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蒂阔筋膜张肌皮瓣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

带蒂阔筋膜张肌皮瓣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

一、带蒂阔筋膜张肌皮瓣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论文文献综述)

沈余明[1](2021)在《复杂软组织缺损的修复策略与功能重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复杂软组织缺损往往伴有深部组织如肌腱、神经、血管、肌肉、骨关节甚至器官损伤与缺损,不仅需要修复创面,而且还需行功能康复。复杂性软组织缺损涉及范围广、深度深、局部感染重,有的患者年老体弱且往往伴有较多的合并症(糖尿病、血管性疾病、肿瘤等),给临床修复与重建带来极大的困难。笔者就复杂软组织缺损的定义与分类、评估、修复重建的原则和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以指导复杂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与功能重建。

张丕红,黄晓元,黄跃生[2](2020)在《深度电烧伤创面早期修复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指出电烧伤的致残率相当高。尽管多年来逐渐积累了一些电烧伤诊治经验,但对电烧伤的创面修复尚缺乏相关的规范和共识。为提高电烧伤的救治水平、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创面修复科标准化建设专家委员会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经过专家讨论修改,形成电烧伤创面早期修复中国专家共识。本共识从电烧伤的损伤机制和病理生理改变、创面临床表现和诊断、清创修复及诊治注意事项等方面,较系统地介绍电烧伤的规范化创面修复措施,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吴攀峰,唐举玉,卿黎明,庞晓阳,周征兵,俞芳,曾磊,潘丁,肖勇兵,刘睿[3](2020)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组合移植修复上肢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组合移植修复上肢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的初步效果。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上肢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5例。术前Doppler探测确认并标记股前外侧穿支。根据创面形状及大小设计布样,根据"提捏实验"判断供区所能切取的皮瓣宽度,裁剪布样,以供区能直接闭合为原则,选择合适的穿支设计皮瓣,皮瓣切取面积最小15 cm×7 cm~8 cm×7 cm,最大33 cm×10 cm~32 cm×10 cm。携带"T"形血管蒂,组合移植修复上肢创面,吻合供区与受区血管,重建皮瓣血运。供区均直接闭合。结果术后14例患者皮瓣均顺利存活。1例患者一侧股前外侧分叶穿支皮瓣其中一叶于术后第二天出现静脉危象,及时探查,重新吻合皮下静脉,实施内减压术,术后皮瓣完全存活。所有皮瓣受区均Ⅰ期愈合。全部病例随访3~36个月,平均12个月,受区外观、功能恢复满意,供区仅残留线性瘢痕。结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组合移植是修复上肢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芮永军[4](2020)在《股前外侧皮瓣在中国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股前外侧皮瓣(ALTF)是中国学者徐达传等首次报道。相关术式自创立初始,经过国内外学者们近40年的不断深入研究和探讨,目前该皮瓣以各种不同类型广泛应用于临床,可覆盖上至头顶、下至足底的所有创面,并以多种形式参与多个器官的修复与再造,成为真正"顶天立地"的"万能皮瓣"。本文主要阐述国内ALTF在应用解剖、穿支定位、临床应用和供区保护方面的研究节点及其进展。

文根[5](2020)在《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动脉化静脉皮瓣是以皮下静脉网作为供血系统的特殊类型的组织瓣,具有供区选择范围大,供区损伤小,切取容易等优势。然而也存在静脉淤血、动脉血供不足、皮瓣部分或全部坏死等并发症。为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率,本课题探讨动脉灌注量及灌入位置对其影响,从而指导动脉化静脉皮瓣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第一部分:血管灌注量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取48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实验组(36只)和对照组(12只)。对照组麻醉后画出皮瓣区域而不进行血管离断处理。实验组36只新西兰兔随机均分为三组(A/B/C)。首先,建立腹部动脉化静脉皮瓣动物模型:腹部正中设计一个10cm×10cm的动脉化静脉皮瓣,近心端边缘恰好低于双侧第一乳头连线的水平,远心端位于双侧腹股沟连线区域;皮瓣尾端掀起,皮瓣平面包括表皮,真皮,肉膜组织,于皮瓣远端分离右侧胸腹静脉后切断;分离右侧股动脉于膝关节平面结扎,近端向大腿根部游离,扭转后用8-0无损伤缝线与右侧胸腹静脉近端吻合。其次,A、B两组分别以直径1mm、1.5mm血管吻合器限制股动脉直径,以控制动脉血流灌注量,C组不使用血管吻合器。三组均仅保留皮瓣头端胸腹静脉完整以形成皮瓣流出血管,皮瓣游离完全后原位缝合。最后,术后即刻、术后3天以激光多普勒检测皮瓣血流相对值、术后3天取皮瓣局部组织分别测定水、蛋白、乳酸及葡萄糖含量。第二部分:血管灌入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采用12只新西兰兔,每只兔子在腹部依前法设计腹部动脉化静脉皮瓣,再沿腹正中线将皮瓣均分为左、右两块皮瓣,每个皮瓣大小为10cm×5cm。分离双侧股动脉于膝关节平面结扎,股动脉近端向大腿根部游离,使用8-0无损伤缝线将股动脉近端与同侧胸腹静脉近端吻合,所有皮瓣均保留头端胸腹静脉完整以形成皮瓣流出血管。将24块皮瓣均分为两组:边缘蒂组(输入血管位于皮瓣边缘)12块(左右各6)和内部蒂组(输入血管位于皮瓣内部4cm)12块(左右各6)。每只动物两块皮瓣分别纳入边缘蒂组和内部蒂组。皮瓣游离完全后原位缝合。术后即刻、术后3天以激光多普勒检测皮瓣血流相对值、术后3天取皮瓣局部组织分别测定水、蛋白、乳酸及葡萄糖含量。第三部分:改善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的初步临床应用研究根据前二部分的实验结果,在动脉化静脉皮瓣设计及受区血管选择方面进行了适当改进,应用于修复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2例。在不影响受区远端血供的情况下,尽量选取较粗大的动脉血管进行吻合;其二,静脉皮瓣中灌入动脉血的静脉向皮瓣内部适当游离。术后观察皮瓣存活情况。结果:第一部分: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皮瓣血流相对值、皮瓣水含量、葡萄糖含量、乳酸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通过血管吻合器直径控制血流灌注量,结果显示A、B两组与C相比血流量更小,水含量、葡萄糖含量低、乳酸含量高,两组之间亦有差别。第二部分:皮瓣灌注部位内部蒂与边缘蒂相比,血流量更大,葡萄糖含量更高,水含量及乳酸含量无明显差异。第三部分:12例动脉化静脉皮瓣都完成了重要组织结构的覆盖,10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皮瓣出现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好转。术后随访6-18月皮瓣色泽、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外观满意,无挛缩。结论:通过新西兰兔腹部动脉化静脉皮瓣的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增加血管灌注量和内部灌入均能有效提高静脉皮瓣血流量及改善代谢状态,有利于皮瓣的早期成活;将此实验发现应用于手足部皮肤缺损修复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黄钰[6](2020)在《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皮肤缺损》文中指出目的:总结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的穿支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分析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的穿支类型。方法:从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对67例四肢皮肤缺损的患者采用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本项研究包括了 58名男性患者和9名女性患者,年龄17~72岁,平均40.4岁。损伤部位为上肢创面42例(其中手部创面34例,前臂创面8例),下肢创面25例(足部创面13例,踝关节创面12例)。皮肤缺损面积50 mm×30 mm到330 mm×80 mm。创面均有深部组织外露,其中49例污染严重,18例污染一般。急诊皮瓣修复12例,择期皮瓣修复55例。皮瓣长度70~330mm,平均128 mm;宽度40~100 mm,平均68 mm。术前均采用高频彩超确定皮瓣穿支的位置、数量、口径,术中均以高位旋股外侧动脉斜支来源的穿支设计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予以抗痉挛、抗凝、抗感染等处理。统计皮瓣的切取时间、穿支类型,分析术中实际发现的穿支位置、数量、口径、源动脉与彩超定位的穿支信息,评价皮瓣修复的临床效果。结果:本组67例皮瓣,64例均顺利成活。3例于术后48h后出现皮色苍白,皮温下降,毛细血管反应时间延长,考虑动脉痉挛,予以拆除缝线、解痉治疗后1例血管危象解除,2例观察1h危象仍未缓解,行急诊手术探查,术中证实为动脉栓塞,取栓并重新吻合血管后皮瓣血供恢复。3例发生血管危象的皮瓣均成活。67例患者受区伤口于术后14~28d愈合。2例大腿供区因患者过早下床走路致皮肤裂开,经再次扩创缝合后切口愈合,其余供区均一期愈合,无血肿及活动性出血。随访时间6~29月,平均10个月。移植的皮瓣无明显色素沉着,血运良好且质地柔软,均恢复保护性感觉,无感染、破溃等并发症。60例皮瓣供区遗留线状瘢痕,7例遗留瘢痕较宽,且瘢痕轻度增生,未出现明显瘢痕挛缩。瘢痕周围皮肤感觉无明显过敏及迟钝。采用自制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疗效评定标准在随访时进行评分,67例皮瓣,优13例,良45例,可9例,优良率86.57%。结论:采用旋股外侧动脉的斜支作为血管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是可行的,因其肌间隙穿支比例较高,切取较降支更加简单方便,手术操作时间少,供区损伤减轻。斜支的穿支发出位置较高且供区隐蔽。高频彩超用于斜支的穿支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的术前检查,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以满足临床需要。斜支是旋股外侧动脉为血管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的重要补充,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史宸硕[7](2020)在《改良手术方法对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瓣区并发症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股前外侧穿支(anterolateral thigh protector,ALTP)皮瓣临床运用拥有25年的历史,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瓣区并发症包括瘢痕增生、肌疝、感觉功能障碍等。关于降低供瓣区并发症的方法,已有多篇文献报道,但鲜有采用综合改进手术方案减少供瓣区并发症的文献。本文通过改进术前设计、术中切取及术后缝合的方法,探讨其对减少供瓣区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15年1月到2019年6月,对我科室360位患者切取365块股前外侧动脉穿支皮瓣。其中,2015年1月到2017年12月245块皮瓣(传统手术组),2018年1月到2019年6月120块皮瓣(改良手术组)。传统组:术前采用三纵五横法设计皮瓣,超声多普勒探寻穿支、常规肌膜表面(或阔筋膜下)切取、皮下垂直褥式减张及皮肤间断缝合伤口;改良组:术前采用新三纵五横方法设计皮瓣,超声多普勒探寻股前外侧动脉穿支血管,在浅筋膜浅层切取皮瓣,保留阔筋膜、皮神经,采用原位回针褥式缝合法缝合皮肤。(1)ALTP皮瓣可切取范围:3cm×5cm10cm×35cm。根据病人创面范围分为4类,小面积(≤6cm×5cm)、中面积(6cm×5cm6cm×15cm)、大面积(6cm×15cm6cm×25cm)、特大面积(≥6cm×25cm,或供区采用穿支皮瓣修复,或复合组织缺损创面等复杂创面)。本组病例小面积11例,中面积89例,大面积174例,特大面积91例。回顾观察对供区的影响进行总结改良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方法。(2)旋股外侧动脉有三个分支血管:横支、斜支和降支血管。随机选择改良组中41个患者,利用新三纵五横法探查的四个区域穿支的穿支情况。(3)采用传统法切取皮瓣修复中面积创面57块,采用改良法切取皮瓣修复中面积创面32块。不同形式阔筋膜大范围缺损阔筋膜不能关闭者53块。随机选取其中中面积患者(所有患者阔筋膜均进行了缝合)采用传统方法修复者16块(简称传统组)、改良方法修复者15块(简称改良组)以及不同形式阔筋膜大范围缺损阔筋膜不能关闭者17块(简称阔筋膜缺损组),随诊统计了传统组和改良组及阔筋膜缺损组供区瘢痕最低点与髌骨外上缘的距离(距离)、瘢痕温哥华评分(温哥华评分)、供瓣区大腿周径减去对侧大腿周径差(周径差)、感觉功能障碍范围(范围)、瘢痕最宽宽度(瘢痕最宽宽度)及其位置。结果:(1)皮瓣成活353例,远端部分坏死8例,术后血管危象9例,其中分叶皮瓣中坏死1叶3例,坏死2叶5例;完全坏死4例。回顾总结出4大类、17种手术设计方法。(2)发现41例患者共有穿支112支,I,II,III,IV区四个区域出现穿支概率56%,73%,76%,66%。II,III区合计出现穿支概率为97.6%。(3)通过方差分析,发现三组间瘢痕最低点与髌骨外上缘距离无统计学意义(P>0.05);温哥华评分改良组较其他两组分值低,分析发现P<0.05;周径差传统组与改良组明显低于阔筋膜缺损组,P<0.05。通过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感觉障碍范围改良组、传统组与阔筋膜缺损组比较,P<0.05;瘢痕最宽组三组间比较P<0.05,改良组、传统组和阔筋膜缺损组之间两两比较,P<0.05。结论:采用新三纵五横法设计,可精确定位穿支血管;在浅筋膜浅层切取皮瓣,保留皮神经,保留供瓣区皮肤感觉;原位回针褥式缝合方法可最大程度减少术后瘢痕增生。以上改良手术方法能明显减少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瓣区并发症,达到保护供瓣区的目的。

张小辉[8](2019)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及骨肌皮瓣的应用解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的修复重建工作对外科医生而言具有极大的挑战性。随着显微血管吻合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使得颌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的修复重建成为可能。目前临床上在用的血管化游离软组织瓣有:桡侧前臂皮瓣、腹壁下深动脉穿支皮瓣、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旋髂深动脉穿支皮瓣、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等。其中,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因其出色的解剖学特点,如血管位置恒定、血管蒂长、血管管径粗、有感觉神经伴行、供区隐蔽、供区无重要结构、供区可提供大量软组织等,而成为肿瘤术后修复重建的主力皮瓣,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专业领域的组织修复。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可设计成带蒂皮瓣和游离组织瓣两种类型,其作为带蒂皮瓣可修复下腹部、会阴部、及髂腰区的组织缺损,而用于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修复主要是作为游离组织瓣修复。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股前外侧皮瓣的解剖并非恒定不变,不仅皮瓣的供血穿支有肌间隔穿支与肌皮穿支之分,而且血管蒂也不完全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的降支。目前,关于股前外侧皮瓣血管变异的解剖学研究已有不少,但对同体两侧股前外侧皮瓣的解剖学比较研究的文献报导较少。另外,其在涉及颌面骨量缺损的病例中,因不能满足骨量缺损的修复通常被抛弃。本研究基于股前外侧区血管多变异的解剖学特点,对同体两侧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进行解剖学对比,并尝试取其邻近的骨组织制成股前外侧-股骨肌皮瓣,以期为颌面部硬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工作提供新的选择。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同体两侧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解剖对比研究目的:研究同体两侧股前外侧(ALT)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差异,为术前进行供侧大腿选择的必要性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具新鲜尸体标本(共20例)上行双侧ALT组织瓣的制取,寻找皮瓣的营养穿支,记录穿支类型和数量,并逆向追溯到血管蒂;测量各穿支、血管蒂的长度和管径,统计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结果:10具标本中有3具两侧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为肌间隔穿支和肌皮穿支双供血型;其余7具两侧穿支类型及数量不全相同。6具标本两侧组织瓣的穿支数量不同,另外4具的穿支数量相同。肌间隔穿支走行于股直肌与股外侧肌之间的肌间隙内,肌皮穿支或垂直或斜形穿过股外侧肌,其穿支长度各异。皮瓣穿支全部发自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有14例,另有6例(30%,源于5具标本)皮瓣既有降支又有斜支参与供血,其中 1具标本两侧均由斜支与降支双重供血,其余4具标本均只有1侧为斜支与降支双重供血。10具标本共20例皮瓣的两侧主要穿支和血管蒂管径及长度差别不大(P>0.05)。结论:同体两侧股前外侧组织瓣的营养穿支在类型、数量、走行、血管蒂来源上存在差异,穿支的种类及走行对于皮瓣制取的难易及操作时间有直接影响。术前进行供侧大腿的选择有助于股前外侧组织瓣精准、快捷的制取。2.股前外侧-股骨肌皮瓣的解剖学研究目的:研究股前外侧-股骨肌皮瓣的解剖结构,为临床制取股前外侧-股骨肌皮瓣修复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奠定解剖学基础。方法:另取6具共12例新鲜尸体标本,在完成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制取后,继续在大体标本上行双侧股骨肌皮瓣的制取,记录股骨瓣的营养血管,测量股骨中轴的管径、周长及骨皮质的厚度。结果:股中间肌-股骨瓣的营养血管为一条恒定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75%)、横支(25%)的股中间肌分支,股中间肌通过与其下方的骨膜形成血流交通营养骨膜下的股骨。测量所得股骨中轴的管径在25.62-30.02mm,周长约78.82-92.42mm,切开的股骨皮质厚度约为5.24-7.04mm。结论:股前外侧-股骨肌皮瓣可在满足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情况下提供适量的骨组织同时修复颌面部的硬组织缺损。3.股前外侧-股骨肌皮瓣修复侧颅底缺损的模型研究 目的:通过将股前外侧-股骨肌皮瓣用于修复侧颅底肿瘤术后所致缺损的模型,探索股前外侧-股骨肌皮瓣用于临床同期修复侧颅底术后的软硬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制备侧颅底肿瘤术后所致软硬组织缺损的头颅模型,将第二部研究制取的股前外侧-股骨肌皮瓣修复模型中软硬组织缺损,恢复患侧颜面软组织及下颌升支的完整性。结果:股前外侧-股骨肌皮瓣以其丰富的软组织量可充分充填模型的软组织缺损,恢复外形,其附带的股骨块可恢复患侧下颌骨升支的高度。结论:股前外侧-股骨肌皮瓣为侧颅底肿瘤术后造成的软组织缺损提供新的修复选择。

周丕育,杨绍浦,李尚权,苏期波,马元俊,黄振华,张林虎,赵亮,黄江,王召华,刘波,郑青松,张钦超,张勇[9](2017)在《阔筋膜张肌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下肢皮肤缺损》文中指出阔筋膜张肌肌皮瓣血管蒂恒定,且相对较长,同时皮瓣带有感觉神经。2010年4月至2016年12月,应用阔筋膜张肌游离肌皮瓣修复下肢皮肤缺损12例,效果良好。一、临床资料本组共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556岁,平均38岁。病因:车祸伤8例,机器绞伤4例。均有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同时伴有骨、肌腱裸露;皮肤缺损部位:小腿3例,

吴泽东[10](2016)在《旋股外侧动脉嵌合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血管灌注、显微解剖方法,研究旋股外侧动脉三个主要分支(升支、横支、降支)及其发出的系列穿支的形态学特点,主要目的:(1)以旋股外侧动脉为蒂设计系列嵌合穿支皮瓣,为修复全身复合组织缺损提供基础;(2)为显微外科、创伤骨科学提供多样化术式选择;(3)在以往学者研究基础上总结经验,提出创新。方法28侧成人下肢标本,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并显微解剖观测:(1)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起源、走行、分支与分布;(2)旋股外侧动脉横支的走行、分支及分布;(3)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走行、分支与分布;(4)测量各分支有关数据。另在2侧新鲜下肢标本上分别进行术式设计,并进行摹拟手术。结果(1)旋股外侧动脉升支是旋股外侧动脉向大腿上部发出的分支,升支起点距骼前上棘的距离为(10.4±0.8)cm,入肌点距骼前上棘(8.9±0.4)cm,升支主干长度(7.8±0.9)cm,主干外径为(2.5±0.4)mm,伴行静脉一般为两条,起始部会有股外侧皮神经分支伴行。髂嵴支:在距骼前上棘2cm处分成数支小支,出现率为46.63%;大转子支: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在大转子下方发出2条大转子支的占85.71%,1支的占14.29%,血管外径(0.3±0.1)mm,股骨外侧骨膜支:外径(0.4±0.2)mm,恒定出现;阔筋膜张肌支:上行支和下行支的外径分别为(1.2±0.8)mm,(1.0±0.6)mm;臀中肌支:外径为(1.0±0.3)mm,长度(4.0±1.3)cm;高位皮动脉来源动脉在发出皮动脉前的外径为(2.6±0.4)mm,高位皮动脉在穿阔筋膜处的外径约为(0.8±0.04)mm。(2)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在距髌骨中点(27.8±3.5)cm处分为内外两个侧支。其中:外侧支:发出(3.1±2.6)支、外径(0.7±0.2)mm肌皮动脉或肌间隙皮动脉,直径≥0.5mm动脉长为(20.3±2.6)cm;内侧支:外径(2.1±0.6)mm,直径≥0.5mm动脉长为(15.9±3.6)cm,主要营养股中间肌;股直肌支:约在髌骨中点上方(31.0±3.1)cm处自降支主干发出,外径(2.1±0.3)mm,肌支(3.1±1.1)支,皮支(2.2±0.9)支,入肌前长度(5.1±1.7)cm,入肌点距髌骨中点(27.6±3.0)cm;(4)股外侧肌支:约在髌骨中点上方(34.4±1.2)cm处自横支发出,入肌前长度为(4.8±1.0)cm,外径(2.3±0.4)mm,入肌点距髌骨中点(31.3±1.8)cm。结论(1)通过对下肢标本进行解剖实验:掌握了旋股外侧血管组的解剖规律与形态学特征,明确了旋股外侧动脉各分支血管间存在着众多的吻合关系;(2)可设计成以旋股外侧动脉升支为蒂的嵌合穿支皮瓣和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嵌合组织瓣,解剖学研究证实这些皮瓣可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3)以旋股外侧血管为蒂的嵌合组织瓣,瓣设计灵活且术式多样化,丰富了立体修复重建全身复合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二、带蒂阔筋膜张肌皮瓣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带蒂阔筋膜张肌皮瓣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5)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血管灌注量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结论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血管灌入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材料及方法
    二、结果
    三、结论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改善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的初步临床应用研究
    一、手术方法
    二、典型病例
    三、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综述一 静脉皮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动脉化静脉皮瓣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选择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皮肤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2.1 纳入和排除标准
        2.1.1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2.1.2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2.1.3 一般资料
    2.2 方法
        2.2.1 院前急救
        2.2.2 首诊评估
        2.2.3 穿支的彩超定位
        2.2.4 受区清创
        2.2.5 皮瓣的切取
        2.2.6 皮瓣移植
        2.2.7 供区处理
        2.2.8 术后治疗
    2.3 随访及评价指标
3 结果
    3.1 手术情况
    3.2 斜支发出的穿支类型
    3.3 穿支定位符合率
    3.4 皮瓣成活及随访情况
    3.5 供区愈合及随访情况
    3.6 皮瓣术后疗效评价
4 典型病例
    4.1 病例1(编号1)
    4.2 病例2(编号2)
    4.3 病例3(编号13)
    4.4 病例4(编号29)
5 讨论
    5.1 穿支定位的方法
        5.1.1 便携式多普勒定位技术
        5.1.2 CTA定位技术
        5.1.3 MRA定位技术
        5.1.4 DSA定位技术
        5.1.5 高频彩超定位技术
    5.2 本组研究定位情况
    5.3 旋股外侧动脉斜支发出的皮肤穿支类型
    5.4 在股前外侧皮瓣手术中应用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皮肤穿支的意义
    5.5 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受区与供区恢复情况
    5.6 手术注意事项
6 总结
7 结论
8 参考文献
9 综述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10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11 致谢

(7)改良手术方法对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瓣区并发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不同形式的股前外侧皮瓣临床应用及对供区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及骨肌皮瓣的应用解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同体两侧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解剖对比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二部分: 股前外侧-股骨肌皮瓣的解剖学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设备
        3、实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三部分: 股前外侧-股骨肌皮瓣修复侧颅底缺损的模型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及缩略语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阔筋膜张肌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下肢皮肤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一、临床资料
二、手术方法
三、结果
四、典型病例
五、讨论

(10)旋股外侧动脉嵌合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1.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及其分支
    2.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分支
    3.模拟手术设计
分析与讨论
    1.旋股外侧动脉嵌合穿支皮瓣命名
    2.旋股外侧动脉横支的理解
    3.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嵌合穿支皮瓣的设计
    4.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嵌合穿支皮瓣的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已发表文章

四、带蒂阔筋膜张肌皮瓣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软组织缺损的修复策略与功能重建[J]. 沈余明. 中华创伤杂志, 2021(06)
  • [2]深度电烧伤创面早期修复专家共识(2020版)[J]. 张丕红,黄晓元,黄跃生. 中华创伤杂志, 2020(10)
  • [3]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组合移植修复上肢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J]. 吴攀峰,唐举玉,卿黎明,庞晓阳,周征兵,俞芳,曾磊,潘丁,肖勇兵,刘睿. 中华手外科杂志, 2020(05)
  • [4]股前外侧皮瓣在中国的研究进展[J]. 芮永军.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20(04)
  • [5]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D]. 文根. 苏州大学, 2020(06)
  • [6]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皮肤缺损[D]. 黄钰. 苏州大学, 2020(02)
  • [7]改良手术方法对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瓣区并发症的影响[D]. 史宸硕. 遵义医科大学, 2020
  • [8]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及骨肌皮瓣的应用解剖研究[D]. 张小辉.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
  • [9]阔筋膜张肌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下肢皮肤缺损[J]. 周丕育,杨绍浦,李尚权,苏期波,马元俊,黄振华,张林虎,赵亮,黄江,王召华,刘波,郑青松,张钦超,张勇.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17(06)
  • [10]旋股外侧动脉嵌合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D]. 吴泽东. 福建医科大学, 2016(07)

标签:;  ;  ;  

带蒂阔筋膜张肌皮瓣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