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汉语数词的一种特殊用法(论文文献综述)
陈星宇[1](2020)在《现代汉语“些”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以“小句中枢”为观测站,通过句管控的检视,从语表、语里和语值三个角度对现代汉语“些”进行重新审视与分析。学界认为“些”是不定量词。但是通过观察,“些”并不具备量词的典型特征。我们把“些”看作表示不定量的标记成分,并根据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把“些”进一步区分为表示数量义的“些1”和表示程度义的“些2”。句法上,“些1”多作定语,修饰名词性成分与部分具有名词性特征的名动词与名形词,如“买些花”“作些分析”“得到些快乐”。“些2”常作动词性成分或形容词性成分的补语,如“收敛些”“大胆些”。语义上,“些1”表示静态的存在数量,“些2”能显示出动词或形容词隐含的性状义,表示程度差异或变化。根据“从语义到选择”的研究方法,我们考察了“些1”入句后的情况。些1的数量义特征主要有三种表现:表示事物不定的数量、模糊搭配的对象、断言所指事物的存在。“些1”的语义特征要求“些1”的搭配成分具有可量性的特征,反之,则不能受“些1”修饰。语用上,“些1”具有增添“舒缓”口气、避免表述绝对化的作用。由于“些1”对修饰对象的数量修饰作用并不是很有意义,因而在一些情况下,“些1”功能会发生游移,可用于表示动词或形容词的状态的程度变化量,显示出表程度义的“些2”的功能。根据“从选择到语义”的研究方法,我们讨论了“些2”入句后的情况。能带“些2”作补语的动词或形容词成分要具有程度可变性的特征,反之,则不成立。当动词短语或形容词短语能把两种稳定的状态联系起来,“些2”体现静态的程度差量。当动词短语或形容词短语不能联系两种稳定的状态时,“些2”强调动态的程度偏移。能受“尽量”类表示希望型情态的副词修饰的是期望型偏移;能受“可能”“也许”“必然”类表示预测型情态的副词修饰的是猜测型偏移。“些2”在语用上具有显示动作或性质状态程度的变化,使表达更加委婉礼貌的作用。本文的研究有利于丰富语言本体研究,也能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帮助汉语学习者清晰对“些”的认识。
王玉杰[2](2019)在《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数词“三”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汉语中,数词“三”有着丰富的意义和内涵,其参构词数量巨大,意义丰富,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角度出发,对数词“三”及其参构词的基本意义、用法、习得情况、偏误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其对外汉语教学策略。全文除了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系统分析了数词“三”的语言意义和语法功能,通过分析其义项、虚指义、色彩义和句法用法,系统展现数词“三”。第二部分:结合《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和《新实用汉语课本》,对留学生需要习得的数词“三”及参构词进行了统计分析,为后面的教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对曲阜师范大学初级阶段汉语水平留学生进行了数词“三”的习得情况调查研究,结合回收问卷,对留学生习得数词“三”的正确率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显示,留学生对数词“三”的基本用法掌握较好,但是对数词“三”的参构词掌握不好,尤其是涉及文化和熟语的部分掌握不好。第三部分:文章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书面语语料库里收集到留学生使用数词“三”及其参构词的偏误用例64例,对偏误类型和偏误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显示,留学生在使用数词“三”的参构词时,熟语类型偏误率最高,其次是数词与量词搭配不当的比例较高。这个结论与上面问卷调查的结果不谋而合,互相印证。第四部分:结合前面的调查研究,主要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数词“三”及其参构词的教学策略:重视数词“三”意义讲解,尤其是对语义、语用和参构词的讲解;注意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做到有的放矢;重视数词“三”的教学顺序设计,突出重点和主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杨荣祥[3](2019)在《关於汉语词类系统演变的思考》文中提出汉语不同时期的词类系统是什麽样子?如何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汉语进行词类划分?这是研究汉语语法史面对的一个非常困难而又不能不认真探讨的问题。不同历史时期,汉语的词类系统不完全一样,不仅有大类的增加,还有大类之下次类的变化,特别是类与类的结合关系,不同时期差别更大。关於如何给汉语划分词类,学界进行了多次成规模的讨论,划分词类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也取得了不少共识。但因爲汉语词类没有形态标记,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整齐对应关系,导致确定划分词类的标准困难,这一困扰自古而然。要认识不同时期汉语的词类系统,必须结合不同历史时期汉语语法系统的特点,探寻各类词的分布特征,探寻词与词的各种不同组合规则,从而确定不同历史时期划分词类的有效的标准。
黄红霞[4](2019)在《《孟子》中的量范畴研究》文中认为量范畴是人类认知和描述世界的十分重要的范畴,量范畴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论题。弄清先秦汉语量范畴体系,对于把握整个汉语量范畴发展脉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孟子》是先秦儒学经典,在文学史、思想史及语言史上都有重要的价值,《孟子》内容丰富,为研究先秦汉语量范畴提供了丰富的语料。现阶段,《孟子》中的量范畴研究成果不多,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参见了李宇明、赵国军等语言学前辈对汉语量范畴的研究成果,运用统计法、分析法、比较法等方法。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源起及研究的意义、现状、原则、方法和说明,其中对《孟子》及量范畴研究进行了整体的回顾,对量词与量范畴的区别及其联系进行了说明。第一章构建了《孟子》中的量范畴系统。《孟子》的量范畴系统包括量类系统和量值系统。其中量类系统包括基本量类及派生量类,量值系统包括量的大小、量的序列、量的比例。第二章梳理了《孟子》中的量范畴的表达方式。本章根据能否用数量词语表达量,梳理了《孟子》中数词单用及数量名(动)组合形式表明量的情况,及词类、否定式、复叠式等语法手段表达暗量的情况。第三章采用了对比分析的方法,将《孟子》自身的明暗量作了对比,并将《孟子》与《论语》中的量范畴作了对比,以探寻《孟子》中的量范畴的特征。第四章探讨了《孟子》量范畴中的所体现的文化。明量及暗量都能体现重要的文化,其中重点介绍了数名简缩式对文化的简缩及暗量词对性善论、孝文化、仁政及道德修养等思想文化的强调作用。
Yong lngket(杨仁杰)[5](2019)在《马来西亚沙巴大学初级学生习得汉语定语的偏误分析》文中认为在第二语言教学上,教师对学习者习得目的语时所组成的句子成分进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工作。其中充当修饰语角色的定语在汉语语法体系里是一个既重要又具特色的句子成分,它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马来西亚沙巴大学(以下统称“沙大”)初级学生在汉语定语的习得上,常因汉语定语结构与其母语或英语的语法规则不同而发生偏误。有鉴于此,本文在中介语理论框架指引下,以沙大汉语初级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横向共时语料的收集方法,对沙大汉语班历年来学生的书面语和口语偏误语料做了记录和整理后,丛中筛选出汉语定语语法和语用规则等的偏误语料,透过“表层策略分类”偏误归类法,分成错序、遗漏、添加、误代偏误类型,然后运用对比分析法和偏误分析法的理论,对学生所犯的定语偏误句子进行了定性分析。本文的对比分析主要以汉语和马来语的对比为主,把汉马定语和中心语的关系、汉马定语的类型、汉马定语的标志作了概括性的对比。但因马来西亚施行“双语”的教育政策,一些受英语干扰的偏误句子也涵盖在本文分析范围内。文中的偏误分析发现沙大初级学生所习得的主要是一些基本常用的定语成分:如实词类名词、代词、形容词等作定语;词组类如偏正、数量、联合、介词结构等定语成分;以及定语标志“的”的应用。文中除了归纳出母语干扰和目的语规则泛化是造成沙大初级学生定语偏误的主要因素外,也发现了其他如学习环境不良、教师能力不足、教材内容不当、学生的学习动能低落等原因亦影响偏误的发生。最后根据本文研究所发现的各种偏误问题,对沙大初级学生定语成分的教学提出了如加强对定语的针对性训练、加强定语对比分析教学、提升教师二语教学和科研能力、编着本土化教材等建议,以期在未来教学中,能寻找出一个适合此学习群体的针对性教学方法,从而减少学习定语时的障碍,提高学习汉语的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黄雅莉[6](2019)在《现代汉语“一A二B”格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一A二B”格式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语料的基础上,考察了“一A二B”格式中A、B成分的音节特征、词性、概念关系以及该格式内部的语义关系和格式义。语义关系有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和选择关系,可表示事物的并存、动作的连续和对事物的选择等多种意义。“一A二B”格式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较为普遍,但是全面系统地分析阐述此格式的研究并不多。了解“一A二B”格式的特点,学会理解和使用,有助于我们日常语言的使用和理解,也有助于对外汉语的教学,因此,对“一A二B”格式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文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及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一A二B”格式的重新界定、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文章第一部分主要讨论了“一A二B”格式的句法特征,分为四字格部分和非四字格部分的整理分析,发现可变项A和B可以是语素、词、短语,且大部分在词性上具有一定的对称性,是一种前后较为对称匀称的结构。文章第二部分主要讨论了“一A二B”格式在语义方面的特征,也分为四字格部分和非四字格部分来分析讨论。当“一A二B”为四字格时,可变项A和B在概念意义上基本是无关的,而非四字格时,尤其是中间含停顿时,相近相关的用例增多,并尝试整理出“一A”与“二B”之间的关系有四种: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文章第三部分主要从语用特征入手,讨论分析了“一A二B”格式的表达作用:评价性,强调性,描写性。试分析了“一A二B”格式在表达时的焦点信息,发现该格式在使用和理解中,焦点信息有时在前项,有时在后项,这与数词“一”“二”和人们的认知理解有关。文章第四部分主要整理归纳了“一A二B”的格式义,该格式主要有三个常见常用的格式义:表示前后内容的加合,此时A和B多为并列关系;表示对事物的选择,这种选择背后常常含有言外之意;表示循环交替的过程,这是由动作的不停交替形成的。文章第五部分主要从认知层面分析“一A二B”格式某些特征产生的原因,从数词“一”“二”入手,讨论其本义是如何在人们的认识和理解上发挥作用的。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指出了不足之处,表达了对格式研究的期待。
黄晓燕[7](2018)在《东汉译经数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词是汉语中的一类重要的词汇,汉译佛典作为汉语研究的特殊语料,其研究价值尤为重要。目前,东汉译经数词研究已逐渐引起了学界的重视,但研究还不够充分、全面、深入,本文以东汉译经中的数词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展示东汉译经中数词的具体面貌,并总结归纳东汉译经数词的特点。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文章的引言,主要交代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语料,并且对东汉译经语言研究和汉语数词研究概况进行了概括总结。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并且借助语料库的手段,对选取的31部东汉译经进行研究,旨在直观地展现东汉译经数词系统的面貌、间接展现东汉译经的语言面貌;同时,加大对汉译佛典语料的利用,丰富汉译佛经语言研究的成果。第二章主要对东汉译经的基数词进行全面地描写。这一章分类讨论了系数词和位数词。在讨论系数词时,主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一”和“二”来讨论;在讨论位数词时,主要讨论了位数词的组合结构和表数功能。同时还对系数词“一”的句法功能进行了说明。第三章分类描写了东汉译经的序数和倍数。东汉译经中序数的表示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基数直接用作序数;二是“第+基数词”表示。倍数的表达方式也主要有两种,一是用“数词+倍”表示;二是单用“倍”字来表示。本章对序数和倍数的相关句法功能也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分析了东汉译经中的概数和分数。在东汉译经中,一些位数词、复合位数词、系位组合数词可以表示概数,同时也可以借助两个词语“数”和“若干”来加强概数意义。在东汉译经中,分数的表示方式主要是“半”字。本章对概数和分数的句法功能也进行了总结。第五章重点归纳总结了东汉译经数词的特点。通过考察语料发现,东汉译经数词具有大数数量的丰富性、大数称数方式的特殊性和数词组合能力的发展这三个特点。东汉译经的大数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三种:单用位数词“亿”、复合位数词表示大数、系位组合数词表示大数。此外,还有“无数”、“无量”、“无央数”、“不可计”、“不可数”、“不可复计”、“阿僧只”和“恒河(边)沙”等特殊的大数称数方式。东汉译经数词组合能力的极大提高则主要体现在如“五力”、“四成”、“七觉意”和“三千大千世界”这样的“数词+类名结构”上。
木益娟[8](2018)在《拉市乡纳西语数词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旨在讨论拉市乡纳西语的数词系统。全文共包括五大章和结语。第一章绪论部分谈四个问题:一、研究缘起、对象和范围。二、研究目的、方法、意义、难点以及创新点。三、语料来源。四、汉藏语系数词研究成果综述。第二章对拉市乡纳西语数词进行分类并进行特点描写。拉市乡纳西语数词包括两类:基数词和序数词。基数词又包含单纯基数词、合成基数词、分数、倍数、概数。第三章描述了拉市乡纳西语数词组合功能,一是数词与其它词类的组合功能,二是从东巴经书中理出数词与其他词类的组合功能。第四章探讨了拉市乡纳西语数量短语和数词的句法功能。第五章结语部分对全文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指出了文本的难点、创新点和不足。
吕黎[9](2017)在《副词“万分”的语法化》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学术界对由数词演变而来的副词语法化的研究比较少,只对个别词语有零星研究。根据张谊生的副词表,由数词语法化而来的仅有“万”、“万万”、“千万”、“十分”、“万分”五个词,而目前学术界已有的研究,也只有“千万”、“万万”、“十分”、“万”四个词。对于“万分”一词的语法化研究还是空白。本文对“万分”一词进行全面考察,既从历时角度全面描写“万分”由数词到副词语法化的历程,又从共时角度分析各个阶段出现的特殊用法,认为在先秦至汉魏晋时期,“万分”主要作为数词,最初表“分成一万等份”义,通常处於“万分+VP+一”句式;到了汉魏晋时期,产生用“万分”直接表“万分之一”义的用法,随後逐渐发展出“极小”义;至迟在宋时,“万分”发展为表“大量”,并开始出现副词用法;明清时期,“万分”持续处於语法化当中,表程度高的副词用法大量涌现;表“万分之一”义的用法大幅减少至消失。清末至现当代时期,副词“万分”的语法化已完成,数词用法完全消失,仅保留用於分子式的表达法。随後,本文对“万分”位於状补位的功能和搭配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万分”具有状位的典型分布和补位的非典型分布两种功能,并从“万分”的基本功能与分布特徵、搭配选择、语体风格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详细的讨论。接下来,本文对“万分” 一词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进行了讨论分析:从主观化的角度,主要是由客观意义变为主观意义。从语义基础和语义泛化的角度,意义的不断泛化使“万分”慢慢开始发生语法化。从句法结构改变的角度,“万分”语法化的发生和实现其句法位置的改变是关键一步,即进入状位。从更新的角度,“万分” 一词从数词语法化为副词出现在宋末时期,属於新鲜副词,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手段,能起到更加强烈的表达效果,也进一步促进了它的语法化。从句式(疑问句、否定句)的角度,谓词的语义结合否定句和疑问句补语资讯的预设,使“万分”从“万分之一”义产生“极少”义,随後又演变为“大量”义,最终引申出“程度之甚”。从认知心理的角度,分为隐喻和省力原则两个方面,“万分”是由表“空间域的数量多”投射到“性质域的程度高”,实现了以具体代抽象的隐喻模式;“万分”的使用能透过表面意义给人丰富的想像意境和假设空间。最後,本文将“万分”与“十分”的语法化放在…起作比较分析,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韩蔚[10](2017)在《佤语布饶方言数词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旨在讨论佤语布饶方言的数词系统和语言接触对佤语数词系统的影响。全文共包括六大章和结语。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对象和范围,本文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并按语系划分作了一个详细的研究综述,界定了本文的术语及其表义范围,还简要说明了本文的调查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细致描写了佤语布饶方言的基数词,包括简单数词(系数词、位数词、“零”和“半”)和复合数词(11-19、21-29、30-99、100以上)。第三章论述了佤语布饶方言数词的表义功能,包括序数、倍数、分数和概数的表示方法。第四章描写佤语布饶方言数词的组合功能,包括数词与其他词类的组合能力和语序问题。第五章探讨了佤语布饶方言数词及数量短语的句法功能。第六章详细分析了语言接触对佤语数词系统的影响,根据佤语中数词借用范围的大小划分出了四大分区,四大分区中数词的借用情况各有特点,包括数词的全部转用、部分转用、部分混用、部分兼用和新概念的借用等五种情况,还从语言接触角度分析了佤语中数词借用的成因,最后结合戴红亮(2004)的研究得知佤语实际上是通过傣语借入了部分古汉语的数词。本文从第二章到第六章每章结尾处都对该章内容进行了小结,并归纳总结出了该章中佤语布饶方言数词最突出的特点。第七章结语部分对全文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指出了本文的难点、创新点和不足,希望通过对佤语布饶方言数词系统的细致描写和分析,加深学术界对佤语数词的认识,为孟高棉语族和南亚语系语言的数词研究提供一个个案。
二、古汉语数词的一种特殊用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古汉语数词的一种特殊用法(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汉语“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及选题意义 |
1.2 现有研究成果 |
1.2.1 有关“些”的词性问题的研究 |
1.2.2 有关“些”的语表、语里、语值问题的研究 |
1.2.3 有关“X些”“些X”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语料来源 |
第二章 现代汉语中“些”的性质 |
2.1 “些”不具备量词的典型特点 |
2.1.1 “些”与数词搭配的局限性 |
2.1.2 可以后接量词 |
2.2 “些”是表示不定量的标记 |
2.3 “些”的两个涵盖意义 |
2.3.1 数量标记“些_1” |
2.3.2 程度标记“些_2”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表数量义的“些_1”的考察 |
3.1 “些_1”的数量义特征 |
3.1.1 表示事物不定的数量 |
3.1.2 模糊称量对象的选择 |
3.1.3 断言所指事物的存在 |
3.2 “些_1”的左右成分 |
3.2.1 “些_1”左侧的成分 |
3.2.2 “些_1”右侧的成分 |
3.3 “些_1”的语用价值 |
3.3.1 增添“舒缓”的口气 |
3.3.2 避免数量表达的绝对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表程度义的“些_2”的考察 |
4.1 “X+(一)些_2”中X的成分考察 |
4.1.1 X是动词性成分 |
4.1.2 X是形容词性成分 |
4.2 “些_2”的程度义特征 |
4.2.1 体现静态的程度差量 |
4.2.2 强调动态的程度偏移 |
4.3 “些_2”的语用价值 |
4.3.1 “显示”动作或性质状态程度的变化 |
4.3.2 使表达更委婉礼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5.1 基本观点与主要创获 |
5.2 研究局限与待研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数词“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一、数词“三”的意义用法分析 |
(一)数词“三”的意义分析 |
(二)数词“三”的用法分析 |
二、留学生数词“三”的习得情况调研 |
(一)留学生数词“三”的学习内容分析 |
(二)留学生数词“三”习得情况调查分析 |
三、留学生数词“三”的习得偏误分析 |
(一)数词“三”的偏误类型分析 |
(二)数词“三”的偏误原因分析 |
四、数词“三”的教学策略 |
(一)加强“三”的意义用法讲解 |
(二)抓住重点和难点,有的放矢 |
(三)重视教学法,做好教学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数词“三”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4)《孟子》中的量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源起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源起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孟子》及量范畴研究回顾 |
二、关于量词及量范畴 |
第三节 研究原则、方法及说明 |
一、研究原则 |
二、研究方法 |
三、关于论文的几点说明 |
第一章 《孟子》中的量范畴系统 |
第一节 《孟子》中的量类系统 |
一、《孟子》中的基本量 |
二、《孟子》中的派生量 |
第二节 《孟子》中的量值系统 |
一、《孟子》中量的大小 |
二、《孟子》中量的序列 |
三、《孟子》中量的比例 |
第二章 《孟子》中量范畴的表达方式 |
第一节 《孟子》中表明量的方式 |
一、数词单用表明量 |
二、数量名(动)组合形式表明量 |
第二节 《孟子》表暗量的方式 |
一、词类表暗量 |
二、否定式表暗量 |
三、复叠式表暗量 |
第三章 《孟子》中的量范畴及其与《论语》的对比 |
第一节 《孟子》中的量范畴对比 |
一、《孟子》中表达明量方式的对比 |
二、《孟子》中描写暗量词类的对比 |
第二节 《孟子》与《论语》量范畴的对比 |
一、《论语》《孟子》中明量的对比 |
二、《论语》《孟子》中暗量的对比 |
第四章 《孟子》中的量范畴所体现的文化 |
第一节 明量所体现的文化 |
一、“数”中所体现的文化 |
二、量词中所体现的文化 |
三、数名简缩式所体现的文化 |
第二节 暗量所体现的文化 |
一、词类中所体现的文化 |
二、否定式与复叠式中体现的文化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5)马来西亚沙巴大学初级学生习得汉语定语的偏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理由与研究目的 |
1.1.1 选题理由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有关汉语定语的本体研究现状 |
1.2.2 海内外有关汉语定语偏误分析的研究 |
1.2.3 小结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资料来源 |
1.4.1 研究对象及背景 |
1.4.2 语料来源 |
2. 汉语、马来语定语比较 |
2.1 马来语简介 |
2.1.1 马来语单句结构 |
2.1.2 马来语复句结构 |
2.2 汉、马定语简介 |
2.2.1 汉、马定语概述 |
2.2.2 汉、马定语和中心语的关系 |
2.3 汉、马定语类型比较 |
2.3.1 汉语定语类型 |
2.3.2 马来语定语类型 |
2.4 汉、马定语标志比较 |
2.4.1 汉语定语标志“的” |
2.4.2 马来语定语标志“yang”和“punya” |
3. 沙巴大学初级学生习得汉语定语的偏误类型及分析 |
3.1 实词作定语的偏误类型与分析 |
3.1.1 错序 |
3.1.2 遗漏 |
3.1.3 添加 |
3.1.4 误代 |
3.2 词组作定语的偏误类型与分析 |
3.2.1 错序 |
3.2.2 遗漏 |
3.2.3 添加 |
3.2.4 误代 |
3.3 定语标志“的”的偏误类型与分析 |
3.3.1 错序 |
3.3.2 遗漏 |
3.3.3 添加 |
3.3.4 误代 |
3.4 定语的语用上的偏误类型与分析 |
4. 沙巴大学初级学生习得汉语定语的偏误原因分析 |
4.1 语际迁移及语内干扰 |
4.2 学习环境 |
4.3 教师能力 |
4.4 教材内容 |
4.5 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能力 |
5. 对沙巴大学初级学生习得汉语定语的教学建议 |
5.1 加强针对性训练 |
5.2 加强对比分析教学 |
5.3 加强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 |
5.4 教师二语科研能力提升及本土化教材编写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6)现代汉语“一A二B”格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格式研究 |
(二)含数词格式研究 |
(三)构式理论研究 |
三、本文对“一A二B”格式的重新界定 |
(一)关联词语和关联作用 |
(二)“一A二B”格式的界定 |
四、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第一章 “一A二B”格式的句法特征 |
第一节 四字格“一A二B”的句法分析 |
一、A、B的语法单位属性 |
二、A、B的语法功能属性 |
第二节 非四字格“一A二B”的句法分析 |
一、A、B含有的相同部分(A、B)的语法单位属性 |
二、A、B含有的相同部分(A、B)的语法功能属性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二章 “一A二B”格式的语义特征 |
第一节 四字格“一A二 B”中A、B的概念关系 |
一、A和B意义无关 |
二、A和B意义相关 |
三、A和B意义相反 |
四、A和B意义相近 |
第二节 非四字格“一A二 B”中A、B的意义关系 |
一、A和B语义关系为相近 |
二、A和B语义关系为相关 |
三、A和B语义关系为无关 |
四、A和B语义关系为相反 |
第三节 “一A二B”格式中“一A”和“二B”间的语义关系 |
一、并列关系 |
二、承接关系 |
三、递进关系 |
四、选择关系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一A二B”格式的语用特征 |
第一节 “一A二B”格式的表达作用 |
一、“一A二B”格式的描写性 |
二、“一A二B”格式的评价性 |
三、“一A二B”格式的强调性 |
第二节 “一A二B”格式的焦点信息 |
一、并列关系中的焦点信息 |
二、承接关系中的焦点信息 |
三、递进关系中的焦点信息 |
四、选择关系中的焦点信息 |
第三节 小结 |
第四章 “一A二B”的格式义 |
第一节 表示所述内容的并列加合 |
第二节 表示对事物的选择 |
第三节 表示交替循环的过程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一A二B”格式的认知分析 |
第一节 基数义:表示概率低或意外 |
第二节 序数义(一):表示循环 |
第三节 序数义(二):小量表示大量 |
第四节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7)东汉译经数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语料说明 |
1.4 文献综述 |
1.4.1 东汉译经语言研究 |
1.4.1.1 词汇研究 |
1.4.1.2 语法研究 |
1.4.1.3 同经异译研究 |
1.4.1.4 东汉译经与中土文献对比研究 |
1.4.2 汉语数词研究 |
1.4.2.1 数词的概况研究 |
1.4.2.2 数词的专题研究 |
1.4.2.3 数词的对比研究 |
1.4.2.4 数词的其他方面研究 |
2 东汉译经的基数词 |
2.1 系数词 |
2.1.1 系数词 |
2.1.1.1 系数词“一”的基本用法 |
2.1.1.2 系数词“一”的句法功能 |
2.1.1.3 系数词“一”的活用情况 |
2.1.1.4 数词重叠“一一” |
2.1.1.5 系数词“一”的相关结构 |
2.1.2 系数词“二” |
2.1.2.1 “二”和“两” |
2.1.2.2 “二”和“再” |
2.2 位数词 |
2.2.1 位数词的组合结构 |
2.2.1.1 系位组合数词 |
2.2.1.2 复合位数词 |
2.2.2 位数词的表数功能 |
2.2.2.1 单用“十”、“百”、”千” |
2.2.2.2 系位组合数词 |
小结 |
3 东汉译经的序数和倍数 |
3.1 序数 |
3.1.1 基数用作序数 |
3.1.2 “第”+基数表示序数 |
3.1.3 序数的句法功能 |
3.2 倍数 |
3.2.1 数词+“倍” |
3.2.2 单用“倍”字 |
3.2.3 倍数的句法功能 |
小结 |
4 东汉译经的概数和分数 |
4.1 概数 |
4.1.1 概数的表达方式 |
4.1.1.1 位数词“百”、“千”、“万”表示概数 |
4.1.1.2 复合位数词表示概数 |
4.1.1.3 系位组合数词表示概数 |
4.1.2 概数的句法功能 |
4.2 分数 |
4.2.1 用“半”表示分数 |
4.2.1.1 表示时间的一半 |
4.2.1.2 表示物体的一半 |
4.2.1.3 表示动作的一半 |
4.2.1.4 表示状态的一半 |
4.2.1.5 表示计量单位的一半 |
4.2.2 分数的句法功能 |
小结 |
5 东汉译经数词的特点 |
5.1 大数数量的丰富性 |
5.1.1 位数词“亿”表示大数 |
5.1.2 复合位数词表示大数 |
5.1.3 系位组合数词表示大数 |
5.2 大数称数方式的特殊性 |
5.2.1 ”无数”、”无量”和”无央数” |
5.2.2 “不可数”、“不可计(算)”和“不可复计” |
5.2.3 “阿僧祗”和“恒河(边)沙” |
5.3 数词组合能力的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拉市乡纳西语数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对象和范围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 |
二、研究目的、方法、意义、难点以及创新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的难点 |
(五)研究的创新点 |
三、语料来源 |
(一)文献资料 |
(二)田野调查 |
四、汉藏语系数词研究成果综述 |
(一)非汉语数词的研究状况 |
(二)汉语数词的立类与定名 |
(三)汉语数词的分类 |
(四)汉语数词语法特征的研究 |
(五)汉语数词的研究 |
(六)汉语数词的探讨 |
第二章 拉市乡纳西语数词的构成 |
一、基数词 |
(一)单纯基数词 |
(二)合成数词 |
二、序数的表达方式 |
(一)一般序数的表达方式 |
(二)时间序数的表达方式 |
(三)亲属称谓的排行表达方式 |
三、分数的表达方式 |
四、倍数的表达方式 |
五、概数表达方式 |
第三章 拉市乡纳西语数词的组合功能 |
一、口语中纳西语数词的组合功能 |
(一)名词+数词+反响型量词 |
(二)数词+量词 |
(三)数词+量词+数词+量词 |
(四)名词+数词+量词 |
(五)数词+量词+动词 |
(六)指示代词+数词+量词 |
(七)副词+数词+量词 |
(八)数词+形容词+数词+形容词 |
(九)数词+量词+形容词 |
(十)数词+量词+介词 |
(十一)数量短语在多项修饰语中的组合 |
二、东巴经书中纳西语数词的组合功能 |
(一)数词+量词+名词 |
(二)名词+数词+形容词 |
(三)数词+名词 |
(四)名词+数词 |
(五)名词+数词+名词 |
(六)数词+动词 |
三、纳西语数词d?~(33)“一”与不同词性间的组合 |
第四章 拉市纳西语数词的语法功能 |
一、数量短语的句法功能 |
(一)作主语 |
(二)作宾语 |
(三)作谓语 |
(四)作状语 |
(五)作定语 |
(六)作表语 |
二、数词的句法功能 |
(一)作主语 |
(二)作宾语 |
(三)作谓语 |
(四)作定语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9)副词“万分”的语法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及研究价值 |
1.1.1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
1.1.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关於语法化 |
1.2.2 关於汉语数词及其词化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思路和方法 |
1.4 语料说明 |
第2章 “万分”与汉民族计数方式 |
2.1 现代汉语中“万分”的用法 |
2.2 汉民族的计数方式 |
2.3 小结 |
第3章 数词“万分”的历时演变 |
3.1 数词“万分”组合的形成与发展 |
3.1.1 “万分_1”组合的形成 |
3.1.2 “万分_2”组合的形成及发展 |
3.2 “万分_2”的进一步发展 |
3.2.1 “万分_2”用於宾语前作定语 |
3.2.2 “万分_2”表“极少”义的消退 |
第4章 副词“万分3”的用法 |
4.1 “万分_3”在句中作状语 |
4.2 “万分_3”在句中作定语 |
4.3 “万分_3”的特殊用法 |
4.4 副词“万分_3”位於状补位的功能和搭配 |
4.4.1 基本功能与分布特征 |
4.4.2 搭配选择 |
4.4.3 语体风格 |
4.5 “万分”的语法化轨迹 |
4.6 “万分”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
4.7 小结 |
第5章 “万分”与“十分”语法化的比较分析 |
5.1 现代汉语“十分”的使用情况 |
5.2 “万分”与“十分”语法化的相似轨迹 |
5.3 “万分”与“十分”语法化的区别与联系 |
5.3.1 “十分+动宾结构” |
5.3.2 “十分+句子”结构 |
5.3.3 “十分+强度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的结构 |
5.3.4 “VP+万分”结构 |
5.3.5 “万分”与“十分”使用的句式存在差异 |
5.4 小结 |
第6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佤语布饶方言数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对象和范围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范围 |
二、本文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
(一)本文的学术价值 |
(二)本文的应用价值 |
三、数词研究综述 |
(一)南亚语系数词研究成果综述 |
(二)汉藏语系数词研究成果综述 |
(三)印欧语系数词研究成果综述 |
(四)阿尔泰语系及系属未定语言数词研究成果综述 |
(五)小结 |
四、本文的术语 |
五、研究方法 |
六、语料来源 |
第二章 佤语布饶方言的基数词 |
一、简单数词 |
(一)系数词 |
(二)位数词 |
(三)pla?k“半” |
(四)li??“零” |
二、复合数词 |
(一)11-19 |
(二)21-29 |
(三)30-99 |
(四)100 以上 |
三、小结 |
第三章 佤语布饶方言数词的表义功能 |
一、表示序数 |
(一)一般序数的表达方法 |
(二)时间序数的表达方法 |
(三)排行方式的表达方法 |
二、表示倍数 |
三、表示分数 |
(一)分母+分子 |
(二)分母+ lih“出”+分子 |
(三)分母+ ba??“截”+分子 |
四、表示概数 |
(一)相邻数词连用表示概数 |
(二)数量连用表示概数 |
(三)概数标记词 |
五、小结 |
第四章 佤语布饶方言数词的组合功能 |
一、数词+数词 |
二、数词+名词 |
三、本语位数词+量词+本语系数词 |
四、数词+量词 |
(一)数词+普通量词 |
(二)数词+度量衡货币单位量词 |
五、数词+量词+数词+量词 |
六、“名词+数词+量词”与“数词+量词+名词” |
(一)“名+数+量”语序 |
(二)“数+量+名”语序 |
七、“动词+数词+量词”与“数词+量词+动词” |
(一)“动+数+量”语序 |
(二)“数+量+动”语序 |
八、形容词+数词+量词 |
九、“数词+量词+指示代词”与“指示代词+数词+量词” |
十、“数词+量词+副词”与“副词+数词+量词” |
(一)数词+量词+频率副词 |
(二)“数词+量词+时间副词”与“时间副词+数词+量词” |
(三)“范围副词+数词+量词”与“数词+量词+范围副词” |
十一、介词+数词+量词 |
十二、数量短语在多项修饰语中的语序 |
(一)名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
(二)“名词+指示代词+数词+量词”与“名词+数词+量词+指示代词” |
(三)“名词+形容词+指示代词+数词+量词”与“名词+形容词+数词+量词+指示代词” |
(四)动词+人称代词+数词+量词 |
十三、数词ti?“一”的构词能力 |
(一)与数词ti?“一”合成为数词 |
(二)与数词ti?“一”合成为时间量词 |
(三)与数词ti?“一”合成为形容词 |
(四)与数词ti?“一”合成为副词 |
(五)与数词ti?“一”合成为名词 |
(六)与数词ti?“一”合成为代词 |
十四、小结 |
第五章 佤语布饶方言数词及数量短语的句法功能 |
一、数词的句法功能 |
(一)佤语熟语中数词作句法成分 |
(二)省略用法中数词作句法成分 |
二、数量短语的句法功能 |
(一)数量短语作定语 |
(二)数量短语作补语 |
(三)数量短语作状语 |
(四)数量短语作主语 |
(五)数量短语作宾语 |
(六)数量短语作表语 |
(七)数量短语作谓语 |
三、小结 |
第六章 语言接触对佤语数词系统的影响 |
一、佤语傣借数词在四大分区中的分布情况 |
(一)I区:受傣语数词影响最大的区域 |
(二)II区:受傣语数词影响较大的区域 |
(三)III区:出现傣佤数词混用的区域 |
(四)IV区:受傣语数词影响最小的区域 |
二、从语言接触视角看佤语中的数词借用 |
(一)经济因素 |
(二)宗教文化因素 |
(三)族际婚姻 |
(四)民族分布情况 |
(五)语言态度 |
(六)地理环境 |
三、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佤语各方言土语数词表 |
附录二 长篇语料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
后记 |
四、古汉语数词的一种特殊用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汉语“些”的研究[D]. 陈星宇.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2]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数词“三”的研究[D]. 王玉杰.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2)
- [3]关於汉语词类系统演变的思考[J]. 杨荣祥.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19(00)
- [4]《孟子》中的量范畴研究[D]. 黄红霞. 长江大学, 2019(10)
- [5]马来西亚沙巴大学初级学生习得汉语定语的偏误分析[D]. Yong lngket(杨仁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现代汉语“一A二B”格式研究[D]. 黄雅莉.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 [7]东汉译经数词研究[D]. 黄晓燕.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8(01)
- [8]拉市乡纳西语数词的研究[D]. 木益娟.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9]副词“万分”的语法化[D]. 吕黎.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3)
- [10]佤语布饶方言数词研究[D]. 韩蔚. 云南民族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