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花生蛋白质的研究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刘军军[1](2020)在《花生水代法提油过程中蛋白质结构变化规律及回收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代法(Aqueous extraction processing,AEP)提油工艺具有提取条件温和、油品质量好、资源利用率高和环境友好等特点,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水代法提油工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近几年基本实现了产业化,但是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蛋白质等副产物的回收与利用技术不完善、水资源消耗大和废水量多等。本课题在研究AEP工艺过程中蛋白质结构与功能性质变化的基础上,考察了水相蛋白质的回收方式及其对蛋白品质的影响,建立了微滤-超滤联用技术从AEP水相中回收蛋白质、膜透过液进入下一轮AEP循环使用的工艺路线,为此,得到全溶性花生蛋白和花生蛋白聚集体(Peanut protein aggregates,PPA)。经中试,证明此工艺路线可行。最后,使用超声波处理提高PPA功能性质和并对改性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首先研究了工业化AEP工艺过程中蛋白质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工业化AEP提取条件(pH 9.0、60oC)下,约有75%的蛋白质进入水相;花生蛋白在AEP过程中,组分组成及结构发生改变,伴花生球蛋白I减少而伴花生球蛋白II和花生球蛋白增加,聚集体含量从5.1%增加到7.5%,同时游离巯基从初始的0.59μM降至0.43μM。AEP过程并未影响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但是三级结构发生变化,蛋白质结构变得更加致密,表面疏水性上升。开展了水相蛋白质的回收方式对蛋白粉品质影响的研究。采用酸沉-喷雾干燥和真空浓缩-喷雾干燥两种工艺回收水相蛋白质,得到的蛋白粉蛋白质纯度分别为75.40%和59.80%,溶解度分别为63.75%和27.67%。真空浓缩-喷雾干燥工艺得到的蛋白粉纯度和溶解度很低,在食品工业的应用中受到限制,因此不是AEP水相蛋白质的最佳回收方式。进一步对比了三种提油工艺(AEP,浸出法和预榨浸出法)同样利用酸沉法回收得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性质。研究发现,水代法花生蛋白粉(Peanut protein powder of AEP,PPP of AEP)的纯度较低、灰分和残油率较高;PPP of AEP中花生伴球蛋白Ⅱ的相对含量低于从浸出法花生粕中提取得到的花生蛋白粉和从预榨-浸出法花生粕得到的花生蛋白粉,而花生伴球蛋白Ⅰ的相对含量则相反。PPP of AEP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中有大分子聚集体的存在,二级结构与其他工艺制备PPP相同,但是三级结构更为疏松;另外,PPP of AEP的溶解度较低,乳化稳定性与泡沫稳定性较差,但持水性较高,这是由于PPP of AEP的残油(~2.8%)均较高,严重限制了其功能性质。考察了干燥方式对花生蛋白结构与功能性质的影响。研究发现,干燥方法对花生蛋白粉的表面形态、二级结构和功能性质均有显着影响。与喷雾干燥的花生蛋白粉相比,冷冻干燥的花生蛋白粉的溶解度和持水持油性较高,但是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较低。开展了膜技术回收水相花生蛋白的研究。研究发现,微滤(聚偏二氟乙烯微滤板式膜,0.45μm)对AEP水相蛋白质的截留率为55.76%,截留PPA的蛋白纯度为82.12%,残油率为1.83%。比较了不同超滤膜孔径和操作条件对微滤透过液中花生蛋白质的截留率和脱盐效果的影响。最终确定超滤条件为:1 kDa超滤膜、pH 9、1.5 Bar和30oC,蛋白截留率为81.21%,截留的蛋白纯度为73.32%,残油率为0.32%。工艺总蛋白回收率为89.57%,将工艺进行中试放大生产,总蛋白回收率为88.49%。探究了超滤透过液在AEP工艺中再循环使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循环三次后的超滤透过液-AEP的油脂得率仍然达到95.30%,只是略微低于去离子水-AEP的油脂得率的96.51%(p>0.05)。在蛋白质得率方面,前者为71.35%,略低于后者的75.70%(p<0.05)。以上结果表明,超滤透过液-AEP工艺可行,产品得率变化不大,可有效降低工艺中水和碱的用量,并大幅度减少废水的排放量。进一步探究了微滤过程中引起蛋白质聚集的原因和聚集作用力,并对其体外消化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循环泵送是微滤过程中引起蛋白质聚集的主要因素。PPA与花生分离蛋白具有相近的等电点值,但是PPA分子表面含有更多的疏水基团。PPA的体外消化率仅略低于PPI。PPA的二级结构中β-折叠含量较多,这表明PPA聚集程度更高。此外,SDS-PAGE的分析说明有更多的伴花生球蛋白ⅠI参与到蛋白质聚集的形成,不溶作用力分析显示疏水相互作用是限制PPA溶解性的主要因素,其次为二硫键。最后,采用超声波处理改善PPA的溶解性和乳化性,研究了改性PPA制备得到的乳液的稳定性,并进一步研究了超声处理后花生蛋白粒径、蛋白质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二级结构和二硫键的变化,揭示超声处理提高蛋白质功能性质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超声功率对PPA溶解度影响显着(p<0.05)。随着超声功率的提高,溶解度和乳化性大幅上升,改性PPA制备得到的乳液粒径较小、ζ-电位较高,表现出较高的贮藏稳定性,且载油量较高,可达60%。分析了超声处理对PPA溶解度、相对分子量分布、粒径分布、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热稳定性等,发现低超声功率(200 W-500 W)时,在空化作用的剪切作用下不溶性颗粒分散溶解和可溶性蛋白质聚集体生成,而当超声功率提高到800 W时,可溶性聚集体发生解离。
张成[2](2020)在《不同施肥方法对风沙土花生种植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基于风沙区土壤条件下,研究氮、磷、钾不同种类与施肥量配施肥在不同时期追肥对花生根茎叶氮磷钾含量、花生产量品质以及丰收后土壤的氮磷钾养分含量的影响,探究省肥高效的施肥配比。以阜花30号花生品种为研究对象,对风沙区土壤采用追施不同氮肥、不同氮钾复合肥、不同钾肥3组试验,共16个处理。通过对不同时期花生根茎叶生物学指标包括全N、全P、全K;丰收的花生产量与品质指标,包括产量、百果重、百仁重、出仁率、蛋白质、脂肪、油酸、亚油酸、蔗糖;丰收后测定0~20 cm土壤氮磷钾养分指标,包括碱解N、全N、速效p、全p、速效K、全K进行测定,为风沙区花生种植提供依据。通过研究得出不同施肥处理均能明显提升土壤碱解氮、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全钾养分含量。各施肥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处于中高水平,土壤速效磷含量处于极高水平,土壤速效钾含量皆处于极低水平。不同施肥处理相比对照均能显着提升各个时期植物根茎叶的氮磷钾含量,促进花生生长。不同施肥处理均能提高花生产量品质,但不同的施肥处理能产生不同的效果。仅施钾肥处理对于花生油酸亚油酸含量影响微弱,氮钾复合施肥处理和仅施钾肥处理花生脂肪含量随施肥量增加而降低。综合分析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相比对照处理能满足花生各个时期对氮磷钾的需求,提升花生的产量品质和维持土壤的氮磷钾养分含量。各个施肥处理综合施肥效果仅施氮肥N5处理>氮钾复合施肥NK2处理>仅施钾肥K5处理。该文共有图52幅,表3个,参考文献82篇。
李侠[3](2020)在《超声波协同酶交联改善花生蛋白凝胶性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花生资源丰富,目前大多用于制油。由传统制油方式获得的饼粕中花生蛋白变性严重,难以被提取利用,造成了花生蛋白资源的极大浪费。由于天然的花生蛋白凝胶性较差,从而限制了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范围,通过对天然花生蛋白进行一定程度的改性,可以改善其凝胶特性。本课题通过水剂法同步提取花生油脂和蛋白,首先研究了环境因素(pH、离子强度和表面活性剂)对花生蛋白凝胶性的影响规律;其次在不同pH条件下对花生蛋白进行高场强超声波处理,分析pH协同超声处理对花生蛋白结构和凝胶性的影响;然后再利用超声波协同转谷氨酰胺酶复合改性花生蛋白,研究复合改性对花生蛋白结构和凝胶性的影响,并将改性后的花生蛋白应用到香肠加工中。研究结果如下:pH对花生蛋白的凝胶和结构性质具有显着影响。pH3时花生蛋白凝胶具有最大的凝胶强度、持水性和储能模量(G′);在中性和碱性范围内,碱性条件下pH8时花生蛋白凝胶的强度、持水性和G′值最高。疏水相互作用在花生蛋白凝胶形成过程中发挥着最主要作用,其次是二硫键。pH3时花生蛋白的表面疏水性和游离巯基含量最高,内源荧光光谱发生了明显的红移;而在中性和碱性范围内,pH8时花生蛋白(加热后)表面疏水性最强,游离巯基含量较高。随着吐温20含量的增加,花生蛋白的凝胶硬度降低,表面疏水性降低,相比于花生蛋白,含有吐温的各样品内源荧光光谱都发生了蓝移现象。Ca Cl2的加入有助于凝胶的形成,且随着离子浓度的增大,凝胶硬度逐渐增大,持水性也有所增加;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Na Cl的加入也能使花生蛋白凝胶的硬度和持水性增加。不同pH值下超声波处理对花生蛋白的结构和凝胶性质具有显着影响。在pH8条件下对花生蛋白进行超声(15%蛋白浓度),通过SDS-PAGE实验发现花生蛋白亚基发生了明显降解,而凝胶过滤色谱结果显示花生蛋白分子有重聚集行为;在pH3条件下对相同浓度的花生蛋白溶液进行超声,却未发现亚基降解,但花生蛋白分子发生了解聚,分子量降低。在不同pH下超声处理,花生蛋白的表面疏水性和暴露游离巯基含量均随着超声功率提高先增加后降低,在超声功率200W时达到最高。酸和碱两种条件下的超声处理均使花生蛋白的荧光强度降低,紫外吸收强度增加。通过测定二级结构可知,在pH3时超声处理后,花生蛋白的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的含量呈现增加趋势,β-折叠和β-转角的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而pH8时超声处理后,花生蛋白的α-螺旋和β-折叠含量呈现下降趋势,无规则卷曲的含量呈现增加趋势,β-转角的含量无明显变化。pH3时花生蛋白经过超声处理其凝胶性质有所降低,而在pH8时进行超声处理,其凝胶性质有所改善。动态流变实验结果表明在pH3时超声处理的凝胶的G′值均低于未超声处理的样品,而在pH8时,超声处理的样品在200W具有最大的G′值。通过扫描电镜图可看出:在pH3的条件下,超声功率越大,凝胶微观结构越松散,而在pH8的条件下,超声功率越大,凝胶微观结构由规则的孔状变成不规则的片状结构。超声波处理对花生蛋白的自由氨基含量变化无明显影响,而超声波协同TG酶交联使花生蛋白的自由氨基含量显着降低,且在超声功率为200W时其自由氨基含量最小,表明此时酶的交联反应程度最高。复合改性的花生蛋白样品,在电泳图顶端有分子量较大的新亚基条带生成。超声波协同TG酶交联使花生蛋白的表面疏水性和游离巯基含量先增加,然后呈现下降趋势。与单独超声处理相比,复合改性的样品表面疏水性降低,游离巯基含量增加。由圆二色性分析可知,复合改性的花生蛋白随着超声波功率的增加,α-螺旋和β-转角结构含量逐渐减少,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结构含量增加。超声波协同TG酶交联可以改善花生蛋白凝胶的凝胶硬度和持水性,且在超声功率200W时,复合改性的花生蛋白凝胶具有最高的凝胶硬度和持水性。由微观结构可看出未改性的花生蛋白凝胶具有大且不规则的孔洞网络结构,而超声波协同TG酶交联的花生蛋白凝胶具有较小的孔洞且分布比较均匀。由香肠质构特性指标可看出,大豆蛋白制作的香肠凝胶硬度最大,其次为复合改性花生蛋白和未改性花生蛋白,而改性花生蛋白制作的香肠弹性则优于大豆蛋白和未改性花生蛋白制作的香肠。
李小钰[4](2019)在《辽宁省主栽花生蛋白性质分析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花生是一种受欢迎的豆科植物,其油脂含量高,可做油料作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可作为素食类高蛋白食品的原材料。花生具有营养丰富,口感浓香,经济价值高等特点,在国际贸易中拥有重要地位。花生中含有人体必需氨基酸8种,同时也是硫胺素含量最高的植物作物,其果实中含有大量的VE、矿物质、白藜芦醇及β-谷固醇。目前国内外对花生的研究比较普遍,但辽宁作为花生种植大省,对花生的专项研究还不够全面。由于各花生品种间理化性质、加工性质不同,为更好地生产和加工辽宁省花生,探索辽宁省主栽花生的种间差异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花生的利用率,还可以提升花生制品的质量,以得到更好的加工产品。实验内容与结果如下:(1)通过近红外谷物分析仪对辽宁省主栽品种花生的基本营养成分进行快速且详细的测定,可以得出,辽宁省主栽花生品种营养丰富,蛋白质、脂肪含量高,各个品种间营养含量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主成分分析显示可以通过氨基酸、蛋白质、硬脂酸、亚油酸、棕榈酸这几个指标来判断花生的品质。(2)通过气质联用仪,分析测量花生品种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辽宁省花生品种香气成分中影响大的是2-氨基-4-甲基苯甲酸、1-甲基吡咯、戊醛、正己醇、苯甲醇、3-二甲基-1-辛烯、2-乙基己基异己基酯和辛醇。根据主成分因子得分,阜花30这个品种的花生香气品质最佳。(3)利用正己烷浸泡磨碎的花生粉末进行脱脂,通过碱溶酸沉法提取花生蛋白质,并通过SDS—PAGE凝胶电泳测定花生中的花生球蛋白、伴花生球蛋白及各亚基的含量与分布,对比各品种种间差异。综合所有花生品种试验结果来看,伴花生球蛋白Ⅱ含量在18.17%左右浮动。伴花生球蛋白Ⅰ各品种间含量在24.99%左右。种间差异性最小的花生球蛋白,各品种间含量在55%左右。相关性分析表明花生蛋白各主要组分及其亚基之间相互影响,若改变其中任意一种成分的含量,都有可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其他成分的含量。(4)测定提取蛋白的各项功能性质,如溶解性、吸水性、吸油性等。辽宁省主栽花生品种中,蛋白质溶解性种间差异是最大的,吸水性、吸油性种间差异很小,基本不受品种影响。花生球蛋白的含量与蛋白溶解性呈极显着正相关。(5)对辽宁省主栽花生进行花生乳的应用加工,通过花生乳配方研制的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配方为:花生添加量为30%、白砂糖添加量为7%、烘烤时间25min、卡拉胶添加量2.5%、CMC添加量1.5%、黄原胶添加量1.5%以此为配方制得的花生乳稳定性好,口感醇厚浓香。(6)通过上述配方对辽宁省花生品种进行花生乳生产应用,通过感官评分、离心沉淀率、油脂析出率、蛋白质脂肪含量和p H值等指标,评价所制得的花生乳,花生乳感官品质好,性质稳定,营养丰富。(7)根据主成分分析通过对比蛋白质、脂肪、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氨基酸、花生球蛋白含量、离心沉淀率、蛋白溶解性、花生乳蛋白质含量、花生乳脂肪含量这12个指标,得出结论阜花17花生品种应用加工花生乳综合评分最高,即阜花17号花生在辽宁省主栽花生品种中最适宜花生乳生产,其次是唐油8252、桂花1026、阜花30。
杨晶晶,卢俊玮[5](2018)在《光谱技术在花生品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应用光谱技术进行花生品质快速检测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介绍了光谱技术检测花生蛋白质、水分、含油量三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光谱技术在花生无损检测及选育方面的研究前景。
李鹏飞[6](2017)在《水酶法提取花生油及蛋白质》文中提出水酶法提取植物油工艺可实现同时提取花生油和蛋白质,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毛油品质高、设备投入成本低、资源利用率高、绿色环保等特点,因此一直备受关注。水酶法提取花生油和蛋白质的相关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但至今未实现产业化,其原因是一系列的原理、工艺、设备、成本和资源充分利用等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本论文对传统水酶法工艺进行改造,提出了新型水酶法提取工艺(IEAEP),酶的用量减少到传统水酶法的1/10,在减少成本的同时,保护了94%的蛋白质不被酶过度水解,加上花生粉碎、反应、破乳和分离等工业化技术与装备的突破,最终实现了水酶法同时提取花生油和蛋白质的产业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花生原料的烘烤、粉碎、乳状液的破乳、花生蛋白质及其水解蛋白产物的功能性质、新型水酶法工艺的中试及新型水酶法花生油的风味和保藏特性等。首先研究了烘烤对花生油和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烘烤温度的增加,油提取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采用150℃烘烤得到的油提取率最高,为92.2%,但是蛋白质提取率则呈下降趋势,相对应地渣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花生原料和破碎后样品的微观结构和测定花生的粉碎粒径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粉碎条件下,烘烤后(150℃)的花生比未烘烤花生更容易破碎。当花生原料的粒径分布范围在1.38-104.60μm或平均粒径(d0.5)达到15.2μm以下时,通过CLSM找不到完整的花生子叶细胞。另外,新型水酶法渣的微结构和含油量结果表明,烘烤花生渣中的残油量明显高于未烘烤花生渣中的残油量。从微结构可以发现,烘烤花生渣中残留的油脂多以吸附在固体颗粒表面的形式存在,而不是被物理截留,这与未烘烤花生渣的微观结构截然不同。针对新型水酶法产生乳状液的组成和微观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乳状液的稳定性对p H值敏感,尤其是在花生蛋白质的等电点处(p H 4.5)稳定性最差,破乳率可达到85.71%。通过比较不同的破乳方法,结果表明酶法破乳的效果最佳,5种复合蛋白酶(酶A、酶B、酶C、酶D、酶E,添加量为1.5%,w/w)和1种磷脂酶(酶F,添加量为1.5%,w/w)的破乳率由大至小依次为:酶E(94.89%)>酶D(93.10%)>酶C(86.89%)>酶A(84.51%)>酶B(80.76%)>酶F(56.69%)。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花生中油脂的分布和乳状液的微观结构,阐明了两种不同的酶法破乳机制。(a)酶和p H值协同作用实现乳状液的破乳;(b)酶解产生的小分子肽竞争吸附到油水界面导致蛋白质膜失去原有的稳定性而实现乳状液的破乳。通过研究花生蛋白质的功能性质结果表明,新型水酶法得到的分离蛋白比压榨结合溶剂浸出脱脂后进行提取得到的花生分离蛋白质具有更好的乳化性质、起泡性以及持油(水)性。同时花生蛋白质的起泡性、泡沫稳定性和持油性均高于大豆分离蛋白质。本论文也针对酶法破乳过程中蛋白质的水解度、溶解度、乳化性质、相对分子质量和二级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乳状液中的蛋白质70%以上被水解成分子质量小于1 k Da的小分子多肽,同时蛋白质水解物的溶解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是乳化稳定性普遍降低。由于酶添加的首要目的是破乳而不是获得品质高和功能性较好的蛋白质水解物,因此很难同时实现较高的乳状液破乳率和获得功能性质很高的水解蛋白质。在小试的基础上,开展了新型水酶法提取花生油和蛋白质的中试和生产性试验。新型水酶法中试(投料500 kg)的油提取率可以达到89.4%以上,渣和水相中的残油量分别为1.1%和3.4%,中试结果达到了小试水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条日处理50吨花生的新型水酶法提取花生油和蛋白质的生产线,油提取率达到92%以上,蛋白质提取率达到86.2%。本论文对新型水酶法花生油的品质及其保藏过程中油脂的氧化稳定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新型水酶法花生油中未检测出含有缩水甘油酯和3-氯丙醇酯,而热榨和浸出商品花生油和压榨毛油中均则检测出含有以上两种有害物质。另一方面,新型水酶法花生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比市售的4种压榨花生油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更低。在不添加抗氧化剂的情况下,新型水酶法花生油在150天的保藏时间内保持良好的品质,过氧化值分别为3.62±0.28 mmol/kg,且均处于油脂氧化的第一阶段。最后,通过HS-SPME-GC/MS、感官评定和电子鼻(EN)相结合分析了烘烤温度对新型水酶法和压榨法花生油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在新型水酶法花生油的HS-SPMEGC/MS结果中检测到95种主要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吡嗪类化合物贡献了花生油的特殊烘烤花生风味。在相同的烘烤条件下,新型水酶法花生油风味中的吡嗪类化合物含量较压榨法花生油的含量低。煎炸马铃薯条样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结果显示,花生油中的吡嗪类化合物易挥发,在高温煎炸的过程中损失,因此花生油本身的风味对炸薯条的风味无影响。电子鼻分析结果与GC-MS相似。
张浩[7](2014)在《花生发芽过程中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特性变化及其乳饮料开发的研究》文中认为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是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油料作物,其蛋白质含量丰富且无其它油料作物蛋白的苦涩味道,常被作为动物蛋白的替代品添加食物当中,以增强食品的营养价值。发芽能够提高种子营养成分的生物利用率,尤其是有效地提高蛋白质质量和功能特性及降低抗营养因子。本研究选用百日红(BRH)、花育16(H-16)和鲁花9号(L-9)为试材,研究了发芽过程中不同花生品种间的组分差异及不同发芽阶段生理生化和蛋白质代谢的变化;以百日红为原料,研究了不同发芽阶段花生蛋白质结构组成和功能特性的变化;研究了不同发芽花生在蛋白质饮料开发中的应用,开发了发芽花生蛋白质饮料。研究结果如下:比较分析了三个花生品种营养组分和矿质元素的差异,研究花生不同发芽阶段的主要生理生化变化和蛋白质降解变化。结果显示:百日红的粗蛋白、可溶性蛋白、多肽和游离氨基酸等含氮组分含量最高;鲁花9号的粗脂肪含量最高,千粒重高于百日红,与花育16无显着差异(P>0.05)。发芽过程中发芽率、芽长和呼吸强度逐渐升高,干物质含量下降;蛋白质含量持续下降,而可溶性蛋白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多肽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呈上升趋势,在发芽96h达到最大值;蛋白酶和肽链内切酶活力逐渐增大;各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花生发芽过程中主要生理变化对花生内源蛋白酶的影响很大,进而影响蛋白质的代谢。在研究不同花生品种物质组成和发芽特性的基础上,选择百日红进行发芽试验,并提取不同发芽阶段的花生蛋白质进行结构组成和功能特性的研究。不同发芽阶段提取的花生分离蛋白的化学成分不同,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粗脂肪和总糖含量下降,而发芽过程中蛋白质和水分的含量无显着变化;发芽后蛋白质的结构组成也有明显的变化,发芽96h,蛋白质水解度达到15.01%;SDS-PAGE电泳显示,部分伴花生球蛋白(50~66 kDa)和花生球蛋白酸性亚基(38~49.9 kDa)条带消失,同时大量低分子量蛋白(<18 kDa)条带出现;发芽对花生总氮含量没有显着影响,但是发芽结束后蛋白氮含量下降15.88%,非蛋白氮(肽氮+氨基氮)含量显着增加(从未发芽的2.84 mg/g增加至发芽96h的9.20 mg/g);肽链平均长度变短,分子量变小;蛋白质中色氨酸和缬氨酸等限制性氨基酸的含量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必需氨基酸和含硫氨基酸比例增加,必须氨基酸指数(EAAI)提高;二硫键含量增加而巯基基团含量减少,蛋白质的两个组分的变性温度都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伴花生球蛋白的变性焓值降低,而花生球蛋白的变性焓值无显着变化。对发芽后花生蛋白质的功能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芽可以提高花生蛋白质溶解度,尤其是在pH4~6范围内变化显着(P<0.05);发芽96h后,蛋白质的持水能力和持油能力分别为对照的1.81和0.51倍;乳化活性指数和乳化稳定指数和增加,但是在pH值为9时变化不显着(P>0.05);发泡能力提高,发泡稳定性下降;最低凝胶浓度由100g/L下降到80g/L,而质构分析显示发芽后花生蛋白质凝胶在内聚力、胶黏性和回弹性等方面改善明显。通过对发芽花生蛋白的结构组成和功能特性进行数据分析,显示发芽72 h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和加工特性达到最佳,因此选择发芽72 h花生为原材料进行发芽花生蛋白乳的开发。得到花生蛋白质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为1:8,提取温度32.03℃,提取时间32.04 min, NaCl浓度0.11mol/L。在此条件下,最大提取率为64.23±3.25%。,饮料添加植脂末和果葡糖浆进行发芽花生蛋白乳饮料的风味调配,添加物的配方为植脂末1.0%和果葡糖浆5.0%。为了防止花生蛋白乳饮料在放置过程中出现分层和沉淀的现象,添加乳化剂添加量为0.15%,卵磷脂和蔗糖酯按照7:3比例进行复配,此时饮料乳化剂的HLB值为10.1,增稠剂的最优组合为CMC添加量0.10%、黄原胶添加量0.10%、瓜尔胶添加量0.05%。
王丽[8](2012)在《蛋白用花生加工特性与品质评价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分析了111个花生品种的蛋白质亚基组成、氨基酸组成等特征成分指纹图谱,建立了氨基酸近红外快速无损检测技术,分析了花生感官品质、理化营养品质及加工品质与蛋白质凝胶性、溶解性之间的关系,构建了适宜加工凝胶型和溶解型蛋白质的花生品质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确定了花生的加工适宜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花生加工专用品种品质基础数据库。本研究明确了花生加工特性,建立了花生加工品质评价方法和标准,实现花生品种品质的科学评价和分类,促进花生加工业的健康发展。本试验选取我国12个花生主要种植省份的111个花生品种作为试验材料。SDS-PAGE指纹图谱分析表明,花生蛋白质由花生球蛋白(Arachin)和伴花生球蛋白(Conarachin)组成,各品种花生球蛋白亚基组成有差异,双纪2号、粤油14号等26个品种缺失35.5kDa蛋白质亚基;不同花生品种Arachin/Conarachin比值变化范围较大,介于0.87~1.68。氨基酸指纹图谱分析表明,天门冬氨酸(3.07±0.60g/100g花生)、精氨酸(3.14±0.53g/100g花生)含量显着高于其他作物,因此被称为花生中的特征性氨基酸。采用PCA和PLS建立花生氨基酸的近红外预测模型,Asp、Thr、Ser、Glu、Gly、Leu、Arg、Cys等预测模型的R2为0.83~0.96,表明近红外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接近化学方法。在此基础上,系统全面分析了花生的感官品质、理化营养品质及加工品质之间关系。结果表明,百果重与百仁重(r=0.923),粗脂肪与粗蛋白(r=-0.399),Arachin与Conarachin(r=-0.996),粗脂肪与果形(r=0.661)等在0.05水平上呈显着的关系。花生蛋白质溶解性与凝胶性的硬度、弹性、内聚力相关性分析表明,蛋白质的溶解性与凝胶性的硬度(r=-0.687)和内聚力(r=-0.588)分别呈显着的负相关,初步说明蛋白质溶解性好的品种凝胶性较差,反之亦然。采用Minkowski方法建立了花生蛋白质凝胶性的评价方程:凝胶性0.02680.1618硬度0.3781弹性1.1573内聚力,该方程计算结果与硬度、弹性和内聚力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7、0.41和0.47,该方程预测凝胶性综合值与原始值接近。利用有监督主成分回归分析建立适宜加工凝胶型和溶解型蛋白质花生品质评价模型,通过外部验证确定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适宜加工凝胶型蛋白质的花生品质评价模型(理论分析)为:该模型预测值和实际值的相关系数为0.937,表明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吻合。适宜加工溶解型蛋白质的花生品质评价模型(理论分析)为:溶解性=0.770362粗脂肪-0.60393粗蛋白-0.91626总糖-8.32449胱氨酸+3.214817精氨酸-0.21846伴花生球蛋白-1.1688537.5k Da+1.8193423.5k Da+1.01813915.5kDa-0.44476蛋白质提取率+0.207081出仁率+47.67507该模型预测值和实际值的相关系数为0.820,可以预测未知品种蛋白质溶解性的好坏。为了进一步确定花生的加工适宜性,建立了适宜加工凝胶型蛋白质和溶解型蛋白质的花生品质评价标准。通过K-means聚类分析,将花生蛋白质凝胶性综合值划分为三个等级,即大于1.08的为Ⅰ级(适宜),0.85~1.08为Ⅱ级(基本适宜),小于0.85为Ⅲ级(不适宜)。依据聚类中心值及实际情况,将适宜加工凝胶型蛋白质花生品质评价指标分为三类,适宜、基本适宜和不适宜。适宜的评价标准(理论分析)为:果形为曲棍形、驼峰形、串珠形;粗蛋白大于27.70%、胱氨酸大于0.89%、精氨酸大于3.98%、伴花生球蛋白Ⅰ大于29.35%、粗纤维小于2.53%、甘氨酸小于1.34%、亮氨酸小于1.60%、花生球蛋白/伴花生球蛋白小于1.08%、23.5kDa蛋白质亚基小于20.83%。通过K-means聚类分析,将蛋白质的溶解性划分为三个等级,即大于86的为Ⅰ级(适宜),68~86为Ⅱ级(基本适宜),小于68为Ⅲ级(不适宜)。依据聚类中心值及实际情况,将适宜加工溶解型蛋白质花生品质评价指标分为三类,适宜、基本适宜和不适宜。适宜评价标准为(理论分析):精氨酸大于4.40%、23.5kDa蛋白质亚基大于24.00%、出仁率大于74.32%、蛋白质提取率大于85.38%、粗蛋白大于27.58%、15.5kDa蛋白质亚基小于5.78%、粗脂肪小于46.95%、伴花生球蛋白Ⅰ小于23.49%、总糖小于5.14%、37.5kDa小于12.65%、胱氨酸小于0.48%。以上两个评价模型中指标数较多,为了加工企业方便、快捷的利用模型选取适宜加工的花生品种,优化以上建立的花生品质评价模型,采用尽量少的指标反映多的问题。得到适宜加工凝胶型蛋白质花生品质评价模型为(实际应用):凝胶性=e1.5710.02474*果形0.007009*粗蛋白0.04351*精氨酸-0.005*伴花生球蛋白Ⅰ0.06057*23.5kDa该模型预测值和实际值的相关系数为0.718。适宜加工溶解型蛋白质花生品质模型为(实际应用):4溶解性=1.49017*粗蛋白3.3775*胱氨酸0.39096*伴花生球蛋白Ⅰ56.016274*15.5kDa266.7366该模型预测值和实际值的相关系数为0.699。依据凝胶性符合正态分布的模型(实际应用),采用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确定各指标权重。依据聚类中心值及实际情况,将适合加工凝胶型蛋白质花生品质评价指标分为三类,适宜、基本适宜和不适宜。适宜的评价标准为:果形为曲棍形、驼峰形、串珠形,粗蛋白大于27.42%、精氨酸大于3.70%、伴花生球蛋白Ⅰ大于29.37%、23.5kDa蛋白质亚基小于20.80%。采用本标准确定适宜加工凝胶型蛋白质的花生品种为鲁花11、双纪2号、汴花3号、丰花1号等44个。依据溶解性符合正态分布的模型(实际应用),采用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确定各指标权重。依据聚类中心值及实际情况,将适宜加工溶解型蛋白质花生品质评价指标分为三类,适宜、基本适宜和不适宜。适宜加工溶解型蛋白质的花生品质评价标准为:粗蛋白大于27.58%、胱氨酸小于0.48%,伴球蛋白Ⅰ小于23.49%、15.5kDa蛋白质亚基小于5.78%。采用本标准确定适宜加工溶解型蛋白质的花生品种为豫花9326、白沙1016、豫花15、五彩花生等75个。基于花生品质特性、指纹图谱、花生品质评价模型及评价标准,采用动态网页技术(ASP)构建基于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建立蛋白用花生加工专用品种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系统管理模块、数据库管理模块及数据操作模块;系统管理模块设置用户组及用户,数据库管理模块设定数据字段及数据字典,数据操作模块将花生及其制品的感官品质、理化营养品质、加工品质、特征成分指纹图谱及品种适宜性评价模型等相关信息输入数据库;用户通过Internet访问服务器端的数据可以实现一个功能完善的花生加工专用品种品质基础数据库。
高经梁,高伟梁,刘玉兰[9](2012)在《遗传和非遗传因素对花生蛋白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遗传和非遗传因素对花生蛋白影响的研究进展,以及花生蛋白的应用前景,并针对我国在花生蛋白加工利用方面的欠缺提出了几点建议。
宋文武,丁红,陈殿绪,孙奎香,张玉凤,张智猛[10](2011)在《土壤水分胁迫对不同花生种子蛋白质组成类型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明确花生抗旱适应性机理,筛选抗旱和水分高效利用基因型品种,在人工控水条件下,对中度土壤水分胁迫下不同花生品种种子蛋白质组成、类型及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生种子蛋白质中,清蛋白占绝对优势,占花生蛋白质总量的92%以上,最高达95%;球蛋白含量较低,仅占花生蛋白质总量的4%,谷蛋白含量最低,仅为3.43%,醇溶蛋白痕量;在4种组分中,品种之间球蛋白含量差异最大。干旱胁迫使花生籽仁中蛋白质组分平均含量略有提高,水溶性蛋白(清蛋白)含量的提高起决定作用。SDS-PAGE图谱显示花生种子蛋白质组分是由自身遗传特性决定的。土壤水分状况不影响同一品种(系)蛋白质组分的电泳图谱,但对条带深浅有影响,土壤水分胁迫处理下,清蛋白和球蛋白图谱条带颜色较深,说明其响应蛋白质组分含量增加,处理间清蛋白条带和29号品种球蛋白增加较为明显,对干旱反应强烈。
二、我国花生蛋白质的研究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花生蛋白质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花生水代法提油过程中蛋白质结构变化规律及回收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简写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花生蛋白和油脂提取技术现状 |
1.1.1 花生的营养与应用 |
1.1.2 花生资源利用情况 |
1.2 花生油提取技术 |
1.2.1 传统花生油提取方式 |
1.2.2 水代法同时提取花生油及蛋白质 |
1.3 植物蛋白的提取技术 |
1.4 植物蛋白聚集体 |
1.5 植物蛋白的改性方法 |
1.5.1 提高溶解度 |
1.5.2 改善持水性 |
1.5.3 提高凝胶性 |
1.5.4 提高起泡性 |
1.5.5 改善乳化性 |
1.6 立题的依据和意义 |
1.7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7.1 主要研究内容 |
1.7.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AEP提取过程对花生蛋白结构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水代法工艺流程 |
2.3.2 蛋白回收率 |
2.3.3 凝胶过滤色谱 |
2.3.4 SDS-PAGE |
2.3.5 游离巯基的测定 |
2.3.6 表面疏水性的测定 |
2.3.7 内源荧光光谱 |
2.3.8 圆二色谱 |
2.3.9 自然态花生蛋白的制备 |
2.3.10 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AEP提取条件对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
2.4.2 AEP提取条件对水相花生蛋白组成的影响 |
2.4.3 AEP提取条件对水相花生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影响 |
2.4.4 AEP提取条件对水相花生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 |
2.4.5 AEP提取条件对水相花生蛋白游离巯基的影响 |
2.4.6 AEP提取条件对水相花生蛋白三级结构的影响 |
2.4.7 AEP提取条件对水相花生蛋白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提油方法对花生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提油方法 |
3.3.2 干燥方法 |
3.3.3 基本成分分析 |
3.3.4 结构性质测定 |
3.3.5 花生分离蛋白的制备 |
3.3.6 功能性质的测定 |
3.3.7 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水相蛋白回收方式的比较 |
3.4.2 提油和干燥方法对花生蛋白粉基本成分的影响 |
3.4.3 提油和干燥方法对花生蛋白结构的影响 |
3.4.4 提油和干燥方法对花生蛋白粉功能性质的影响 |
3.4.5 灰分和残油率对花生分离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膜技术回收水相花生蛋白及透过液在AEP的循环利用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4.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膜分离回收水相蛋白的工艺流程 |
4.3.2 卷式膜回收水相蛋白的中试 |
4.3.3 膜通量的测定 |
4.3.4 花生蛋白的测定 |
4.3.5 花生蛋白截留率的测定 |
4.3.6 浓缩系数的测定 |
4.3.7 蛋白和油脂得率的测定 |
4.3.8 膜清洗剂清洗效果的测定 |
4.3.9 花生分离蛋白的制备 |
4.3.10 蛋白酶水解率的测定 |
4.3.1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4.3.12 凝胶过滤色谱 |
4.3.13 SDS-PAGE |
4.3.14 聚集作用力分析 |
4.3.15 统计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微滤回收AEP水相花生蛋白 |
4.4.2 超滤回收AEP水相花生蛋白 |
4.4.3 膜技术回收AEP水相花生蛋白的中试 |
4.4.4 超滤透过液在AEP中的循环利用 |
4.4.5 微滤过程中蛋白聚集体的形成 |
4.4.6 微滤截留花生蛋白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
4.4.7 不同蛋白酶对微滤截留花生蛋白的水解作用 |
4.4.8 微滤截留花生蛋白的二级结构分析 |
4.4.9 微滤截留花生蛋白分子内相互作用力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超声波处理改善花生蛋白聚集体功能性质及其机理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设备 |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5.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5.3 实验方法 |
5.3.1 超声处理 |
5.3.2 溶解度的测定 |
5.3.3 乳化及乳化稳定性的测定 |
5.3.4 凝胶过滤色谱 |
5.3.5 SDS-PAGE |
5.3.6 ζ-电位的测定 |
5.3.7 粒径的测定 |
5.3.8 游离巯基的测定 |
5.3.9 内源荧光光谱 |
5.3.10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5.3.11 X-射线衍射 |
5.3.12 差示热量扫描热分析 |
5.3.13 统计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超声处理对微滤截留花生蛋白溶解性的影响 |
5.4.2 超声处理对微滤截留花生蛋白乳化性质的影响 |
5.4.3 超声处理改性微滤截留花生蛋白的机理探究 |
5.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不同施肥方法对风沙土花生种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3 不同施肥方法对风沙土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
3.1 不同施肥方法对风沙土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
3.2 不同施肥方法对风沙土全氮含量的影响 |
3.3 不同施肥方法对风沙土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
3.4 不同施肥方法对风沙土全磷含量的影响 |
3.5 不同施肥方法对风沙土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
3.6 不同施肥方法对风沙土全钾含量的影响 |
3.7 小结 |
4 不同施肥方法对花生不同生育时期生长的影响 |
4.1 不同施肥方法对花生不同生育时期根茎叶部氮含量影响 |
4.2 不同施肥方法对花生不同生育时期根茎叶部磷含量影响 |
4.3 不同施肥方法对花生不同生育时期根茎叶部钾含量影响 |
4.4 小结 |
5 不同施肥方法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5.1 不同施肥方法对花生产量的影响 |
5.2 不同施肥方法对花生品质的影响 |
5.3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超声波协同酶交联改善花生蛋白凝胶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1 花生 |
1.1.2 花生蛋白的营养价值 |
1.1.3 花生蛋白结构与组成 |
1.1.4 花生蛋白的功能特性 |
1.1.4.1 凝胶性 |
1.1.4.2 溶解性 |
1.1.4.3 乳化性和起泡性 |
1.1.5 超声波技术对食品蛋白的改性研究 |
1.1.6 转谷氨酰胺酶对食品蛋白的改性研究 |
1.1.7 食品蛋白的复合改性研究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环境因素对花生蛋白结构和凝胶性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与试剂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试剂 |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花生蛋白的提取 |
2.3.2 花生蛋白热致凝胶的制备 |
2.3.3 不同pH和离子强度对花生蛋白凝胶硬度的影响 |
2.3.4 不同吐温含量对花生蛋白凝胶强度的影响 |
2.3.5 花生蛋白凝胶硬度的测定 |
2.3.6 花生蛋白凝胶持水性的测定 |
2.3.7 花生蛋白表面疏水性的测定 |
2.3.8 花生蛋白内源荧光光谱的测定 |
2.3.9 花生蛋白游离巯基含量的测定 |
2.3.10 花生蛋白热致凝胶动态流变性质测定 |
2.3.11 凝胶中蛋白质分子间作用力的测定 |
2.3.12 数据分析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pH值对花生蛋白凝胶性质的影响 |
2.4.1.1 花生蛋白凝胶硬度和持水性 |
2.4.1.2 花生蛋白凝胶动态流变性质 |
2.4.1.3 凝胶中蛋白分子间作用力分析 |
2.4.2 pH值对花生蛋白结构性质的影响 |
2.4.2.1 表面疏水性 |
2.4.2.2 花生蛋白内源荧光光谱 |
2.4.2.3 花生蛋白游离巯基含量 |
2.4.3 离子强度对花生蛋白凝胶硬度和的影响 |
2.4.4 吐温20含量对花生蛋白凝胶硬度的影响 |
2.4.5 吐温20含量对花生蛋白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
2.4.6 吐温20含量对花生蛋白内源荧光光谱的影响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超声波处理对花生蛋白结构和凝胶性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试剂 |
3.2.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3.2.4 超声波处理花生蛋白 |
3.2.5 花生蛋白结构性质的测定 |
3.2.5.1 SDS-PAGE |
3.2.5.2 凝胶过滤色谱 |
3.2.5.3 表面疏水性 |
3.2.5.4 内源荧光光谱 |
3.2.5.5 巯基含量 |
3.2.5.6 圆二色性 |
3.2.6 花生蛋白溶液粘度测定 |
3.2.7 花生蛋白热致凝胶的制备 |
3.2.8 花生蛋白凝胶性质的测定 |
3.2.8.1 花生蛋白凝胶质构性质的测定 |
3.2.8.2 花生蛋白凝胶持水性的测定 |
3.2.8.3 花生蛋白凝胶动态流变性质测定 |
3.2.8.4 花生蛋白凝胶扫描电镜(SEM)的测定 |
3.2.9 数据分析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超声波处理对花生蛋白分子结构的影响 |
3.3.1.1 亚基组成 |
3.3.1.2 凝胶过滤色谱 |
3.3.1.3 表面疏水性 |
3.3.1.4 内源荧光光谱 |
3.3.1.5 紫外光谱 |
3.3.1.6 暴露游离巯基含量 |
3.3.1.7 圆二色谱 |
3.3.2 花生蛋白凝胶性质 |
3.3.2.1 花生蛋白凝胶质构性和持水性 |
3.3.2.2 花生蛋白凝胶的动态流变性质 |
3.3.2.3 扫描电镜(SEM)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超声波协同转谷氨酰胺酶复合改性对花生蛋白凝胶性质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主要材料 |
4.2.2 主要试剂 |
4.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花生蛋白分子结构性质的测定 |
4.3.1.1 SDS-PAGE |
4.3.1.2 凝胶过滤色谱 |
4.3.1.3 表面疏水性 |
4.3.1.4 内源荧光光谱 |
4.3.1.5 巯基含量 |
4.3.1.6 自由氨基 |
4.3.1.7 圆二色谱 |
4.3.2 花生蛋白热致凝胶的制备 |
4.3.3 花生蛋白凝胶性质的测定 |
4.3.3.1 花生蛋白凝胶质构的测定 |
4.3.3.2 花生蛋白凝胶持水性的测定 |
4.3.4 花生蛋白凝胶扫描电镜(SEM)的测定 |
4.3.5 香肠制备 |
4.3.6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自由氨基含量 |
4.4.2 超声波协同TG酶处理对花生蛋白亚基的影响 |
4.4.3 凝胶过滤层析 |
4.4.4 表面疏水性 |
4.4.5 游离巯基 |
4.4.6 内源荧光光谱 |
4.4.7 圆二色谱 |
4.4.8 花生蛋白凝胶的硬度和持水性 |
4.4.9 花生蛋白凝胶的微观结构 |
4.4.10 香肠质构特性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辽宁省主栽花生蛋白性质分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花生简介 |
1.1.1 花生品种资源分布与利用概况 |
1.2 花生主要成分特点 |
1.2.1 蛋白质 |
1.2.2 脂肪 |
1.2.3 其他成分 |
1.2.4 课题研究背景 |
1.3 花生蛋白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辽宁省主栽花生蛋白性质分析及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
第二章 花生基本成分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原料 |
2.3 实验方法 |
2.3.1 花生营养成分的测定 |
2.3.2 花生挥发性气味成分的测定 |
2.3.3 花生营养成分的主成分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辽宁主栽品种花生的营养成分 |
2.4.2 辽宁主栽品种花生的挥发性气味成分 |
2.4.3 辽宁主栽品种花生的营养成分相关性分析 |
2.4.4 辽宁主栽品种花生的营养成分主成分分析 |
2.4.5 辽宁主栽品种花生挥发性气味成分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辽宁省主栽花生蛋白性质测定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仪器 |
3.2.2 实验原料及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花生蛋白样品的制备 |
3.3.2 电泳样品溶液的制备 |
3.3.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
3.3.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果分析 |
3.3.5 花生蛋白溶解性的测定 |
3.3.6 花生蛋白吸水性的测定 |
3.3.7 花生蛋白吸油性的测定 |
3.3.8 花生蛋白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的测定 |
3.3.9 花生蛋白起泡性及起泡稳定性的测定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PAGE)电泳结果 |
3.4.2 电泳结果差异分析 |
3.4.3 不同品种花生蛋白质亚基相对含量的差异分析 |
3.4.4 各品种花生蛋白组分及其亚基相对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3.4.5 各品种花生蛋白功能性分析 |
3.4.6 各品种花生蛋白功能性的差异分析 |
3.4.7 各品种花生蛋白组分及蛋白功能性的相关性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花生乳饮料的研制及性质分析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仪器 |
4.2.2 实验原料 |
4.3 实验方法 |
4.3.1 花生乳的制作工艺和操作要点 |
4.3.2 单因素实验 |
4.3.3 花生乳稳定性配方正交实验 |
4.3.4 花生乳研制的正交实验 |
4.3.5 花生乳感官评定 |
4.3.6 花生乳稳定性品质分析 |
4.3.7 花生乳油脂析出率和离心沉淀率的差异分析 |
4.3.8 花生乳理化指标测定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花生烘烤条件的单因素实验结果 |
4.4.2 乳化剂添加量的单因素实验结果 |
4.4.3 白砂糖添加量的单因素实验结果 |
4.4.4 卡拉胶添加量的单因素实验结果 |
4.4.5 黄原胶添加量的单因素实验结果 |
4.4.6 CMC添加量的单因素实验结果 |
4.4.7 花生乳稳定剂配方的正交实验结果 |
4.4.8 花生乳配方研制的正交实验结果 |
4.4.9 各品种花生乳感官评价结果 |
4.4.10 各品种花生乳油脂析出率结果 |
4.4.11 各品种花生乳离心沉淀率结果 |
4.4.12 各品种花生乳理化品质分析 |
4.4.13 各品种花生乳品质差异分析 |
4.4.14 各品种花生乳品质主成分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主要结论 |
5.1.1 辽宁省主栽花生品种研究结果分析 |
5.1.2 辽宁省主栽花生品种蛋白品质研究结果分析 |
5.1.3 辽宁省主栽品种花生制备花生乳饮料及其性质测定结果 |
5.2 实验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光谱技术在花生品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光谱技术在花生含油量检测中的应用 |
2 光谱技术在花生蛋白质检测中的应用 |
3 光谱技术在花生水分检测中的应用 |
4 展望 |
(6)水酶法提取花生油及蛋白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简写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花生 |
1.2 花生油 |
1.3 现行花生油的提取技术 |
1.4 水酶法提取植物油技术 |
1.4.1 水酶法提取植物油技术原理 |
1.4.2 水酶法提取植物油技术发展历程 |
1.4.3 水酶法提取花生油 |
1.5 花生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 |
1.6 花生油的风味 |
1.7 水酶法提取花生油技术优势与发展瓶颈 |
1.7.1 技术优势 |
1.7.2 发展瓶颈 |
1.8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9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烘烤温度和粉碎粒度对水酶法提取花生油和蛋白质效率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花生烘烤及粉碎 |
2.3.2 粒径分布 |
2.3.3 水酶法提取花生油 |
2.3.4 油脂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2.3.5 质构分析 |
2.3.6 水分含量及色度值测定 |
2.3.7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花生的微结构 |
2.3.8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烘烤温度对花生油提取率的影响 |
2.4.2 烘烤温度对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 |
2.4.3 烘烤温度及粉碎频次对粒径分布的影响 |
2.4.4 烘烤过程中花生的物理性质变化 |
2.4.5 粉碎粒径对花生油和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 |
2.4.6 微结构的观察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水酶法形成乳状液的结构性质及破乳方法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新型水酶法和传统水酶法提取方法及乳状液的制备 |
3.3.2 油脂、蛋白质以及磷含量的测定 |
3.3.3 乳状液的破乳 |
3.3.4 pH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
3.3.5 盐离子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
3.3.6 粒径的测定 |
3.3.7 ζ-电位测定 |
3.3.8 表面蛋白质浓度测定 |
3.3.9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破乳过程中乳状液的结构变化 |
3.3.10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新型水酶法和传统水酶法提取花生油和蛋白质 |
3.4.2 酶添加量对传统水酶法工艺油提取率的影响 |
3.4.3 乳状液的组成与结构 |
3.4.4 环境条件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
3.4.5 乳状液微结构与性质的变化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花生蛋白质及其水解物的组成和功能性质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乳状液中花生分离蛋白质的制备 |
4.3.2 油脂、蛋白质以及磷含量的测定 |
4.3.3 凝胶电泳分析 |
4.3.4 蛋白质水解度的测定 |
4.3.5 蛋白质溶解度的测定 |
4.3.6 蛋白质的乳化性质测定 |
4.3.7 持水(油)性的测定 |
4.3.8 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的测定 |
4.3.9 蛋白质的分子质量分布 |
4.3.10 圆二色谱 |
4.3.11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花生蛋白质的功能性质分析 |
4.4.2 乳状液破乳过程中蛋白质的水解度的变化 |
4.4.3 不同酶处理破乳得到的水解蛋白质的溶解度 |
4.4.4 不同酶处理破乳得到的水解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
4.4.5 乳状液中蛋白质的乳化性 |
4.4.6 不同酶处理破乳得到的水解蛋白质的凝胶电泳图谱 |
4.4.7 二级结构变化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水酶法提取花生油中试及花生油的保藏稳定性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设备 |
5.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5.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油脂和蛋白质的测定 |
5.3.2 中试步骤及工艺流程 |
5.3.3 花生油质量指标的测定 |
5.3.4 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
5.3.5 维生素E含量的测定 |
5.3.6 共轭二烯值(CD)和共轭三烯值(CT)的测定 |
5.3.7 TBA值测定 |
5.3.8 花生油保藏实验 |
5.3.9 缩水甘油酯及 3-氯丙醇酯的测定 |
5.3.10 数据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新型和传统水酶法中试的比较 |
5.4.2 新型水酶法中试验证 |
5.4.3 新型水酶法提取花生油和蛋白质生产线的建立 |
5.4.4 花生油的品质 |
5.4.5 缩水甘油酯及 3-氯丙醇酯的测定 |
5.4.6 花生油保藏稳定性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烘烤温度及提取工艺对花生油及其煎炸马铃薯风味的影响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设备 |
6.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6.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6.3 实验方法 |
6.3.1 花生油的制备 |
6.3.2 马铃薯条制备 |
6.3.3 煎炸方式 |
6.3.4 HS-SPME萃取挥发性成分 |
6.3.5 GC-MS分析条件 |
6.3.6 定性定量分析 |
6.3.7 电子鼻分析 |
6.3.8 感官评定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烘烤温度对新型水酶法花生油风味成分的影响 |
6.4.2 新型水酶法花生油和压榨花生油中吡嗪类化合物含量比较 |
6.4.3 感官评定分析烘烤温度对新型水酶法和压榨法花生油风味的影响 |
6.4.4 电子鼻分析烘烤温度对花生油风味影响的结果 |
6.4.5 新型水酶法和压榨法花生油的煎炸实验 |
6.4.6 电子鼻分析新型水酶法和压榨法花生油对煎炸薯条风味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展望 |
创新点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7)花生发芽过程中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特性变化及其乳饮料开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花生蛋白质的主要组分 |
2 花生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功能特性 |
2.1 花生蛋白的结构 |
2.2 蛋白质的功能特性 |
3 花生蛋白质的改性研究 |
3.1 物理改性 |
3.2 化学改性 |
3.3 蛋白质水解改性 |
4 发芽对种子蛋白质的改性 |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5.1 本研究目的意义 |
5.2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花生发芽过程中主要生理指标及蛋白质代谢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花生发芽工艺 |
1.5 指标测定 |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花生品种的组分差异 |
2.2 不同花生品种发芽过程中主要生理指标的变化 |
2.3 不同花生品种发芽过程中蛋白质代谢的变化 |
2.4 花生发芽过程中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发芽对花生蛋白质结构特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花生发芽工艺 |
1.5 花生蛋白提取工艺 |
1.6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发芽时间花生蛋白质的化学成分分析 |
2.2 花生发芽过程中蛋白质水解度的变化 |
2.3 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及主要组分含量的变化 |
2.4 发芽花生中主要含氮组分氮含量的变化 |
2.5 花生发芽过程中多肽平均肽链长度和分子量的变化 |
2.6 花生发芽过程中蛋白质氨基酸构成的变化 |
2.7 发芽对花生热学特性的影响 |
2.8 花生发芽过程中巯基和二硫键含量的变化 |
2.9 花生蛋白荧光光谱分析 |
2.10 花生发芽过程中蛋白质表面特性的变化 |
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花生发芽过程中蛋白质功能特性变化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花生发芽工艺 |
1.5 花生蛋白提取工艺 |
1.6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发芽对花生蛋白质溶解度的影响 |
2.2 发芽对花生蛋白质持水和持油能力的影响 |
2.3 发芽对花生蛋白质乳化特性的影响 |
2.4 发芽对花生蛋白质发泡特性的影响 |
2.5 发芽对花生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 |
2.6 数据分析 |
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发芽花生蛋白乳饮料的研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花生发芽工艺 |
1.3 制作工艺流程 |
1.4 主要试剂 |
1.5 主要仪器设备 |
1.6 实验方法 |
1.7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发芽花生蛋白质提取工艺的优化 |
2.2 花生蛋白乳饮料添加物配方的确定 |
2.3 稳定性试验 |
2.4 产品质量指标 |
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8)蛋白用花生加工特性与品质评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花生品种资源分布与利用概况 |
1.2 花生品质特性 |
1.2.1 感官品质 |
1.2.2 理化与营养品质 |
1.2.3 加工品质 |
1.3 花生品质评价研究进展 |
1.3.1 国外花生品质评价研究现状 |
1.3.2 国内花生品质评价研究现状 |
1.4 花生加工适宜性及评价标准 |
1.4.1 花生加工适宜性 |
1.4.2 花生加工等级评价标准 |
1.5 指纹图谱 |
1.5.1 电泳指纹图谱 |
1.5.2 近红外指纹图谱 |
1.6 数据库 |
1.7 本课题立题背景及意义 |
1.8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蛋白用花生特征成分指纹图谱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主要材料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主要设备 |
2.2.4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蛋白质电泳指纹图谱分析 |
2.3.2 氨基酸指纹图谱分析 |
2.3.3 近红外指纹图谱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蛋白用花生加工特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主要材料 |
3.2.2 主要试剂 |
3.2.3 主要设备 |
3.2.4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花生品质特性分析 |
3.3.2 花生蛋白质品质特性分析 |
3.3.3 花生品质相关性分析 |
3.3.4 花生蛋白质品质相关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花生品质与蛋白质品质关系模型的建立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主要试剂 |
4.2.3 主要设备 |
4.2.4 试验方法 |
4.3 统计分析方法 |
4.3.1 明科夫斯基距离(Minkowski) |
4.3.2 有监督主成分分析 |
4.3.3 Box-Cox 变换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适宜加工凝胶型蛋白质花生品质评价模型的建立(理论分析) |
4.4.2 适宜加工凝胶型蛋白质花生品质评价模型的建立(实际应用) |
4.4.3 适宜加工溶解型蛋白质花生品质评价模型的建立(理论分析) |
4.4.4 适宜加工溶解型蛋白质花生品质评价模型的建立(实际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蛋白用花生加工适宜性评价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主要材料 |
5.2.2 统计分析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适宜加工凝胶型蛋白质花生品质评价标准及适宜性分析(理论分析) |
5.3.2 适宜加工凝胶型蛋白质花生品质评价标准及适宜性分析(实际应用) |
5.3.3 适宜加工溶解型蛋白质花生品质评价标准及适宜性分析(理论分析) |
5.3.4 适宜加工溶解型蛋白质花生品质评价标准及适宜性分析(实际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蛋白用花生加工品质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
6.1 引言 |
6.2 系统开发方案 |
6.2.1 数据库管理模块 |
6.2.2 数据操作模块 |
6.3 系统管理 |
6.3.1 用户组管理 |
6.3.2 用户管理 |
6.4 数据库设计 |
6.4.1 数据表设计 |
6.4.2 数据库操作 |
6.4.3 数据字典 |
6.5 数据库操作 |
6.5.1 添加数据库 |
6.5.2 添加字段 |
6.5.3 添加用户组 |
6.5.4 登录用户名及密码设置 |
6.5.5 设定录入界面 |
6.5.6 数据录入 |
6.6 数据库应用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论文主要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遗传和非遗传因素对花生蛋白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遗传因素对花生蛋白的影响 |
1.1 胚胎发育阶段蛋白质的变化 |
1.2 种子发育过程中贮藏蛋白质的变化 |
2 非遗传因素对花生蛋白的影响 |
2.1 气象因子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2.2 非气象因子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 花生蛋白的应用及前景 |
4 结束语 |
(10)土壤水分胁迫对不同花生种子蛋白质组成类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与方法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2.1 蛋白质量的测定 |
1.2.2 蛋白质组分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
1.3 蛋白组分的SDS—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 |
2 结果分析 |
2.1 花生种子蛋白质组成 |
2.1.1 蛋白态蛋白质含量 |
2.1.2 非真蛋白质含量 |
2.2 花生蛋白质类型 |
2.3 蛋白质组分间的相关关系 |
2.4 SDS-PAGE电泳分析 |
3 讨论 |
四、我国花生蛋白质的研究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花生水代法提油过程中蛋白质结构变化规律及回收应用技术研究[D]. 刘军军. 江南大学, 2020(01)
- [2]不同施肥方法对风沙土花生种植的影响[D]. 张成.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2)
- [3]超声波协同酶交联改善花生蛋白凝胶性的研究[D]. 李侠.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2)
- [4]辽宁省主栽花生蛋白性质分析及应用研究[D]. 李小钰.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5]光谱技术在花生品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杨晶晶,卢俊玮. 作物研究, 2018(04)
- [6]水酶法提取花生油及蛋白质[D]. 李鹏飞. 江南大学, 2017(03)
- [7]花生发芽过程中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特性变化及其乳饮料开发的研究[D]. 张浩.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5)
- [8]蛋白用花生加工特性与品质评价技术研究[D]. 王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9]遗传和非遗传因素对花生蛋白影响的研究进展[J]. 高经梁,高伟梁,刘玉兰. 农业机械, 2012(15)
- [10]土壤水分胁迫对不同花生种子蛋白质组成类型的影响[J]. 宋文武,丁红,陈殿绪,孙奎香,张玉凤,张智猛.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