只)和5只正常小鼠(Gd-FITC-SLNs灌肠,1ml/每只)作为对照。每只小鼠在灌肠或静脉注射对比剂之前,以及之后的20分钟、40分钟、60分钟、80分钟、100分钟、120分钟分别进行磁共振扫描,扫描序列包括横断位T1序列和横断位T2序列。测量直肠壁在各个时间点的信号噪声比。磁共振表现进一步通过荧光显微镜验证。结果:Gd-FITC-SLNs保留灌肠20分钟后,动态MR成像显示,肠壁吸收纳米对比剂后强化,程度:急性UC>正常肠壁>慢性UC,并且急性UC强化时间较长,正常肠壁快速代谢而强化减退,而慢性UC强化较弱。在磁共振成像中,静脉注射Gd-DTPA的第20分钟肠壁强化信噪比与经直肠Gd-FITC-SLNs灌肠后第20分钟肠壁信噪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8.09±1.21 vs.8.09±1.71,p>0.05)。与Gd-DTPA灌肠相比,Gd-FITC-SLNs灌肠后20、40、60和80分钟,尤其是在20和40分钟,结肠壁的增强更为显着。静脉注射Gd-FITC-SLNs后直肠壁的信噪比在各时间点均高于静脉注射Gd-DTPA(p<0.01)。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显示Gd-FITC-SLNs高浓度的绿色荧光点聚集在Gd-FITC-SLNs灌肠组和静脉注射组的结肠壁内。结论:Gd-FITC-SLNs灌肠有助于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在急性溃疡性结肠炎上增强效果与静脉注射Gd-DTPA相似甚至更好。固体脂质纳米粒磁共振结肠成像技术通过结肠壁吸收纳米对比剂来增强炎症性结直肠肠壁,为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开辟了新的途径。

陈颖[10](2019)在《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和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及术前诊断目的:分析麦克尔憩室患者的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和手术病理结果,探索不同年龄和不同症状患者合理的术前检查方法和诊断路径,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搜集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经临床、手术、小肠镜证实的麦克尔憩室病例,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手术发现和病理结果等。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72例麦克尔憩室纳入研究,男女性别比为2:1,成人儿童比为1.9:1,10~40岁患者占76.4%。(2)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占70.8%(51/72),儿童多见(P<0.05)。腹痛症状患者占29.2%(21/72),成年人多见(P<0.05)。10岁以上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出血组患者数量逐渐减少,腹痛组患者数量逐渐增加。(3)出血组较腹痛组患者病程长,发作次数多(P<0.05)。消化道出血伴贫血占84.3%,伴腹痛占25.5%。17.6%消化道出血前存在诱因。腹痛组疼痛位于中下腹和脐周占85.7%,中度和剧烈疼痛占81%。(4)检查方式的使用与患者年龄和临床症状有关。异位胃粘膜显像儿童检查人数多于成人(P<0.05),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成人检查人数多于儿童(P<0.05),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DBE)出血组检查人数多于腹痛组(P<0.05)。另外,不同组 MSCT检查方式的使用也存在不同。儿童和消化道出血患者倾向于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 CT 小肠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enterography,CTE)检查,成人倾向于CT平扫,腹痛患者倾向于CT平扫或CT增强(P<0.05)。(5)CTE对麦克尔憩室的诊断率高于其他CT检查方式(P<0.05),消化道出血患者的CTE诊断率高于腹痛患者(P<0.05)。未能发现麦克尔憩室的病例中,CT平扫对憩室并发症的检出率高(P<0.05)。(6)使用最多的三种检查的诊断率依次为:DBE>CTE>胶囊内镜(P<0.05)。结论:(1)综合性医院中,麦克尔憩室成人患者约为儿童的2倍,10~40岁为高发年龄段。(2)儿童和成人的临床特点和术前检查方法存在差异,宜根据年龄段和症状选择适合的诊断路径。(3)麦克尔憩室的术前诊断率DBE>CTE>胶囊内镜。CTE诊断率高于其他CT检查方式,应优先选择。第二部分麦克尔憩室的MSCT表现及检测影响因素目的:探讨麦克尔憩室及其并发症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表现和影响MSCT诊断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麦克尔憩室81次MSCT检查资料。记录麦克尔憩室的位置、大小、充盈情况、主要内容物、憩室周围组织、憩室壁厚度、强化程度、是否存在软组织结节及独立供血动脉等影像表现。从MSCT检查技术、图像质量、患者腹腔脂肪、肠管充盈程度、其他检查结果和憩室本身MSCT特点等方面探讨影响麦克尔憩室MSCT检测的因素。结果:(1)64例中,MSCT初始报告检出麦克尔憩室26例(40.6%),回顾性分析检出56例(87.5%),检出率高于初始诊断(P<0.05)。(2)MSCT中,麦克尔憩室最常见部位是右下腹(62.5%),其次是脐下中线(19.6%)。憩室位置与其距回盲瓣的距离有关(P<0.05)。(3)56例检出的麦克尔憩室中,25例(44.6%)位于肠管肠系膜游离缘。憩室壁增厚、存在软组织结节、存在麦克尔血管的分别占67.9%、16.9%和35.7%。(4)97.6%出血性憩室未能在MSCT中发现出血征象;5例急性憩室炎表现为憩室壁增厚、强化,周围渗出,伴穿孔者见腹腔游离气体;肠梗阻8例中,6例为粘连性肠梗阻伴/不伴内疝;憩室内翻4例,2例表现为肠腔内明显强化的实性肿块,2例导致肠套叠,套叠的肠管中见脂肪团块。(5)9个因素可影响麦克憩室的MSCT检出,包括薄层图像、MPR重建、MIP重建、静脉造影剂、肠管充盈度、肠管均匀度、腹腔脂肪量、憩室周围组织和憩室强化程度。(6)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有利于麦克尔憩室检出的因素是大量腹腔脂肪和憩室明显强化。多因素数学回归模型最大约登指数为0.541,对应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8%、73.3%、78.6%、66.9%、85.1%,ROC曲线下面积为0.831。结论:(1)回顾性读片中,MSCT对麦克尔憩室的检出率达87.5%。MSCT能很好地显示麦克尔憩室及其相关并发症表现特征。(2)影响麦克憩室MSCT检出的因素较多,良好的肠道准备和完善的MSCT重建技术具有重要价值。第三部分麦克尔憩室的CT小肠造影分型及临床意义目的:探讨麦克尔憩室的CT小肠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entrography,CTE)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麦克尔憩室的CTE表现。根据憩室的长宽比、憩室壁厚度和是否存在软组织结节,将麦克尔憩室分为3个类型。Ⅰ型:憩室壁薄,光整,无软组织结节;Ⅱ型:憩室壁增厚、不光整,无软组织结节;Ⅲ型:憩室内存在软组织结节,不论憩室壁是否增厚。各型均分2个亚型,a亚型:憩室呈长管状或阑尾状,长宽比≥3:1;b亚型:憩室呈囊袋状,长宽比<3:1。将憩室并发症、病理结果与CTE类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42例麦克尔憩室长径5.2±2.3cm(2~16cm),基底宽径1.9±1.0cm(0.9~6cm),长宽比 3.0±1.3(1~7)。(2)CTE 分型:Ⅰ 型 9 例(21.4%),包括 Ⅰ a 型3例、Ⅰ b型6例;Ⅱ型22例(52.3%),包括Ⅱa型13例、Ⅱb型9例;Ⅲ型11例(26.2%),包括Ⅲa型6例、Ⅲb型5例。a、b亚型在各类型中的数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与Ⅱ型和Ⅲ型憩室相比,Ⅰ型憩室强化程度轻(P<0.05)。(4)Ⅱ型憩室较Ⅰ型憩室更容易出现独立血管(P<0.05),较Ⅰ型和Ⅲ型憩室更容易发生慢性炎症(P<0.05)。(5)Ⅲ型较Ⅰ型和Ⅱ型更容易出现异位组织(P<0.05)。结论:(1)麦克尔憩室的CTE分型能反映了憩室的影像特点,有助于麦克尔憩室的规范化描述。(2)CTE分型有助于憩室内异位组织的术前诊断和手术方式的选择。

二、炎症性肠病的超声图像与鉴别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炎症性肠病的超声图像与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口服2.5%甘露醇超声造影在大肠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1.2 分组
    1.2 仪器
    1.3 方法
        1.3.1 检查前准备
        1.3.2 CTUS检查
        1.3.3 BCUS检查
        1.3.4 肠镜检查
        1.3.5 磁共振检查
        1.3.6 各种检查时间隔
        1.3.7 以病理或临床综合诊断为标准
        1.3.8 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正常组口服造影剂情况及BCUS声像特点
        2.2.1 正常组口服造影剂情况
        2.2.2 正常组BCUS声像图
    2.3 病变组口服造影剂情况及大肠病变BCUS图像特点
        2.3.1 病变组口服2.5%甘露醇BCUS情况
        2.3.2 大肠病变BCUS图像特点
    2.4 BCUS对大肠疾病的诊断价值
        2.4.1 常规超声及BCUS检出大肠疾病的阳性率及定位准确率比较
        2.4.2 BCUS及肠镜检出大肠占位性病变阳性率比较
        2.4.3 BCUS及磁共振检出大肠炎性病变的阳性率比较
三、讨论
    3.1 口服造影剂大肠超声显像技术
        3.1.1 口服造影剂的选择
        3.1.2 口服2.5%甘露醇大肠超声造影显像情况及不良反应
        3.1.3 口服2.5%甘露醇大肠超声造影最佳显像时间及所需剂量
    3.2 常规超声及BCUS检查大肠疾病的阳性率及定位准确率比较
    3.3 BCUS与肠镜检出大肠占位性病变阳性率比较
    3.4 BCUS与磁共振检出大肠炎性病变的阳性率比较
    3.5 BCUS局限性
    3.6 不足与改进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肠道超声学检查在大肠占位性疾病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3)红芪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作用及其药效物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红芪概况
    1.2 炎症性肠病概况
        1.2.1 IBD的发病机制
        1.2.2 IBD流行病学特征
        1.2.3 IBD的临床表现
        1.2.4 IBD的诊断
        1.2.5 IBD的治疗
        1.2.6 天然产物治疗IBD的现状
        1.2.7 IBD的动物模型
    1.3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的筛选与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仪器与动物
        2.2.1 材料
        2.2.2 仪器
        2.2.3 实验动物
    2.3 实验方法
        2.3.1 造模方法及动物分组
        2.3.2 动物一般情况数据采集方法
        2.3.3 结肠组织直观观察
        2.3.4 结肠组织病理分析
        2.3.5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模型筛选
        2.4.2 给药时间确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芪对DNBS诱导的IBD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仪器与动物
        3.2.1 材料
        3.2.2 仪器
        3.2.3 实验动物
    3.3 实验方法
        3.3.1 红芪提取物的提取工艺
        3.3.2 造模方法及动物分组
        3.3.3 动物一般情况数据采集方法
        3.3.4 结肠组织直观观察
        3.3.5 结肠组织病理分析
        3.3.6 结肠中细胞因子水平的测定
        3.3.7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动物一般情况
        3.4.2 结肠直观观察
        3.4.3 结肠组织病理分析
        3.4.4 结肠组织中的炎症因子水平和氧化应激水平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红芪治疗IBD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仪器与动物
        4.2.1 材料
        4.2.2 仪器
        4.2.3 实验动物
    4.3 实验方法
        4.3.1 红芪提取物供试品溶液及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4.3.2 HPLC色谱条件
        4.3.3 芒柄花素的抗炎作用
        4.3.4 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红芪乙醇提取物和红芪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成分鉴定
        4.4.2 芒柄花素的抗炎作用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芒柄花素对模型IBD的治疗作用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仪器与动物
        5.2.1 材料
        5.2.2 仪器
        5.2.3 实验动物
    5.3 实验方法
        5.3.1 造模方法及动物分组
        5.3.2 动物一般情况数据采集方法
        5.3.3 结肠组织直观观察
        5.3.4 结肠组织病理分析
        5.3.5 结肠中细胞因子水平的测定
        5.3.6 统计学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动物一般情况
        5.4.2 结肠直观观察
        5.4.3 结肠组织病理分析
        5.4.4 结肠组织中的炎症因子水平和氧化应激水平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超声内镜及相关技术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超声内镜及相关技术在炎症性肠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1.1 消化道管壁EUS图像特点
    1.2 超声内镜在IBD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1.3 超声内镜在炎症性肠病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
        1.3.1 EUS在CD肛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1.3.2 EUS在UC合并癌变诊断中的应用
    1.4 EUS相关技术在IBD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2 超声内镜引导的相关技术在IBD治疗中的应用
    2.1 EUS引导的穿刺引流技术在IBD治疗中的应用
    2.2 EUS-FNA技术及衍生技术治疗IBD合并消化道狭窄

(5)口服2.5%甘露醇超声造影检查在小肠克罗恩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及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研究对象分组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使用的仪器
        2.2 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排除及纳入流程
        1.2 受试者基本情况
    2 受试者口服甘露醇后小肠成像及不良反应
    3 SICUS下显示健康组和CD组小肠声像特点
        3.1 健康组小肠声像特点
        3.2 病变组小肠声像特点
    4 SICUS与 IUS在小肠CD病变中典型声像对比
        4.1 SICUS更好显示肠腔狭窄处内径
        4.2 SICUS清晰显示肠内瘘
        4.3 SICUS清晰显示回盲部病变解剖结构
    5 SICUS与 MRE在小肠CD病变中图像对比
    6 对比SICUS、IUS及MRE诊断小肠病变部位及并发症的价值
        6.1 临床综合诊断情况
        6.2 对比三种检查技术诊断小肠病变部位及并发症中的临床价值
    7 分别比较SICUS和IUS,SICUS和MRE对小肠病变检出率差异性分析
        7.1 在缓解期组,SICUS对局部病变部位的检出率高于IUS低于MRE
        7.2 SICUS对肠腔狭窄及狭窄前肠管扩张的检出性率高于IUS和MRE
讨论
    1 CD患者口服2.5%甘露醇溶液后超声造影小肠成像技术
    2 SICUS在确定小肠CD病变部位及并发症中的诊断价值
    3 本研究的创新性及局限性
    4 本研究的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小肠克罗恩病的内镜及影像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当归汤用于炎症相关结直肠癌预防有效物质研究与多元释药系统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 炎症相关结直肠癌化学预防研究进展
        1 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分析
        2 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与化学预防策略
        3 中医药预防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二 当归汤各药味化学成分与癌症预防相关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 当归化学成分与癌症预防相关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2 生姜化学成分与癌症预防相关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3 大枣化学成分与癌症预防相关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三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1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分类
        2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制备技术
        3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释药性常用评价方法
    四 中药多元释药系统研究进展
        1 中药多元释药系统常用载体
        2 中药多元释药系统常用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第一章 当归汤提取物制备工艺与化学成分研究
        第一节 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制备工艺与化学成分研究
        第二节 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制备工艺与化学成分研究
        本章讨论
    第二章 基于治疗炎症性肠病预防结直肠癌的当归汤提取物生物活性评价
        第一节 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体内外生物活性评价
        第二节 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体内外生物活性评价
        本章讨论
    第三章 当归汤多元释药系统制备工艺研究
        第一节 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结肠靶向微丸制备工艺研究
        第二节 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微丸制备工艺研究
        本章讨论
    第四章 当归汤多元释药系统用于炎症相关结直肠癌预防的初步药效学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本章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胃粘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后病理升级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现代内镜成像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多模态超声评估IBD患者疾病活动性和并发症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超声
        1.2.1 二维超声
        1.2.2 多普勒超声
        1.2.3 超声造影
        1.2.4 弹性超声
    1.3 结肠镜和全腹增强CT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
    2.2 IBD超声表现
    2.3 超声评估IBD活动性的表现
    2.4 超声评估IBD并发症的表现
    2.5 相关性分析
3.讨论
    3.1 超声评估IBD活动性的临床应用价值
    3.2 超声评估IBD并发症的临床应用价值
    3.3 多模态超声的优势、研究局限性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在IBD临床应用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基于肠道可吸收纳米对比剂的结直肠炎症磁共振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表
1引言
    1.1 溃疡性结肠炎
    1.2 溃疡性结肠炎检查方法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数据分析和统计学
3 结果
    3.1 Gd-FITC-SLNs纳米粒的合成与表征
    3.2 MRI图像分析及统计结果
    3.3 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组织学评价
4 讨论
    4.1 溃疡性结肠炎磁共振成像的特点
    4.2 Gd-FITC-SLNs灌肠法诊断溃疡性结肠炎
    4.3 Gd-FITC-SLNs灌肠诊断溃疡性结肠炎机制
    4.4 实验局限性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 基于纳米材料的炎症性肠病影像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和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及术前诊断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麦克尔憩室的MSCT表现及检测影响因素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三部分 麦克尔憩室的CT小肠造影分型及临床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研究创新点
综述 麦克尔憩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炎症性肠病的超声图像与鉴别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口服2.5%甘露醇超声造影在大肠疾病中的应用研究[D]. 张美兰.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超声技术对炎症性肠病诊断的研究进展[J]. 黄蓉,曹莞婷,范一宏,陈婷,陈芬.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21(04)
  • [3]红芪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作用及其药效物质研究[D]. 施根根. 兰州大学, 2021(11)
  • [4]超声内镜及相关技术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的应用[J]. 李惠,曲波.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1(03)
  • [5]口服2.5%甘露醇超声造影检查在小肠克罗恩病中的应用研究[D]. 张爱华. 福建医科大学, 2020(02)
  • [6]当归汤用于炎症相关结直肠癌预防有效物质研究与多元释药系统构建[D]. 刘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胃粘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后病理升级的对比研究[D]. 陈轶凡. 苏州大学, 2020(02)
  • [8]多模态超声评估IBD患者疾病活动性和并发症的临床价值[D]. 张嘉瑜.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基于肠道可吸收纳米对比剂的结直肠炎症磁共振成像研究[D]. 董雪. 浙江大学, 2020(02)
  • [10]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和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研究[D]. 陈颖. 苏州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炎症性肠病的超声图像和鉴别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