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严把国门为推动扩大出口服务(论文文献综述)
马蓓[1](2020)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几代领导人积极致力于对外开放的实践推进与理论探索,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党的对外开放理论”,且自成体系并具理论与现实的重大指导意义。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尤其对中国口岸建设产生了特殊而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口岸的形成过程是我国对外开放成长的缩影。中国口岸的建设进程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同步而行,中国口岸发展史就是我国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史,蓬勃发展的中国口岸已成为践行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理论的“排头兵”。新疆口岸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本文选择新疆与周边国家毗邻的边境陆地口岸、国际航空口岸中的一类口岸(包括15个陆路边境口岸和2个航空口岸)作为研究对象,将“新疆口岸”置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予以深入研究,通过霍尔果斯口岸、红其拉普口岸、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口岸等重点案例的分析,探索新疆口岸的发展,旨在探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这一重大现实命题,重点论述新疆口岸区域经贸、安全、人文合作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参与全球治理方面所发挥的重要而特殊的带动作用。循此基本逻辑框架,本文详述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形成与发展,说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思想继承而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指导对外开放实践,在新时代助力新疆口岸及其周边地区的建设。通过梳理新疆口岸发展历程,解读新疆口岸基本要素,分析新疆口岸地区发展现状,从口岸经贸、安全、人文三大功能出发,阐述口岸经贸往来之于地区经济繁荣、口岸安全防控之于区域和平稳定、口岸人文交流之于丝路沿线“民心相通”的重要角色,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解读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的互促关系:从国际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形成、开放型地区合作新体制深化以及经济走廊建设中节点作用出发,集中讨论新疆口岸的经贸往来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将口岸安全放在国家安全观语境中解读其内涵,深入剖析新疆反恐新常态下口岸安全的影响因素,并简要评述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成效,阐述新疆口岸的安全防控对保障区域稳定的意义;从跨境旅游、跨境教育、跨境医疗以及多元创新的角度,彰显口岸作为中华文化表达载体的作用,体现口岸地区通过加强人文交流拓宽我国对外开放深度与广度的战略意义,以及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中国文化与中国形象,促进丝路沿线“民心相通”所做出的贡献;探讨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如何相互促进,并展望口岸地区未来的发展路径,通过分析新疆口岸地区现行政策方针,说明口岸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党的对外开放实践反哺新疆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与主要挑战,为进一步提升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战略地位提出对策建言。本文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角切入,结合新疆特殊地缘政治环境,重点探讨新疆口岸在经贸往来、安全合作、人文交流等实践中对口岸及其周边地区社会发展的联动作用,新疆口岸在区域经济中节点作用渐显、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成效初显,新疆口岸人文交流日趋完善。未来,新疆口岸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参与全球治理中的战略地位得以提升。新时代,新疆口岸以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为方向,为落实新疆工作总目标,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力争使新疆在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中发挥“桥头堡”作用,为新时代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建设提供学理依据。
杨翔宇[2](2020)在《满洲里口岸对外贸易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边境贸易对国家边境地区的对外贸易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满洲里口岸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位于亚欧第一大陆桥的交通要冲,是我国吞吐量最大的内陆口岸,是边疆民族地区口岸对外开放的排头兵、欧亚陆路大通道重要的综合性枢纽、沿边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作为我国首批沿边开放城市,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满洲里口岸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成为边疆民族地区口岸发展的典范。本文以满洲里口岸的对外贸易为研究对象,着重论述了满洲里口岸的区位优势、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通关能力、运行情况等现状特点,分析了满洲里口岸发展对外贸易的优势条件和当前存在的问题,从立足国内、面向国际两个方面提出了满洲里口岸未来发展的蓝图与对策,以期为我国延边地区口岸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姚科敏[3](2020)在《习近平科技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习近平科技观,对于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研究,为实现新时代科技融合发展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供理论指导,实现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正确处理中国科技发展的现实问题,为世界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综合法、系统研究法,在界定习近平科技观含义的基础上,探讨和论述了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形成历程与基本特征、主要内容,研究和阐述了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界定和探讨习近平科技观的含义、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是研究习近平科技观的一项奠基工作。习近平科技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代科学技术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创新观、科技体制改革观、科技战略观、科技人才观、科技伦理观、科技全球治理观等方面。从思想渊源看,习近平科技观既吸取了中国古代科技思想的精华,又吸收了西方古今科技思想中有益的成分,做到了中西结合、古今贯通,因而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思想渊源。从理论基础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为习近平科技观提供了科学而又坚实的理论基础。习近平科技观形成于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知识的持续积累大大推动了全球财富的增长、颠覆性科技的创新发展和应用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范式、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科技的双刃剑作用愈加凸显的国际背景下,形成于中国科技事业迅速崛起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短板的国内背景下。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萌芽阶段(1969年—1982年)、初步形成阶段(1982年—1993年)、形成轮廓阶段(1993年—2012年)和丰富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习近平科技观具有创新性、人民性、时代性、前瞻性、开放性、保障性等基本特征。习近平科技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创新观、科技体制改革观、科技战略观、科技人才观、科技伦理观和科技全球治理观。其中,科技创新观是核心,科技体制改革观是动力,科技战略观是统领,科技人才观是关键,科技伦理观是保障,科技全球治理观是条件,上述六个方面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整体。习近平科技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其理论价值在于:习近平科技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境界,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理论的新飞跃,书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视角。其现实意义在于:习近平科技观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遵循,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乔晓歌[4](2017)在《中国高铁“走出去”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共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铁路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实施创新驱动,突出技术创新,为建设交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中国高铁自主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和国家领导人的屡次推介,使中国高铁快速走出国门、融入世界市场,并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技术创新的实力和装备制造业的水平,扩大了中国高铁在激烈国际高铁市场竞争中的话语权。中国高铁“走出去”持续发展,有利于增进中外文化交流融合,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新形象,促推我国高铁技术的创新发展,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本文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实事求是地剖析当前中国高铁“走出去”发展面临的挑战,探讨中国高铁“走出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全文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选题目的与意义,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进行了概述。第二部分梳理了高速铁路与“走出去”发展的相关理论。主要分析高速铁路的定义、特征,“走出去”发展的内涵以及高速铁路“走出去”发展的理论基础。此外,阐释了高速铁路与“走出去”发展的相互关联,认为高速铁路是“走出去”发展的拳头产品,“走出去”发展助力高铁升级换代。第三部分剖析了中国高铁“走出去”的现状,着力分析中国高铁“走出去”发展面临的挑战。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提出了促进中国高铁“走出去”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对策建议。
李坤[5](2013)在《内蒙古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服务效能研究》文中认为国务院于2011年6月26日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这必将给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并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内蒙古出入境检验检疫事业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更给检验检疫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作为国家涉外行政执法部门,在进出口贸易中发挥着维护公共利益,保障国民经济的作用。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内蒙古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发展历程,着重研究内蒙古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服务效能的发展现状,对内蒙古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在服务效能发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阐述,并以内蒙古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为实例,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内蒙古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服务效能的途径和建议。本文的研究工作不仅对检验检疫事业的发展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全面提高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水平,打造西部服务型检验检疫大局,促使检验检疫严把国门、服务社会找到了理论落脚点。
李联明[6](2012)在《后“9·11”时代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新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高深知识在国与国之间的越境流动,它以国家政策为重要导向,以人员流动、课程教学、科研合作、境外办学等活动为主要方式,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能力的人才。国际化不仅己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向,而且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实现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9·11”事件发生之后,美国进入“后9·11时代”(Post-9/11 Era),美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也相应地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向:第一,恐怖袭击事件给美国带来的是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威胁和挑战。新保守主义狂热的美国中心主义思想和奉行的单边主义政策,使高等教育政治论统领美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各要素之中。《爱国者法案》、《高等教育法》等主要法律及其相关政策的颁布实施,对人员流动、学科等加以限制,使高深知识的越境流动呈现出“逆水行舟”的局面。第二,前往美国的外国学生人数连续四年保持下降态势,美国高等教育吸纳外国学生跌入一个低潮,外国学生在美国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变得较以往更加困难。联邦政府把外派学生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非传统国家正在成为美国学生前往的“热点地区”,国务院、国防部、情报部门等都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三,外国师资进入美国的数量一度下跌,但在一些政府主导的师资交流项目中,一些对于美国国家利益至关重要的项目却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许多高校不断加大派遣教师出国交流的力度,并在学校规划、提升教师全球能力、教师资格证书发放、师资交流协议签署等众多方面采取许多行之有效的策略。第四,高校课程国际化被赋予服务于国家目标、服从于国家安全战略、培养具有全球能力的公民和劳动力等使命。课程国际化的实施方式呈现综合化,体现出课程的功利性与不稳定性,呈现出输出与引入双向度、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多类型、课堂教学与网络技术多维度,揭示出政府与大学、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交织争锋的复杂画面。第五,美国国家主要安全部门对于外语人才需求量大增,服务于反恐战争和加强国土安全变成了美国大学外语教学压倒一切的指导思想。事关美国国家利益和安全的“关键语言”呈现出“超常规”的发展态势,波斯语、阿拉伯语、乌尔都语、汉语、普什图语等“敏感地区”的语言学习人数比例大幅度增长。第六,外来移民和外籍人员的学术活动设置了各种严厉的限制措施,使美国高校的科研环境面临新的挑战。“视同出口”规定严重危害理工科师生科研活动。在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教师的言论自由受到强大冲击。一些敢于突破控制的教师和学生则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第七,美国高校依托“压力”、“推力”、“拉力”三种力量形成的合力,加快海外办学空间拓展的步伐,纷纷前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中东地区和亚洲地区举办境外分校,在取得重大成功的同时也遭遇国际政治关系、国家政治制度、文化冲突、资金运作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在后“9·11”时代,美国颁布的系列法案和出台的相关政策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带来新的趋向,高等教育国际化呈现出既服务于国家安全战略,又拓展和交流高深知识的相悖而又并行前进的复杂景象。在美国的高校,开放与控制、引进与输出、得到与失去等多种现象并存,折射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固有的“双刃剑”效应。
孙东巍,秦洪湖[7](2010)在《耕耘在吉林振兴的田野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花开花落,冬去春来。 这是一个被赋予神圣使命的地方,承载着2700万吉林人民无限的寄托和热望。 这是一个凝聚世人焦点的战场,车辚辚、马萧萧,千军万马,所向披靡。这里没有炮声,不见硝烟,但却充满了无限机遇,让人真切感到,?
孙霞云,罗莎,李长春[8](2009)在《盘点征程日 新风扑面来》文中提出真抓实干练内功 广东检验检疫局局长、党组书记 李延辉 “广东检验检疫局将按照全国质检工作会议和广东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的工作部署,以‘家和万事兴’的治局理念为抓手,高举解放思想旗帜,围绕广东经济发展中心,集中精力抓业务,将人、财、物向一线倾斜
彭燮[9](2009)在《忆往昔足迹深深 看今朝号角阵阵》文中指出编者按 从2001年4月10日国家质检总局成立至今,一年一度的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以下简称“局长会”)俨然已成了全国质检系统总结创新、承上启下的关键点。很多的新提法、新思路都是从“局长会”开始迅速被全系统所认知、认同;很多的新做法、新经验都是从“局长会”?
佟绍英[10](2007)在《披肝沥胆为振兴——辽宁检验检疫局把关服务工作纪实》文中研究说明在广袤的辽沈平原,在波涛汹涌的黄渤海岸边,吹响了振兴大东北的进攻号角:车辚辚、马萧萧,千军万马依战旗所向,功关夺隘所向披靡。在万军丛中,有一支装备精良、作风顽强、战术过硬、战果颇丰的队伍,他就
二、严把国门为推动扩大出口服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严把国门为推动扩大出口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开放理论”的研究 |
1.3.2 关于“新疆口岸”的研究 |
1.4 核心概念、相关理论及方法、创新点解读 |
1.4.1 核心概念 |
1.4.2 相关理论 |
1.4.3 研究方法 |
1.4.4 创新点 |
注释 |
第2章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与新疆口岸发展概述 |
2.1 新疆口岸发展概述 |
2.1.1 新疆口岸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
2.1.2 新疆对外开放发展概述 |
2.1.3 新疆口岸基本要素解读 |
2.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形成与发展 |
2.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 |
2.2.2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 |
2.2.3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 |
2.2.4 江泽民、胡锦涛对外开放思想 |
2.2.5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 |
2.3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的新疆口岸建设与发展 |
2.3.1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中国改革开放 |
2.3.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新疆口岸建设 |
2.3.3 新疆口岸建设完善党的对外开放理论 |
小结 |
注释 |
第3章 新疆口岸经贸往来推动全面开放新布局 |
3.1 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布局 |
3.1.1 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
3.1.2 公路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
3.1.3 航空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
3.1.4 管道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
3.2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区域互利共赢 |
3.2.1 “一带一路”与周边国家战略对接 |
3.2.2 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共建区域合作 |
3.2.3 凸显经济特区特殊地位 |
3.2.4 口岸金融改革先行先试 |
3.3 口岸助力新疆在经济走廊建设中节点作用凸显 |
3.3.1 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打造能源通道 |
3.3.2 新亚欧大陆桥建设互联互通网络 |
3.3.3 中巴经济走廊助力中巴安全合作 |
小结 |
注释 |
第4章 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保障边境地区安全与稳定 |
4.1 国家安全观语境中的口岸安全内涵解读 |
4.2 新疆反恐新常态下口岸安全影响因素剖析 |
4.2.1 国际安全局势的影响因素 |
4.2.2 周边地区安全局势的影响因素 |
4.2.3 新疆长治久安的影响因素 |
4.3 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的形成及其成效 |
4.3.1 口岸反恐、去极端化机制 |
4.3.2 口岸助力中巴安全合作 |
4.3.3 口岸通关便利化 |
4.3.4 国家风险布控 |
4.3.5 新疆社会治理方案策辅助口岸构建安全环境 |
小结 |
注释 |
第5章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促进丝路沿线文明互鉴 |
5.1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的战略意义 |
5.1.1 口岸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
5.1.2 文化自信助力边境地区文化融合 |
5.1.3 文化传播加强边境民族国家认同 |
5.2 人文交流项目促进口岸地区“民心相通” |
5.2.1 跨境旅游拓展对外开放方式 |
5.2.2 跨境教育深化对外开放内涵 |
5.2.3 跨境医疗卫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
5.3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的创新性拓展 |
5.3.1 跨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 |
5.3.2 依托丝路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体系 |
5.3.3 政府主导下的国际交流文艺演出 |
小结 |
注释 |
第6章 对外开放视角下的新疆口岸及其周边区域协调发展 |
6.1 口岸建设与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
6.1.1 北疆口岸对地方经济持续辐射作用明显 |
6.1.2 南疆中心城市带动口岸发展 |
6.2 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
6.2.1 对口援疆之于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
6.2.2 乡村振兴之于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
6.3 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互促效应展望 |
6.3.1 政策引领边境口岸及其腹地城镇化发展 |
6.3.2 口岸核心城市拉动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 |
小结 |
注释 |
第7章 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的思考 |
7.1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 |
7.1.1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经贸机遇 |
7.1.2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安全机遇 |
7.1.3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人文机遇 |
7.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
7.2.1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经贸挑战 |
7.2.2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安全挑战 |
7.2.3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人文挑战 |
7.3 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的对策建言 |
7.3.1 以口岸经贸合作为抓手,推动新疆开放型经济发展进程 |
7.3.2 以口岸安全防控为抓手,提高新疆与周边地区安全治理能力 |
7.3.3 以口岸人文交流为抓手,助推新疆与周边地区的“民心相通” |
小结 |
注释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2)满洲里口岸对外贸易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2 文献综述、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1.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理论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3 “善治”理论 |
2.3 研究方法 |
3 满洲里口岸对外贸易的现状特点 |
3.1 满洲里口岸对外贸易的基本概况 |
3.1.1 满洲里口岸昀建立及区位优势 |
3.1.2 满洲里口岸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 |
3.2 满洲里口岸对外贸易的运行情况 |
3.2.1 满洲里口岸的通关能力 |
3.2.2 满洲里口岸的运量情况 |
4 满洲里口岸对外贸易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满洲里口岸对外贸易的优势因素 |
4.1.1 中俄两国邦交具有稳定性 |
4.1.2 中俄双边贸易具有互补性 |
4.1.3 中俄两国文化具有交融性 |
4.2 满洲里口岸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
4.2.1 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 |
4.2.2 对外贸易基础的制约 |
4.2.3 对外贸易规模的局限 |
5 满洲里口岸未来发展的蓝图与对策 |
5.1 立足国内,打铁还需自身硬 |
5.1.1 深化改革创新,加强基础建设 |
5.1.2 提升通关能力,优化通关环境 |
5.2 完善政策,深化交流与合作 |
5.2.1 立足国家大局,制定开放战略 |
5.2.2 加深经贸合作,升级对外开放 |
5.2.3 扩大区域合作,促推中欧班列 |
5.3 面向国际,谋求共同发展 |
5.3.1 抓住时代机遇,推进经贸提升 |
5.3.2 利用劳动优势,探索协作共赢 |
5.3.3 发挥民族特色,推动跨境旅游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习近平科技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第2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 |
2.1 习近平科技观的概念界定 |
2.1.1 科技的含义 |
2.1.2 科技观的含义 |
2.1.3 习近平科技观的含义 |
2.2 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 |
2.2.1 中国古代科技思想 |
2.2.2 西方古今科技思想 |
2.3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基础 |
2.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思想 |
2.3.2 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 |
第3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与基本特征 |
3.1 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 |
3.1.1 萌芽阶段(1969 年-1982 年) |
3.1.2 初步形成阶段(1982 年-1993 年) |
3.1.3 形成轮廓阶段(1993 年-2012 年) |
3.1.4 丰富发展阶段(2012 年至今) |
3.2 习近平科技观的基本特征 |
3.2.1 创新性 |
3.2.2 人民性 |
3.2.3 时代性 |
3.2.4 前瞻性 |
3.2.5 开放性 |
3.2.6 保障性 |
第4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主要内容 |
4.1 科技创新观 |
4.1.1 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
4.1.2 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
4.1.3 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 |
4.2 科技体制改革观 |
4.2.1 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
4.2.2 深化基础科学研究体制改革 |
4.2.3 完善科技奖励制度 |
4.2.4 健全科技人才评价制度 |
4.3 科技战略观 |
4.3.1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
4.3.2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4.3.3 优先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
4.4 科技人才观 |
4.4.1 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
4.4.2 完善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 |
4.4.3 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
4.5 科技伦理观 |
4.5.1 使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人民群众 |
4.5.2 以绿色科技促进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 |
4.5.3 为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
4.6 科技全球治理观 |
4.6.1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
4.6.2 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
4.6.3 发挥科技创新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作用 |
第5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5.1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 |
5.1.1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境界 |
5.1.2 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理论的新飞跃 |
5.1.3 书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
5.1.4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视角 |
5.2 习近平科技观的现实意义 |
5.2.1 引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 |
5.2.2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 |
5.2.3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遵循 |
5.2.4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 |
5.2.5 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中国高铁“走出去”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高速铁路与“走出去”发展相关理论阐释 |
2.1 高速铁路的定义与特征 |
2.1.1 高速铁路的定义 |
2.1.2 高速铁路的特征 |
2.2 “走出去”发展的内涵 |
2.3 高速铁路与“走出去”发展的相互关系 |
2.3.1 高铁是“走出去”发展的拳头产品 |
2.3.2 “走出去”发展助力高铁升级换代 |
2.4 高速铁路“走出去”发展的理论基础 |
2.4.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交通发展的论述 |
2.4.2 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互动理论 |
第三章 中国高铁“走出去”的现状与挑战分析 |
3.1 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提出与规划 |
3.2 中国高铁“走出去”的重大意义 |
3.3 中国高铁“走出去”的现状 |
3.3.1 国内高铁发展概况 |
3.3.2 中国高铁“走出去”的现状 |
3.4 中国高铁“出海”面临的挑战 |
第四章 中国高铁“走出去”持续发展的合理选择 |
4.1 政府层面的战略选择 |
4.1.1 大力拓展国家“高铁外交” |
4.1.2 夯实高铁“出海”顶层设计 |
4.1.3 精准优化高铁投融资路径 |
4.1.4 扎实培育高铁“出海”所需人才 |
4.1.5 积极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
4.2 高铁企业的主动作为 |
4.2.1 加强高铁核心技术创新 |
4.2.2 推进中国高铁技术标准体系国际化 |
4.2.3 深化高铁“出海”知识产权保护 |
4.2.4 塑造中国高铁品牌形象 |
4.2.5 灵活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 |
4.2.6 强化高铁出海风险管控 |
4.2.7 开展高铁企业公共外交 |
4.3 外宣传媒的有效助推 |
4.3.1 增大境外公关和媒体传播力 |
4.3.2 转变高铁对外宣传思维方式 |
4.3.3 调整高铁外宣的策略和技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内蒙古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服务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 选题的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 |
一、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服务效能概述 |
(一) 服务效能的定义、影响因素 |
1. 服务效能的定义 |
2. 行政服务效能的相关影响因素 |
(二)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服务效能的界定 |
(三)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服务效能的特点 |
二、内蒙古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服务效能的现状 |
(一) 内蒙古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发展历程 |
(二) 内蒙古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服务效能体现 |
1. 服务能力 |
2. 服务途径 |
3. 服务效率 |
三、内蒙古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服务效能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一) 内蒙古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服务效能存在的问题 |
1. 职能定位不科学 |
2. 现行检测体系不完善 |
3. 把关与服务尺度掌握不明确 |
4. 内蒙古出入境检验检疫监管模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
5. 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 |
6. 兄弟单位缺少协调与联动 |
(二) 内蒙古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服务效能存存问题的原因 |
1. 检验检疫工作的复杂性 |
2. 经济环境的变化 |
3. 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 |
4. 监管不利信任危机不断涌现 |
四、提高内蒙古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服务效能的对策建议 |
(一) 准确把握职能定位 |
(二) 运用现代管理手段,规范工作程序 |
1. 建立管理体系的原则 |
2. 管理体系的范围和基本模式 |
3. 统一思想,协调一致,注重实效 |
(三) 全面发挥检验检疫把关和服务的双重效能 |
1. 建立科学快速的疫病疫情防控体系和工作机制 |
2. 加强检验检疫管理和创新模式 |
3. 利用检验检疫信息和技术优势,帮扶内蒙古特色产品出口 |
4. 坚持“科技兴检”战略,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 |
(四) 全面加强内蒙古出入境检验检疫队伍建设 |
1. 加强检验检疫人员素质建设 |
2. 加强检验检疫行风建设 |
3. 提升检验检疫文化建设 |
4. 实施质量管理和绩效管理,提高行政效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后“9·11”时代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基本概念 |
四、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与评价 |
二、国内文献综述与评价 |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框架 |
四、研究特色 |
五、研究限制 |
第二章 后“9·11”时代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政策 |
第一节 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法律与政策 |
一、《国防教育法》正式启动外语教学和区域研究 |
二、《文化教育相互交流法案》把外语教育和区域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
三、《高等教育法》对构成国际化的诸多要素提供系统性支持 |
四、《国际教育法》强调联邦政府资助和管理国际教育的责任 |
五、《国际教育备忘录》确定国际教育要服务于美国的世界领袖战略 |
第二节 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政策的出台与修订 |
一、“9·11事件”使美国再次处于"斯普特尼克"时刻 |
二、新保守主义势力抬头并对美国政治带来巨大影响 |
三、《爱国者法案》相关条款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造成严重冲击 |
四、《高等教育法》修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严格监控 |
五、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出现“钟摆现象”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后“9·11”时代美国高校学生国际流动的新方向 |
第一节 美国高校学生国际流动的数量与流向 |
一、美国接受外国学生人数稳定增长 |
二、美国派出学生主要前往欧洲国家 |
第二节 美国高校学生国际流动的下降与转向 |
一、美国接受外国学生人数持续下降 |
二、在美外国学生学习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
三、美国派出学生开始转向亚非拉国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后“9·11”时代美国高校师资国际流动的新特点 |
第一节 美国高校师资国际流动的广泛性 |
一、美国高校广泛接纳外国师资 |
二、美国高校不断向国外派出师资 |
第二节 美国高校师资国际流动的异常性 |
一、美国高校接纳外国师资开始变得艰难 |
二、联邦政府联合高校向国外派出师资的策略与效果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后“9·11”时代美国高校课程国际化的新方式 |
第一节 美国高校课程国际化的自发和系统性发展 |
一、课程国际化呈现出零星发展状态 |
二、课程国际化获得系统性发展 |
第二节 美国高校课程国际化服务于国家利益 |
一、课程国际化上升至与国家安全休戚相关高度 |
二、课程国际化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反应存在差异 |
三、课程国际化实施方式呈现综合化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后“9·11”时代美国高校外语教学的新地位 |
第一节 美国高校外语教学的语种与质量 |
一、外语教学科目中盛行欧洲语言 |
二、学生学习外语的总比例逐渐降低 |
三、学生学习外语的水平和质量总体偏低 |
第二节 美国高校外语教学的移位现象 |
一、美国对外语人才需求大量增加 |
二、联邦政府大力资助外语教学 |
三、高校采取措施加强外语教学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后“9·11”时代美国高校科学研究的新环境 |
第一节 美国大学学术自由的历史传统与价值 |
一、西方大学自由研究和探索的历史源远流长 |
二、美国大学提出并奉行保障学术自由的"三A原则" |
第二节 美国大学校园学术自由受到侵害的主要表现 |
一、"视同出口"规定严重危害理工科师生科研活动 |
二、"黑名单"冲击人文社会科学教师的言论自由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后“9·11”时代美国高校举办境外分校的新境遇 |
第一节 美国在19-20世纪举办的境外分校 |
一、境外分校主要为满足到国外传教的需要 |
二、境外分校及合作项目集中在国外的历史和文化名城 |
三、境外分校的教学模式以美国本土高校为蓝本 |
第二节 美国高校境外分校渗入政治与经济因素 |
一、高校举办境外分校受地缘政治影响 |
二、美国高校举办境外分校的总体发展形势 |
三、美国高校举办境外分校遭遇的困境 |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思考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存在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与获奖荣誉 |
四、严把国门为推动扩大出口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 [1]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D]. 马蓓. 新疆大学, 2020(06)
- [2]满洲里口岸对外贸易现状及对策研究[D]. 杨翔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3]习近平科技观研究[D]. 姚科敏.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4]中国高铁“走出去”发展研究[D]. 乔晓歌. 华东交通大学, 2017(10)
- [5]内蒙古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服务效能研究[D]. 李坤. 内蒙古大学, 2013(S2)
- [6]后“9·11”时代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新发展研究[D]. 李联明. 南京大学, 2012(07)
- [7]耕耘在吉林振兴的田野上[N]. 孙东巍,秦洪湖. 中国国门时报, 2010
- [8]盘点征程日 新风扑面来[N]. 孙霞云,罗莎,李长春. 中国国门时报, 2009
- [9]忆往昔足迹深深 看今朝号角阵阵[N]. 彭燮. 中国质量报, 2009
- [10]披肝沥胆为振兴——辽宁检验检疫局把关服务工作纪实[J]. 佟绍英. 中国检验检疫, 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