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河储层敏感性参数与测井响应的关系

东河储层敏感性参数与测井响应的关系

一、东河储层敏感性参数与测井的响应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璋[1](2020)在《煤系气合采产层贡献及其预测模型 ——以鄂尔多斯盆地临兴—神府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客观确定合采产层组中不同产层的产气贡献,是提高多类型煤系气合采效益的首要基础。面向这一产业迫切需求,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示范工程,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临兴-神府地区上古生界煤系气生产地质特征,探索了合采过程中气水分配规律及层间干扰机制,建立了合采贡献预测数学模型。分析测井响应,结合煤与岩石的变温变压电阻率、含水声波及等温吸附实验,建立了煤系储层物性和含流体性解释模型,据此分析了煤系致密砂岩气与煤层气合采地质特征。建立了煤层气与煤系致密气合采的产水量模型,结合敏感性实验,构建了合采储层兼容敏感性评价方法。认为适应于合采的临界生产压差(上限)、临界矿化度(下限)对于4+5#煤层与山1段至本1段砂岩的组合分别为58 MPa和30000ppm,对于8+9#煤层与山1段至本1段的合采组合分别为5 MPa和3000040000ppm。开展变进气压力及渗透率的合采物理模拟实验,揭示了合采过程中气体流量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层间干扰发生机制,建立了合采产层组中单层储层压力贡献率、渗透率贡献率与层间干扰强度的数值关系。发现在煤层气与煤系致密砂岩气的三层合采过程中,只有当低压层的储层压力贡献率>28%及低渗层的渗透率贡献率>16%时,层间干扰才不会发生。挖掘研究区不同合采产层组生产信息,识别出解吸型、解吸-游离型、游离-解吸型、游离型四种合采产气曲线类型,进而建立了基于分峰拟合的产气贡献劈分方法,确定了典型井合采产层组中游离气与吸附气的产量贡献。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煤系致密气-煤层气合采井产能预测模型,分析了煤与砂岩不同空间叠置组合下同井接替合采过程中产气量的动态变化,发现煤层与砂岩层的渗透率、排采影响半径差异以及煤层临界解吸压力是影响合采产量贡献率的关键因素。

李冠男[2](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长81储层特征及敏感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章研究对象为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长81储层,为典型的低孔、特低孔-超低渗致密砂岩储层,以马岭地区长81储层为例,使用X衍射、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分析鉴定及压汞实验等方法,对储层的岩石学方面、物性方面、孔隙结构方面及区域地质背景等四个方面的特征进行描述,并在明确上述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敏感性实验对研究区储层的敏感性研究和分析,并对下一步的生产施工提供抑制储层敏感性的建议和措施。文章通过对研究区的储物性特征、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特征及储层的敏感性实验研究,取得以下的成果及认识:马岭地区长81储层主要岩性为岩屑长石质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碎屑的主要成分是石英和长石,岩屑含量较少;填隙物中的胶结物主要包括黏土类、碳酸盐类以及硅质类,伊利石和绿泥石构成了研究区黏土矿物的主要成分,而高岭石含量较少。压实-压溶作用和胶结作用为研究区主要的成岩作用类型,压实作用对研究区储层物性的影响较大,孔隙主要为混合孔隙,孔隙类型主要包括残余粒间孔和长石溶孔,而片状喉道和筛管状喉道构成了研究区主要的喉道类型,马岭地区长81储层砂岩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至B期早期阶段。研究区敏感性实验得出:储层速敏伤害率分布范围介于0.5%50.45%,平均为19.45%,储层具有弱速敏性,且临界注水速度是13.6m/d;去离子水伤害率在12.77%73.42%,平均34.43%,储层总体属中等偏弱水敏;研究区盐敏伤害率分布范围介于5.92%40%,平均盐敏指数为23.09%,储层整体具有弱盐敏性,盐度临界值为36750mg/L;储层酸敏伤害率介于-35%80%之间,平均为16.24%,储层总体属于无-弱酸敏性;碱敏伤害率在33.5%60.08%之间,平均碱敏指数为43.41%,属中等碱敏性,且临界PH值是9.0。研究区储层敏感性的主控因素是黏土矿物的类型、含量以及孔隙结构;不同类型的黏土矿物含量都会影响到其相对应的储层敏感性;研究区水敏性、碱敏性较强,因此要针对碱敏、水敏带来的储层伤害进行防护和治理。

田盼盼[3](2018)在《大港羊二庄油田新近系特高含水油藏水淹层测井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注水开发是我国各大油田稳产增产的重要手段,大部分采用注水开发的油田都已进入高甚至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油层水淹严重,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生产矛盾日益突出,开展特高含水油藏水淹层测井评价研究对剩余油的进一步挖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论文以大港羊二庄油田新近系特高含水油藏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测井、岩心物性分析、录井等资料,在储层“四性”关系研究基础上更新了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同时结合岩心CT扫描、生产动态等分析了研究区油层水淹后岩性、物性、孔隙结构及含油性等变化特征,总结出了适用于本工区的水淹层定性识别方法;针对储层强非均质性特征,在流动单元划分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类型储层流体渗流特征差异性,并分别建立了各类流动单元含水率解释模型,实现对储层水淹级别的精细评价;最后综合测井解释结果、生产动态及同位素示踪剂资料探讨了研究区水淹影响因素及水淹规律。论文得到以下认识:(1)长期注水开发下,研究区储层水淹后岩性、物性及孔隙结构等并不是简单地向储层物性变好的方向演变,而是呈现出“两极”的双向演化特征。储层最终演化状态受控于水驱倍数、储层敏感性、润湿性、粘土矿物类型及含量等因素。(2)根据油层水淹后物理性质变化特征总结出了自然电位基线偏移法、径向电阻率法、邻井电阻率比较法、电阻率与自然电位曲线对比法等水淹层识别方法。(3)研究区河流相储层非均质性强,可以划分为ⅠⅥ类流动单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各类流动单元微观渗流特征具有较大差异,表现为不同的相渗曲线特征。基于流动单元划分建立了含水率解释模型,实现水淹级别定量划分。(4)研究区整体水淹严重,剩余油分布极其不均。平面上,剩余油分布受沉积相、构造及采油方式的影响:在相对较差的储油相带(包括物性差的非主力相带和物性好的主力相带中薄储层或相带边缘)、封闭性断层附近构造高部位、注采井网不完善的区域注入水波及不充分;垂向上,剩余油分布受到沉积韵律、构型界面、物性变化等控制,水淹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剩余油分布较为复杂。

金小慧[4](2017)在《高XX井区长10油藏测井精细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XX井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的伊陕斜坡,区域构造为东高西低的西倾单斜,延长组长10储层为近几年新开发的油藏。长10储层地质特征南北差异大,孔隙结构复杂,油水识别难度大,用原有的地区经验公式计算的储层参数与岩心分析参数误差非常大。本着技术研究服务生产解释的原则,需跟进测井解释方法研究,建立准确的储层参数解释模型,确定研究区的各项评价标准,提高测井解释符合率。本论文紧密围绕长庆油田勘探目标,立足于测井生产实际所暴露的问题,以常规测井资料为主,结合地质、试油、岩心分析和成像测井资料,开展了以下6个方面的研究:(1)高XX井区长10储层小层划分;(2)根据岩心相描述,结合测井相确定研究区沉积特征;(3)通过储层“四性”关系研究,寻找岩性、物性、含油性、电性之间的关系;(4)应用成像测井对储层进行评价;(5)利用岩心刻度测井,确定了长10储层孔隙度、渗透率计算公式;(6)重新建立测井解释图版及有效厚度下限标准,确定油水层的解释标准,开展测井二次解释。进而,理清了长10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电性之间变化规律,确定了油水层的解释标准,建立了利用测井资料识别油水层的方法——利用声波-地层深电阻率交会图法、侵入特征分析法、构造辅助判别法、核磁共振测井识别油水层,形成了一套适用于高XX井区长10储层测井综合评价方法。上述研究成果,在高XX井区的解释评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利用岩心刻度测井,确定了长10储层孔隙度、渗透率计算公式,孔隙度绝对误差85%小于1.5%,渗透率绝对误差88%在一个数量级范围内。重新建立了测井解释图版及有效厚度下限标准,开展了测井二次解释,解释符合率达到95%。

徐硕[5](2017)在《SZ36-1油田东营组储层地质特征及含聚污水回注损害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聚合物驱为代表的化学驱油技术为油田开发获得了巨大的技术和经济效益,同时随受益井产出的含聚污水性质和成分相比常规产出液更为复杂。将含聚污水直接外排会污染海洋环境,将其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又成本高昂,所以,含聚污水回注地层是常用的一种处理方法,既解决了油田注水开发对水源的实际需求,也满足了海上油田实现零排放的强制性规定。海上油田由于海水阻隔,受海上平台时空限制,无法直接照搬陆上油田的成熟技术。因此,研究聚合物调驱产出污水回注对储层的损害机理,将为海上油田注聚推广、解决水源实际需求和提出针对性的储层保护措施提供强力的理论与技术支撑。本论文以SZ36-1油田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分析其主力储层东营组东二段储层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以孔渗参数为标准,将储层划分为五个级别,东二段主力储层为Ⅰ、Ⅱ类储层。通过调研油田水处理现状,发现油田水处理含油量、固相颗粒含量、SRB存在超标。通过开展储层敏感性实验评价、水源水与含聚污水静、动态配伍性评价、不同含聚污水与储层适应性评价,结合X射线衍射,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核磁共振等多种微观实验手段,分析含聚污水回注储层的损害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东营组储层敏感性表现为:弱速敏、强水敏和盐敏、中等偏强酸敏、弱碱敏;②油田含聚污水、东营组地层水与水源水均有一定程度结垢能力,含聚污水与水源水存在轻度不配伍现象。在地层渗流动态条件下,所结垢粒倾向于形成更大的聚集体,造成孔隙堵塞;③含聚浓度为100mg/L时,岩心渗透率损害率约为42%,含聚浓度为200mg/L时,岩心渗透率损害率约为60%,渗透率损害程度随聚合物浓度升高而升高。含聚污水对储层大孔喉的影响大,聚合物不仅吸附于颗粒表面,还会在粒间形成丝状粘连,将大孔喉分割为小孔喉,降低孔喉允许微粒通过的能力。研究成果对海上油田含聚污水处理与回注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周爽[6](2017)在《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段储层特征及优势通道分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油藏是我国首个亿吨级整装海相砂岩油藏,油藏厚度小于30米,埋深大于5000米。目前已进入开发中后期,综合含水量达82.4%。同时,研究区渗流屏障分布复杂,使得储层非均质性强。注水开发区注采矛盾突出,部分区域已形成优势通道,表现出低效或无效水循环。针对此问题,通过岩心分析化验资料统计得到,储层水淹后,物性整体在中水淹阶段达到最好。微观上,喉道半径大于5μm时,其喉道半径持续增大。整体上水淹储层中孔中喉和大孔中喉比例明显上升,且孔、渗均变大,易形成优势通道。通过对岩心、测井以及开发动态等资料的分析,对研究区渗流屏障的类型及特征进行刻画,划分出原生泥质、次生钙质和混生钙泥质三类渗流屏障类型。通过直井-水平井渗流屏障匹配以及渗流屏障井间分布模式约束,预测出渗流屏障的井间分布,并通过动态资料进行验证,进而分析得到井间储层的连通情况。从静态地质特征和油藏动态因素两个方面明确了储层优势通道的形成机理和类型,通过两大类八项参数建立研究区目的层储层优势通道识别标准,对全区进行了储层优势通道的纵向层位分布和平面分布预测。纵向上,优势通道主要分布在1,2小层,平面上集中在中央区,东南区次之。通过预测可为优势通道的治理和生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周士琳[7](2017)在《HZ3-13油田珠江组储层地质特征及保护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我国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逐渐受到重视。许多海上油田通过改变井身结构设计、提高钻井工艺等方法力求尽可能多的创造经济价值,提高采收率。HZ3-13油田珠江组探井取得了良好油气显示,但前期探井均是直井,存在钻井时间长,伤害程度暴露率低,钻井过程中风险大等问题。即将投产的开发井为水平井,为确保油田顺利投产,降低作业成本,需要深化储层特征,明确储层潜在损害类型和机理,有针对性地优化钻完井液体系和性能,实施储层保护技术研究,从而确定该类油田群的顺利投产,对海上油田增储上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储层岩性、物性、沉积、孔隙结构等地质特征深化研究,结合探井钻井完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开发井钻井完井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入手,通过大量的室内实验,取得了以下成果与认识:(1)HZ3-13油田珠江组主力储层(L20/L25)以长石石英砂岩、岩屑长石石英砂岩为主,粘土矿物含量为8.8%,以书页状高岭石和丝缕状伊利石为主,以泥质胶结物占优,局部富含钙质胶结物;主力油组属于中孔-高渗储集层,以原生粒间孔为主,缩颈和点状喉道是主要的喉道类型。(2)储层存在弱~中等偏弱速敏损害,水敏损害程度弱,酸敏损害程度无~弱,碱敏损害程度弱。(3)室内实验研究与油田开发井井型和井身结构相结合,优选了适合油田大位移井水平井段的UltraFLO钻开液体系,基于高渗储层外来固相侵入为主的损害形式,根据储层孔隙结构分布优化了屏蔽暂堵颗粒;模拟钻井动态损害评价,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UltraFLO钻开液体系对于高渗储层岩心渗透率恢复率>90%,液相侵入深度减少了 24%,对HZ3-13油田珠江组储层保护效果良好。(4)综合分析HZ3-13油田珠江组中高孔渗砂岩储层的损害主要为微粒运移以及工作液滤液侵入引起的水敏、固相侵入,使用屏蔽暂堵技术,根据现场开发方案及井型优选出相匹配的UltraFLO钻井液体系及隐形酸完井液体系,并在其中加入与高渗储层孔喉相匹配的超细碳酸钙封堵颗粒可以达到保护储层的目的。

蔡军[8](2017)在《东方13区块储层钻井液污染测井响应特征与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储层污染是影响储层评价、确保储层稳产、增产和提高油气资源利用率的关键因素,而目前对于储层钻井液污染的测井评价过分经验化,缺乏高精度的原状储层与钻井液侵入污染后的储层损害程度测井评价方法。储层钻井液污染的测井响应特征与评价方法实质上是一个以钻井液侵入时间为维度的储层测井评价手段,提供储层受钻井液侵入前后的测井响应差异化特征,以及所产生的钻井液侵入深度、储层的孔、渗、饱等参数的变化情况,为原状储层评价和钻井液侵入污染后的储层损害程度评价提供高精度的测井解决方法,改变目前储层钻井液污染测井评价中计算过分经验化的现状。论文以东方13区块储层受高比重钻井液侵入所致的污染为背景,基于前人在储层的钻井液侵入对储层损害机理、损害程度的室内实验评价方法以及储层参数测井评价的先进手段,开展实验室的岩心钻井液侵入前后的测井响应实验,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测井响应的关键特征,抓住钻井液侵入后发生的流体替换和储层孔隙结构改变的两项主要测井差异响应特征,对侵入深度、电阻率钻井液侵入校正、基于孔隙结构表征的测井渗透率评价方法、核磁T2谱污染校正等测井方法的攻关,实现了储层原状地层评价和储层损害评价两方面的技术突破,解决了储层钻井液污染测井评价精度的这一关键问题,为测井方法在地质和钻井工程两个范畴的一法双用提供了良好的参考范例,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通过研究区的实际岩心受钻井液侵入模拟实验及侵入前后配套的岩心核磁共振、电阻率、声波速度、压汞法毛管压力曲线等资料的测量,构建了一套较完整的储层钻井液侵入污染模拟实验评价方案。在深入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渗透率分类条件下的钻井液侵入滤失量的三段式计算模型并转化为钻井液侵入深度,掌握了对钻井液侵入响应的测井资料敏感次序及其差异响应的特征认识,提出钻井液侵入前后的高精度渗透率评价应以孔隙结构表征为基础的观点。2、依据随钻电磁波电阻率对层状结构介质响应的Maxwell理论方程,采用新型矢量有限元模拟法研发了随钻电磁测井正演仿真方法并验证其精度,利用正演方法构建Sphls和Slhap两项电阻率分离程度参数并制定判断侵入深度范围的相应法则;通过侵入带半径Ri、侵入带电阻率Rxo、地层电阻率Rt等3项地层模型参数的正演20项电阻率测井理论值与实测值构建为最小二乘法目标函数,利用一种非线性迭代反演算法马奎特法建立随钻电阻率联合反演的方法,实现了基于侵入条件下的随钻电磁波电阻率的储层电阻率无侵反演和钻井液侵入深度的高精度定量计算,取得理想的实际应用效果。最后依据多井实际资料处理结果,构建时间推移下随钻电磁波视电阻率变化特征,以及钻井液侵入半径的多元变化规律,为资料缺失井侵入深度的推演提供依据。3、基于岩心的钻井液侵入实验获取的核磁共振T2谱和压汞法毛管压力曲线,对岩心受钻井液污染前后的孔隙结构变化测井表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孔隙结构表征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钻井液侵入前的Fisher判别分析法、中子-密度图版及支持向量机算法等两种渗透率计算方法,钻井液侵入后的Timur-Coates、Swason参数等两种电缆核磁共振渗透率计算方法,配套完成钻井液侵入前后的储层渗透率对比计算。通过岩心受钻井液侵入前后的核磁共振T2谱形态36套样本的比较学习,构建从钻井液侵入后到侵入前的校正模型和计算数学方法,实现了储层无侵渗透率反演方法。4、最后建立的储层伤害评价方法,经研究区11口17个储层的资料处理,与验证资料对比,储层的渗透率伤害比符合率76.5%,储层污染程度判别符合率100%,达到预期效果。

郭俊阳[9](2017)在《哈拉哈塘凹陷东河砂岩段—巴楚组砂砾岩段沉积特征及圈闭刻画》文中研究指明前期勘探已经在哈拉哈塘凹陷东河砂岩段和巴楚组砂砾岩段发现多口工业油流井,显示了广阔的潜力,但对研究区目的层段存在如地层划分不统一、沉积相认识不清等诸多问题。本文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地震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测井、录井、岩心、露头和保幅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论证了东河砂岩的归属,划分了石炭系和泥盆系的三级层序和四级层序;在沉积相综合识别的基础上,建立沉积体系,分析不同时期沉积相分布,并建立沉积相发育模式;地质地震结合,对重点圈闭精细刻画,预测含油砂体面积。根据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可把石炭系划分呈4个三级层序(SQC1-SQC4),研究区内缺失SQC4层序,巴楚组发育1个三级层序SQC1,其中砂砾岩段对应四级层序SSQC1,下泥岩段和生屑灰岩段对应四级层序SSQC2。泥盆系发育1个三级层序,发育6个四级层序(SSQD1-SSQD6)。研究区东河砂岩段到砂砾岩段发育浪控滨岸相、浪控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混积滨岸相等类型及等10个亚相、14个微相。沉积相纵向演化序列为浪控滨岸三角洲相-混积滨岸相、浪控滨岸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混积滨岸相。东河砂岩段横向上沉积厚度由西北到东南逐渐减薄,垂向上发育临滨、前滨交互沉积。砂砾岩段横向上沉积厚度变化不大,砂体连续性不好。东河砂岩段沉积相平面分布表现为:在(SSQD1-SSQD2)时期,西北方向来的浪控三角洲发育的范围有限,而东南方向的浪控滨岸相沉积广泛,两个沉积体系之间的中部下临滨沉积相带最宽,在(SSQD5-SSQD6)时期,来自西北方向的浪控三角洲发育范围增大,而来自东南方向的浪控滨岸相范围也增大,导致中部下临滨沉积相带减小。砂砾岩段沉积相平面分布表现为:由东北-西南向,沉积相带依次发育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混积滨岸。其中有利储集相带主要分布在扇三角洲前缘远端、浪控三角洲前缘近端。石炭系砂砾岩段油藏类型为岩性油藏。通过地质统计学反演能有效刻画砂体展布,预测哈6含油砂体分布面积8.8km2,热普6砂体面积为6.8kmm2,砂体厚度0~8m;热普702井钻遇砂体面积为1.7km2,砂体厚度0~5m。东河砂岩段油藏类型为构造油藏,预测东河4井总含油面积3.48km2,东河1井含油面积6.9km2。

覃小丽[10](2017)在《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储层特征分析及敏感性评价》文中提出本论文应用储层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在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天然气储层岩石学、矿物学、成岩作用特征以及成岩胶结物和成岩流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基础上,对主力含气层成岩相进行了划分,分析了不同成岩相砂岩物性和孔隙结构特征以及分布特征。从成岩相角度出发,对储层敏感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并对储层进行分类评价。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天然气储层岩石类型简单,但岩石学特征却十分复杂。主力气层盒8、山21和山22主要为岩屑砂岩,次为岩屑石英砂岩,几乎没有石英砂岩;而山23却以石英砂岩为主,次为岩屑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表明盒8、山21和山22砂岩与山23砂岩物源不同或沉积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是,盒8和山2段砂岩岩屑和泥质胶结物都发生了明显的交代和强烈的蚀变作用,说明沉积后同时经历了交代和蚀变成岩作用过程。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天然气储层砂岩成岩作用类型复杂多样,对储层物性影响明显。储层砂岩不但经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和溶蚀作用等正常埋藏成岩作用,而且经历过明显的热水蚀变成岩作用。大部分砂岩中塑性软岩屑和粘土杂基含量高,压实作用后粒间孔大量损失,仅在山23石英砂岩保留有一定量的残余原生粒间孔。但是,压实作用没有使储层致密,压实作用后储层剩余孔隙度平均为15.34%。而后期胶结作用和热水蚀变作用等形成的大量晚期钙质胶结和多种产状的硅质胶结等导致储层致密,胶结作用后剩余孔隙度仅为3.3%。长石、岩屑和高岭石杂基等矿物溶蚀作用与裂隙作用一起对储层物性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是有利储层形成的主要因素。砂岩具有明显的蚀变成岩特征,变质岩屑和长石碎屑发生明显的高岭石化和碳酸盐化,黑云母、火山岩屑和粘土杂基普遍发生伊利石化等,火山物质蚀变为绿泥石、伊利石等粘土集合体。砂岩自生矿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储层砂岩中伊利石和高岭石具有LREE富集、HREE亏损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右倾型,Eu和Ce都具有不明显的轻度正异常或者轻度负异常,表明伊利石和高岭石具有典型的热水沉积物特征。砂岩中铁白云石胶结物的δ13CPDB介于-1.18‰-11.97‰之间,平均值为-5.57%;δ18OPDB介于-2.28‰-15.10‰之间,平均值为-12.57%,具有明显的热水成因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和孔隙特征,划分成岩相,研究区上古生界储层砂岩划分出了7种类型成岩相,即Ⅰ石英加大硅质胶结粒间孔成岩相(以残余原生粒间孔为主)、Ⅱ岩屑溶蚀孔成岩相(岩屑溶孔为主)、Ⅲ杂基溶蚀孔成岩相(杂基溶孔为主)、Ⅳ钙质胶结溶蚀孔成岩相(钙质胶结溶孔为主)、Ⅴ未溶蚀钙质胶结交代致密成岩相(微孔和晶间孔为主)、Ⅵ杂基充填强压实致密成岩相(微孔和晶间孔为主)和Ⅶ裂隙成岩相。不同成岩相砂岩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和储集性能明显不同,其中Ⅰ类成岩相孔喉结构最好,面孔率最高,孔隙度和渗透率也最高,储集性能和渗流能力最好;Ⅱ、Ⅲ和Ⅳ类成岩相次之;Ⅴ、Ⅵ类成岩相孔隙不发育,孔喉连通性差,孔隙度和渗透率低,储集性能差,为非储层。从成岩相角度出发对储层速敏性、水敏性和酸敏性进行分析评价,并确定了储层敏感性分布特征。Ⅰ类成岩相具中等偏弱速敏,中等偏弱水敏,无酸敏。Ⅱ、Ⅲ类成岩相具中等偏强速敏,强水敏,弱酸敏。Ⅵ、Ⅴ类成岩相具中等偏弱速敏,中等偏弱水敏,无酸敏。研究表明,储层敏感性与孔隙度、渗透率、孔喉结构、粘土矿物含量等因素有关,各成岩相砂岩敏感性指数与其物性参数之间具有明显负相关性关系,即物性越差,敏感性指数越高。同时,粘土矿物总含量越高,速敏性指数越高,速敏程度越强;伊蒙混层含量越高,水敏性指数越高,水敏程度越强;而绿泥石含量越高,酸敏性指数越高,酸敏性越强。根据储层敏感性评价结果,对储层改造和注水过程中储层敏感性预防提供了理论依据。综合砂体展布、成岩相分布和储层物性等多种参数确定了储层评价标准,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天然气储层进行了分类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山23储层发育最好,盒8次之,山21、山22最差,有利储层主要位于山23小层多期砂体叠加的水下分流河道Ⅰ类成岩相发育的主砂带上,而研究区次生孔隙较发育的Ⅱ、Ⅲ、Ⅳ类成岩相发育的砂带也为较有利储层。论文研究成果为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东河储层敏感性参数与测井的响应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河储层敏感性参数与测井的响应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煤系气合采产层贡献及其预测模型 ——以鄂尔多斯盆地临兴—神府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现存问题
    1.4 研究方案
    1.5 实物工作量
2 煤系气地质背景
    2.1 构造与岩浆活动
    2.2 地层及其沉积环境
    2.3 煤系气生储盖及其组合
    2.4 水文地质条件
    2.5 小结
3 煤系气储层地质属性
    3.1 煤系气储层流体压力
    3.2 煤系气储层孔隙度
    3.3 煤系气储层渗透率
    3.4 煤系气储层含气性
    3.5 小结
4 煤系气合采地质条件兼容性
    4.1 储层敏感性分析
    4.2 基于敏感性分析的合采兼容性评价
    4.3 基于物理模拟实验的合采兼容性评价
    4.4 小结
5 煤系气合采产层贡献判识
    5.1 基于产气曲线的产层贡献判识
    5.2 合采产能及产层贡献预测
    5.3 参数敏感性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与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长81储层特征及敏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特色和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研究区目的层地层划分
    2.3 沉积环境判断及划分沉积相
        2.3.1 沉积背景
        2.3.2 沉积环境的判断
第三章 储层基本特征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3.1.1 储层岩石类型
        3.1.2 碎屑岩组分特征
        3.1.3 填隙物特征
    3.2 储层物性特征
        3.2.1 储层物性参数特征
        3.2.2 储层孔隙度渗透率相关性研究
    3.3 储层成岩作用
        3.3.1 成岩作用类型
        3.3.2 成岩阶段划分
        3.3.3 定量表征成岩作用对孔隙度的影响
第四章 储层微观特征
    4.1 孔喉结构特征
        4.1.1 孔隙类型
        4.1.2 喉道类型
    4.2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4.2.1 高压压汞实验
        4.2.2 恒速压汞实验
第五章 储层潜在敏感性因素分析
    5.1 储层敏感性矿物类型及含量
        5.1.1 敏感性矿物类型
        5.1.2 敏感性矿物含量
    5.2 储层潜在敏感性因素分析
        5.2.1 岩石骨架砂体潜在敏感性
        5.2.2 填隙物潜在敏感性
第六章 储层敏感性实验及评价
    6.1 储层敏感性实验
        6.1.1 敏感性实验岩样的钻取及处理
        6.1.2 敏感性实验流程
    6.2 流速敏感性评价实验
    6.3 水敏性评价实验
    6.4 盐敏性评价实验
    6.5 酸敏性评价实验
    6.6 碱敏性评价实验
    6.7 储层敏感性防治措施
        6.7.1 储层水敏性及盐敏性的防治措施
        6.7.2 储层碱敏性防治措施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大港羊二庄油田新近系特高含水油藏水淹层测井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淹层识别研究现状
        1.2.2 水淹层解释研究现状
        1.2.3 地层水电阻率计算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油藏地质及开发概况
    2.1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1 构造特征
        2.1.2 地层特征
        2.1.3 储层特征
        2.1.4 油藏特征
    2.2 研究区开发历程及现状
第三章 储层参数解释模型
    3.1 测井资料编辑与校正
        3.1.1 测井曲线标准化
        3.1.2 岩心归位
    3.2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3.2.1 岩性与物性的关系
        3.2.2 岩性与电性的关系
        3.2.3 岩性与含油性的关系
        3.2.4 物性与含油性的关系
        3.2.5 电性与物性及含油性的关系
    3.3 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建立
        3.3.1 泥质含量计算模型
        3.3.2 粒度中值计算模型
        3.3.3 孔隙度计算模型
        3.3.4 渗透率计算模型
    3.4 储层参数解释模型验证
第四章 水淹层变化特征分析
    4.1 油层水淹后岩石物理性质变化特征
        4.1.1 岩性变化特征
        4.1.2 物性变化特征
        4.1.3 孔隙结构变化特征
        4.1.4 润湿性变化特征
    4.2 油层水淹后电性变化特征
        4.2.1 自然电位变化特征
        4.2.2 声波时差变化特征
        4.2.3 电阻率变化特征
        4.2.4 电阻率和自然电位曲线对应特征
    4.3 油层水淹后其他变化特征
        4.3.1 含油性及驱油效率变化特征
        4.3.2 地层压力变化特征
第五章 水淹层测井解释模型
    5.1 饱和度计算模型
        5.1.1 原始含油饱和度
        5.1.2 残余油饱和度
        5.1.3 剩余油饱和度
    5.2 水淹级别评价参数模型
        5.2.1 流动单元划分与渗流特征研究
        5.2.2 油水相渗曲线处理
        5.2.3 含水率模型
    5.3 应用效果分析
第六章 水淹影响因素及规律分析
    6.1 水淹影响因素分析
        6.1.1 沉积相对油层水淹的影响
        6.1.2 采油方式对油层水淹的影响
        6.1.3 储层质量对油层水淹的影响
        6.1.4 油藏构造对油层水淹的影响
    6.2 水淹规律研究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高XX井区长10油藏测井精细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
        1.4.1 项目研究内容
        1.4.2 项目研究技术思路
    1.5 主要工作量和创新成果
        1.5.1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2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质概况
    2.2 小层划分与对比
        2.2.1 小层划分与对比的依据
        2.2.2 小层划分与对比的原则
        2.2.3 小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
        2.2.4 小层砂体的稳定类型及对比连线
        2.2.5 研究区地层划分与对比
    2.3 沉积相研究
        2.3.1 研究区沉积背景
        2.3.2 沉积特征与沉积相
        2.3.3 沉积相的空间展布特征
第三章 储层基本特征及“四性”关系研究
    3.1 储层特征
        3.1.1 岩性特征
        3.1.2 物性特征
        3.1.3 非均质性特征
        3.1.4 储层渗流物理特征
        3.1.5 储层的含油性
        3.1.6 储层电性特征
    3.2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3.2.1 测井曲线的标准化处理
        3.2.2 岩心归位
        3.2.3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第四章 储层参数研究
    4.1 孔隙度参数的确定
        4.1.1 密度确定孔隙度
        4.1.2 声波时差确定孔隙度
        4.1.3 声波时差、密度交会计算孔隙度
        4.1.4 孔隙度计算公式验证
    4.2 渗透率参数的确定
        4.2.1 渗透率计算
        4.2.2 渗透率计算误差分析
    4.3 地层水电阻率的确定
    4.4 含水饱和度的计算
    4.5 测井计算的储层参数误差分析
第五章 油水层识别方法
    5.1 油水层识别方法
        5.1.1 Rt-AC交会图版
        5.1.2 基于阵列感应测井的油水层识别方法
        5.1.3 构造辅助判别法
        5.1.4 利用核磁共振测井识别油水层
    5.2 应用效果分析
第六章 储层综合评价
    6.1 老井复查
    6.2 有效厚度评价
    6.3 含油面积
    6.4 有效孔隙度评价
    6.5 渗透率评价
    6.6 含水饱和度评价
    6.7 储量评价
        6.7.1 计算方法
        6.7.2 计算结果
第七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SZ36-1油田东营组储层地质特征及含聚污水回注损害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疏松砂岩储层特征
        1.2.2 储层地质特征研究现状
        1.2.3 含聚污水回注储层损害机理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 完成工作量
    1.5 取得成果与认识
第二章 SZ36-1油田储层地质特征
    2.1 油田概况及开发现状
    2.2 沉积特征
        2.2.1 沉积环境与物源分析
        2.2.2 沉积微相类型
    2.3 沉积微相分布及垂向演化特征
    2.4 储层特征
        2.4.1 岩石学特征
        2.4.2 物性特征
        2.4.3 储层分类及孔隙分布特征
    2.5 油藏温压特征与流体性质
第三章 油田注水现状分析
    3.1 注入水处理流程与设备
        3.1.1 CEPK平台水处理流程与设备
        3.1.2 CEP平台水处理系统
        3.1.3 CEPO平台水处理系统
    3.2 油田水分析
        3.2.1 水源井水全分析
        3.2.2 油田污水全分析
    3.3 注入水水质指标分析
        3.3.1 现场水样水质指标分析
        3.3.2 现行注入水水质标准
第四章 含聚污水混合回注储层损害机理研究
    4.1 储层敏感性分析
        4.1.1 速敏性实验评价
        4.1.2 水敏性实验评价
        4.1.3 盐敏性实验评价
        4.1.4 酸敏实验评价
        4.1.5 碱敏实验评价
    4.2 含聚污水与流体配伍性实验评价
        4.2.1 公式法结垢预测
        4.2.2 静态配伍性实验评价
    4.3 动态配伍性实验评价
    4.4 含聚污水与储层适应性评价
        4.4.1 含聚污水回注过程对储层渗透率的影响
        4.4.2 含聚污水回注过程孔隙结构对比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段储层特征及优势通道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储层优势通道基本概念
        1.2.2 储层优势通道成因机理
        1.2.3 储层优势通道识别与预测方法
    1.3 研究区概况
        1.3.1 区域地质背景
        1.3.2 油藏地质特征
        1.3.3 油藏分区
        1.3.4 勘探开发简况
        1.3.5 资料录取情况
        1.3.6 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及方法
    1.6 论文主要工作量
第2章 东河砂岩段储层基本特征
    2.1 储层岩石学特征
        2.1.1 岩性特征
        2.1.2 岩矿组分
        2.1.3 填隙物特征
        2.1.4 粘土矿物组成
    2.2 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特征
        2.2.1 孔隙类型
        2.2.2 喉道特征
        2.2.3 孔隙结构类型
    2.3 物性特征
        2.3.1 孔隙度特征
        2.3.2 渗透率特征
    2.4 渗流特征
        2.4.1 相渗特征
        2.4.2 润湿性
        2.4.3 驱油效率
        2.4.4 储层敏感性
第3章 储层水淹类型及识别方法
    3.1 储层水淹特征及变化规律
        3.1.1 岩石学特征变化规律
        3.1.2 微观孔喉特征变化规律
        3.1.3 物性特征变化规律
        3.1.4 储层渗流特征变化规律
        3.1.5 储层敏感性变化规律
    3.2 水淹层识别方法
        3.2.1 岩心识别方法
        3.2.2 测井识别方法
        3.2.3 动态约束识别方法
第4章 储层渗流屏障特征及井间连通性分析
    4.1 储层渗流屏障类型及特征
        4.1.1 渗流屏障类型划分
        4.1.2 渗流屏障类型及特征
    4.2 渗流屏障类型及分布识别方法
        4.2.1 渗流屏障类型直井测井识别方法
        4.2.2 直井-水平井渗流屏障分布识别方法
    4.3 渗流屏障分布模式及砂体连通性分析
        4.3.1 渗流屏障分布模式
        4.3.2 砂体连通模式
        4.3.3 井间连通性的动态响应分析
第5章 储层优势通道成因机理及分布预测
    5.1 储层优势通道形成控制因素
        5.1.1 地质因素分析
        5.1.2 油藏工程因素
    5.2 储层优势通道类型及分布预测
        5.2.1 储层优势通道类型
        5.2.2 储层优势通道预测方法
        5.2.3 储层优势通道分布与评价
第6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7)HZ3-13油田珠江组储层地质特征及保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储层特征研究现状
        1.2.2 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研究成果
第2章 储层地质特征
    2.1 HZ3-13油田概况
    2.2 HZ3-13油田地质概况
        2.2.1 地层特征
        2.2.2 油层划分
        2.2.3 构造特征
        2.2.4 沉积相特征
    2.3 HZ3-13油田珠江组储层特征
        2.3.1 储层岩性特征
        2.3.2 储层物性特征
        2.3.3 四性关系
        2.3.4 储集空间特征
        2.3.5 储层类型划分
    2.4 HZ3-13油田油藏特征
        2.4.1 流体特征
        2.4.2 温压系统
第3章 储层敏感性评价
    3.1 速敏性评价
        3.1.1 速敏实验评价方法
        3.1.2 速敏实验结果分析
    3.2 水/盐敏性评价
        3.2.1 水/盐敏实验评价方法
        3.2.2 水/盐敏实验结果分析
    3.3 酸敏性评价
        3.3.1 酸敏实验评价方法
        3.3.2 酸敏实验结果分析
    3.4 碱敏性评价
        3.4.1 碱敏实验评价方法
        3.4.2 碱敏实验结果分析
第4章 储层保护钻完井液体系优选
    4.1 研究区钻完井概况
        4.1.1 钻完井工程概况
        4.1.2 目前所用钻完井液性能评价
    4.2 储层保护钻井液体系优选
        4.2.1 UltraFLO钻井液体系动态评价
        4.2.2 钻井液体系优化
        4.2.3 UltraFLO体系优化后动态伤害评价及结果
        4.2.4 液相侵入深度和表皮系数模拟计算
    4.3 储层保护完井液体系优选
        4.3.1 完井液性能评价
        4.3.2 完井液配方优选
        4.3.3 优选钻完井液静态配伍性实验评价及结果
第5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东方13区块储层钻井液污染测井响应特征与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储层损害机理研究现状
        1.2.2 储层损害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3 储层污染测井评价技术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地质简况
    2.2 沉积背景
        2.2.1 构造特征
        2.2.2 岩石学特征
        2.2.3 储层物性特征
        2.2.4 孔隙结构特征
        2.2.5 压力与温度系统
    2.3 储层敏感性实验评价结果
    2.4 钻井概况
    2.5 测井资料概况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岩心钻井液侵入实验与测井响应特征
    3.1 钻井液侵入的基本规律
    3.2 多岩心联测钻井液污染专用设备研制
    3.3 钻井液侵入实验内容
    3.4 钻井液侵入实验流程
    3.5 实验与井筒钻井液滤失规律研究
        3.5.1 滤失量计算模型
        3.5.2 井筒条件下钻井液滤失量的折算
        3.5.3 侵入深度估算
    3.6 实验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3.6.1 核磁共振孔渗对比
        3.6.2 电阻率对比
        3.6.3 纵波速度对比
    3.7 现场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3.7.1 测井资料对钻井液侵入的响应敏感程度分析
        3.7.2 随钻与复测电阻率对比判定法
        3.7.3 随钻与电缆电阻率对比判定法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阻率的无侵反演方法研究与应用
    4.1 随钻电磁波电阻率响应特征分析
        4.1.1 随钻电磁波电阻率无侵反演的必要性
        4.1.2 随钻电磁波电阻率的测井理论分析
        4.1.3 随钻电阻率测井仿真方法
    4.2 随钻电阻率测井响应特征及侵入深度定性判别
        4.2.1 随钻电磁波测井探测深度
        4.2.2 随钻电磁波测井纵向分辨率
        4.2.3 测井响应特征及侵入深度定性判别
    4.3 随钻电阻率联合反演技术研究
        4.3.1 联合反演算法
        4.3.2 联合反演流程
        4.3.3 反演收敛性与置信度
    4.4 东方区随钻电阻率测井资料处理
        4.4.1 东方区资料处理工作量
        4.4.2 测井资料预处理
        4.4.3 东方区随钻测井资料电阻率反演
        4.4.4 东方区随钻电阻率测井侵入校正
        4.4.5 东方区随钻测井资料视电阻率反演验证
    4.5 东方区钻井液侵入规律探索性研究
        4.5.1 时间推移下随钻电磁波视电阻率变化特征
        4.5.2 钻井液侵入半径的多元规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孔隙结构表征的渗透率评价方法研究
    5.1 东方13 区块测井渗透率评价的现状
    5.2 基于侵入实验的污染前后渗透率评价方法
    5.3 储层受钻井液侵入前渗透率计算方法
        5.3.1 孔隙结构表征方法研究
        5.3.2 基于孔隙结构表征的渗透率精细建模
    5.4 储层钻井液侵入后渗透率评价方法
        5.4.1 Timur-Coates束缚水渗透率
        5.4.2 Swason参数计算渗透率方法
        5.4.3 两种核磁计算渗透率应用效果比较
    5.5 储层受钻井液侵入前后的渗透率评价应用效果
    5.6 基于电缆核磁共振T2 谱校正的储层无侵渗透率反演方法
        5.6.1 污染后核磁共振T2 谱形态校正模型研究
        5.6.2 应用效果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储层污染程度测井评价应用
    6.1 储层损害评价关键参数研究
        6.1.1 污染深度
        6.1.2 渗透率损害比计算
        6.1.3 储层污染表皮系数测井估算及验证资料确定
    6.2 储层污染多参数测井综合评价方法数据处理
    6.3 应用效果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哈拉哈塘凹陷东河砂岩段—巴楚组砂砾岩段沉积特征及圈闭刻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立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沉积相研究现状
        1.2.3 岩性圈闭研究现状
        1.2.4 区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构造特征与演化
        2.1.1 研究区构造位置
        2.1.2 研究区现今构造特征
        2.1.3 区域构造演化
    2.2 地层特征
        2.2.1 纵向地层特征
        2.2.2 石炭系地层特征
        2.2.3 泥盆系地层特征
第3章 层序划分与对比
    3.1 石炭系砂砾岩段岩电特征
        3.1.1 石炭系砂砾岩段资料情况
        3.1.2 石炭系砂砾岩段岩性解释图版建立与岩性修正
    3.2 东河塘组-石炭系层序地层划分
        3.2.1 东河塘组-石炭系巴楚组岩性特征及生物标志
        3.2.2 东河塘组-石炭系层序研究现状
        3.2.3 东河塘组-石炭系层序层序界面及地层归属
        3.2.4 东河塘组-石炭系巴楚组层序地层划分
第4章 沉积相标志及单井相划分
    4.1 东河砂岩段-砂砾岩段区域沉积特征
        4.1.1 东河砂岩段区域沉积特征
        4.1.2 巴楚组砂砾岩段区域沉积特征
    4.2 沉积相识别标志及单井相划分
        4.2.1 浪控滨岸相标志及单井相划分
        4.2.2 浪控三角洲相标志及单井相划分
        4.2.3 扇三角洲相标志及单井相划分
        4.2.4 混积滨岸相标志及单井相划分
第5章 沉积相纵横向分布
    5.1 纵向演化
    5.2 沉积相横向变化分析
        5.2.1 东河砂岩段沉积相对比
        5.2.2 巴楚组砂砾岩段沉积相对比
第6章 沉积相平面展布及沉积模式
    6.1 东河砂岩段沉积相平面展布及沉积模式
        6.1.1 东河砂岩段沉积相平面展布
        6.1.2 东河砂岩段沉积模式
    6.2 巴楚组砂砾岩段沉积相平面展布
        6.2.1 巴楚组砂砾岩段岩性平面图展布
        6.2.2 地震属性助力砂砾岩段沉积相平面图分析
        6.2.3 巴楚组砂砾岩段沉积模式
第7章 有利储集相带分布及重点目标刻画
    7.1 有利储集相带
        7.1.1 东河塘组有利储集相带
        7.1.2 巴楚组砂砾岩段有利储集相带
    7.2 东河砂岩段重点圈闭—油藏刻画
        7.2.1 东河4井区油藏—油藏刻画
        7.2.2 东河1井圈闭-油藏刻回
    7.3 巴楚组砂砾岩段重点岩性圈闭刻画
        7.3.1 地震反演方法与关键参数
        7.3.2 砂砾岩段岩性圈闭刻画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储层特征分析及敏感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低渗透砂岩储层研究现状
        1.2.2 低渗储层砂岩成岩作用研究现状
        1.2.3 成岩相研究现状
        1.2.4 储层评价研究现状
        1.2.5 储层敏感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取得主要认识和创新点
        1.5.1 取得主要认识
        1.5.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地质概况
    2.1 构造地质特征
        2.1.1 区域构造特征
        2.1.2 研究区上古生界构造特征
    2.2 地层特征
        2.2.1 地层基本特征
        2.2.2 研究区地层划分与对比
    2.3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2.3.1 沉积相划分标志
        2.3.2 沉积相类型
        2.3.3 沉积相分布特征
        2.3.4 砂体分布特征
第三章 储层砂岩岩石学特征
    3.1 岩石类型
    3.2 砂岩碎屑颗粒特征
        3.2.1 碎屑组成特征
        3.2.2 碎屑颗粒特征
    3.3 填隙物组成
        3.3.1 泥质填隙物
        3.3.2 凝灰质填隙物
        3.3.3 胶结物
    3.4 储层砂岩结构特征
第四章 储层砂岩成岩作用特征
    4.1 成岩作用类型及其特征
        4.1.1 压实和压溶作用
        4.1.2 胶结作用
        4.1.3 交代与蚀变作用
        4.1.4 溶蚀作用
        4.1.5 裂隙作用
        4.1.6 粘土矿物特征研究
        4.1.7 热液蚀变作用研究
    4.2 成岩作用阶段划分
    4.3 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4.3.1 成岩作用序列
        4.3.2 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影响
    4.4 次生孔隙成因探讨
        4.4.1 次生孔隙成因研究现状
        4.4.2 研究区次生溶蚀孔隙成因机制探讨
第五章 储层成岩相研究
    5.1 成岩相类型
        5.1.1 成岩相定义及划分原则
        5.1.2 研究区成岩相划分及其特征
    5.2 不同成岩相物性及孔隙结构特征
        5.2.1 不同成岩相毛管压力曲线特征
        5.2.2 不同成岩相物性特征
        5.2.3 不同成岩相孔隙结构特征
        5.2.4 不同成岩相孔隙演化
        5.2.5 成岩相分布特征
第六章 储层敏感性评价
    6.1 储层敏感性评价实验
        6.1.1 速敏性评价
        6.1.2 水敏性实验
        6.1.3 酸敏性实验
    6.2 储层敏感性机理
        6.2.1 速敏性机理
        6.2.2 水敏性机理
        6.2.3 酸敏性机理
    6.3 储层敏感性与成岩相关系
第七章 优质储层主控因素及储层综合评价
    7.1 储层物性特征
        7.1.1 物性特征
        7.1.2 非均质性特征
    7.2 优质储层主控因素
        7.2.1 沉积分异作用
        7.2.2 成岩作用与成岩相
        7.2.3 构造裂缝
    7.3 储层综合评价
        7.3.1 储层评价标准
        7.3.2 储层评价结果
认识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东河储层敏感性参数与测井的响应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系气合采产层贡献及其预测模型 ——以鄂尔多斯盆地临兴—神府地区为例[D]. 李国璋.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2]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长81储层特征及敏感性研究[D]. 李冠男. 西北大学, 2019(01)
  • [3]大港羊二庄油田新近系特高含水油藏水淹层测井评价[D]. 田盼盼.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4]高XX井区长10油藏测井精细评价[D]. 金小慧.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5]SZ36-1油田东营组储层地质特征及含聚污水回注损害机理研究[D]. 徐硕.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5)
  • [6]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段储层特征及优势通道分布研究[D]. 周爽.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02)
  • [7]HZ3-13油田珠江组储层地质特征及保护技术研究[D]. 周士琳.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5)
  • [8]东方13区块储层钻井液污染测井响应特征与评价方法研究[D]. 蔡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9]哈拉哈塘凹陷东河砂岩段—巴楚组砂砾岩段沉积特征及圈闭刻画[D]. 郭俊阳.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1)
  • [10]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储层特征分析及敏感性评价[D]. 覃小丽. 长安大学, 2017(12)

标签:;  ;  ;  ;  ;  

东河储层敏感性参数与测井响应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