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脏转移性肿瘤经导管肝动脉化疗及栓塞治疗(附86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1](2019)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近几年来冷冻消融技术在肝癌、肺癌、肾癌、前列腺癌等实体肿瘤中的应用经验已经趋于成熟,鉴于肾上腺具有独特的生理学功能,该技术对于肾上腺实体肿瘤的应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对于不能耐受外科手术或者不愿意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局麻下影像引导经皮穿刺冷冻消融治疗技术体现出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本研究旨在探讨局麻下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技术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尝试探索使用多种技术及方法保障冷冻消融能够成功实施,并依据相关标准分析了该技术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的疗效。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了 2011年7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局麻下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治疗的肾上腺实体肿瘤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了 45例。术前均经两种及以上影像学检查方法(CT、超声、MRI、核医学)和实验室检查或者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肾上腺实体肿瘤。45例肾上腺实体瘤中转移瘤31例,嗜铬细胞瘤8例,3例腺瘤,3例上腺皮质癌。使用的影像导引设备为Philips公司PQ6000螺旋CT,氩氦冷冻消融设备为以色列氩氦冷冻消融系统(Cryo-HitTM),使用的冷媒及热媒分别为:超高压氩气及氦气。所有操作在术前均获得患者本人及患者委托人的知情同意。为保障消融术的成功实施,对于富血供肿瘤术前尝试了供血动脉栓塞治疗;对于紧邻重要组织器官的实体肿瘤术中使用了水力分离技术。31例转移瘤消融术后随访至2018年6月或者至患者死亡。术后第1月、3月、6个月、12个月行增强CT或者MRI扫描,此后每半年复查一次增强扫描,评估肾上腺转移癌患者生存期及相关危险因素。对于8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在术前给予应用α受体阻滞剂及扩容治疗,冷冻消融术中经桡动脉有创连续测压实时监测血压变化,应用α受体阻滞剂等控制阵发性高血压。研究成果本研究组45例患者冷冻消融治疗均获得顺利完成,无因术中血压不可控等其他原因而导致手术终止,未见与冷冻消融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本组病例中有4例患者冷冻术前1-2周行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治疗,有8例患者因肿瘤体积较大在术后3月内行第二次冷冻消融治疗,有3例患者因为瘤体紧邻小肠,在实施冷冻消融前使用了水力分离技术,根据肿瘤类型分别做统计和讨论分析,31例肾上腺转移癌患者全部1年、3年、5年生存率累计结果分别为:83.9%、45.0%、30.0%。8例嗜铬细胞瘤患者术中连续动脉测压获得成功,术中应用α受体阻滞剂等控制高血压效果确切,冷冻治疗前后及复温过程中血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麻下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技术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安全可行,创伤小,与外科治疗及影像引导的其他消融技术相比,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术前及术中根据肿瘤的类型可实施多种技术保障手术成功。该技术对于不适宜或者不愿意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尤为适用。
傅佳琦[2](2019)在《原发性肝腺鳞癌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腺鳞癌在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中较为少见,国外内文献报道以个案形式为主。现通过对浙江大学湖州医院收治的一例病例进行分析,同时回顾性分析国内外发表的有关原发性肝腺鳞癌的相关文献,从而增加临床医师对该病的了解,降低误诊、误治概率。方法:对2017年经浙江大学湖州医院收治的一例原发性肝腺鳞癌患者进行报道。采取检索Pubmed外文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CNKI)中文数据库的方式,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以上数据库自建刊以来牧录发表的经组织病理学确诊并且提供可分析的相关临床资料的原发性肝腺鳞癌的相关病例进行汇总,对该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特点、鉴别诊断、诊断、治疗方式以及预后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与讨论。结果:一名54岁男性因上腹痛1月来我院就诊,门诊查腹部超声检查提示肝左叶占位。入院后查体提示右上腹压痛,影像学诊断为胆管细胞癌伴胆管扩张。排除禁忌后予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提示同时存在高分化鳞状细胞癌及黏液腺癌,排除其他部位原发恶性肿瘤后最终诊断为原发性肝腺鳞癌。患者术后接受辅助放化疗,术后9个月死于肿瘤进展。国内外共36篇文献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加上本例患者共纳入49例。男性34例,女性15例,男女比例2.27:1,中位发病年龄63岁。多数患者以腹痛为首发症状,发热、胃纳减退、体重下降和乏力是常见症状,体格检查阳性体征主要为腹部触及肿块和腹部压痛。实验室检查中肝功能不同程度异常,癌胚抗原、鳞癌相关抗原和糖类抗原19-9可升高,除1例外其余甲胎蛋白均为阴性,通常不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及丙型病毒性肝炎。术前影像学检查特异性低,常误诊为肝脓肿、原发性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等疾病。共12例曾进行术前经皮肝穿刺活检,仅2例能够被正确诊断。确诊主要依靠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外科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中位复发时间3个月,中位总生存期5.5个月。结论:原发性肝腺鳞癌是一种临床少见病,好发于老年男性。临床表现以上腹痛为主,发热、厌食和消瘦等是常见症状,腹部触及肿块及腹部压痛阳性是常见体征。影像学表现特异性不足,术前诊断困难,易误诊,术后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依据,治疗方式首选外科手术切除,但术后短期内便可出现复发转移,预后差。
张大为[3](2018)在《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剂量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应用放射性碘-125(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肝癌,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包括近期疗效(有效率)和远期疗效(生存率)。2以质量验证D90为依据,探寻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相对安全有效的处方剂量。方法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剂量学研究:选取唐山市人民医院2013年6月2015年12月128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予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分成2组,其中64例患者给予100Gy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观察组);另64例患者给予140Gy放射性I125粒子治疗(对照组),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活度0.7m Ci,数目1080颗。术后即刻扫描CT行TPS(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剂量验证。术后2个月、6个月复查腹CT,评价疗效。观察两组客观缓解率ORR(CR+PR),局部控制率LCR(PR+CR+SD),理化指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两组患者:1)总疗效的评价,140Gy组治疗后缓解率46.88%、总有效率68.75%,100Gy组缓解率53.12%、总有效率71.87%,两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2)两组治疗后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甲胎蛋白等理化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地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着(p<0.05),140Gy组治疗后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甲胎蛋白较140Gy组治疗后改善更加显着(p<0.05);3)生活质量的评价,140Gy组提高率18.75%、总有效率43.75%,100Gy组提高率46.87%、总有效率78.28%,两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4)两组治疗后在上腹不适、胃肠道出血、腹水、胆汁瘘、严重肝损害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1本实验证实了CT引导下经皮穿刺组织间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中晚期肝癌近期疗效显着,安全可行,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微创方法。2本实验证实了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肝癌,100Gy的处方剂量对于术后肝脏的区域毒副作用反应较轻,并发症少,对患者全身系统影响较少,为临床在处方剂量的选择上提供了一个新的建议。
霍祥辉[4](2017)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大肝癌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比观察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微波消融(MWA)与单纯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大肝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在大肝癌治疗中的近期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1月30日就诊的大肝癌患者68例,其中男61例,女7例,年龄38?74岁。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联合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联合组经1?2次TACE治疗后2?4周内联合MWA治疗,对照组行2次以上TACE治疗,两组中AFP阳性患者分别为31例(86.1%)和26例(81.3%)。术后1月、3月、6月复查,而后每3?6个月复查,包括CE-CT、CE-MRI、肝功、甲胎蛋白(AFP),观察肿瘤大小、坏死情况及有无复发、转移等情况。接受治疗1个月后根据影像检查评价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记录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次数以及患者生存时间,通过统计学软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Child-Pugh分级、病灶数目、最大长径、AFP阳性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组及对照组分别平均治疗3.6±1.2次、4.9±1.8次,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CR 20例(55.6%)、PR 10例(27.8%)、SD 2例(5.6%)、PD 4例(11.1%)、RR 30例(83.3%),对照组CR 8例(25%)、PR 8例(25%)、SD 4例(12.5%)、PD 12例(37.5%)、RR 16例(50%),联合组完全缓解率(CR)、疾病控制率(RR)及术后AFP转阴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与对照组的生存期分别为17.5±6.32个月和13.25±6.73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对照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9个月和12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在12、18、24月的患者生存率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肩胛部酸痛、肝区疼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低热等不良反应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均未出现术中死亡病例。结论:TACE联合MWA治疗大肝癌较单纯TACE治疗手术次数减少,创伤小,近期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是大肝癌的有效治疗模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曹洪友[5](2014)在《肝癌介入化疗栓塞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癌介入化疗栓塞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1、收集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介入室自2010年3月年至2012年12月期间诊断明确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无肝外转移情况,单独使用肝癌介入化疗栓塞(TACE)方法治疗,未行外科手术切除治疗、未联合TAI、TAE、PEIT等介入方法治疗的患者,且具有完整影像学资料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6例,女性27例,年龄3078岁,平均年龄57.64±11.97岁。2、手术设备采用美国COOK或日本泰尔茂公司出产的造影导管及微导管;美国GE公司生产的Innova3100数字化平板血管造影机;德国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的碘普罗胺造影剂(优维显)。3、分别详细记录患者术后发热、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4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卡方检验分析四中并发症在AFP(阴性和阳性)、肝功能分级(A级和B级)、肿瘤形态分型(巨块型、结节型和弥漫型)、肿瘤血供(富血供和乏血供)各组内之间的差异性,显着性水准α设置为0.05。结果:术后患者发热的总发生率为82.5%,胃肠道反应的总发生率为82.5%,肝功能损害的总发生率为61.2%,骨髓抑制的总发生率为25.2%。甲胎蛋白阳性组与阴性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热、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及骨髓抑制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分级A级组与B级组在术后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和骨髓抑制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发热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大体形态巨块型组、结节型组与弥漫型组在术后发热、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髓抑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富血供组与乏血供组在术后发热、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髓抑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胎蛋白对肝癌介入化疗栓塞术后4种并发症的发生无明显影响,肝功能分级对肝癌介入化疗栓塞术后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和骨髓抑制的发生有显着的影响,肿瘤大体形态和肿瘤血供对术后发热、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方面有显着的影响。
李海青[6](2011)在《改良法兔VX2肝移植瘤模型建立及综合治疗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第三位。早期肝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但由于其发病隐匿、就诊较晚及合并肝硬化致肝功能差等原因,手术切除率仅20%-30%。对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患者采用微创治疗,仍可取得较好疗效。随着现代物理学技术向医学领域的延伸以及现代影像技术、微电子学、计算机信息处理等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微创治疗已成为中晚期肝癌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肝癌常用的微创治疗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血管内微创治疗,包括肝动脉灌注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infusion, TAI)、肝动脉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和肝动脉化疗栓塞(1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另一类是非血管性微创治疗,包括经皮化学消融和经皮物理消融,前者常用的有经皮穿刺无水乙醇注射(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 therapy, PEI)、经皮穿刺乙酸注射(percutaneous acetic acid injection therapy, PAI),后者包括经皮穿刺微波凝固(percutaneous microwave coagulation therapy,PMCT)、经皮穿刺靶向氩氦刀冷冻消融(percutaneous targeted argon-helium cryoablation, PAHCA)、经皮穿刺射频消融(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经皮穿刺激光间质热疗(percutaneous laser-induced thermo therapy, LITT)及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等。其中微波凝固、氩氦刀冷冻消融和射频消融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这三种微创治疗都属于经皮物理消融技术,即采用冷或热效应来杀灭肿瘤细胞,达到“一次性损毁”的治疗效果。所谓“一次性损毁”是指使用该项技术治疗肝癌时能一次性毁灭、杀死其治疗范围内的肿瘤细胞。各种微创技术治疗肝癌各有其优缺点,临床疗效各有千秋。TACE联合PMCT治疗肝癌的效果目前国内外尚无相关实验对比研究的报道。兔VX2肝癌模型是少数建立在大动物身上的肝癌模型,比较适合于肝癌的微创治疗实验研究。其瘤源VX2肿瘤细胞株起源于Shope病毒诱发的兔乳头状瘤衍生的鳞癌,经过72次移植传代后正式建立株,命名为VX2,是目前最为理想的肝癌实验模型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肝癌肿瘤学、肿瘤治疗学、放射生物学、抗癌药物药代动力学及肿瘤影像学等实验研究。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在于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设备导引下使用Angiotech SKATER穿刺针经皮穿刺接种瘤组织块于肝脏制作兔VX2肝移植瘤模型,并使用经动脉化疗栓塞、微波凝固和经动脉化疗栓塞+微波凝固三种微创治疗技术进行分组治疗,通过对比各组CT测量肿瘤体积、外周血CD3+、CD4+细胞分布、肿瘤组织坏死率比较各自的治疗效果,为临床上正确地选择肝癌综合治疗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本研究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改良法兔VX2肝移植瘤模型的建立目的:探讨DSA设备导引下经皮穿刺瘤组织块接种法制作兔VX2肝移植瘤模型的可行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50只,DSA设备导引下采用Angiotech SKATER穿刺针经皮穿刺接种瘤组织块于肝脏,14天后行CT平扫评价肿瘤接种成功率,测量肿瘤体积并随机处死10只实验兔进行病理分析。结果:DSA设备导引下经皮穿刺瘤组织块接种法制作兔VX2肝移植瘤模型成功率为100%。结论:1采用Angiotech SKATER穿刺针经皮穿刺瘤组织块接种法建立兔VX2肝移植瘤模型具有方法简单、成功率高、动物损伤小等特点,能为肝癌临床治疗研究提供成熟的大型实验动物模型。2兔VX2肝移植瘤为富血管性肿瘤,其供血动脉主要为肝动脉,类似于人类原发性肝癌。病理学上肿瘤为巨块型实体瘤、侵润性生长,血供丰富,类似于巨块型肝癌。3应用DSA作为穿刺导向设备,尤其是应用C臂CT的特殊功能,可使穿刺定位更加准确,造模成功率高,表明该方法安全可靠第二部分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经皮微波凝固、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经皮微波凝固对兔VX2肝移植瘤治疗效果对比研究目的:对比TACE、PMCT、TACE+PMCT三种方法治疗兔VX2肝移植瘤的效果。方法:取制作成功的肝移植瘤模型30只,随机分为TACE组(A组)、PMCT组(B组)和TACE+PMCT组(C组),每组10只,治疗后第14天对比各组CT测量肿瘤体积、外周血CD3’.CD4.细胞分布、肿瘤组织坏死率。结果:治疗后14天,C组的肿瘤体积为(0.624±0.031)cm3,明显小于A组(0.799±0.057)cm.和B组(0.858±0.112)cm3,(P<0.05);C组外周血CD3+细胞百分数为(66.30±1.36)%,明显高于A组(53.34±2.12)%和B组(60.68±1.06)%,(P<0.05);C组外周血CD4+细胞百分数为(48.19±1.43)%,也明显高于A组(40.21±1.07)%和B组(44.03±0.08)%, (P<0.05);C组肿瘤组织坏死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 (P<0.05)。结论:1 TACE.PMCT均可使兔VX2肿瘤产生治疗效果,但单独使用两种治疗后肿瘤仍有残余生存。TACE+PMCT综合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方法,且优于单一方法的治疗效果,为临床肝癌的综合治疗提供了依据。2本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PMCT或TACE+PMCT治疗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且后者对免疫功能的增强作用优于前者。
吕银祥,谢小西,章宏欣,张胜初,周建炜,章国东,王晓伟,杨丽萍,周青伟[7](2010)在《肝动脉介入热灌注化疗栓塞联合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肝动脉介入热灌注化疗栓塞联合CT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8例肝脏恶性肿瘤随机分为联合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联合组采取肝动脉介入热灌注化疗栓塞联合RFA治疗,对照组仅行肝动脉介入热灌注化疗栓塞治疗。治疗后通过影像学及相关肿瘤标志物等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联合组和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0.8%和41.6%;两组患者甲胎蛋白(AFP)下降率和转阴率分别为66.7%、33.3%和30.7%、0。[结论]肝动脉介入热灌注化疗栓塞联合RFA是肝脏恶性肿瘤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欧阳墉[8](2008)在《经导管动脉灌注术和栓塞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经导管动脉灌注和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infusion and embolization,TAI&TAE)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也是我国最早应用于临床的介入治疗技术。时至今日TAI/TAE历经20余年的不断改进,现已被广泛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包括肿瘤、血管畸形、出血和一些静脉疾患等介入治疗。本文通过复习国内1981年至2006年间主要的相关文献,对TAI/TAE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作了一概述和讨论。
王永中[9](2008)在《清肝化瘀口服液对介入治疗肝癌患者免疫功能及肿瘤转移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以下简称原发性肝癌,为世界常见难治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其发病隐匿,确诊时常常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又称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是目前公认为对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有效、可反复的首选常规治疗方法,它近期疗效显着,可使肿瘤缩小,症状缓解,并有效杀灭肿瘤细胞,在一定时间内控制肿瘤的生长,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由于碘油栓塞以及大量化疗药物短时间进入体内,造成肝组织缺血缺氧,导致机体整体功能的严重损害,改善TACE治疗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术后肿瘤的复发率,延长生存期,成为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中草药是天然的生物反应调节物质(Biological response modulation substance,BRMs),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与机体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相互影响与协调,共同维持生命机制的稳定与平衡,具有辅助抗肿瘤,减少介入治疗的毒副作用等功能。原发性肝癌患者多有免疫功能的异常,常伴有免疫抑制因子的表达升高和/或免疫促进因子表达水平的降低。研究表明患者外周血中IL-2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与原发性肝癌密切相关。IL-2为重要的细胞免疫促进因子,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sIL-2R为免疫抑制因子,其在血循环中与IL-2结合从而封闭阻断了IL-2的作用。TNF-α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对多种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具有直接的细胞毒作用,并能介导炎症与免疫反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是一种重要的血管生长因子,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水解基膜、迁移和血管构建的调控作用较强,且特异性高。HCC为典型的多血管肿瘤,生长迅速,且极易发生肝内血管浸润及癌栓形成,疗效欠佳。研究表明,人肝细胞癌中有较强VEGF的表达,且VEGF的表达与原发性肝癌的生长和转移密切相关。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 COX-2)作为前列腺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限速酶,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其表达受细胞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COX - 2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作主要包括①抗凋亡作用;②促进肿瘤血管生成;③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性;④炎性刺激及免疫抑制作用;⑤对前致癌物的氧化转化作用。有研究表明,在原发性肝癌中COX-2呈高表达,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VEGF及COX-2水平的检测对判断原发性肝癌转移和复发有着重要的价值,对指导临床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的意义。TACE治疗使得大量化疗药物短时间进入体内以及碘油栓塞,会造成肝组织缺血缺氧,导致机体整体功能的严重损害。如何改善TACE治疗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术后肿瘤的复发率,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目的本研究对TACE术后患者给予中药联合治疗,检测中药清肝化瘀口服液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术后血液中CD3+, CD4+, CD4+/CD8+、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 NK)及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s,AFP)的变化,测定患者外周血中VEGF及COX-2的含量变化,观察患者综合指标,探讨中药对TACE术后机体免疫功能、肿瘤转移潜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揭示清肝化瘀口服液对抑制肝癌细胞增殖、降低肝癌细胞COX-2、VEGF表达的作用,从免疫学和原发性肝癌转移两方面阐明清肝化瘀口服液联合介入治疗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提高免疫力,减轻毒副作用,抑制肿瘤转移等方面,进一步探讨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以及作用靶点,从而增强病人免疫功能、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存期,为中药的临床研究提供试验依据。方法1病例选择:随机选取我院2006年2月至2007年2月间住院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48~65岁,平均56.3±7.7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①术后组织学检查为原发性肝细胞肝癌;②影像学检查有明确实性占位;③甲胎蛋白(AFP)>200μg/L,持续4周以上。临床分期按2001年9月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制定标准对患者分期,Ⅰ期8例,Ⅱ期42例,Ⅲ期10例。2试验分组:随机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即TACE+中药组:原发性肝癌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5.5±8.7岁,其中Ⅰ期5例,Ⅱ期19例,Ⅲ期6例。对照组即单纯TACE组:原发性肝癌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6.9±7.9岁,其中Ⅰ期3例,Ⅱ期23例,Ⅲ期4例。3标本采集:分别于介入术前1天和介入术后第28天早晨空腹静脉采集样血5 ml,分装不抗凝管与肝素抗凝管,不抗凝管4℃,2500 r/min离心10分钟,分离血清,-30℃保存待测;抗凝管直接送检。4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检测:选用三色荧光标记的免抗试剂直接荧光染色,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3+, CD4+, CD4+/CD8+、NK细胞活性。5血清细胞因子检测: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TNF-α和IL-2水平。6 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VEGF蛋白水平表达。7 RT-PCR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有核细胞中COX-2基因表达。8测定TACE+中药组及单纯TACE组患者治疗前后AFP水平9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后病灶变化及肝外转移情况: CT和/或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肿瘤最大直径乘以其垂直直径与治疗前比较;CT和/或超声及胸片检查,随访观察肺、骨、脑及淋巴结的转移情况。10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进行判定:按照WHO制定的实体瘤客观评价标准进行判定及分析。判定标准为:①完全缓解为病灶全部吸收;②部分缓解为病灶部分缓解;③无变化为病灶无变化;④病情进展为病灶进展。11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根据卡氏功能状态(Karnosky performance status, KPS)评分,以治疗后较治疗前增加>10分为改善,减少>10分为下降,变化≤10分为稳定。12统计学分析:数据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TACE+中药组及单纯TACE组两组患者T细胞亚群和NK细胞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4+、CD8+、CD4+/CD8+及NK测定值无显着性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28日时,检测患者外周血中CD3+, CD4+, CD4+/CD8+、NK细胞测定值分别为0.23±0.18,0.18±0.04,1.12±0.46及10.68±3.01,经清肝化瘀口服液联合介入治疗后患者外周血中CD3+, CD4+, CD4+/CD8+、NK细胞测定值分别为0.55±0.11, 0.35±0.09,1.65±0.29及31.07±6.56,结果显示经清肝化瘀口服液联合介入治疗后外周血中CD3+, CD4+, CD4+/CD8+、NK细胞较单纯介入治疗组明显增高(P<0.05),提示清肝化瘀口服液可有效增强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的细胞免疫。2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TNF-α和IL-2水平比较:患者经介入治疗后TNF-α浓度明显下降(P<0.05),IL-2浓度增高。3 TACE+中药组及单纯TACE组介入治疗前后外周血细胞因子TNF-α及IL-2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细胞因子TNF-α及IL-2测定值无显着性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TACE+中药组介入治疗后外周血细胞因子TNF-α含量为10.85±1.67,显着低于单纯TACE组的13.56±1.55,说明清肝化瘀口服液可协助TACE有效降低TNF-α表达量(P<0.05);TACE+中药组介入治疗后外周血细胞因子IL-2含量为32.83±3.03,高于单纯TACE组的28.05±2.95,说明清肝化瘀口服液可协助TACE有效增强IL-2的表达(P<0.05)。4 TACE+中药组及单纯TACE组介入治疗前后外周血中VEGF表达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VEGF表达量无显着性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28日时,检测患者外周血中VEGF表达量为456.08±175.49,经清肝化瘀口服液联合介入治疗后患者外周血中VEGF表达量为207.49±93.22,结果显示清肝化瘀口服液联合治疗可有效降低介入治疗后增高的VEGF(P<0.05)。5 TACE+中药组及单纯TACE组介入治疗前后外周血有核细胞中COX-2表达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COX-2阳性表达率及表达量无显着性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介入治疗后28日时,检测TACE+中药组与单纯TACE治疗组患者外周血有核细胞中COX-2表达量比较发现,经清肝化瘀口服液联合介入治疗后患者外周血有核细胞中COX-2表达阳性率为47.77%,明显低于单纯TACE治疗组的55.69%(P<0.05),同时表达量也低于单纯TACE治疗组。提示清肝化瘀口服液可有效降低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外周血有核细胞中COX-2的表达。6原发性肝癌患者中药清肝化瘀口服液联合介入治疗后患者中有6例发生肝外转移,转移率为20%,单纯TACE组发生肝外转移14例,肝外转移率为43.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中药组,部分缓解患者24例,有效率为80%,单纯TACE治疗组部分缓解者12例,有效率为4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原发性肝癌患者中药清肝化瘀口服液联合介入治疗后KPS评分后判定,生活质量改善者13例,改善率为43.3%,单纯TACE组生活质量改善者6例,改善率仅2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TACE+中药组NK细胞下降的幅度低于单纯TACE治疗组,CD3+, CD4+, CD4+/CD8+的值高于单纯TACE治疗组说明清肝化瘀口服液对化疗引起的细胞免疫抑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 TACE+中药组外周血中VEGF及COX-2表达显着降低,说明TACE联合应用清肝化瘀口服液在抑制肿瘤内血管生成、防止肿瘤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3 TACE+中药组在瘤体客观疗效及临床症状的缓解率上均优于单纯TACE治疗组,说明化疗介入联合应用清肝化瘀口服液治疗原发性肝癌在瘤体缩小、缓解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单纯西医治疗。4治疗后两组病例生活质量的比较,TACE+中药组优于单纯TACE治疗组,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可以改善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 TACE+中药组AFP值下降显着,与单纯TACE组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化疗介入配合清肝化瘀口服液可以较好地降低血中AFP水平。6从化疗的不良反应如肝功能损害出现的情况看,TACE+中药组低于单纯TACE治疗组,说明清肝化瘀口服液辅助西医化疗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在减轻化疗毒副作用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张耀,王煊[10](2000)在《肝脏转移性肿瘤经导管肝动脉化疗及栓塞治疗(附86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二、肝脏转移性肿瘤经导管肝动脉化疗及栓塞治疗(附86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脏转移性肿瘤经导管肝动脉化疗及栓塞治疗(附86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第一部分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
1 材料 |
1.1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1.2 临床资料 |
1.3 冷冻治疗及相关设备 |
2 方法 |
2.1 消融术前准备 |
2.2 氩氦刀适形冷冻消融治疗 |
2.3 技术成功定义 |
2.4 疗效评价方法 |
3 结果 |
3.1 治疗结果 |
3.2 并发症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治疗肾上腺转移肿瘤的研究 |
1 材料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及治疗相关设备 |
2 方法 |
2.1 氩氦冷冻治疗方法 |
2.2 术后随访方法 |
2.3 定义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患者资料结果及冷冻消融技术结果 |
3.2 并发症 |
3.3 局部进展结果 |
3.4 全身系统进展结果 |
3.5 全部生存率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刀适形冷冻消融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研究 |
1 材料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及治疗相关设备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治疗结果 |
3.2 并发症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原发性肝腺鳞癌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病例报告 |
2. 文献复习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3)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剂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主要试验器材 |
1.1.3 治疗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结果对比 |
1.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结果对比 |
1.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结果比较 |
1.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结果的对比分析 |
1.3 讨论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CT引导下~(125)I粒子对于中晚期肝癌的植入治疗 |
2.1 ~(125)I粒子的发展及特性 |
2.2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癌的技术方法 |
2.3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应用 |
2.4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肝癌中存在的问题 |
2.5 相关并发症及放射防护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大肝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入组标准与排除标准 |
3 仪器设备 |
4 手术方法 |
5 病人随访、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
6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患者分组统计分析 |
2 随访情况和治疗次数 |
3 临床疗效比较 |
4 不良反应与严重并发症 |
讨论 |
1 微波消融基本原理 |
2 临床应用和意义 |
3 疗效分析 |
结论 |
典型病例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或缩略词表 |
致谢 |
(5)肝癌介入化疗栓塞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图及说明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6)改良法兔VX2肝移植瘤模型建立及综合治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导言 |
第一部分 改良法兔VX2肝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经皮微波凝固、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经皮微波凝固对兔VX2肝移植瘤治疗效果对比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外文论文1 |
外文论文2 |
(7)肝动脉介入热灌注化疗栓塞联合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设备 |
1.3 治疗方法 |
1.3.1 对照组治疗方法 |
1.3.2 联合组治疗方法 |
1.3.3 125I粒子补充治疗 |
1.4 疗效观察 |
2 结果 |
2.1 疗效观察 |
2.2 毒副反应 |
3 讨论 |
(8)经导管动脉灌注术和栓塞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肿瘤的TAI/TAE |
1.1 肝脏肿瘤 |
1.2 肾脏肿瘤 |
1.3 肺肿瘤 |
1.4 头颈部肿瘤 |
1.5 盆腔部肿瘤 |
1.6 骨骼和软组织肿瘤 |
1.7 消化系统肿瘤 |
2 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和动脉瘤的TAE |
3 脏器出血的TAE |
4 脾(动脉)栓塞术和其他 |
(9)清肝化瘀口服液对介入治疗肝癌患者免疫功能及肿瘤转移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研究论文 清肝化瘀口服液对介入治疗肝癌患者免疫功能及肿瘤转移影响的研究 |
引言 |
第一部分 清肝化瘀口服液对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清肝化瘀口服液对介入治疗后肝癌患者肿瘤转移机制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清肝化瘀口服液对介入治疗后肝癌患者临床疗效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一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应用及进展 |
综述二 中药制剂在肝动脉栓塞化疗术中的应用现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肝脏转移性肿瘤经导管肝动脉化疗及栓塞治疗(附86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2 讨 论 |
四、肝脏转移性肿瘤经导管肝动脉化疗及栓塞治疗(附86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的临床研究[D]. 张伟. 苏州大学, 2019(04)
- [2]原发性肝腺鳞癌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D]. 傅佳琦. 浙江大学, 2019(03)
- [3]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剂量学分析[D]. 张大为. 华北理工大学, 2018(01)
- [4]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大肝癌的临床研究[D]. 霍祥辉. 青岛大学, 2017(02)
- [5]肝癌介入化疗栓塞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D]. 曹洪友.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6]改良法兔VX2肝移植瘤模型建立及综合治疗的实验研究[D]. 李海青. 山东大学, 2011(12)
- [7]肝动脉介入热灌注化疗栓塞联合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J]. 吕银祥,谢小西,章宏欣,张胜初,周建炜,章国东,王晓伟,杨丽萍,周青伟. 肿瘤学杂志, 2010(04)
- [8]经导管动脉灌注术和栓塞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J]. 欧阳墉.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8(12)
- [9]清肝化瘀口服液对介入治疗肝癌患者免疫功能及肿瘤转移影响的研究[D]. 王永中. 河北医科大学, 2008(01)
- [10]肝脏转移性肿瘤经导管肝动脉化疗及栓塞治疗(附86例分析)[J]. 张耀,王煊. 江苏临床医学杂志, 2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