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城:笑的变化

猫城:笑的变化

一、《猫城记》:笑的变异(论文文献综述)

田耀收[1](2021)在《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1902-1917)白话翻译小说语言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急剧发展变化的时期,其语言的新旧系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学界对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语言有所关注,但缺乏系统的量化研究。本文以类比语料库作为研究工具,重点描写、分析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的词汇和语法特征,运用多元系统理论和语体机制理论来分析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语言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研究发现:第一,清末民初的白话翻译小说词汇呈现以下三个特征:1)包容性;2)过渡性;3)试验性和新颖性。该时期的白话翻译小说从文言中吸收了文言虚词、实词、成语及仿造的四字格,增加了白话翻译小说典雅的色彩;从外来语中吸收了人名、地名、实物等专有名词,为白话翻译小说增添了异域色彩;从方言土语中吸收了儿化、口语化的词语,为白话翻译小说带来鲜活的口语色彩。该期白话翻译小说词汇中存在大量消隐词和过渡词。词汇运用上存在大量的仿词和造词现象,代词和量词的使用出现很多新颖的用法。当时的翻译家们大胆地进行着一场词汇“试验”。第二,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的语法呈现以下特征:1)欧化;2)不完备性。清末民初的白话翻译小说已经初步呈现欧化的特征,该特征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以形合为主要造句方法的西方语言影响;不完备性特征主要受制于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第三,与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白话文类似,新文化运动时期白话文也具有书面化与通俗化并存、过渡性与包容性兼具的特点。这两个时期白话文在造词方法、代词使用、量词使用、欧化等方面具有一定延续性,其白话文同时具有语言试验和语言革新的特征。总之,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语言在传统白话的基础上吸收了文言、口语、方言、外来语中大量有益的语言成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语体,即“准现代汉语”语体。这种新语体的形成过程中翻译起到了重要作用。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实践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白话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傅心怡[2](2021)在《论新世纪以来中国科幻小说的毁灭性灾难书写》文中研究指明

周小娟[3](2020)在《论《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在近代中国的仿写与变异》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近代中国作家对《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仿写作品为研究对象,比较元文本与仿写文本在题材、主题、人物形象方面的差异,认为仿写文本一方面吸收与活用元文本中主人公"梦中漫游"这一核心结构,另一方面融入了现实主义创作理念,指出近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儿童文学创作的主潮和作家个人写作风格是形成仿写文本产生变异的原因。《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在近代中国译介、传播与仿写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意义,一系列新的"阿丽思"仿写故事自觉传递着新的文艺观念,塑造着新时代的儿童,促进了近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多元化发展,成为近代中国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书吟[4](2021)在《老舍长篇小说民族意识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以其独具特色的老北京市民文化书写被人们熟知,老舍在作品中通过描绘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生活风俗画卷来表现其独特的民族情感。本文以民族意识为切入点,探究老舍长篇小说文学创作中的民族意识来源、多样态特征及对当代作家创作的影响。本文的第一章主要探究老舍长篇小说中民族意识的来源,主要从三个方面:第一,来自于传统儒道文化,这两种文化在老舍民族意识来源中起到主导作用,在老舍文学作品中表现在孝文化、女性文化以及官文化的书写之中。第二,来源于满族精神,世代传承的骁勇善战、坚毅隐忍的满族精神影响着老舍民族观的形成。第三,源于北京地域文化,独具特色的北京文化影响着老舍民族意识的形成。本文的第二章主要说明老舍长篇小说中民族意识的多样态呈现。首先,表现在老舍对于传统文化的审视,老舍肯定人性本善主体性地位,又对人性之恶加以反思,以具有前瞻性、现代性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对虚妄无为的闲适生活态度进行反思。其次,表现在对于家国情怀的书写,老舍赞扬了以钱默吟、方宝庆等末世匠人对于家国气节的坚守,又将自己的期望寄予青年一代,青年是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中坚力量。最后,体现在对于满族民俗礼节的关注,老舍通过将满族民俗民情进行场景式展现,将读者带入情景之中,在表现封建制度下满族民俗中的人性美与人情美之时对腐朽落后的制度进行批判。本文的第三章主要探究老舍长篇小说中民族意识的文学形式探索及其影响,老舍在创作中改革传统小说普遍使用的章回体叙述模式,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说书人方式进行文学叙述,增强文章表现力。同时,以《猫城记》为代表的文学作品是老舍对寓言体裁创作的实验性探索,文章以幽默诙谐方式表现作家对国民性的批判。此外,老舍用源于人物现代白话来塑造角色,多方位地表现出人物性格特点。老舍文学创作中的民族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审视态度影响当代作家的文学创作,对于北京传统民俗风貌和市民阶层等历史性书写成为京味文学的主要故事题材,老舍对民族性的现代反思也为当代文学带来新的思考视角。

石小寒[5](2020)在《老舍创作的语言变化与现代汉语规范化》文中提出老舍创作语言发生过两次明显变化,矫正过三个"错"。两次变化都涉及方言土语与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关系。第一次变化发生在现代汉语史第一期,矫正了"乱用"方言土语和文白相间的"错";第二次变化弃用方言土语,运用普通话,力求规范化。老舍对汉语规范化和方言土语的态度都存在弃用反复、矛盾游移现象。囿于学科壁垒,语言分析和文学解读分歧较大。

王艺欣[6](2020)在《清末民初社会变迁中的中国科幻文学(1902-1919)》文中提出作为一种文学想象类型文体,科幻小说以科学观念为写作驱动,以科学知识为描写依据,并以在文本中建构起一个合理、可替代的世界为创作追求。自刘慈欣获得雨果奖以来,中国科幻文学便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学界对晚清以来科幻文学的研究,主要是以个案文本解读为主考索历史,缺乏从社会变迁的层面探讨其发生背景。其实,中国科幻文学的发生与晚清科幻文学实践存在着紧密的关系。晚清西方文化的大规模引进,不但促使电灯、德律风等实物发明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推动了科学知识和求知精神的普及和发展。在此一背景下,人们的时间观念、空间意识、速度与节奏、以及科学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晚清科幻文学由此诞生。论文第一章从时钟电灯的引进出发,结合小说中新的纪年方式与时间计量单位的出现,力图还原当时人们时间观念变化过程,及其在科幻文学中的具体表现。第二章着重讨论科幻小说中的飞行意象。首先,小说主人公摆脱志怪小说腾云驾雾的飞行方式,借助机械运转与风力推动翱翔天际,以现实生活中的“热气球”为原点,构想出“飞车”、“飞舟”、“飞舰”以及“电翅”等意象。其次,魂与魄脱离了传统神魔小说的色彩,成为科幻小说中的飞行手段与技术载体。上述新想象元素的产生,与当时报刊杂志对各类飞行器的报导有着密切联系。第三章针对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和引进,从速度的角度解析当时科幻文学中人们生活节奏与效率提升的起因。第四章分析清末民初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工作者形象,指出他们强烈驳斥专制主义、蒙昧主义,展现出对全新社会制度的构想追求。总之,中国科幻小说的产生不仅与国外科幻作品引入相关联,更关乎当时整个社会对西方科学的了解、认识和思考。回溯源头,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图景。

柳真(Yoo Jin)[7](2020)在《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现代汉语感叹表达为研究对象,在迄今为止汉语感叹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功能主义语言学、言语行为、语言类型学和对比语言学等原理,尝试对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的表现语法形式、语义特点和语用功能等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通过对汉语感叹表达范畴的系统化研究,以期发现现代汉语感叹句所包含的功能语言学上的意义和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特征,具体包括汉语感叹表达的形式、语义、语用表现的描写和解释,并在第九章就汉语和韩国语感叹表达进行对比分析。全文由十章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说明本文研究的缘起、对象与范围,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语料来源与符号说明,综述国内外感叹句研究现状,说明可能的创新点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明确研究的意义。第二章主要对现代汉语感叹句与感叹表达进行界定,结合感叹句和感叹表达的性质、功能而感叹表达做出界定,并且根据感叹标记的有无将感叹表达分类,宏观描写感叹表达的形式特征。第三章主要考察感叹表达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语义方面先分为根据感叹指向、感叹内容特征和感叹表达语境来进行研究。语用功能方面对具体的言语行为理论基础上直接言语行为的感叹表达、非字面意义的感叹表达和间接言语行为的感叹表达进行研究。第四章主要对感叹表达标记词中的语气成分——语气词和语气副词进行研究。先考察语气的定义和感叹表达的语气,然后考察语气词的定义以及感叹表达中的语气词实例和作用。同时考察语气副词的界定并对出现在感叹句中的典型副词“多(么)”、“好”、“可”、“太”、“真”等结合实例以及其他语气副词的实例进行细致地描写分析。第五章主要对感叹表达中的叹词和疑问词进行研究。叹词方面,本文区分为原型叹词、准感叹词和新兴叹词,描写感叹表达中叹词的语义及语用特征;疑问词方面,主要考察感叹表达中用由疑问词“什么”和“怎么”构成的感叹表达形式的语义和功能特征。第六章主要对感叹表达中出现的固定短语进行研究。将固定短语区分为经历了语法化而凝固的表示提醒对方和超预期的话语标记、用“得”的和不用“得”的程度补语、“X+不得”和“不得+X”的惯用性固定短语等小类。同时,具体考察这些固定短语形式的语义及语用特征。第七章主要考察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的固定格式,将固定格式按照感叹表达形式区分为“你+这个NP”、“都是NP”、“这/那+叫一个X”和“好+一(个)X”进行专题研究。第八章对汉语感叹表达的组合模式分成独语句感叹表达和标记组合的感叹表达等两类进行考察。独语句感叹表达可分为名词独语句、动词独语句和形容词独语句。标记组合的感叹表达可以选择一种感叹方式,也可以兼具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叹方式。第九章对汉韩两种语言的感叹表达进行对比分析。首先对韩国语感叹表达加以概述,就韩国语感叹表达的界定、语义性质和语用功能进行解释说明,然后将韩国语感叹表达分为使用典型标记的和使用其他句类的感叹表达两类进行考察。最后,从语言类型学视角对比汉韩感叹表达的共同点和区别。第十章是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说明本文在感叹表达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同时指出研究存在的不足。

李玫玫[8](2020)在《革命与民族的分裂与弥合 ——以老舍《茶馆》《神拳》《正红旗下》为中心的讨论》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个“异族”建立的王朝,同时作为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清朝在建立一个大一统帝国之初就面临着不同层面的民族问题:要统治一个以有着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汉族人为主、边疆地带又有着势力强大的蒙、回、藏等民族的国家,在面对汉族时,一方面要学习先进文化,争取正统地位的继承权;一方面也要警惕汉族文化的“腐蚀”,在这种文化包围中艰难地维持满洲民族的主体性;而在面对其他边疆民族时,同作为异族,清朝皇帝与整个满洲统治民族则扮演了与历代汉族皇帝不同的角色,满洲民族的族群性得到了丰富和凸显。清朝定鼎北京二百六十载,最终在内外夹击、风急浪紧的形势中覆灭,在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世界现代化潮流发生主动或被动交流的时候,在促使中国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过程中,同样留下了复杂的民族问题:一方面,由于革命的不彻底,封建势力不断地复辟,满洲贵族、遗老遗少还与日本人勾结建立了伪满洲国;另一方面,辛亥革命以来的“边疆中国”叙述在其“继承者”国民党的民族思想那里留下“后遗症”,给民族独立的革命战争带来了许多的变数。谁是这些问题最恰当又最深刻的思索者?老舍承担起了这样的任务。作为一位北京城旗兵家庭出身的满族作家,同时也是“进步作家”,老舍的创作和思想上包含了“革命”与“民族”这两个二十世纪关键词的复杂关系,他自身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最开始时因为革命排满风气带来的民族创伤而讳言自己的满族身份,到抗战时期面对外侮时以中华民族的认同“压倒”满族认同,再到新中国成立后自信坦然地以满族历史的讲述者、满族文化的反思者的心态,创作出《茶馆》、《神拳》、《正红旗下》等经典传世之作。这三部作品都是历史题材,《茶馆》和《正红旗下》是老舍创作中较为少见、同时也非常大规模地描写晚清以来旗人的世风人情以及他们的经历遭遇的作品,而《神拳》则表现了义和团的英勇斗争,也是老舍直面中国与外国民族关系的集中体现。在这样的判断下,本文认为老舍建国后的作品《茶馆》、《神拳》、《正红旗下》中的满族/民族书写非常重要。在这三部作品中,老舍都将目光放在了晚清,可以看出他对自己民族的问题进行追溯的努力。如果说在《茶馆》中,满族的问题表现在旗人群体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堕落、民族认同的迷惘上,在《神拳》中,满族的问题表现在满洲统治者政治的腐化和军事的失败上,那么在《正红旗下》中,满族的问题则更加深刻地表现在文化上,表现在普通旗人吃喝玩乐的日常生活中。这三部作品体现的是老舍对于近代以来满/汉/洋三者关系的整体思索,它们在表现和处理民族问题时贯穿着两条共同的主线,就是“反帝叙述”和“穷人叙述”,这是老舍自己的写作和思考历程,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方法论”。通过这样的写作,老舍为自己取得了对民族进行陟罚臧否的文化自信,也为满族找到了表达自己的方式,确立了一种主体性。因此,本文的正文部分则以对这三部作品中满族书写的具体分析组成:对《茶馆》进行分析,抓住作品中几位重要的旗人形象,通过老舍对这些人物的塑造与借他们之口对民族关系与历史问题的表述,探索老舍创作《茶馆》时在民族意识的左右下对于历史认知的错位;对话剧《神拳》进行分析,通过老舍对于义和团的情感和评价去探索老舍的民族心理,阐述这种新的民族精神的发现如何影响他对革命的认知;分析《正红旗下》中的文化描写,考察所谓的“二百年旗人文化”的内涵,以及它在塑造民族意识中的作用。通过这样的考察,本文认为,在这三部作品中,作家的文艺思想与时代的政治要求得到较好的结合,老舍通过对于民族的书写,也讲出了深入人心的革命故事。这是老舍自身文学之路的又一座高峰,也是对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与民族的问题的一个成功解答。

吴奔[9](2020)在《介词框架“起始介词+X+方位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起始介词+X+方位词”这个介词短语也可以作为一个介词框架。此介词框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置词“起始介词”,第二部分是中间成分的X,第三部分是后置词“方位词”。本文包括文章的绪论和文末的结语,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论述论文的选题意义,概述了前人对介词框架的研究现状和相关研究成果,并阐明论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语料,同时,本章也对研究的对象、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可能的创新点进行了说明第二章,主要分析介词框架“起始介词+X+方位词”的构成情况、该介词框架的构件分析、该介词框架内部关系和该介词框架中“X”的多元性。第三章,主要考察和分析“起始介词+X+方位词”框架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起始介词+X+方位词”框架的句法位置和句法功能,考察该介词框架在句子中的位置能否位于句子前面、后面或句中;另一方面是讨论和分析介词框架“起始介词+X+方位词”中“起始介词”和“方位词”的隐现问题。第四章,主要对介词框架“起始介词+X+方位词”进行语义分析,具体讨论以下四个方面:一、介词框架“起始介词+X+方位词”的语义功能;二、语义近似的“起始介词+X+方位词”框架;三、影响该介词框架语义表达的句法位置;四、对几组介词框架的比较来进一步讨论和观察现代汉语介词框架的特点。第五章,主要考察介词框架“起始介词+X+方位词”与否定词的共现使用情况表达功能,分析和讨论否定词位于介词框架前面的结构和否定词位于介词框架后面的结构,同时也分析否定词位置对介词框架句法和语义的影响。第六章,主要考察和分析“起始介词+X+方位词”框架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起始介词+X+方位词”框架的语用功能,考察和分析该介词框架的话题标记功能和表达功能;另一方面是“起始介词+X+方位词”框架的篇章功能,考察该介词框架的篇章衔接功能和篇章管界功能。第七章,从类型学角度方面,对汉语“起始介词+X+方位词”框架与泰语相应表达形式的基本对应情况和汉语中不同类别的“起始介词+X+方位词”框架与泰语中相应表达形式的对比分析。第八章为结语,总结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指出了本研究中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地方。

吴秀峰[10](2020)在《论老舍小说的文化间性 ——以《二马》为中心》文中认为作为与世界联系最为紧密的现代作家之一,老舍在其作品中始终将文化语境的复杂性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作为关注重点。然而,以往的研究很少关注老舍小说的文化间性。在《二马》等小说中,老舍的创作思维超越了单一的自我中心主义视野。他承认并尊重文化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文化对话的可能与必要。基于此,本文以老舍小说的文化间性为研究内容,将论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论文首先系统介绍了文化间性相关的理论背景与内涵,即文化间性是主体间性理论在文化领域的具体表现,也是人类面对多元文化相遇时的中间立场;强调了两个重要概念:视域融合与对话。其中,视域融合是指文化主体以包容性的视域来看待他者文化,对话则是指文化主体间在互相平等、尊重差异基础上的协商与交流。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论述老舍小说的文化间性的形成原因,包括满汉融合的文化记忆、中西文化的相遇以及救亡图存的现实需求等。论文接着具体分析了老舍在《二马》等小说中是如何自觉地立足于文化间性,包容地审视民族与世界,即现代中国如何实现从“我”到“我们”的转变,以及英国人的殖民意识与种族歧视如何导致人性的泯灭。然后,论文通过对老舍小说中具有的世界性激情和对不同民族内在民族性问题的幽默表现,及其尝试打破异质文化间隔阂,力求达到人类性和谐的圆满状态的创作意图的分析,进一步说明老舍对文化间对话的不断寻求,是其展开对中国与世界、人性与道德审视的重要因素。最后,论文探究了老舍小说的文化间性的价值:一是展示老舍广阔的世界文学视野,即在学习、模仿外国文学的同时,具有坚持民族独特性的思辨精神;二是体现古今东西关系的兼容与再平衡,既为现代性在世界性与本土化模式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提供合理的设想,也对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自我定位有所启示。综上所述,本文以小说《二马》为研究中心并向其它作品辐射,从世界文学与跨文化的视域出发,对老舍小说的文化间性加以考察,揭示老舍作为世界性作家如何审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并探究他对于民族性问题与人类精神状态所做出的思考,进而管窥其作品中真正的文化内涵。

二、《猫城记》:笑的变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猫城记》:笑的变异(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1902-1917)白话翻译小说语言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问题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文言与白话
        1.4.2 欧化和欧化白话文
        1.4.3 翻译语言与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
    1.5 研究设计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清末民初白话文研究现状
        2.1.1 清末民初白话文个案研究
        2.1.2 清末民初白话文和五四白话文运动关系研究
    2.2 语料库翻译学在语言研究中的进展
        2.2.1 国内外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现状
        2.2.2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译文语言特征研究现状
    2.3 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目录整理研究综述
    2.4 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多元系统理论
    3.2 语体机制理论
    3.3 语料库翻译研究范式
    3.4 小结
第四章 语料库研制
    4.1 语料库设计
        4.1.1 建库目的与语料库类型
        4.1.2 语料库规模与代表性
    4.2 语料的选择
    4.3 语料采集和整理
    4.4 语料检索与提取
    4.5 小结
第五章 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词汇研究
    5.1 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语言基本统计信息
        5.1.1 词类分布及词频数
        5.1.2 句子数和句子长度
    5.2 文言文系统对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词汇的影响
        5.2.1 文言虚词在语料库中的频次
        5.2.2 单音节词的大量使用
        5.2.3 文言实词对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的影响
        5.2.4 成语及其他四字格
    5.3 口语、方言系统对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词汇的影响
        5.3.1 口语化表述
        5.3.2 儿化
        5.3.3 通俗化与书面化
        5.3.4 过渡性词语
    5.4 外来语系统对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词汇的影响
    5.5 代词
        5.5.1 人称代词考察
        5.5.2 指示代词“这么”、“那么”及其变体
        5.5.3 并存用法
    5.6 量词
        5.6.1 量词正名历程
        5.6.2 量词的型符和类符
        5.6.3 过渡性量词
    5.7 特殊的造词方法
        5.7.1 叠字、叠词、对立语
        5.7.2 并合、化合
        5.7.3 仿词
        5.7.4 拟声和绘景
    5.8 小结
第六章 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语法研究
    6.1 欧化
        6.1.1 主语和系词
        6.1.2 形合句子
        6.1.3 关系词和连接词
        6.1.4 可能式
        6.1.5 “让”字句
        6.1.6 名词复数标记
    6.2 语法规范问题
        6.2.1 否定副词
        6.2.2 V+介词(在)结构
    6.3 “把”字句
    6.4 “同”字句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发现
    7.2 问题回答
    7.3 研究贡献
    7.4 研究局限
    7.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统计
    附录2 新文化运动时期原创小说语料来源信息
    附录3 新文化运动时期翻译小说语料来源信息
    附录4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汉语词性标记集(VERSION 3.0)

(3)论《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在近代中国的仿写与变异(论文提纲范文)

1.《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在近代中国的仿写
2.《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本与仿写本的比较
3. 转生与变异:阿丽思的中国行
4. 结语

(4)老舍长篇小说民族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老舍长篇小说中民族意识的文化溯源
    第一节 儒道文化的滋养
    第二节 满族精神的传承
    第三节 北京地域文化的润育
第二章 长篇小说中民族意识的多样态呈现
    第一节 日饮清泉伴古松——传统文化的审视
        一、善恶交错的人性书写
        二、对济世与无为人生态度的反思
    第二节 精神不死天难夺——家国情怀的抒写
        一、末世匠人的“不传”
        二、青年一代的“坚守”
    第三节 举杯切切莫相忘——满族礼节民俗的关注
        一、场景式的民俗展现
        二、对民俗礼节的忧虑
第三章 老舍长篇小说中民族意识的探索与影响
    第一节 民族形式的探索
        一、章回体叙述模式的突围
        二、寓言体裁的实验性探索
        三、源于人物的现代白话语言
    第二节 民族意识的影响
        一、当代京味文学的复现
        二、民族文化批评态度的继承
        三、国际语境下的民族文学创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老舍创作的语言变化与现代汉语规范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老舍在现代汉语建设期矫正了两个“错”
二老舍在普通话规范化运动中弃用方言土语
三老舍语言变化与普通话规范化关系的深度辨析
余论

(6)清末民初社会变迁中的中国科幻文学(1902-19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科幻文学概念辨析
    科幻文学发展历程
    清末民初中国科幻文学界说
    研究综述与方法创新
第一章 钟表与电灯:精准刻度与时间意识
    第一节 科幻小说的时间向度
        一 纪年方式与论争
        二 照明工具与时间旅行
    第二节 西洋机械与陈设玩赏
        一 漏刻与自鸣钟:从“机巧”到“机器”
        二 钟表图说与咏物新题
第二章 飞行意象与空间探索
    第一节 飞行的西洋新器
        一 以热气球为开篇
        二 “飞车”、“飞舟”与“飞舰”
    第二节 古代陈法与魂魄
        一 机巧法宝与“电翅”
        二 飞向太空的魂魄
第三章 速度与交通工具的幻想
    第一节 航运交通的进化
        一 火轮船与电机兵舰
        二 潜水艇与水底潜行艇
    第二节 陆运交通的进化
        一 火轮车与地下铁路
        二 电车与空行自由车
    第三节 生活节奏的变化
        一 提升效率的科技发明
        二 快与慢的转化
第四章 科幻小说与科学理念启蒙
    第一节 科学家与虚构社会
        一 科学家形象辨析
        二 晚清“电王”与超级英雄
        三 科学与女子世界
    第二节 真文明境界的构建
        一 以新中国未来为开篇
        二 炎黄世界的大同梦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后记

(7)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1.3.1 理论基础
        1.3.2 研究方法
    1.4 语料来源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5.1 感叹句的句类研究
        1.5.2 感叹句的形式表现
        1.5.3 感叹句的语义语用特点
        1.5.4 感叹句跨语言研究
第二章 现代汉语感叹表达与感叹句
    2.1 感叹句的界定
        2.1.1 感叹句的性质
        2.1.2 感叹句的功能
    2.2 汉语感叹表达的范围
        2.2.1 有标记的感叹表达
        2.2.2 无标记的感叹表达
    2.3 小结
第三章 汉语感叹表达的语义语用特点
    3.1 感叹表达的语义语用特征
        3.1.1 感叹表达语义指向
        3.1.2 感叹表达的内容特征
        3.1.3 感叹表达的语境
    3.2 感叹表达言语行为
        3.2.1 直接言语行为的感叹表达
        3.2.2 非字面意义的感叹表达
        3.2.3 间接言语行为的感叹表达
    3.3 小结
第四章 感叹表达与语气成分
    4.1 句子与语气
    4.2 语气词
        4.2.1 语气词的界定
        4.2.2 具体的语气词
        4.2.3 语气词的功能
    4.3 语气副词
        4.3.1 语气副词的界定
        4.3.2 感叹标记副词
        4.3.3 其他语气副词
    4.4 小结
第五章 感叹表达与非语气成分
    5.1 叹词与感叹表达
        5.1.1 叹词的界定
        5.1.2 原生叹词
        5.1.3 准叹词
        5.1.4 新兴叹词
    5.2 疑问词
        5.2.1 感叹表达中的疑问词
        5.2.2 “什么”用于感叹表达
        5.2.3 “怎么”用于感叹表达
    5.3 小结
第六章 感叹表达与固定短语
    6.1 话语标记
        6.1.1 提醒对方的话语标记
        6.1.2 超预期话语标记
    6.2 程度补语
        6.2.1 用“得”连接的程度补语
        6.2.2 不用“得”连接的程度补语
    6.3 三音节固定短语
        6.3.1 了不得
        6.3.2 要不得
        6.3.3 不得了
    6.4 小结
第七章 感叹表达与固定格式
    7.1 “你这个NP”
        7.1.1 名词N
        7.1.2 偏正短语NP
    7.2 “都是NP”
        7.2.1 自责
        7.2.2 责怪听话人
        7.2.3 责怪第三方、外部世界
    7.3 “这/那+叫一个X”
        7.3.1 “X”为形容词
        7.3.2 “X”为动词
        7.3.3 “X”为成语等
    7.4 “好+一(个)X”
        7.4.1 积极性感叹表达
        7.4.2 消极性感叹表达
    7.5 小结
第八章 感叹表达的组合模式
    8.1 独语句感叹表达
        8.1.1 名词独语句
        8.1.2 动词独语句
        8.1.3 形容词独语句
    8.2 感叹标记组合表达
        8.2.1 单一标记感叹表达
        8.2.2 两种标记的线性分布
        8.2.3 三种及以上标记的线性分布
    8.3 小结
第九章 汉韩感叹表达对比
    9.1 韩国语感叹表达概述
        9.1.1 韩国语感叹表达的界定
        9.1.2 韩国语感叹表达的语义语用特征
    9.2 韩国语感叹表达分类
        9.2.1 使用典型标记的感叹表达
        9.2.2 使用其他句类的感叹表达
    9.3 汉韩感叹句表达对比
        9.3.1 汉韩感叹表达的共同点
        9.3.2 汉韩感叹表达的区别
    9.4 小结
第十章 结语
    10.1 本文的主要结论
        10.1.1 语法形式特征
        10.1.2 语义特点
        10.1.3 语用功能特征
        10.1.4 与韩国语对比
    10.2 本文的创新点
    10.3 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8)革命与民族的分裂与弥合 ——以老舍《茶馆》《神拳》《正红旗下》为中心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民族问题在革命时代的浮沉
    第二节 革命话语对民族叙述的整合
第一章 “旗人”与“汉奸”——《茶馆》历史认知的错位与修整
    第一节 从“汉奸”的文学穿越说起
    第二节 松二爷与旗人的生计问题
    第三节 常四爷与旗人的民族认同
    小结 “葬送”:埋葬还是悼念?
第二章 “吐了一口气”——《神拳》写作的民族心理
    第一节 《神拳》创作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因
    第二节 《神拳》文本的艺术风格和民间色彩
    小结 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的义和团故事
第三章 “糊涂”与“明白”——《正红旗下》历史与文化的重构
    第一节 “糊涂”与“明白”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 艺术化的旗人日常生活
    第三节 “圆圈”式文化的隐喻与冲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介词框架“起始介词+X+方位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1.4 关于本文的研究
        1.4.1 研究理论和方法
        1.4.2 本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1.4.3 可能的创新点
        1.4.4 本文的语料来源
第二章 “起始介词+X+方位词”框架的构成
    2.1 “起始介词X+方位词”的构成情况
    2.2 “起始介词+X+方位词”的构件分析
        2.2.1 起始介词
        2.2.2 方位词
        2.2.3 介词和方位词的关系
    2.3 “起始介词+X+方位词”中X的多元性
        2.3.1 X的性质
        2.3.2 X为体词性词语或体词性短语
        2.3.3 X为谓词性词语或谓词性短语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起始介词+X+方位词”框架的句法分析和相关问题
    3.1 “起始介词+X+方位词”框架的句法位置
    3.2 “起始介词+X+方位词”框架的句法功能
        3.2.1 作状语
        3.2.2 作定语
        3.2.3 作补语
    3.3 “起始介词+X+方位词”框架的前后项隐现
        3.3.1 “起始介词+X+方位词”中“起始介词”的隐现
        3.3.2 “起始介词+X+方位词”中“方位词”的隐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起始介词+X+方位词”框架的语义分析与相关问题
    4.1 “起始介词+X+方位词”框架的基本语义
    4.2 “起始介词+X+方位词”框架的引申语义
    4.3 语义近似的“起始介词X+方位词”框架
    4.4 “起始介词+X+方位词”框架的对称与不对称
    4.5 影响“起始介词+X+方位词”框架的语义与句法位置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起始介词+X+方位词”框架与否定词的共现情况
    5.1 否定词在介词框架之前
    5.2 否定词在介词框架之后
    5.3 否定词与介词框架的位置对句法和语义的影响
        5.3.1 否定词位于介词框架前面和后面
        5.3.2 否定词只能在介词框架前面
        5.3.3 否定词只能在介词框架后面
    5.4 “Neg+(P+X+L)”与相关结构的语义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起始介词+X+方位词”框架的篇章功能
    6.1 篇章衔接功能
    6.2 篇章管界功能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汉语“起始介词+X+方位词”框架与泰语中相应的表达形式对比分析
    7.1 汉语“起始介词+X+方位词”框架与泰语相应表达形式的基本对应情况
    7.2 汉语中不同类别的“起始介词+X+方位词”框架与泰语中相应表达形式的对比分析
        7.2.1 表示时间的介词框架与泰语相应表达形式
        7.2.2 表示处所的介词框架与泰语相应表达形式
        7.2.3 表示依据的介词框架与泰语相应表达形式
        7.2.4 表示来源的介词框架与泰语相应表达形式
        7.2.5 表示范围的介词框架与泰语相应表达形式
        7.2.6 表示方面的介词框架与泰语相应表达形式
        7.2.7 表示角度的介词框架与泰语相应表达形式
        7.2.8 表示状态的介词框架与泰语相应表达形式
        7.2.9 表示条件的介词框架与泰语相应表达形式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论老舍小说的文化间性 ——以《二马》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三、研究意义与创新价值
第一章 文化间性与老舍的选择
    第一节 文化间性理论概述
        一、文化间性因何而起
        二、何谓文化间性
    第二节 老舍与文化间性:多元文化语境的现实选择
        一、满汉文化的融合
        二、中西文化的相遇
        三、救亡图存的意志
第二章 老舍小说的视域融合特征
    第一节 中国与世界:从“我”到“我们”的转变
        一、老马式的传统家国观念
        二、小马式的现代国家观念
    第二节 人性与道德:褊狭爱国主义的批判
        一、殖民者的自我中心意识
        二、东方主义的种族歧视
第三章 老舍小说的对话特征
    第一节 民族性思考:激情的萌发与幽默的消解
        一、用感情咂摸世事的滋味
        二、以幽默节制写作的激情
    第二节 人类性和谐:共性的感知与价值的认可
        一、李子荣式的个体重塑
        二、《小坡的生日》中的和谐世界
第四章 老舍小说的文化间性的价值
    第一节 文学价值:老舍小说的世界文学视野
        一、世界文学的模仿模式
        二、民族特性的辩证思考
    第二节 时代价值:古今中西关系的再平衡
        一、本土现代性模式的世界性设想
        二、启发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自我定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猫城记》:笑的变异(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1902-1917)白话翻译小说语言特征研究[D]. 田耀收.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2]论新世纪以来中国科幻小说的毁灭性灾难书写[D]. 傅心怡.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3]论《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在近代中国的仿写与变异[J]. 周小娟.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 2020(02)
  • [4]老舍长篇小说民族意识研究[D]. 刘书吟. 沈阳师范大学, 2021
  • [5]老舍创作的语言变化与现代汉语规范化[J]. 石小寒. 民族文学研究, 2020(04)
  • [6]清末民初社会变迁中的中国科幻文学(1902-1919)[D]. 王艺欣. 暨南大学, 2020(12)
  • [7]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研究[D]. 柳真(Yoo Jin).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革命与民族的分裂与弥合 ——以老舍《茶馆》《神拳》《正红旗下》为中心的讨论[D]. 李玫玫.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9]介词框架“起始介词+X+方位词”研究[D]. 吴奔.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论老舍小说的文化间性 ——以《二马》为中心[D]. 吴秀峰.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猫城:笑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