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镜下透明帽吸引法粘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徐菲[1](2021)在《食管微量射频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探讨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onerosive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NERD)患者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与正常人LES厚度及压力是否有显着差异性;2)评估食管微量射频治疗(Stretta治疗)NERD疗效;3)明确Stretta治疗是否能增加NERD患者的LES厚度及压力,且LES增厚程度与LES压力(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pressure,LESP)是否相关。方法:对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于遂宁市中心医院消化中心接受Stretta治疗NERD的20例患者为NERD组,以同期遂宁市中心医院体检中心无任何消化道疾病相关症状的健康志愿者20名作为健康组。所有纳入研究的对象均需采集基本资料,NERD组还需采集临床症状评分(reflux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RDQ)、生活质量评分(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两组研究对象行血、尿、大便等常规检查;专科检查:电子胃镜检查、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高分辨食管测压(High resolution manometry,HRM)、24小时动态p H监测及上消化道钡餐检查。NERD组尚需行凝血常规及心电图等术前常规检查。研究分三步进行。研究第一步统计出健康组与NERD组LES厚度及压力,并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第二步,对NERD组进行Stretta治疗。对比分析Stretta治疗前、治疗后6月该组研究对象的反流症状评分(RDQ)、生活质量评分(SF-36)、LES厚度及压力、24小时p H监测结果。研究第三步,统计分析NERD组经Stretta治疗后,LES增厚程度与LES压力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第一步,20例NERD组与20例健康组LES厚度及压力比较:分别以齿状线上1cm、齿状线下1cm、贲门小弯侧三个层面进行比较。齿状线上1cm:NERD组(1.3±0.2)mm,健康组(1.6±0.3)mm(t=-3.718,P=0.001),齿状线下1cm:NERD组(1.5±0.3)mm,健康组(1.8±0.5)mm(t=-1.926,P=0.062),贲门小弯侧:NERD组(1.8±0.5)mm,健康组(1.8±0.6)mm(t=0.182,P=0.857)。LES压力:NERD组(11.8±6.5)mm Hg,健康组(15.8±3.3)mm Hg(t=-2.480,P=0.018)。研究第二步对NERD组进行Stretta治疗:20例NERD患者均顺利完成Stretta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6月随访,反流症状(RDQ评分)及生活质量(SF-36)均显着改善。RDQ评分自(17.6±4.6)分降至(6.2±2.5)分(t=11.107,P<0.001),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分自(313.4±109.8)分升至(625.7±105.7)分(t=-11.148,P<0.001);18例患者完成术后6个月超声内镜复查,LES厚度显着增厚:齿状线上1cm,LES厚度自(1.3±0.2)mm增至(1.7±0.4)mm(t=-3.760,P=0.002);齿状线下1cm,LES厚度自(1.5±0.3)mm增至(2.0±0.4)mm(t=-3.632,P=0.002);贲门小弯侧,LES厚度自(1.9±0.5)mm增至(2.3±0.5)mm(t=-3.083,P=0.007)。20例患者完成术后6个月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复查,LES压力自(11.8±6.5)mm Hg升至(16.0±6.1)mm Hg(t=-6.257,P<0.001);12例患者完成术后6个月24小时p H监测复查,De Meester积分中位数较前显着下降,自(23.97)分降至(9.85)(Z=-3.059,P=0.002)。研究第三步,将Stretta治疗后LES增厚程度和LES压力提升程度进行相关性评估。LES厚度增厚程度分级:<0.4mm定义为未增加;0.4mm-0.8mm定义为增加;≥0.8mm定义为显着增加。LES压力提升程度分级:<4mm Hg定义为未增加;4-8mm Hg定义为增加;≥8mm Hg定义为显着增加。通过分析得出LES增厚程度与LES压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成正相关。结论:NERD患者与正常人群LES厚度及压力存在差异;NERD患者齿状线上1cm处LES厚度较正常人群低,且NERD患者LES压力较正常人群低;Stretta治疗NERD疗效显着,能显着改善患者主观指标及客观指标;Stretta治疗后,LES厚度显着增厚,且增厚程度与LES压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成正相关。
梁秀玲[2](2021)在《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病理特点及内镜治疗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ectal neuroendocrine tumors,R-NETs)是一种生长缓慢,起源于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异质性肿瘤。整体而言,R-NETs仅占所有直肠来源恶性肿瘤的1.1%-1.3%;亚洲国家R-NETs占所有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50‰。R-NETs的发现和诊断与结肠内窥镜检查手段的进步以及对R-NETs深入的了解有关。R-NETs生长缓慢、预后好,但它可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所以仍归属于恶性肿瘤范畴。本研究是通过回顾性分析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筛选与病理分级相关的危险因素和预测因素。并对透明帽辅助经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with a cap,EMR-C)与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两种内镜下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从而有助于对R-NETs做到及时诊断,并且根据不同特征采取合适的治疗方式提供更多的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行结肠镜检查,病理确诊为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R-NETs患者临床及病理特征,以及影响R-NETs病理分级的危险因素。比较EMR-C和ESD在最大径≤10mm的R-NETs切除术中的疗效。结果共纳入254名R-NETs患者(均为单发,未发现多发病灶)。其中228例肿瘤最大径≤10mm(89.8%),26例肿瘤最大径>10mm(10.2%)。对于228例最大径≤10mm的R-NETs中,94例行EMR-C切除,67例行ESD切除,EMR切除47例,18例行高频电凝切除术,2例因出现淋巴结转移行外科手术治疗。254例患者中,男女发病比例为1.82:1,平均发病年龄45.1±11.7岁。因非特异临床症状就诊发现占33.5%,因体检发现占66.5%。R-NETs好发于中位直肠(141/254,55.5%);平均肿瘤最大径为7.31±3.62mm;超声内镜下见病变达粘膜肌层的95例(37.4%),粘膜下层146例(57.4%),固有肌层13例(5.1%)。突触素(Syn)和嗜铬粒蛋白A(CgA)检测,Syn敏感性显着高于CgA,Syn阳性率为99.2%,CgA 阳性率为24.4%。病理分级G1级215例(84.6%),G2级38例(15.0%),G3级1例(0.4%)。共有9例(3.5%)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不同病理分级的R-NETs在肿瘤最大径、病变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上均有显着差异(P<0.001);而在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免疫组化标志物(Syn、CgA)阳性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OR=1.220,P<0.001)和病变深度(OR=2.453,P<0.05)是病理分级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最大径≤10mm行EMR-C和ESD治疗的161例R-NETs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EMR-C组和ESD组。分析基线特征,EMR-C与ESD治疗最大径≤10mm的R-NETs,在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病变部位及病变深度上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结果分析显示,两组在术后平均住院日、病变完全切除率、整块切除率、术后病理分级方面均无差异(P>0.05)。ESD手术时间显着长于EMR-C组(P<0.001),且ESD手术费用显着高于EMR-C(P<0.001)。所有患者均无消化道穿孔及腹膜炎发生;术后有9例患者出现迟发性出血(EMR-C组2例,ESD组7例),ESD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风险显着高于EMR-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NETs绝大多数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好发于40-60岁男性,不同病理分级在肿瘤最大径、病变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上存在差异。肿瘤大小和病变深度是影响病理分级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肿瘤最大径≤10mm的R-NETs行EMR-C和ESD治疗,两组在肿瘤完全切除率方面无显着差异,而EMR-C具有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手术费用低的优势。
郑袁如[3](2021)在《不同方法治疗结直肠小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内镜下EMR、HSP及CSP三种不同方法在治疗结直肠小息肉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的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及病房就诊,并行肠镜检查发现息肉的2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内镜下采用的治疗方式作为分组依据,将240例患者共420例息肉分成HSP组,CSP组及EMR组,重点观察及对比分析3组息肉治疗的完整切除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切除了420枚息肉,其中HSP组切除了146枚,CSP组切除了136枚,EMR组切除了138枚息肉,三组患者息肉大小及息肉位置分布,术后住院时间等统计结果无显着差异。三组间比较息肉切除时间及住院费用,CSP组的治疗时间及住院费用要明显要短于HSP组及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整切除率方面,EMR组完全切除率为98.7%,CSP组为93.2%,EMR组完整切除率较高,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除的420枚息肉中共发生了24例切除后出血情况,其中23例为即时出血,1例为术后迟发性出血。HSP组发生了10例,CSP组发生了8例,EMR组发生了5例即时出血以及1例迟发性出血,同时EMR组有1例术中穿孔情况的发生。三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共随访患者228例,失访12例,2例患者发现息肉复发,均出现在HSP治疗组;术后12个月随访患者199例,共失访41例,CSP组出现1例复发,EMR组未出现息肉复发。三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8%,95.1%,97.8%;三组在完整切除率、整块切除率、治疗有效率及复发率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术后即时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其中高血压病史、息肉部位、息肉大小、息肉病理类型及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与息肉切除后即时出血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息肉数目、息肉形态、糖尿病病史无明显相关性(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病史及术前长期口服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是患者息肉切除后即时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直径小于5mm的息肉,可将CSP作为治疗首选方式,较短的手术时间及治疗费用是CSP的优势之一,可以提高内镜医师的效率并减少患者的不良事件。对于直径6-9mm的息肉,EMR组的息肉完整切除率、治疗有效率最高,且复发率低,可以作为治疗首选方式。息肉切除术后出血与高血压病史、息肉部位、息肉大小、息肉病理类型及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有关(P<0.05),且高血压病史、长期口服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是息肉切除术后即时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治疗中对这部分患者需重点关注。
丁梁[4](2020)在《消化道脂肪瘤临床特征及其内镜超声检查术诊断价值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消化道脂肪瘤(gastrointestinal lipomas,GIL)是可发生在全消化道各部位的由纤维囊包裹分化成熟的脂肪组织形成的粘膜下良性病变。该病变相对少见,人群总体发病率约在0.035%-4.4%,其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通常难以提供诊断线索,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内镜与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检查。EUS相比普通内镜而言具有可以清楚地观察粘膜下肿物起源层次,病灶大小形状、内部结构、回声特点等功能,是GIL诊断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无系统评价EUS对于GIL诊断价值的文献报道。无症状的GIL通常以随访观察为主,部分临床症状明显或肿块较大时则可考虑内镜或外科切除,切除后通常预后良好。然而由于该疾病的相对少见性,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对大样本GIL病例的系统性回顾分析,同时对于GIL的诊治亦尚缺乏共识意见。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分析我院2007-2017年GIL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我院对GIL的诊治经验,分析GIL的临床特征,探讨EUS在GIL中的诊断价值,为合理诊治GIL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检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由普通内镜、超声内镜、CT检查初诊为消化道脂肪瘤或病理确诊为消化道脂肪瘤的病例,检索时间为2007.1-2017.12。回顾分析GIL患者基本资料、临床症状、血清学检查、病灶特点,超声内镜表现、CT影像表现、诊治经过和随访结局等。采用Stata SE15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研究结果:1.共纳入病理确诊患者198人,其中女性患者112人,男性患者86人,比值为1.3。患者年龄分布在25-9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1±12.4岁。其中一名患者为食管合并胃窦脂肪瘤,因此共观察脂肪瘤病灶199个,其上中下消化道脂肪瘤病灶数分别为69(34.7%)、36(18.1%)、94(47.2%)例。共有180(90.5%)个病灶具有大小信息,其长径平均大小为2.4±1.6cm,短径平均大小为1.8±1.1cm,长径超过2cm的病灶数为83个。2.不同消化道部位脂肪瘤的临床特点存在差异。上消化道脂肪瘤(upper gastrointestinal lipoma,UGIL)患者以非特异性消化道主诉就诊为主;中消化道脂肪瘤(middle gastrointestinal lipoma,MGIL)患者几乎均因继发肠套叠,肠梗阻就诊;下消化道脂肪瘤(lower gastrointestinal lipoma,LGIL)患者就诊原因可大致分为非特异性消化道主诉、排便异常、消化道出血,部分也可因发生肠套叠或梗阻就诊。MGIL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4±14.6岁,显着高于UGIL(55.1±1.0岁,P<0.001);MGIL平均长径3.5±1.4cm,显着大于上、下消化道脂肪瘤(2.0±1.2cm、2.7±1.9cm,P<0.001);MGIL平均短径2.4±0.9cm,显着大于UGIL(1.6±0.9cm,P<0.001);MGIL患者血红蛋白含量显着低于上、下消化道脂肪瘤,贫血和OB(+)发生率则明显升高,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P<0.001)。3.GIL前三位实验室指标异常率为OB阳性率(32.2%),高甘油三酯血症(24.6%),贫血(21.2%)。另GIL患者有42.1%的脂肪肝发生率。4.EUS显示脂肪瘤通常表现为位于粘膜下层(95.6%)、高或偏高回声(88.2%)、回声均匀(88.2%),边界清(100%)的圆或类圆形肿块,平均截面长径为1.3±0.6cm,截面短径为0.8±0.5cm;有8例脂肪瘤超声内镜回声表现为非高回声,其中6例产生误诊,误诊率为75%;EUS诊断脂肪瘤的正确率为87.1%高于CT检查的57%(P<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长径值是CT诊断的重要影响因素,优势比为2.0,95%置信区间为1.1-3.6,P=0.026。5.不同消化道部位脂肪瘤在治疗选择上存在差异。96.7%UGIL患者采取内镜治疗,50.0%LGIL选择内镜治疗,但所有MGIL均选择外科治疗;内镜治疗与外科治疗均具有较高成功率(98.9%vs 100%),但内镜治疗相对手术治疗在术中出血量(1.8±4.9ml vs 56.6±35.9ml)、手术时间(44.9±33.4min vs 113.5±52.1min)、禁食时间(2.4±1.9天vs 7.1±3.0天)、住院时间(9.2±4.0天vs 15.9±7.2天)、住院费用(14880.2±7329.2元vs34893.0±17465.2元)、术后体温(37.5±0.5℃vs 38.0±0.5℃)6项指标中均拥有显着优势(P<0.0001),且该优势在剔除26例中消化道病例时依然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内镜治疗抗生素使用量明显少于手术治疗(p<0.001)。6.尼龙绳勒扎术平均术中出血量为0.3±0.1ml、手术时间为12.3±11.6min、禁食时间为0.9±0.6天、住院时间为6.2±2.3天、术后体温为37.1±0.3℃、住院费用为5812.5±3311.0元,6项指标均为内镜治疗中最低,但该治疗技术失败率为8.1%,且通常难以获得病理验证。7.远期随访发现患者通常预后良好;内镜治疗组有1例患者在第148天复查内镜时显示手术部位有伴活动性炎症的溃疡存在,大小为0.4*0.4cm;外科治疗组有1例偶发病例发现脂肪瘤复发,1例形成窦道;尼龙绳勒扎治疗有1例可见脂肪瘤残留;EUS随访脂肪瘤自然病史,平均随访间隔666±550.5天,长径增长值0.03±0.38cm,短径增长值0.02±0.23cm,前后大小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消化道脂肪瘤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增长缓慢的良性消化道粘膜下病变,女性略多,发病年龄高峰为50-70岁;其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无明显特异性;EUS作为消化道脂肪瘤主要诊断手段,其诊断正确率优于普通内镜及CT检查;脂肪瘤的治疗以切除为主,成功率高,预后良好,几乎无复发可能,内镜切除相比外科切除更微创经济,可作为消化道脂肪瘤切除的首选手段。
王泉超[5](2020)在《老年与非老年早期胃癌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及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系统评价老年与非老年早期胃癌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临床效果。2.通过临床研究,探讨ESD在老年EGC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收集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老年与非老年早期胃癌患者的回顾性研究资料,检索文献时间限制从数据库建库到2019年6月。由两名研究者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及文献质量评价工作。主要结局指标包括:5年生存率、整块切除率、组织学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次要结局指标包括:肺炎、穿孔、手术出血。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2.选取我院消化内科行ESD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以65岁为界分为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收集整理其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以及肺炎、穿孔、出血等数据资料,应用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Meta分析研究一共纳入了2145例患者,含2375个病灶,其中老年组1557例共含病灶1704个,非老年组588例,共含病灶671个。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非老年组比较老年组中5年生存率[OR=0.57;95%CI:0.33-0.99;P=0.04]、治愈性切除率[OR=0.62;95%CI:0.44-0.88;P<0.01]均较低。在整块切除率[OR=1.38;95%CI:0.75-2.55;P=0.30]、组织学完全切除率[OR=0.76;95%CI:0.47-1.23;P=0.27]、穿孔率[OR=1.38;95%CI:0.73-2.61;P=0.33]、出血率[OR=0.80;95%CI:0.55-1.18;P=0.27]和肺炎发生率[OR=2.70;95%CI:0.65-11.24;P=0.17]方面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共选取了我院内镜中心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40例,其中男19例,女21例。老年组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65-82岁,平均(73.35±5.19)岁;非老年组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32-64岁,平均(56.7±9.92)岁。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病灶直径大小分别为(15.53±7.49)mm、(14.68±5.57)mm。老年组/非老年组病灶在胃窦幽门区、胃体区、贲门胃底区分别有15/14、4/3、1/3例。老年组/非老年组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未分化癌分别有10/9、7/7、3/4例。老年组整块切除20例(100%)、完全切除19例(95%)、治愈性切除14例(70%)。非老年组整块切除20例(100%);完全切除19例(95%);治愈性切除19例(95%)。老年组出血0例(0%);穿孔1例(5%);肺炎0例(0%)。非老年组出血1例(5%);穿孔0例(0%);肺炎0例(0%)。结论:1.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相比,在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上无统计学差异,说明ESD在两组患者中手术切除效果方面表现相当。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在手术出血、穿孔、肺炎等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上都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表明ESD对于无法耐受外科手术的老年人是安全的。2.在治愈性切除率这个与手术预后有明显关联的结局指标上,老年组的治愈性切除率明显低于非老年组。因此认为ESD在老年浅表胃黏膜病变患者中应用应持谨慎的态度,其对老年EGC患者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早期胃癌治疗规范研究》专家组[6](2019)在《早期胃癌内镜下规范化切除的专家共识意见(2018, 北京)》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胃癌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内镜下切除术已成为无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早期胃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主要包括内镜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而如何开展高质量的内镜下规范化切除, 应始终以严格遵循适应证为前提, 以追求治愈性切除为目的。国内尚缺乏这方面综合性的共识意见, 为此, 令狐恩强教授组织30余位消化、内镜及病理相关领域的专家, 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及最新研究进展, 通过集体讨论与投票等方式, 共同制定本共识意见。
黄焕深,林焕雄[7](2019)在《消化道扁平隆起病变采用镜端透明帽吸引法黏膜切除术治疗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消化道扁平隆起病变采用镜端透帽吸引法黏膜切除术(EMRC)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1月我院采用EMRC治疗消化道扁平隆起病变患者40例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分析EMRC在消化道扁平隆起病变中治疗效果、病理类型及随访6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病变复发情况。方法: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6.6±3.5)min,平均手术切口长度为(10.3±2.4)mm,平均住院时间为(3.9±1.1)d。40例患者病理类型,20例息肉,11例间质瘤,6例上皮内瘤变,3例早期癌变。40例患者术后发生2例出血,1例食管穿孔。随访6个月,复查内镜2例病理为息肉患者出现复发,复发率为5.00%。结论:消化道扁平隆起病变采用EMRC治疗,能降低患者手术创伤,具有显着治疗效果。
邓果明[8](2019)在《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的临床、病理、内镜特征及内镜治疗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sessile serrated adenoma/polyp,SSA/P)是锯齿状病变的一种,具有高度恶变潜能,可通过特殊的锯齿状通路进行癌变,如SSA/P伴有细胞异型增生,其进展到CRC的时间将会大大提前。现在已有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右侧的结肠癌可能是未被发现的SSA/P发展而来。SSA/P多位于近端结肠,一般>5mm,表面多被覆黏液帽,因此有学者提出黏液帽可能为鉴别SSA/P最强标志之一。后来又有学者研究发现,病变表面血管增粗与被覆黏液帽相结合是SSA/P的唯一的显着预测因素。但是近端结肠<5mm的SSA/P在内镜下和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HP)鉴别难度较大,容易误诊为HP。而即使SSA/P直径为10mm甚至更小,也可能有细胞异型增生或癌变的风险,因此误诊导致的后果很严重。目前各国对SSA/P是否需要切除及采取何种内镜切除手段切除尚未达成共识,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指南和建议。然而,我国对SSA/P的内镜及病理特点的研究仍偏少,对SSA/P的重视程度和诊断率有待提高。基于此,本研究第一部分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SSA/P与TSA,表面覆盖黏液帽的SSA/P与HP,伴或不伴异型增生的SSA/P的临床、内镜、病理特点,总结SSA/P内镜鉴别特点;第二部分探讨影响不同内镜治疗方式对SSA/P治疗疗效的相关因素。第一章 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的临床、病理、内镜特征分析目的:分析探讨SSA/P与TSA,表面覆盖黏液帽的SSA/P与HP,伴或不伴细胞异型增生的SSA/P的临床、内镜、病理特点,探讨内镜下鉴别SSA/P的内镜特征及影响SSA/P发生异型增生或癌变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确诊为SSA/P、TSA、HP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临床资料、内镜特征、病理特征,分别分析SSA/P与TSA、带黏液帽的HP在内镜下的特点,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鉴别SSA/P的内镜特点及其发生细胞异型增生或癌变的危险因素。结果:共64例SSA/P患者,7例TSA患者,7例表面被覆黏液帽的HP患者纳入本研究。64例SSA/P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2:1,病变平均大小为12.87±11.86mm。位于近端结肠的有31例(48.4%),其中位于升结肠的有23例(35.9%)。75%(48/64)的SSA/P表面被覆黏液帽,34例(53.1%)表面血管增粗,大体形态以0-Ⅱa型为主,占51.6%(33/64)。SSA/P腺管开口平均大小为117.8±28.53μm,正常肠黏膜腺管开口平均大小为44.48±9.95μm(P<0.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SSA/P大体形态为浅表型病变(0-Ⅱ a,0-Ⅱa+Ⅱ c)较TSA比例更高(P<0.05)。与带黏液帽的HP比较,直径>lOmm、病变表面有血管增粗提示表面被覆黏液帽的病变可能为SSA/P(P<0.05)。性别、病变大小、大体形态可能与SSA/P发生细胞异型增生或者癌变相关,女性、病变直径>10mm、大体形态呈LST型的SSA/P可能预示着更易发生细胞异型增生或癌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性别(OR=5.422,95%CI 1.265-23.243,P=0.023)和病变大小(OR=1.11 0,95%CI 1.031-1.196,P=0.006)是SSA/P发生细胞异型增生或者癌变的独立危险及预测因素。结论:SSA/P病变腺管开口大小和正常腺管开口大小差异明显。大体形态不同可能是鉴别SSA/P与TSA的内镜特征,SSA/P更倾向于为浅表型病变。直径>10mm、病变表面有血管增粗可能提示表面被覆黏液帽的病变为SSA/P。性别、病变大小、大体形态可能与SSA/P发生细胞异型增生或者癌变相关,女性、病变直径>10mm、大体形态呈LST型的SSA/P可能预示着更易发生细胞异型增生或癌变。性别和病变大小是SSA/P发生细胞异型增生或者癌变的独立危险及预测因素。第二章不同内镜治疗手段治疗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的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目的:分析不同内镜治疗手段切除SSA/P的疗效,探讨影响SSA/P能否完全切除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为我院确诊为SSA/P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临床特征、内镜特征、内镜治疗方式,术后病理评估结果,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因素对SSA/P内镜治疗疗效的影响。结果:共64例SSA/P患者纳入本研究,内镜治疗中应用了 5种不同的切除方式,使用活检钳摘除9例(14.1%),冷圈套切除3例(4.7%),高频电切术切除19例(29.6%),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22例(34.4%),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11 例(17.2%)。64 例 SSA/P 中,SSA/P 完全切除率为 78.1%。19 例(29.7%)患者返院随访,其中1例(1.7%)局部复发,内镜治疗方式为活检钳摘除。活检钳摘除患者中,66.6%(6/9)未能完全切除,大体形态均为0-Ⅱa型。单因素分析发现SSA/P大体形态为0-Ⅱ a型、使用活检钳摘除的切除方式可能预示着SSA/P不能完全切除(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体形态(OR=0.369,95%CI 0.178-0.768,P=0.008)是 SSA/P 不完全切除的保护因素,切除方式(OR=4.882,95%CI 2.205-10.809,P=0.000)是 SSA/P 不完全切除的独立危险及预测因素。结论:SSA/P完全切除率为78.1%。SSA/P大体形态为0-Ⅱa型、使用活检钳摘除的切除方式可能预示着SSA/P不能完全切除,大体形态为0-Ⅰs型预示着SSA/P完全切除的可能性大。
石鑫[9](2019)在《透明帽辅助胃镜和水交换肠镜对胃肠道病变检出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食管胃十二指肠镜检查(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EGD)和结肠镜检查在胃肠道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额外的内镜辅助方法有可能促进病变的观察和发现。对于壶腹部可疑病变的患者,一般推荐使用十二指肠镜进行检查。通过在镜子前端添加一个透明帽,有研究报道透明帽辅助胃镜检查术(cap-assisted 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CA-EGD)较之EGD能更好的观察十二指肠大乳头(major duodenal papilla,MDP),而CA-EGD是否不劣于十二指肠镜检查依然未知。腺瘤检出率(adenoma detection rate,ADR)是结肠镜检查一项重要指控指标。水辅助(water-assisted)结肠镜包括水交换(water exchange,WE)和注水(water immersion,WI)两种方法,既往研究提示两者均能提升ADR。而WE与WI头对头的比较较少,两者之间ADR是否存在差异目前尚无定论。[目的]一、比较透明帽辅助胃镜与标准十二指肠镜对MDP检查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二、通过网状Meta分析整合直接和间接证据来比较两种水辅助法(WE与WI)的效用。[方法]一、在两个内镜中心开展本项前瞻性、非劣效性随机对照试验。拟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atography,ERCP)的连续患者,按1:l 比例随机分入CA-EGD组和十二指肠镜组进行MDP检查。主要观察终点是MDP的完全检查(定义为观察到乳头的上缘、开口以及下缘),次要观察终点包括内镜下发现和MDP检查时间。本研究在ClinicalTrials.gov注册,注册号为 NCT03219619。二、通过检索 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等数据库(截止时间为2018年3月),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运用混合效应比较模型进行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主要终点是ADR,次要终点为疼痛评分、重复肠镜检查意愿、盲肠插管成功率、盲肠插管时间和总时间。[结果]一、本研究在期中分析后无效终止。总计纳入171例患者,分别随机分至CA-EGD组(n=85)或标准十二指肠镜组(n=86)。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CA-EGD组的MDP完全检查率为68.2%(58/85),十二指肠镜组为86.%(74/86)。在意向治疗分析和完成治疗分析中,两者的比例之差分别为-17.81%(95%CI-28.14至-7.48)、-18.22%(95%CI-28.34至-8.10),均显着低于-5%的非劣效界值,因此不能下CA-EGD非劣效的结论。CA-EGD组在整个上消化道(62.7%vs.45.2%,P=0.024)、食管(12.0%vs.1.2%,P=0.005)、胃(20.5%vs.2.4%,P<0.001)检出的病变均显着高于标准十二指肠镜组。与标准十二指肠镜组相比,CA-EGD组在十二指肠球部趋于检出更多病变(9.6%vs.2.4%,P=0.23),但是两者的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与CA-EGD组相比,标准十二指肠镜组在十二指肠降段能检出更多病变(39.3%vs.20.5%,P=0.01)。CA-EGD组MDP检查平均耗时显着长于标准十二指肠镜组(69.5秒vs.33.0秒,P<0.001)。CA-EGD组有25例患者MDP未完全检查,原因有:壶腹周围憩室(periampullary diverticulum,PAD)的影响(40%)、黏膜皱襞的遮挡(36%)、乳头位置异常(16%)、乳头肿大(8%)。十二指肠镜组有10例患者MDP未完全检查,原因主要为PAD的影响(80%)和黏膜皱襞遮挡(20%)。二、包含6项直接比较和23项间接比较的29项研究共计11464例患者纳入本项网状Meta分析。WE组的ADR显着高于WI组(RR 1.2,95%CrI 1.1-1.3)、注空气组(air insufflation,AI;RR 1.3,95%CrI 1.1-1.4)、注二氧化碳组(CO2;RR 1.2,95%CrI 1.1-1.5)。与WI组比较,WE组需要更长的盲肠插管时间(MD 3.3,95%CrI 1.5-5.1),其他观察终点如平均疼痛评分(MD-0.22,95%CrI-1.2至0.71)、最大疼痛评分(MD-0.53,95CrI-1.2 至 0.13)、重复意愿(RR 0.97,95CrI 0.75-1.2)、盲肠插管成功率(RR 1.0,95%CrI 0.95-1.1)、总时间(MD 0.91,95%CrI-0.73 至 2.6)在两者间无显着差异。将不同方法按效用由高到低排序为:腺瘤检出率(WE、WI、AI、CO2),平均/最大疼痛评分(AI、CO2、WI、WE),重复意愿(WE、WI、CO2、AI),盲肠插管成功率(WE、WI、AI、CO2),盲肠插管时间(WE、AI、CO2、WI),总时间(WE、WI、AI、CO2)。[结论]一、尽管大多数病人能通过CA-EGD完成MDP的完全检查,但CA-EGD不能替代十二指肠镜作为MDP检查的金标准。二、WE可能在ADR上优于WI,同时并不影响其他结肠镜检查指标与患者接受度。
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早期胃癌治疗规范研究》专家组,柴宁莉,翟亚奇,杜晨[10](2018)在《早期胃癌内镜下规范化切除的专家共识意见(2018,北京)》文中研究指明一、引言胃癌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据国家癌症中心报告,2015年我国新发胃癌67.91万例,死亡49.80万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1]。胃癌的转归和预后与其临床分期密切相关。进展期胃癌患者根治性切除率
二、内镜下透明帽吸引法粘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镜下透明帽吸引法粘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食管微量射频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设备 |
1.3 研究方法 |
1.4 观察指标及随访 |
1.5 疗效评价 |
1.6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经口内镜下非全层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病理特点及内镜治疗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
1.1 引言 |
1.2 资料和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临床症状 |
1.2.3 内镜检查 |
1.2.4 病理诊断 |
1.2.5 CT检查 |
1.2.6 统计分析 |
1.3 结果 |
1.3.1 检出例数 |
1.3.2 临床及病理特征 |
1.3.3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G1与G2相比较 |
1.3.4 影响R-NETs病理分级相关因素的logistics回归分析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EMR-C和ESD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疗效比较 |
2.1 引言 |
2.2 资料和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内镜下切除方法 |
2.2.3 切除标准 |
2.2.4 安全性评价 |
2.2.5 术后处理 |
2.2.6 统计学方法 |
2.3 结果 |
2.3.1 一般资料 |
2.3.2 行EMR-C和ESD治疗的临床内镜特征及结果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成果 |
致谢 |
(3)不同方法治疗结直肠小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结肠小息肉内镜下治疗方式进展 |
参考文献 |
(4)消化道脂肪瘤临床特征及其内镜超声检查术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表 |
1.引言 |
2.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数据收集与分析 |
2.3 仪器与试剂 |
2.4 检查与诊断 |
2.5 消化道脂肪瘤的处理 |
2.6 统计学处理 |
3.结果 |
3.1 消化道脂肪瘤的病灶及患者特点 |
3.2 消化道脂肪瘤的临床特点 |
3.3 消化道脂肪瘤的诊断 |
3.4 消化道脂肪瘤的治疗 |
3.5 消化道脂肪瘤的随访 |
4.讨论 |
5.结论 |
6.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消化道脂肪瘤的内镜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5)老年与非老年早期胃癌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老年与非老年早期胃癌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 |
前言 |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
1.1 设计研究的总体策略 |
1.1.1 研究对象 |
1.1.2 干预措施 |
1.1.3 评价指标 |
1.2 文献检索 |
1.2.1 检索数据库 |
1.2.2 检索的语种以及时间区间 |
1.2.3 检索词 |
1.2.4 检索方略与步骤 |
1.3 质量评价 |
1.4 提取数据 |
1.4.1 方法 |
1.4.2 具体内容 |
1.5 统计学分析 |
第二章 实验结果 |
2.1 文献筛选的具体流程与结果 |
2.2 纳入研究特征 |
2.2.1 一般情况 |
2.2.2 研究对象 |
2.2.3 干预措施 |
2.2.4 观察指标 |
2.3 Meta分析结果 |
2.3.1 主要结局指标 |
2.3.2 次要结局指标 |
2.4 敏感度分析 |
2.5 发表偏倚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老年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ESD治疗方法 |
1.3.1 器械 |
1.3.2 术前准备 |
1.3.3 ESD步骤 |
1.3.4 术后处理 |
1.4 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消化道扁平隆起病变采用镜端透明帽吸引法黏膜切除术治疗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2.1 围手术期指标 |
2.2 不同部位病灶病理类型 |
2.3 并发症及发情况 |
3 讨论 |
(8)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的临床、病理、内镜特征及内镜治疗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的临床、病理、内镜特征分析 |
1.1 引言 |
1.2 资料与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病理诊断标准 |
1.2.3 临床、病理及内镜资料收集 |
1.2.4 参考标准 |
1.2.5 统计分析 |
1.3 结果 |
1.3.1 一般资料 |
1.3.2 SSA/P腺管与正常腺管开口的比较 |
1.3.3 SSA/P与TSA的临床及内镜特征分析 |
1.3.4 带黏液帽的SSA/P与HP的临床及内镜特征分析 |
1.3.5 伴或不伴细胞异型性SSA/P的相关因素分析 |
1.4 讨论 |
1.5 结论 |
第二章 不同内镜治疗手段治疗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的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 |
2.1 引言 |
2.2 资料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临床、病理及内镜资料收集 |
2.2.3 相关定义 |
2.2.4 安全性评价 |
2.2.5 统计学分析 |
2.3 结果 |
2.3.1 一般资料 |
2.3.2 不良反应情况 |
2.3.3 不同内镜切除方式情况 |
2.3.4 影响SSA/P完全切除的相关因素分析 |
2.4 讨论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9)透明帽辅助胃镜和水交换肠镜对胃肠道病变检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透明帽辅助法在内镜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
一、透明帽辅助法在内镜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
1.1 透明帽在胃镜检查中的应用进展 |
1.2 透明帽在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进展 |
1.3 其他类型透明帽 |
二、透明帽辅助法在内镜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
2.1 透明帽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中的应用进展 |
2.2 透明帽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的应用进展 |
水辅助法在内镜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
一、水辅助法结肠镜检查的定义 |
二、水辅助法结肠镜对疼痛和麻醉的影响 |
2.1 对插管疼痛的影响 |
2.2 对肠镜检查后疼痛的影响 |
2.3 对镇静和患者耐受度的影响 |
2.4 对肠道准备质量的影响 |
三、水辅助法结肠镜对腺瘤检出率的影响 |
3.1 WI对腺瘤检出率的影响 |
3.2 WE对腺瘤检出率的影响 |
3.3 WE与WI的ADR差异 |
四、水辅助法在结肠镜治疗中的应用 |
第一部分 透明帽辅助胃镜检查十二指肠大乳头的非劣效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随机化和盲法 |
1.3 内镜检查过程 |
1.4 数据收集和观察终点评估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及基线资料 |
2.2 MDP检查情况 |
2.3 内镜检查情况 |
2.4 MDP检查不全原因探索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水交换肠镜在腺瘤检出率上优于注水肠镜:一项网状META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文献筛选 |
1.3 数据提取与观察终点 |
1.4 偏倚风险评估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 研究与患者特征 |
2.3 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早期胃癌内镜下规范化切除的专家共识意见(2018,北京)(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方法 |
三、定义与术语 |
四、规范化的术前评估 |
(一) 内镜评估 |
1. 充分的操作前准备: |
2. 内镜检查过程: |
3. 内镜评估内容: |
4. 评估方法: |
五、适应证 |
1. 绝对适应证: |
2. 扩大适应证: |
六、内镜下诊断性切除 |
七、器械和附件 |
八、规范化的内镜下切除方法 |
1. EMR: |
2. ESD: |
3. 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 ESTD) : |
九、并发症及处理 |
1. 出血: |
2. 穿孔: |
3. 狭窄: |
4. 其他并发症: |
十、规范化的术后管理 |
1. 一般治疗: |
2. 质子泵抑制剂的应用: |
3. 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应用: |
4. H.polyri的根除: |
十一、规范化的标本处理与病理评估 |
十一、规范化的术后监测和随访 |
四、内镜下透明帽吸引法粘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食管微量射频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研究[D]. 徐菲.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病理特点及内镜治疗疗效分析[D]. 梁秀玲.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3]不同方法治疗结直肠小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D]. 郑袁如.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消化道脂肪瘤临床特征及其内镜超声检查术诊断价值分析[D]. 丁梁. 浙江大学, 2020(02)
- [5]老年与非老年早期胃癌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及临床研究[D]. 王泉超.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1)
- [6]早期胃癌内镜下规范化切除的专家共识意见(2018, 北京)[J]. 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早期胃癌治疗规范研究》专家组.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9(06)
- [7]消化道扁平隆起病变采用镜端透明帽吸引法黏膜切除术治疗价值[J]. 黄焕深,林焕雄.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11)
- [8]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的临床、病理、内镜特征及内镜治疗疗效分析[D]. 邓果明.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7)
- [9]透明帽辅助胃镜和水交换肠镜对胃肠道病变检出的影响[D]. 石鑫.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10]早期胃癌内镜下规范化切除的专家共识意见(2018,北京)[J]. 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早期胃癌治疗规范研究》专家组,柴宁莉,翟亚奇,杜晨.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