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硫化钼生产过程中酸浸参数的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孙凯学,冀亚利[1](2022)在《钼化工的绿色生产与发展前景》文中指出在全球经济日益发展的趋势下,环境保护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已经成为"绿色"。钼作为一种稀有金属其熔点非常高,因为其具有不同的化工产品形态,所以在化工生产中得到了非常广泛地应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近些年来钼化工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地拓展,从冶炼、机械制造、金属等传统行业逐步涉足到催化剂、核能等领域。钼化工也由以往的传统型朝着精细型发展,由污染型朝着清洁型发展,钼化工的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张青松[2](2021)在《基于二硫化钼和分子印迹材料的有机磷农药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有机磷农药能有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提高农产品产量。但不合理使用有机磷农药,导致其在环境中残留严重,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开发简单、高效、高灵敏度的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技术非常重要。目前,制备具有高吸附识别性能的材料成为科研人员在开发有机磷农药检测技术方面的研究热点。二硫化钼是一种新型材料,具有比表面积高、传质速率快、稳定性好等优点;分子印迹材料具有特异识别性、亲和位点多、稳定性高等优点。但是二硫化钼(复合物)合成步骤繁琐,不具备特异性吸附能力;分子印迹材料存在识别速度慢、吸附容量低等缺点。本研究通过材料的功能化联用,解决单一材料自身的不足,合成了具有高吸附容量和特异性识别功能复合材料。实验制备了花状二硫化钼、磁性花状二硫化钼以及磁性二硫化钼/分子印迹杂化材料,简化了合成条件,提高了材料性能。将其作为一种新型吸附剂引入到有机磷农药的富集检测中,为新型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实验通过简单的溶剂热法制备了花状二硫化钼材料,将其作为固相萃取吸附剂,考察了上样体积、淋洗液种类、洗脱试剂等萃取条件,建立了一种富集检测环境水样中的有机磷农药的SPE-HPLC-MS/MS方法。当上样体积为30m L,p H为7,淋洗液为5 m L H2O,洗脱溶剂为3 m L,丙酮/正己烷(1:1 v/v)时,在0.5~200 ng/m L范围内,8种有机磷农药线性关系良好,R2均大于0.9941。该研究将二硫化钼作为一种新的吸附剂引入到样品前处理过程中,对富集其它痕量污染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利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磁性花状二硫化钼,探索了其在富集检测有机磷农药中的应用。带正电荷的Fe3+通过配位作用附着在二硫化钼表面,在一定条件下,加入Fe2+和OH-反应生成磁性复合材料。通过一系列表征对合成的磁性复合材料进行了分析评价,制备的复合物具有比表面积大(243.1 m2/g)、磁性强、稳定性高等优点。利用磁固相萃取前处理技术吸附有机磷农药,考察了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洗脱试剂的等条件,确定了最佳的磁性固相萃取条件,建立了快速富集检测环境水样中有机磷农药的MSPE-HPLC-MS/MS方法。有机磷农药在三个不同的添加水平(10,20,50 ng/m L)下都有良好的回收率(86.1%~102.3%),相对标准差为1.4%~6.8%。所建立的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3)采用表面印迹技术,制备了以倍硫磷为模板分子的磁性二硫化钼/分子印迹杂化材料。通过动静态吸附实验和Scatchard方程对杂化材料的吸附性能进行分析评价,基于该材料建立了富集检测农产品(黄瓜、西葫芦、苹果和桃子)中5种有机磷农药的MSPE-HPLC-MS/MS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三个添加水平(20,50,100 ng/m L),5种有机磷农药的加标回收率良好(83.5%~105.2%)。实验所建立的MSPE-HPLC-MS/MS方法在富集检测农产品中有机磷农药时,具有耗时短、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该研究为富集检测农产品中的有机磷农药提供了一种选择性识别的吸附材料,对富集检测农产品中其它痕量污染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李洋[3](2021)在《二硫化钼真空提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硫化钼是重要的固体润滑材料及半导体材料,在柔性电子、透明晶体管、生物等一些先进领域也表现出潜在的应用前景。钼精矿是制备二硫化钼的主要原料,金属元素如砷、锡、铅、铋、锌、铁等的硫化物在辉钼矿浮选制备钼精矿的过程中与二硫化钼一起选出,需要在后续工艺中除去。现行化学浸出法除杂工艺存在成本高,流程长,污染严重等缺点。本文结合真空冶金的优势提出了真空蒸馏、真空氯化的方法分离杂质并提纯二硫化钼;结合氧化浸出深度除杂工艺,探索环保、高效、简便的二硫化钼提纯工艺。具体研究内容及进展如下:(1)基于钼精矿中金属硫化物的饱和蒸气压、真空分解过程的吉布斯自由能和平衡分压的计算,分析了真空蒸馏除杂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相同温度下,As2S3、SnS2、PbS、Bi2S3、ZnS的蒸气压远大于MoS2,可以通过真空蒸馏的方法除去;而FeS2、CuS加热时易分解为FeS、Cu2S,不能通过真空蒸馏除去,Bi2S3加热分解为铋蒸气和硫蒸气很容易挥发除去。(2)开展了二硫化钼真空蒸馏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5-15 Pa,蒸馏温度为1373 K,蒸馏80 min的条件下,杂质的脱除效果最佳。对冷凝物进行检测分析,原料中含量很低的PbS通过真空蒸馏被进一步蒸出,而含量相对较高的杂质元素Na、Al以氟化物形式挥发分离。二硫化钼的纯度由97.01%提高至99.18%。(3)开展了钼精矿真空蒸馏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5-15 Pa,蒸馏温度为1373 K,蒸馏80 min的条件下,杂质的脱除效果最佳。对收集的冷凝物进行检测分析,其中铅、锌、铋元素以硫化物形式挥发,此外还有少量氧化钼挥发。钼精矿品位提高约2%。(4)对金属氯化物的挥发性、硫化物与氯化钙在真空条件下反应的热力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0 Pa时,FeS可以被氯化成Fe Cl2挥发除去。钼精矿氯化焙烧除铁实验研究表明,1 Pa时,氯化钙与钼精矿质量比为1.5:1,温度为1123K时,Fe含量可降至0.43%。(5)开展了钼精矿蒸馏残留物氧化浸出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双氧水在反应釜中浸出钼精矿蒸馏残留物可进一步脱除铁、铜,随双氧水浓度的升高,去除效果越好。双氧水的浓度为30%时,铁、铜含量分别降至0.35%、0.0094%。
童曦[4](2020)在《隐晶质石墨/丁腈橡胶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及其组构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隐晶质石墨在我国分布广泛,资源丰富,但高附加值功能化利用技术落后。本论文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环境友好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研究”支持下,研究了隐晶质石墨成分、物相、结构及其构效关系;重点开展石墨酸处理提纯、表面改性及橡胶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力学性能评价与摩擦磨损行为研究;分析探讨隐晶质石墨影响橡胶复合材料力学和摩擦行为机理。论文的主要成果有:(1)采用机械研磨方法成功制备超细隐晶质石墨粉体,其集合体在晶粒尺度上有序排列而微晶间无序堆叠,结构缺陷多、尺寸小、表面粗糙度高,是其作为橡胶填料发挥功能属性的物理-化学基础。(2)采用机械共混法制备丁腈橡胶/炭黑/隐晶质石墨复合材料,获得优化工艺技术参数。研究发现,添加10 phr石墨的复合材料拉伸强度、300%定伸应力和撕裂强度较对比样品分别提高18.2%、11.0%和10.0%,认为石墨提高了分散性且与橡胶分子间存在C-H相互作用以及物理缠绕、范德华力和静电作用。(3)机械共混法制备的填充5 phr石墨的丁腈橡胶/炭黑/隐晶质石墨复合材料在干摩擦条件下的稳态摩擦系数和比磨损率与对比样品相比分别降低50.3%和51.3%,抗磨性能显着改善,主要归因于石墨形成连续润滑膜和厚度适宜的转移膜。但过量添加CG会导致大块料脱落进而引起磨损量增加。(4)采用液体丁腈橡胶改性石墨可提高界面相容性、浸润性和填料分散程度,进而改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但改性后复合材料在干摩擦状态下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略有增加,推测与液体丁腈橡胶增加黏着性并降低橡胶分子间作用力有关。(5)采用不同工艺制备羧基丁腈橡胶/隐晶质石墨复合材料,添加20 phr石墨时,乳液共混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拉断伸长率、撕裂强度和断裂能比机械共混法制备的分别提高17.1%,37.4%,30.0%和60.9%,表明乳液共混提高了石墨的增强效率,主要归因于分散程度的提高。采用乳液共混工艺制备填充5 phr石墨的复合材料,稳态摩擦系数和比磨损率较机械共混产物分别降低18.5%和47.8%,推测乳液共混提高填料分散并降低了摩擦生热,有助于润滑膜及转移膜形成。(6)采用酸处理提纯隐晶质石墨。添加8 phr提纯石墨制备的羧基丁腈橡胶/炭黑/隐晶质石墨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比未处理的分别提高10.8%和5.3%。石墨可改善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但酸处理后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更优,推测酸处理降低了硬质大颗粒杂质的磨粒磨损,且更容易形成润滑膜和转移膜。研究成果为隐晶质石墨高附加值功能化利用提供了新技术和理论依据。
石永杰[5](2021)在《二硫化钼纳米微粒去除水中铜、铅离子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城市化和工业化迅速的发展,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中水体中的重金属因为其污染范围广、无法被降解,不仅严重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也打破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处理水环境中重金属污染问题成为当下生态环境焦点问题。MoS2大部分以辉钼矿的状态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其结构与石墨烯相似是六方体晶体结构,物化性质优异并且稳定,经常被用于润滑、传感器、催化剂等领域,由于其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如今MoS2也因为自身优秀的吸附性能在重金属水污染处理领域开始大放异彩。本文用化学法合成制备出三种MoS2纳米微粒,分别使用硫代乙酰胺和钼酸钠制备出球状MoS2、硫化钠和钼酸钠制备出的片状MoS2以及加入诱导剂乙酰胺的MoS2,分别记作p-MoS2、s-MoS2、w-MoS2,通过XRD、SEM、XRF等仪器对其进行结构形貌表征分析,并通过改变溶液pH、吸附时间、溶液初始浓度、吸附温度全面研究了三种MoS2纳米微粒对水中铜离子和铅离子的吸附性能,最后动力学和热力学模型分析其吸附机理。本人在上面的研究基础上,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化学法制备出了三种MoS2纳米微粒,XRD、XRF和拉曼的结果表明MoS2纳米微粒成功制备,通过其SEM图可以看出s-MoS2为球形颗粒,存在团聚现象,p-MoS2呈现出片状结构,w-MoS2为不规则的形状,且边缘呈现褶皱形态,比表面积很大,这对其吸附重金属离子起到了关键作用。(2)用五水合硫酸铜和硝酸铅分别配制了铜离子溶液和铅离子溶液以待测试,将制备的三种MoS2纳米微粒放入配置好的待测溶液中作静置吸附,主要研究了不同吸附因素的改变对其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在pH为6、温度为80℃、浓度为80mg/L和吸附时间8h的条件下s-MoS2对水中铜离子吸附效果最好,吸附量可达88.175mg/g。在pH为7、温度为80℃、浓度为80mg/L和吸附时间8h的条件下p-MoS2对水中铅离子吸附效果最好,吸附量可达106.64mg/g。(3)室温下,用准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来阐述MoS2纳米微粒对重金属铜离子和铅离子的吸附过程。在吸附等温模型中,选用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对其吸附量和被吸附溶液的浓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并通过参数n和KP说明对s-MoS2铜离子的吸附性能最好,p-MoS2对铅离子的吸附性能最好。热力学研究发现当吉布斯自由能变化ΔG<0时,证明MoS2纳米微粒吸附废水中重金属铜离子和铅离子的过程是自发的,ΔG不断地降低,表明吸附环境温度越高,吸附效果会越好,并且标准焓变化ΔH>0和标准熵变化ΔS>0,说明MoS2纳米微粒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综上所述,MoS2纳米微粒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从水中去除重金属离子的纳米材料,这也证明MoS2纳米微粒在水环境处理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徐建昌[6](2020)在《钼化工的绿色生产与发展前景》文中研究表明钼酸铵系列产品、二硫化钼产品、高纯氧化钼产品是钼化工的三大主产品,以不同的形态,可被广泛应用于冶金、军工、电子、炉料、石油催化等各行业。传统的生产方法会造成高污染,金堆城通过技术引进、工艺改进,从源头到过程及末端,全程治理水、渣、气的污染,实现了绿色生产。
刘海龙[7](2020)在《无烟煤的提纯及其作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无烟煤,原矿品位一般为70-90%,是所有煤种中煤化程度最大的。因为无烟煤常与其他脉石矿物紧密结合又分布在黏土之中,导致其难被直接利用。目前无烟煤经简单处理后主要作能源燃料使用,这种方式不仅利用率低而且燃烧产物不利于环境保护。本文以福建天湖山无烟煤为对象,研究关于提纯及新应用的技术。在对原矿进行矿物学表征后,采用浮选-酸浸两步法进行提纯;再以提纯产物作为润滑油添加剂,通过超声、球磨两步骤原位制备表面活性剂包覆无烟煤的复合润滑油并进行摩擦学性能测试,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首先,对固定碳含量为76.42%的无烟煤原矿进行浮选提纯技术研究。原矿主要以块状形式存在,粒径主要分布在500-1000μm之间;主要的矿物杂质为石英、云母和绿泥石等;主要含有C、O、Si和Al等元素;缺陷程度较大(IDIG=1.70)。为了达到浮选要求,首先对原矿进行了球磨6h处理,该过程不仅能使块状原矿变成为片层状,而且不会破坏原矿的微晶结构。然后利用正交试验法进行了一次粗选试验,确定了影响浮选结果的主、次要因素和最佳的浮选条件:浮选浓度>起泡剂添加量>捕获剂添加量>抑制剂添加量,当浮选浓度为60g/L,起泡剂添加量为160g/L,捕获剂添加量为260g/L,抑制剂添加量为40mg/L。在最佳浮选条件下,通过一次粗选六次精选,将原矿的固定碳含量提高到93.17%,碳回收率为85.03%。然后,对浮选精矿又进行了化学提纯。在分析精矿的物性后,制定了混酸浸泡的试验方案,并通过控制变量法探究了混酸体积比、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酸浸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氢氟酸与硫酸体积比为3:2,反应时间为180min,反应温度为50℃时,能将固定碳含量提高到95.98%,灰分含量降低到0.14%。然而酸浸精矿的物性表明,酸浸过程可能会影响浮选精矿的微晶结构,降低精矿缺陷程度(ID/IG=1.26)。最后,分别以酸浸精矿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span80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和分散助剂,通过先超声后球磨处理原位制备出表面活性剂包覆无烟煤的润滑油。接着,探究了添加剂浓度、运行载荷、温度和转速等对润滑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定载荷150N下,表面活性剂包覆的无烟煤润滑油与基础油相比,其产生的平均摩擦系数、磨斑直径和磨损体积量分别降低了45.39%,60.13%和95.95%。而在变化的载荷、温度和转速下,这种润滑油也具有稳定的摩擦学性能。无烟煤能起到抗磨减摩作用归因于薄片状且分散性好的无烟煤能容易进入摩擦副当中并沉积于表面,形成保护薄膜,从起到承担载荷和修补缺陷的作用。
朱通[8](2020)在《飞机发动机风扇叶片压力面清洗参数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飞机发动机风扇叶片压力面全部采用人工清洗的方式,其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且能够损害工人的身体健康;同时,由于人为主观因素会存在清洗效果不达标等问题,极易诱发极大的飞行安全隐患。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一种能够代替人工并且具有快速、高效、环保、健康的飞机发动机风扇叶片压力面的清洗方式,同时对其进行清洗工艺设计与清洗过程中涉及到的参数进行优化是十分有价值的。首先,通过对比目前工业清洗方式以及研读飞机发动机风扇叶片压力面维修手册,确定飞机发动机风扇叶片压力面的自动化清洗方式。设计能够实现自动化清洗的飞机发动机风扇叶片压力面的工装夹具,并进行清洗机构的整体结构设计。为了达到自动化清洗的目的,根据所设计的机构对整套清洗流程进行了明确。其次,为提高飞机发动机风扇叶片压力面的清洗效果,须选择合适的超声波清洗参数。因此,对影响飞机发动机风扇叶片压力面清洗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为得到飞机发动机风扇叶片压力面的最优清洗参数组合,本文通过建立BP神经网络集预测模型,由正交试验获取神经网络测试数据,映射出工艺参数与质量指标的非线性关系;并通过采用模拟退火算法与改进遗传算法相结合的混合算法进行全局寻优,从而实现超声波清洗飞机发动机风扇叶片压力面高效、节能的目标。然后,根据飞机发动机风扇叶片压力面清洗的工艺参数优化结果,结合超声波清洗飞机发动机风扇叶片压力面的工艺流程,对飞机发动机风扇叶片压力面自动化清洗、润滑设备的整体硬件系统与相关软件系统进行设计。最后,针对目前叶片压力面清洗效果检测全部为人工检测的方式,存在标准差别大、效率低与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采取图像处理方式进行飞机发动机风扇叶片清洗效果的检测,进而实现清洗效果检测的标准化和数字化。通过对比目前常用参数优化算法与混合算法得到清洗参数,验证采用BP-SA-GA混合算法能够真正提高清洗效果、提高清洗效率,进而能够为飞机发动机风扇叶片压力面自动化清洗提供可靠的依据。
宋伟[9](2020)在《硒化钴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析氢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化石能源的存储量不断减少,氢能的开发和利用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同时,作为制备高纯度氢气的电化学催化剂的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论文通过简单的水热法合成了CoSe2/GO、Co@CoSe2/NC和CoSe/Mo Se2三种硒化钴基纳米复合材料作为电催化析氢的催化剂。使用X射线衍射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确定了复合材料的物相组成,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最后通过扫描伏安,循环伏安,交流阻抗等电化学手段测试了材料的催化和循环性能。具体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 使用改进的hummer法制备了氧化石墨烯,然后通过微乳液法将钴离子吸附到石墨烯表面生成氢氧化钴/石墨烯前驱体,最后CoSe2/GO通过水热硒化前驱体获得。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发现CoSe2均匀的分散在石墨烯表面,通过微乳液法制备的CoSe2粒径显着减小。经过电化学测试后,在酸性电解液中,当电流密度达到10 mA/cm2时该复合材料超电势仅有202 mV,并且拥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2. 使用传统方法制备出ZIF-67单体,之后通过700摄氏度煅烧退火获得Co/NC前驱体,最后使用水热法硒化前驱体获得目标产物Co@CoSe/NC。施加磁场后发现该复合材料具有磁性,并且经透射电镜观察后发现该复合材料依然保持了ZIF-67原本的多面体结构,并没有因为水热过程而解体。经过电化学测试后,在酸性电解液中,当电流密度达到10 mA/cm2时该复合材料超电势为192mV,而且其tafel曲线斜率仅有20 mV/dec。3. 通过第一步水热合成硒化钴,然后将硒化钴作为载体通过第二步水热在其表面生长了二硒化钼,最终获得CoSe/Mo Se2。通过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的图片可以明显的看出硒化钴和二硒化钼都是片状结构,并且在高倍透射下还发现硒化钴和二硒化钼之间存在异质结构。经过电化学测试后,该复合材料在酸性和碱性中都表现出了优异的催化活性。当电流密度达到10 mA/cm2时,CoSe/Mo Se2在酸性和碱性中的超电势分别为192 mV和115 mV。
王鹤霏[10](2020)在《石墨烯改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制备与防腐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属腐蚀所造成的事故与经济损失十分严重,而传统树脂基有机涂层体系尽管具备耐侵蚀能力强、体积稳定、环境友好、易于操作等优点,但也同时存在力学强度低、易于老化等性能缺陷。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以sp2杂化轨道组成蜂巢状晶格的二维碳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片层状结构和优异性能,适合用作有机防腐涂料的改性组分。为取得一种既简单方便又节省成本的高性能防腐涂层及其制备方法,本文参考金属基体表面的常规涂层工艺,通过石墨烯的引入得到一种高性能、长寿命、耐腐蚀的石墨烯改性复合涂层。本文首先以无水乙醇和甲苯为溶剂制备石墨烯分散液,进而通过喷涂法在金属基片上形成石墨烯薄膜,通过甄别试验检验石墨烯的阻锈能力。实验结果表明,石墨烯薄膜的存在明显改善了金属表面的锈蚀程度,证明石墨烯粒子对腐蚀性介质如水和氧气有很好的阻隔作用;定量对比不同材质金属试片,按抗腐蚀能力排序为:铝>紫铜>黄铜>铸钢。以石墨烯为研究对象,采用浸涂法制备石墨烯改性环氧树脂涂层,考察石墨烯掺量对环氧树脂复合涂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主要包括硬度测试、SEM表征以及盐雾试验、酸雾试验、耐酸性试验等防腐性能的定量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加入适量石墨烯(石墨烯的掺量为0.4%~0.6%)的复合涂层防腐性能明显优于纯树脂,原因在于石墨烯粒子改善了环氧树脂涂层表面的缺陷,大大提高了涂层的防腐性能。但过量的石墨烯分散不均匀,易发生团聚,导致涂层表面出现气泡孔洞,使复合涂层的防腐性能出现下降。研究进一步以石墨烯为对象,甲苯为溶剂,制备石墨烯改性聚丙烯酸树脂涂层,具体是以甲苯/树脂比例和石墨烯掺量为主要变量,进行力学性能测试、盐雾试验、酸雾试验、耐酸性试验等防腐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甲苯与聚丙烯酸树脂比例为4:1、石墨烯掺量为0.6%时,复合涂层防腐效果最优。甲苯作为稀释剂用于改善涂层材料的成膜性能,有利于提高涂层质量、降低成膜难度,但用量过大会导致涂层变薄甚至不连续,严重削弱复合涂层的防腐效果。随着石墨烯掺量的增加,复合涂层防腐蚀效果变好,然如若掺入过量,则会导致石墨烯粒子表面上形成的树脂包裹层变薄甚至不连续,破坏树脂基体的三维网状结构,导致复合涂层空隙变大,反而会加剧腐蚀介质的侵入。
二、二硫化钼生产过程中酸浸参数的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硫化钼生产过程中酸浸参数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钼化工的绿色生产与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钼化工行业发展现状 |
2 钼化工绿色生产的必要性 |
3 我国钼资源特点 |
4 钼化工产品的生产及应用 |
4.1 生产 |
4.2 应用 |
5 钼化工产品的发展前景及未来应用领域 |
5.1 发展前景 |
5.2 未来应用领域 |
6 结语 |
(2)基于二硫化钼和分子印迹材料的有机磷农药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1章 绪论 |
1.1 有机磷农药 |
1.1.1 有机磷农药简介 |
1.1.2 有机磷农药残留样品前处理方法 |
1.1.2.1 液液萃取 |
1.1.2.2 QuEChERS |
1.1.2.3 固相萃取 |
1.1.2.4 固相微萃取 |
1.1.2.5 磁固相萃取 |
1.1.3 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方法 |
1.1.3.1 仪器分析法 |
1.1.3.2 生物检测技术 |
1.2 二硫化钼 |
1.2.1 二硫化钼简介 |
1.2.2 二硫化钼的制备方法 |
1.2.2.1 剥离法 |
1.2.2.2 化学气相沉淀法 |
1.2.2.3 水热法 |
1.2.2.4 热分解法 |
1.2.3 二硫化钼的应用 |
1.2.3.1 催化领域 |
1.2.3.2 传感器领域 |
1.2.3.3 润滑剂领域 |
1.2.3.4 电化学领域 |
1.3 分子印迹技术 |
1.3.1 分子印迹技术概述 |
1.3.2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 |
1.3.3 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类 |
1.3.4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
1.3.5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应用 |
1.3.5.1 分离领域 |
1.3.5.2 仿生传感器领域 |
1.3.5.3 模拟酶催化领域 |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二硫化钼的制备及其在富集检测环境水样中有机磷农药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2.2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条件 |
2.2.3 MoS_2的制备 |
2.2.4 固相萃取过程 |
2.2.5 环境水样处理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花状二硫化钼的表征 |
2.3.2 固相萃取条件优化 |
2.3.2.1 上样体积 |
2.3.2.2 溶液的p H |
2.3.2.3 淋洗液 |
2.3.2.4 洗脱溶剂 |
2.3.3 重复使用性能 |
2.3.4 方法学评价 |
2.3.5 环境水样的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磁性二硫化钼的制备及其在富集检测环境水样中有机磷农药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3.2.2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条件 |
3.2.3 Fe_3O_4/MoS_2的合成 |
3.2.4 磁固相萃取 |
3.2.5 环境水样处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Fe_3O_4/MoS_2复合材料的表征 |
3.3.2 磁固相萃取条件优化 |
3.3.2.1 吸附剂的量 |
3.3.2.2 吸附时间 |
3.3.2.3 溶液的p H |
3.3.2.4 样品体积 |
3.3.2.5 洗脱溶剂 |
3.3.3 重复使用性能 |
3.3.4 方法学评价 |
3.3.5 环境水样的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磁性二硫化钼/分子印迹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富集检测农产品中有机磷农药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4.2.2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条件 |
4.2.3 Fe_3O_4/MoS_2/MIPs的合成 |
4.2.4 Fe_3O_4/MoS_2/MIPs的吸附性能评价 |
4.2.5 磁固相萃取过程 |
4.2.6 样品前处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Fe_3O_4/MoS_2/MIPs的表征 |
4.3.2 Fe_3O_4/MoS_2/MIPs的吸附性能 |
4.3.3 磁固相萃取条件优化 |
4.3.3.1 吸附剂的量 |
4.3.3.2 吸附时间 |
4.3.3.3 溶液的p H |
4.3.3.4 洗脱溶剂 |
4.3.4 Fe_3O_4/MoS_2/MIPs的特异性吸附实验 |
4.3.5 方法学评价 |
4.3.6 农产品的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创新点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二硫化钼真空提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钼矿资源及二硫化钼生产现状 |
1.1.1 钼矿资源 |
1.1.2 二硫化钼生产现状 |
1.2 二硫化钼的结构、性质及应用 |
1.2.1 二硫化钼的结构 |
1.2.2 二硫化钼的性质 |
1.2.3 二硫化钼的应用 |
1.3 高纯二硫化钼的制备工艺 |
1.3.1 物理提纯法 |
1.3.2 化学合成法 |
1.3.3 纳米及单层二硫化钼的制备方法 |
1.4 真空冶金在本文中的应用 |
1.4.1 真空蒸馏 |
1.4.2 真空氯化焙烧 |
1.5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真空蒸馏热力学分析 |
2.1 硫化物饱和蒸气压 |
2.2 硫化物真空热分解吉布斯自由能及分解压 |
2.2.1 硫化物真空热分解吉布斯自由能 |
2.2.2 硫化物真空分解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真空蒸馏提纯MoS_2的实验研究 |
3.1 实验原料、设备、步骤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设备 |
3.1.3 分析检测方法和仪器 |
3.1.4 实验步骤 |
3.2 蒸馏温度和蒸馏时间对提纯二硫化钼的影响 |
3.3 二硫化钼中杂质物相分析 |
3.4 真空蒸馏对二硫化钼层状结构的影响 |
3.5 提纯产物二硫化钼纯度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真空蒸馏提纯钼精矿的实验研究 |
4.1 实验原料、设备、步骤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设备及步骤 |
4.2 真空蒸馏提纯钼精矿的影响因素研究 |
4.2.1 蒸馏温度的影响 |
4.2.2 蒸馏时间的影响 |
4.2.3 压强的影响 |
4.3 钼精矿真空蒸馏机理分析 |
4.3.1 钼精矿杂质相组成分析 |
4.3.2 杂质真空挥发行为分析 |
4.3.3 残留物组成及结构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真空氯化焙烧除铁的研究 |
5.1 真空氯化热力学分析 |
5.2 钼精矿真空氯化焙烧实验研究 |
5.2.1 实验原料、设备、步骤 |
5.2.2 钼精矿氯化反应历程研究 |
5.2.3 氯化钙添加量及焙烧温度对除铁的影响 |
5.2.4 铁的挥发机制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氧化浸出除杂的研究 |
6.1 实验原料、器材及步骤 |
6.1.1 实验原料 |
6.1.2 实验器材 |
6.1.3 实验步骤 |
6.2 氧化浸出可行性分析 |
6.3 钼精矿蒸馏残留物氧化浸出实验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4)隐晶质石墨/丁腈橡胶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及其组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石墨特征与资源 |
1.1.1 石墨类型 |
1.1.2 石墨晶体结构 |
1.1.3 石墨的理化性质 |
1.1.4 石墨矿床成因 |
1.1.5 石墨资源 |
1.2 功能填料构效关系及结构缺陷 |
1.2.1 隐晶质石墨结构缺陷 |
1.2.2 功能填料结构缺陷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1.3 石墨/橡胶复合材料的性能 |
1.3.1 力学性能 |
1.3.2 导热性及导电性 |
1.3.3 摩擦磨损性能 |
1.4 石墨/橡胶复合材料制备技术 |
1.4.1 机械共混法 |
1.4.2 乳液共混法 |
1.4.3 溶液共混法 |
1.5 油封及其材料 |
1.5.1 油封及密封原理 |
1.5.2 油封用橡胶材料 |
1.6 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
1.6.1 选题背景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1.6.3 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1.6.4 完成的主要工作 |
2 丁腈橡胶/炭黑/隐晶质石墨复合材料力学与摩擦磨损性能 |
2.1 实验与表征方法 |
2.1.1 原材料及配合剂 |
2.1.2 试验配方 |
2.1.3 CG超细粉的制备 |
2.1.4 NBR/CB/CG复合材料的制备 |
2.1.5 表征方法 |
2.2 CG的微观形貌和组构 |
2.3 CG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 |
2.4 CG的结构缺陷 |
2.5 CG在NBR橡胶基体中的分散程度 |
2.6 受限聚合物层特征 |
2.7 NBR/CB/CG复合材料的网络结构 |
2.8 NBR/CB/CG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
2.9 NBR/CB/CG复合材料的动态压缩性能 |
2.10 NBR/CB/CG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 |
2.11 NBR/CB/CG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2.12 NBR/CB/CG复合材料的摩擦与磨损 |
2.12.1 摩擦系数时变性分析 |
2.12.2 比磨损率 |
2.12.3 摩擦磨损机理 |
2.13 本章小结 |
3 丁腈橡胶/炭黑/改性隐晶质石墨复合材料力学与摩擦磨损性能 |
3.1 实验与表征方法 |
3.1.1 原材料及配合剂 |
3.1.2 试验配方 |
3.1.3 改性CG的制备 |
3.1.4 NBR/改性CG复合材料的制备 |
3.1.5 NBR/CB/改性CG复合材料的制备 |
3.1.6 表征方法 |
3.2 改性CG表面特性 |
3.3 制备工艺对NBR/改性CG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 改性CG在NBR基体中的分散程度 |
3.5 NBR/CB/改性CG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3.6 NBR/CB/改性 CG 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 |
3.6.1 摩擦系数时变性分析 |
3.6.2 比磨损率 |
3.7 本章小结 |
4 制备工艺对羧基丁腈橡胶/隐晶质石墨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4.1 实验与表征方法 |
4.1.1 原材料及配合剂 |
4.1.2 XNBR/CG复合材料的制备 |
4.1.3 表征方法 |
4.2 XNBR/CG复合材料的界面相互作用 |
4.3 CG在 XNBR基体中的分散程度 |
4.4 XNBR/CG复合材料的疲劳生热 |
4.5 XNBR/CG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 |
4.6 XNBR/CG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4.7 XNBR/CG复合材料的摩擦与磨损 |
4.7.1 摩擦系数时变性分析 |
4.7.2 比磨损率 |
4.7.3 磨损形貌和机理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5 隐晶质石墨纯度对羧基丁腈橡胶/炭黑/隐晶质石墨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5.1 实验与表征方法 |
5.1.1 原材料及配合剂 |
5.1.2 CG提纯 |
5.1.3 XNBR/CB/CG复合材料的制备 |
5.1.4 表征方法 |
5.2 提纯前后CG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 |
5.3 CG的表面成分特征 |
5.4 CG的结构缺陷 |
5.5 CG在橡胶基体中的分散程度 |
5.6 XNBR/CB/CG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5.7 XNBR/CB/CG 复合材料的摩擦与磨损 |
5.7.1 摩擦系数时变性分析 |
5.7.2 比磨损率 |
5.7.3 磨损形貌和机理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6 主要结论与创新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二硫化钼纳米微粒去除水中铜、铅离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重金属废水 |
1.2.1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 |
1.2.2 重金属的危害 |
1.2.3 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方法 |
1.3 MoS_2 |
1.3.1 MoS_2的结构 |
1.3.2 MoS_2的制备方法 |
1.3.3 MoS_2的应用 |
1.4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选题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MoS_2的制备和表征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装置图 |
2.3 MoS_2的制备 |
2.3.1 纳米球MoS_2的制备 |
2.3.2 纳米片MoS_2的制备 |
2.3.3 微米MoS_2的制备 |
2.4 MoS_2的表征与分析 |
2.4.1 表征仪器 |
2.4.2 表征分析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oS_2吸附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3.2.2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 |
3.3 MoS_2对铜离子吸附性能研究 |
3.3.1 溶液pH对铜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分析 |
3.3.2 吸附时间对铜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分析 |
3.3.3 溶液浓度对铜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分析 |
3.3.4 吸附温度对铜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分析 |
3.4 MoS_2对铅离子吸附性能研究 |
3.4.1 溶液pH对铅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分析 |
3.4.2 吸附时间对铅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分析 |
3.4.3 溶液浓度对铅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分析 |
3.4.4 吸附温度对铅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oS_2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动力学与热力学研究 |
4.1 前言 |
4.2 MoS_2吸附铜离子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
4.2.1 MoS_2吸附铜离子动力学研究 |
4.2.2 MoS_2吸附铜离子等温模型分析 |
4.2.3 MoS_2吸附铜离子热力学研究 |
4.3 MoS_2吸附铅离子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
4.3.1 MoS_2吸附铅离子动力学研究 |
4.3.2 MoS_2吸附铅离子等温模型分析 |
4.3.3 MoS_2吸附铅离子热力学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获取专利列表 |
致谢 |
(6)钼化工的绿色生产与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钼资源的行业消费结构 |
1.1 钼资源储量分布 |
1.2 钼的应用行业结构和消费数量占比 |
1.3 金堆城钼产品的类型及分布 |
2 钼化工行业现状 |
3 金堆城钼化工生产 |
3.1 钼酸铵的生产 |
3.2 二硫化钼的生产 |
3.3 高纯氧化钼的生产 |
4 钼化工产品的发展前景 |
4.1 钼酸铵的产品生产 |
4.2 二硫化钼的生产 |
4.3 高纯三氧化钼的生产 |
(7)无烟煤的提纯及其作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煤资源概括 |
1.2.1 煤及其分类 |
1.2.2 无烟煤的资源分布 |
1.2.3 无烟煤的结构与性质 |
1.3 无烟煤提纯实验方法研究 |
1.3.1 浮选法 |
1.3.2 高温法 |
1.3.3 氯化焙烧法 |
1.3.4 氢氟酸法 |
1.3.5 碱酸法 |
1.4 润滑油及其添加剂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研究的创新点 |
1.6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2章 无烟煤浮选提纯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调浆 |
2.3.2 浮选 |
2.3.3 后处理 |
2.3.4 浮选工艺流程图 |
2.3.5 固定碳含量的测定 |
2.4 无烟煤原矿性能检测 |
2.4.1 样品粒径分析 |
2.4.2 原矿固定碳含量测定 |
2.4.3 原矿灰分元素含量分析 |
2.4.4 原矿主要矿物组成分析 |
2.4.5 原矿拉曼光谱分析 |
2.4.6 原矿SEM表征 |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5.1 球磨时间的影响 |
2.5.2 粗选试验结果 |
2.5.3 精选试验结果 |
2.6 无烟煤精矿性能检测 |
2.6.1 精矿粒径分析 |
2.6.2 精矿主要矿物组成分析 |
2.6.3 精矿元素含量分析 |
2.6.4 精矿拉曼光谱分析 |
2.6.5 精矿SEM表征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烟煤混酸浸泡提纯研究 |
3.1 引言 |
3.2 混酸法提纯无烟煤的工艺 |
3.2.1 原料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步骤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混酸反应机理 |
3.3.2 混酸体积比对固定碳含量的影响 |
3.3.3 反应时间对固定碳含量的影响 |
3.3.4 反应温度对固定碳含量的影响 |
3.4 提纯无烟煤的表征 |
3.4.1 矿物组成分析 |
3.4.2 元素含量分析 |
3.4.3 拉曼光谱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表面活性剂包覆无烟煤的制备及其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性能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
4.2.2 表面活性剂包覆无烟煤润滑油的制备工艺 |
4.2.3 润滑油添加剂的分散性能测试 |
4.2.4 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性能测试 |
4.2.5 样品的表征和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表面活性剂包覆无烟煤的表征结果分析 |
4.3.2 分散性能 |
4.3.3 摩擦学性能 |
4.3.4 润滑机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一、个人简历 |
二、研究成果 |
(8)飞机发动机风扇叶片压力面清洗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工业清洗现状 |
1.3 工艺参数优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1.5 论文组织构架 |
第二章 飞机发动机风扇叶片压力面清洗方案设计 |
2.1 叶片压力面清洗方式的选取 |
2.2 叶片压力面清洗机构设计 |
2.2.1 整体结构设计 |
2.2.2 工装夹具及清洗机构设计 |
2.3 叶片压力面清洗工艺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飞机发动机风扇叶片压力面清洗参数优化 |
3.1 叶片压力面超声波清洗影响因素分析 |
3.2 叶片压力面清洗参数优化 |
3.2.1 参数优化设计流程 |
3.2.2 BP神经网络的建模、训练和测试 |
3.2.3 SA-GA混合算法寻优 |
3.2.4 混合算法寻优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飞机发动机风扇叶片压力面清洗系统设计 |
4.1 硬件系统设计 |
4.1.1 系统结构与数据处理流程 |
4.1.2 系统工作流程 |
4.1.3 元器件选用 |
4.2 软件系统设计 |
4.2.1 触摸屏操作界面 |
4.2.2 抓取运动机构软件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清洗效果检测与参数优化对比 |
5.1 叶片压力面清洗效果检测 |
5.1.1 元器件选用 |
5.1.2 清洗效果检测方法 |
5.2 清洗参数优化对比 |
5.2.1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5.2.2 BP神经网络预测分析 |
5.2.3 优化结果对比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9)硒化钴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析氢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催化析氢原理 |
1.2 电催化析氢催化剂材料 |
1.2.1 Pt作为析氢催化剂 |
1.2.2 金属硫属化物催化剂作为析氢催化剂 |
1.2.3 过渡态金属磷化物作为析氢催化剂 |
1.2.4 过渡态金属氮化物作为析氢催化剂 |
1.2.5 过渡态金属碳化物作为析氢催化剂 |
1.2.6 非金属作为析氢催化剂 |
1.2.7 单原子材料作为析氢催化剂 |
1.2.8 非晶合金材料作为析氢催化剂 |
1.3 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内容,研究意义 |
1.3.1 选题依据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方法和表征手段 |
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设备 |
2.2 表征技术 |
2.2.1 X射线衍射 |
2.2.2 X射线电子能谱 |
2.2.3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
2.2.4 透射电子显微镜 |
2.3 电化学测试 |
2.3.1 电化学测试制样方法 |
2.3.2 线性扫描伏安 |
2.3.3 循环伏安 |
2.3.4 电化学阻抗谱 |
2.3.5 恒电位极化 |
第三章 微乳液法辅助合成CoSe_2/GO复合材料及其催化析氢性能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过程 |
3.2.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3.2.2 石墨烯/氢氧化钴前驱体的制备 |
3.2.3 CoSe_2/GO的制备 |
3.3 表征分析 |
3.3.1 物相分析 |
3.3.2 形貌分析 |
3.4 电化学测试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o@CoSe_2/N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析氢性能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过程 |
4.2.1 ZIF-67前驱体的制备 |
4.2.2 Co@CoSe_2/NC的制备 |
4.3 表征分析 |
4.3.1 物相分析 |
4.3.2 形貌分析 |
4.4 电化学测试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两步水热法合成CoSe/MoSe_2复合材料及其催化析氢性能的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过程 |
5.2.1 制备CoSe |
5.2.2 制备CoSe/MoSe_2和MoSe |
5.3 表征分析 |
5.3.1 物相分析 |
5.3.2 形貌分析 |
5.4 电化学测试分析 |
5.4.1 酸性电解液测试 |
5.4.2 碱性电解液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10)石墨烯改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制备与防腐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
1.1.1 金属腐蚀机理 |
1.1.2 腐蚀危害 |
1.1.3 金属防腐方法 |
1.2 石墨烯 |
1.2.1 石墨烯的历史 |
1.2.2 石墨烯的基本结构 |
1.2.3 石墨烯的制备 |
1.2.4 石墨烯的性质 |
1.3 石墨烯的防腐性能 |
1.3.1 石墨烯的防腐机理 |
1.3.2 石墨烯的防腐性能 |
1.4 石墨烯改性树脂基防腐涂层 |
1.4.1 环氧树脂基复合涂层 |
1.4.2 聚丙烯酸树脂及其石墨烯改性复合涂层 |
1.5 研究动机与意义 |
2 实验方法与设备 |
2.1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
2.1.1 实验原料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 涂层制备方法 |
2.2.1 石墨烯涂层的制备 |
2.2.2 不同溶剂下石墨烯涂层的制备 |
2.2.3 石墨烯改性环氧树脂涂层的制备 |
2.2.4 石墨烯改性聚丙烯酸树脂涂层的制备 |
2.3 阻锈性能测试 |
2.4 防腐性能测试与表征 |
2.4.1 耐中性盐雾实验 |
2.4.2 盐酸气氛酸雾实验 |
2.4.3 耐酸性实验 |
2.5 力学性能测试 |
2.6 扫描电子显微镜 |
3 石墨烯的阻锈性能 |
3.1 石墨烯薄膜阻锈效果的定性表征--甄别试验 |
3.2 石墨烯薄膜阻锈效果的定量表征 |
3.3 石墨烯薄膜不同溶剂下阻锈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4 石墨烯改性环氧树脂防腐涂层的结构与性能 |
4.1 石墨烯-环氧树脂涂层的力学性能 |
4.2 中性盐雾试验 |
4.3 盐酸气氛-酸雾试验 |
4.4 耐酸性试验 |
4.5 扫描电子显微镜 |
4.6 本章小结 |
5 石墨烯改性聚丙烯酸树脂涂层的结构与性能 |
5.1 力学性能测试 |
5.2 中性盐雾试验 |
5.2.1 甲苯树脂比例对防腐蚀能力的影响 |
5.2.2 石墨烯掺量对复合涂层的影响 |
5.3 盐酸气氛-酸雾试验 |
5.3.1 甲苯树脂比例对复合涂层的影响 |
5.3.2 石墨烯掺量对复合涂层的影响 |
5.4 耐酸性试验 |
5.4.1 甲苯树脂比例对复合涂层的防腐性能的影响 |
5.4.2 石墨烯掺量对复合涂层的影响 |
5.5 扫描电子显微镜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二硫化钼生产过程中酸浸参数的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钼化工的绿色生产与发展前景[J]. 孙凯学,冀亚利. 化工管理, 2022(01)
- [2]基于二硫化钼和分子印迹材料的有机磷农药检测方法的研究[D]. 张青松. 烟台大学, 2021(12)
- [3]二硫化钼真空提纯的研究[D]. 李洋.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隐晶质石墨/丁腈橡胶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及其组构与性能研究[D]. 童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5]二硫化钼纳米微粒去除水中铜、铅离子的研究[D]. 石永杰. 合肥学院, 2021(12)
- [6]钼化工的绿色生产与发展前景[J]. 徐建昌. 中国钼业, 2020(03)
- [7]无烟煤的提纯及其作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性能研究[D]. 刘海龙. 华侨大学, 2020(01)
- [8]飞机发动机风扇叶片压力面清洗参数优化研究[D]. 朱通.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 [9]硒化钴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析氢性能的研究[D]. 宋伟.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10]石墨烯改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制备与防腐性能研究[D]. 王鹤霏.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