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蝶类补遗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帅[1](2020)在《湖北省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牛科昆虫区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对湖北省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牛科昆虫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类学研究,研究结果如下:经调查统计湖北省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牛科昆虫共有75种,隶属于4个亚科54属,其中,沟胫天牛亚科32属48种,占总属数的59.25%,占总种数的64.00%,是最大的亚科;天牛亚科17属22种,占总属数的31.48%,占总种数的29.33%;花天牛亚科3属3种,占总属数的5.55%,占总种数的4.00%;锯天牛亚科最少,2属2种,占总属数的3.70%,占总种数的2.66%。目前,这是记录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牛科昆虫的第一份详细资料,研究发现1新种:中华华草天牛(Sinodorcadion chinense Xie&Wang,2020);1湖北新纪录属:六脊天牛属(Penthides Matsushita,1933);10湖北新纪录种:李氏纹虎天牛(Anaglyptus(Akajimatora)lizhigangi Li,2018)、寡白芒锦天牛(Acalolepta flocculata paucisetosa Gressitt,1938)、黑点象天牛(Mesosa(Perimesosa)atrostigma Gressitt,1942)、和平筒天牛(Oberea binhana Pic,1923)、日本原脊翅天牛(Atimura japonica Bates,1873)、黑翅短节天牛(Eunidia atripennis Yang,1988)、宝兴梭天牛(Ostedes binodosa Gressitt,1945)、齿角坡天牛(Pterolophia(Pterolophia)serrata Gressitt,1938)、三条艳虎天牛(Rhaphuma constricta Gressitt&Rondon,1970)和利天牛(Leiopus nigropunctatus Wallin,Kvamme&Lin,2012)。分析了后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天牛科昆虫标本54属75种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和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的组成情况,结果显示:后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天牛科昆虫区系有明显的中日界性质,与东洋界联系密切,而与古北界、新北界关系较远。其中跨中日界、东洋界两界分布的种类最多,共35种,占总种数的46.66%。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后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天牛科昆虫以华中区+华北区+华南区+西南区四区共有型种类最多,总计17种,占总数的22.66%。对于该保护区天牛科昆虫多样性的调查运用了Shanno Wien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来计算比较,结果表明:(1)1000-1200m海拔区间天牛多样性指数最高,1700-2000m海拔区间多样性指数最低。500-1000m海拔区间均匀度指数最低,1200-1400m海拔区间均匀度指数最高。1000-1200m海拔区间优势度指数最低,1700-2000m优势度指数最高。(2)4月多样性指数最低,7月多样性指数最高。4月均匀度指数最低,9月均匀度指数最高。8月优势度指数最低,9月优势度指数最高。(3)针叶阔叶混交带多样性指数最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多样性指数最高。灌草丛带均匀度指数最低,常绿落叶灌木混交带均匀度指数最高。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优势度指数最低,针叶阔叶混交带优势度指数最高。
赫福霞,谢桐音,朱祥春,郭自荣,徐纯柱,谢桂林[2](2013)在《黑龙江省帽儿山蝶类群落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选取老道沟(Ⅰ)、东北林业大学实习基地人工种植园(Ⅱ)、东北林业大学实习基地东山(Ⅲ)3个样地,于2011年8月中旬和2012年7月上旬对帽儿山地区蝶类群落进行调查研究。共采集蝶类1 028只,隶属5科29属47种,其中蛱蝶科的种类数(24)种,是该区优势类群;凤蝶科(20只)只有2种,是该区稀有类群。分析3个生境中蝶类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结果表明,生境条件变化对蝶类多样性产生明显影响,蝶类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变化一致,与优势度指数呈负相关性。
龙莎[3](2008)在《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访花昆虫种类及其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者于2005~2007年采用系统取样和随机取样相结合的方法对帽儿山地区3个不同区域(帽儿山、老山、老爷岭)内访花昆虫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在不同群落中,针对不同区域和月份对该地区的访花昆虫种类及数量进行了抽样统计,将调查到的物种进行了编目,并采用Shannon—Wiener信息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等级多样性指数、Simpson集中性指数对区域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优势访花昆虫的访花行为进行了描述。经初步整理鉴定和数据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帽儿山地区3个不同区域中共获取访花昆虫标本3008号,分别隶属于9目,60科,195属,276种,发现1中国新纪录种。从物种水平上分析: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半翅目,其它目所占比例很小。(2) 3个不同区域访花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H′与均匀度指数E和丰富度指数Ds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与优势度集中性指数λ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反。不同季节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E、丰富度指数Ds的变化规律如下:7月份>6月份>8月份>9月初;而优势度指数λ的变化顺序为:9月初>8月份>6月份>7月份。(3)在3个区域中,访花昆虫群落的种类和数量组成都有一定的差异,不同区域中多样性指数H′、优势度指数λ的变化顺序为:帽儿山>老山>老爷岭;均匀度指数E、丰富度指数Ds的变化顺序为:帽儿山>老爷岭>老山。(4)通过相似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个不同区域的相似性系数差异不是很大,其中帽儿山、老山和老爷岭的相似性都为中等不相似,相似性比较为:帽儿山—老爷岭>帽儿山—老山>老山—老爷岭。3个区域不同季节访花昆虫除六月份—七月份和七月份—八月份相似性为中等不相似,其它季节均为极不相似。(5)帽儿山开花植物上访花昆虫组成结构中,访花昆虫访问的植物种类一共有29个科,其中蔷薇科植物种类最多,毛茛科和菊科次之。从花的颜色看,访花昆虫主要采访白色、粉色等花朵,访问紫色花的比例比较小。从花序类型看,聚伞花序、总状花序、头状花序所占比重较大。从花冠的形状看,访花昆虫采访的花冠形状以辐射对称为主,漏斗状的则较少。(6)帽儿山地区访花昆虫群落的访花植物谱中,鞘翅目和双翅目被访植物科的谱带范围最宽,而螳螂目被访植物科的谱带范围最窄。并且在调查中发现长翅目、螳螂目中只有1个种类曾经对1种开花植物访问过。(7)通过对帽儿山地区访花昆虫的调查,统计数据后确定优势访花昆虫,并对9种访花昆虫进行了访花行为的描述。
王丽君,裴海英[4](2004)在《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蝶类补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2~2002年对帽儿山地区的蝶类进行补充调查,并对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植保系昆虫标本室收藏的1949年以来的蝶类标本进行整理与鉴定,计补充鉴定出62种,隶属于4科、11亚科、42属,其中有黑龙江省新分布记录种13种,即:眼蝶科3种、蛱蝶科5种、灰蝶科4种、弄蝶科1种。文中逐一记述各种学名和采集日期。
二、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蝶类补遗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蝶类补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湖北省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牛科昆虫区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天牛科昆虫分类研究情况 |
1.3 湖北省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概况 |
1.4 区系研究 |
第2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标本 |
2.1.2 工具 |
2.2 研究途径 |
2.2.1 采集 |
2.2.3 标本的鉴定 |
第3章 天牛分类特征 |
3.1 虫体方向 |
3.2 头部分类特征 |
3.3 胸部分类特征 |
3.4 腹部分类特征 |
3.5 鞘翅分类特征 |
3.6 足分类特征 |
第4章 种类描述 |
4.1 锯天牛亚科Prioninae Latreille,1802 |
4.1.1 土天牛属Dorysthenes Vigors,1826 |
4.1.2 裸角天牛属 Aegosoma Audinet-Serville,1832 |
4.2 花天牛亚科Lepturinae Latreille,1802 |
4.2.1 斑花天牛属Stictoleptura Casey,1924 |
4.2.2 小花天牛属Nanostrangalia chujoi(Mitono,1938) |
4.2.3 瘦花天牛属Strangalia Dejean,1835 |
4.3 天牛亚科Cerambycinae Latreille,1802 |
4.3.1 绿虎天牛属Chlorophorus Chevrolat,1863 |
4.3.2 格虎天牛属Grammographus Chevrolat,1863 |
4.3.3 纹虎天牛属 Anaglyptus Mulsant1839 |
4.3.4 艳虎天牛属 Rhaphuma Pascoe,1868 |
4.3.5 红胸天牛属Dere White,1855 |
4.3.6 纤天牛属Cleomenes Thomson, 1864 |
4.3.7 红天牛属Erythrus White, 1853 |
4.3.8 折天牛属Pyrestes Pascoe, 1857 |
4.3.9 瘤天牛属Gibbocerambyx Pic, 1923 |
4.3.10 皱胸天牛属Neoplocaederus Sama, 1991 |
4.3.11 褐天牛属Nadezhdiella Plavilstshikov, 1931 |
4.3.12 紫天牛属Purpuricenus Dejean, 1821 |
4.3.13 柄天牛属Aphrodisium Thomson,1864 |
4.3.14 拟柄天牛属Cataphrodisium Aurivillius,1907 |
4.3.15 茶色天牛属Oplatocera White, 1853 |
4.3.16 脊胸天牛属Rhytidodera White, 1853 |
4.3.17 拟蜡天牛属Stenygrinum Bates, 1873 |
4.4 沟胫天牛亚科Lamiinae Latreille, 1825 |
4.4.1 锦天牛属Acalolepta Pascoe,1858 |
4.4.2 多节天牛属Agapanthia Audinet-Serville, 1835 |
4.4.3 星天牛属Anoplophora Hope, 1839 |
4.4.4 黄星天牛属Psacothea Gahan, 1888 |
4.4.5 灰锦天牛属Astynoscelis Pic, 1904 |
4.4.6 白条天牛属Batocera Dejean, 1835 |
4.4.7 并脊天牛属Glenea Newman, 1842 |
4.4.8 墨天牛属Monochamus Dejean, 1821 |
4.4.9 粒翅天牛属Lamiomimus Kolbe, 1886 |
4.4.10 弱筒天牛属Epiglenea Bates, 1884 |
4.4.11 象天牛属Mesosa Latreille, 1829 |
4.4.12 污天牛属Moechotypa Thomson, 1864 |
4.4.13 脊筒天牛属Nupserha Chevrolat, 1858 |
4.4.14 双脊天牛属Paraglenea Bates, 1866 |
4.4.15 齿胫天牛属Paraleprodera Breuning, 1935 |
4.4.17 小筒天牛属Phytoecia Dejean, 1835 |
4.4.18 筒天牛属Oberea Dejean, 1835 |
4.4.19 粉天牛属Olenecamptus Chevrolat, 1835 |
4.4.20 重突天牛属Tetraophthalmus Dejean, 1835 |
4.4.21 短节天牛属Eunidia Erichson,1843 |
4.4.22 原脊翅天牛属Atimura Pascoe,1863 |
4.4.23 梭天牛属Ostedes Pascoe,1859 |
4.4.24 缝角天牛属Ropica Pascoe,1858 |
4.4.25 坡天牛属Pterolophia Newman, 1842 |
4.4.26 瘤筒天牛属Linda Thomson,1868 |
4.4.27 角胸天牛属Rhopaloscelis Blessing,1873 |
4.4.28 刺楔天牛属Thermistis Pascoe,1867 |
4.4.29 竿天牛属Pseudocalamobius Kraatz, 1879 |
4.4.30 六脊天牛属Penthides Matsushita,1933(湖北新纪录属) |
4.4.31 利天牛属Leiopus Audinet-Sreville,1835 |
4.4.32 华草天牛属Sinodorcadion punctulatum Gressitt, 1939 |
第5章 区系研究与分析 |
5.1 湖北省五峰后河天牛科昆虫种类组成 |
5.2 湖北省五峰后河天牛科昆虫区系分析 |
5.3 五峰后河天牛科昆虫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的分布情况 |
5.4 五峰后河天牛科昆虫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的分布情况 |
第6章 湖北省五峰后河天牛科昆虫多样性探究 |
6.1 不同海拔区间天牛科昆虫的多样性 |
6.2 不同月份天牛科昆虫的多样性 |
6.3 不同植被类型天牛科昆虫的多样性 |
第7章 讨论与结论 |
7.1 五峰后河自然保护区天牛科昆虫分类研究 |
7.2 五峰后河自然保护区天牛科昆虫区系研究 |
7.3 五峰后河自然保护区天牛科昆虫多样性研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图版 |
(2)黑龙江省帽儿山蝶类群落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概况 |
2 研究方法 |
2.1 调查时间、地点与方法 |
2.2 数据分析方法 |
2.2.1 多多样性分析采用以下参数 |
2.2.2 群落相似性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帽儿山蝶类群落的组成 |
3.2 帽儿山蝶类群落的特征 |
3.3 不同生境蝶类群落多样性 |
4 讨论 |
5 结论 |
(3)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访花昆虫种类及其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访花昆虫的研究现状 |
1.2.1 昆虫与植物的关系 |
1.2.2 访花昆虫访花行为的研究概况 |
1.3 昆虫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和研究趋势展望 |
1.3.1 昆虫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
1.3.2 昆虫生物多样性研究趋势展望 |
1.4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帽儿山地区自然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质地貌 |
2.1.3 土壤分布 |
2.1.4 气候特点 |
2.1.5 森林类型 |
2.1.6 森林资源 |
2.2 研究方法 |
2.2.1 野外取样方法 |
2.2.2 室内标本鉴定、数据分析 |
3 帽儿山地区访花昆虫多样性分析 |
3.1 帽儿山地区访花昆虫的组成特征 |
3.1.1 帽儿山地区访花昆虫中国新记录种记述 |
3.1.2 帽儿山地区访花昆虫群落组成 |
3.1.3 不同区域访花昆虫群落组成 |
3.2 帽儿山地区访花昆虫多样性分析 |
3.2.1 Shannon-Wiener信息多样性指数(H′) |
3.2.2 Pielou均匀度指数(E) |
3.2.3 Simpon优势度指数(λ) |
3.2.4 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 |
3.3 帽儿山地区不同区域访花昆虫群落的相似性分析及聚类分析 |
3.3.1 不同区域访花昆虫的相似性分析 |
3.3.2 不同区域访花昆虫的聚类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访花昆虫植物谱及访花行为的研究 |
4.1 访花昆虫对开花植物的选择行为 |
4.1.1 帽儿山地区开花植物上访花昆虫组成结构 |
4.1.2 花特征与访花昆虫选择性采集行为 |
4.2 访花昆虫植物谱 |
4.2.1 帽儿山地区访花昆虫群落的访花植物谱 |
4.2.2 访花昆虫与植物的关系 |
4.3 优势访花昆虫的访花行为 |
4.3.1 鞘翅目昆虫的访花行为 |
4.3.2 鳞翅目昆虫的访花行为 |
4.3.3 双翅目昆虫的访花行为 |
4.3.4 膜翅目昆虫的访花行为 |
4.3.5 半翅目昆虫的访花行为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讨论 |
结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蝶类补遗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北省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牛科昆虫区系研究[D]. 赵帅. 长江大学, 2020(02)
- [2]黑龙江省帽儿山蝶类群落多样性研究[J]. 赫福霞,谢桐音,朱祥春,郭自荣,徐纯柱,谢桂林.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3(06)
- [3]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访花昆虫种类及其多样性研究[D]. 龙莎. 东北林业大学, 2008(11)
- [4]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蝶类补遗研究[J]. 王丽君,裴海英.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