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配变监控终端在配电自动化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韩岩[1](2020)在《某区域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和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的电气化程度越来越高,居民对用电的要求逐渐转变为“供好电”,传统的配电网建设、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居民的用电需求。同时,电网新技术也在不断发展,配电网自动化覆盖率逐年上升,配电网日益智能化。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和管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结合配电网实际,开展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应用,建立适用于配电网实际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发挥配电自动化在提升配电网管理方面的作用。配电自动化系统作为提高供电可靠性、扩大供电能力、实现配网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研究配电自动化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对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基本组成进行分解分析,讨论了配电自动化主站架构、终端的基本功能、通信的功能及通信方式,为探讨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和管理奠定理论基础。其次,结合某区域的配电网现状,探讨分析了配电网网架改造、运行方式调整和故障处理的应遵循的原则和流程,网架改造方面提出差异化改造原则,运行方式调整方面明确停电合环的操作流程,故障处理方面提出配网故障抢修指挥的必要性。从主站、终端、通信、指标四个方面,提出配电自动化系统管理的提升措施。最后,以某区域的配电网为实例,从网架改造、运行方式调整、故障处理三个方面,通过选择典型实践案例验证了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应用成效,从主站、终端、通信、指标管理四个方面,对管理提升措施开展实践验证、成效分析,建立了图模贯通流程,形成了实用化指标评价。通过某区域的实践和成效分析,验证了配电自动化系统对配电网管理的提升作用。综上所述,通过对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和管理的探讨,针对某区域配电网网架结构、故障处理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强化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优化管理提升措施,形成与某区域相适应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为推动配电网智能化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保障配电网的稳定运行和供电可靠。
汪珂[2](2021)在《阜阳地区配电自动化改造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配电网是用户供电的最后一环节,用户用电体验和供电的可靠性指标基本来源于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目前,配电网的智能化仍在进一步的优化和建设之中,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给予配电网更大的智能化空间。因此,配电网结合自动化技术,实现电网智能化运行,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增强电力用户体验,实现智能配电网是未来配电网的发展趋势。本文从阜阳地区实际出发,分析配网自动化建设在阜阳地区的背景和意义。通过对大量文献以及阜阳地区电网现状的调查研究,提出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放方案。其主要是对阜阳地区配电自动主站新建,重新配置主站系统的生产控制大区和管理信息大区。在生产控制大区中,需要配置前置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工作站等等;在管理信息大区中,主要配置WEB发布服务器、磁盘阵等。重新建设三摇终端,对通信系统进行光纤改造,优化信息流转流程。配置新能源电站的电站实时监控业务(I区)和电量采集业务(II区)。针对故障定位,系统内设计故障定位算法,实现故障位置的自动定位,提高抢修及时性。本站在整个系统建设及运维管理中严格遵守标准化和规范化要求,为阜阳配电自动化建设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孙伶雁[3](2020)在《基于XMPP和GOOSE安全加固的配电自动化通信研究》文中指出为满足用电用户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泛在电力物联网和智能电网开始融合发展,配电网作为连接用户的最后环节,对用户的供电质量和用电可靠性产生直接影响,而智能配电终端(Smart Terminal Unit,STU)是配电网运行监视控制的关键设备。IEC TC57工作组正在制定IEC 61850 8-2中的可扩展消息和在线表示协议(e Xtensible Message and Presence Protocol,XMPP)协议可实现配电网STU间的互联互通和保证通信安全,但仅采用XMPP无法满足速动型分布式馈线自动化(Feeder automation,FA)信息交互时间要求。故本文采用内置安全的XMPP和基于HORS一次性签名的GOOSE over UDP结合的通信映射方案,搭建试验系统验证了XMPP的实时性,开发了基于代理式的分布式FA测试系统,测试了GOOSE over UDP的传输性能。研究具体内容包括:(1)分析了配电自动化系统通信的实时性和安全性需求。总结了配电自动化系统的通信结构和特点,对FA、分布式电源等典型应用场景进行分析,根据配电网对通信性能和安全性的要求,归纳了IEC 61850应用于配电网时应满足的实时性和安全性要求。(2)基于配电网的实时性和安全性要求,分析明确了基于XMPP和GOOSE over UDP结合的通信映射方案。分析了基于分布式电源的虚拟发电厂,建立了分布式电源监控终端的信息模型,依据配电网的实时性要求,确定了采用GOOSE over UDP传输实时数据,采用XMPP传输非实时性数据的通信映射方案,为满足安全性要求,分析了XMPP内置的安全机制和基于HORS一次性签名确保GOOSE over UDP通信安全的安全防护方案,以实现配电网中横向和纵向的通信安全,提出了映射方案在配电网中的映射原则。(3)开发了基于代理式分布式FA测试系统,验证了GOOSE over UDP的实时性,搭建试验系统模拟分布式电源通信,验证了XMPP的实时性。测试系统由配电网有源静态模拟平台、通信网络、STU和PC机组成,测试程序在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环境下使用C++开发,试验系统测试程序基于Smack类库开发,XMPP服务器选用Openfire,试验主要包括GOOSE over UDP的加解密延迟测试以及网络堵塞对传输影响、不同报文大小和网络负载率对XMPP通信影响。与现有的映射方案进行对比,XMPP和GOOSE over UDP结合的通信映射方案满足分布式电源和缓动型分布式FA的通信要求,可基本满足速动型分布式FA。IEC 61850标准应用于配电自动化系统,建立了标准的信息模型,规范了服务映射,XMPP和带安全加固的GOOSE over UDP的映射方案,可实现泛在电力物联网和智能电网的融合发展中分布式FA的STU、分布式电源监控终端等智能终端的互联互通,为配电网的横纵向提供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通信方式。
唐俊文[4](2020)在《基于IEC61850的配电网自动化信息模型分析及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在社会和经济方面的进步和发展,用电客户对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需求也日益增长。配电网直接面对底层用户,属于供电服务的末端,是保证供电可靠性和提升客户满意度的最后一环节。目前普遍使用的通信规约由于存在缺乏互操作性和数据间关联少等问题难以满足配电网自动化的通信需要。随着配电网自动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大量自动化设备和配电终端的接入将引起通信信息量激增,有必要对通信网络中的规约和网络性能进行深入研究,以有效提升配电网自动化的通信性能以及供电可靠性。本文分析了IEC61850标准变电站分层结构的建模方法,将IEC61850标准及三层架构的技术体系拓展至配电自动化领域。首先简要分析了IEC61850标准的关键技术和通信标准模型,研究了正常工况下的配电网信息交互过程和功能。然后利用IEC61850面向对象的信息建模方法,分配搭建了三层配电网通信网络结构。根据配电网通信网络中的设备、拓扑和数据流分类,从概率分布的角度完善了不同类型数据流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而优化了配电网自动化的信息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常见配电网的网络拓扑结构优缺点,推导和研究了设备间传输的时延构成和网络拥塞成因,并总结提升通信网络性能的控制策略。其次,利用OPNET网络仿真软件的模型库和自定义建模功能,基于MAC地址转发技术优化了配电网自动化关键设备模型,对网络拓扑结构和对通信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场景仿真对比,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最后以区域配电网自动化工程为实例开展故障恢复仿真,为解决IEC61850配电网通信网的换代测试和构建等问题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
何国伟[5](2020)在《基于FTU实测电网暂态数据的配电网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文中认为现代电力系统规模庞大,相互联系紧密,一个信息化、高度自动化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对配电网的运行监控、保护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FTU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装置,一旦发生故障,系统根据FTU上报的信息,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出故障区域,并向FTU发出远程控制指令。因此,对FTU的设计和监控算法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与现代配电系统相适应的基于FTU远程控制的故障监测方法。配电系统是把电能送到用电设备的基本系统,也是供用电系统中与用电客户关系最密切相关的一环。由于复杂的地理环境,广泛的覆盖范围,设备的安装相对分散以及许多零散的低压用户,使得电力公司对配电网升级及配置远程监测系统难以实现,也为公司带来了的运营和管理的困难。尽管由于规划不够合理、选线方式存在重大差异,农村电网已多次进行现代化改造,但电网的结构仍然不完善,运行方式不灵活,特别是由于线路的路径和地形的缺陷,地方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本文在分析配电网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建立配电网监控系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建立FTU网络,确定故障线路所在区段,并通过建设和应用远程监控系统,实现预期目标。建立配电网远程控制系统,彻底解决了电网的“盲目定位”问题,减少了运维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电网供电的安全性,提升了电力公司的管理效率和形象,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李晨晔[6](2019)在《配电网自动化监控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配电网是供电企业向用户供电的最后一环,配电网络的稳定直接影响是否能为电力客户提供高供电质量和高供电可靠性的电能。配电网的性能直接影响电力用户的用电体验,并且基于此直接评估整个电力系统。因此,从向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的角度来看,它是电力系统和电力消费者之间的关键,这直接影响到用户对供电系统的最终评估。本文在配电自动化背景的基础上,对其实际意义进行阐述,并分析国内外的配电自动化的发展现状。一般来说,配电网按照电压等级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高压配电网(110/66/35kV)、中压配电网(20/10/6/3kV)和低压配电网(380/220V)。以沈阳配电网为例,结合沈阳配电网的结构和特点,说明配电网自动化监控系统发展的意义。分析系统基本结构,对整体的功能需求和主站软件需求进行说明,提出了整体设计方案。根据模块化设计原理,对监视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分类设计。包括主控电路、存储模块、电量采样模块、开关输入/输出模块、电源模块、时钟模块等监控系统智能终端的软硬件设计的实现。根据主站的功能要求,提出了主站软件的总体设计、主站与智能终端的通信、数据库管理等。通过配电网自动化监控系统的设计,满足配电网自动化的有关要求。通过功能设计、硬件选配、软件程序和调试,实现了监控系统的整体功能。监控系统在配电网自动化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供电企业的配网自动化水平。提高维修管理效率,有效缩短故障检修和处理时间。配电网条件、电能质量、供电可靠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得到改善。
徐大元[7](2019)在《桐庐城区配电自动化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供电可靠性和优质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配电自动化领域新兴技术的运用,特别是泛在电力物联网与智能配电网的“两网融合”,逐步实现配电网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智能配电网深化建设,有效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和降低线路损耗,是配电网变革创新,多网融合发展,打造“灵活柔性、安全可控”主动弹性未来配电网的必然趋势。本文首先对配电自动化技术在国内外发展历程和目前现况,我国配电自动化发展建设方面不足和当前规划建设方向进行阐述。进一步分析桐庐城区配电一次设备、配电自动化系统和业务支撑系统运用、配电自动化建设现状,综合分析得出桐庐城区配电自动化存在的问题,为配电自动化规划研究提供依据支撑。同时对配电网故障自愈、配电网无功优化、配电网接入分布式光伏能源配电自动化三类高级功能进行评估,给配电自动化发展带来新的思路。最后从桐庐城区配电自动化现状分析、配电自动化高级功能研究和配电自动化规划的方法入手,得出桐庐城区2020年和远景配电自动化目标,并对结果进行对应核校。根据预测的结果,从强化城区配电网架结构、优化配电自动化通讯网络配置、统一化化配电智能终端选型,经济化配电网运行等方面出发,对桐庐城区配电自动化建设进行规划,客观分析配电自动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后续改进方法。通过对桐庐城区配电自动化规划成果运用,至2020年,完成改造升级8座10k V自动化开关站、新建2座10k V自动化开关站,升级更换165套配电智能终端设备,杆上开关智能化覆盖率达到80%;至远景年,桐庐城区所有10k V开关站实现自动化功能全覆盖,自动化通讯网络实现全光纤通道、带宽裕度满足后期电网升级需求,配电智能终端全部升级,杆上开关智能化覆盖率达到100%,桐庐城区配电自动化实用化率达到100%,有效提升城区供电可靠性和改善供电质量,全面提升配电管理精益化水平,更好地满足桐庐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用电需求。
张娟利[8](2019)在《县域10千伏配电网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10kV配网是供电的最基本单元,同时也是供电网络的神经末梢,因其地理环境复杂,覆盖面广、设备安装分散、加之末端低压用户众多等,一直是电力企业实现配电网远程监控系统的盲区,同时也给企业运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农村电网虽然经过多次升级改造,由于没有得到合理规划和设计,加之线路设备选型差异化较大,导致电网结构不合理,运行方式不灵活,开关保护混乱,尤其是线路发生跳闸、接地故障后,往往一停一线,一停一片,严重地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文中通过对当前武功县域10kV配电网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建设县域10kV配网监控系统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利用基于FTU实测电网暂态数据建立故障信息特征矩阵,确定线路故障点所在的区段,从而达到故障定位。并通过对武功县域电网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取得了预期的目的。武功县域10kV配网远程监控系统的建成,彻底解决了县级调度“盲调”问题,降低了运行维护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大幅度地提升了电力企业管理效率和形象,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朱维佳[9](2019)在《城市配网自动化的建设及对配电网可靠性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电网输电环节的技术、建设的愈发完善,人们发现配电网可靠性对于整个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配网自动化的建设是提高配电网可靠性的强有力手段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受到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提高配电网的转供水平、自愈能力和供电可靠性既是配网自动化建设的目的,这更是实现“电网坚强”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研究分析了在城市配电网中常用的两种配网自动化模式对城市配网自动化建设过程中技术、施工的系统要求的影响;在系统供电可靠性的影响;在配网自动化管理方面的应用。配网自动化技术能提高配网供电可靠性,改善电能质量,快速识别故障区域,并立即加以隔离,同时迅速恢复非故障区域的正常供电。另外,传统配电网薄弱,各区域电网可以根据本地区情况采取相关政策措施,完善配网自动化建设,实现城区电网向现代化电力系统的改造。因此本文基于国内外配网自动化的发展进程,,结合鹰潭电网的现状,对配网自动化对配电网可靠性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得出鹰潭电网配网自动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本文首先对鹰潭配电网和配网自动化的发展现状进行简单介绍,基于实际情况分析得出鹰潭电网需要建设配网自动化的必要性;然后对配网自动化系统的特点和功能做出了简要分析,并对配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这对鹰潭配网自动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在施工建设方面。然后,本文提出一种配电网分区评估模型,建立了各区块内各元件对负荷点影响的故障影响分析表。最后通过OpenDSS仿真计算出就地控制模式和集中控制模式这配网自动化的两种运行模式的可靠性指标,同时定量分析对比于无配网自动化的可靠性指标,最后得出结论,对于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配网自动化行之有效。
万晔[10](2019)在《淮安地区配电自动化改造与实施》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用户开始注重电能质量和供电的可靠性,对配电系统运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配电自动化作为一种高效的配电网控制技术,可以实时监测配电网运行状态,快速定位并隔离配网线路中的故障点,缩小故障的影响范围,减少停电时间,降低用户损失,进一步优化电力资源的配置,已成为现代配电网运行管理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近年来,淮安地区配电网规模增大、结构更为复杂,有源配电网络增多,在运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已无法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因此,淮安地区的配电自动化系统亟需改造。论文简要阐述了淮安配电自动化的发展状况,深入剖析了淮安地区配电网自动化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面对主站系统功能单一、故障定位及馈线自动化准确率低、一次网架结构不合理、设备覆盖率低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淮安配电自动化改建方案:(1)基于配电一次网架现状及设备现状、淮安地区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现状和配电通信系统现状分析,研究淮安地区配电自动化建设现状情况,总结配电自动化目前存在问题,为淮安地区配电自动化改建与实施建立基础。(2)基于淮安地区一次网架和设备现状,提出改造的总体原则和改造目标,并基于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型配电自动化设备在工程中的应用实践,研究一、二次融合配电设备的安装和故障录波型故障指示器的接入方法,进行配网一次网架和设备的改造与实施,优化配电终端布点。(3)根据淮安配电网的规模和应用要求升级改造主站,优化淮安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体系架构,将信息交换总线纳入新主站的统一支撑平台,拓宽协同机制等基础服务;并基于全新的系统构架,完善系统数据交互体系,改变终端与主站的数据交互机制。(4)通过分析淮安配电自动化应用需求,在原有的生产控制大区和管理信息大区外,增补安全接入区,进行主站系统安全防护建设,提高整体安全水平;开展配电网主站单相接地故障功能建设,通过分析配电自动化主站召唤的故障录波文件,汇总对比故障时的暂态特征量,实现故障选线和故障定位功能;通过开展分布式电源管控功能建设,研究分布式电源的通信接入方式并扩展主站相关功能,对分布式电源以及柔性负荷的实时监视和主动控制;建设配电网络自动成图功能,完成馈线单线图智能化布局布线和模型校核工作。
二、配变监控终端在配电自动化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配变监控终端在配电自动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某区域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和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配电自动化系统基本组成 |
2.1 配电自动化系统组成 |
2.2 配电自动化主站 |
2.2.1 主站系统架构 |
2.2.2 硬件架构 |
2.2.3 软件架构 |
2.3 配电终端 |
2.3.1 配电终端类型 |
2.3.2 配电终端基本功能 |
2.4 通信网络 |
2.4.1 通信网络的功能 |
2.4.2 通信网络的通信方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和管理 |
3.1 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 |
3.1.1 配电网网架改造 |
3.1.2 配电网运行方式调整 |
3.1.3 配电网故障处理 |
3.2 配电自动化系统管理 |
3.2.1 配电自动化主站管理 |
3.2.2 配电自动化终端管理 |
3.2.3 配电自动化通信管理 |
3.2.4 配电自动化运行指标分析管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某区域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和管理实践 |
4.1 某区域配电网现状 |
4.1.1 经济社会情况 |
4.1.2 配电网规模情况 |
4.1.3 配电自动化设备情况 |
4.2 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实践 |
4.2.1 配电网网架改造实践 |
4.2.2 配电网运行方式调整实践 |
4.2.3 配电网故障处理实践 |
4.3 配电自动化系统管理实践 |
4.3.1 配电自动化主站管理实践 |
4.3.2 配电自动化终端管理实践 |
4.3.3 配电自动化通信管理实践 |
4.3.4 配电自动化运行指标分析管理实践 |
4.4 配电自动化系统成效分析 |
4.4.1 提高供电可靠性 |
4.4.2 降低综合线损率 |
4.4.3 提升配网建设成效 |
4.4.4 优化运维管理模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阜阳地区配电自动化改造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阜阳地区配电网与配电自动化建设需求分析 |
2.1 阜阳区域配电网现状 |
2.1.1 结构现状 |
2.1.2 建设区域配电通信系统现状 |
2.2 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三章 阜阳地区配电自动化实施方案 |
3.1 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原则 |
3.2 配电自动化主站建设 |
3.2.1 硬件配置与软件功能需求 |
3.2.2 硬件配置方案 |
3.2.3 软件配置方案 |
3.3 配电自动化终端建设方案 |
3.3.1 三遥终端建设方案 |
3.4 通信系统建设和改造 |
3.4.1 主通讯网络建设 |
3.4.2 系统信息流转 |
3.4.3 交互数据流与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方式 |
3.5 分布式电源通信接入系统 |
3.5.1 新能源电站通信接入方案 |
3.6 故障定位算法设计 |
3.6.1 系统故障定位设计 |
3.6.2 故障定位算法设计 |
3.6.3 开关故障的概率确定 |
3.6.4 算法的实现 |
第四章 阜阳地区配电自动化改造实施及效果分析 |
4.1 图模提升阶段性效果分析 |
4.1.1 一体化异动流程简化 |
4.1.2 配网结构图形优化完善 |
4.1.3 中压用户接入点优化 |
4.1.4 二次设备建模及成图 |
4.1.5 新一代配电自动化图模交互 |
4.2 数据接口 |
4.2.1 故障指示器、公变终端用于故障研判 |
4.2.2 公变信息用于状态监测 |
4.3 功能应用 |
4.3.1 线路、配变在线监测 |
4.3.2 配网故障综合研判 |
4.3.3 变电站全停应急预案 |
4.3.4 小电流接地故障研判 |
4.3.5 配电自动化指标分析 |
4.3.6 数据质量管控 |
4.3.7 缺陷分析 |
4.3.8 配电自动化终端管理 |
4.4 配电网故障处理效率提升成效 |
4.4.1 提升成效原理分析 |
4.4.2 故障处理提升成效数据分析 |
4.5 配电自动化建设项目社会效益评价 |
4.5.1 经济效益分析 |
4.5.2 管理效益分析 |
4.5.3 社会效益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3)基于XMPP和GOOSE安全加固的配电自动化通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的通信映射需求 |
2.1 配电自动化系统映射需求分析 |
2.1.1 配电网自动化的实时性要求 |
2.1.2 配电网自动化的安全性要求 |
2.2 基于IEC61850的馈线自动化应用场景分析 |
2.2.1 集中式馈线自动化 |
2.2.2 分布式馈线自动化 |
2.3 基于IEC61850的分布式电源应用场景分析 |
2.3.1 分布式电源监控通信原理 |
2.3.2 分布式电源终端信息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考虑安全的配电自动化通信映射方案 |
3.1 总体映射方案 |
3.2 基于XMPP的非实时数据传输 |
3.2.1 XMPP的简介 |
3.2.2 XMPP的通信映射方法 |
3.2.3 XMPP在典型场景的应用 |
3.2.4 XMPP的信息安全 |
3.3 基于GOOSE OVER UDP的实时数据传输 |
3.3.1 GOOSE的简介 |
3.3.2 GOOSE over UDP的传输方式的实现 |
3.3.3 GOOSE over UDP的安全防护 |
3.4 映射方案的配置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映射方案的试验验证 |
4.1 应用测试环境搭建 |
4.1.1 试验系统简介 |
4.1.2 测试程序 |
4.2 XMPP传输延时测试 |
4.2.1 XMPP的实时性测试 |
4.2.2 XMPP实时性测试分析 |
4.3 GOOSE OVER UDP传输延时测试 |
4.3.1 带安全加密的传输延时测试实现 |
4.3.2 安全加密对传输延时影响测试分析 |
4.3.3 网络堵塞对传输延时影响测试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在读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致谢 |
(4)基于IEC61850的配电网自动化信息模型分析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基于IEC61850的配电网自动化技术 |
2.1 IEC61850的内涵与技术特征 |
2.1.1 IEC61850标准的结构 |
2.1.2 IEC61850与IEC60870 体系特点对比 |
2.1.3 IEC61850标准的模型 |
2.2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 |
2.2.1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结构 |
2.2.2 配电网自动化中的网络应用 |
2.2.3 配电网基本场景信息交互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IEC61850的配电网自动化信息模型 |
3.1 配电网自动化设备建模原则 |
3.1.1 逻辑节点建模 |
3.1.2 逻辑设备建模 |
3.1.3 服务器和物理设备建模 |
3.2 配电终端信息模型 |
3.2.1 馈线终端模型 |
3.2.2 配变终端模型 |
3.2.3 站所终端模型 |
3.3 数据流定性分析建模 |
3.3.1 配电网自动化通信数据来源 |
3.3.2 配电网自动化数据流的数学建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配电网自动化的通信网络组网及性能分析 |
4.1 通信网络的拓扑结构 |
4.2 配电网通信网络报文及性能研究 |
4.2.1 基于IEC61850的报文分类 |
4.2.2 报文时延分析 |
4.2.3 网络拥堵分析 |
4.3 提升配电网自动化通信网络性能的测策略研究 |
4.3.1 虚拟局域网技术 |
4.3.2 路由器通用即插即用策略 |
4.3.3 MAC地址过滤技术 |
4.3.4 优先级技术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配电网自动化的OPNET仿真研究 |
5.1 OPNET仿真软件简介 |
5.2 配电网自动化关键设备模型 |
5.2.1 配电终端模型及参数配置 |
5.2.2 通信链路模型及参数设置 |
5.2.3 数据流参数设置及仿真 |
5.3 配电网自动化通信网络影响仿真研究 |
5.3.1 多种拓扑结构的影响仿真研究 |
5.3.2 不同因素对网络性能影响的仿真研究 |
5.4 基于工程实例的配电网自动化故障恢复仿真研究 |
5.4.1 案例简介 |
5.4.2 间隔层组网方案及故障恢复仿真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基于FTU实测电网暂态数据的配电网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
第二章 FTU数据特点及参数辨识方法分析 |
2.1 FTU原理分析 |
2.1.1 FTU简介 |
2.1.2 FTU采集电网日常运行数据的特点 |
2.2 负荷模型 |
2.3 参数辨识方法分析 |
2.3.1 系统辨识理论 |
2.3.2 最小二乘法 |
2.3.3 预报误差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FTU实测电网暂态数据的故障区段监控分析 |
3.1 电网线路的故障区段分析 |
3.1.1 故障类型与处理措施 |
3.1.2 故障模型分析 |
3.2 电网线路的故障类型分析 |
3.2.1 短路故障分析 |
3.2.2 接地故障分析 |
3.3 电网线路的故障区段监控算法分析 |
3.3.1 接地故障信息的特征矩阵算法分析 |
3.3.2 短路故障信息的特征矩阵算法分析 |
3.4 双电源就地控制模式的故障隔离 |
3.5 配变防窃电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
4.1 概述 |
4.2 设计与改造 |
4.2.1 设计原则 |
4.2.2 改造原则 |
4.3 试点区域配网自动化设计方案 |
4.3.1 配网自动化系统基本构成 |
4.3.2 自动化系统组网模式设计 |
4.3.3 配电终端设计 |
4.3.4 保护优化设计 |
4.4 通讯系统设计 |
4.4.1 设计原则 |
4.4.2 设计标准 |
4.4.3 组网方式 |
4.4.4 通讯协议 |
4.4.5 安全分析 |
4.5 配电主站设计 |
4.5.1 硬件设计 |
4.5.2 软件设计 |
4.5.3 主站功能分析 |
4.6 系统设计的优势分析 |
4.6.1 高效故障处理 |
4.6.2 供电可靠性提高 |
4.6.3 故障监控和隔离迅速 |
4.6.4 实现线路远控 |
4.6.5 负荷自动转移 |
4.6.6 改善供电质量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故障信息容错改进 |
5.1 故障信息缺失算法研究 |
5.1.1 测量量相关性原理 |
5.1.2 故障信息缺失下的监控流程 |
5.2 故障信息错误下的矩阵算法研究 |
5.2.1 流过FTU开关节点负荷变化的原理 |
5.2.2 故障信息出错情况下的监控流程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配电网自动化监控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配电网自动化监控系统及需求分析 |
2.1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概述 |
2.2 配网自动化存在问题 |
2.2.1 沈阳电网规模 |
2.2.2 沈阳电网网架结构 |
2.2.3 沈阳供电公司配电网自动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
2.3 配电网自动化监控系统总体功能分析 |
2.3.1 主站层功能需求分析 |
2.3.2 配网子站功能分析 |
2.3.3 监控终端功能分析 |
2.4 监控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
2.4.1 设计原则 |
2.4.2 总体设计 |
第3章 智能监控终端软硬件设计 |
3.1 智能监控终端概述 |
3.1.1 配电变压器智能终端 |
3.1.2 馈线自动化监测终端 |
3.2 智能终端硬件设计 |
3.2.1 时钟电路 |
3.2.2 复位电路 |
3.2.3 JATG接口电路 |
3.2.4 电源电路 |
3.2.5 SDRAM(同步动态存储)电路 |
3.2.6 FLASH(闪存)电路 |
3.2.7 存储电路 |
3.2.8 智能终端开关量电路设计 |
3.2.9 智能终端采样电路的设计 |
3.2.10 防干扰措施设计 |
3.3 智能终端软件设计 |
3.3.1 电参数计算 |
3.3.2 智能保护模块 |
第4章 配电网监控系统设计 |
4.1 监控系统功能 |
4.1.1 图形管理模块 |
4.1.2 终端管理模块 |
4.1.3 缺陷分析模块 |
4.1.4 指标分析模块 |
4.1.5 告警信息推送查询模块 |
4.1.6 采集曲线浏览调阅模块 |
4.1.7 馈线自动化模块 |
4.2 监控系统的实现与界面 |
4.2.1 主界面 |
4.2.2 终端运行情况查询 |
4.2.3 终端、设备缺陷统计及分析查询 |
4.2.4 告警信息推送查询 |
4.2.5 采集曲线浏览调阅 |
4.2.6 馈线自动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 |
致谢 |
(7)桐庐城区配电自动化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
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我国配电自动化现状及趋势 |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
2 桐庐城区配电自动化现状 |
2.1 桐庐城区概况 |
2.2 桐庐供电公司概况 |
2.3 桐庐城区配电自动化建设现状 |
2.4 桐庐城区配电自动化存在的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3 配电自动化高级功能研究 |
3.1 配电网故障自愈 |
3.2 配电网无功优化 |
3.3 配电网接入分布式光伏能源 |
3.4 本章小结 |
4 桐庐城区配电自动化规划方法和预估成效 |
4.1 桐庐城区配电自动化规划目标 |
4.2 桐庐城区配电自动化规划原则 |
4.3 10kV配电网架规划方法 |
4.4 配电自动化主站规划方法 |
4.5 配电终端规划方法 |
4.6 通信系统规划方法 |
4.7 桐庐城区配电自动化配套建设投资估算 |
4.8 桐庐城区配电自动化规划成效预估 |
4.9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科研成果 |
致谢 |
(8)县域10千伏配电网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武功县域电网分析 |
2.1 基本情况 |
2.2 结构分析 |
2.2.1 主网现状 |
2.2.2 配网现状 |
2.2.3 存在问题 |
2.3 县域配电网监控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矩阵算法故障区段带电定位法 |
3.1 配网线路故障特征 |
3.1.1 故障类型及措施 |
3.1.2 故障模型建立 |
3.2 配电网故障识别 |
3.2.1 短路故障识别 |
3.2.2 接地故障识别 |
3.3 线路故障区段定位算法 |
3.3.1 接地故障信息特征矩阵的算法 |
3.3.2 短路故障信息特征矩阵的算法 |
3.4 双电源就地控制故障隔离 |
3.5 配变防窃电 |
3.6 本章小结 |
4 县域配网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
4.1 县域配电网设计原则 |
4.2 武功配电网设计与改造 |
4.2.1 设计内容 |
4.2.2 改造内容 |
4.3 试点区域配网自动化建设方案 |
4.3.1 配网自动化系统基本构架 |
4.3.2 配网自动化建设模式 |
4.3.3 配电终端建设 |
4.3.4 保护优化配置 |
4.4 通讯系统建设 |
4.4.1 建设原则 |
4.4.2 建设标准 |
4.4.3 组网方式 |
4.4.4 通讯规约 |
4.4.5 安全防护 |
4.5 监控主站建设 |
4.5.1 硬件配置 |
4.5.2 软件配置 |
4.5.3 主站主要功能 |
4.6 系统建设取得成果 |
4.6.1 解决盲调问题 |
4.6.2 供电可靠性提高 |
4.6.3 快速故障定位和隔离 |
4.6.4 实现线路远控 |
4.6.5 负荷自动转移 |
4.6.6 改善供电质量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城市配网自动化的建设及对配电网可靠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配网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内现状 |
1.2.2 国外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鹰潭配网及配网自动化现状 |
2.1 鹰潭配网区域的现状 |
2.1.1 鹰潭配电网的现状 |
2.1.2 鹰潭配网存在的问题 |
2.2 鹰潭配网自动化的现状 |
2.2.1 配网自动化建设的情况 |
2.2.2 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分析 |
2.3 鹰潭建设配网自动化的必要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配网自动化建设对可靠性的影响 |
3.1 配网自动化的模式 |
3.1.1 就地控制模式 |
3.1.2 集中控制模式 |
3.2 控制模式的评价指标 |
3.3 鹰潭城市配网自动化建设对配电网可靠性影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配网自动化方案的设计及实施 |
4.1 配网自动化系统的组成 |
4.2 配网自动化的特点 |
4.3 配网自动化方案 |
4.3.1 技术原则 |
4.3.2 实现技术 |
4.4 配网自动化功能 |
4.4.1 变电站自动化 |
4.4.2 馈线自动化 |
4.4.3 实施方案 |
4.4.4 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配网自动化建设对配网可靠性影响综合评估 |
5.1 可靠性评估模型 |
5.1.1 工具的介绍 |
5.1.2 配电网模型 |
5.1.3 建立故障模式影响分析表 |
5.2 评估模式 |
5.2.1 就地控制模式 |
5.2.2 集中控制模式 |
5.2.3 可靠性评估流程 |
5.3 算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淮安地区配电自动化改造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配电自动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配电自动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淮安地区配电自动化建设现状分析 |
2.1 淮安地区一次网架现状及设备现状 |
2.1.1 淮安市区配电网架现状 |
2.1.2 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 |
2.1.3 配电设备现状 |
2.2 淮安地区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现状 |
2.3 配电通信网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配网一次网架和设备的改造与实施 |
3.1 配网一次网架的改造 |
3.1.1 总体目标 |
3.1.2 一次网架改造原则 |
3.1.3 一次网架的改造与实施 |
3.2 配电设备改造与实施 |
3.2.1 配电设备改造原则和目标 |
3.2.2 配电自动化终端布点方案 |
3.2.3 配电设备改造与实施 |
3.2.4 录波型故障指示器的接入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配电网自动化主站的改造与实施 |
4.1 主站升级改造总体原则和目标 |
4.2 主站系统构架 |
4.2.1 硬件架构 |
4.2.2 软件架构 |
4.3 主站系统数据交互 |
4.3.1 图模数据交互 |
4.3.2 与营销系统信息交互 |
4.4 主站系统安全防护建设 |
4.4.1 安防架构 |
4.4.2 横向隔离 |
4.4.3 纵向加密认证 |
4.4.4 安全接入区的建设 |
4.5 单相接地故障研判功能建设 |
4.5.1 功能描述 |
4.5.2 实施过程 |
4.6 分布式电源管控功能建设 |
4.6.1 分布式电源的通信接入方式 |
4.6.2 主站功能的扩展 |
4.6.3 成效分析 |
4.7 自动成图技术的应用 |
4.7.1 基于配网CIM模型图模校核 |
4.7.2 基于配网CIM模型自动成图 |
4.7.3 成效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配变监控终端在配电自动化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某区域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和管理研究[D]. 韩岩. 山东大学, 2020(04)
- [2]阜阳地区配电自动化改造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 汪珂.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3]基于XMPP和GOOSE安全加固的配电自动化通信研究[D]. 孙伶雁. 山东理工大学, 2020
- [4]基于IEC61850的配电网自动化信息模型分析及仿真研究[D]. 唐俊文.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5]基于FTU实测电网暂态数据的配电网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应用[D]. 何国伟.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6]配电网自动化监控系统研究与设计[D]. 李晨晔. 吉林大学, 2019(03)
- [7]桐庐城区配电自动化规划研究[D]. 徐大元. 三峡大学, 2019(06)
- [8]县域10千伏配电网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 张娟利.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9]城市配网自动化的建设及对配电网可靠性影响研究[D]. 朱维佳. 南昌大学, 2019(02)
- [10]淮安地区配电自动化改造与实施[D]. 万晔. 东南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