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称较宽通带双工器的直接设计法(论文文献综述)
万开奇[1](2018)在《一种基于LTCC的双工器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各类微波电路与系统在通信、导航、雷达、信息对抗等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作为各种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器件之一,双工器主要用于在通道间的信号分离及频谱的隔离,双工器器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系统的频率响应。随着通信形式和类型的增加,对原本匮乏的频谱资源有了更多的需求。对于系统,也逐渐往高集成度、多功能、小型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对于双工器,在小型化、低插入损耗、频带宽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论文以实现基于LTCC工艺的双工器为目标,阐述了滤波器和双工器的发展状况,对设计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推导,利用网络综合法设计出一款基于LTCC工艺的双工器,并加工测量。主要的内容有:首先介绍了滤波器和双工器的发展状况,阐述了滤波器及双工器的分类和特点,研究和推导了滤波器和双工器的一些设计理论。对LTCC内埋电容、电感进行理论分析后,通过实际的建模进行仿真验证。根据双工器的指标参数,采用网络综合法设计的双工器。根据指标分解分支滤波器,分别对分支滤波器进行电路原理图的设计,然后进行双工器电路原理图的设计。利用推导的公式和建立的电容、电感模型分别进行分支滤波器和双工器的三维模型建立,通过高频全波仿真软件仿真优化实现最终的模型。通过对实际加工的电路进行测试,将实测结果与设计指标参数的对比,说明电路的实际技术水平,并提出改进意见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设计的双工器的低频通带从DC到1300MHz,高频通带从1650MHz到3000MHz,高频通带和低频通带的带内插损均≤1.5dB。低频通带在1650MHz带外抑制≥33dBc,高频通带在1300MHz带外抑制≥30dBc。
乔曼[2](2018)在《TVWS Repeater关键部件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模拟无线电视正逐渐变为数字化电视,大量的频谱资源被空置起来,即称之为广播电视白频谱TVWS(TV white space),具有覆盖率广,穿透性强的优点。直放站(Repeater)是由接收、发射两条链路构成,可以实现天线之间的双向通信。本文中TVWS Repeater的构成原理如下,在上行链路中,天线接收到WCDMA上行信号,经过变频器下变频至TVWS频段,再由电调谐滤波器实现中心频率在TVWS频段的调谐;在下行链路中,天线接收到TVWS信号,通过滤波放大,然后经过变频器进行上变频至WCDMA下行信号,再由天线发射出去,这便实现了天线之间的双向通信。因此,研究Repeater利用TVWS频段进行无线通信拥有广泛的应用需求和明朗的发展前景,本文主要针对TVWS Repeater构架中的双工器、低噪声放大器和电调滤波器做了深入的研究。微波双工器是Repeater中分离发射频率和接收频率的器件,在本文第三章中,首先为了实现双工器的小型化设计,通过在发卡型谐振器基础上进行了多次折叠,并且采用直接耦合的外耦合方式,构造了多曲折线型双工器。由于谐振器结构、介质基片等原因,导致测试的双工器的插损较大,极大的影响了双工器的性能。接下来,通过减少谐振器折叠次数,构造的W型双工器实现了对双工器性能的改善。实测双工器的最大插损10dB,带内反射在-20dB,通带间隔离度大于45dB。最后从高低阻抗线谐振器结构入手,并利用交叉耦合技术,设计了六阶交叉耦合双工器。相较前两种结构而言,进一步使得双工器的插损得到了明显改善。本文第四章选用ADI公司的HMC719LP4(E)晶体管芯片,通过采用输入输出匹配技术,和适当的馈电电路,设计了一款具有高增益、低噪声、较好的非线性特性的低噪声放大器。实测增益S21>30dB,S11<-15dB,S22<-10dB,NF<1.4dB,OIP3为38.641dBm,均符合指标要求。本文第五章采用梳状线结构,并将其结构中的集总电容变成具有调谐特性的MA46H201变容二极管,设计了在TVWS频段范围内的电调谐滤波器,实现了中心频率在750MHz900MHz之间的调谐,且通带带宽保持在912MHz。
叶仲华[3](2009)在《LTCC双工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无线通信与个人电子产品的日益普及,电子产品的微型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拥有广阔市场前景。这种趋势也促进了器件小型化热潮。低温共烧陶瓷技术(LTCC)在小型化方面有诸多优势,目前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探讨和研究LTCC技术以及相关滤波器设计的论文较多,然而在通信和雷达系统中的关键部件双工器的小型化问题却未得到足够关注,这主要与双工器器件本身的复杂性和LTCC器件的高电路密度特点有关。本文将双工器与LTCC工艺相结合,从滤波器和双工器设计理论出发,探讨和研究了LTCC双工器的设计,并利用互补双工器的基本理论结合LTCC工艺条件成功设计了三种各具特色的LTCC微型双工器,分别为LTCC均匀阻抗双工器、LTCC阻抗变换双工器、集总和带状线混合双工器。本文还给出了两种对应双工器工作频率的具有阻抗转换功能的低通和高通LTCC滤波器。所设计的器件采用Ansoft HFSS(High FrequencyStructures Simulator)全波三维仿真软件仿真和优化设计,与指标要求相比,均优于所要求的指标,并已交付LTCC工艺线加工生产。本论文所述器件的设计中包含了阻抗变换低通和高通滤波器实现、集总双工器的LTCC实现、单侧互连宽边耦合带状线的研究以及LTCC实现与应用等内容,不仅对双工器的LTCC实现有较大参考价值,而且对于LTCC其它器件设计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宁俊松[4](2009)在《高温超导多工器及其在宽带数字接收机多通道前端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温超导薄膜(HTS)在微波频段下,具有极为优越的微波性能:在L、S波段其微波表面电阻Rs比常规金属导体的要低3~5个数量级,并能够实现高达1×107A/cm2的电流密度。利用这些高温超导薄膜已经制造出许多高温超导无源微波器件(如滤波器、多工器、功分器、限幅器、延迟线等)与电路(如放大器、振荡器、高速A/D转换器等),它们具有比常规器件和电路更高的性能,这些高性能的高温超导无源微波器件与电路,应用到现代移动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雷达系统以及电子战(EW)侦察接收机系统中,将极大的提升系统性能,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主要工作内容:设计和研制高灵敏高温超导接收机前端的关键器件—高温超导滤波器和多工器,并与数字接收机技术相结合,研制开发新型宽带数字接收机的高灵敏高温超导双通道前端样机。虽然现在高温超导微波器件的设计是基于传统的常规微波器件的设计技术,但是由于高温超导技术的应用有些限制性的条件以及自身的特点,传统的常规滤波器和多工器设计需要进行一些发展改进以适合高温超导技术的应用。找到一种适合高温超导滤波器和多工器的简便、快速、准确的设计方法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并在此基础上开发研制新型宽带数字接收机的高性能高温超导多通道前端系统。本论文主要创新性工作如下:1、发展了一种快速、准确的滤波器CAD设计方法:利用滤波器的谐振器与其频率响应的对应关系,结合计算机强大仿真能力,来完成滤波器的设计。设计过程不再需要优化过程,大大节省了结构较复杂、级数较多的高温超导滤波器的设计周期,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个设计方法。制作的8级高温超导滤波器和低温工作低噪声放大器组件,工作频段XXX-XXXMHz,通带带宽5MHz,在77K下测试结果:带内增益21dB左右;带内反射小于-12dB;带内噪声小于0.8dB,最小噪声0.58dB。(论文第二章)2、针对设计过程更为复杂、困难的高温超导多工器的设计,发展了直接设计法设计高温超导多工器。通过对多工器的集总参数电路模型的研究,找到影响多工器性能的主要参数以及其调整变化的趋势,以获得较理想的初值,节省优化时间,避免复杂的理论和冗长的公式演算,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个设计方法。制作的四级高温超导双工器工作在3-4GHz频段,通道带宽500MHz,在温度77K下测试,测试结果达到:通带内插损小于0.8dB,通带间带外抑制大于30dB@通带中心频率,通带内反射小于-10dB;制作的四级高温超导四工器工作在2-4GHz频段,通道带宽500MHz,在温度77K下测试,测试结果达到:通带内插损小于0.8dB,通带间带外抑制大于30dB@通带中心频率,通带内反射在-10dB左右。(论文第三章)3、开展了高温超导多工器功率容载能力的研究。通过实验发现高温超导连续通带多工器在其交接区域内的功率容载能力并不比其单个通道带内的功率容载能力高,反而要低1dB左右。原因是高温超导连续通带多工器交接区域存在着大量微波电流,这些微波电流增加了多工器在交接区域内的损耗,因而降低了其交接区域内功率容载能力。(论文第三章)4、研制开发了宽带数字接收机的高灵敏高温超导双通道前端样机。实验测试样机在频段XXX-XXXGHz,中频带宽为500MHz,各通道灵敏度S在-85dBm和-86dBm之间,换算成系统总噪声系数NF在1.0dB和1.3dB之间;输出功率1dB压缩点P1dB=15.7dBm,输出功率三阶交截点OIP3=27.7dBm,系统总增益G=47.8dB(论文第四章)
黄乘顺,李星亮,蔡益宇[5](2007)在《双工器特性曲线的分析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介绍了通信产品中的关键器件——双工器的原理及测试方法,重点分析了双工器的三种特性曲线。通过对特性曲线的分析研究,可以准确了解双工器的性能参数以及对通信产品整体性能的影响,对其他各种双工器或通信产品设计及维修,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中介绍的测试方法以及对特性曲线的分析,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得到了验证。
邓志宝[6](2005)在《双工器的计算机优化设计》文中指出双工器是一种三端口滤波器,起到分频和隔离的作用,是射频通信中常用的关键性器件。双工器的设计与二端口滤波器的设计相比难度要大得多。半个多世纪以来各国相关的科学家在设计高性能的双工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是网络综合理论。 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需要传输的信息量猛增,这种情况对双工器技术指标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网络综合理论已日趋成熟,发展速度满足不了通信技术迅速变革的要求。 本文以LC网络为例,提出了利用电路优化技术代替网络综合方法,设计高性能的双工器。首先,建立优化双工器的目标函数,推导出目标函数对元件参数的梯度。然后,根据目标函数(高维、高阶非线性的特点)构造出一整套优化方法,利用电路优化技术的灵活性求出双工器的最佳设计参数。 为了实现我们这一套优化方法,专门编写了优化软件。此软件能根据一定的技术指标要求(如带宽、带外衰减等),优化出双工器最佳参数。 最后,用设计实例说明本方法的设计效果。
周文胜,朱义胜[7](2002)在《对称较宽通带双工器的直接设计法》文中指出给出了较宽通带对称双工器的直接设计方法。基于同一个低通原型滤波器的两个带宽相同但中心频率不同的带通滤波器 ,根据给出的直接计算公式调整其部分元件值后可直接连接 ,得到性能良好的双工器。
周文胜,朱义胜[8](2001)在《较宽通带对称双工器的直接设计法》文中指出本文给出了较宽通带对称双工器的直接设计方法 .基于同一个低通原型滤波器的两个带宽相同但中心频率不同的带通滤波器 ,根据本文给出的直接计算公式调整其部分元件值后可直接连接得到性能良好的双工
周文胜[9](2001)在《多工器理论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电路理论作为现代科学一个重要领域,正在以惊人的加速度得到极大的发展,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固体工艺的飞速发展,和与之相关的看起来是没有尽头的新型器件的出现。为了满足越来越复杂的电路功能要求,一方面我们的电路分析和综合技术变得越来越复杂而研究方向的划分越来越细,另一方面为了适应这种形势,对于与具体器件无关而带有普遍性的理论的研究、创新和完善也越来越显得重要了。多工器也是如此,为了适应越来越多新型多工器不断出现的形势要求,对于与具体器件无关而带有普遍性的多工器理论的研究、创新和完善一直吸引着很多专家学者的注意力。 本文分析了耦合谐振器滤波器的特性,及多工器波道间相互影响的性质,针对滤波器和多工器设计和实现中的实际要求,提出了较宽通带对称双工器、较宽通带对称并联双工器、较宽通带非对称并联双工器、对称三工器的直接设计法。 从理论上分析了多工器中各波道之间的互相影响主要是由于一个波道的滤波器会在另一个波道的滤波器通带里引入较大的电抗,破坏了滤波器原有的通带特性,直接连接的各个滤波器之间的相互影响会造成公共端的阻抗不匹配,从而使各波道通带内的传输特性变坏。 根据多工器波道间影响的特性,通过对有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和分类比较,本文认为通过简明公式计算各波道有关电路元件值的直接设计方法具有方便快捷、运算量小、适用范围广等优点,是多工器设计的有效工具。它是在已知各滤波器参数的基础上,主要通过调整部分元件值来抵消各波道之间的相互影响,或在必要时增加尽量少的补偿元件。其关键在于找到相关电路元件值的直接计算公式,使问题简化为比较简明的算术计算,以在实际应用中避免复杂的理论研究和冗长的公式演算。对于由带通滤波器直接连接所得到的多工器,由于各滤波器输入阻抗与单个元件值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通过绝对精确地调整所有元件以完全抵消各通道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可能的,而且实际上一般也没有必要。事实上,如果忽略一定阶数以上的误差,仅调整其部分元件值即可满足多工器的设计要求。通过对相邻波道间的波道隔离度的定义,可以将各带通滤波器的低通滤波器原型元件的调整值分别表示为其波道隔离度的幂级数,而各波道的输入阻抗可以表示为低通原型元件调整值的函数。以保证原型低通滤波器的零反射频率点在目标多工器的各波道内仍然是相应的零反射频率点为条件,可以求得各元件调整值幂级数表达式的系数,从而近似给出多工器各波道低通原型元件调整值的直接计算公式。本文对多工器的研究正是基于这种设计思想。 介绍了耦合谐振器滤波器及其低通原型电路的结构特征,其组件如导纳倒置变换器的电路特性及其实际实现方法,功率传输函数概念,以及耦合谐振器滤波器低通原型电路的直接设计法。另外,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介绍了耦合谐振器滤波器中导纳倒置变换器的一个重要功能:它能将低通原型滤波器电路中的任意电容调整到任意的期望值,也就是意味着可以将带通滤波器的任意电感调整到任意的期望值:并推导了这种调整功能的具体实现方法和公式。 介绍并分祈了叫;;des的窄带对称双__L器直接设计方法,基于ndes定义的适用于相对窄带双工器的波道隔离度,我们给出了双工器任一波道相对于另一个波道的各自不同的但是更精确的波道隔离度定义,从而给出了较宽通带的对称带通双工器的直接设计公式。由于对波道隔离度的更精确的定义,而且高低波道低通滤波原型到带通滤波器的转换分别在各自的中心频率上由各自的带通频率变换关系式实现,以及在以正负电容近似实现原型低通滤波器修正电路中的导纳倒置变换器和频不变电抗元件时,它们的值在对方波道内变化带来的影响也得到了考虑,所以该方法使可实现带宽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双工器的直接设计法可以适用于所有由耦合谐振器滤波器组成的对称双工器。 针对滤波器和多工器实现中的实际要求,给出了适用于较宽通带对称并联谐振并联双工器的一种新型的低通原型滤波器电路结构,及其相关电路元件值的直接设计方法,解诀了对共地和并联谐振的要求在双工器实现中的矛盾以及阻抗变换的问题。工程上为了系统的稳定,总是要求所有的电路支路应尽量共地。同时,由于串联谐振滤波器的谐振回路在串臂上,无法接地,分布参数影响较大,应尽量采用并联谐振滤波器,以减小对地的分布电容,且便于调整。而这两个要求在多工器的实际设计中却往往是相互矛盾的。这是因为并联谐振滤波器在通带外的电抗随着频率的偏移趋向于零,多个并联谐振滤波器若要直接连接成多工器,其连接方式只能是串联,这必然造成各滤波器不能共地。另外,多工器的阻抗匹配以及实际元件可实现值的限制往往要求增加相应的阻抗变换功能,而由正负电容组成的阻抗变换器由于它们的近似实现及其非线性,在多工器的公共端是无法作为理想的阻抗变换器使用的。本文通过在公共端为各通道电路分别增加一个导纳倒置变换器巧妙地实现了并联谐振的并联双工器,而导纳倒置变换器的特性同时也使它们满足了双工器公?
二、对称较宽通带双工器的直接设计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称较宽通带双工器的直接设计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基于LTCC的双工器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滤波器、双工器的简介及分类 |
1.3 国内外发展状况 |
1.4 LTCC技术简介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微波滤波器设计的基本理论 |
2.1 滤波器的分类与技术参数 |
2.1.1 滤波器的分类 |
2.1.2 滤波器的技术参数 |
2.1.3 滤波器的传输函数 |
2.2 微波滤波器的设计方法 |
2.2.1 分布参数法 |
2.2.2 集总参数法 |
2.2.2.1 影像参数法 |
2.2.2.2 网络综合法 |
2.3 归一化滤波器原型 |
2.3.1 巴特沃思(butterworth)低通原型 |
2.3.2 切比雪夫(chebyshev)低通原型 |
2.3.3 椭圆(ellipti)函数 |
2.4 频率变换 |
2.4.1 低通到低通的频率变换 |
2.4.2 低通到高通的频率变换 |
2.4.3 低通到带阻的频率变换 |
2.4.4 低通到带通的频率变换 |
2.5 滤波器传输零点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工器的设计理论 |
3.1 带通滤波器的并联 |
3.2 互补双工器 |
3.2.1 单端低通滤波器原型法 |
3.2.2 缩减双端低通滤波器原型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TCC内埋置电感及电容的设计 |
4.1 LTCC内埋电容的设计 |
4.1.1 内埋电容的性能指标 |
4.1.2 电容模型的建立 |
4.1.3 内埋电容的建模仿真 |
4.2 内埋电感的设计 |
4.2.1 内埋电感的性能指标 |
4.2.2 电感模型的建立 |
4.2.3 内埋电感的建模仿真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LTCC双工器的设计 |
5.1 LTCC双工器设计流程 |
5.2 低通滤波器设计 |
5.3 高通滤波器设计 |
5.4 互补双工器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LTCC双工器的制作及测试 |
6.1 LTCC双工器制作 |
6.2 测试夹具的制作 |
6.3 LTCC双工器测试 |
6.4 测试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TVWS Repeater关键部件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双工器研究现状 |
1.2.2 低噪声放大器的研究现状 |
1.2.3 可调滤波器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微带滤波器理论 |
2.1 微带传输线基本简介 |
2.2 滤波器理论基础 |
2.2.1 滤波器的主要性能参数 |
2.3 基于耦合谐振器的带通滤波器设计理论 |
2.3.1 微带谐振器 |
2.3.2 耦合系数矩阵 |
2.3.3 外部品质因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工器的研制 |
3.1 多曲折线型双工器的研制 |
3.1.1 多曲折线型带通滤波器的设计与仿真 |
3.1.2 多曲折线型双工器的设计与仿真 |
3.1.3 多曲折线型双工器的测试与分析 |
3.2 W型双工器的研制 |
3.2.1 W型带通滤波器的设计与仿真 |
3.2.2 W型双工器的设计与仿真 |
3.2.3 W型双工器的测试与分析 |
3.3 CQ交叉耦合双工器的设计 |
3.3.1 CQ交叉耦合双工器的设计与仿真 |
3.3.2 改进的CQ交叉耦合双工器的设计与仿真 |
3.3.3 设计结果分析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噪声放大器的研制 |
4.1 低噪声放大器指标参数介绍 |
4.1.1 增益及增益平坦度分析 |
4.1.2 噪声系数与噪声温度 |
4.1.3 稳定性 |
4.1.4 非线性特性 |
4.2 低噪声放大器设计 |
4.3 低噪声放大器测试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梳状线电调谐滤波器的研制 |
5.1 梳状线滤波器的基本原理 |
5.2 梳状线电调谐滤波器变容二极管的选型 |
5.3 梳状线电调谐滤波器的设计 |
5.4 梳状线电调谐滤波器的测试与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LTCC双工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LTCC技术简介 |
1.2 双工器概述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安排 |
2 双工器理论分析 |
2.1 滤波器设计基本理论 |
2.1.1 低通滤波器原型 |
2.1.2 频率变换 |
2.1.3 传输零点 |
2.2 双工器设计理论 |
2.2.1 概述 |
2.2.2 互补双工器 |
2.2.3 双工器构成 |
3 双工器设计仿真 |
3.1 分支滤波器 |
3.1.1 集总元件的LTCC实现 |
3.1.2 分支滤波器设计仿真 |
3.2 LTCC集总双工器 |
3.2.1 LTCC均匀阻抗双工器 |
3.2.2 LTCC阻抗变换双工器 |
3.3 集总、带状线混合双工器 |
3.3.1 单侧互连宽边耦合带状线 |
3.3.2 集总、带状线混合双工器设计仿真 |
4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高温超导多工器及其在宽带数字接收机多通道前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超导电性和材料 |
1.1 超导的历史与发展 |
1.2 超导体的基本性质 |
1.3 超导体的基本理论 |
1.3.1 BCS理论 |
1.3.2 伦敦方程 |
1.3.3 二流体模型 |
1.4 高温超导材料 |
1.4.1 YBCO特性 |
1.4.2 YBCO衬底材料 |
1.4.3 电子科技大学YBCO制备简介 |
第二章 高温超导滤波器 |
2.1 高温超导滤波器概述 |
2.1.1 高温超导滤波器优势 |
2.1.2 高温超导滤波器研究现状和将来发展 |
2.2 滤波器综合设计理论 |
2.2.1 几种低通原型滤波器的比较 |
2.2.2 频率变换 |
2.2.3 耦合谐振电路基本理论 |
2.3 高温超导滤波器综合设计实例 |
2.3.1 高温超导滤波器耦合矩阵及外部品质因素实现 |
2.3.2 高温超导滤波器物理结构实现 |
2.3.3 高温超导滤波器综合结果及分析 |
2.4 高温超导滤波器 CAD设计 |
2.5 高温超导滤波器实验测试 |
2.6 本章工作小结 |
第三章 高温超导多工器 |
3.1 高温超导多工器概述 |
3.1.1 高温超导多工器的优势 |
3.1.2 常规多工器的设计技术 |
3.2 直接设计法设计高温超导多工器 |
3.2.1 高温超导双工器的直接设计法 |
3.2.2 高温超导双工器物理结构的实现 |
3.2.3 更多级数的高温超导双工器的设计方法 |
3.2.4 高温超导四工器的直接设计法 |
3.2.5 高温超导四工器的物理结构实现 |
3.3 高温超导多工器实验 |
3.3.1 高温超导双工器的测试 |
3.3.2 高温超导四工器的测试 |
3.3.3 高温超导多工器的实验装置 |
3.4 高温超导多工器的功率容载特性 |
3.5 本章工作小结 |
第四章 高温超导多工器在宽带数字接收机多通道前端的应用 |
4.1 电子战接收机概述 |
4.1.1 电子战简介 |
4.1.2 EW侦察接收机的主要基本概念 |
4.1.3 EW侦察接收机的主要类型 |
4.2 高温超导高灵敏宽带数字接收机双通道前端的研制 |
4.2.1 项目概述 |
4.2.2 高温超导双工器和低噪声放大器组件设计和研制 |
4.2.3 变频组件设计和研制 |
4.2.4 高温超导高灵敏宽带数字接收机双通道前端试验测试 |
4.3 本章工作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论文研究总结 |
5.2 前景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双工器特性曲线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双工器的测试 |
2 接收特性曲线和发射特性曲线 |
3 从发射端到接收端的特性曲线 |
4 结语 |
(6)双工器的计算机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1.3 无源滤波器的主要技术参数 |
1.3.1 通带特性 |
1.3.2 阻带特性 |
第2章 优化幅频特性目标函数的建立 |
2.1 目标函数的建立方法 |
2.2 无源网络输出响应V_0的计算 |
2.2.1 节点电压法 |
2.2.2 直接形成节点导纳矩阵Y_n和电流源向量I_s |
2.2.3 利用节点电压法求滤波器的输出响应 |
第3章 幅频特性目标函数的梯度 |
3.1 伴随网络 |
3.2 网络的灵敏度分析 |
3.2.1 网络的灵敏度 |
3.2.2 灵敏度的计算 |
3.2.3 利用伴随网络简化灵敏度计算 |
3.3 LC无源滤波器的灵敏度计算 |
第4章 目标函数的优化算法 |
4.1 共扼方向法 |
4.2 共扼梯度法 |
4.3 一维搜索 |
4.3.1 两点三次插值 |
4.3.2 两个利用导数信息的终止准则 |
4.3.3 二点三次插值法中导数的计算 |
第5章 双工器的优化设计 |
5.1 概述 |
5.2 建立优化双工器的目标函数和梯度 |
5.3 双工器优化软件的设计 |
5.4 双工器的优化实例 |
结论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履历 |
(9)多工器理论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电路理论的发展 |
1.2 滤波器与多工器理论及实现技术的发展 |
1.2.1 滤波器与多工器的作用及其理论和实现技术的发展概况 |
1.2.2 普遍性的多工器理论及实现技术的发展 |
1.3 多工器理论及实现技术尚待研究的几个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章 耦合谐振器带通滤波器 |
2.1 概述 |
2.2 功率传递函数的概念 |
2.3 耦合谐振滤波器的低通原型 |
2.3.1 耦合谐振滤波器低通原型的结构 |
2.3.2 Chebyshev滤波器低通原型及其直接设计方法 |
2.3.3 Butterworth滤波器低通原型及其直接设计方法 |
2.3.4 低通原型滤波器阶数的确定 |
2.4 耦合谐振器带通滤波器的设计 |
2.4.1 频率变换和阻抗变换 |
2.4.2 信号源与负载端的阻抗变换 |
2.4.3 导纳倒置变换器的实际实现 |
2.4.4 耦合谐振器带通滤波器的设计 |
第3章 较宽通带对称双工器的直接设计法 |
3.1 概述 |
3.2 Rhodes的对称窄带带通双工器直接设计法 |
3.2.1 Rhodes直接设计法的简明公式 |
3.2.2 Rhodes直接设计法的局限性 |
3.3 较宽通带对称双工器直接设计法 |
3.3.1 较宽通带对称双工器直接设计法的简明公式 |
3.3.2 较宽通带对称双工器直接设计法的证明 |
3.3.3 插入损耗的变化 |
3.3.4 直接设计法及频不变电抗的具体实现 |
第4章 较宽通带对称并联双工器的直接设计法 |
4.1 概述 |
4.2 导纳倒置变换器的巧妙作用 |
4.3 较宽通带对称并联双工器直接设计法 |
4.3.1 较宽通带对称并联双工器直接设计法的简明公式 |
4.3.2 较宽通带对称并联双工器直接设计法的证明 |
4.3.3 插入损耗的变化 |
第5章 较宽通带非对称并联双工器的直接设计法 |
5.1 概述 |
5.2 较宽通带非对称并联双工器直接设计法 |
5.2.1 较宽通带非对称并联双工器直接设计法的简明公式 |
5.2.2 较宽通带非对称并联双工器直接设计法的证明 |
5.2.3 插入损耗的变化 |
第6章 窄带对称三工器直接设计法 |
6.1 概述 |
6.2 窄带对称三工器直接设计法 |
6.2.1 窄带对称三工器直接设计法的简明公式 |
6.2.2 窄带对称三工器直接设计法证明 |
6.2.3 插入损耗的变化 |
第7章 并联带通双工器的实验制作 |
7.1 概述 |
7.2 并联带通双工器的实验制作 |
7.2.1 带通滤波器的实现 |
7.2.2 带通滤波器的直接连接 |
7.2.3 目标双工器的实现 |
7.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8章 结论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对称较宽通带双工器的直接设计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基于LTCC的双工器设计与实现[D]. 万开奇.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3)
- [2]TVWS Repeater关键部件研制[D]. 乔曼. 电子科技大学, 2018(10)
- [3]LTCC双工器研究[D]. 叶仲华. 南京理工大学, 2009(07)
- [4]高温超导多工器及其在宽带数字接收机多通道前端的应用[D]. 宁俊松. 电子科技大学, 2009(11)
- [5]双工器特性曲线的分析与研究[J]. 黄乘顺,李星亮,蔡益宇. 通信技术, 2007(12)
- [6]双工器的计算机优化设计[D]. 邓志宝. 大连海事大学, 2005(08)
- [7]对称较宽通带双工器的直接设计法[J]. 周文胜,朱义胜.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2002(S1)
- [8]较宽通带对称双工器的直接设计法[J]. 周文胜,朱义胜. 电子学报, 2001(08)
- [9]多工器理论与实现[D]. 周文胜. 大连海事大学,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