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女大学生体育课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秦恺蔓[1](2021)在《足球与啦啦操对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和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探讨持续12周中等强度的足球与啦啦操对初中生心理健康、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影响,并探究锻炼动机和社会性体格焦虑在运动干预影响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以及锻炼动机和社会性体格焦虑的链式中介路径,通过实验分析运动干预影响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镇江市某中学初一年级138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足球组(实验1组)、啦啦操组(实验2组)和对照组。进行每周3次、持续45分钟的中等强度体育课,并连续干预12周的实验干预。在实验前、实验6周后和12周后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锻炼动机量表》和《社会性体格焦虑量表》对3个组实施团体测量。研究结果:(1)12周的实验干预后,初中生在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及心理健康总分上存在时间的主效应(P<0.05)、组别的主效应(P<0.05)以及存在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P<0.05)。(2)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及心理健康水平影响最具显着性,优于足球组和对照组;(3)锻炼动机在足球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19.58%;锻炼动机在啦啦操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74.09%。社会性体格焦虑在足球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17.60%;社会性体格焦虑在啦啦操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23.39%。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在足球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效应,链式中介效应为55.87%;社会性体格焦虑在啦啦操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效应,链式中介效应为107.74%。研究结论:(1)持续参加中等强度的足球与啦啦操运动能提高初中生锻炼动机和心理健康水平,降低社会性体格焦虑水平。(2)持续12周的的足球与啦啦操运动能够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且不同干预方式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啦啦操运动在提高锻炼动机、降低社会性体格焦虑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效果优于足球运动。(3)参加足球运动能直接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同时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可以通过社会性体格焦虑和锻炼动机间接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
雷雅琴[2](2021)在《排舞运动对12-14岁农村青少年身体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青少年阶段是个体一生中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心理健康水平也深受自身身体自尊和主观幸福感水平高低的影响,身体自尊作为个体对自身身体特征的总体评价,主观幸福感作为个体对自身情感体验和环境满意度的整体评估,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个体心理健康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体育运动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存在较好的干预效果,且排舞作为一项融合了体育强度和舞蹈美感的国际性运动项目,有着限制少、趣味足的特征。所以本文将从关注农村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一角度出发,以国家相关的政策导向和排舞的蓬勃发展为契机,探究排舞运动对农村12-14岁农村青少年的身体自尊和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干预效果,力求通过干预活动得到具体的数据来对排舞的运动价值进行有力的支撑,实现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融合,并丰富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从而推动排舞运动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本研究主要运用实验法,以乐山犍为县铁炉学校初一年级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采取整班抽取的方法,1班为实验组,2班为对照组,并选定段艳平的《少年儿童身体自尊量表》和张兴贵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作为测量工具,在两组身体自尊和主观幸福感评分结果经正态性检验合格后,再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质性合格的前提下,实验组和对照组一起接受为期12周的干预。对照组按该校的常规教学大纲行课,实验组则进行排舞运动的学习,实验结束后再次组织学生填写相关量表,对实验前后填写的量表评分进行正态性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等统计方法进行结果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过12周的实验后发现,对照组与实验组对于身体自尊的速度、协调和身体活动这三个维度在实验前后的评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学校满意度、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这三个维度在实验前后的评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经过12周的实验后发现,实验组对于身体自尊的外貌、协调、身体吸引力、运动技能、身体活动、身体价值和整体自尊这七个维度在实验前后的评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学业满意度、学校满意度、正性情感这三个维度在实验前后的评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经过12周的实验后发现,对照组对于身体自尊的力量、速度、身体吸引力这三个维度在实验前后的评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评分在实验前后不具有显着性差异。主要结论如下:(1)排舞教学对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具有提升效果,主要体现在外貌、协调、身体吸引力等维度上,且对女生的干预效果优于男生,说明排舞的受众面更多的是女生;(2)排舞教学对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具有提升效果,学校满意度、友谊满意度、环境满意度、正向情感等维度在实验前后都存在显着性差异,故排舞运动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有帮助作用;(3)常规教学对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具有提升效果,主要体现在力量、速度、耐力等维度上,且对男生的干预效果优于女生,故男生更能接受常规教学的内容;(4)排舞教学和常规教学对学生身体自尊产生影响的维度有所不同,故排舞教学能够针对常规教学对身体自尊的提升效果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说明排舞运动在学校的推广是具有现实意义的;(5)实验前学生整体身体自尊与主观幸福感水平均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女生的整体身体自尊水平低于男生,留守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稍低,故学生的身心健康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邹小育[3](2021)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体像和自尊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走进健身房,参加器械训练,以塑造形体美为主,多半是减重。很多女大学生在各项身体指标非常标准的情况下,还主观的认为自己偏胖或超重,因此不科学的减重给女大学生的身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为了缓解女大学生的体像焦虑,改善她们的自尊状况,本研究引用器械训练做为运动干预手段,试图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像认知态度和改善她们的自尊状况,引导女大学生的身心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实验研究,试图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4周的器械训练对普通女大学生的体像和自尊水平是否有影响,(2)4周的器械训练是否能让女大学生的体像和自尊水平产生显着性的变化,(3)探讨4周的器械训练对普通女大学生形体的影响,(4)探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体育锻炼对促进女心理健康的作用。为改善女大学生的健康状况提供方法和数据参考。最后,笔者希望通过此次研究,推动器械训练在女性群体中的推广,化解女性群体对器械训练的误解与偏见,向更多的女性普及器械训练的好处。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实验法,探索4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体像和自尊的积极影响。经过被试条件筛选后,随机选取了上海体育学院24名普通女大学生(均为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将她们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12人为实验组,12人为对照组。对12名实验组的普通女大学生进行为期4周的器械训练运动干预,每周训练两次,共8次,每次90分钟。另外12人不参加器械训练作为对照组。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分别对她们的自尊水平和体像水平以及形体指标特征进行测试,并利用SPSS19.0对实验前后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研究结果:(1)外显自尊:经过为期4周的器械训练运动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外显自尊得分差异显着(P<0.05),实验组的被试实验前后外显自尊得分差异显着(P<0.05),对照组的被试实验前后外显自尊得分差异不显着(P>0.05),实验组的外显自尊水平较实验前有了显着性的提升,对照组的外显自尊水平较实验前没有显着性的变化。(2)内隐自尊:经过为期4周的器械训练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内隐效应对比值(P>0.05),实验组实验前后的内隐效应对比值(P>0.05),实验组被试在经过为期4周的器械训练后她们的内隐自尊没有显着性的提高,但是实验后实验组的内隐效应平均值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从290.16毫秒,提升至480.02毫秒,说明4周的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的内隐自尊有一定的积极影响。(3)体像认知:经过4周的器械训练后,在实验后实验组被试在相貌评估,舒适倾向,健康评估,疾病倾向,身体部位满意,超重和自我分类七个分量表上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在相貌倾向,舒适评估,健康倾向三个分量表上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后对照组在体像十个维度上都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4)形体:经过4周的器械训练后实验组被试的身体形态在骨骼肌和体脂百分数两个指标上变化显着(P<0.05),在身体素质方面前后对比下肢力量和心肺能力有显着性的变化(P<0.05),对其他指标没有显着性的影响(P>0.05),所以得出结论4周的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的体型变化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研究结论:(1)4周的器械训练能显着提女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外显自尊水平。(2)4周的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的体像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的显着性变化:相貌评估,舒适倾向,健康评估,疾病倾向,身体部位满意,超重和自我分类。4周的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的体像认知有提高和改善的积极趋势。(3)经过4周的器械训练后,实验组被试女大学生的身体成分和身体素质有一定的改善,但是她们的形体没有显着的变化。
梁路文[4](2021)在《艺术集体操练习者耐力素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一方面是为了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特别是在耐力素质方面。耐力素质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意志力、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本文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原则,丰富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内容为目的,探索艺术集体操对女大学生耐力素质的影响,对90名无舞蹈及专业体育训练经验的学生(实验对象n=90;平均年龄19.24岁;平均身高162.17厘米;平均体重53.70千克)进行身体形态、最大摄氧量、呼吸及循环功能指标测试。研究结果:(1)对比实验前后有氧耐力、肌肉耐力、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指标数据,实验对象实验前后呈现出显着差异,实验后优于实验前,且不同组别实验对象数据对比并没有显着的差异。(2)胸围、BMI与最大摄氧量存在显着相关性,而肩宽、腰围与臀围与最大摄氧量不存在显着相关性。胸围与最大摄氧量呈正相关,最大摄氧量与BMI呈负相关。BMI受身高和体重的影响,成年身高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因此主要影响因素是体重。(3)肺活量、静息心率与最大摄氧量存在显着相关。但肺活量与最大摄氧量呈显着正相关且属于弱相关。静息心率与耐力素质指标存在显着负相关,即最大摄氧量随着静息心率的增大而减小。研究结论:(1)艺术集体操项目对高校女大学生有氧耐力素质及肌肉耐力素质具有显着提高作用。(2)艺术集体操项目对高校女大学生呼吸及循环系统的机能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3)分析实验前后三组实验对象的数据得出,最大摄氧量与BMI、静息心率(非病理性)存在负相关,与胸围、肺活量存在正相关。
逯梦伊[5](2021)在《高强度间歇训练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意识、团队意识差、久坐不运动等,成为了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严峻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究高强度间歇训练对于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作用和普及进入大学校园体育课程的可行性。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的特点是运动时间短、强度大、效果好。这对于课业压力大且课余时间少的大学生而言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训练法时间长、形式单调枯燥的弊端。本研究选择80名均无体育运动锻炼习惯的非体育专业类在校大学生进行为期12周、每周3次、每次60分钟的高强度间歇训练。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方法,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男、女各40人作为受试者,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三个维度,对学生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柔韧素质、灵敏素质、耐力素质以及平衡协调能力进行测试,同时结合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最后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分析实验前后受试者各项被测指标的变化情况。得出以下内容:结果:1.身体形态:男生体重成绩有所下降、BMI指数趋近正常范围,且成绩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而女生无显着性差异(P>0.05)。男女生体脂百分比、腰臀比成绩均有所下降,并出现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2.身体机能:男女生肺活量成绩均有显着提升,且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3.身体素质:女生的力量、耐力、柔韧、速度、灵敏和平衡素质均得到显着提升,并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男生各项身体素质指标除引体向上及50米跑外均有显着提升,并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4.高强度间歇训练引入大学体育课中具有可行性。结论:1.在身体形态方面,经过12周高强度间歇训练后可以有效的控制体态,降低大学生肥胖的风险。实验对象中的体重、BMI身体形态指标明显趋于正常水平,实验结果表明男生较女生更具有明显差异性。而体脂百分比、腰臀比成绩男女生均有较为明显的提升。2.在身体机能方面,12周的高强度间歇训练可以显着提高大学生肺活量,提高身体机能水平。3.在身体素质方面,12周的高强度间歇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力量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速度素质、灵敏素质和平衡素质。但对于男生上肢肌肉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的改善效果不明显;对于力量素质立定跳远的改善效果女生大于男生。4.高强度间歇训练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并且可以作为大学生健身运动的有效干预方案,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实施性。参与锻炼的人要根据自身特点,充分了解自身的体质健康状况从而选择正确的自主锻炼方法。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对于无法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体育锻炼上,且迫切需要在短时间内达到增强体质健康目的的同学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其体质健康水平的不断发展,具有很大的实用效果,也为今后高强度间歇训练进入大学体育课的开展提供一定推广参考,对大学体育课中加入新形式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有着重要意义。
潘佩琳[6](2021)在《牛仔舞练习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和主观锻炼体验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综合院校除体育专业学生外,大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尤其是女大学生。有研究表明,女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频率和强度均显着低于男大学生,因此,高校开展受女大学生欢迎的体育锻炼项目是十分必要的。与男大学生相比较而言,女大学生更加注重自己的外在以及对异性的吸引力,身体自尊水平较低。多个研究都证明了拉丁舞项目对于女大学生乃至广大人民群众都有着显着的健身健心作用。能显着提高锻炼者的身心健康水平,对身体自尊有积极的影响。除此之外,主观锻炼体验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以往的研究多以伦巴舞、恰恰舞、桑巴舞作为干预手段,针对于牛仔舞对女大学生心理方面的研究较少。与拉丁舞其他的舞种相比,牛仔舞与众不同的是,牛仔舞的运动过程以踢腿为主要动作,手部的动作较少。深入的了解拉丁舞中的牛仔舞对于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具体影响,能让我们更加细致地了解到拉丁舞对于心理方面的具体影响,也为高校更好地发展拉丁舞课程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根据湖北经济学院教学安排,共选取湖北经济学院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的120名女大学生作为本研究的实验对象,其中选取一年级和二年级共60名女大学生作为实验组,另外60名三年级的女大学生作为对照组,实验组课上进行牛仔舞练习,严格控制对照组平时不进行任何拉丁舞练习。运用问卷测量法和实验法研究16周的牛仔舞练习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和主观锻炼体验的影响。通过16周实验前后的数据分析对比得出: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身体自尊水平达到了极其显着的差异(P<0.001)。实验前后实验组女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达到了极其显着的差异(P<0.001),对照组无显着差异。实验前后实验组主观锻炼体验水平均产生了显着性的差异(p<0.05),对照组没有产生显着性结果。研究结果:(1)经过16周的牛仔舞练习,实验组相比较对照组在身体自尊五个维度方面都产生了显着性差异,说明牛仔舞练习对于高校女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方面都具有显着的积极影响。(2)研究结果说明,牛仔舞练习对于高校女大学生的主观锻炼体验方面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对提高女大学生的积极幸福感水平,改善女大学生的疲劳和心理烦恼具有显着的积极作用。
邹玉萍[7](2020)在《体育教师执教方式对高职学生课余锻炼行为的影响 ——以广东生态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体育课参与动机为中介变量,探索体育教师不同类型的执教方式对学生课余锻炼行为的影响;提高学生课余锻炼行为的预测能力,有助于体育教师采取适当的执教方式,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方法:选用相关量表(需求支持量表、心理控制量表、体育课参与动机量表及Godin休闲运动调查问卷计分方法)对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的500名在校高职二年级学生进行测试(男生244人,女生256人),并使用SPSS 22.0等软件对4个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和相关分析,采用Amos24.0等软件构建“课余锻炼行为结构模型”,计算课余锻炼行为结构模型的拟合度。结果:需求支持量表、心理控制量表、体育课参与动机量表及Godin休闲运动调查问卷计分方法的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为0.690.96,具有良好的信度。根据相关分析可得,自主支持型执教方式可正向预测学生体育课参与动机(p=.00<0.01),心理控制型执教方式对学生体育课参与动机有负向预测作用;自主支持型执教方式与心理控制型执教方式呈负相关关系;自主支持型执教方式、心理控制型执教方式与课余锻炼行为的相关不显着(p>0.05),体育课参与动机与课余锻炼行为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0.01),因此,自主支持型执教方式与心理控制型执教方式通过以体育课参与动机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学生的课余锻炼行为。所有数据进入模型进行拟合,以学生体育课参与动机为中介变量,体育教师执教方式对学生课余锻炼行为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达到拟合标准(X2/df=2.749,<5,RMSEA=0.059,<0.08,CFI,NFI,IFI 3项指标均大于0.90)。结论:体育教师执教方式可通过影响学生体育课参与动机的中介变量,进而影响学生课余锻炼行为。自主支持型执教方式可促进学生高水平自我决定动机的产生,自我决定理论动机与体育锻炼行为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自主型锻炼动机可激发学生产生自主的课余锻炼行为;心理控制型执教方式会降低学生的自我决定动机水平,使得学生减少课余锻炼行为,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另外,在男高职生中,自主支持型执教方式负向预测作用最强的是对外部调节的预测;在女高职生中,自主支持型执教方式对无动机的负向预测作用最强。
汤燕青[8](2020)在《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及积极心理品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扬州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目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不容乐观。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具有节奏感强、风格多样、对抗性小等特点,深受女大学生喜爱;组合教学具有多元化的结构特征,有利于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本实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对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善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心理测量法、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扬州大学大二年级啦啦操选修班52名女生进行为期12周的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以及单一的花球啦啦操教学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经过12周的实验,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及单一的花球啦啦操教学均对女大学生的身体形态有积极的影响,其中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体重和体重指数的提升幅度大于单一教学,但不具有显着性。(2)经过12周的实验,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及单一的花球啦啦操教学均对女大学生的身体机能有积极的影响,其中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的肺活量体重指数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肺活量和肺活量体重指数的提升幅度大于单一教学,但不具有显着性。(3)经过12周的实验,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及单一的花球啦啦操教学均对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积极的影响,其中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50米、立定跳远、握力体重指数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且提升幅度显着大于单一教学;对女大学生800米跑、坐位体前屈、一分钟仰卧起坐的提升幅度大于单一教学,但不具有显着性。(4)经过12周的实验,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及单一的花球啦啦操教学均对女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有积极的影响,其中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分及智慧和知识、勇敢、人性、公正、节制、超越维度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分及智慧和知识、勇敢、人性、公正、节制、超越维度的提升幅度均大于单一教学,且在积极心理品质总分及勇敢、人性、公正、节制维度具有显着性。针对得出的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在花球啦啦操教学中可以融入花样跳绳进行组合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运动强度,加强柔韧性练习和放松练习。(3)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愉悦的课堂氛围,注意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体验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以提升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陈柳倩[9](2020)在《舞蹈啦啦操对广州市普通高校女大学生身体自尊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舞蹈啦啦操项目为背景,探讨舞蹈啦啦操对广州市普通高校女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希望借此改善她们对于身体自尊的认知,优化身体自尊水平,进一步促进社会对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的深入探讨,最终从根源上提高她们的身体自尊水平。身体自尊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能够有效地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同运动方式对于身体自尊的优化程度也不同,舞蹈啦啦操是当下比较健康时尚的运动方式,自从它被引入大学校园,就风靡一时,成为女大学生竞相学习的课程,并在高校迅速发展。根据舞蹈啦啦操与身体自尊的结合,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结合舞蹈啦啦操对广州市普通高校女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调查可知,目前广州市普通高校女大学生身体自尊的整体情况处于中等偏下,女大学生们在身体自尊这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处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从其身体自尊各个维度前后排名来看,她们对自己的运动能力和身体自我价值感不是特别满意。2.通过一个学期舞蹈啦啦操的锻炼,实验组的身体自尊总分和各维度指标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这表示舞蹈啦啦操运动能够高效地改善女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3.通过舞蹈啦啦操的学习可以提升肌纤维比例,加强肌耐力和爆发力,能够改善她们的体态;舞蹈啦啦操锻炼能够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使肌肉力量大幅提升,肌腱、韧带、肌肉加强弹性和稳定性。从而加强学生的柔韧、耐力和力量素质,促进女大学生的全方位身心发展。4.舞蹈啦啦操学习前后实验组的身体自尊总分、身体自我价值感、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这表明舞蹈啦啦操运动对于提高女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有显着性效果。5.长期练习舞蹈啦啦操可以使练习者身心平衡发展,从而在精神和身体方面不断提高。本文说明了舞蹈啦啦操锻炼比跆拳道锻炼对于女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提升水平效果更佳。
曾馨莹[10](2020)在《兰州市女大学生锻炼行为与身体自尊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奋力步入美好新时代的新青年,肩负祖国的希望,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及整体素质便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在国家体育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依据发展心理学、女性心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等理论,研究女大学生的锻炼行为与身体自尊的关系,以期在锻炼行为的促进下,增强学生体质,实现身体健康,同时提高学生身体自尊的水平,更好的认知和评价自己,实现心理健康。为此本研究以465名兰州市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探讨女大学生在锻炼行为与身体自尊之间的现状、差异及关系。得出不同生源地女生在锻炼行为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专业女生在锻炼行为方面具有及其显着的差异(p﹤0.01);不同年级女生在锻炼行为和身体自尊(p﹤0.01)两方面具有及其显着性差异;不同女生的锻炼次数、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在锻炼行为和身体自尊(p﹤0.01)两方面差异及其显着;锻炼行为与身体自尊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的结果。并据此得出结论提出合理建议。通过研究锻炼行为与身体自尊两者之间的关系,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的形成体育锻炼行为,养成锻炼习惯,完成心理建设。通过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城镇生源地女学生的锻炼行为高于农村生源地女学生;在身体自尊总体方面不存在差异。(2)不同专业的女生在锻炼行为方面具有差异,理工类学生的锻炼行为明显高于医学类和文史类学生。(3)不同年级的女生在锻炼行为和身体自尊方面具有差异,大一年级的学生在锻炼行为方面明显低于大二、大三和大四年级的学生;大二年级的学生在身体自尊方面明显高于大一年级的学生。(4)不同锻炼次数在锻炼行为和身体自尊方面具有差异,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学生在锻炼行为和身体自尊方面都明显的高于每周锻炼1次和2-3次的学生。(5)不同锻炼时间在锻炼行为和身体自尊方面具有差异,每次锻炼90分钟以上的学生在锻炼行为和身体自尊方面都明显的高于每次锻炼60分钟以下和60-90分钟的学生。(6)不同锻炼强度在锻炼行为和身体自尊方面具有差异,每次锻炼大强度的学生在锻炼行为和身体自尊方面都明显的高于每次锻炼低强度和中等强度的学生。(7)锻炼行为与身体自尊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锻炼行为越高,身体自尊水平也越高;反之亦然。
二、对女大学生体育课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女大学生体育课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足球与啦啦操对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和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运动项目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
2.1.1 心理健康的涵义 |
2.1.2 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 |
2.1.3 心理健康的测量 |
2.1.4 运动项目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2.2 运动项目与锻炼动机的相关研究 |
2.2.1 动机的定义 |
2.2.2 锻炼动机的涵义 |
2.2.3 锻炼动机的测量 |
2.2.4 运动项目与锻炼动机的相关研究 |
2.3 运动项目与社会性体格焦虑的相关研究 |
2.3.1 焦虑的定义 |
2.3.2 社会性体格焦虑的涵义 |
2.3.3 社会性体格焦虑的测量 |
2.3.4 运动项目与社会性体格焦虑的相关研究 |
2.4 运动项目与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2.4.1 运动项目与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关系 |
2.4.2 运动项目与锻炼动机、心理健康的关系 |
2.4.3 运动项目与社会性体格焦虑、心理健康的关系 |
2.4.4 运动项目与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2.4.5 小结 |
2.5 运动项目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2.5.1 足球运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2.5.2 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第3章 实验研究 |
3.1 问题提出 |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2.1 实验对象 |
3.2.2 研究方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 |
4.1 不同组别初中生人口统计学变量和体育锻炼量的差异 |
4.2 实验前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和心理健康及其子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
4.2.1 实验前初中生锻炼动机及其子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
4.2.2 实验前初中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及其子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
4.2.3 实验前初中生心理健康及其子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
4.3 实验前不同组别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同质性检验 |
4.4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
4.4.1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锻炼动机水平的影响 |
4.4.2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
4.4.3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社会性体格焦虑水平的影响 |
4.5 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
4.6 多重共线性检验 |
4.7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模型检验 |
4.7.1 足球运动后测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链式中介模型检验 |
4.7.2 啦啦操运动后测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链式中介模型检验 |
第5章 讨论 |
5.1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锻炼动机的影响 |
5.2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影响 |
5.3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5.4 锻炼动机和社会性体格焦虑在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排舞运动对12-14岁农村青少年身体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国家政策的导向 |
1.1.2 排舞运动的价值 |
1.1.3 农村体育的需要 |
1.1.4 心理健康的重视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排舞 |
2.1.2 身体自尊 |
2.1.3 主观幸福感 |
2.2 排舞运动的研究现状 |
2.2.1 有关排舞开展与推广的研究 |
2.2.2 有关排舞创新与创编的研究 |
2.2.3 有关排舞特征与价值的研究 |
2.2.4 有关排舞对身心健康干预效果的研究 |
2.3 身体自尊的研究现状 |
2.3.1 不同身份身体自尊的研究现状 |
2.3.2 不同运动强度对身体自尊影响的研究 |
2.3.3 不同运动频率对身体自尊影响的研究 |
2.3.4 不同运动形式对身体自尊影响的研究 |
2.4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 |
2.4.1 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与分析的研究 |
2.4.2 体育活动干预主观幸福感的实验研究 |
2.5 身体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实验方案 |
3.2.2 测量指标与工具 |
3.2.3 实验流程 |
3.2.4 数据处理与统计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身体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基线水平对比 |
4.1.1 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身体自尊的基线水平对比 |
4.1.2 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主观幸福感的基线水平对比 |
4.2 两种干预方式下身体自尊与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对比 |
4.2.1 两种干预方式下身体自尊水平的对比 |
4.2.2 两种干预方式下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对比 |
4.3 排舞干预前后身体自尊与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对比 |
4.3.1 排舞干预前后身体自尊水平的对比 |
4.3.2 排舞干预前后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对比 |
4.4 常规教学前后身体自尊与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对比 |
4.4.1 常规教学前后身体自尊水平的对比 |
4.4.2 常规教学前后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对比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对农村体育教学体制进行进一步的反思与改进 |
5.2.2 将排舞项目在农村地区学校进行积极有效的推广 |
6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6.1 研究的创新 |
6.2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 |
附录二 《少年儿童身体自尊量表》 |
附录三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 |
附录四 对照组教案(示例) |
附录五 实验组教案(示例)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3)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体像和自尊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体育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
1.1.2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
1.1.3 器械训练是改善大学生体像和自尊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 |
1.1.4 体像和自尊水平的高低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3)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及其研究 |
2.1.1 器械训练 |
2.1.2 体像概念 |
2.1.3 自尊概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有关器械训练的研究现状 |
2.2.2 有关体育锻炼与自尊关系的研究现状 |
2.2.3 有关体像的研究现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3.1 有关器械训练的研究现状 |
2.3.2 有关体育锻炼与自尊关系的研究现状 |
2.3.3 有关体像的研究现状 |
2.4 综述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2.6 实验法 |
3.2.6.1 实验目的与任务 |
3.2.6.2 实验假设 |
3.2.6.3 实验对象 |
3.2.6.4 实验步骤 |
3.2.6.5 .实验控制 |
3.3 研究工具 |
3.3.1 多维自我体像烦恼问卷(MBSRQ) |
(1)多维自我体像烦恼问卷(MBSRQ)来源及使用 |
(2)多维自我体像烦恼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
3.3.2 Rosenberg自尊量表 |
(1)Rosenberg自尊量表来源及使用 |
(2)Rosenberg自尊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 |
3.3.3 内隐联想测试(Implict Assocition Test) |
(1)内隐联想测试(IAT)来源及使用 |
(2)实验程序 |
(3)施测方法 |
(4)内隐联想测试(IAT)的信度、效度检验的 |
3.3.4 电脑 |
3.3.5 InBody720 体测仪 |
3.3.6 AI智能体测一体机 |
4.结果与分析 |
4.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情况 |
4.2 四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自尊的影响分析 |
4.2.1 四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外显自尊的影响 |
(1)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外显自尊水平总体状况 |
(2)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外显自尊水平差异分析 |
(3)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外显自尊水平总体状况 |
(4)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外显自尊水平差异分析 |
(5)实验前后实验组外显自尊水平差异分析 |
4.2.2 四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内隐自尊的影响 |
(1)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内隐自尊总体状况 |
(2)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内隐自尊状况差异分析 |
(3)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内隐自尊总体状况 |
(4)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内隐自尊状况差异分析 |
(5)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内隐自尊变化对比差异分析 |
4.3 四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体像的影响 |
4.3.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体像水平在十个维度上的对比 |
4.3.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体像水平在十个维度上的对比 |
4.3.3 实验组实验前后体像水平在十个维度上的对比 |
4.3.4 对照组实验前后体像水平在十个维度上的对比 |
4.3.5 四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形体的影响 |
(1)四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 |
(2)四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不足与展望 |
6.1 不足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访谈提纲1(健身教练版) |
附件二 访谈提纲2(参与器械训练的女大学生) |
附件三 多维自我体像关系调查问卷(MBSRQ) |
附件四 Rosenberg自尊量表 |
附件五 体育活动适应能力调查问卷(PAR-Q) |
附件六 4 周的运动训练计划表 |
附件七 实验实拍图(部分) |
(4)艺术集体操练习者耐力素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阐述 |
2.1.1 艺术集体操简介 |
2.1.2 艺术集体操项目特征 |
2.1.3 艺术集体操发展现状 |
2.2 耐力素质概念阐述与分类 |
2.2.1 耐力素质的概念阐述 |
2.2.2 耐力素质的分类 |
2.2.3 耐力素质对艺术集体操项目的重要性 |
2.3 国内外耐力素质的研究现状 |
2.3.1 国内耐力素质科研研究现状 |
2.3.2 国外耐力素质科研研究现状 |
2.3.3 耐力素质发展的影响因素 |
2.3.3.1 影响耐力素质训练的生物学因素 |
2.3.3.2 影响耐力素质的遗传学因素 |
2.3.3.3 耐力素质与身体形态的研究 |
2.3.3.4 耐力素质与呼吸、循环系统的研究 |
2.3.3.5 耐力素质与力量、速度的研究 |
2.4 女大学生耐力素质现状 |
2.5 耐力素质训练对机体的重要性 |
2.6 艺术集体操相关耐力素质的研究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结果及分析 |
4.1 实验对象身体形态与机能分析 |
4.1.1 实验对象身体形态分析 |
4.1.2 实验前实验对象呼吸机能基本情况分析 |
4.1.3 实验前实验对象循环机能基本情况分析 |
4.2 实验对象呼吸与循环机能分析 |
4.2.1 实验前后实验对象呼吸与循环机能分析 |
4.2.2 实验后实验对象呼吸机能及循环机能分析 |
4.3 实验对象耐力素质分析 |
4.3.1 实验前实验对象有氧耐力及肌肉耐力分析 |
4.3.2 实验前后实验对象有氧耐力及肌肉耐力分析 |
4.3.3 实验后实验对象有氧耐力素质和力量耐力素质对比分析 |
4.4 耐力素质与身体形态相关性分析 |
4.4.1 BMI与耐力素质相关性分析 |
4.4.2 身体围度、宽度与耐力素质相关性分析 |
4.5 耐力素质与呼吸、循环系统机能相关性分析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附录 |
(5)高强度间歇训练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1.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新思路 |
2.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需求 |
3.高强度间歇训练法的实用性 |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 |
(四)指标选取的依据 |
(五)研究内容和论文安排 |
二、文献综述 |
(一)概念界定 |
1.高强度间歇训练法 |
2.体质健康 |
3.身体素质 |
(二)国内外关于高强度间歇训练法的研究 |
(三)国内关于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现状 |
(四)高强度间歇训练法的适用范围与安全性 |
(五)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在各个领域的研究 |
1.竞技体育领域 |
2.体育锻炼领域 |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资料法 |
2.数理统计法 |
3.问卷调查法 |
4.实验法 |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实验中可控因素的分析 |
(二)实验前后身体形态指标的测试结果分析 |
1.实验前后体重变化结果分析 |
2.实验前后BMI变化的结果分析 |
3.实验前后体脂百分比变化的结果分析 |
4.实验前后腰臀比变化的结果分析 |
(三)实验前后身体机能指标肺活量变化的结果分析 |
(四)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指标的测试结果分析 |
1.实验前后力量素质变化的结果分析 |
2.实验前后耐力素质变化的结果分析 |
3.实验前后柔韧素质变化的结果分析 |
4.实验前后速度素质变化的结果分析 |
5.实验前后灵敏素质变化的结果分析 |
6.实验前后平衡素质变化的结果分析 |
(五)高强度间歇训练方法适用程度反馈 |
1.大学生参与高强度间歇训练课后主观态度的分析 |
2.大学生对高强度间歇训练内容满意度的分析 |
3.大学生参与高强度间歇训练后课余生活质量的分析 |
小结 |
五、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术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牛仔舞练习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和主观锻炼体验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依据 |
1.1.1 拉丁舞促进高校学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
1.1.2 牛仔舞的特点 |
1.1.3 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 |
1.4.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3 小结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测量法 |
2.2.2 实验法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 湖北经济学院公共体育课—体育舞蹈选修课程开展情况 |
3.1.1 湖北经济学院体育舞蹈课开课形式 |
3.1.2 湖北经济学院教师与学生的基本情况 |
3.2 牛仔舞练习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分析 |
3.2.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自尊各维度得分总体情况比较 |
3.2.2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自尊各维度得分总体情况比较 |
3.2.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自尊各维度得分总体情况比较 |
3.3 牛仔舞练习对女大学生主观锻炼体验的影响分析 |
3.3.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主观锻炼体验各维度得分总体情况比较 |
3.3.2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主观锻炼体验各维度得分总体情况比较 |
3.3.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主观锻炼体验各维度得分总体情况比较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身体自尊量表(PSPP) |
附录二 主观锻炼体验量表(SEES) |
附录三 牛仔舞课时计划 |
附录四 |
(7)体育教师执教方式对高职学生课余锻炼行为的影响 ——以广东生态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自我决定理论的概述 |
2.2 自我决定理论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
2.2.1 自我决定理论在体育教师执教方式的研究 |
2.2.2 自我决定理论在体育锻炼方面的研究 |
2.2.3 执教方式与学生参与动机的相关研究 |
2.3 结构方程模型的概述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被试高职生体育锻炼基本情况分析 |
4.1.1 不同性别高职生每周体育锻炼的差异分析 |
4.1.2 不同性别高职生的需求支持量表、心理控制量表、体育参与动机量表及Godin休闲运动调查问卷的差异分析 |
4.2 自主支持型执教方式、心理控制型执教方式对学生体育课参与动机和课余锻炼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 |
4.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4.2.2 自主支持型执教方式、心理控制型执教方式对学生体育课参与动机和课余锻炼行为的相关分析 |
4.2.3 自主支持型执教方式、心理控制型执教方式对不同性别学生体育课参与动机和课余锻炼行为的回归分析 |
4.3 自主支持型执教方式、心理控制型执教方式对学生体育课参与动机和课余锻炼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 |
4.3.1 路径系数显着性检验 |
4.3.2 构建高职生课余锻炼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 |
4.3.3 自主支持型执教方式、心理控制型执教方式对不同性别学生体育课参与动机和课余锻炼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 |
4.3.3.1 路径系数显着性检验 |
4.3.3.2 构建高职男生课余锻炼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 |
4.3.3.3 构建高职女生课余锻炼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 |
5 讨论 |
5.1 自主支持型执教方式对体育课参与动机的影响 |
5.2 心理控制型执教方式对体育课参与动机的影响 |
5.3 体育课参与动机对课余锻炼行为的影响 |
5.4 不同性别高职生课余锻炼行为结构方程模型的差异性比较 |
5.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6 结论 |
7 致谢 |
8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及积极心理品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扬州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状况不容乐观,优秀率、合格率较低 |
1.1.2 现代女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不均衡 |
1.1.3 体育运动有利于改善学生身心健康 |
1.1.4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符合女大学生运动需求,深受女大学生喜爱 |
1.1.5 组合教学有利于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花球啦啦操 |
2.1.2 花样跳绳 |
2.1.3 体质健康水平 |
2.1.4 积极心理品质 |
2.2 有关体质健康水平的研究 |
2.2.1 有关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现状的研究 |
2.2.2 有关体育运动与体质健康水平的研究 |
2.3 有关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 |
2.3.1 有关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的研究 |
2.3.2 有关体育锻炼与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 |
2.4 有关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教学的研究 |
2.5 有关不同体育项目组合教学的研究 |
2.6 有关体质健康水平和积极心理品质测量的研究 |
2.6.1 有关体质健康水平测量的研究 |
2.6.2 有关积极心理品质测量的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心理测量法 |
3.2.3 测试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第4章 实验结果 |
4.1 实验前实验对象体质健康水平和积极心理品质状况 |
4.1.1 实验前实验对象体质健康水平状况 |
4.1.2 实验前实验对象积极心理品质状况 |
4.2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 |
4.2.1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 |
4.2.2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 |
4.2.3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
4.3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 |
4.3.1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的影响 |
4.3.2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智慧和知识维度的影响 |
4.3.3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勇敢维度的影响 |
4.3.4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人性维度的影响 |
4.3.5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公正维度的影响 |
4.3.6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节制维度的影响 |
4.3.7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超越维度的影响 |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
5.1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分析 |
5.1.1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分析 |
5.1.2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分析 |
5.1.3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分析 |
5.2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分析 |
5.2.1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水平的影响分析 |
5.2.2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智慧与知识维度的影响分析 |
5.2.3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勇敢维度的影响分析 |
5.2.4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人性维度的影响分析 |
5.2.5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公正维度的影响分析 |
5.2.6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节制维度的影响分析 |
5.2.7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超越维度的影响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体质测试项目及方法仪器 |
附录二: 《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 |
附录三: 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学计划表 |
附录四: 实验组教案范例 |
附录五: 对照组教案范例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舞蹈啦啦操对广州市普通高校女大学生身体自尊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舞蹈啦啦操促进高校“个性化教育”发展 |
1.1.2 舞蹈啦啦操促进高校女生心理健康发展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舞蹈啦啦操的相关研究 |
2.1.1 舞蹈啦啦操的概念 |
2.1.2 舞蹈啦啦操的国内研究 |
2.1.3 舞蹈啦啦操的国外研究 |
2.1.4 舞蹈啦啦操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 |
2.2 身体自尊的相关研究 |
2.2.1 身体自尊的概念 |
2.2.2 身体自尊的测量 |
2.2.3 身体自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 舞蹈啦啦操与身体自尊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教学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3.3 研究工具 |
3.3.1 身体自尊量表 |
3.3.2 身体自尊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广州市普通高校女大学生身体自尊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1 实验组身体自尊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2 对照组身体自尊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 广州市普通高校女大学生身体自尊影响的相关理论 |
4.2.1 心理学理论 |
4.2.2 教育学理论 |
4.2.3 生理学理论 |
4.3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组间前测分析 |
4.3.1 两组在运动能力维度上的组间前测分析 |
4.3.2 两组在身体状况维度的组间前测分析 |
4.3.3 两组在身体素质维度上的组间前测分析 |
4.3.4 两组在身体吸引力维度上的组间前测分析 |
4.3.5 两组在身体自我价值感维度上的组间前测分析 |
4.3.6 两组在身体自尊总分维度上的组间前测分析 |
4.4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组内前后测分析 |
4.4.1 实验组的组内前后测分析 |
4.4.2 对照组的组内前后测分析 |
4.5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组间后测分析 |
4.5.1 两组在运动能力维度上的组间后测分析 |
4.5.2 两组在身体状况维度的组间后测分析 |
4.5.3 两组在身体素质维度上的组间后测分析 |
4.5.4 两组在身体吸引力维度上的组间后测分析 |
4.5.5 两组在身体自我价值感维度上的组间后测分析 |
4.5.6 两组在身体自尊总分维度上的组间后测分析 |
4.6 舞蹈啦啦操对高校女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分析及影响途径 |
4.6.1 不同锻炼项目对大学生身体自尊影响的差异原因分析 |
4.6.2 舞蹈啦啦操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途径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附录G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兰州市女大学生锻炼行为与身体自尊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鉴定 |
2.1.1 行为与锻炼行为 |
2.1.2 自尊与身体自尊 |
2.2 锻炼行为相关研究 |
2.3 身体自尊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统计分析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兰州市女大学生基本现状统计 |
4.1.1 不同生源地女生的锻炼次数、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 |
4.1.2 不同专业女生的锻炼次数、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 |
4.1.3 不同年级女生的锻炼次数、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 |
4.1.4 不同女生锻炼项目的选择 |
4.1.5 女大学生锻炼行为总体现状 |
4.1.6 女大学生身体自尊总体现状 |
4.2 各研究变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
4.2.1 生源地与锻炼行为和身体自尊 |
4.2.2 专业与锻炼行为和身体自尊 |
4.2.3 年级与锻炼行为和身体自尊 |
4.2.4 锻炼次数与锻炼行为和身体自尊 |
4.2.5 锻炼时间与锻炼行为和身体自尊 |
4.2.6 锻炼强度与锻炼行为和身体自尊 |
4.3 兰州市女大学生锻炼行为与身体自尊的相关性 |
4.3.1 锻炼行为与身体自尊的相关性 |
4.3.2 锻炼行为与身体自尊的回归系数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对女大学生体育课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足球与啦啦操对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和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 秦恺蔓. 扬州大学, 2021(09)
- [2]排舞运动对12-14岁农村青少年身体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 雷雅琴.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体像和自尊影响的实证研究[D]. 邹小育.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4]艺术集体操练习者耐力素质研究[D]. 梁路文.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5]高强度间歇训练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实验研究[D]. 逯梦伊.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6]牛仔舞练习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和主观锻炼体验的影响研究[D]. 潘佩琳.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7]体育教师执教方式对高职学生课余锻炼行为的影响 ——以广东生态学院为例[D]. 邹玉萍.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8]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及积极心理品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扬州大学为例[D]. 汤燕青. 扬州大学, 2020(05)
- [9]舞蹈啦啦操对广州市普通高校女大学生身体自尊影响的实验研究[D]. 陈柳倩.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7)
- [10]兰州市女大学生锻炼行为与身体自尊的关系研究[D]. 曾馨莹.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