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产奶牛过瘤胃胆碱营养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安秀秀,李向宝,魏学良,徐玉薇,罗梦芸,王媛媛[1](2022)在《过瘤胃胆碱和有机铬对围产期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奶产量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过瘤胃胆碱和有机铬对围产期奶牛干物质采食量(DMI)、奶产量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40头健康、经产(平均胎次1~2胎)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牛。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胆碱组饲喂基础饲粮+30 g/d过瘤胃胆碱,有机铬组饲喂基础饲粮+8 g/d蛋氨酸铬,混合组饲喂基础饲粮+30 g/d过瘤胃胆碱+8 g/d蛋氨酸铬。试验期从产前第20天开始,至产后第20天结束。结果显示:1)各组之间奶牛产前、产后DMI无显着差异(P>0.05)。产后2和4周,胆碱组、有机铬组和混合组奶牛奶产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分娩当天、产后第10天和产后第20天,胆碱组、有机铬组和混合组血液葡萄糖(GLU)和β-羟丁酸(BABA)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分娩当天、产后第10天和产后第20天,胆碱组、有机铬组和混合组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 <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瘦素(Leptin)含量和对氧磷酶-1(PON-1)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第10天和产后第20天,胆碱组、有机铬组和混合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组(P <0.05),血清胰岛素(INS)、脂联素(ADP)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过瘤胃胆碱和蛋氨酸铬能够改善围产期奶牛能量供应,调节糖脂代谢,减轻脂肪过度沉积对肝脏造成的损伤,保护肝脏功能,改善机体能量负平衡状态。
梁树林[2](2021)在《奶牛泌乳性能对过瘤胃蛋氨酸响应的个体差异及其成因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精准营养的目标是实现个性化的营养干预,改善动物的生产效率和福利,而了解个体间的营养代谢异质性及其机制是实现精准营养的前提。蛋氨酸是泌乳奶牛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补充过瘤胃蛋氨酸(RPM)可改善奶牛生产性能,但其效果差异较大。造成效果差异的原因,大多研究在群体层面上进行简单分析,而未见从个体层面去关注这种差异并进行成因探究。因此,本研究首先通过剂量效应试验探究RPM对奶牛生产性能和瘤胃发酵的影响,确定最佳剂量(Part 1);进而对泌乳奶牛补充最佳剂量RPM,观察其泌乳性能响应的个体差异(Part 2),然后筛选出响应差异较大的两组牛,分别比较其补充RPM前后的瘤胃发酵与微生物差异(Part 3)和乳腺代谢(Part 4)差异,系统探究响应个体差异的成因。1.补充RPM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及代谢的影响(Part 1)选取60头健康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奶产量=34.0±5.77 kg/d,泌乳天数=168±12.7 d,胎次=2.87±0.96),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奶牛随机分成4组,每组15头,在基础日粮上分别补充0(对照组)、15、30、60 g/d的RPM(Met有效含量77.6%)。正试期12周,每周连续两天记录奶产量、采集奶样,每两周连续两天测定采食量,第6和第12周采集血液和瘤胃液样品进行后续分析。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补充RPM各组奶牛的奶产量、乳成分和采食量均无显着差异(P>0.10),但从数值上看,补充30 g/d组奶牛的能量矫正乳(ECM)产量最高,且显着高于60 g/d组(P<0.05)。个体层面分析发现,与对照牛相比,有19头奶牛的奶产量提高,而26头奶牛的奶产量降低。没有发现补充RPM对瘤胃发酵参数的显着影响(P>0.10)。血液参数上,发现补充30 g/d RPM显着提高血浆Met、脯氨酸、总非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的浓度(P<0.05),显着降低血尿氮浓度(P<0.05);补充60 g/d RPM显着降低了血浆丙二醛浓度(P<0.05)。以上结果表明,补充不同剂量RPM对奶牛生产性能无明显影响,但各组内个体差异较大;补充30 g/d RPM可改善奶牛氨基酸代谢,补充60 g/d可降低奶牛氧化应激;根据奶产量与RPM补充剂量建立回归方程,得出最佳补充量约为22.7 g/d。2.泌乳奶牛对RPM响应个体差异的研究(Part 2)选取120头健康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奶产量=33.6±6.50 kg/d,泌乳天数=111±11.9 d,胎次=1.6±0.70),采用自身对照试验设计,试验共持续13周,前5周为适应期,后8周为正试期。正试期每头奶牛补充最佳剂量的RPM(20g/d,Met有效含量80%),每天记录奶产量,每周采集奶样,每两周连续两天测定采食量,在第0、8周采集血液、粪便和尿液样品进行后续分析。结果发现,补充RPM后奶牛泌乳性能响应个体差异较大,其ECM、乳蛋白率、乳脂率和乳糖率的变化范围(变异系数)分别为-6.08~9.08 kg/d(231%)、-0.46~0.62%(3343%)、-1.06~1.45%(218%)和-0.34~0.49%(1036%)。根据统计功效分析,选择积极响应(Positive response,PR)与有限响应奶牛(Limited response,LR)各10头,进行后续分析。PR奶牛泌乳性能显着提高(P<0.05),而LR奶牛保持下降(P<0.05);PR奶牛干物质(P=0.10)和粗蛋白(P<0.01)的消化率有增加的趋势或显着增加,而LR奶牛养分消化率无明显变化(P>0.10)。氮代谢上,PR奶牛的牛奶氮产量显着提高(P<0.01);LR奶牛的尿氮浓度(P=0.02)和尿氮产量(P=0.03)显着提高,而牛奶氮产量显着降低(P=0.01)。PR奶牛的血浆葡萄糖(P<0.01)、血尿氮浓度(P=0.02)显着降低,β-羟基丁酸浓度(P=0.05)显着提高;LR奶牛的血浆球蛋白(P=0.05)、肌酐(P<0.01)显着提高,总抗氧化状态显着降低(P<0.01)。以上结果表明,补充RPM后奶牛泌乳性能的响应存在较大个体差异;不同响应奶牛的表观消化率、氮代谢和血浆参数变化不尽一致,这可能是生产性能响应差异的原因,其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3.不同响应奶牛瘤胃发酵及微生物差异的研究(Part 3)利用Part 2中选出的20头奶牛,在第0、8周采集其瘤胃液,分析瘤胃发酵参数,估算微生物蛋白产量,并利用16S r RNA测序分析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和组成。结果发现,PR奶牛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P=0.03)、乙酸(P<0.01)、丙酸(P=0.05)的浓度和微生物蛋白产量(P=0.01)均显着提高,异丁酸(P=0.10)、戊酸(P<0.01)、异戊酸(P=0.06)占总酸的比例显着降低或有降低趋势;而LR奶牛瘤胃戊酸浓度(P=0.03)显着降低,丁酸(P=0.04)、戊酸(P<0.01)和异戊酸(P=0.01)占总酸的比例均显着降低。微生物测序结果显示,PR奶牛从门水平到属水平共有40个细菌类群相对丰度显着提高(LDA>2),有27个细菌类群相对丰度显着降低(LDA>2),属水平上发现几种产乙、丙酸的微生物如Lachnospiraceae NK3A20 group(P=0.01)、Acetitomaculum(P=0.05)、Ruminococcus gauvreauii group(P=0.01)、unclassified(f)Lachnospiraceae(P=0.01)的相对丰度显着增加;而LR奶牛从门水平到属水平共有34个细菌类群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LDA>2),有24个细菌类群的相对丰度显着升高(LDA>2),属水平上发现几种产乙、丙酸的微生物如Prevotellaceae UCG-003(P=0.03)、unclassified(f)Prevotellaceae(P=0.02)、Lachnospiraceae XPB1014 group(P=0.01)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以上结果表明,不同响应奶牛的瘤胃发酵状态变化不一致,可能是由几种产乙、丙酸微生物的丰度变化差异所致,这可能也是生产性能响应差异的原因之一。4.不同响应奶牛乳腺代谢差异的研究(Part 4)本部分聚焦PR奶牛和LR奶牛补充RPM前后乳腺代谢的差异,在第0周、8周采集其牛奶、尾动脉和乳静脉血液,分析三者的氨基酸(AA)指标以反映乳腺对AA的摄取利用,分析牛奶代谢组反映乳腺的整体代谢情况。结果发现,PR奶牛乳腺血流量显着提高(P=0.05),大部分AA的动脉供给量、乳腺摄取量、清除率、乳腺摄取量与牛奶排出量之比显着增加或有增加趋势(P<0.10),说明其乳腺AA利用得到显着改善;LR奶牛乳腺血流量变化不显着(P=0.38),大部分AA的动脉供给量、乳腺摄取量、清除率、乳腺摄取量与牛奶排出量之比的变化无显着差异(P>0.10),其中半胱氨酸的这些指标显着降低或有降低趋势(P<0.10),说明Met可能参与到乳腺半胱氨酸的合成代谢中。牛奶代谢组结果显示,PR奶牛中第8周生物素相对浓度显着升高(VIP>1,FC>2),差异代谢物富集到与乳腺细胞增殖密切相关的嘌呤和嘧啶代谢通路,说明乳腺AA利用的改善可能与乳腺细胞的增殖有关;而LR奶牛中第8周L-Met相对浓度显着降低(VIP>1,FC<0.5),差异代谢物富集到癌症中心碳代谢和赖氨酸降解等代谢通路,说明Met可能更多被非泌乳相关的代谢利用导致其存量减少,因而泌乳性能响应低。以上结果表明不同响应奶牛的乳腺Met代谢和利用途径有差异,这可能是导致乳腺AA摄取利用差异并影响泌乳性能响应差异的重要原因。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报道奶牛泌乳性能对RPM的响应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并主要从瘤胃发酵和乳腺代谢等角度探究了响应差异的成因。发现不同响应奶牛之间其瘤胃内几种产乙、丙酸微生物丰度变化存在显着差异,导致瘤胃发酵参数也出现差异;同时发现不同响应奶牛乳腺在AA摄取利用、Met代谢利用上存在差异。结果提示,瘤胃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乳腺氨基酸代谢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奶牛泌乳性能响应差异的重要原因。这些结果可为深入了解Met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及未来实现精准饲养提供重要知识。
黄萌,李红宇,王德香,郭春晖,刘文[3](2021)在《高产奶牛围产期精细化饲养日粮配制要点》文中研究表明高产奶牛为奶牛场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但也常因饲养条件不能满足自身生理需要而在围产期比其他奶牛遭遇更多问题,甚至影响高产性能的发挥和生产年限。现针对围产期高产奶牛的营养负平衡和氧化应激问题,总结精细化饲养的日粮配制要点,帮助高产奶牛在精细化饲养环境下安然度过围产期,以提高奶牛场的经济效益。
常兴发[4](2021)在《不同脂肪酸组成脂肪粉对奶牛生产性能和肝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集约化生产下奶牛产后能量负平衡现象时常发生,严重影响奶牛产奶量和健康水平。脂肪粉是一种常用的高能量反刍动物饲料原料,所含净能值较高,并且具有过瘤胃特性,可避免脂肪对瘤胃微生物活性造成不利影响。研究表明,脂肪对提高奶牛生产性能、保证奶牛健康以及增加奶牛生产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脂肪酸组成的脂肪粉对奶牛生产性能和肝功能的影响,以期为脂肪粉在奶牛生产应用提供依据。选择泌乳时间(30~50 d左右)、产奶量和胎次(2~4胎)基本一致的健康荷斯坦奶牛160头,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40头。对照组饲喂TMR基础日粮,试验1、2和3组在饲喂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每头奶牛按100 g/d分别添加A、B、C三类不同脂肪酸组成的脂肪粉(A类:79%棕榈酸、8%硬脂酸、10%油酸和3%亚麻油酸;B类:44%棕榈酸、5%硬脂酸、40%油酸和9.5%亚麻油酸,包被处理;C类:棕榈酸含量98%,其余为硬脂酸、油酸和亚麻油酸)。预试期7 d,试验期30 d。结果表明:(1)不同脂肪酸组成的脂肪粉可有效提高奶牛的平均产奶量。整个试验期(0~30 d)试验1、2、3组平均产奶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 10.57%(P<0.05)、6.00%(P>0.05)、3.80%(P>0.05)。(2)添加A类脂肪粉可以有效提高奶牛乳蛋白率,降低乳糖率(P<0.05)。(3)奶牛日粮中添加脂肪粉均显着升高乳脂中C14:0、C16:0、C18:1和C18:2含量(P<0.05)。添加A类脂肪粉可以提高奶牛乳脂中饱和脂肪酸C14:0和C16:0的含量,试验2组和3组C18:1与C18:2含量较对照组有提高趋势。(4)添加脂肪粉可以提高奶牛对饲料中粗蛋白和粗脂肪的消化率。(5)不同脂肪酸组成的脂肪粉对肝功能代谢有一定影响。试验中后期(20~30 d),添加脂肪粉效果明显,试验1组和2组血清碱性磷酸酶(P<0.05)、总蛋白(P>0.05)和白蛋白(P>0.05)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各试验组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含量较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6)添加脂肪粉可以有效降低奶牛血清中非酯化脂肪酸含量(P<0.05)。其中试验1组血清非酯化脂肪酸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血清β-羟丁酸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7)添加脂肪粉对奶牛血清尿素氮、胆固醇和葡萄糖含量在试验第10 d无显着影响(P>0.05);试验第20天时,各试验组血清尿素氮和胆固醇含量较对照组均有所降低(P>0.05);试验末期(30 d),试验2组和3组奶牛血清尿素氮和胆固醇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综上所述:奶牛日粮中添加脂肪粉可以提高泌乳前期奶牛产奶量,改善乳品质,缓解奶牛能量负平衡,且以试验1组(A类脂肪粉)效果最好。
于松叶,魏强,杜启科,王瑞[5](2020)在《不同过瘤胃胆碱产品对围产期荷斯坦奶牛酮病发病率的影响》文中指出试验旨在探讨2种过瘤胃胆碱产品对围产期荷斯坦奶牛酮病发生概率的影响差异,比较国产与进口过瘤胃胆碱产品对围产期奶牛酮病发生预防作用的差异性。对照组选用进口过瘤胃胆碱,添加量为15 g/(头·d);试验组则选用国产过瘤胃胆碱,添加量为17.5 g/(头·d)。试验期为产前第28 d至产后第5 d,前7 d为预试期,正式试验期26 d。试验结果表明:奶牛酮病发病率具有时期差异性,12月份发生概率显着低于9月份;12月份数据显示,饲喂进口胆碱与国产胆碱,酮病发病率分别为28.6%、25.9%。因此,根据本试验条件下奶牛酮病发病率数据,可推论国产和进口胆碱对于酮病的预防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
崔浩然[6](2021)在《两种过瘤胃胆碱产品在围产期荷斯坦牛上的应用效果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胆碱作为甲基供体在动物体内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许多研究发现胆碱在改善围产期奶牛的能量负平衡,提高生产性能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本试验的目的是评定两种过瘤胃胆碱产品的过瘤胃效果,比较其对围产期荷斯坦牛生产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本课题分为两个试验:试验一使用雷氏盐分光光度法对两种过瘤胃产品进行氯化胆碱含量测定,并用尼龙袋法在奶山羊上对过瘤胃胆碱的过瘤胃效果和小肠释放效果进行测定。结果显示A产品的氯化胆碱含量为29%,B产品的氯化胆碱含量为24.4%。A产品使用尼龙袋法测定48小时后的瘤胃保护率在80%以上,B产品在50%以上,A产品的瘤胃保护效果优于B产品。过瘤胃胆碱经胃蛋白酶法和胰酶法处理后,A产品4小时后释放率在90%以上,B产品4小时后释放率在70%以上。由结果可知,A产品在小肠的释放效果优于B产品。试验二选取了80头围产期奶牛,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0头。对照组(C组)饲喂基础日粮,两个产品比较组根据推荐添加量分别添加相当于12.2克/天/头胆碱的A或B产品(A组和B组),另设一个高添加量组(P组),用A产品添加相当于15.2克/天/头的胆碱,以评估企业推荐添加量是否适宜。试验期六周,预饲期为产前21天到14天,正试期为产前14天到产后21天。试验期间采集奶样(产后10天和20天)和血浆(按照产犊时间分别为-14d、-7d、1d、7d、14d和21d)。试验结果表明:1.生产性能添加过瘤胃胆碱后结果显示对奶牛的产奶量和乳成分无显着影响(P>0.05)。2.肝功能指标试验组的血液非酯化脂肪酸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时间增加显着性增加。在血液谷丙转氨酶含量较高时能显着降低谷丙转氨酶的含量(P<0.05),对谷草转氨酶的含量没有显着影响(P>0.05),P组处理在产后血液碱性磷酸酶的含量降低时可以明显升高碱性磷酸酶含量(P<0.05)。在产后第七天C组白蛋白水平显着降低(P=0.0017),A、B、P组与C组相比显着提高了血液中的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P<0.05),3.其他血液生化指标试验组的血液甘油三脂和β-羟丁酸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在奶牛产后第七天血液葡萄糖水平降低时添加胆碱奶牛的血液葡萄糖含量显着增加(P<0.05),产后第七天的A、P组血液总胆固醇含量显着高于C组(P<0.05),产后第14天的A、B、C组血液总胆固醇含量显着低于P组(P<0.05),产后第7天的A、B、P组血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着高于C组(P<0.05),A、P组在产后第7天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着高于C组(P<0.05),P组在产后第14天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着高于A、B、C组(P<0.05)。血液指标表明添加过瘤胃胆碱可以对奶牛的脂肪代谢过程产生积极影响,改善肝脏的合成功能。主要结论1.A产品的过瘤胃效果和小肠释放效果优于B产品。2.日粮中添加42克/天/头A产品在部分血液指标上能够起到优于添加50克/天/头B产品的效果,添加52.5克/天/头A产品在部分血液指标上能够起到优于添加42克/天/头A产品的效果。3.在围产期奶牛日粮中添加过瘤胃胆碱能够明显改善奶牛的产后应激,有助于缓解奶牛的肝功能受损和能量负平衡状态。
张帆,呙于明,熊本海[7](2020)在《围产期奶牛能量负平衡营养调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培育及饲养高产奶牛是现代奶牛养殖的重要目标,而随着奶牛产奶量的不断提高,围产期奶牛能量负平衡变得愈加严重。能量负平衡导致奶牛能量代谢紊乱,形成酮病,进而影响奶牛泌乳性能、繁殖性能、健康等,严重影响奶牛产业的健康发展。但在围产期通过人工合理的饲养管理,可有效缓解奶牛能量负平衡,提高经济效益。本文主要阐述了能量负平衡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及营养调控研究进展,为奶牛健康高产的发展提供参考。
张晓峰[8](2019)在《富硒和胆碱预混料对围产期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围产期是奶牛一个泌乳周期中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奶牛能量代谢病高发的阶段。围产期奶牛因干物质采食量(DMI)减少,胎儿后期生长和开始泌乳对能量的需求增多,导致过度的体脂动员产生的非酯化脂肪酸(NEFA)在肝脏中难以全部氧化供能,再酯化为甘油三酯(TG)而沉积,最终引发脂肪肝,损坏肝功能,影响机体健康而降低生产性能,给奶牛养殖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本试验选取96头2~4胎次的健康荷斯坦奶牛,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依据胎次、体况、年龄、预产期和上一胎次产奶量相近原则分成4组(每组24头):对照组(Control)、低剂量组(LDG)、中剂量组(MDG)和高剂量组(HDG)。各组依次在TMR日粮基础中分别添加含硒和胆碱的预混料(护肝宝)为0、40、80和120g/头·d,预混料拌于晨饲TMR前1/3中,预试期从预产前21d至15d,正试期从预产前14d至产后28d。研究其对围产期奶牛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疾病发生率,血液、肝组织和乳中硒含量、机体抗氧化能力、肝组织中关键抗氧化蛋白和脂质代谢蛋白的基因或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1、日粮中添加富硒和胆碱预混料,各组奶牛DMI、体重(BW)、体况评分(BCS)和分娩评分(CC)差异均不显着(P>0.05);奶牛产乳量、4%乳脂校正乳(FCM)、乳脂肪、乳蛋白、乳糖、乳中固形物、乳中尿素氮含量影响均不显着(P>0.05),但MDG和HDG组产奶量分别比Control组高1.8和1.6kg/d。添加富硒和胆碱预混料对提高产奶量有促进作用。2、日粮中添加富硒和胆碱预混料对围产期奶牛血液中血糖(Glu)、游离脂肪酸(NEFA)、β-羟丁酸(BHBA)、总胆固醇(TC)、血肌酐(Crea)、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血钙(Ca)、磷(P)影响均不显着(P>0.05)。日粮中添加80和120 g/头·d的富硒和胆碱预混料,奶牛的血液甘油三酯(TG)、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血清尿素氮(BUN)水平显着低于Control和LDG组(P<0.05),且血液总蛋白(TP)水平显着高于Control和LDG组(P<0.05)。日粮中添加富硒和胆碱预混料能有效降低肝损伤,有效添加量为80g/头·d。3、日粮中添加80和120 g/头·d富硒和胆碱预混料(MDG和HDG)的奶牛,其血液、肝组织和乳中的硒显着高于Control和LDG组(P<0.05),MDG和HDG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日粮中添加富硒和胆碱预混料能提高血液、肝组织和牛奶中的硒含量。4、与Control相比,日粮中添加40、80和120 g/头·d富硒和胆碱预混料(LDG、MDG和HDG)能显着降低肝组织中TG含量(P<0.05);与LDG组相比,MDG和HDG组奶牛肝组织中的TG也显着下降(P<0.05),但MDG和HDG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MDG和HDG组奶牛肝组织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均显着高于Control和LDG组(P<0.05),而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2O2)显着低于Control和LDG组(P<0.05),MDG和HDG组间抗氧化指标无显着差异(P>0.05)。日粮添加80 g/头·d富硒和胆碱预混料可有效提高奶牛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有效清除奶牛肝组织中的TG。5、日粮中添加富硒和胆碱预混料对围产期奶牛肝脏GPx1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添加量的增加相对表达量逐步增加,但各试验组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GPx4的mRNA相对表达量无显着性影响(P>0.05)。显着提高MTTP 和 ApoB100 的 mRNA 相对表达量(P<0.05),MDG 和 HDG 组的 MTTP 和 ApoB100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Control和LDG组奶牛(P<0.05),但MDG和HDG组间异不显着(P<0.05)。结论:围产期奶牛日粮中添加80 g/头·d的富硒和胆碱预混料有一定的提高奶产量作用,能提高奶牛血液、肝组织和牛奶中的硒含量,促进肝组织中GPx1、MTTP和ApoB100的mRNA表达量,从而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促进奶牛机体健康。
刘辉,邓荣臻,李寰旭[9](2018)在《过瘤胃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过瘤胃技术是指采用特殊技术(方法)处理营养物质,如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氨基酸、精油等,使之在反刍动物瘤胃中发酵及降解的比例降低或缓释,以便进入反刍动物真胃和小肠中才被消化和吸收[1]。这些特殊技术(方法)包括,1)物理方法,主要有加热加压处理或制成颗粒;2)化学方法,主要有化学试剂处理、氨基酸类似物、衍生物以及氨基酸的螯合;3)包被技术,主要有物理包被、液态包被和微囊包被技术。1微囊包被技术
边四辈[10](2017)在《奶牛产后低钙血症与酮病发病情况调查及其新型防控制剂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处于围产期(产前3周至产后三周)的奶牛,体内多种激素如生长激素、甲状腺素、雌激素等的分泌出现剧烈变化,食欲下降,干物质量大幅降低,且食欲恢复非常缓慢。然而,由于产后泌乳的需要,奶牛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随着产奶量的升高大幅增加,奶牛容易出现营养负平衡(消耗大于摄入)。奶牛为保证泌乳的营养需求,需要动用体贮来满足能量、蛋白及矿物元素的消耗,其中体脂的动员可引起奶牛酮病,钙的大量消耗则会导致低钙血症。低钙血症和酮病不仅会影响奶牛免疫机能的正常发挥,而且会导致胎衣滞留、真胃移位、子宫内膜炎以及乳腺炎等疾病发生,,严重影响奶牛健康和泌乳生产。因此,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均非常重视奶牛低钙血症和奶牛酮病等围产期代谢性疾病的防控,开展了一系列从产前营养调控到产后保健的研究工作。在预防和控制奶牛低钙血症和酮病的诸多研究中,以产后补充钙剂和能量物质的报道最多,补充途径主要有两种,分别是静脉注射和口服或灌服。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和葡萄糖可以快速提高血液中的钙和葡萄糖水平,但其维持时间短,需要多次重复静脉注射才能维持其效果,操作繁琐,在牧场主要用于治疗。口服或灌服的营养补充剂主要成份包括钙盐(氯化钙,丙酸钙)和生糖前体物(丙酸钙、丙二醇或甘油),这类营养补充剂一般需要用温水勾兑后让奶牛自己饮用或通过灌服器灌服。有研究表明这类营养补充剂能减少产后相关营养代谢病的发生,但也有研究认为其作用有限,因为口服或灌服与静脉输液一样,难以长时间维持,需要重复补充才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如果产后灌服液能够长时间维持血钙水平和缓解能量负平衡,则可极大地提高有效防控奶牛产后营养代谢疾病的效率。基于此,作者对传统灌服液配方进行了改进,研制了具有缓释钙盐以长期维持血钙稳定,同时结合生糖前体和脂肪代谢调节物(氯化胆碱,烟酸)以有效的,改善体脂代谢的新型产后灌服剂,用于防控奶牛产后低钙血症和酮病。本试验的主要目的是在调查上海地区规模化奶牛场奶牛产后低钙血症和酮病发病率的基础上,评价研制的新型灌服剂对奶牛产后低钙血症和酮病发生的影响,从而为该新型产后灌服剂的临床应用提供数据参考。试验一、上海地区奶牛产后低钙血症及酮病发病情况调查 本文对上海地区9个牧场奶牛产后低钙血症及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奶牛产后12h内的低钙血症发病率非常高,平均为86.1%,血钙平均浓度为1.82±0.02 mmol/L,产后3-7 d低钙血症发病率平均为35.2%,血钙平均浓度为2.05±0.01 mmol/L,表明随着泌乳天数增加低钙血症有缓解趋势。奶牛产后12h内低血镁发病率平均为8.6%,血镁平均浓度为0.98±0.02 mmol/L,与低钙血症变化趋势不同的是产后3-7d低血镁发病率有所增加,平均为19.8%,血镁平均浓度为0.92±0.01 mmol/L。奶牛产后12h内亚临床酮病发病率平均为5.5%,血液BHBA平均浓度为0.68±0.04 mmol/L,产后3-7 d亚临床酮病发病率平均为16.3%,血液BHBA平均浓度为0.98±0.07 mmol/L,表明随着泌乳天数增加能量负平衡有加重趋势。奶牛产后12h内高NEFA发生率平均为49.4%,血液NEFA平均浓度为0.76±0.03 Meq/L,产后3-7 d高NEFA发生率平均为41.3%,血液NEFA平均浓度为0.71±0.03 Meq/L,表明泌乳初期高NEFA发生率远高于亚临床酮病发病率,且随着泌乳天数增加血液NEFA浓度有下降趋势。产后奶牛血液中钙、镁、磷、BHBA和NEFA浓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血液中钙的浓度与磷的浓度呈显着正相关(P<0.001),与镁的浓度有正相关的趋势,但不显着(P=0.081),与NEFA浓度呈显着负相关(P<0.001);血液中镁的浓度与磷的浓度呈显着正相关(P=0.003);血液中磷的浓度与NEFA的浓度有负相关的趋势,但不显着(P=0.077),与BHBA的浓度有正相关的趋势,但不显着(P=0.062);血液中NEFA的浓度与BHBA的浓度呈显着正相关(P<0.001)。试验二、新型钙灌服剂对奶牛产后低钙血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选择上海地区某牧场产前常规检查健康、体况评分在3.0-3.5分的经产奶牛30头、初产奶牛15头,随机分为三组(新型灌服剂组、普通灌服剂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头经产奶牛和5头初产奶牛,进行不同的灌服剂预防奶牛产后低钙血症效果的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经产奶牛,两个灌服剂组奶牛在灌服后血钙水平明显升高,但普通灌服剂组到高峰后立即下降,而新型灌服剂组奶牛血钙水平达到高峰后则可以维持10 h左右后才下降,说明新型灌服剂组维持血钙水平的效果更佳;不同试验组在灌服后对于产后奶牛血镁含量变化无显着影响,试验奶牛群平均血镁含量在正常范围内;经产奶牛产后初期平均血钙和血镁的含量要低于初产奶牛。新型钙灌服剂相对于对照和普通灌服剂从数值上提高了产奶量,但统计差异不显着,对乳蛋白,乳脂率无影响。试验三、新型能量调节灌服剂对奶牛产后酮病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选择上海地区某牧场产前常规检查健康、体况评分在3.0-3.5分的经产奶牛30头、初产奶牛15头,随机分为三组(新型灌服剂组、普通灌服剂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头经产奶牛和5头初产奶牛,进行不同配方的灌服剂预防奶牛亚临床酮病效果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灌服剂组奶牛产后12 h内血清中平均BHBA和NEFA水平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新型灌服剂组奶牛血清平均BHBA和NEFA水平稍低于普通灌服剂组但差异不明显;经产奶牛产后血清平均BHBA、NEFA含量明显高于初产奶牛,说明经产奶牛产后能量代谢紊乱更加严重。新型钙灌服剂相对于对照和普通灌服剂从数值上提高了产奶量,但统计差异不显着,对乳蛋白,乳脂率无影响。试验四、新型综合灌服剂对奶牛产后疾病发病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选择上海地区某奶牛场胎次、体况、上胎次产量相近的干奶牛100头,应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随机分为两组(新型灌服剂组、普通灌服剂组),评估不同产后灌服剂对奶牛血钙水平、血液β-羟丁酸浓度、低钙血症和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产后疾病发病率、淘汰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含多种不同释放速度的钙源组合、过瘤胃氯化胆碱以及过瘤胃烟酸等的新型灌服剂能显着提高奶牛产后24h的血钙(P<0.05)水平,而对于48 h和72 h的血钙水平无显着影响,但新型灌服剂组在各时间段血钙平均水平均高于普通灌服剂组;新型灌服剂相对于普通灌服剂可以显着降低产后3d血液BHBA水平(P<0.05),对产后7d的血液BHBA水平有降低趋势(P=0.08),而对产后14d的血液BHBA浓度无显着影响;新型灌服剂相对于普通灌服剂可以更明显降低奶牛产后低钙血症和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同时也降低了产后真胃移位的发病率;新型灌服剂的使用可以提高产后100d内的平均产奶量(P=0.15),而对牛奶中乳脂率和乳蛋白含量无明显影响。试验五、新型综合灌服剂临床推广应用效果评定 在上海、浙江、山东、安徽和河南5个地区的5个奶牛场进行临床推广应用试验,合计有2234头成母牛参与了本试验。每个牧场的试验牛群均分为两个组,即试验组(灌服新型灌服剂)和对照组(灌服传统灌服剂),通过统计各组奶牛产后疾病的发病率以及开展生产性能测定以评估新型灌服剂的临床应用效果。试验结果显示:相对于传统灌服剂,使用新型产后灌服剂降低了产后疾病的发生率和产后60d内的淘汰率,提高了产后120d内的产量。试验结果表明新型产后灌服剂对于改善奶牛健康状况,提高生产性能具有积极的作用,适合在牧场推广使用。
二、高产奶牛过瘤胃胆碱营养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产奶牛过瘤胃胆碱营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过瘤胃胆碱和有机铬对围产期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奶产量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样品采集 |
1.2.1 饲料样品 |
1.2.2 血清样品 |
1.3 指标测定 |
1.3.1 DMI和奶产量 |
1.3.2 血液GLU与BHBA含量 |
1.3.3 血清脂质代谢、肝脏功能和内分泌指标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过瘤胃胆碱和有机铬对围产期奶牛DMI的影响 |
2.2 过瘤胃胆碱和有机铬对围产期奶牛奶产量的影响 |
2.3 过瘤胃胆碱和有机铬对围产期奶牛血液营养物质指标的影响 |
2.4 过瘤胃胆碱和有机铬对围产期奶牛血清脂质代谢指标的影响 |
2.5 过瘤胃胆碱和有机铬对围产期奶牛血清肝脏功能指标的影响 |
2.6 过瘤胃胆碱和有机铬对围产期奶牛血清内分泌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过瘤胃胆碱和有机铬对围产期奶牛DMI和奶产量的影响 |
3.2 过瘤胃胆碱和有机铬对围产期奶牛血液GLU和BHBA含量的影响 |
3.3 过瘤胃胆碱和有机铬对围产期奶牛血清脂质代谢指标的影响 |
3.4 过瘤胃胆碱和有机铬对围产期奶牛血清肝脏功能指标的影响 |
3.5 过瘤胃胆碱和有机铬对围产期奶牛血清内分泌指标的影响 |
4 结论 |
(2)奶牛泌乳性能对过瘤胃蛋氨酸响应的个体差异及其成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与符号一览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引言 |
1.氨基酸与奶牛营养 |
1.1 氨基酸的营养代谢 |
1.2 必需氨基酸的功能 |
1.3 必需氨基酸与奶牛生产性能 |
2.蛋氨酸与奶牛营养 |
2.1 蛋氨酸特性 |
2.2 过瘤胃蛋氨酸与泌乳性能 |
2.3 过瘤胃蛋氨酸与奶牛健康 |
3.个体差异与精准营养 |
3.1 精准营养的概念 |
3.2 精准营养研究进展 |
3.3 奶牛精准营养 |
4.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补充过瘤胃蛋氨酸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及代谢影响 |
1.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动物和设计 |
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试验结果 |
2.1 生产性能 |
2.2 瘤胃发酵参数 |
2.3 血浆生理生化参数和游离氨基酸浓度 |
3.讨论 |
3.1 RPM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RPM对奶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3.3 RPM对奶牛血浆生理生化参数和氨基酸浓度的影响 |
4.小结 |
第三章 泌乳奶牛对补充过瘤胃蛋氨酸响应的个体差异研究 |
1.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动物和设计 |
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
1.3 奶牛对RPM响应的评估及差异牛的选择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生产性能响应的个体差异 |
2.2 不同响应奶牛的选择 |
2.3 不同响应奶牛生产性能的差异 |
2.4 不同响应奶牛表观消化率的差异 |
2.5 不同响应奶牛氮代谢的差异 |
2.6 不同响应奶牛血浆生理生化参数的差异 |
3.讨论 |
3.1 奶牛生产性能响应的个体差异 |
3.2 奶牛响应差异的潜在消化机制 |
3.3 奶牛响应差异的潜在血浆代谢机制 |
4.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响应奶牛瘤胃发酵和微生物差异的研究 |
1.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动物和设计 |
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瘤胃发酵参数的差异 |
2.2 瘤胃细菌多样性差异 |
2.3 瘤胃细菌组成的差异 |
3.讨论 |
3.1 奶牛响应差异的瘤胃发酵机制 |
3.2 奶牛响应差异的微生物机制 |
4.小结 |
第五章 不同响应奶牛乳腺代谢差异的研究 |
1.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动物和设计 |
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
1.3 乳腺血流量的估测和氨基酸利用指标计算 |
1.4 牛奶代谢组分析 |
1.5 数据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氨基酸动静脉浓度差异 |
2.2 氨基酸动静脉浓度差和动脉供给量差异 |
2.3 乳腺对氨基酸的摄取利用差异 |
2.4 牛奶代谢组差异 |
3.讨论 |
3.1 不同响应奶牛动脉氨基酸浓度的差异 |
3.2 不同响应奶牛氨基酸动静脉浓度差和血流量的差异 |
3.3 不同响应奶牛氨基酸清除率和乳腺摄入/牛奶排出比的差异 |
3.4 不同响应奶牛牛奶代谢组的差异 |
4.小结 |
提示、创新点及后续展望 |
一、提示 |
二、创新点 |
三、后续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高产奶牛围产期精细化饲养日粮配制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高产奶牛围产期的生理特点 |
2 高产奶牛围产期的饲料配制 |
2.1 确保日粮的能量充足 |
2.2 确保日粮的氨基酸平衡 |
2.3 确保奶牛能够获得足够的钙 |
2.4 补充能够缓解围产期影响的饲料添加剂 |
2.4.1 补充胆碱或烟酸降低能量负平衡影响 |
2.4.2 硒与维生素E协同减轻氧化应激影响 |
2.5 配备适宜的粗饲料 |
3 小结 |
(4)不同脂肪酸组成脂肪粉对奶牛生产性能和肝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能量负平衡对奶牛的影响 |
1.1.1 体况下降 |
1.1.2 代谢疾病发生 |
1.1.3 机体免疫力降低 |
1.1.4 繁殖障碍 |
1.1.5 生产性能降低 |
1.2 预防奶牛能量负平衡的营养措施 |
1.2.1 控制产前日粮能量水平 |
1.2.2 围产期添加过瘤胃脂肪 |
1.2.3 应用特定饲料添加剂 |
1.3 脂肪的营养作用 |
1.3.1 为机体供能 |
1.3.2 提供必需脂肪酸 |
1.3.3 参与营养物质代谢 |
1.3.4 促进脂溶性营养素吸收 |
1.3.5 其他作用 |
1.4 脂肪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 |
1.4.1 对奶牛采食量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
1.4.2 对奶牛产奶性能和乳成分的影响 |
1.4.3 对奶牛免疫性能的影响 |
1.4.4 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动物与日粮 |
2.4 饲养管理 |
2.5 样品采集及检测指标测定 |
2.5.1 产奶量的测定及牛奶样品采集及分析 |
2.5.2 乳脂中脂肪酸的测定 |
2.5.3 饲料样与粪样采集及分析 |
2.5.4 血生化指标 |
2.6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脂肪酸组成脂肪粉对奶牛产奶量影响 |
3.2 不同脂肪酸组成脂肪粉对奶牛乳品质影响 |
3.3 不同脂肪酸组成脂肪粉对奶牛乳脂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3.4 不同脂肪酸组成脂肪粉对奶牛饲料养分消化率影响 |
3.5 不同脂肪酸组成脂肪粉对奶牛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
3.6 不同脂肪酸组成脂肪粉对奶牛脂肪酸代谢指标的影响 |
3.7 不同脂肪酸组成脂肪粉对奶牛物质代谢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脂肪粉对产奶量影响 |
4.2 不同脂肪粉对乳品质影响 |
4.3 不同脂肪粉对乳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4.4 不同脂肪粉对饲料养分消化率影响 |
4.5 不同脂肪粉对肝功能的影响 |
4.6 不同脂肪粉对脂肪酸代谢的影响 |
4.7 不同脂肪粉对奶牛物质代谢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不同过瘤胃胆碱产品对围产期荷斯坦奶牛酮病发病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1.3.1 血样 |
1.3.2 酮病判断依据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牧场不同胆碱对围产期荷斯坦奶牛的影响(见表2) |
2.2 不同时期进口胆碱对围产期荷斯坦奶牛的影响(见表3) |
2.3 不同时期不同胆碱对围产期荷斯坦奶牛的影响(见表4) |
3 讨论 |
4 结论 |
(6)两种过瘤胃胆碱产品在围产期荷斯坦牛上的应用效果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奶牛围产期生理特点 |
1.2 胆碱 |
1.3 过瘤胃保护的制作技术 |
1.4 过瘤胃胆碱在奶牛上的应用 |
1.5 试验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过瘤胃胆碱的过瘤胃效果测定 |
2.1.1 氯化胆碱含量测定 |
2.1.2 半体内法测定过瘤胃胆碱在瘤胃中的降解率 |
2.1.3 过瘤胃胆碱在小肠中的释放率测定 |
2.2 过瘤胃胆碱在围产期荷斯坦奶牛中的应用效果 |
2.2.1 试验动物 |
2.2.2 日粮与管理 |
2.2.3 样品采集及测定项目 |
2.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过瘤胃胆碱的过瘤胃效果测定 |
3.1.1 过瘤胃胆碱中氯化胆碱的含量测定 |
3.1.2 尼龙袋法测定过瘤胃胆碱的瘤胃保护率 |
3.1.3 过瘤胃胆碱的小肠释放率 |
3.2 添加过瘤胃胆碱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
3.3 添加过瘤胃胆碱对围产期奶牛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
3.4 添加过瘤胃胆碱对围产期奶牛其他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过瘤胃胆碱的过瘤胃效果测定 |
4.2 添加过瘤胃胆碱对围产期奶牛的影响 |
4.2.1 添加过瘤胃胆碱对围产期奶牛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
4.2.2 添加过瘤胃胆碱对围产期奶牛其他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4.2.3 添加过瘤胃胆碱对围产期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围产期奶牛能量负平衡营养调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能量负平衡的形成原因及诱发因素 |
2 能量负平衡对奶牛的影响 |
2.1 导致代谢系统疾病 |
2.2 降低生产性能 |
2.3 降低繁殖性能 |
2.4 导致体况及免疫下降 |
2.5 导致奶牛氧化应激 |
3 能量负平衡的监控措施 |
4 能量负平衡的营养调控措施 |
4.1 产前奶牛体况控制 |
4.2 围产前期营养调控 |
4.3 产后饲料营养 |
4.3.1 过瘤胃葡萄糖 |
4.3.2 过瘤胃胆碱 |
4.3.3 丙酸盐类 |
4.3.4 过瘤胃烟酸 |
4.3.5 瘤胃微生物区系结构重塑 |
4.3.6 其他 |
4.4 饲养管理的改善 |
5 小结 |
(8)富硒和胆碱预混料对围产期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和缩略语 |
1 文献综述 |
1.1 围产期奶牛能量代谢病的研究进展 |
1.1.1 围产期的定义 |
1.1.2 围产期的能量代谢 |
1.1.3 围产期酮病和脂肪肝 |
1.1.4 其他方面 |
1.2 胆碱的研究进展 |
1.2.1 胆碱的生理作用 |
1.2.2 胆碱对产乳性能的影响 |
1.2.3 胆碱在其他动物方面的研究 |
1.3 硒的研究进展 |
1.3.1 硒的抗氧化性 |
1.3.2 硒对机体免疫机能的影响 |
1.3.3 其他作用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 |
2.2 主要设备 |
2.3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2.3.1 试验时间地点 |
2.3.2 试验动物 |
2.3.3 饲养管理 |
2.4 试验设计 |
2.5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5.1 基础TMR日粮的采集和处理 |
2.5.2 试验奶牛体重和体况 |
2.5.3 奶样的采集和处理 |
2.5.4 血液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2.5.5 肝脏活组织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2.6 相关指标的检测 |
2.6.1 TMR饲料检测 |
2.6.2 乳成分检测 |
2.6.3 生化分析 |
2.6.4 硒水平测定 |
2.6.5 肝组织中TG检测 |
2.6.6 肝组织中抗氧化指标的检测 |
2.6.7 Real-time PCR检测肝组织中GPx1、GPx4、MTTP和ApoB100的mRNA相对表达量 |
2.7 分析统计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试验奶牛的生产性能变化 |
3.1.1 试验奶牛DMI、BW、BCS和CC的变化 |
3.1.2 试验奶牛产乳量和乳品质的变化 |
3.2 试验奶牛的血生化指标变化 |
3.2.1 试验奶牛血液中能量代谢相关指标的变化 |
3.2.2 试验奶牛血液中非能量代谢相关指标的变化 |
3.3 试验奶牛血液、肝组织和乳中硒水平的变化 |
3.4 试验奶牛肝组织中TG水平和抗氧化能力的变化 |
3.4.1 试验奶牛肝组织中TG水平的变化 |
3.4.2 试验奶牛肝组织中抗氧化指标的变化 |
3.5 试验奶牛肝中关键抗氧化蛋白和脂质转运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 |
4 讨论 |
4.1 富硒和胆碱预混料对围产期奶牛的生产性能的影响 |
4.1.1 富硒和胆碱预混料对围产期奶牛DMI、BW、BCS、CC的影响 |
4.1.2 富硒和胆碱预混料对围产期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
4.2 富硒和胆碱预混料对围产期奶牛的血生化指标的影响 |
4.2.1 富硒和胆碱预混料对围产期奶牛的血液能量代谢指标的影响 |
4.2.2 富硒和胆碱预混料对围产期奶牛的血液非能量代谢指标的影响 |
4.3 富硒和胆碱预混料对围产期奶牛血液、肝组织和乳中硒水平的影响 |
4.4 富硒和胆碱预混料对围产期奶牛机体肝组织中TG水平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4.1 富硒和胆碱预混料对围产期奶牛肝组织中TG水平的影响 |
4.4.2 富硒和胆碱预混料对围产期奶牛肝组织中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4.5 富硒和胆碱预混料对奶牛肝中关键抗氧化蛋白和脂质转运蛋白mNR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全文总结 |
本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性论文及着作 |
致谢 |
(9)过瘤胃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微囊包被技术 |
2 主要过瘤胃产品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2.1 过瘤胃氨基酸 |
2.2 过瘤胃胆碱和过瘤胃烟酸 |
2.3 过瘤胃葡萄糖 |
3 过瘤胃技术展望 |
(10)奶牛产后低钙血症与酮病发病情况调查及其新型防控制剂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奶牛低钙血症研究进展 |
1 奶牛低钙血症的流行情况 |
2 奶牛低钙血症的危害 |
3 奶牛低钙血症发生的原因及机理 |
4 奶牛低钙血症的预防和治疗 |
4.1 奶牛低钙血症的预防 |
4.2 奶牛低钙血症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奶牛酮病研究进展 |
1 奶牛酮病的流行情况 |
2 奶牛酮病的危害 |
3 奶牛酮病的发生的原因及机理 |
4 奶牛酮病的监控 |
5 奶牛酮病的预防和治疗 |
5.1 奶牛酮病的预防 |
5.2 奶牛酮病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 |
第三章 上海地区奶牛产后低钙血症及酮病发病率调查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样品分析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奶牛产后低钙血症的发病率 |
2.2 奶牛产后低血镁症的发病率 |
2.3 奶牛产后亚临床酮病发病率 |
2.4 奶牛产后高NEFA发生率 |
2.5 血液代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奶牛低钙血症 |
3.2 奶牛亚临床酮病 |
3.3 血磷、血镁与血钙代谢之间的相关性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新型钙灌服剂对奶牛产后血钙及生产性能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
1.3 试验样品采集 |
1.4 试验样品分析 |
1.5 统计与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新型钙灌服剂对初产牛血钙的影响 |
2.2 新型钙灌服剂对经产牛血钙的影响 |
2.3 经产奶牛和初产奶牛产后血钙变化 |
2.4 新型钙灌服剂对初产牛血镁的影响 |
2.5 新型钙灌服剂对经产牛血镁的影响 |
2.6 经产奶牛和初产奶牛产后血镁变化 |
2.7 新型钙灌服剂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新型钙灌服剂对奶牛血钙变化影响 |
3.2 新型钙灌服剂对奶牛血镁变化影响 |
3.3 初产奶牛与经产奶牛血钙、血镁的差异 |
3.4 新型钙灌服剂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新型能量调节灌服剂对奶牛产后酮病相关血液指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
1.3 试验样品采集 |
1.4 试验样品分析 |
1.5 统计与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新型能量调节灌服剂对初产奶牛血清BHBA的影响 |
2.2 新型能量调节灌服剂对经产奶牛血清BHBA的影响 |
2.3 经产奶牛和初产奶牛产后血清BHBA变化比较 |
2.4 新型能量调节灌服剂对初产奶牛血糖的影响 |
2.5 新型能量调节灌服剂对经产奶牛血糖的影响 |
2.6 经产奶牛和初产奶牛产后血糖变化比较 |
2.7 新型能量调节灌服剂对初产奶牛血清NEFA的影响 |
2.8 新型能量调节灌服剂对经产奶牛血清NEFA的影响 |
2.9 经产奶牛和初产奶牛产后血清NEFA变化比较 |
2.10 新型能量调节灌服剂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新型能量调节灌服剂对奶牛亚临床酮病相关指标的影响 |
3.2 初产奶牛与经产奶牛的差异 |
3.3 新型能量调节灌服剂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新型综合灌服剂对奶牛产后疾病发生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1.2 试验设计 |
1.3 样本采集与处理 |
1.4 样品分析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新型综合灌服剂对奶牛产后血钙的影响 |
2.2 新型综合灌服剂对奶牛产后血液BHBA水平的影响 |
2.3 新型综合灌服剂对奶牛产后疾病的影响 |
2.4 新型综合灌服剂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新型综合灌服剂对血液指标的影响 |
3.2 新型综合灌服剂对产后疾病的影响 |
3.3 新型综合灌服剂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新型综合灌服剂临床推广应用效果评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1.3 试验方法 |
1.4 试验数据采集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新型灌服剂对奶牛产后疾病发病率的影响 |
2.2 新型灌服剂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攻读博士期间申请的专利和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能说明有价值的证明文件 |
四、高产奶牛过瘤胃胆碱营养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过瘤胃胆碱和有机铬对围产期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奶产量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J]. 安秀秀,李向宝,魏学良,徐玉薇,罗梦芸,王媛媛.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 [2]奶牛泌乳性能对过瘤胃蛋氨酸响应的个体差异及其成因探究[D]. 梁树林. 浙江大学, 2021
- [3]高产奶牛围产期精细化饲养日粮配制要点[J]. 黄萌,李红宇,王德香,郭春晖,刘文. 现代畜牧科技, 2021(01)
- [4]不同脂肪酸组成脂肪粉对奶牛生产性能和肝功能的影响[D]. 常兴发.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6)
- [5]不同过瘤胃胆碱产品对围产期荷斯坦奶牛酮病发病率的影响[J]. 于松叶,魏强,杜启科,王瑞. 饲料研究, 2020(07)
- [6]两种过瘤胃胆碱产品在围产期荷斯坦牛上的应用效果比较研究[D]. 崔浩然.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7]围产期奶牛能量负平衡营养调控研究进展[J]. 张帆,呙于明,熊本海. 动物营养学报, 2020(07)
- [8]富硒和胆碱预混料对围产期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D]. 张晓峰. 扬州大学, 2019(02)
- [9]过瘤胃技术研究进展[A]. 刘辉,邓荣臻,李寰旭. 第十三届(2018)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 2018(总第216期)
- [10]奶牛产后低钙血症与酮病发病情况调查及其新型防控制剂的研究与应用[D]. 边四辈.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