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2000年电信设备供应商市场与策略(三)(论文文献综述)
聂锐[1](2021)在《美国对它国跨国公司经济制裁研究》文中提出
邢小强[2](2020)在《Z通讯公司非洲国家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琳青[3](2020)在《M公司供应商管理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冯雪[4](2019)在《基于技术位的企业知识搜索策略研究 ——以华为和思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知识经济时代,加强、加快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第一要义。重组搜索理论认为,企业通过一系列的知识搜索行为来进行技术创新。在资源约束条件下,企业需要采取合适的搜索策略,不断平衡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以求在动荡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那么企业的知识搜索策略演化有哪些特征呢?如何科学地评判企业的知识搜索行为呢?本文以重组搜索理论为基础,结合生态学“适应性景观图”的思想,基于技术位这一概念构建“搜索范围、搜索深度、搜索价值”的三维分析框架,运用MATLAB软件,基于CPC分类号构建技术位测度方案,将关于搜索范围、搜索深度和搜索价值的测算落至实际操作层面。并以华为和思科2005-2015年在美国专利商标局申请的专利为例,描述两家企业知识搜索策略演化的特征及差异。本文通过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华为和思科在2005-2015年间的知识搜索策略均以本地搜索为主、远程搜索为辅,思科的搜索深度和搜索价值均普遍高于华为;(2)尽管思科在技术位布局方面遭到来自华为的威胁越来越大,但在两者共有的技术位中,思科搜索价值的优势一直十分明显,技术布局更有影响力,因此可以在技术竞争中一直保持优势;(3)对于两家企业而言,本地搜索得到技术位的价值普遍高于远程搜索得到技术位的价值,在两家企业的高价值技术位中,也是本地搜索到的技术位占绝大部分;(4)针对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本地搜索价值的变动同时受到其占总体搜索范围的比例和搜索深度的影响;远程搜索价值的变动更倾向于受到其占总体搜索范围的比例影响;而对于高价值的技术位来说,其价值的变动与搜索范围和搜索深度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关系。
崔静[5](2018)在《Z通讯公司无线产品泰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对现代生活来说,通讯已经成为人类最为基本的需求之一。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万物移动互联将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更为便捷,高效和丰富的生活方式,由此也将带来数据业务流量的高速增长,强大的市场需求使得未来电信运营商将继续保持较为高速的投资规模,尤其是随着5G时代的即将到来,业务流量和运营模式会进一步增长和丰富。而对于通讯设备行业的厂商来说,近些年老牌欧美国外厂家不断重组,绝对数量大幅减少,竞争力也不断弱化,而Z通讯公司经过长期的坚守和不懈的创新,无线产品从2G和3G时代的跟随,到4G时代的同步,进而将在5G时代实现超越,公司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也正是中国国家科技发展进步的具体体现。Z通讯公司在海外国际市场拓展多年,目前已为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信运营商提供完整的系统产品解决方案,但是就营业收入和市场份额来说,和其他竞争对手相比仍然有比较大的差距。本文选取泰国市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海外市场的一个缩影来进行分析,为Z通讯公司无线产品进一步在海外市场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过去,无线产品在泰国市场没有进行明确的目标市场细分,对自身定位不够清晰,任何机会都不想错过,形成广撒网的局面,有限的资源不能集中在目标客户上,偏向于低价格竞争的单一手段,无线产品市场占有率和产品本身的高性能并不匹配,整体的市场份额偏低,和竞争对手的份额比较而言,差距较大。论文运用经典营销理论,分析了无线产品全球整体形势和竞争格局后,聚焦于泰国市场的外部和内部环境,通过STP理论对泰国市场的移动运营商进行了分析梳理,确定了重点目标客户,明确在不同运营商所处的不同市场地位。以此通过技术领先和差异化定制推广的产品策略,竞争与合作的价格策略,铁三角项目一体化的直销渠道策略,以及展会宣传,样板点参观,定期技术交流等促销策略制定详细而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建议。最后,针对上述策略提出加强营销团队建设,提高合规意识和风控意识,来保障营销策略的有效实施。
程子阳[6](2010)在《电信业务资费均衡与定价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信产业的基础设施性使其成为了社会再生产和整个社会活动的共同外部条件,电信业广泛的外部经济性使其能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从中国电信市场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电信资费及其规制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运用经济博弈论、市场营销学、产业经济学和经济数学等理论与方法对电信业务资费均衡与定价模式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三部分的内容:电信资费竞争的均衡与合作的可能性;电信业务定价的基础,包括电信资费的影响因素和电信业务资费结构的发展趋势;有效定价模式下的定价策略。首先,根据构建的价格竞争博弈模型,本文研究了电信运营商之间出现价格战的原因,指出了价格竞争的纳什均衡点,均衡点是产量相对小的运营商的单位边际成本加上单位固定成本之和,即(C2+C1/qj,C2+C1/qj);资费均衡点是电信业务定价模式的参照点。同时根据价格合作博弈分析,指出了电信运营商之间出现价格合作的条件,而随着运营商数量的增大,维持垄断高价必然越来越困难;价格合作是在偏离均衡点,虽然价格合作具有不稳定性,但还是有存在的可能性。根据博弈分析的结果,本文证明了电信业务宜实行上下限规制,以实现政府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第二,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结合他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电信资费影响因素模型”。根据构建的动态博弈模型,用重复博弈的方法预测了2008年电信业重组前移动通信的市场份额,并用数据证明了预测结果的正确性;基于三大运营商当前的实力差别,用动态博弈模型预测了重组后稳定状态下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市场份额(用户数)之比为4:2:1。指出了在国内市场份额趋于稳定的情况下,理性竞争是良策,中国的电信企业必须开拓国际市场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本文指出,由于中国当前以及预期的电信市场结构失衡,虽然在全球范围内不对称规制逐渐变弱,但在中国还有存在的必要;电信资费不对称规制是给规模小的运营商更多存活空间。科特勒认为公司在进行综合定价时要建立一种价格结构,它可以反映诸如地区需求和成本、市场细分要求、购买时机和其他因素的变化情况;对电信业而言,价格结构就是资费结构,包括总体电信业务资费结构和单项电信业务资费结构,电信资费结构是电信业务定价的基础;文章指明了电信资费结构的发展趋势,同时指出政府规制、技术进步、市场竞争和其他因素,都在促使电信资费结构从严重脱离电信资费均衡点到向电信资费均衡点进行靠拢。第三,根据科特勒对价格竞争的经典论述,推论出了中国电信企业有效的定价原则是“关注竞争者,兼顾消费者福利和自身利润,主动应对竞争”,而“循环式战略导向定价流程”符合这种定价原则。而在这种定价原则指导下的定价模式是“兼顾消费者福利和电信企业利润”的双赢定价模式,这种定价模式强调以顾客为中心,是电信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正和博弈。双赢定价模式能够增加电信业务使用总量,在规模经济性和网络外部性效应的正反馈作用下增加社会总福利。依据双赢的定价模式,本文研究了以企业为中心的定价策略和以客户为中心的定价策略,指明了电信业务定价策略的发展趋势。
李志刚[7](2010)在《第三方电信服务提供商营销策略研究 ——基于CY公司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电信企业专业化发展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各大电信运营商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纷纷将非核心的电信业务进行外包,以便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电信服务外包业务快速增长,电信服务外包市场逐渐形成。电信服务外包市场的良好前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这个新兴行业中来,其结果也导致该行业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才能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是每个电信外包服务企业都十分关心的问题。然而,由于目前国内对服务行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营销策略比较陌生,所以,如何在电信服务外包行业有效实施营销活动便成了普遍关注的难点问题。本文以电信服务外包行业为背景,以专业第三方电信服务提供商CY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论证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CY公司的营销策略做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力图通过对CY公司营销模式的研究,探讨出如何在电信服务外包企业中构建并有效地实施服务营销的方法。本文的主要内容是:1.系统分析了我国电信服务外包市场的形成过程及其发展趋势。2.依次采用PEST环境分析法、波特行业五力模型和SWOT分析法,对CY公司的外部营销环境和内部营销环境做了系统的分析。3.运用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分析了CY公司的营销战略,并用营销组合理论分析了CY公司具体的营销策略。4.以CY公司实施过的一个项目为例,说明了电信服务企业实施服务营销的一般流程和方法。
王岚[8](2009)在《网络外部性市场中的技术创新和竞争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信产业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通信设备常常具有沉没成本很大,可变成本较小的特征,设备价格随着市场规模递减。由于通信网络存在着互联互通的要求,通信设备还具有标准化,兼容性,安装基础,转换成本等网络外部性的特征,即需求方的规模效应,致使新技术产品的应用存在着一定的临界容量。与此同时,通信产业的技术创新脚步却越来越快,从计算机到通信网络,技术进步一直是每一到两年翻一番,至今看不到停下来的迹象。规模效应和技术创新的双重特征使得通信产业和传统行业相比,在市场竞争中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从表面上看,规模效应和技术创新似乎有些矛盾,企业如何面对“市场驱动”和“技术驱动”的产品策略,新技术产品是否能够赢得市场,设备供应商和运营商一起如何构建有序共赢的新型产业链,本文正是带着这些问题,从通信产业链的底层一设备供应商的角度,对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市场中的技术创新和竞争策略一步一步的深入剖析。整个经济学发展的过程,从自由竞争到完全垄断,可以说是以竞争为主线的。竞争就离不开战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战略三部曲中《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实现了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创新性兼容,并把战略制定过程和战略实施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总结出“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及“专一化战略”三大基本竞争战略。在波特看来,竞争优势是所有战略的核心,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作出选择,必须决定希望在哪个范畴取得优势。随着信息产业的兴起,Jeffrey Rohlfs于1974年对电信服务的研究中发现消费行为之间的互相影响,后来经济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网络外部性(或称为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网络外部性对市场竞争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在网络外部性的市场中,企业可以通过“价格歧视”,“转换成本”,“市场壁垒”,“标准竞争’’等方法,进一步增加规模效应的正反馈作用。在新古典经济学,技术创新被长期地忽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直到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推动下知识社会的形成及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一步被认识,科学界进一步反思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创新经济学的鼻祖、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34年定义了经济发展中的创新理论,并首次将发明创造与技术创新相区别。熊彼得还阐明了技术创新和R&D的关系。没有R&D就没有技术创新,即企业技术创新的前提是R&D的活动,但技术创新的价值是通过市场环节体现的。因此,创新三阶段的最后一个阶段“创新扩散”是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的体现。在扩散阶段,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Pearl和J.Reed(1920)首次在生物繁殖研究中发现S型扩散曲线,后被广泛用于生物生长过程和产业新技术创新成长过程的描述。在S型的曲线中,新技术首先存在着起飞点,经过起飞点,才能进入快速扩散期。在GeoffreyMoore的1957年的技术采用生命周期理论中,存在着从早期采用者到早期大多数的拐点,同样表明新技术的扩散存在着临界点。技术创新本身就是重要的竞争策略。1990年海默和帕拉德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技术战略受到了重视,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也论述了技术竞争的问题。在网络外部性的市场中,例如开发何种技术,是否在技术中寻求领导地位,技术许可证的作用等问题必然为企业带来了很多决策选择。具体体现在技术创新周期的各个阶段,企业面临着R&D投入阻挠博弈,“渐进性”和“革命性”技术选择博弈,需求方偏好的“迎合”或是“调整”,等等。最为重要的是,网络外部性导致市场新进入者的网络规模存在着临界容量,而新技术扩散本身存在着起飞点,导致新技术要么是不进入,要么就已经是很大规模了,技术选择在企业的生命周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涌现出大量关于网络外部性的相关文献,也有针对网络外部性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分析,总的来说,网络外部性对技术创新和竞争策略的影响的研究才刚刚开始,现有文献对该领域的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现有的文献对于技术创新生命周期理论都是按照“线性“创新模式顺序方式分析,将创造,创新,扩散等阶段分别考虑,没有将其作为一个反馈的系统来分析不同阶段之间的影响。(2)国内外有关网络外部性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大部分是围绕R&D投入激励,技术兼容性,技术标准竞争等展开,缺乏对技术扩散阶段(新技术如何赢得市场)的策略研究。(3)虽然国内对通信产业的竞争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是主要是针对国内运营商市场,还没有针对设备供应商市场的实证分析。本文在现有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系统的分析了通信市场中网络外部性对技术创新和竞争策略的影响,全文分为八章。第一章为绪论,通过对通信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出发,引出本文要研究的内容。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为市场竞争、技术创新周期和竞争策略的理论研究部分,是本文重要的理论基础。第四章到第六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依次从技术创新周期的创造阶段,创新阶段,扩散阶段,建立了企业R&D投入阻挠模型,新技术选择的模型,新技术采用的模型,分析网络外部性在不同阶段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别讨论了各个阶段的竞争策略。第七章为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以光网络技术发展为主线,讨论了几个通信巨头由于在不同技术阶段采用不同的策略,从而导致的兴衰与成败。本部分的案例分析与前面的理论分析相互验证,从而进一步探讨中国通信设备市场的竞争策略,并从运营商以及整个产业链的角度,深度分析现有的策略和长期社会福利的关系,回答第一章提出的问题。第八章为全文的回顾。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根据熊彼得的技术创新理论,本文首次将网络外部性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成创造阶段-创新阶段-扩散阶段进行研究,并且分析了不同阶段之间的反馈作用,从而形成了网络外部性市场中的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2)在“企业R&D投入阻挠模型”,“新技术选择模型”,“新技术采用模型”中,对原有的模型进行了扩展。“企业R&D投入阻挠模型”中,通过不完全信息的博弈论分析方法,研究在位者和进入者对是否首先进行技术创新进行决策。“新技术选择模型”中,通过构建对称效率和不对称效率模型,分析了企业自身的研发效率、技术不确定性、市场需求等因素对于技术选择的影响。在“新技术采用模型中”,对Qz.Shy的“迭代模型”进行改进,将不同阶段的网络规模进行叠加,更加符合现实情况,并且利用数值仿真的方法,分析了技术采用延迟时间和初始规模,兼容性,技术质量的提高之间的关系。(3)通过对技术扩散阶段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发现由于存在着临界容量,网络外部性在一段时期阻碍了新技术的采用,但是从另一方面,安装基础的惰性也成为技术创新的激励,只有剧烈的技术创新才能突破临界规模的限制,从而带动技术进步和社会福利的提升。(4)本论文中用光网络技术发展在中国的应用实例,分析了不同厂商技术创新的特点和新技术产品进入市场采取的不同策略,从而得出中国运营商和本土供应商之间的博弈和合作的结论。随着中国电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通信产业R&D竞争日趋激烈,本文的研究不仅对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而且对于建立良好的企业竞争环境,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张灿峰[9](2008)在《关系营销策略在通信设备企业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为了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在基础通信领域的投入持续了近二十年的高速增长,每年投资规模的增长都超过了40%,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相应的国内通信设备企业也从无到有,随着国内基础通信网络的建设一起成长,成为增长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一个产业,出现了华为、中兴、大唐、巨龙、金鹏等大型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此时的电信市场是一个增量市场,各大电信运营商对设备的需求量逐年增大,完全是一个卖方市场。经过多年的持续投入,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了一个技术先进、业务齐全、覆盖全国、通达世界的现代通信网络。但从2002年以来,随着中国电信的改革和重组,我国电信业的市场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最初的个别运营商垄断市场转变为数家大运营商主导、多家小运营商参与、新运营商不断加入的市场竞争新格局;同时电信运营商也在规范自身的业务流程,对设备的固定投资更趋于理性,经过从1992年到2002年十多年的发展,已构建了庞大的基础通信网络,已能满足当前业务的要求,因此对通信设备的需求量也相应下降,在这种行业大环境下,通信设备企业原有传统的交易营销模式已不能满足电信业客户的需求。通信设备企业如何成功的转变营销模式,以求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成为目前通信设备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当前电信市场大环境下的通信设备企业和电信业的市场特征分析及对当前电信业的竞争格局和战略目标的变化分析,力图把关系营销的理念纳入到通信设备企业的营销战略中,为关系营销在通信设备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提供可以借鉴的相关理论、方法与策略;应用关系营销理论来调查、分析、研究及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而归纳总结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关系营销策略,以便帮助通信设备企业走出目前的营销困境,对通信设备企业的营销实践有着重大的意义。
李崑[10](2008)在《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3G市场竞争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着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其管理学经典着作《竞争战略》中提出了企业战略的中心问题是应对竞争的观点。之后,通过低成本、差异化、专一化战略来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树立竞争优势,成为企业在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管理实践中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但随着各行业竞争情况的不断变化以及企业经营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特别是创新和变革所导致的新兴行业的诞生和企业形式的出现,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对于外资电信设备制造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战略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为此,本文结合竞争力分析和竞争战略的基本理论,对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在中国3G市场所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从对企业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作出积极反应以及提升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来确立市场竞争优势这两个方面,深入研究了爱立信在中国3G市场的竞争策略,希望对公司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实现长久持续发展有所帮助。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提出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并阐述了选题的理论背景和实际背景以及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阐述了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价值链理论与价值链分析对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影响以及钻石体系和产业集群对竞争力的影响;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论文的重点章节;第三章首先介绍了爱立信的概况,然后对全球电信发展形势以及中国电信产业政策对3G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指出爱立信不仅要对竞争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反应,还要根据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塑造有利于自己的竞争环境;第四章在前一章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重点研究了爱立信加强自身变革、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所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并以保持技术和市场领先地位、优化和巩固卓越运营为目标,提出了一些策略性的建议。
二、美国2000年电信设备供应商市场与策略(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2000年电信设备供应商市场与策略(三)(论文提纲范文)
(4)基于技术位的企业知识搜索策略研究 ——以华为和思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知识搜索策略的研究 |
1.2.2 技术位的研究 |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1.1 行为理论 |
2.1.2 重组搜索理论 |
2.1.3 技术景观理论 |
2.1.4 理论小结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技术位的概念 |
2.2.2 搜索范围 |
2.2.3 搜索深度 |
2.2.4 搜索价值 |
2.2.5 基于技术位的知识搜索策略三维分析框架 |
3 华为、思科知识搜索策略演化研究 |
3.1 研究设计 |
3.1.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3.1.2 技术位的操作方法 |
3.2 技术布局比较 |
3.2.1 华为、思科技术位统计 |
3.2.2 华为、思科技术布局 |
3.3 知识搜索策略演化分析 |
3.3.1 搜索范围 |
3.3.2 搜索深度 |
3.3.3 搜索价值 |
3.3.4 高价值技术位搜索特征 |
4 结论与启示 |
4.1 研究结论 |
4.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
4.2.1 理论贡献 |
4.2.2 实践启示 |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Z通讯公司无线产品泰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 论文整体框架 |
第2章 市场营销理论概述 |
2.1 市场营销发展综述 |
2.2 理论概述 |
2.2.1 PEST分析法 |
2.2.2 SWOT分析法 |
2.2.3 STP理论 |
2.2.4 4P营销理论 |
第3章 无线通信市场现状 |
3.1 无线通信概述 |
3.1.1 无线通信的发展历程 |
3.1.2 无线网络拓扑结构 |
3.2 无线市场的全球概况 |
3.2.1 无线市场运营商投资情况 |
3.2.2 无线市场设备商竞争格局 |
3.2.3 小结 |
第4章 泰国无线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4.1 外部环境分析 |
4.1.1 泰国市场环境分析 |
4.1.2 泰国运营商简介 |
4.1.3 泰国无线设备供应商市场竞争情况 |
4.2 内部环境分析 |
4.2.1 Z通讯公司介绍 |
4.2.2 无线产品的波士顿矩阵分析 |
4.2.3 Z通讯公司泰国市场SWOT分析 |
4.3 目前无线产品在泰国市场存在的问题 |
第5章 无线产品的营销策略建议 |
5.1 泰国市场STP分析 |
5.1.1 泰国市场细分 |
5.1.2 目标运营商选择 |
5.1.3 目标市场定位 |
5.2 产品策略 |
5.2.1 标准化产品技术领先 |
5.2.2 差异化产品灵活定制 |
5.2.3 单一的产品营销到解决方案营销的转变 |
5.2.4 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 |
5.3 价格策略 |
5.3.1 报价策略 |
5.3.2 汇率策略 |
5.4 渠道策略 |
5.5 促销策略 |
5.5.1 品牌宣传 |
5.5.2 营销推广 |
5.5.3 公共关系营销 |
第6章 无线产品的营销策略实施 |
6.1 加强国际市场营销团队的建设 |
6.1.1 营销本地化 |
6.1.2 中方员工的稳定性 |
6.1.3 营销技能提升 |
6.2 加强营销团队的合规意识 |
6.3 防范国际营销风险 |
第7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电信业务资费均衡与定价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4.1 论文研究内容 |
1.4.2 论文逻辑结构 |
1.5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文献评论 |
2.1 引言 |
2.2 电信业经济特征相关理论 |
2.2.1 电信业生产的网络性 |
2.2.2 电信产品的服务性 |
2.2.3 电信行业的基础设施性 |
2.2.4 电信市场的可竞争性 |
2.3 价格理论研究及其趋势 |
2.3.1 价格理论的研究情况 |
2.3.2 价格理论的研究趋势 |
2.4 电信资费 |
2.4.1 电信资费体系与内容 |
2.4.2 对垄断行业资费的研究 |
2.4.3 对中国电信资费的研究 |
2.5 电信资费规制 |
2.5.1 政府对电信资费规制的必要性与目标 |
2.5.2 国外电信资费规制的方式及对我们的启示 |
2.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电信业务资费均衡与定价模式导论 |
3.1 引言 |
3.2 电信资费竞争存在均衡点 |
3.3 电信业务定价的双赢模式 |
3.4 电信业务的定价流程 |
3.4.1 循环式战略导向定价流程 |
3.4.2 战略导向定价符合电信企业的定价原则 |
3.5 中国电信资费的发展历程 |
3.6 中国电信资费的形成过程 |
3.7 中国电信行业的现状与待解决问题 |
3.7.1 三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不对称 |
3.7.2 电信综合价格水平不断下降 |
3.7.3 移动业务分流固话业务明显 |
3.8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电信资费竞争均衡与合作均衡 |
4.1 引言 |
4.2 电信资费竞争模型 |
4.3 电信资费竞争的纳什均衡 |
4.3.1 价格战的原因 |
4.3.2 资费竞争的纳什均衡 |
4.3.3 电信资费均衡的特点 |
4.3.4 资费竞争纳什均衡的实证 |
4.3.5 电信资费竞争均衡点是定价模式的参照点 |
4.4 电信资费合作的均衡 |
4.4.1 电信资费合作的条件 |
4.4.3 资费合作具有可能性 |
4.5 电信资费实行上下限规制是趋势 |
4.5.1 上下限规制的必然性与规制范围 |
4.5.2 上下限规制的环境已经成熟 |
4.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电信资费的影响因素 |
5.1 引言 |
5.2 基本模型 |
5.3 成本是影响电信资费的因素 |
5.3.1 成本影响电信资费的经济分析 |
5.3.2 成本对电信资费的影响 |
5.4 消费者需求价格弹性是影响电信资费的因素 |
5.5 技术革新对电信资费的影响 |
5.6 电信资费影响因素模型 |
5.7 中国电信规制体制函待完善 |
5.8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电信资费竞争均衡要求资费不对称规制 |
6.1 引言 |
6.2 基本模型 |
6.3 重组前移动通信市场份额的分析与实证 |
6.3.1 重组前移动通信市场份额的博弈分析 |
6.3.2 重组前移动通信市场份额的实证分析 |
6.4 重组后电信业市场份额的预测 |
6.4.1 稳定状态下电信业市场份额预测 |
6.4.2 理性竞争下开拓国际市场 |
6.5 电信资费竞争均衡要求资费不对称规制 |
6.5.1 不对称规制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减弱 |
6.5.2 资费不对称规制是给规模小的运营商更多生存空间 |
6.5.3 电信资费不对称规制的重点是移动业务 |
6.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电信资费结构在向资费竞争均衡点靠拢 |
7.1 引言 |
7.2 电信资费结构的定义与内容 |
7.2.1 总体电信业务资费结构 |
7.2.2 单项电信业务资费结构 |
7.3 总体电信资费结构在向资费竞争均衡点靠拢 |
7.3.1 电信全业务在向资费均衡点靠拢 |
7.3.2 同网同价还需要较长过程 |
7.3.3 取消网内外差别定价是向资费均衡点靠拢 |
7.3.4 总体电信业务资费结构调整是向资费均衡点的靠拢 |
7.4 单项电信资费结构在向资费竞争均衡点靠拢 |
7.4.1 手机月租费向取消方向靠拢 |
7.4.2 上限规制将不断降低手机漫游费 |
7.4.3 用可选择三部资费解决固定电话月租费问题 |
7.4.4 单项电信业务资费结构的变化是向资费均衡点靠拢 |
7.5 电信企业要使用合理的资费结构 |
7.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双赢定价模式下的定价策略 |
8.1 引言 |
8.2 细化的电信企业定价原则 |
8.2.1 电信业务定价的特点 |
8.2.2 细化的电信企业定价原则 |
8.3 双赢定价模式下以企业为中心的定价策略 |
8.3.1 关注顾客让渡价值的成本导向定价法 |
8.3.2 主动应对竞争定价法 |
8.3.3 依据产品生命周期定价法 |
8.4 双赢定价模式下以客户为中心的定价策略 |
8.4.1 差别定价 |
8.4.2 差别定价能够兼顾运营商利润与消费者福利 |
8.4.3 资费套餐的本质是差别定价 |
8.4.4 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套餐是趋势 |
8.5 判断定价方案是否可行的原则 |
8.6 基于心理学的价格执行和控制 |
8.6.1 基于心理学的客户关系管理 |
8.6.2 根据客户心理调整电信资费 |
8.7 双赢定价模式是正和博弈 |
8.8 电信业务定价策略的发展趋势 |
8.9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总结和展望 |
9.1 结论 |
9.2 未来研究方向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第三方电信服务提供商营销策略研究 ——基于CY公司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对象及意义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服务外包 |
2.1.1 服务的概念及其特性 |
2.1.2 服务外包的概念 |
2.2 营销组合的发展 |
2.2.1 4P 营销组合 |
2.2.2 4C 营销组合 |
2.2.3 7P 营销组合 |
2.2.4 4R 营销组合 |
2.3 关系营销 |
2.4 服务质量差异模型 |
2.4.1 服务质量的概念 |
2.4.2 服务质量差距模型 |
第3章 电信服务外包市场概况 |
3.1 电信服务外包市场的形成 |
3.2 电信外包服务提供商的分类 |
3.3 电信外包服务的特点 |
3.3.1 知识密集性 |
3.3.2 频繁交互性 |
3.3.3 外包服务无形性 |
3.3.4 服务品质差异性 |
3.3.5 电信业务高度整合性 |
3.4 电信服务外包业务分类 |
3.5 国际市场电信服务外包的现状 |
3.6 我国电信服务外包市场现状 |
3.7 我国电信服务外包行业发展趋势 |
第4章 CY 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4.1 CY 公司基本情况 |
4.1.1 公司概况 |
4.1.2 CY 公司的核心业务 |
4.1.3 CY 公司的发展阶段 |
4.2 CY 公司在电信价值网中的主体关系分析 |
4.2.1 电信价值网的构成 |
4.2.2 CY 公司行业价值网分析必要性 |
4.2.3 CY 公司价值网内相关主体的关系分析 |
4.2.4 CY 公司关系价值链 |
4.3 外部环境PEST 分析 |
4.3.1 Political 政治法律环境 |
4.3.2 Economic 经济环境 |
4.3.3 Social culture 社会文化环境 |
4.3.4 Technological 科学技术环境 |
4.4 行业环境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4.4.1 行业内竞争者竞争激烈程度 |
4.4.2 潜在加入者威胁力 |
4.4.3 替代品威胁力 |
4.4.4 购买者谈判力 |
4.4.5 供应商谈判力 |
4.5 CY 公司主要竞争者分析 |
4.6 CY 公司 SWOT 分析 |
4.6.1 优势分析 |
4.6.2 劣势分析 |
4.6.3 机会分析 |
4.6.4 威胁分析 |
第5章 CY 公司营销策略分析 |
5.1 CY 公司营销战略分析 |
5.1.1 CY 公司服务质量差距模型 |
5.1.2 CY 公司质量差距模型与营销战略的关系 |
5.2 CY 公司营销组合分析 |
5.2.1 产品策略 |
5.2.2 渠道策略 |
5.2.3 价格策略 |
5.2.4 人员策略 |
5.2.5 有形展示策略 |
5.2.6 过程策略 |
5.3 CY 公司客户关系策略 |
第6章 CY 公司营销策略的应用 |
6.1 CY 公司基本业务流程 |
6.1.1 客户识别阶段 |
6.1.2 客户达成阶段 |
6.1.3 客户项目实施阶段 |
6.1.4 客户维护阶段 |
6.2 CY 公司 H 市97 网络改造项目营销策略应用 |
6.2.1 H 市97 网络改造项目概况 |
6.2.2 H 市97 网络改造项目相关合作方分析 |
6.2.3 H 市97 网络改造项目中营销策略的应用 |
第7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网络外部性市场中的技术创新和竞争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通信产业的特点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网络产业市场竞争的研究 |
1.2.2 技术创新的研究 |
1.2.3 国内网络产业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策略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
1.4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市场竞争概述 |
2.1 市场竞争的基本策略 |
2.1.1 市场竞争的表现 |
2.1.2 市场竞争的基本策略 |
2.2 网络外部性和市场竞争策略 |
2.2.1 网络外部性的含义 |
2.2.2 网络外部性下的市场竞争策略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技术创新周期和竞争策略 |
3.1 技术创新理论 |
3.1.1 熊彼得创新三段论 |
3.1.2 技术采用生命周期 |
3.2 网络外部性对于技术创新的影响 |
3.2.1 技术扩散曲线的变化 |
3.2.2 技术路径依赖 |
3.3 技术创新不同阶段的反馈作用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创造阶段R&D行为博弈论模型 |
4.1 企业R&D的行为模型 |
4.1.1 网络外部性下的企业R&D投入激励 |
4.1.2 市场阻挠模型 |
4.2 限制性定价策略 |
4.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新技术选择阶段的博弈论模型 |
5.1 “创新型”和“改进型”项目的选择模型 |
5.1.1 对称效率静态模型 |
5.1.2 不对称效率静态模型 |
5.1.3 两阶段动态模型 |
5.2 技术锁定和技术革命 |
5.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新技术扩散阶段受制因素和竞争策略 |
6.1 消费者对新技术采用的行为模型 |
6.1.1 消费者的偏好 |
6.1.2 技术质量和网络规模的动态模型 |
6.2 消费者预期管理和新技术炒作 |
6.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通信市场技术创新竞争策略的实证分析 |
7.1 新技术产品竞争案例 |
7.1.1 案例之一:朗讯和北电之争 |
7.1.2 案例之二:华为的光网络崛起 |
7.1.3 案例之三:光子集成技术 |
7.2 技术创新和竞争策略的综合分析 |
7.2.1 两种类型的技术创新 |
7.2.2 新技术的竞争策略 |
7.2.3 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的产业链平衡 |
7.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全文回顾和展望 |
8.1 全文回顾 |
8.2 研究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关系营销策略在通信设备企业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
1.2 论文的研究对象及意义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主要内容 |
第2章 关系营销理论综述及在国内发展状况分析 |
2.1 关系营销的前身和驱动因素及定义 |
2.1.1 关系营销的前身 |
2.1.2 关系营销的驱动因素 |
2.1.3 关系营销的定义 |
2.2 关系营销和交易营销的区别 |
2.2.1 关注的侧重点不同 |
2.2.2 营销的视野不同 |
2.2.3 对服务观念的强化 |
2.2.4 对营销组合的改进 |
2.3 当前关系营销的本质特征 |
2.3.1 沟通 |
2.3.2 合作 |
2.3.3 双赢 |
2.3.4 控制 |
2.4 关系营销经济学分析 |
2.4.1 关系营销为客户实现或增加的价值 |
2.4.2 关系营销为企业实现或增加的价值 |
2.4.3 关系营销下的博弈分析 |
2.5 关系营销的三个层次分析 |
2.5.1 一级关系营销 |
2.5.2 二级关系营销 |
2.5.3 三级关系营销 |
2.6 当前国内关系营销理念及应用的状况 |
第3章 通信设备企业和电信行业市场特征分析 |
3.1 通信设备企业和电信市场的发展及变革 |
3.1.1 通信设备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
3.1.2 我国电信市场的发展和变革 |
3.2 通信设备企业和电信市场特征分析 |
3.2.1 通信设备企业的市场特征 |
3.2.2 电信业的市场特征 |
3.2.3 新格局下电信运营的新特征 |
3.2.4 新格局下运营商的发展战略 |
3.2.5 新格局下运营商的投资走向 |
3.2.6 新格局下运营商的采购流程 |
第4章 电信产业链分析和涉及的关系主体分析 |
4.1 通信行业产业链关系分析 |
4.2 通信设备企业目标客户主体的分析 |
4.3 通信设备企业供应商主体的分析 |
4.4 通信设备企业外部主体的分析 |
4.5 通信设备企业内部主体的分析 |
第5章 通信设备企业应用关系营销策略存在的障碍分析 |
5.1 关系营销理念的障碍 |
5.2 社会机制的障碍 |
5.3 企业内部的障碍 |
5.4 人员文化素质的障碍 |
5.5 实施关系营销策略的建议 |
第6章 通信设备企业关系营销应用策略及应用实践 |
6.1 通信设备企业实施关系营销的适用性分析 |
6.1.1 从所处的产品类别角度分析 |
6.1.2 从客户的关系类型角度分析 |
6.1.3 从所处的市场类型角度分析 |
6.2 通信设备企业实施关系营销策略的关键过程 |
6.2.1 目标客户市场的关系营销过程 |
6.2.2 供应商市场的关系营销过程 |
6.2.3 外部市场的关系营销过程 |
6.2.4 内部市场的关系营销过程 |
6.3 通信设备企业实施关系营销策略的业务流程 |
6.3.1 对客户进行识别分析 |
6.3.2 对客户进行差异分析 |
6.3.3 与客户保持良性接触 |
6.3.4 根据客户的差异性调整产品和服务 |
6.4 中国电信某省地级市DDN 改建项目关系营销应用实践 |
6.4.1 某地级市DDN 改建项目概况 |
6.4.2 LOOP 公司简介 |
6.4.3 DDN 改建项目工程的相关方 |
6.4.4 DDN 改建项目中关系营销的应用 |
第7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后记 |
详细摘要 |
(10)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3G市场竞争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理论背景 |
1.2 企业的实际背景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6 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企业竞争力研究理论综述 |
2.1 价值链理论与价值链分析对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影响 |
2.2 钻石体系竞争力分析架构 |
2.3 产业集群与竞争力的关系 |
第三章 爱立信在中国3G市场的竞争环境分析 |
3.1 爱立信公司介绍 |
3.1.1 爱立信发展历史及现状 |
3.1.1.1 爱立信发展历史 |
3.1.1.2 爱立信发展现状 |
3.1.2 爱立信在中国的发展 |
3.2 全球和中国电信发展形势对3G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 |
3.2.1 全球电信业和3G发展概况 |
3.2.2 中国电信产业发展形势 |
3.2.3 中国3G的发展形势 |
3.2.4 运营商重组对国内通信产业发展的影响 |
3.3 中国电信产业政策对3G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 |
3.3.1 本土电信设备制造企业的成长 |
3.3.2 其它外资电信设备制造企业的竞争 |
3.3.2.1 阿尔卡特朗讯 |
3.3.2.2 诺基亚西门子 |
3.3.2.3 摩托罗拉 |
3.3.2.4 北电网络 |
3.3.2.5 电信设备制造商合并重组形成新的竞争环境 |
3.3.3 国家经贸政策的影响 |
3.3.4 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影响 |
3.3.4.1 政府作用 |
3.3.4.2 生产要素 |
3.3.4.3 需求状况 |
3.3.4.4 支持性产业 |
3.3.5 政治与外交关系的影响 |
3.4 对企业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作出积极反应 |
第四章 爱立信在中国3G市场的竞争策略研究 |
4.1 三种3G技术标准与爱立信3G市场竞争策略的关系 |
4.1.1 WCDMA成为爱立信奠定3G市场竞争优势地位的重要技术 |
4.1.1.1 借助GSM向WCDMA的平滑演进抢占3G市场先机 |
4.1.1.2 在WCDMA商用市场占据半壁江山 |
4.1.2 剥离cdma2000业务提高运营效率 |
4.1.3 积极投身TD-SCDMA产业链 |
4.2 后3G及4G技术的出现对爱立信3G市场竞争策略的影响 |
4.2.1 爱立信在后3G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
4.2.1.1 HSPA技术增强WCDMA的市场竞争力 |
4.2.1.2 LTE的技术跨越延续3G的竞争优势 |
4.2.2 WIMAX跻身3G标准可能影响中国3G市场竞争格局 |
4.2.3 爱立信在4G技术领域加强与中国合作 |
4.3 应对市场风险,加强自身变革,增强3G市场竞争力 |
4.4 积极提升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 |
4.4.1 整合和扩充企业优势资源 |
4.4.1.1 整合爱立信在中国的优质资源 |
4.4.1.2 优化组织结构以提高运营效率 |
4.4.1.3 人本主义的管理之道 |
4.4.1.4 借助外部并购扩充优质资源 |
4.4.2 调整核心业务架构提供顺应电信市场变化的产品和服务 |
4.4.2.1 保持和巩固网络设备市场份额和领先优势 |
4.4.2.2 加强全球电信专业服务业务 |
4.4.2.3 以多媒体业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
4.4.3 优化市场和销售策略 |
4.4.3.1 巩固既有市场的优势地位 |
4.4.3.2 重视中西部市场 |
4.4.3.3 提升在新兴移动运营商中的市场份额 |
4.4.3.4 一体化销售流程(One Sales Process)强化卓越运营 |
4.4.4 超前和充分的准备应对3G市场竞争 |
4.4.4.1 招投标模拟演练和3G试验网 |
4.4.4.2 继续深化与中国移动的合作 |
4.4.4.3 大力拓展中国联通市场 |
4.4.4.4 本地化战略 |
4.4.4.5 良好的财务状况为3G市场竞争提供充足资金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美国2000年电信设备供应商市场与策略(三)(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对它国跨国公司经济制裁研究[D]. 聂锐.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Z通讯公司非洲国家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邢小强. 东南大学, 2020
- [3]M公司供应商管理改进研究[D]. 王琳青.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4]基于技术位的企业知识搜索策略研究 ——以华为和思科为例[D]. 冯雪.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5]Z通讯公司无线产品泰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崔静.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8)
- [6]电信业务资费均衡与定价模式研究[D]. 程子阳. 北京邮电大学, 2010(12)
- [7]第三方电信服务提供商营销策略研究 ——基于CY公司的分析[D]. 李志刚.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4)
- [8]网络外部性市场中的技术创新和竞争策略研究[D]. 王岚.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 [9]关系营销策略在通信设备企业的应用研究[D]. 张灿峰. 苏州大学, 2008(04)
- [10]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3G市场竞争策略研究[D]. 李崑.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