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远程维护工作站注册表(论文文献综述)
温建[1](2016)在《输油泵站SCADA核心设备远程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长输管道SCADA系统的设备维修属于故障后维修,由于点多线长,这种维修模式效率低、应急性差、故障判别的准确性不高,并且缺乏一套集数据实时采集与处理、重要信息分析与报警、故障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统一平台。针对这种现状,借助SCADA系统已有的通信网络,利用软件构件技术并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思想,以.Net FrameWork为架构,设计层次化的系统实现框架,围绕企业业务运行需求,以C/S和B/S两种模式混合设计与开发,将SQL Server 2008为基础构建设备监测平台支撑数据库,基于SNMP、Socket等技术和协议,研究设备参数信息的采集技术与有效方式,采用轮询、主动推送和陷阱Trap等方式完成核心设备数据的采集与存储,借助Asp.net、Html5、ZedGraph、Ajax等技术完成监测数据的处理、展现、统计及分析功能,设计并实现了输油泵站SCADA核心设备远程监测平台,为用户和管理员提供SCADA系统服务器、工作站等核心设备基础数据管理、参数信息、运行状态、告警信息等关键数据的远程实时监测与分析等功能,为输油泵站SCADA设备的安全运行和有效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和决策支持。文本重点对系统总体架构、数据库模型、数据采集、数据统计与分析、Web数据可视化处理、核心设备运行状态与故障监测等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实现与测试等过程进行了详尽论述,对涉及的关键代码进行了相关说明。
任妮[2](2016)在《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规范化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自1991年数字图书馆概念被提出以来,其研究和实践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然而数字图书馆广泛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通信技术等高科技专业技术而存在和发展,其面临的安全风险远远高于传统图书馆。信息安全问题成为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实践的重大命题。美国的图书馆在经历了技术保障、管理保障和制度保障三个发展阶段后,开始尝试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通过风险评估、建立预防机制和主动干预等方式应对各类突发信息安全问题。而我国图书馆在信息安全方面大多数还处于技术保障阶段。据调查,我国100%的数字图书馆每年至少发生一次信息安全事件,而信息安全意识薄弱、信息安全管理人员不足、缺乏信息安全管理策略等原因首当其冲。可见,贯彻“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黄金定律,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对于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保障而言势在必行。为了能够给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符合国际标准与国家标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完整解决方案,同时解决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中较少涉猎的信息安全规范化管理的关键性问题,完善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推动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领域的规范化、标准化,将ISO 27000的基本原则与思想完整地引入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领域,使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规范化管理工作与先进的国际标准相接轨。本文对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规范化管理的实施框架、方法模型和标准规范草案进行研究,解决了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规范化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性问题,形成建议方案,为制定数字图书馆行业目标明确、体系完备、功能实用、可操作性强的信息安全管理标准规范奠定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规范化管理的实施框架研究通过对ISO/IEC 27001标准中涉及的PDCA过程方法、主要因素、管理流程等内容进行梳理分析,结合数字图书馆自身的需求和特点,完成了ISO/IEC 27001过程模式在图书馆领域的转化。包括:明确了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的PDCA过程方法与内涵;梳理了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从制定方案到风险评估再到风险控制的管理流程,以及其中每个过程的实施流程;分析并确定了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风险评估的主要因素包括直接因素(资产,威胁,脆弱性,控制措施)与间接因素(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对资产价值的重要程度,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威胁发生后对资产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产生的损失)两种类型,风险控制的主要因素包括直接因素(实施成本和有效性)和间接因素(时间、人力、费用、难度、对每项风险的有效性等)两种类型。(2)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模型研究从已有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和模型总结入手,分析了现有风险评估模型在平衡定量与定性关系、可操作性、结果可接受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现有的风险评估方法不适用于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原因。进而,确定了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和模型的选择依据。最终,研究构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基于GB/T 20984的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基于多因素模糊综合评判矩阵的资产价值和威胁大小的计算模型、以及基于多渠道加权平均的脆弱性大小计算模型,详细阐述了评估模型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计算策略,并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对该风险评估方法模型的可行性及实际评估效果进行了验证。(3)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风险控制方法模型研究从已有的信息安全风险控制方法和模型总结入手,分析了现有风险控制模型存在与风险评估环节相脱离、操作繁琐复杂等问题,并阐述了现有的风险控制方法不适用于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原因,明确了基于ISO 27000、与风险评估相衔接的、半定量方法或综合分析方法更适用于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安全风险控制。基于此前提,对ISO/IEC 27002:2005和ISO/IEC 27002:2013中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了调研分析,最终确定了基于ISO/IEC 27002的数字图书馆风险控制核心要素和参考要素集合。并以数字图书馆领域成本最低、成效最佳的风险控制要求,构建了基于线性规划和模糊数学的风险控制决策模型,并详细阐述了控制决策模型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计算策略,确保了该模型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4)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的标准规范草案研究在对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过程模式、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方法模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ISO/IEC 27001和ISO/IEC 27002在电信、金融、医疗行业的标准转化和应用分析,探讨了在数字图书馆领域信息安全标准规范形成和实施推广过程中还应注意的问题,包括标准确立的目的、意义、范围、结构、流程、核心、实施障碍、推行策略等方面内容。最终,初步制定并撰写了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标准的草案,为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规范化管理提供了长效的机制保障。(5)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规范化管理的实证研究选择了国内某知名的大学城图书馆作为实证研究对象,严格按照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标准草案中涉及的流程、方法、要求等进行了实证研究,包括该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的目标、范围、方法、团队、计划等前期准备工作,资产、威胁、脆弱性等识别、估值、计算等风险评估工作,控制措施的影响要素识别、有效性计算、措施推荐等风险控制工作,并最终根据实施结果和实际访谈调研,对该数字图书馆已建立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审查,验证了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方法流程和标准规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本文研究旨在建立通用、规范、可行、有效的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的实施框架,解决数字图书馆规范化管理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研究成果的创新性体现在:(1)构建了可操作性强、周期可控的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的实施框架。该框架不仅能够满足ISO 27000思想要求和数字图书馆的具体要求,而且能够将在数字图书馆的调研实施周期缩短在一个月之内,节省了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的时间与资金成本。(2)构建了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的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应用模型。该模型模型使得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定量化计算流程简化有效,同时又能符合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安全管理要求和现状。(3)以2013版ISO 27002为依据筛选适合于数字图书馆领域的核心控制要素和参考控制要素。该要素集合为数字图书馆风险控制措施的决策实施提供了基础和依据。(4)设计了一套既遵守IS0 27000基本原则与思想、又照顾到数字图书馆行业特点的标准规范草案。该草案为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标准与规范的制定打下了基础,能够用于指导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规范化管理的实践。另外,本文所研究的方法、模型以及各种清单、模板还可以为其它行业研究利用ISO 27000系列标准进行信息安全规范化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思路。
刘兴淮,温丛剑,成静,庄菲[3](2013)在《医院信息系统工作站远程维护技术探究》文中指出目的开发医院信息系统(HIS)远程维护管理软件,解决HIS工作站现场维护工作量大、程序补丁难以及时更新、电脑软硬件配置难以统计等问题。方法基于Delphi语言和SQLServer2005数据库,开发C/S架构的HIS远程维护管理软件。结果该软件的应用实现了软件分发、远程消息、资产管理等功能,降低了维护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解决了客户端工作站的安全和维护困难问题。结论该系统可最大限度地保障HIS的正常运行,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叶肇熹[4](2013)在《某医院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不断成熟,作为大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发展和完善医院的网络在现在讲求高效率和提升服务标准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追求效益和发展的趋势。某医院作为大型综合医院,也是妇幼保健专科医院,业务繁忙,求医患者众多,为提高工作效率和各部门协调工作,早期已经进行网络信息化建设。医院网络系统以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辅助医疗为主,医院主干网络能覆盖全院各楼,使医院PC机、终端设备、医疗设备和院内网连接起来,并与Internet相连。而当前网络为一大型星型局域网架构,使用B类网络地址,数据广播范围大,容易产生广播风暴、网络环路、IP地址冲突等故障。随着医院发展,接入院内网络医疗设备和PC机越来越多,上述产生问题越来越明显,实现网络的改造和优化显得更为重要。针对上述情况,对医院现有的星形树状网络结构进行升级改造,使用三层交换技术和虚拟局域网技术进行网络重新规划细分,以及使用端口汇集技术对现有网络数据传输扩容,在升级的同时,设计出新旧网兼容方案,使网络升级的同时,把医院业务影响降低到最低,最终完成整个网络的升级改造,提高整个医院的网络运行效率和降低网络故障以及细化管理目的;并对院内服务器、计算机工作站进行安全配置以及远程管理的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能满足信息医疗、无纸化处方以及办公、科研和管理工作需要的软硬件环境,开发各类信息库和应用系统得到良好的网络支撑,为医院各类医务人员和医技人员提供充分的网络信息服务。系统主要突出医院的医疗管理、后勤管理、图书管理、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需求,结合多系统,协助医院进行信息化建设。某医院改造后的网络系统已经建设完毕并投入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建立了网络监控系统对网络设备的实时在线及流量的监视,在运行一段时间后,证明改造后的网络系统完全,满足现时医院的业务需求以及未来系统升级的和扩展性,达到了预期改造目的。
刘凯[5](2012)在《基于ARM-Linux的铁路电力远动终端的研究和实现》文中指出铁路电力远动系统对铁路10KV配电所和自闭、贯通电力线路以及信号电源等起着重要的监控作用,而远动终端作为该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主要用于数据采集和负荷开关监控。本文应用ARM-Linux技术研制一套具有高性能、大容量数据采集、通信能力强、易于维护的铁路电力远动终端装置。通过研究铁路电力远动系统的结构以及分析远动终端的系统功能需求,提出了该装置的软硬件整体设计方案。装置采用了“ARM+DSP+MCU”的多处理器协同工作的硬件架构方式,其中核心控制微处理器选用ARM11处理器芯片S3C6410。根据分布式设计模式要求,远动终端各模块以板卡插件的形式安装于机箱内,模块之间通过CAN总线进行通信。本文在硬件实现上重点论述了主板部分的布局结构和外围扩展电路的设计。对于软件系统的设计,在分析软件系统的整体流程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移植嵌入式Linux实时操作系统来实现底层设备驱动和上层应用软件的独立运行和互操作访问。远动终端移植嵌入式Linux实时操作系统的过程中,自行设计了BootLoader的控制台功能菜单,并且研究和实现了Linux内核的在线升级。主板部分的CAN设备驱动程序采用了网络型设备驱动框架结构设计,CAN设备的数据通信实现了基于嵌入式Linux2.6内核下的SocketCAN通信模式。使用多线程编程的方法设计了应用软件的多任务处理,并且利用线程加锁机制避免了各线程数据共享造成的读写冲突现象。本文研究的远动终端装置为了实现较强的通信兼容能力,支持较多的通信协议。其中重点设计实现了与远方调度主站通信的电力远动标准通信规约IEC-60870-5-101和IEC-60870-5-104,而且自定义了远动终端内部CAN应用层通信报文格式和研究实现了CAN通信数据的接收处理过程。此外为了解决对远动终端装置现场串口调试维护方式所造成的维护困难和复杂的问题,通过引入嵌入式Web服务器和利用CGI技术原理,使用HTML语言和C语言编程设计远动终端的远程维护系统,实现了对远动终端装置的远程维护功能。经过对研制的远动终端样机上电运行测试,该装置各方面都达到了设计要求,完全可以胜任铁路电力远动系统中的数据采集和监控的任务。
刘勇[6](2011)在《实验室计算机桌面安全管理策略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实验室计算机系统环境的好坏会对教学质量产生较大影响。通过对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存在的桌面安全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针对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特点,提出实验室计算机桌面安全管理策略,并进行实践应用,从而提升实验室计算机的可用性,净化实验室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的效率。
蔡家学[7](2010)在《Intouch人机界面的改进》文中研究指明现有火灾及气体检测保护系统使用了Triconex公司的Tricon控制器和Wonderware公司的Intouch人机界面软件。通过近3年的使用,该人机界面系统暴露了在故障报警、时钟同步、病毒防范、远程维护等方面的缺陷,如不能发现DDE通讯故障,而使得检测数据不能更新;各个报警工作站上的时间不同步,致使报警记录与实际不符;不能有效、方便地更新杀毒软件的病毒库,系统存在了安全隐患;各报警工作站距离较远,维护不方便;Windows系统的一些功能没有完全屏蔽,不能很好地防范用户侵入Windows系统进行非法操作等。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深入分析,利用计算机软件的相关知识,提出了改进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不需要额外的投资。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使用Tricon控制器和Intouch人机界面的监控系统,以及在Windows 2000或Windows XP环境下,使用McAfee杀毒软件的系统。
夏友斌[8](2007)在《基于远程桌面的厂站自动化系统远程维护》文中研究说明变电站普遍采用了无人值班运行模式,文中介绍了一种基于当地监控机和远程桌面的灵活实用的远程维护方案,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调度自动化通信技术,远程控制具有维护功能的监控机,实现变电站站内自动化系统的远程维护。
陈勤[9](2007)在《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实施策略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实现了临床放射图像的有效管理和共享,目前已在临床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但是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而不是简单的系统安装,一方面,PACS项目的建设应基于全面的需求分析、提出针对需求的解决方案和科学、规范的实施策略。然而,目前国内许多医疗机构在PACS实施上往往缺乏有效的计划和策略,同时系统供应商与医疗机构在需求分析方面存在严重脱节,致使系统规划和实施上的随意性较强,最终导致系统无法充分发挥真正有效的作用,并造成人员和资金上的浪费。另一方面,在实施PACS的过程中需要解决许多技术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传输、显示和影像存储。目前,各医院的网络系统一般主干都为光纤。另外,带高分辨显示的工作站价格逐渐下降,所以,传输和显示已不成为问题。而对图像信息归档存储的要求,是要能满足大量的数据快速存储和调用方便。因此,选择合适的存储方案就显得十分重要。论文工作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而展开的,其研究结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使用价值。论文首先综述了PACS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着重介绍了我国PACS的发展概况和存在的问题。回顾了几种放射成像设备(CR、CT、MR等)的基础知识、常用术语和医学数字成像,分析了PACS建设的系统关键问题和系统支撑的环境。接着根据目前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泸医附院)的实际需求,详细设计了泸医附院PACS实施的需求分析,并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泸医附院医学图像存储方案和系统维护进行了设计。通过引入质量功能部署(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QFD )技术,对RFP的结构设计和评估模型进行研究,为PACS的有效实施和系统测试及验证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结合论文工作所做的需求分析已经在泸医附院得到了成功应用。医学存储方案和系统的维护设计也即将在泸医附院应用。本文是计算机、医学和管理学领域之间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是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加强医疗管理的成功例证和探索,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肖国栋[10](2006)在《多方位、多手段打造安全的播出网络》文中研究指明安全可靠的网络是电台自动化播出系统正常运行的保障,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针对广播电台播出网络从技术上,管理上多种安全措施并行,是每一个网络管理人员维护播出网络的正常运行面对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广播电台内部播出网络如何采用技术管理手段保障网络及系统的安全。
二、远程维护工作站注册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远程维护工作站注册表(论文提纲范文)
(1)输油泵站SCADA核心设备远程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技术基础 |
2.1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
2.1.1 SNMP模型结构 |
2.1.2 SNMP工作原理 |
2.1.3 SNMP报文格式 |
2.2 SOCKET技术 |
2.2.1 Socket概述 |
2.2.2 Socket函数 |
2.2.3 Socket程序设计流程 |
2.3 软件实现技术 |
2.3.1 构件技术 |
2.3.2 构件组装技术 |
2.3.3 构件实现技术 |
2.3.4 数据访问接口技术 |
2.4 SQL SERVER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SCADA核心设备监测流程 |
3.2 数据需求 |
3.3 功能需求 |
3.4 其它需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体系结构设计 |
4.1.1 系统总体架构 |
4.1.2 系统运行架构 |
4.1.3 数据库体系结构 |
4.1.4 安全体系结构 |
4.2 数据库设计 |
4.2.1 数据库设计原则 |
4.2.2 数据库概念模型 |
4.2.3 数据分类模型 |
4.2.4 数据库用户管理 |
4.3 功能模块设计 |
4.3.1 功能模型描述 |
4.3.2 功能模块设计 |
4.3.3 功能模块共享业务对象 |
4.4 关键技术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功能测试 |
5.1 系统发布 |
5.2 黑盒测试 |
5.2.1 系统主界面 |
5.2.2 数据录入界面 |
5.2.3 设备状态参数监测 |
5.2.4 其它功能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2)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规范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网络安全的宏观需求 |
1.1.2 数字图书馆行业的微观需求 |
1.1.3 数字图书馆对信息安全规范化管理的需求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性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篇章结构 |
1.4.3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数字图书馆及信息安全规范化管理研究述评 |
2.1 概念界定 |
2.1.1 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 |
2.1.2 规范化管理 |
2.1.3 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规范化管理 |
2.2 数字图书馆行业的标准规范研究 |
2.2.1 国外数字图书馆的标准规范 |
2.2.2 国内数字图书馆的标准规范 |
2.3 信息安全领域的标准规范研究 |
2.3.1 ISO 27000系列标准 |
2.3.2 国外其它重要的信息安全标准 |
2.3.3 国内重要的信息安全标准 |
2.4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安全规范化管理研究 |
2.4.1 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的管理问题研究 |
2.4.2 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的规范化研究 |
2.4.3 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和问题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规范化管理的实施框架 |
3.1 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的过程模式 |
3.1.1 ISO 27000与PDCA |
3.1.2 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的PDCA过程模式 |
3.2 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规范化管理的主要因素 |
3.2.1 信息安全规范化管理的常见因素 |
3.2.2 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主要因素 |
3.2.3 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风险控制的主要因素 |
3.3 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规范化管理的流程 |
3.3.1 信息安全规范化管理的一般流程 |
3.3.2 数字图书馆行业的管理流程 |
3.4 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规范化管理的实施框架图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应用模型 |
4.1 新版ISO27001对风险评估的要求 |
4.2 现有风险评估方法模型对数字图书馆的适用性研究 |
4.2.1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 |
4.2.2 信息安全风险总值的计算模型 |
4.2.3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各要素的计算模型 |
4.3 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模型 |
4.3.1 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风险总值的计算 |
4.3.2 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要素的计算 |
4.3.3 模型的效果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风险控制的应用模型 |
5.1 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风险控制要素筛选 |
5.1.1 2005与2013版ISO/IEC 27002的对比分析 |
5.1.2 基于ISO/IEC 27002:2013的控制要素筛选 |
5.1.3 新老标准中的数字图书馆风险控制要素对比分析 |
5.2 现有风险控制方法模型对数字图书馆的适用性研究 |
5.2.1 信息安全风险控制的方法 |
5.2.2 信息安全风险控制的模型 |
5.3 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风险控制的决策 |
5.3.1 基于模糊数学的控制措施实施成本的计算 |
5.3.2 基于风险项的控制措施有效性的计算 |
5.3.3 基于线性规划的控制措施决策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警理的标准规范设计 |
6.1 基于ISO 27000的行业标准分析 |
6.1.1 电信行业的ISO/IEC 27011 |
6.1.2 金融行业的ISO/IEC 27015 |
6.1.3 医疗行业的IsO/IEC 27799 |
6.2 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标准规范设计的关键问题 |
6.2.1 目的与意义 |
6.2.2 范围与结构 |
6.2.3 主要流程 |
6.2.4 核心内容 |
6.2.5 标准规范草案 |
6.3 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标准规范实施的关键问题 |
6.3.1 实施障碍 |
6.3.2 推行策略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规范化管理的实证研究 |
7.1 实证研究对象介绍 |
7.2 制定S图书馆的信息安全管理方案 |
7.2.1 S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的目标 |
7.2.2 S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的原则 |
7.2.3 S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的范围 |
7.2.4 S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的系统性方法 |
7.2.5 S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的实施团队 |
7.2.6 S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的实施计划 |
7.3 S图书馆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
7.3.1 S图书馆资产价值的计算 |
7.3.2 S图书馆威胁大小的计算 |
7.3.3 S图书馆脆弱性大小的计算 |
7.3.4 S图书馆风险等级的计算 |
7.3.5 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
7.4 S图书馆的信息安全风险控制 |
7.4.1 S图书馆控制措施的识别 |
7.4.2 S图书馆控制措施的实施成本计算 |
7.4.3 S图书馆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计算 |
7.4.4 S图书馆控制措施实施方案的决策计算 |
7.5 审查与评价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主要工作 |
8.2 创新之处 |
8.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
附录A: 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标准规范的草案 |
附录B: 缩略术语表 |
附录C-1: 针对管理人员的图书馆信息安全脆弱性调查问卷 |
附录C-2: 针对技术人员的图书馆信息安全脆弱性调查问卷 |
附录C-3: 针对普通人员的图书馆信息安全脆弱性调查问卷 |
附录C-4: 由全国三十家数字图书馆调研得到的资产属性权重集 |
附录D-1:S 图书馆的风险评估结果 |
附录D-2:S 图书馆不可接受风险项所对应的控制措施的识别情况 |
附录D-3:S 图书馆不可接受风险项所对应的控制措施的赋值情况 |
(3)医院信息系统工作站远程维护技术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实现方法 |
1.1 系统架构 |
1.2 Tregistry类 |
2 功能设计 |
2.1 统一桌面背景 |
2.1.1 本机编号 |
2.1.2 桌面背景更换 |
2.2 安全策略 |
2.2.1 桌面安全 |
2.2.2 IP绑定 |
2.3 资产管理 |
2.4 桌面消息 |
2.5 远程协助 |
2.6 软件分发 |
3 结束语 |
(4)某医院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医院网络系统的国内外现状 |
1.3 医院网络系统建设的目的及意义 |
1.4 主要工作及论文的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医院网络现状分析 |
2.1 医院网络现状 |
2.2 医院网络原始拓扑 |
2.3 网络存在的故障及原因 |
2.3.1 广播风暴的产生 |
2.3.2 网络地址混乱 |
2.3.3 网络管理难度大 |
2.3.4 网络安全问题 |
2.4 网络改造需求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医院网络升级改造方案设计 |
3.1 网络硬件升级方案 |
3.1.1 网络拓扑升级方案 |
3.1.2 网络设备升级方案 |
3.2 局域网技术应用方案 |
3.2.1 虚拟局域网技术应用 |
3.2.2 端口汇聚技术应用 |
3.3 网络系统技术应用方案 |
3.3.1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技术应用 |
3.3.2 网络杀毒技术应用 |
3.3.3 存储技术应用 |
3.3.4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
3.4 网络安全方案 |
3.4.1 网络信息安全重要性 |
3.4.2 保障网络信息安全措施 |
3.4.3 网络技术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医院网络升级改造实施 |
4.1 网络硬件升级改造 |
4.1.1 网络拓扑升级改造实施 |
4.1.2 网络设备升级实施 |
4.2 网络布局升级改造 |
4.2.1 旧网段改造与保留 |
4.2.2 新网段建立与 VLAN 应用 |
4.2.3 新旧网络切换流程 |
4.2.4 中心交换机扩展与配置 |
4.3 网络系统管理 |
4.3.1 服务器系统管理 |
4.3.2 工作站系统管理 |
4.4 网络安全配置 |
4.4.1 网络防火墙路由器安全构建 |
4.4.2 服务器网络安全构建 |
4.4.3 网络监控系统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试与运行改造方案 |
5.1 网络硬件升级效果测试 |
5.1.1 在线监控测试 |
5.1.2 流量监测部分测试 |
5.2 网络布局升级效果测试 |
5.2.1 网络环路测试 |
5.2.2 网络地址测试 |
5.3 网络系统测试 |
5.4 网络安全测试 |
5.4.1 互联网访问管理测试 |
5.4.2 互联网带宽管理测试 |
5.4.3 网络防火墙路由器访问控制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基于ARM-Linux的铁路电力远动终端的研究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铁路电力远动系统概述 |
1.2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1 SCADA 的发展及现状 |
1.2.2 嵌入式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
1.2.3 远动终端的发展及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远动终端系统方案总体分析与设计 |
2.1 远动终端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 远动终端硬件方案总体设计 |
2.2.1 核心微处理器选择 |
2.2.2 硬件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2.3 远动终端软件方案总体设计 |
2.3.1 软件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2.3.2 嵌入式操作系统选型 |
2.3.3 软件系统整体流程结构设计 |
2.3.4 应用软件多任务处理流程设计 |
2.3.5 嵌入式 Web 远程维护功能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远动终端主板部分的硬件电路实现 |
3.1 主板整体布局结构的设计 |
3.2 外围扩展电路的设计 |
3.2.1 外部 RTC 接口电路 |
3.2.2 CAN 总线接口电路 |
3.2.3 以太网接口电路 |
3.2.4 RS485 总线接口电路 |
3.3 主板硬件的调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嵌入式 Linux 及设备驱动在远动终端上的移植 |
4.1 嵌入式 Linux 的移植原理概述 |
4.2 嵌入式 BootLoader 的移植 |
4.3 嵌入式 Linux 内核的定制与升级 |
4.3.1 裁剪配置 Linux 内核 |
4.3.2 在线升级 Linux 内核 |
4.4 CAN 设备驱动程序设计与加载 |
4.4.1 CAN 总线及控制器 MCP2515 概述 |
4.4.2 SPI 接口时序控制 |
4.4.3 CAN 驱动程序结构设计 |
4.4.4 CAN 设备驱动的加载 |
4.5 嵌入式 Linux 根文件系统的建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远动终端通信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
5.1 远动终端支持的通信协议概述 |
5.2 IEC-60870-5-101 通信规约的设计与实现 |
5.2.1 IEC-60870-5-101 通信规约的结构和报文格式 |
5.2.2 101 规约控制信息 LPCI |
5.2.3 101 规约应用服务数据单元 ASDU |
5.2.4 101 规约在远动终端上的实现 |
5.3 IEC-60870-5-104 通信规约的设计与实现 |
5.3.1 IEC-60870-5-104 通信规约的结构和报文格式 |
5.3.2 104 规约定义的计数器的设计 |
5.3.3 104 规约在远动终端上的实现 |
5.4 CAN 应用层通信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
5.4.1 CAN 应用层通信协议的报文结构定义 |
5.4.2 CAN 通信数据接收状态机的设计 |
5.4.3 CAN 数据通信的实现过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嵌入式 Web 远程维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6.1 嵌入式 Web 服务器及 CGI 技术实现原理概述 |
6.2 嵌入式 Web 服务器在远动终端上的的移植 |
6.3 远程维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6.3.1 远程维护系统主界面设计 |
6.3.2 CGI 接口调用流程设计 |
6.3.3 数据查询功能的实现 |
6.3.4 上传应用程序的功能实现 |
6.3.5 下载日志文件的功能实现 |
6.3.6 远程重启系统的功能实现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远动终端整机测试 |
7.1 系统本地测试与分析 |
7.2 系统远程测试与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主要工作回顾 |
8.2 本课题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实验室计算机桌面安全管理策略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什么是桌面安全管理 |
2 实验室计算机桌面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
3 当前桌面安全管理系统种类 |
4 实验室计算机桌面安全管理策略 |
5 实践应用 |
(7)Intouch人机界面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人机界面的改进 |
1) DDE通讯状态监测 |
2) 时钟同步 |
3) 杀病毒软件的更新 |
4) 远程维护功能 |
5) 限制用户权限 |
3 结 语 |
(8)基于远程桌面的厂站自动化系统远程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远程桌面 |
2 升级监控机操作系统以支持远程桌面功能 |
3 远程控制监控机实现对变电站的监视和维护 |
4 结语 |
(9)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实施策略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PACS 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
1.2 PACS 的提出及定义 |
1.3 国内外PACS 进展 |
1.3.1 国外PACS 发展状况 |
1.3.2 国内PACS 发展状况 |
1.4 我国PACS 系统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 |
1.5 PACS 的发展趋势和国际标准 |
1.5.1 PACS 的发展趋势 |
1.5.2 PACS 的国际标准 |
1.6 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PACS 相关理论基础 |
2.1 PACS 的基本原理与结构 |
2.2 PACS 医学图像 |
2.2.1 传统放射图像 |
2.2.2 数字放射图像 |
2.2.3 计算机断层成像(CT) |
2.2.4 磁共振成像(MRI) |
2.2.5 核医学成像 |
2.2.6 超声成像 |
2.3 图像获取 |
2.3.1 图像获取网关 |
2.3.2 容错控制 |
2.4 图像归档 |
2.4.1 本地存储管理 |
2.4.2 PACS 控制系统 |
2.4.3 存储介质 |
2.5 图像显示 |
2.6 通讯和网络 |
2.6.1 外部网络 |
2.6.2 内部网络 |
2.7 系统接口和集成 |
2.7.1 医院信息系统 |
2.7.2 放射科信息系统 |
2.7.3 PACS 与HIS/RIS 的集成 |
2.8 实施意义 |
2.9 小结 |
第三章 PACS 系统分析 |
3.1 系统的总体结构 |
3.2 PACS 的关键技术 |
3.3 系统支撑环境分析 |
3.3.1 PACS 的合理性分析 |
3.3.2 网络环境的组建 |
3.3.3 设备接入问题分析 |
3.3.4 存档需要的估计 |
3.3.5 工作流程重设计分析 |
3.3.6 详细的需求分析 |
3.3.7 影响PACS 系统工程实现的因素分析 |
3.3.8 实施方案分析 |
第四章 PACS 系统设计—泸州医学院PACS 实施的需求分析设计 |
4.1 项目概况 |
4.1.1 概要 |
4.1.2 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情况 |
4.1.3 临床运作 |
4.1.4 文档修订履历 |
4.2 系统组成 |
4.2.1 整体结构 |
4.2.2 网络运作需求 |
4.2.3 数据库 |
4.2.4 存储系统 |
4.2.5 归档系统 |
4.2.6 外部信息系统接口 |
4.2.7 图像获取系统 |
4.2.8 系统集成 |
4.3 系统功能模块 |
4.4 系统开发平台及运行环境 |
4.5 数据库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医学影像存储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医院影像数据的特点及传统医学图像保存和处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
5.1.1 医院影像数据的特点 |
5.1.2 传统的医学图像保存和处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
5.2 临床调用医学影像资料对存储介质容量的需求分析 |
5.3 医学影像数据源分析 |
5.4 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 |
5.5 泸医附院PACS 系统概述 |
5.6 影像存档与管理方案设计 |
5.6.1 医院年影像产生量 |
5.6.2 集中存储和管理与多级结构 |
5.7 存储方式/存储模式 |
5.7.1 在线、近线、离线三级分级存储 |
5.7.2 分布存储 |
5.8 影像数据存储归档管理 |
5.8.1 数据模型设计与数据库的实现 |
5.8.2 影像数据和病人信息的安全存储管理 |
5.8.3 系统的升级性、可扩展性设计 |
5.8.4 安全性 |
5.8.5 可靠性和稳定性 |
5.9 应用效益 |
5.10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运行维护 |
6.1 存储服务器和光盘库的维护 |
6.2 PACS 网络安全维护 |
6.3 影像工作站的安全维护 |
6.4 管理安全 |
第七章 系统的测试和验证 |
7.1 系统的测试和验证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本项目展望与待完善的方向 |
8.3 PACS 将带来的效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远程维护工作站注册表(论文参考文献)
- [1]输油泵站SCADA核心设备远程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温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7)
- [2]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规范化管理研究[D]. 任妮. 南京农业大学, 2016(12)
- [3]医院信息系统工作站远程维护技术探究[J]. 刘兴淮,温丛剑,成静,庄菲. 中国医疗设备, 2013(08)
- [4]某医院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叶肇熹.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1)
- [5]基于ARM-Linux的铁路电力远动终端的研究和实现[D]. 刘凯. 华东交通大学, 2012(02)
- [6]实验室计算机桌面安全管理策略研究与实践[J]. 刘勇. 现代计算机(专业版), 2011(25)
- [7]Intouch人机界面的改进[J]. 蔡家学. 控制工程, 2010(S1)
- [8]基于远程桌面的厂站自动化系统远程维护[J]. 夏友斌.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7(23)
- [9]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实施策略的研究与应用[D]. 陈勤.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3)
- [10]多方位、多手段打造安全的播出网络[J]. 肖国栋. 中国传媒科技, 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