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虾免疫配合饲料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成温玉,王珍珍,王朝,张恒嘉[1](2021)在《蚯蚓及蚯蚓粪在水产动物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蚯蚓蛋白质含量高、生殖能力强、易养殖、产量高、营养丰富,是鱼粉、豆粕等蛋白质饲料潜在替代品。直接投喂鲜蚯蚓或加工后调制成配合饲料均可提高水产动物生产性能,增强免疫力,提升肠道消化能力,改善畜产品品质等。文章综述蚯蚓和蚓粪的营养特征及其在水产动物养殖中的应用,为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张瑞标[2](2021)在《沼泽红假单胞菌对皱纹盘鲍幼鲍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文中指出试验探索饲料中添加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对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幼鲍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选择4 500只初始壳长(11.19±1.05) mm、体重(0.17±0.06) g的皱纹盘鲍,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0只皱纹盘鲍。分别向各组幼鲍基础饲料中添加0 (对照)、0.25%、0.50%、0.75%、1.00%的沼泽红假单胞菌干菌粉。试验期90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沼泽红假单胞菌可以显着提高幼鲍存活率、壳长特定生长率、体质量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沼泽红假单胞菌可以显着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P<0.05),降低丙二醛(MDA)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沼泽红假单胞菌显着提高血清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酚氧化酶(PO)、溶菌酶(LZM)活性(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沼泽红假单胞菌可以显着改善皱纹盘鲍幼鲍生长性能、增强抗氧化能力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以0.75%添加量效果最优。
徐田田,许丹,刘兴旺,赵航[3](2021)在《去皮豆粕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体组成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试验研究去皮豆粕替代部分鱼粉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及体组成的影响。选取630尾、体重(1.18±0.01) g的凡纳滨对虾幼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去皮豆粕替代0 (对照组)、14%、28%、42%、56%和70%的鱼粉,配制6种等氮和等能量试验日粮。试验期10 w。结果显示,各处理组凡纳滨对虾成活率均在90%以上。对照组对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与对照组相比,当替代水平达到或超过56%时,对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着降低(P<0.05)。14%鱼粉替代组对虾的饲料系数最低,56%和70%鱼粉替代组对虾的饲料系数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14%鱼粉替代组获得最高水平蛋白质效率,而70%鱼粉替代组对虾的蛋白质效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70%鱼粉替代组对虾体组织肌肉粗蛋白含量显着降低(P<0.05)。各处理组对虾的体组织水分、粗脂肪、粗灰分含量、氨基酸组成无显着差异(P>0.05)。研究表明,以生长性能、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为评价指标,凡纳滨对虾配合饲料中去皮豆粕替代等量鱼粉蛋白的最适添加量为28%。
韩朝婕[4](2021)在《小球藻生长因子(CGF)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消化、营养成分及免疫机制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球藻生长因子(Chlorella Growth Factor,CGF)是小球藻细胞中特有的活性物质,不仅具有促进细胞生长的功效,而且还具有增强免疫,提高抗氧化活性等一系列的生理功能,应用前景广泛,但目前CGF对水产无脊椎动物生理生态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尚属空白。本论文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为试验对象,根据CGF添加比例分别设置5个处理组(0.5%、1%、5%、10%、15%),以未添加CGF的基础饲料为对照组(0%),进行45 d的养殖试验,试验结束测定对虾生长、消化、营养成分及免疫等相关指标。试验结束另取1%组和对照组对虾进行非离子氨胁迫试验(浓度为0.5 mg/L),比较两组对虾对非离子氨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CGF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基础体成分及消化酶的影响饲料中添加CGF能够显着提高凡纳滨对虾幼虾存活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降低其饲料系数,随着CGF添加比例的升高,对虾存活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各指标均在1%组达到最高,饲料系数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在1%组达到最低。饲料中添加CGF对凡纳滨对虾基础体成分有影响,能够提高虾体粗蛋白含量,降低水分、粗脂肪和灰分占比,其中1%组水分、粗脂肪、灰分均最低,粗蛋白最高。不同浓度CGF对凡纳滨对虾消化酶活性影响不同,0.5%组的脂肪酶与对照组相比显着提升(P<0.05),1%组针对淀粉酶、脂肪酶与蛋白酶均有显着影响(P<0.05),随着饲料添加浓度升高,脂肪酶、蛋白酶均在5%处理组达到最高。(2)CGF对凡纳滨对虾营养成分、呈味物质的影响CGF对凡纳滨对虾营养成分、呈味物质的影响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CGF后,对虾肌肉品质指标出现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高浓度处理组(10~15%)的一磷酸腺与肌酸激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肌苷酸含量随着添加水平的提高逐渐上升,除0.5%组外,各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次黄嘌呤除1%组外,其余处理组次黄嘌呤与对照组相比有所上升。总体而言,1%组的更有优势,其肌苷酸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同时次黄嘌呤含量最低。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CGF后,对虾肌肉品质指标出现变化。高浓度处理组(10~15%)的一磷酸腺与肌酸激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肌苷酸含量随着添加水平的提高逐渐上升,除0.5%组外,各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次黄嘌呤除1%组外,其余处理组次黄嘌呤与对照组相比有所上升。总体而言,1%组的更有优势,其肌苷酸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同时次黄嘌呤含量最低。(3)CGF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及响应非离子氨胁迫的影响养殖试验结束后,取虾肝胰腺组织测定其免疫酶活: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酶(SOD)、一氧化氮合酶(NO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CGF浓度在1%时最有利于对虾代谢(P<0.05),增强其免疫力提高ACP、GSH-Px活性。5%的CGF添加比例能够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中AKP、SOD、GSH-Px活性起显着影响(P<0.05),浓度在0.5%时能显着降低其MDA含量,提高NOS活性(P<0.05)。非离子氨胁迫后测定1%和对照组对虾肝胰腺免疫指标(ACP、AKP、NOS、SOD、MDA、GSH-Px)和肌肉呼吸代谢酶(HK、PK、LDS、SDH)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CGF添加比例为1%时可以显着提高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中ACP、AKP、NOS、SOD活性(P<0.05),降低其肝胰腺中MDA含量。非离子氨胁迫试验后,1%处理组对虾肝胰腺中ACP、AKP、SOD、NOS、GSH-Px活力随时间延长,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而MDA趋势相反;对照组随胁迫时间的延长,ACP、NOS、SOD先下降后上升趋势,GSH-Px持续下降,MDA含量不断积累,对照组的MDA含量显着高于处理组(P<0.05)。凡纳滨肌肉中的PK、LDS与SDH整体活力在24 h都高于对照组,试验组HK在3 h也显着高于试验初始阶段,说明在饲料中添加1%的CGF能够减轻凡纳滨对虾在非离子氨胁迫下的损伤,提高其免疫调节能力。综上所述,饲料添加适量CGF后能显着提高对虾的生长性能,提高营养成分的积累,尤其减少饱和脂肪酸的占比,增加必须脂肪酸占比,提高氨基酸含量,促进肌肉呈味物质的积累,对机体免疫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够提高机体对非离子氨胁迫的抵抗力。适宜添加比例为1%。
孔凡双[5](2021)在《维生素C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生长和健康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俗称小龙虾,是我国主要水产养殖品种之一。维生素C(Vitamin C,VC)或称抗坏血酸,作为鱼虾重要的营养素和免疫调节物质,其在克氏原螯虾饲料中的营养研究还很少。因此,本实验通过研究不同VC含量的饲料对克氏原螯虾生长、代谢和免疫抗病能力的调节作用,提出饲料中适宜的VC添加量以促进克氏原螯虾的生长和机体健康;分析不同VC剂型在饲料中的稳定性以及对克氏原螯虾生长、营养代谢、免疫反应等方面的差异,从而筛选出对克氏原螯虾饲料的合理的VC剂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包膜VC水平的饲料对克氏原螯虾生长与健康的影响对克氏原螯虾(均重:7 g)设置6种不同包膜VC水平饲料的实验组(0.00%、0.03%、0.06%、0.09%、0.12%、0.15%)进行为期10周的养殖实验,6种饲料组被指定为control、VC3、VC6、VC9、VC12和VC15。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和含肉量均在VC12组达到最高(P<0.05)。对特定生长率的折线回归分析表明,克氏原螯虾饲料中包膜VC的适宜需要量估计为265.67 mg/kg。与control组相比,VC6至VC15组的肝体比显着增加,且在VC9组达到最高(P<0.05);饲料系数显着降低,且在VC12组达到最低(P<0.05);克氏原螯虾体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都显着增加(P<0.05)。这些结果表明,饲料中适宜的包膜VC添加可促进克氏原螯虾的生长和营养代谢,并改善摄食性能。Control组的克氏原螯虾肝胰腺组织学表现为肝胰腺小管压缩,上皮细胞的形状和大小变形,这使细胞鉴定变得困难。而饲喂包膜VC饲料的克氏原螯虾肝胰腺上皮细胞形状更均匀。这说明饲料中添加VC对克氏原螯虾肝胰腺组织学表现出一定的改善作用。血液免疫指标显示,随包膜VC含量的增加,克氏原螯虾血清的酚氧化酶、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一氧化氮合成酶、酸性磷酸酶和抗超氧阴离子活性以及一氧化氮含量均显着增加;克氏原螯虾血细胞总数和血细胞呼吸爆发活性也明显改善(P<0.05)。肝胰腺抗氧化能力指标显示,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包膜VC,可显着提高克氏原螯虾肝胰腺的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谷胱甘肽含量(P<0.05);丙二醛含量则随包膜VC水平增加而显着降低(P<0.05)。这些结果说明饲料中添加适量包膜VC可改善克氏原螯虾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能力。2.不同VC水平的饲料对克氏原螯虾对白斑综合征病毒抗病力的影响对包膜VC生长实验结束后的克氏原螯虾进行为期5天的攻毒实验,结果表明,补充VC的克氏原螯虾累积死亡率显着低于control组(P<0.05)。这说明饲料中添加VC可增强克氏原螯虾抗病能力。3.不同VC磷酸酯水平的饲料对克氏原螯虾生长与健康的影响本研究对克氏原螯虾(均重:0.7 g)设置6种不同VC磷酸酯水平饲料的实验组(0.00%、0.015%、0.03%、0.045%、0.06%、0.075%)进行为期10周的养殖实验,6种饲料组被指定为AMP0、AMP15、AMP30、AMP45、AMP60和AMP75。结果表明:与包膜VC相比,饲料中VC磷酸酯同样改善了克氏原螯虾生长和摄食性能。对特定生长率的折线回归分析表明,克氏原螯饲料中VC磷酸酯的适宜需要量估计为300.95 mg/kg;虾体粗蛋白含量显着增加(P<0.05)。这些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对VC磷酸酯有更高的需要量,并且饲料添加VC磷酸酯同样促进了克氏原螯虾的营养储备作用。随VC磷酸酯含量的增加,部分血液免疫指标显着增强(P<0.05)。这说明饲料添加VC磷酸酯同样可以改善克氏原螯虾免疫反应。通过比较两种剂型在饲料加工后的保留率,VC磷酸酯在本试验饲料中的保留率更高。本研究可以为克氏原螯虾饲料的配制和健康调节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数据,从而促进克氏原螯虾的生长,减少养殖虾的疾病发生和死亡。
郝晨光[6](2020)在《三种环境因子对克氏原螯虾体内WSSV增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了水体中不同浓度的总氨氮、亚硝酸盐和pH对注射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进行胁迫后,其鳃丝WSSV增殖量、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血清和肝胰腺的氧化氢酶(CAT)活力、丙二醛(MDA)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鳃丝Na+-K+-ATPace活力、胁迫7d累计死亡率的变化,结果如下:一、不同浓度总氨氮(后文简称氨氮)对注射感染WSSV的克氏原螯虾的影响。取活力良好,不携带WSSV病原的克氏原螯虾,实验组螯虾全部采用注射方法进行WSSV攻毒,对照组全部注射相同剂量的PBS缓冲液。两组螯虾放入氨氮浓度分别为0、5、10、15、20mg/L的水体中进行胁迫,水体温度为24.3±0.5℃,溶氧为8.2±0.3mg/L,pH为7.0,于24h、48h、72h取样检测;重复上述操作,中间不取样,统计氨氮胁迫7d后螯虾累计死亡率;实验设计3个平行。结果表明:氨氮胁迫下,氨氮浓度越高,协迫时间越长,实验组克氏原螯虾鳃丝内WSSV增殖越快(p<0.05);对照组经过荧光定量PCR检测,未出现交叉感染,不携带WSSV。氨氮胁迫下,实验组螯虾前三天未出现死亡情况。从胁迫第4d开始,氨氮浓度越高,螯虾死亡越快,累计死亡率越高(p<0.05),当氨氮浓度为20mg/L的时候,克氏原螯虾一周累计死亡率达到100%;而对照组螯虾在氨氮胁迫下,7d内无死亡情况。氨氮胁迫会抑制感染WSSV的克氏原螯虾的抗氧化功能,在氨氮胁迫下,实验组克氏原螯虾血清CAT活力、血清T-AOC、肝胰腺SOD活力、肝胰腺CAT活力、肝胰腺T-AOC都受到了显着抑制(p<0.05),克氏原螯虾血清MDA含量、肝胰腺MDA含量显着升高(p<0.05),且氨氮胁浓度越高,胁迫时间越长,抑制效果越显着(p<0.05);对照组克氏原螯虾在氨氮胁迫下,只有高浓度氨氮会使克氏原螯虾血清CAT活力、血清MDA含量、血清T-AOC、肝胰腺T-AOC受到显着抑制(p<0.05)。在氨氮胁迫下,实验组螯虾鳃丝Na+-K+-ATPace活力随着氨氮浓度升高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受到了显着抑制(p<0.05),而对照组螯虾Na+-K+-ATPace活力基本不随氨氮浓度升高和胁迫时间延长而变化(p>0.05)。实验结果显示,氨氮胁迫会促进WSSV在虾体内的增殖,抑制携带WSSV的克氏原螯虾正常生命活动,加速克氏原螯虾的死亡。二、不同浓度亚硝酸盐胁迫对注射感染WSSV的克氏原螯虾的影响。实验方法与实验一完全相同,水体温度为24.3±0.5℃,溶氧为8.2±0.3mg/L,pH为7.0,氨氮浓度小于0.001mg/L,将环境因子换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浓度分别为:0、2、4、6、8 mg/L,结果表明:亚硝酸盐胁迫下,高浓度亚硝酸盐胁迫的实验组,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克氏原螯虾鳃丝内WSSV增殖越快(p<0.05);低浓度亚硝酸盐胁迫的克氏原螯虾体内WSSV的增殖量最少,显着低于其余各组(p<0.05)。对照组经过荧光定量PCR检测,未出现交叉感染,不携带WSSV。在亚硝酸盐胁迫下,实验组螯虾在前3d无死亡,第4d开始出现死亡情况。在亚硝酸盐浓度为6mg/L的时候,螯虾7d累计死亡率最低(p<0.05),亚硝酸盐浓度为8 mg/L的时候,螯虾7d累计死亡率最高(p>0.05);而对照组螯虾在亚硝酸盐胁迫下,一周内无死亡情况。亚硝酸盐能够影响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的抗氧化功能,低浓度亚硝酸盐胁迫能够激发克氏原螯虾抗氧化功能,高浓度下亚硝酸盐会对螯虾抗氧化功能造成损伤。实验组在低浓度亚硝酸盐胁迫下,螯虾血清T-AOC、肝胰腺SOD活力、肝胰腺CAT活力、肝胰腺T-AOC都显着上升(p<0.05),血清MDA含量、肝胰腺MDA含量变化不显着(p>0.05);当亚硝酸盐浓度为0时,和高浓度亚硝酸盐胁迫这两种情况下,克氏原螯虾血清MDA含量、肝胰腺MDA含量显着上升(p<0.05),肝胰腺SOD活力、肝胰腺CAT活力、肝胰腺T-AOC、血清T-AOC受到显着抑制(p<0.05);随着亚硝酸盐浓度的升高,克氏原螯虾血清CAT活力变化不明显(p>0.05)。对照组只有在高浓度亚硝酸盐胁迫下,克氏原螯虾肝胰腺CAT活力会显着下降(p<0.05),其余抗氧化酶活性变化不明显(p>0.05)。在低浓度亚硝酸盐胁迫下,克氏原螯虾鳃丝Na+-K+-ATPace活力先上升后降低,最终变化不显着(p>0.05),当亚硝酸盐浓度为0时和高浓度亚硝酸盐胁迫这两种情况下,克氏原螯虾鳃丝Na+-K+-ATPace活力均受到了显着抑制(p<0.05);对照组鳃丝Na+-K+-ATPace活力只有在高浓度亚硝酸盐胁迫下受到了显着抑制(p<0.05)。笔者推测,特定的低浓度亚硝酸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感染WSSV的克氏原螯虾的抗氧化功能,抑制WSSV增殖,降低病虾死亡率;高浓度亚硝酸盐会对螯虾机体造成损伤,加速WSSV在螯虾体内增殖,造成病虾死亡率升高。三、不同pH对注射感染WSSV的克氏原螯虾的影响。实验方法与实验一完全相同,水体温度为24.3±0.5℃,溶氧为8.2±0.3mg/L,pH为7.0,氨氮浓度小于0.001mg/L,亚硝酸盐浓度小于0.001mg/L,将环境因子换为不同pH,pH值分别为:8、7、6、5、4。结果表明:在低pH胁迫下,螯虾体内WSSV增殖均显着升高(p<0.05),且酸性水体中,pH值越低,WSSV增殖速率越快;对照组经过荧光定量PCR检测,未出现交叉感染,不携带WSSV。实验组在不同pH胁迫下,pH为8时,克氏原螯虾的鳃丝WSSV增殖加速;酸性水体中,pH越低,胁迫时间越长,累计死亡率越高(p<0.05);而对照组螯虾在低pH以及略高的pH胁迫下,一周内无死亡情况。低pH会对螯虾的抗氧化功能产生影响。实验组在低pH胁迫下,克氏原螯虾血清CAT活力、血清T-AOC、肝胰腺T-AOC、肝胰腺SOD活力受到显着抑制(p<0.05),血清MDA含量、肝胰腺MDA含量显着上升(p<0.05),肝胰腺CAT活力显着上升(p<0.05),且pH越低,影响越显着;当pH为8时,实验组克氏原螯虾各项抗氧化酶指标没有明显变化;对照组只有在pH值在5以下的情况下,血清T-AOC、肝胰腺SOD活力受到显着抑制(p<0.05),肝胰腺T-AOC、肝胰腺中MDA含量显着上升(p>0.05),其余抗氧化酶活力指标没有显着变化(p>0.05)。当水体pH为酸性时,实验组鳃丝Na+-K+-ATPace活力显着降低(p<0.05),其余pH胁迫下差异不显着(p>0.05);对照组在不同pH胁迫下,只有当pH为5、4的时候,鳃丝Na+-K+-ATPace活力显着降低(p<0.05),其余pH胁迫对螯虾鳃丝Na+-K+-ATPace活力影响不显着(p>0.05)由此可见,水体pH值略高的情况下,感染WSSV的螯虾正常生命活动受到的影响较小,但是pH略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 WSSV的增殖,提升了死亡率;酸性水体中,pH值越低,螯虾抗氧化功能受抑制越严重,WSSV增殖越快,死亡率越高。
陈李婷[7](2020)在《中华圆田螺营养需要及发酵饲料对田螺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hayensis)俗称田螺,其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尚有保健功能,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市场需求量大,人工养殖发展迅速,成为我国稻田养殖的重要水产品种之一。但田螺营养学研究薄弱,营养需要量的研究极少,其配合饲料的开发利用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探讨田螺的营养需要及发酵饲料对田螺肠道菌群的影响,本论文以中华圆田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华圆田螺肉的营养成分,获得了中华圆田螺配合饲料中蛋白质、脂肪、钙和磷的适宜需要量,探讨了发酵饲料对田螺肠道菌群的影响,为螺蛳饲料开发和养殖生产等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研究结果如下:1.中华圆田螺与其他螺肉的营养成分比较分析应用常规分析法测定中华圆田螺、中国圆田螺、铜锈环棱螺和梨形环棱螺肌肉的粗蛋白(CP)、粗脂肪(EE)、粗灰分(Ash)、氨基酸(AA)含量。结果显示:中华圆田螺、中国圆田螺、铜锈环棱螺和梨形环棱螺的CP分别为13.11%、10.24%、11.66%、10.27%,EE分别为0.39%、0.38%、0.52%、1.05%,Ash分别为4.39%、4.54%、4.33%、4.60%,氨基酸含量丰富。2.不同蛋白质水平饲料对田螺生产性能和存活率的影响选取体重78 g的田螺2100只,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将田螺随机分为7个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0只,分别饲喂CP15%、18%、21%、24%、27%和30%的6种饲料,对照组不投喂,进行为期60d的稻田饲养试验。结果显示:不同蛋白质水平饲料饲喂田螺的成活率均在80%以上,各组之间的差异不显着。投喂CP 24%饲料组的田螺增重效果最好,分别比CP15%、CP 18%、CP 21%、CP 27%、CP 30%饲料组高26.76%(P<0.05)、22.47%、24.57%、1.04%、1.06%,饲料效率以CP 24%组和CP 27%组最好,但各组之间差异均不显着。以田螺平均增重(y)与饲料蛋白含量(x)建立的回归方程和抛物线方程分别为y=3.0686 x+1.2285和y=-18.002 x2+11.21 x+0.3558,CP的需要量在17.46%27.76%,适宜CP需要量为24%。3.中华圆田螺配合饲料中蛋白质、脂肪、钙和磷的适宜量研究选取体重67g的田螺2100只,采用均匀设计试验,将田螺随机分为7个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0只,分别饲喂6种不同蛋白质、脂肪、钙和磷水平的配合饲料,对照组不投喂,进行为期60d的稻田饲养试验。结果显示:饲喂CP15%、EE4.5%、Ca8.5%、P1.0%的饲料组田螺生长最快。回归模型结果发现,增重最大值的条件为蛋白质15%、脂肪8.5%、钙8.5%、磷1.0%。4.发酵饲料对中华圆田螺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选取体重25 g的田螺60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分别投喂未发酵饲料和发酵饲料进行20d的饲养试验后,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田螺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果显示:与未发酵饲料组相比,发酵饲料组田螺的厚壁菌门丰富度提升,且OTU和Chaol指数、Simpson指数均有所提高,但两组间的差异不显着(P>0.05)。
何明[8](2020)在《大口黑鲈饲料中发酵豆粕替代鱼粉的效果及谷氨酰胺、丁酸梭菌提升其效价的营养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旨在探究发酵豆粕在大口黑鲈饲料中的应用效果及其营养提升策略。首先考察了发酵豆粕替代饲料中不同比例的鱼粉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营养物质利用、血清生化指标以及肠道健康的影响,再采用套算法对豆粕和发酵豆粕在大口黑鲈饲料中的营养价值进行评定,最后,在低鱼粉-高发酵豆粕饲料中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和丁酸梭菌,考察其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的提升以及营养物质利用和肠道健康的改善效果。本研究所得结果可为发酵豆粕在肉食性鱼类饲料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一: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生长、营养物质利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为研究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体组成、营养物质利用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设置一个鱼粉含量为35%的基础饲料,分别用豆粕、发酵豆粕等蛋白替代大口黑鲈饲料中0%、15%、30%、45%和60%的鱼粉(CON、SBM-15、SBM-30、SBM-45、SBM-60、FSBM-15、FSBM-30、FSBM-45和FSBM-60)。共9组饲料,饲喂大口黑鲈(4.5±0.1g)8周。结果表明:相比于CON组,SBM-45、SBM-60和FSBM-60组的增重率显着下降,SBM-30、SBM-45、SBM-60、FSBM-45和FSBM-60组的饲料系数显着上升(P<0.05)。当豆粕和发酵豆粕替代鱼粉的比例分别到达30%和45%,大口黑鲈肌肉水分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粗蛋白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比例豆粕和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全鱼的常规成分没有显着性影响(P>0.05)。豆粕和发酵豆粕替代45%和60%的鱼粉显着提高了大口黑鲈肌肉中的天冬氨酸含量,降低了谷氨酸的含量(P<0.05)。在营养物质利用方面,SBM-45、SBM-60和FSBM-60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SBM-30、SBM-45、SBM-60、FSBM-45和FSBM-60组的饲料蛋白质效率较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SBM-60和FSBM-60组的血清总蛋白含量以及SBM-45、SBM-60和FSBM-60组的胆固醇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SBM-30和SBM-60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显着高于对照组。综上,在鱼粉含量为35%的大口黑鲈饲料中,发酵豆粕可以替代30%的鱼粉而不会对生长性能、营养物质利用和血清生化指标产生显着影响,而豆粕的替代比例为15%。试验二: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肠道组织结构和微生物的影响在试验一的基础上,采用组织切片技术、传统培养法和Illumina-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不同比例豆粕和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肠道组织结构和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SBM-60组的绒毛长度显着低于对照组,SBM-45、SBM-60、FSBM-60组的绒毛宽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基于传统培养方法的肠道微生物研究结果表明,SBM-30组的总菌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豆粕和发酵豆粕替代60%的鱼粉显着降低了肠道中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含量(P<0.05);相比于SBM-60组,FSBM-60组的总菌含量和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含量显着增加(P<0.05)。Illumina-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结果各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相比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别(P>0.05)。在属水平上,大口黑鲈的肠道微生物主要包括支原体属(Mycoplasma)、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和弧菌属(Vibrio)。豆粕替代30%的鱼粉显着提升了大口黑鲈肠道微生物中鲸杆菌属细菌的相对丰度(P<0.05),而发酵豆粕替代30%的鱼粉显着增加支原体属细菌的相对丰度(P<0.05)。综上所述,发酵豆粕替代大口黑鲈饲料中45%的鱼粉不会对肠道织结构产生显着影响,而豆粕的替代比例为30%,不同比例豆粕和发酵豆粕替代鱼粉显着影响了大口黑鲈肠道微生物组成。试验三:大口黑鲈饲料中发酵豆粕营养价值的评定本试验设计了一个鱼粉含量为40%的基础饲料,然后将豆粕和发酵豆粕分别以10%、20%和30%的比例和基础饲料混合,配置成7组饲料,投喂大口黑鲈(35.7±1.0g)两周后收集粪便,采用套算法测定不同混合比例下大口黑鲈对豆粕和发酵豆粕中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随着混合比例的增加,大口黑鲈对豆粕中干物质、粗蛋白质、磷和总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显着下降(P<0.05),而发酵豆粕中各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则变化不显着(P>0.05)。在30%的混合比例下,发酵豆粕中干物质、粗蛋白质、磷和总氨基酸消化率分别为81.97%、84.00%、46.94%和92.25%,均较豆粕的消化率显着提高(74.71%、76.56%、23.24%和87.34%)(P<0.05)。综上,豆粕经发酵后,干物质、粗蛋白质、总氨基酸和磷的表观消化率显着提高。试验四:低鱼粉饲料中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对大口黑鲈生长、营养物质利用和肠道健康的影响为研究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营养物质利用、肠道组织结构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设计了一个鱼粉含量为35%的基础饲料(CON),并采用发酵豆粕替代基础饲料中40%的鱼粉,制成一个低鱼粉饲料(FSBM-40)。然后在FSBM-40中分别添加0.3%、0.6%、0.9%和1.2%的AG(AG-3、AG-6、AG-9和AG-12),共6组试验饲料,投喂大口黑鲈(7.0±0.1 g)8周。结果表明:FSBM-40组大口黑鲈的增重率较对照组显着下降,饲料系数显着升高(P<0.05);当添加0.9%AG时,鱼体增重率显着提高(P<0.05),饲料系数显着降低(P<0.05),达到和对照组一致的水平。不同处理组之间大口黑鲈肌肉常规成分和氨基酸组成没有显着差异(P>0.05)。FSBM-40组的干物质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相比于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而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0.6%以上的Ala-Gln显着提高了干物质和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P<0.05)。肠道组织结构分析表明,FSBM-40组的绒毛宽度显着降低,饲料中补充Ala-Gln后绒毛宽度显着增加(P<0.05),FSBM-40组及各Ala-Gln添加组肠道绒毛上的杯状细胞数量较对照有明显的增加,各组之间的绒毛高度和肌层厚度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饲料中添加Ala-Gln后,血清中白蛋白的含量较对照组和FSBM-40组显着提高(P<0.05),FSBM-40、AG-3、AG-6和AG-9组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综上,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0.9%的Ala-Gln能显着改善大口黑鲈的肠道组织结构,提高生长性能。试验五:低鱼粉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和谷氨酰胺对大口黑鲈生长、营养物质利用、肠道组织结构和微生物的影响为了研究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和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营养物质利用和肠道健康的影响,设计了一个鱼粉含量为35%的基础饲料(CON),以发酵豆粕替代基础饲料中40%鱼粉制成低鱼粉饲料(FSBM-40)。然后在FSBM-40中添加0.2%丁酸梭菌(1.5×108cfu/g)、0.6%Ala-Gln以及两者混合物(CB、AG和CB-AG),投喂大口黑鲈(7.0±0.1 g)8周。结果表明:FSBM-40组大口黑鲈的增重率、干物质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相比于对照组显着下降,饲料系数显着升高(P<0.05)。在低鱼粉饲料中补充丁酸梭菌、Ala-Gln和两者混合物对生长性能没有显着改善(P>0.05)。添加Ala-Gln显着提高了大口黑鲈对饲料中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P<0.05)。FSBM-40组和CB组的肠道绒毛宽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AG+CB和AG组的肠道绒毛高度和血清中白蛋白的含量较FSBM-40组显着增加(P<0.05)。肠道微生物分析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Ala-Gln显着提高了大口黑鲈肠道中芽孢杆菌属和不动杆菌属细菌的相对丰度。综上,在低鱼粉饲料中补充0.2%丁酸梭菌和0.6%谷氨酰胺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没有显着影响,补充Ala-Gln能在一定程度改善大口黑鲈的肠道组织结构,调节肠道微生物组成。
贾高旺[9](2019)在《脂肪酸钙替代鱼油和豆油对凡纳滨对虾的影响》文中认为为了研究饱和脂肪酸钙和不饱和脂肪酸钙完全替代凡纳滨对虾饲料中大豆油和鱼油的可行性,本实验通过饱和脂肪酸钙和不饱和脂肪酸钙完全替代饲料中的大豆油、不饱和脂肪酸钙完全替代饲料中的大豆油和鱼油两部分对凡纳滨对虾饲料中脂肪酸钙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实验一:本实验旨在研究饱和脂肪酸钙和不饱和脂肪酸钙完全替代大豆油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体组成、免疫和代谢指标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0.3±0.02)g的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实验共3组,对照组、不饱和脂肪酸钙组、饱和脂肪酸钙组,分别记为D1、D2和D3,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虾,实验期为56d。实验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肌肉粗蛋白质和肌肉粗灰分等生长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肝胰腺中总抗氧化能力以及淀粉酶、胰蛋白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显着影响(P>0.05);但D3组和D2组对虾肝胰腺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着低于D1组(P<0.05);各组血淋巴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溶菌酶活性均无显着差异(P>0.05),但D3组对虾血淋巴中丙二醛含量显着高于D1组(P<0.05),D2组与D1组无显着差异(P>0.05);D3组对虾血淋巴苹果酸脱氢酶活性显着低于D1组,D3组血淋巴葡萄糖浓度显着高于D1组(P<0.05),D2组与D1组无显着差异(P>0.05)。由此可见,在本实验条件下,以脂肪酸钙替代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大豆油是可行的,并且不饱和脂肪酸钙的替代效果优于饱和脂肪酸钙的替代效果。实验二:本实验旨在研究不饱和脂肪酸钙完全替代大豆油和鱼油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体组成、免疫和代谢指标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0.3±0.02)g的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实验共4组,对照组、不饱和脂肪酸钙替代大豆油组、不饱和脂肪酸钙替代鱼油组、不饱和脂肪酸钙替代大豆油和鱼油组,分别记为V1、V2、V3和V4,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虾,实验期为56d。实验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肌肉粗蛋白质和肌肉粗灰分等生长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各组肝胰腺中谷草转氨酶活性、谷丙转氨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P<0.05),引起酸性磷酸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逐渐降低(P<0.05),但是对淀粉酶、胰蛋白酶活性均无显着影响(P>0.05);各组血淋巴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甘油三酯含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V1、V2组对虾血淋巴苹果酸脱氢酶活性显着高于V3、V4组(P<0.05);V1、V2组血淋巴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葡萄糖、总胆固醇、丙二醛含量显着低于V3、V4组(P<0.05)。由此可见,在本实验条件下,以不饱和脂肪酸钙替代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大豆油是可行的。
王安琪[10](2019)在《四种寡糖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试验研究壳寡糖、果寡糖、木寡糖和甘露寡糖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免疫增强剂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抗氧化能力、免疫能力、抗氨氮胁迫能力以及肠道微生物结构的影响。综合分析不同免疫增强剂条件下对凡纳滨对虾各项指标的影响,旨在为凡纳滨对虾配合饲料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1.四种寡糖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及抗氨氮胁迫能力的影响本试验选取初始体质量为(0.33±0.00)g的凡纳滨对虾,在基础饲料中添加浓度为500mg/kg的壳寡糖、果寡糖、木寡糖和甘露寡糖,分别命名为COS、FOS、XOS和MOS。每个处理三个重复,试验在150L的蓝色水槽静水养殖系统中进行。试验周期42d。试验结果显示:(1)在饲料中添加四种寡糖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有明显提升作用,COS组增重率(WGR)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别饲料系数(FCR)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XOS可显着降低凡纳滨对虾血清中甘油三酯(TG)含量(P<0.05),FOS和XOS可显着提升总蛋白(TP)含量(P<0.05);(3)寡糖可显着提升凡纳滨对虾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含量(P<0.05),XOS可显着提升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5),MOS可显着提升酚氧化酶(PO)活力(P<0.05),COS可显着提升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力(P<0.05),XOS可显着降低丙二醛(MDA)含量(P<0.05);(4)COS、MOS和FOS均可显着提升凡纳滨对虾肝胰脏中SOD(P<0.05),COS可提升CAT和GSH-PX(P<0.05),XOS可显着提升PO(P<0.05),MOS和XOS可显着提升AKP活力(P<0.05),不同寡糖均可显着降低对虾肝胰脏中MDA含量(P<0.05);(5)在24h急性氨氮胁迫试验后,COS可显着提升凡纳滨对虾血清中SOD和PO活力(P<0.05),XOS可显着提升T-AOC(P<0.05),MOS、FOS和XOS均可显着提升CAT和LZM(P<0.05),FOS可提升ACP含量(P<0.05),COS、MOS和FOS均可显着降低MDA含量(P<0.05);(6)在24h急性氨氮胁迫试验后,MOS可显着提升凡纳滨对虾肝胰脏SOD活力(P<0.05),COS可显着提升CAT和ACP含量并显着降低MDA含量(P<0.05),XOS可显着提高PO(P<0.05),MOS和FOS可显着提高GSH-PX活力(P<0.05)。2.利用高通量测序分析四种寡糖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通过高通量测序(MiSeq)技术分析相同水平壳寡糖(COS)、果寡糖(FOS)、木寡糖(XOS)和甘露寡糖(MOS)作为饲料添加剂对凡纳滨对虾肠道细菌多样性的影响。肠道细菌16Sr RNA序列特征片段V4序列经过MiSeq后,发现凡纳滨对虾肠道内细菌多样性比较丰富。试验结果显示: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中,试验组中的Chao1指数和ACE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肠道内的占主要的细菌的门类,其中对照组中的拟杆菌门高于试验组,变形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均在对照组占比最高,分别为37.7%和24.6%,添加寡糖降低了这两个菌门在肠道菌群中的占比。3.不同水平木寡糖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及抗氨氮胁迫能力的影响本试验选取初始体质量为(0.33±0.00)g的凡纳滨对虾,在基础饲料中添加浓度为0、250、500、1000mg/kg的木寡糖,分别命名为对照组、XOS250、XOS500和XOS1000。试验周期42d。试验结果显示:(1)饲料中XOS水平并未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产生显着影响,但XOS1000组中FCR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XOS500组可显着降低凡纳滨对虾血清中T-CHO和TG含量,并显着提升TP和ALB含量(P<0.05);(3)不同水平XOS均可显着提高凡纳滨对虾血清中SOD和CAT活力(P<0.05),XOS500组T-AOC和PO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XOS250组ACP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4)XOS500组可显着提高凡纳滨对虾肝胰脏中SOD活力(P<0.05),XOS500组可显着提高AKP含量,不同水平XOS均可显着降低MDA含量(P<0.05);(5)在24h急性氨氮胁迫试验后,XOS250组显着提升凡纳滨对虾血清中SOD活力(P<0.05),XOS500组显着提升T-AOC能力(P<0.05),XOS250和XOS500组均显着提高CAT(P<0.05),XOS500组和XOS1000组均可显着提升PO(P<0.05),XOS1000组显着提升ACP活力(P<0.05);(6)在24h急性氨氮胁迫试验后,XOS500组显着提升凡纳滨对虾肝胰脏SOD和PO活力(P<0.05),XOS250组可显着提升T-AOC能力(P<0.05)。4.利用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水平木寡糖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通过高通量测序(MiSeq)技术分析不同水平木寡糖(XOS)作为饲料添加剂对凡纳滨对虾肠道细菌多样性的影响。肠道细菌16Sr RNA序列特征片段V4序列经过MiSeq后,发现凡纳滨对虾肠道内细菌多样性比较丰富。试验结果显示: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中,XOS500和XOS1000组中的Chao1指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XOS500组中ACE指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肠道内的占主要的细菌的门类,其中对照组中的拟杆菌门高于试验组,XOS500组可显着抑制拟杆菌门含量。XOS500组弧菌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并可显着提升双歧杆菌含量。
二、对虾免疫配合饲料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虾免疫配合饲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蚯蚓及蚯蚓粪在水产动物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蚯蚓及蚯蚓粪的营养特征 |
2 蚯蚓及蚯蚓粪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
2.1 提高生产性能 |
2.2 增强免疫能力 |
2.3 提升肠道消化能力 |
2.4 改善肉品品质 |
3 结论 |
(2)沼泽红假单胞菌对皱纹盘鲍幼鲍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饲养管理 |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1 生长性能 |
1.4.2 抗氧化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沼泽红假单胞菌对皱纹盘鲍幼鲍生长性能的影响(见表2) |
2.2 沼泽红假单胞菌对皱纹盘鲍幼鲍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见表3) |
2.3 沼泽红假单胞菌对皱纹盘鲍幼鲍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见表4) |
3 讨论 |
3.1 沼泽红假单胞菌对皱纹盘鲍幼鲍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沼泽红假单胞菌对皱纹盘鲍幼鲍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3 沼泽红假单胞菌对皱纹盘鲍幼鲍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
4 结论 |
(3)去皮豆粕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体组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饲养管理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3.1 生长性能 |
1.3.2 体常规和体组织氨基酸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去皮豆粕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见表3) |
2.2 去皮豆粕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体组成的影响(见表4、表5) |
3 讨论 |
3.1 去皮豆粕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去皮豆粕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体成分的影响 |
4 结论 |
(4)小球藻生长因子(CGF)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消化、营养成分及免疫机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饲料添加剂对水产动物生长、基础体成分、对消化酶的影响 |
1.1.1 饲料添加剂对水产动物生长性能的影响 |
1.1.2 饲料添加剂对水产动物基础体成分的影响 |
1.1.3 饲料添加剂对水产动物消化酶的影响 |
1.2 饲料添加剂对营养成分、呈味物质的影响 |
1.2.1 饲料添加剂对水产动物营养成分的影响 |
1.2.2 饲料添加剂对水产动物呈味物质的影响 |
1.3 饲料添加剂对水产动物免疫及响应环境胁迫的影响 |
1.4 小球藻生长因子的研究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创新点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CGF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基础体成分及消化酶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饲料中添加CGF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2 饲料中添加CGF对凡纳滨对虾基础体成分的影响 |
2.2.3 饲料中添加CGF对凡纳滨对虾消化酶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饲料中添加CGF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 |
2.3.2 饲料中添加CGF对凡纳滨对虾体基础体成分的影响 |
2.3.3 饲料中添加CGF对凡纳滨对虾消化酶的影响 |
2.4 结论 |
第三章 CGF对凡纳滨对虾营养成分、呈味物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饲料中添加CGF对凡纳滨对虾肌肉氨基酸的影响 |
3.2.2 饲料中添加CGF对凡纳滨对虾肌肉脂肪酸的影响 |
3.2.3 饲料中添加CGF对凡纳滨对虾肌肉品质相关指标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饲料中添加CGF对凡纳滨对虾肌肉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 |
3.3.2 饲料中添加CGF对凡纳滨对虾肌肉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 |
3.3.3 饲料中添加CGF对凡纳滨对虾肌肉品质相关指标的影响 |
3.4 结论 |
第四章 CGF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及响应非离子氨胁迫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饲料中添加CGF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 |
4.2.2 饲料中添加CGF后凡纳滨对虾对非离子氨胁迫的响应 |
4.3 讨论 |
4.3.1 饲料中添加CGF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 |
4.3.2 饲料中添加CGF后非离子氨胁迫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的影响 |
4.4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维生素C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生长和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克氏原螯虾的生物学和营养学研究 |
1.1 克氏原螯虾生物学特性 |
1.2 克氏原螯虾营养需求研究 |
2 维生素C的研究现状 |
2.1 维生素C的发现 |
2.2 维生素C的结构和基本功能 |
2.3 维生素C的不同剂型研究 |
2.4 维生素C对虾类的免疫学和抗氧化研究 |
3 白斑综合征病毒研究 |
3.1 病毒的发现和测定 |
3.2 白斑综合征病毒在甲壳动物上的研究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包膜维生素C含量的饲料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和健康的影响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饲料 |
2.2 实验虾和养殖管理 |
2.3 样品采集 |
2.4 样品分析 |
2.5 计算公式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包膜VC水平饲料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摄食和形态参数的影响 |
3.2 不同包膜VC水平饲料对克氏原螯虾体成分的影响 |
3.3 不同包膜VC水平饲料对克氏原螯虾肝胰腺组织学的影响 |
3.4 不同包膜VC水平饲料对克氏原螯虾血液免疫指标的影响 |
3.5 不同包膜VC水平饲料对克氏原螯虾肝胰腺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三章 不同包膜维生素C含量饲喂的克氏原螯虾对白斑综合征病毒抗病力的影响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定量检测WSSV |
2.3 人工感染 |
2.4 计算公式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VC水平饲料对克氏原螯虾感染WSSV后发病情况 |
3.2 不同VC水平饲料对克氏原螯虾感染WSSV后累计死亡率的影响 |
4 讨论 |
第四章 不同维生素C磷酸酯含量的饲料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和健康的影响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饲料 |
2.2 实验虾和养殖管理 |
2.3 样品采集 |
2.4 样品分析 |
2.5 计算公式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AMP水平饲料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摄食和形态参数的影响 |
3.2 不同AMP水平饲料对克氏原螯虾体成分的影响 |
3.3 不同AMP水平饲料对克氏原螯虾血液免疫指标的影响 |
4 讨论 |
结论与展望 |
1 总结 |
2 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三种环境因子对克氏原螯虾体内WSSV增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克氏原螯虾及其养殖现状 |
1.2 白斑综合征病毒 |
1.2.1 白斑综合征 |
1.2.2 白斑综合征的防治方法 |
1.3 养殖虾类相关免疫指标及其功能 |
1.3.1 超氧化物歧化酶 |
1.3.2 过氧化氢酶 |
1.3.3 丙二醛 |
1.3.4 总抗氧化能力 |
1.3.5 鳃丝Na~+-K~+-ATPace |
1.4 经济虾类养殖中的关键性环境因素 |
1.4.1 溶氧 |
1.4.2 温度 |
1.4.3 氨氮 |
1.4.4 亚硝酸盐 |
1.4.5 pH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6.2 技术路线图 |
2 氨氮对克氏原螯虾体内WSSV增殖以及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1.3 实验方法 |
2.1.4 相关指标测定 |
2.1.5 实验结果统计分析 |
2.2 实验结果 |
2.2.1 克氏原螫虾在氨氮胁迫下WSSV的增殖变化 |
2.2.2 感染WSSV克氏原螫虾在氨氮胁迫下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 |
2.2.3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氨氮胁迫下血清MDA变化 |
2.2.4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氨氮胁迫下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变化 |
2.2.5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氨氮胁迫下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 |
2.2.6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氨氮胁迫下肝胰腺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 |
2.2.7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氨氮胁迫下肝胰腺丙二醛含量变化 |
2.2.8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氨氮胁迫下肝胰腺总抗氧化能力变化 |
2.2.9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氨氮胁迫下鳃丝Na+-K+-ATPace变化 |
2.2.10 克氏原螯虾在氨氮胁迫下一周累计死亡率 |
2.3 讨论 |
2.3.1 氨氮胁迫对携带WSSV克氏原螯虾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
2.3.2 氨氮胁迫对携带WSSV克氏原螯虾抗鳃丝Na+-K+-ATPace活力的影响 |
2.3.3 氨氮胁迫对WSSV在克氏原螯鳃内增殖的影响 |
2.3.4 氨氮胁迫对携带WSSV克氏原螯虾死亡率的影响 |
2.4 小结 |
3 亚硝酸盐对克氏原螯虾WSSV增殖以及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2.1 克氏原螯虾在亚硝酸盐胁迫下WSSV的增殖变化 |
3.2.2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亚硝酸盐胁迫下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 |
3.2.3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亚硝酸盐胁迫下血清丙二醛含量变化 |
3.2.4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亚硝酸盐胁迫下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变化 |
3.2.5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亚硝酸盐胁迫下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 |
3.2.6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亚硝酸盐胁迫下肝胰腺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 |
3.2.7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亚硝酸盐胁迫下肝胰腺丙二醛含量变化 |
3.2.8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亚硝酸盐胁迫下肝胰腺过总抗氧化能力变化 |
3.2.9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亚硝酸盐胁迫下鳃丝钠钾ATPace变化 |
3.2.10 克氏原螫虾在氨氮胁迫下一周累计死亡率 |
3.3 讨论 |
3.3.1 亚硝酸盐胁迫对WSSV在克氏原螯体内增殖的影响 |
3.3.2 亚硝酸盐胁迫对携带WSSV克氏原螯虾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
3.3.3 亚硝酸盐胁迫对携带WSSV克氏原螯虾抗鳃丝Na+-K+-ATPace活力的影响 |
3.3.4 亚硝酸盐胁迫对携带WSSV克氏原螯虾死亡率的影响 |
3.4 小结 |
4 不同pH对克氏原螯虾WSSV增殖以及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 实验结果 |
4.2.1 克氏原螯虾在不同pH胁迫下WSSV的增殖变化 |
4.2.2 克氏原螯虾在不同pH胁迫下血清过氧化氢酶变化 |
4.2.3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不同pH胁迫下血清丙二醛含量变化 |
4.2.4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不同pH胁迫下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变化 |
4.2.5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不同pH胁迫下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 |
4.2.6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不同pH胁迫下肝胰腺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 |
4.2.7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不同pH胁迫下肝胰腺丙二醛含量变化 |
4.2.8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不同pH胁迫下肝胰腺过总抗氧化能力变化 |
4.2.9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不同pH胁迫下鳃丝钠钾ATPace变化 |
4.2.10 克氏原螯虾在不同pH胁迫下一周累计死亡率 |
4.3 讨论 |
4.3.1 不同pH胁迫对WSSV在克氏原螯鳃内增殖的影响 |
4.3.2 不同pH胁迫对携带WSSV克氏原螯虾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
4.3.3 不同pH胁迫对携带WSSV克氏原螯虾抗鳃丝Na~+-K~+-ATPace活力的影响 |
4.3.4 不同pH胁迫对携带WSSV克氏原螯虾死亡率的影响 |
4.4 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附件 |
(7)中华圆田螺营养需要及发酵饲料对田螺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田螺的研究进展 |
1.1.1 田螺的生活环境与适应性 |
1.1.2 田螺生物学及利用价值 |
1.2 水产动物的营养研究概况 |
1.2.1 水产动物对蛋白质、脂肪和钙磷的需求 |
1.2.2 田螺营养需求研究进展 |
1.3 发酵饲料及常用的发酵菌种 |
1.3.1 发酵饲料及作用 |
1.3.2 发酵饲料常用的发酵菌种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中华圆田螺与其他螺肉的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四种螺肉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及粗灰分含量 |
2.2.2 四种螺肉的氨基酸含量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不同蛋白质水平饲料对中华圆田螺生产性能和存活率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蛋白质水平饲料对中华圆田螺生产性能和存活率的影响 |
3.2.2 中华圆田螺对配合饲料蛋白质需要量的确定 |
3.3 讨论 |
3.3.1 不同蛋白质水平配合饲料对中华圆田螺生长性能和存活率的影响 |
3.3.2 中华圆田螺对配合饲料蛋白质需要量的确定 |
3.4 小结 |
第4章 中华圆田螺饲料中适宜蛋白质、脂肪、钙和磷含量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条件 |
4.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发酵饲料对中华圆田螺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方法 |
5.1.3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高通量测序及OTUs聚类分析结果 |
5.2.2 稀释曲线 |
5.2.3 中华圆田螺肠道微生物物种分析 |
5.2.4 Alpha多样性分析 |
5.3 讨论 |
5.3.1 中华圆田螺肠道菌群的丰度 |
5.3.2 发酵饲料对中华圆田螺肠道菌群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6.3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
6.3.1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6.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
致谢 |
(8)大口黑鲈饲料中发酵豆粕替代鱼粉的效果及谷氨酰胺、丁酸梭菌提升其效价的营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发酵豆粕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1.1 发酵豆粕的营养特点 |
1.1.1 抗营养因子水平 |
1.1.2 常规营养成分 |
1.1.3 其他生物活性成分 |
1.2 发酵豆粕在水产饲料中替代鱼粉的作用效果 |
1.3 发酵豆粕对水产动物肠道消化功能的影响 |
1.4 发酵豆粕对水产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 |
1.5 发酵豆粕对水产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1.5.1 鱼类的肠道微生物组成 |
1.5.2 鱼类的肠道微生物的功能 |
1.5.3 豆粕和发酵豆粕对鱼类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
1.6 发酵豆粕在水产饲料中应用的注意问题 |
1.7 展望 |
第二章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营养物质利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饲料 |
2.1.2 试验用鱼与饲养管理 |
2.1.3 样品采集与计算 |
2.1.4 指标测定 |
2.1.5 数据分析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3.1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利用的影响 |
2.3.2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肌肉营养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3.3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肠道组织结构和微生物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饲料 |
3.1.2 试验用鱼与饲养管理 |
3.1.3 样品采集与计算 |
3.1.4 肠道组织切片 |
3.1.5 肠道微生物分析 |
3.1.6 数据分析 |
3.2 结果 |
3.2.1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
3.2.2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涂板法) |
3.2.3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高通量测序法) |
3.3 讨论 |
3.3.1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
3.3.2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大口黑鲈饲料中发酵豆粕营养价值的评定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饲料 |
4.1.2 试验用鱼与饲养管理 |
4.1.3 样品采集 |
4.1.4 指标测定 |
4.1.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 |
4.2.1 大口黑鲈对混合饲料中常规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 |
4.2.2 大口黑鲈对豆粕和发酵豆粕中常规营养成分的表观消化率 |
4.2.3 大口黑鲈对混合饲料中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 |
4.2.4 大口黑鲈对豆粕和发酵豆粕中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 |
4.3 讨论 |
4.3.1 发酵豆粕的营养价值 |
4.3.2 大口黑鲈对豆粕和发酵豆粕中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 |
4.4 小结 |
第五章 低鱼粉饲料中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对大口黑鲈生长、营养物质利用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饲料 |
5.1.2 试验用鱼与饲养管理 |
5.1.3 样品采集与计算 |
5.1.4 指标测定 |
5.1.5 数据分析 |
5.2 结果 |
5.2.1 Ala-Gln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的影响 |
5.2.2 Ala-Gln对大口黑鲈肌肉常规成分及氨基酸的影响 |
5.2.3 Ala-Gln对大口黑鲈营养物质利用率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
5.2.4 Ala-Gln对大口黑鲈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
5.2.5 Ala-Gln对大口黑鲈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Ala-Gln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利用的影响 |
5.3.2 Ala-Gln对大口黑鲈肠道健康的影响 |
5.3.3 Ala-Gln对大口黑鲈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低鱼粉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和丙氨酰谷氨酰胺对大口黑鲈生长、营养物利用、肠道组织结构和微生物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饲料 |
6.1.2 试验用鱼与饲养管理 |
6.1.3 样品采集与计算 |
6.1.4 指标测定 |
6.1.5 数据分析 |
6.2 结果 |
6.2.1 丁酸梭菌和Ala-Gln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的影响 |
6.2.2 丁酸梭菌和Ala-Gln对大口黑鲈肌肉常规成分的影响 |
6.2.3 丁酸梭菌和Ala-Gln对大口黑鲈营养物质利用率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
6.2.4 丁酸梭菌和Ala-Gln对大口黑鲈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
6.2.5 丁酸梭菌和Ala-Gln对大口黑鲈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6.2.6 丁酸梭菌和Ala-Gln对大口黑鲈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6.3 讨论 |
6.3.1 丁酸梭菌和Ala-Gln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利用的影响 |
6.3.2 丁酸梭菌和Ala-Gln对大口黑鲈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6.3.3 丁酸梭菌和Ala-Gln对大口黑鲈肠道健康的影响 |
6.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学术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脂肪酸钙替代鱼油和豆油对凡纳滨对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凡纳滨对虾养殖简介 |
1.2 对虾饲料工业发展状况 |
1.3 对虾蛋白质营养需求及研究现状 |
1.4 对虾糖类营养需求及研究现状 |
1.5 对虾脂肪营养需求 |
1.6 国内外对虾配合饲料脂肪源替代相关研究进展 |
1.6.1 对虾类配合饲料中替代豆油的研究现状 |
1.6.2 对虾类配合饲料中替代鱼油的研究现状 |
1.7 脂肪酸钙在配合饲料中的应用 |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9 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 |
1.9.1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9.2 技术路线 |
2 不同脂肪酸钙替代大豆油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免疫和代谢指标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设计及饲养管理 |
2.1.2 样品的采集及测定 |
2.1.3 实验结果统计分析 |
2.2 实验结果 |
2.2.1 不同脂肪酸钙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2 不同脂肪酸钙对凡纳滨对虾体营养成分的影响 |
2.2.3 不同脂肪酸钙对饲料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2.2.4 不同脂肪酸钙对肝胰腺中代谢酶和抗氧化能力指标的影响 |
2.2.5 不同脂肪酸钙对血淋巴代谢酶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2.6 不同脂肪酸钙对凡纳滨对虾血淋巴GLU、TG含量的影响 |
2.2.7 不同脂肪酸钙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脂肪酸种类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不同脂肪酸钙替代大豆油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
2.3.2 不同脂肪酸钙替代大豆油对凡纳滨对虾脂肪酸组成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2.3.3 不同脂肪酸钙替代大豆油对凡纳滨对虾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2.3.4 不同脂肪酸钙替代大豆油对凡纳滨对虾抗氧化功能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
2.4 小结 |
3.不饱和脂肪酸钙替代豆油和鱼油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免疫与代谢指标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虾的来源及暂养 |
3.1.2 实验饲料配制及饲养管理 |
3.1.3 样品采集及测定 |
3.1.4 实验结果统计分析 |
3.2 实验结果 |
3.2.1 不饱和脂肪酸钙替代鱼油和大豆油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饲料利用的影响 |
3.2.2 不饱和脂肪酸钙替代鱼油和大豆油对凡纳滨对虾体成分的影响 |
3.2.3 不饱和脂肪酸钙替代鱼油和大豆油对饲料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2.4 不饱和脂肪酸钙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代谢酶和抗氧化能力指标的影响 |
3.2.5 不饱和脂肪酸钙替代大豆油和鱼油对凡纳滨对虾血淋巴代谢酶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2.6 不饱和脂肪酸钙对凡纳滨对虾血淋巴GLU、TG、TCHO含量的影响 |
3.2.7 不饱和脂肪酸钙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脂肪酸种类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不饱和脂肪酸钙替代大豆油和鱼油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
3.3.2 不饱和脂肪酸钙替代大豆油和鱼油对凡纳滨对虾脂肪酸组成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3.3 不饱和脂肪酸钙替代大豆油和鱼油对凡纳滨对虾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3.3.4 不饱和脂肪酸钙替代大豆油和鱼油对凡纳滨对虾抗氧化功能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
3.4 小结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四种寡糖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寡糖的概念 |
1.2 寡糖的常见种类 |
1.2.1 果寡糖 |
1.2.2 甘露寡糖 |
1.2.3 木寡糖 |
1.2.4 壳寡糖 |
1.2.5 异麦芽寡糖 |
1.2.6 大豆寡糖 |
1.3 寡糖的作用机理 |
1.3.1 促进机体肠道中有益菌增殖,抑制有害菌生长,维持肠道内微生态平衡 |
1.3.2 阻止病原微生物定植,结合吸收外源性病原菌 |
1.3.3 调节免疫系统,提高机体免疫力 |
1.3.4 促进动物生长消化,提高饲料利用率 |
1.4 影响寡糖作用的因素 |
1.4.1 寡糖的种类 |
1.4.2 适宜添加量 |
1.4.3 投喂动物种类与年龄 |
1.4.4 养殖环境 |
1.4.5 饲料成分 |
1.5 本试验的研究内容 |
1.6 本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四种寡糖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及抗氨氮胁迫能力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四种寡糖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及饲料利用的影响 |
2.2.2 四种寡糖对凡纳滨对虾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2.3 四种寡糖对凡纳滨对虾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2.4 四种寡糖对凡纳滨对虾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
2.2.5 氨氮胁迫后四种寡糖对凡纳滨对虾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2.6 氨氮胁迫后四种寡糖对凡纳滨对虾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四种寡糖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及饲料利用的影响 |
2.3.2 四种寡糖对凡纳滨对虾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3.3 四种寡糖对凡纳滨对虾免疫能力的影响 |
2.3.4 四种寡糖对凡纳滨对虾抗氨氮胁迫能力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利用高通量测序分析四种寡糖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基于16Sr RNA基因测序的细菌多样性和相似性比较 |
3.2.2 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水平木寡糖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及抗氨氮胁迫能力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水平木寡糖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及饲料利用的影响 |
4.2.2 不同水平木寡糖对凡纳滨对虾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2.3 不同水平木寡糖对凡纳滨对虾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2.4 不同水平木寡糖对凡纳滨对虾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
4.2.5 氨氮胁迫后不同水平木寡糖对凡纳滨对虾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2.6 氨氮胁迫后不同水平木寡糖对凡纳滨对虾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不同水平木寡糖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及饲料利用的影响 |
4.3.2 不同水平木寡糖对凡纳滨对虾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3.3 不同水平木寡糖对凡纳滨对虾免疫能力的影响 |
4.3.4 不同水平木寡糖对凡纳滨对虾抗氨氮胁迫能力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利用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水平木寡糖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基于16SrRNA基因测序的细菌多样性和相似性比较 |
5.2.2 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四、对虾免疫配合饲料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蚯蚓及蚯蚓粪在水产动物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成温玉,王珍珍,王朝,张恒嘉. 饲料研究, 2021
- [2]沼泽红假单胞菌对皱纹盘鲍幼鲍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J]. 张瑞标. 饲料研究, 2021(16)
- [3]去皮豆粕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体组成的影响[J]. 徐田田,许丹,刘兴旺,赵航. 饲料研究, 2021(13)
- [4]小球藻生长因子(CGF)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消化、营养成分及免疫机制的影响[D]. 韩朝婕. 天津农学院, 2021(08)
- [5]维生素C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生长和健康的影响[D]. 孔凡双.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2)
- [6]三种环境因子对克氏原螯虾体内WSSV增殖的影响[D]. 郝晨光.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5)
- [7]中华圆田螺营养需要及发酵饲料对田螺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D]. 陈李婷. 广西师范大学, 2020
- [8]大口黑鲈饲料中发酵豆粕替代鱼粉的效果及谷氨酰胺、丁酸梭菌提升其效价的营养策略研究[D]. 何明.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9]脂肪酸钙替代鱼油和豆油对凡纳滨对虾的影响[D]. 贾高旺.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10]四种寡糖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影响[D]. 王安琪. 天津农学院,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