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生长发育性状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猪生长发育性状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一、猪生长发育性状与肉质性状的相关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旭进,黄剑锋,胡斌,楼芳芳,章啸君,屠平光,杜喜忠,项云,童树喜[1](2021)在《金华猪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金华猪的保种选育工作在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取得了显着的成绩。1979年,金华猪被列为我国主要地方猪种种质特性研究课题的十大猪种之一,对金华猪的肉质特性、繁殖性能、遗传特性等开展了系统的研究。近年来,地方猪种质资源越发受到重视,2014年,浙江省农业厅、财政厅联合下达了"金华两头乌猪产业转型升级"省农业重大项目,进一步促进了金华猪的开发利用。深入认识和研究金华猪,对金华猪及金华火腿产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文章对近年来开展的金华猪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以后深入研究金华猪等地方猪种提供参考。

常天鹏[2](2021)在《基于多组学数据解析中国肉用西门塔尔牛肉质性状遗传机制》文中研究指明肉质性状的遗传改良一直是肉牛育种行业的重要工作。然而,由于肉质性状为复杂经济性状,众多基因参与其调控过程;同时存在表型评定指标多、收集难度大、测定成本高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对于肉牛肉质性状遗传调控机制的解析仍不够深入。本研究基于中国肉用西门塔尔牛资源群体基因组、转录组和代谢组学数据,利用统计遗传学、生物信息学及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影响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小分子代谢物以及代谢通路进行了鉴定,系统解析了肉质性状的遗传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中国肉用西门塔尔牛资源群体1478个个体的770K SNP芯片数据以及大理石评分(MS)、系水力(WHC)、剪切力(SF)等肉质性状表型数据,首先进行各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结果显示MS、WHC、SF均为中低遗传力性状且存在不同程度遗传相关;利用单性状、多性状策略分别对各性状进行GWAS,结果表明多性状GWAS在显着SNP鉴定方面更有优势。两种方法共鉴定到15个与目标性状显着关联的候选基因,其中RGS5、S100A10、CAST、ANGPTL4、FER1L6、FABP4、MYPN等7个候选基因被两个方法共同鉴定到,可以作为影响肉质性状的重点候选基因。2.基于遗传背景、饲养条件一致的76个个体的背最长肌组织转录组数据,结合肌内脂肪含量(IMF)、WHC、SF等肉质性状数据,首先进行目标性状的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结果筛选到2个基因模块与WHC和SF显着相关,同时鉴定到显着模块内的27个Hub基因。鉴于脂肪沉积对肉质性状的显着影响,进一步选择IMF含量极高、低的12个个体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EGs)筛选,结果共鉴定到556个DEGs,其中513个基因在高IMF组表达上调,43个基因表达下调;DEGs的GO功能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筛选到一系列参与脂肪沉积的生物过程和代谢通路,同时筛选到20个与脂质及能量代谢相关的候选基因。此外,本部分研究还鉴定到GWAS研究中ANGPTL4、FABP4、GNA11、CAST等4个基因,在基因表达水平验证了其对肉质性状的调控作用。3.基于上述76个个体的背最长肌组织非靶向代谢组数据和IMF、WHC、SF等表型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R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法分别对目标性状进行重要代谢物筛选。结果共筛选到与上述各性状表型变异密切相关的94、34、56个重要代谢物,包含左旋肉碱、顺式-乌头酸、呋喃甲酸、柠康酸、衣康酸、腺嘌呤、还原型谷胱甘肽、亚麻酸和乳酸等9个共有的关键代谢物。对各性状重要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分别富集到22、15、13条代谢通路,其中三羧酸循环、糖酵解和糖异生、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丙酮酸代谢和嘌呤代谢等5个代谢通路为三个性状的共同富集通路,推测其参与调控肉质性状遗传调控。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多组学数据分析鉴定了一系列与中国肉用西门塔尔牛肉质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代谢通路及小分子代谢物,研究结果为揭示肉牛肉质性状的遗传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今后开展基于分子育种策略的肉牛新品种培育提供数据支撑。

唐诗[3](2021)在《宿主基因型与肠道微生物互作对猪生长和脂肪沉积性状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猪是世界上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是人类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动物育种学家们希望培育出生长速度快、背膘薄、肌内脂肪(大理石花纹肉)含量高的猪品种,这些性状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其影响因素及调控机制一直是遗传育种研究的重点。一般认为这些复杂性状的差异主要由遗传决定,但随着微生物组学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意识到这些复杂性状不仅受宿主基因的控制,还会受到肠道微生物的调控,二者互作是影响性状表现的重要方面。本研究分别测定了91头恩施黑猪和20头版纳微型猪的体重(BW)、平均日增重(ADG)、平均背膘厚(BFT)等表型性状,采集恩施黑猪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内容物样本共计455个样本,以及版纳微型猪各肠段共100个样本,对其进行16S rRNA测序,同时应用50k SNP芯片对恩施黑猪进行个体基因分型,探究宿主基因型与肠道微生物种类对生长和脂肪沉积性状的影响及其互作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猪肠道微生物具有显着的空间异质性,恩施黑猪与版纳微型猪表现出一致的规律,即从空肠到直肠,微生物的组成和丰度变化显着,其中盲肠、结肠和直肠的微生物组成相似性很高,与空肠、回肠明显分离;同时,盲肠、结肠和直肠微生物的多样性也极显着高于小肠肠段(P<0.01)。(2)不同肠段的优势微生物存在显着差异。例如在门水平上,小肠中(空肠、回)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微生物丰度远高于大肠(盲肠、结肠、直肠),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则呈完全相反的规律。在属水平上,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和梭状芽孢杆菌属(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同样是小肠段的丰度显着大于大肠段,并且大肠段由于微生物多样性高,在属水平基本上没有丰度高于8%的微生物存在。(3)基于遗传力(h2)和肠菌力(m2)计算,发现影响恩施黑猪体重、日增重、背膘厚和肌内脂肪含量的主要因素还是宿主基因型变异,遗传力分别为0.43、0.28、0.37和0.29。而不同肠段微生物对目标性状的影响差异较大,盲肠和结肠微生物对体重和日增重影响更大(m2=0.22~0.37),空肠和盲肠微生物对背膘厚和肌内脂肪作用更强(m2=0.13~0.31)。(4)通过宿主遗传矩阵(G)与微生物相似性矩阵(M)做相关分析发现,总基因组和微生物组角度,两者互作关系很弱。但通过对单个微生物菌属计算遗传力发现,各肠段有约5.3~8.7%的微生物(共72个)具有显着遗传力,即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调控。对有显着遗传力的微生物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有两个菌属可以检测到全基因组水平显着位点,即Lachnospiraceae XPB1014 group(rs81426536)和Prevotellaceae UCG-004(rs81339300)菌属。Lachnospiraceae XPB1014 group菌属与其在宿主上候选基因CCDC3均与脂肪和能量代谢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宿主基因会影响特定肠道微生物的丰度,存在互作关系。(5)通过两尾个体的Wilcoxon rank-sum检验和相关分析等共鉴定到8个菌属与目标性状相关,即结肠和盲肠中的Alloprevotella菌属和结肠中的Ruminococcaceae UCG-005菌属与BW和ADG呈正相关,而盲肠中Prevotellaceae UCG-001、Alistipes、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菌属与BFT和IMF呈正相关。其余菌属与这四个目标性状呈负相关。(6)将上述鉴定到的8个菌属在版纳微型猪中进行验证,发现盲肠和结肠中Alloprevotella菌属以及盲肠中的Desulfovibrio菌属依然与目标性状呈强的相关性,趋势与恩施黑猪中发现的相一致。综上,本实验研究了地方猪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变化和肠道微生物对生长和脂肪沉积的影响,分析了宿主基因型与肠道微生物对猪生长及脂肪性状的表型贡献率和两者的互作效应,挖掘到8个与目标性状显着相关的微生物菌属,并有2个菌属在不同品种中得到印证,研究成果为改善地方猪生长和脂肪沉积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材料支撑。

何雨潼[4](2021)在《阿坝藏猪部分种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阿坝藏猪是我国高原藏猪中的一个类型,本文对阿坝藏猪的部分种质特性进行了研究,旨在为阿坝藏猪提纯复壮及科学饲养管理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主要对阿坝藏猪的生长发育、肥育性能、屠宰等性能及肉质品质进行了测定、分析和研究。(1)生长发育方面:在阿坝藏猪主产区随机抽测388头藏猪(其中公猪116头,母猪272头),分别在2、4、6、8、10、12、14、16、18月龄进行体重和体尺指标的测定。对阿坝藏猪体重生长进行Gompertz、Logistic和von Bertalnffy三种模型拟合,并对体重累积生长及体重与体尺指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阿坝藏猪生长发育规律均符合Gompertz、Logistic和von Bertalnffy模型,但存在不同性别间所适用的模型不同。公猪生长发育更符合von Bertalnffy生长模型(R2=0.9914),其生长拐点为6.77月龄,拐点体重15.38 kg;母猪生长发育更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R2=0.9928),生长拐点为8.35月龄,拐点体重24.06 kg;阿坝藏猪生长发育存在性别差异,藏公猪生长拐点月龄早于藏母猪。除6月龄和8月龄外,公猪的体重均低于母猪。阿坝藏公猪体重与体长具有高度的相关性(R2=0.965),公猪18月龄内通过体长估算体重的公式为y=21.5449x0.3307,胸围估算的体重公式为y=20.9619x0.3258;母猪体重与体长具有高度的相关性(R2=0.979),阿坝藏母猪18月龄内通过体长估算体重的公式为y=33.5535+0.987x;胸围估算体重的公式为y=21.9716x0.3052。(2)肥育性能方面:选取健康、体重基本一致的3月龄断奶阿坝藏猪12头(其中公猪6头,母猪6头)并去势,按当地传统的放牧+半舍饲饲养方式进行肥育性能测定。即半舍饲饲养6个月(补食为主),再放牧6个月(放牧为主),最后半舍饲3个月(补食为主)直到出栏。结果表明:日增重在肥育的15-18月龄为最高184.25 g,极显着高于其它各阶段(P<0.01),其次为6-9月龄和12-15月龄(P<0.01)分别为111.81 g和110.66 g;料重比以12-15月龄最低为1.11极显着低于15-18月龄、6-9月龄、3-6月龄、9-12月龄;阿坝藏猪全程料重比为2.06:1,普遍低于其它地方品种猪和商品猪,阿坝藏猪通过传统放牧+半舍饲饲养方式进行育肥具有低料重比,高饲料转化率,低饲养成本优势,15月龄左右完成肥育屠宰可取得较好的生产效益和胴体品质。(3)屠宰性能方面:随机选取育肥至18月龄的6头阿坝藏猪,进行屠宰和相关屠宰指标测定。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国外引入品种猪屠宰性状比较,结果表明:阿坝藏猪胴体长为58.075±0.21cm,屠宰率64.97±0.51%,腿臀比28.64±0.55%,瘦肉率40.05±1.12%。阿坝藏猪眼肌面积19.182±0.32 cm2均高于合作藏猪、西藏藏猪(CG)、迪庆藏猪(放牧+补饲组),有一定的产肉潜能,但不占优势;胴体长为58.075±0.21cm较西藏藏猪(CG)、合作猪长;背膘厚3.34±0.23cm较西藏藏猪(CG)、迪庆藏猪要薄,高于外国猪种。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引入外国品种猪的部分内脏器官指数比较,结果表明:阿坝藏猪心脏指数0.36%,肝脏指数1.25%,脾指数0.15%,肺指数1.04%,肾脏指数0.28%,胃指数1.09%,大肠指数3.66%,小肠指数1.04%,阿坝藏猪大肠指数高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国外猪种,具有耐粗饲性特点。(4)肉质品质方面:选用结束肥育、屠宰的5头阿坝藏猪背最长肌部分进行肉质品质测定。结果表明:L*值为43.56、a*值为17.52、b*值为3.6,L*值均低于地方品种猪和国外品种猪,未出现PSE肉;a*值均高于地方品种猪和国外品种猪,猪肉肉色偏红,b*值低于其他地方品种猪。阿坝藏猪肉质耐贮存,且p H24下降幅度小,滴水损失(1.78%)和剪切力(3.76kg)低于部分地方品种猪,熟肉率(69.58%)均高于地方品种猪和国外品种猪。阿坝藏猪猪肉营养丰富,猪肉营养成分中除水分(64.73%)低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外三元猪外,粗蛋白(23.89%)﹑肌内脂肪(8.94%)高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外三元猪。阿坝藏猪猪肉中8种氨基酸含量高于地方品种猪和国外品种猪,且鲜味氨基酸含量占主要,阿坝藏猪猪肉具鲜美的风味和营养价值高,值得推广。

薛前进[5](2020)在《三个杂交组合商品猪胴体、肉质及肌纤维性状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肉是我国居民动物蛋白的主要来源,其品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猪肉品质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综合性状。终端父本为商品猪提供50%的遗传信息,对肉质的影响尤为明显;肌纤维和肌内脂肪是肌肉的主要组成成分,直接关系到瘦肉的嫩度、风味、多汁性等。本研究对1166头商品猪(包含杜洛克♂×长大母猪♀(以下简称―DLY‖)(400头)、皮杜公猪♂×长大母猪♀(以下简称―PDLY‖)(332头)、皮特兰♂×长大母猪♀(以下简称―PLY‖)(434头))进行屠宰测定并收集了生长、胴体和肉质性状等表型数据,通过切片技术进行肌纤维组织学特征的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肌纤维类型与各性状之间的相关性。通过不同杂交组合之间的生长、胴体、肉质及肌纤维性状的比较,现得到如下结果:(1)三个不同的杂交组合中初生重PDLY>DLY>PLY,杂交组合PDLY的初生重为1.63±0.018kg;杂交组合PDLY日增重最高,为0.729±0.003kg/天;杂交组合DLY的屠宰率最高,为0.739±0.001;母猪的平均日增重极显着大于阉公猪;阉公猪的屠宰率大于母猪;三个杂交组合中PLY的体直长最小为101.1±0.960cm;杂交组合PLY的眼肌面积极显着大于杂交组合DLY、PDLY,P=3.49e-02;阉公猪胴体重大于母猪,为99.3±0.238kg;阉公猪的背膘厚极显着大于母猪;但是阉公猪的眼肌面积较小。肉质性状中,杂交组合DLY肌内脂肪含量(2.31±0.039)极显着高于PDLY和PLY;杂交组合DLY的水分含量最少,为73.24±0.048;阉公猪的肌内脂肪含量极显着高于母猪;而且阉公猪的滴水损失均显着低于母猪。(2)肌纤维表型性状分析:杂交组合PDLY的平均肌纤维面积为6229±123μm2,平均肌纤维长径为88.7±0.92μm,平均肌纤维直径为67.2±0.64μm,均极显着低于杂交组合DLY、PLY;阉公猪肌纤维性状表型测定值均低于母猪。肌纤维各表型值均与饲养日龄呈极显着的正相关;肌纤维面积与体重呈极显着负相关(r=-0.01,0.01<P≤0.05),与肌肉的48h滴水损失呈正相关。(3)I型肌纤维所占比例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肉色评分呈显着负相关。在肌内脂肪含量高组中I型肌纤维数目所占的比例高于其在肌内脂肪含量低组中所占的比例,说明I型肌肉纤维数目的增加有利于肌内脂肪的沉积。杂交组合DLY肌肉中I型纤维所占的比例显着高于杂交组合PDLY和PLY,而且杂交组合DLY的肌内脂肪含量在三个杂交组合中最高。基于本研究的结果,在仅考虑生长性状的情况下,PDLY初生重较大,平均日增重大,整体经济效益预期会更好。但是就肉质方而言,DLY肌内脂肪含量较高、屠宰率较高、滴水损失较低,综合表型更好。通过在高低肌内脂肪含量组肌纤维类型分析发现,I型肌纤维对肌内脂肪的沉积有积极作用。本研究相关结果对商品猪生产中终端父本的选择和肉质育种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姚潮刚[6](2020)在《基于GEO公共数据挖掘影响猪脂肪沉积的基因表达模式与鉴定》文中研究说明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和皮下脂肪是猪的两个重要的肉质相关性状。肌内脂肪含量影响p H值、肉色、嫩度、气味等相关肉质性状,而皮下脂肪也与猪肉质性状和经济价值相关联。众所周知,我国地方猪种脂肪沉积能力强于外来引进猪种,其肉质也较好,受到消费者青睐。此外,脂肪沉积受到多基因、信号通路和Lnc RNAs的调控。研究不同猪种脂肪沉积分子机制,为猪的育种提供理论基础。GEO数据库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共数据库,并对使用者免费开放。通过对GEO数据库与猪相关的基因芯片和RNA-seq数据进行数据整合和再分析,有利于阐明不同猪种脂肪沉积的分子机制。在本研究中,通过对大白猪和我国地方猪种的背最长肌(longissimus dorsi,LD)GEO数据进行分析,我们筛选出了AMPK、PPAR和脂肪酸代谢三个与猪IMF沉积相关的信号通路。q RT-PCR芯片检测发现:在大白猪LD中,AMPK信号通路中与脂肪酸氧化相关基因表达上调,PPAR信号通路中与脂肪酸氧化和转运相关基因表达上调,脂肪酸代谢信号通路中与脂肪酸分解和氧化相关基因表达上调,此外,与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表达下调。这些结果说明AMPK、PPAR和脂肪酸代谢通路是导致大白猪LD中IMF含量降低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了AMPK,LKB1,Ca MKK2,CPT1A和ACC1蛋白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在大白猪的LD肌肉中,这几个蛋白的表达趋势与相应的基因表达模式一致。在本研究中,通过分析大白猪和我国地方猪种皮下脂肪组织的GEO数据,我们筛选出了核糖体、代谢通路和氧化磷酸化通路。通过q RT-PCR芯片对三个通路相关基因进行表达定量,结果发现在大白猪中皮下脂肪组织中,核糖体通路共有11个基因表达上调,代谢通路有5个基因表达上调,氧化磷酸化通路有4个基因表达上调,说明这三个信号通路参与调控大白猪皮下脂肪沉积。在本研究中,通过利用RNA-seq数据挖掘脂肪沉积相关Lnc RNAs。在LD中鉴定出一个与IMF沉积相关的Lnc RNA(NONSUST005598.1),在皮下脂肪组织中鉴定出三个与皮下脂肪沉积相关的Lnc RNAs(NONSUST011681.1、NONSUST018163.1和NONSUST011273.1)。综上所述,本研究以不同猪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影响猪脂肪沉积的基因、信号通路和Lnc RNAs,旨在为以后猪的育种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

孙浩[7](2020)在《基于基因组信息的撒坝猪种质特性及其保护、利用研究》文中认为撒坝猪是原产于我国云南地区的知名地方品种。在云南地方品种中,撒坝猪具有繁殖力高、体型大等优良生产特性。然而,对于撒坝猪优良种质特性的遗传基础,一直以来缺乏深入研究,并且在撒坝猪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也缺乏分子层面的技术指导。因此,本研究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来获取基因组信息,并以此对撒坝猪的种质特性及保护和利用开展研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撒坝猪在遗传资源分类中的地位研究:利用本实验室开发的简化测序技术平台GGRS(genotyping by genome reducing and sequencing)对包括撒坝猪在内的7个云南地方品种/品系进行了基因型分型,并结合已有的西方引进品种和江、浙、沪地区部分品种共940个个体的数据,通过群体遗传结构、群体进化和群体混杂等分析方法,揭示了撒坝猪具有独特的遗传基础。撒坝猪与云南其他地方品种呈现中等分化程度,与西方引进品种呈现高度分化程度。在所有的群体中,撒坝猪与大河猪的遗传关系最近。与云南其他地方群体相比,撒坝猪与江、浙、沪地区品种的遗传关系最近。(2)撒坝猪种质特性的遗传基础研究:为了探究撒坝猪种质特性的遗传基础,本研究开展了群体内的选择信号分析和群体间的遗传差异分析。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对候选区域的功能注释,本研究利用人类增强子和疾病的研究信息,在猪基因组层面开展了增强子的预测,并构建了ETph数据库。在群体内的选择信号分析中,检测到了与繁殖性状相关的基因(如PRL、ADRA1B)和增强子。在群体间的遗传差异分析中,发现了22个撒坝猪独有的且未经报道的遗传标记。本研究提出了应用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PLS)来进行遗传差异分析的策略,并针对基因组这种高维度变量的数据类型,开发了能简化PLS运算复杂度的fast PLS方法。基于模拟的和真实的基因型数据开展研究,结果表明fast PLS具有明显的计算优越性,且比常用的遗传差异检测方法(FST)具有更高的检测效力。利用开发的fast PLS方法,检测到了与生长(IGF1R)、体型(LTBP2)、肉质(PHKG1、LEP)和繁殖(BMP7)等性状相关的重要基因及信号通路。(3)撒坝猪的保种分析:为了评估撒坝猪的群体现状与保种效果,对撒坝猪的遗传多样性与分子系谱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云南地方猪种整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其中,撒坝猪仅次于迪庆藏猪。比较基于分子标记构建的群体系谱结构,结果显示在全基因组层面上撒坝猪的群体结构分布以及选种均较为合理,但在繁殖性状水平上的选种不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建议在对有特定遗传特性的品种进行保护时,应结合全基因组标记和性状特异标记,综合评估群体遗传结构、设计保种方案。同时,在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中也发现,在真实的遗传情况下,基于哈迪-温伯格平衡定律的假定,会低估地方品种保种群这类小群体的期望杂合度。(4)撒坝猪的杂交利用分析:基于全基因组和性状特异的遗传标记,本研究对撒坝猪与引进品种开展了杂种优势预测分析,结果显示杜撒和杜大撒杂交模式可作为后续撒坝猪开发利用的二元和三元杂交模式。结合滇撒猪配套系的配套模式,发现了其亲本群体在毛色(KIT)、生长(IGF1R)、繁殖(ESR1、FSHB、BMP7)和肉质(FTO)等方面的差异基因和信号通路。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基因组信息,发现撒坝猪具有遗传上的独特性,挖掘到了与撒坝猪体型大、繁殖力高、肉质好等特性相关的候选基因,发现了撒坝猪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预测了适宜撒坝猪开发利用的二元杂交和三元杂交组合模式,并发现了滇撒猪配套系亲本间在重要经济性状上的遗传差异。同时,本研究开发了fast PLS研究方法,预测了猪基因组上的增强子,探索了适于地方品种保种群这种小规模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的估计方法,提出了结合全基因组遗传标记与性状特异标记进行品种保护的保种思路。以上研究结果,一方面既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撒坝猪种质特性的遗传基础,也为撒坝猪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分子依据;另一方面也为后续的育种工作奠定了基础,并对其他地方品种的评价、保护与利用提供借鉴。

徐东东[8](2020)在《枣庄黑盖猪屠宰性能及肉质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枣庄黑盖猪2019年4月28日通过国家地方畜禽品种遗传资源鉴定,关于枣庄黑盖猪种质遗传资源特性的研究和报道较少。为全面了解枣庄黑盖猪的种质特性,研究不同屠宰体重对枣庄黑盖猪屠宰性能、肉质性状、血液生化指标、肌肉常规化学成分、肌肉抗氧化性能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确定枣庄黑盖猪适宜的上市屠宰体重,及屠宰性能、肉质性状和血液生化指标的相关程度。本研究选择同一批次、体重30kg左右、生长发育良好及健康的枣庄黑盖猪去势公猪90头作为试验猪,在同一营养水平和条件下进行育肥试验,试验猪平均体重分别达到95kg、105kg、115kg时,每个体重组随机选择合乎体重要求的试验猪10头,分批进行屠宰测定。测定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屠宰体重血液生化指标的比较:尿素(UREA)含量105kg体重组与115kg体重组差异不显着(P>0.05),与95kg体重组差异显着(P<0.05)。尿素(UREA)含量115kg体重组与95kg体重组差异不显着(P>0.05)。AST(谷草转氨酶)含量115kg体重组分别比105kg体重组、95kg体重组高16.64%、36.95%。其他血液生化指标差异均不显着(P>0.05)。2.不同屠宰体重屠宰性能的比较:95115kg阶段随屠宰体重的增加,胴体重显着提高(P<0.05);皮厚95kg体重组与115kg体重组差异显着(P<0.05),有升高的趋势;背膘厚随屠宰体重的增加而增加,105kg体重组的三点平均背膘厚显着高于95kg体重组(P<0.05),低于115kg体重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眼肌面积115kg体重组分别比105kg体重组、95kg体重组高16.09%(P<0.05)、19.00%(P<0.05);瘦肉率随屠宰体重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95kg体重组分别比105kg体重组、115kg体重组高9.94%(P<0.05)、12.14%(P<0.05);屠宰率、胴体直长差异不显着(P>0.05)。3.不同屠宰体重肉质性状的比较:115kg体重组的pH1显着高于95kg体重组(P<0.05),高于105kg体重组(P>0.05);其他肉质性状差异均不显着(P>0.05);失水率、拿破率有升高的趋势;滴水损失、烹饪损失和嫩度有降低的趋势。4.不同屠宰体重肉品常规化学成分的比较:干物质、粗蛋白、粗灰分和肌内脂肪含量均差异不显着(P>0.05);随屠宰体重的增加,肌内脂肪有升高的趋势,115kg体重组分别比105kg体重组、95kg体重组高4.20%、16.31%。5.不同屠宰体重肌肉抗氧化性能的比较: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随屠宰体重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95kg体重组显着高于115kg体重组(P<0.05);丙二醛(MDA)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差异不显着(P>0.05)。6.不同屠宰体重肌肉胶原蛋白、肌苷酸、胆固醇含量的比较:肌苷酸含量95kg体重组显着低于其他两组(P<0.05),105kg体重组高于115kg体重组(P>0.05);三个体重组的总胶原蛋白含量和胆固醇含量均差异不显着(P>0.05)。7.不同屠宰体重氨基酸含量的比较:谷氨酸(Glu)、甘氨酸(Gly)、缬氨酸(Val)、异亮氨酸(Lle)、脯氨酸(Pro)、苏氨酸(Yhr)和苯丙氨酸(Phe)含量95kg体重组显着高于115kg体重组(P<0.05),高于105kg体重组(P>0.05)。115kg体重组和105kg体重组氨酸(His)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均显着低于95kg体重组(P<0.05)。鲜味氨基酸(DAA)含量95kg体重组比105kg体重组、115kg体重组分别高13.78%(P<0.05)、18.67%(P<0.05);必需氨基酸(EAA)和氨基酸总和(TAA)含量95kg体重组显着高于115kg体重组(P<0.05);总体看,氨基酸含量随屠宰体重增加呈降低趋势。8.血液生化指标、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间相关性分析:部分性状间存在极显着或显着的相关,如谷丙转氨酶(ALT)与肉色、大理石纹、拿破率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烹饪损失呈显着负相关(P<0.05);瘦肉率与血清磷(IP)、滴水损失、嫩度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宰前体重呈显着负相关(P<0.05);皮厚与三点平均背膘厚、眼肌面积、肌内脂肪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烹饪损失呈显着负相关(P<0.05)等。这种相关关系可作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指标的预测,为提前选种选育及性能测定提供了参考。

张则凯[9](2020)在《山下黑猪肉质性状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猪肉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人民最主要的肉类消费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地不断提高,人们对优质猪肉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优质猪肉的需求,我国很多科研院所与养猪企业联合共同致力于优质猪肉品种的培育。在这种背景下,本试验室与江西山下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培育优质肉猪父本——山下黑猪。山下黑猪是以巴克夏为父本,以里岔黑猪为母本,通过杂交育种培育而成。本研究以651头巴里杂交猪(巴克夏公猪与里岔母猪杂交后代,即山下黑猪)、233头巴里鲁莱杂交猪、87头杜洛克巴里杂交猪、53头里岔黑猪和68头鲁莱黑猪为研究对象,肥育至105 kg左右进行屠宰测定。屠宰测定时从左侧胴体采集9-12肋间的背最长肌肌肉样品,分别于45 min和24 h对肉质性状进行测定,记录这两个时间点的肉色评分、大理石纹评分、p H值、a*值、b*值和L*值以及24 h的剪切力,并利用Food Scan肉类/食品成分快速分析器检测肌肉样品的肌内脂肪含量。同时采集肌肉组织样品,带回试验室提取基因组DNA。利用SAS统计分析软件,检验性别对肉质性状的影响,并计算肉质性状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利用“中芯一号”猪50K SNP芯片进行基因型检测。然后使用R语言的Gen ABEL包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鉴别与肉质性状关联的基因组位点。与此同时,通过PCR-RFLP技术检测MYH3基因内6 bp缺失位点与肉质性状之间的关联。总体而言,阉公猪的肉质比母猪的肉质要好,尤其是24 h的肉质。在性别间,除大理石纹评分(P<0.0001)外,45 min肉质性状均没有显着差异;除a*值、肉色评分和剪切力外,24 h肉质性状均差异显着。45 min的肉质性状与其24 h对应的肉质性状之间都呈极显着的正相关(r≥0.1719,P<0.0001),且大部分性状的相关性都比较强。GWAS一共检测到12个染色体区域与肉质性状关联,其中基因组显着位点4个。最显着关联的SNP为CNC10121195,位于12号染色体55.05 Mb,它与9个肉质性状显着关联,其中7个达基因组显着水平。它与24小时a*值的关联程度最强(P=3.78×10-20),有利等位基因A的加性效应为1.195±0.112。MYH3基因的6碱基缺失突变位点与45 min大理石纹评分(P=0.0227)、24 h大理石纹评分(P=0.0220)、24小时b*值(P=0.0202)和肌内脂肪含量(P=0.0023)显着关联,与另外5个GWAS显着关联的肉质性状无显着关联,其关联程度均低于对应肉质性状GWAS最强关联SNP的关联程度,且大部分性状的显着水平低于几个甚至十几个数量级,因此在本群体中可以排除MYH3基因的6碱基缺失突变位点是该基因组位点的因果突变位点。通过GWAS,在12号染色体55.05 Mb鉴别了一个影响多个肉质性状的主效位点,并排除MYH3基因的6碱基缺失突变位点为该基因组位点的因果突变位点。由于该基因组位点控制的肉质性状多、效应大,因此值得深入研究,为山下黑猪肉质性状的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邵亚飞[10](2020)在《山竹醇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肌肉抗氧化能力和肌纤维类型组成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遗传育种理论的应用和发展,以及抗生素和化学合成药物添加剂的大量使用,导致畜禽肉产品的天然风味发生了变化,同时无公害植物提取物添加受到剂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山竹醇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肌肉抗氧化能力和肌纤维类型组成的影响。试验选取80日龄左右、健康状况良好且体重(35.50±1.50)kg相近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公猪48头,随机分成4个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期90 d,试验期间,对照组全程饲喂基础饲粮,试验1、2、3组分别在屠宰前30 d、60 d、90 d持续饲喂添加400 mg/kg的山竹醇饲粮。试验结束时,每组随机选择6头试验猪进行屠宰,取其背最长肌样品,检测其抗氧化指标、肌纤维类型组成、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为了解山竹醇的生物学作用及其用作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的可能性提供理论依据和试验证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长性能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对生长育肥猪全程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料重比(F/G)均无显着影响(P>0.05)。(2)胴体性状和肉品质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对生长育肥猪胴体重、屠宰率、背最长肌面积和最后一根肋骨处的背膘厚均无显着影响(P>0.05),但山竹醇饲喂60 d和饲喂90 d均显着减少了第一根肋骨处和最后一根腰椎处背膘厚(P<0.05),且组间差异显着(P<0.05)。各处理组对生长育肥猪背最长肌p H 45 min、L*45 min、b*45 min、蒸煮损失均无显着影响(P>0.05),但山竹醇饲喂60 d和饲喂90 d均显着提高了肌肉p H 24 h、a*45 min、a*24 h、b*24 h(P<0.05),降低了L*24 h、剪切力、滴水损失(P<0.05),且组间除a*24 h和b*24h外其他指标差异均显着(P<0.05)。以上结果表明,山竹醇饲喂60 d和饲喂90 d均可以显着改善肉品质。(3)肌肉糖酵解潜力和化学组成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对背最长肌含水量、粗蛋白质、肌内脂肪和糖原含量均无显着影响(P>0.05),山竹醇饲喂60 d和饲喂90 d显着增加了肌红蛋白含量(P<0.05),降低了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含量、乳酸含量和糖酵解潜力(P<0.05),且组间差异显着(P<0.05)。肌肉相关糖酵解酶活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山竹醇饲喂30 d对背最长肌糖酵解酶LDH、PFKFB3、GAPDH、PGK1等酶活性均无显着影响(P>0.05),山竹醇饲喂60 d和饲喂90 d均显着降低了相关糖酵解酶活性(P<0.05),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山竹醇饲喂60 d和饲喂90 d可以显着抑制肌肉糖酵解进程。(4)肌肉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对背最长肌T-AOC无显着差异(P>0.05),但对其有提高的趋势(0.05≤P<0.10);与对照组相比,山竹醇饲喂60 d和饲喂90 d均显着提高了T-SOD、GSH-Px、CAT活性(P<0.05),降低了背最长肌MDA含量(P<0.05)。以上结果表明,山竹醇饲喂60 d和饲喂90 d均可以显着提高肌肉抗氧化能力。(5)肌纤维组织学结果表明:山竹醇饲喂60 d和90 d均可以显着提高背最长肌Ⅰ型肌纤维比例(P<0.05),降低Ⅱ型肌纤维比例(P<0.05)。肌纤维相关基因表达结果表明:各处理组对背最长肌My HCⅡx的m RNA表达无显着影响(P>0.05),山竹醇饲喂60 d和90 d均可以显着提高背最长肌My HCⅠ和My HCⅡa的m RNA表达(P<0.05),降低My HCⅡb的m RNA表达(P<0.05)。(6)山竹醇饲喂60 d和90 d均可以显着降低背最长肌p300乙酰转移酶活性(P<0.05),提高PGC-1α的活性(P<0.05)。综上所述:400 mg/kg山竹醇饲喂处理60 d显着提高了生长育肥猪肌肉的抗氧化能力,降低了宰后肌肉糖酵解,从代谢方面改善了肉品质;山竹醇促进肌纤维由Ⅱ型向Ⅰ型的转化,从组织学方面改善了肉品质,且可能机制是通过增强p300-PGC-1α轴活性而影响肌纤维分型。

二、猪生长发育性状与肉质性状的相关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猪生长发育性状与肉质性状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金华猪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金华猪概况
2 金华猪生长性状相关研究
3 金华猪繁殖性状相关研究
4 金华猪肉质性状相关研究
5 金华猪杂交利用相关研究
6 其他相关研究
7 展望

(2)基于多组学数据解析中国肉用西门塔尔牛肉质性状遗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肉牛肉质性状概述
        1.1.1 肉质性状评定指标
        1.1.2 影响肉质性状的主要因素
        1.1.3 脂肪沉积与肉品质的关系
    1.2 畜禽重要经济性状遗传解析策略
        1.2.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2.2 转录组学技术及应用
        1.2.3 蛋白组学技术及应用
        1.2.4 代谢组学技术及应用
        1.2.5 多组学间联合分析
    1.3 肉牛肉质性状遗传解析概述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GWAS鉴定肉质性状候选基因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群体
        2.1.2 基因分型及基因型数据质控
        2.1.3 表型性状及数据预处理
        2.1.4 遗传参数估计及种群结构分析
        2.1.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1.6 候选基因筛选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基因型数据质控情况
        2.2.2 表型数据基本统计量
        2.2.3 表型遗传参数估计
        2.2.4 群体结构及固定效应检验
        2.2.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转录组学分析解析肉质性状的遗传机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动物及样品采集
        3.1.2 肉质性状表型测定
        3.1.3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3.1.4 RNA文库构建、测序及数据预处理
        3.1.5 目标性状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3.1.6 IMF差异表达基因鉴定及功能注释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表型性状基本情况
        3.2.2 转录组测序数据质量情况
        3.2.3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结果
        3.2.4 IMF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及功能注释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代谢组学解析肉质性状的分子机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及样品采集
        4.1.2 肉质性状表型测定
        4.1.3 仪器设备和试剂
        4.1.4 样品制备与LC-MS检测分析
        4.1.5 原始数据处理
        4.1.6 显着代谢物筛选及功能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LC-MS分析结果
        4.2.2 代谢物数据质量评估
        4.2.3 显着代谢物筛选
        4.2.4 显着代谢物功能富集分析
        4.2.5 候选基因与显着代谢物的相关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需要继续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3)宿主基因型与肠道微生物互作对猪生长和脂肪沉积性状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问题的由来
    2 文献综述
        2.1 我国地方猪种资源概况
        2.1.1 地方猪种遗传资源
        2.1.2 生长发育和脂肪沉积相关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2.2 宏基因组学发展
        2.2.1 宏基因组学的概念
        2.2.2 宏基因组学技术路线
        2.2.3 信息分析流程
        2.2.4 宏基因组学在畜禽肠道微生物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2.3 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其影响因素
        2.3.1 猪肠道结构、微生物定植规律及影响因素
        2.3.2 宿主遗传与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进展
        2.3.3 肠道菌群和宿主遗传与表型性状的研究进展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恩施黑猪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其对生长性能和脂肪沉积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试验材料
        2.2.1 试验动物
        2.2.2 实验试剂及配制
        2.2.3 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
        2.2.4 主要分子生物学软件和统计分析软件
        2.3 试验方法
        2.3.1 饲养管理与营养水平
        2.3.2 试验猪屠宰、样本采集与表型测定
        2.3.3 恩施黑猪基于SNP的遗传力估计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3.4 试验猪肠道微生物16S rRNA测序及数据分析
        2.3.5 生物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表型和测序数据统计分析
        3.1.1 恩施黑猪表型统计分析
        3.1.2 恩施黑猪微生物16S rRNA测序数据概述
        3.2 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变化
        3.2.1 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差异
        3.2.2 肠道微生物组成的空间变化
        3.2.3 肠道微生物潜在功能的预测
        3.3 宿主基因型与肠道微生物对恩施黑猪生长及脂肪性状的表型贡献率
        3.3.1 各性状的遗传力和肠菌力估计
        3.3.2 肠菌力计算的permutation置换检验
        3.4 宿主基因型与肠道微生物的相关性分析
        3.4.1 遗传矩阵与微生物矩阵的相关性
        3.4.2 单个肠道菌属的遗传力估计
        3.4.3 有显着遗传力菌属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4.4 猪生长和脂肪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5 肠道菌群对恩施黑猪生长和脂肪沉积的影响
        3.5.1 在门和属水平上肠道微生物对各性状的影响
        3.5.2 肠道菌群与宿主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5.3 与生长和脂肪沉积相关的候选微生物的交叉验证
    4 讨论
        4.1 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差异及空间结构的分析
        4.2 遗传力和肠菌力的估计分析
        4.3 宿主基因型与肠道微生物的互作关系
        4.4 肠道微生物对宿主表型性状的影响
第三章 版纳微型猪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其对生长性能和脂肪沉积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试验材料
        2.2.1 实验试剂及配制
        2.2.2 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
        2.2.3 主要分子生物学软件和统计分析软件
        2.3 试验方法
        2.3.1 饲养管理与营养水平
        2.3.2 试验猪屠宰、样本采集与表型测定
        2.3.3 试验猪肠道微生物16S rRNA测序及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表型和测序数据统计分析
        3.1.1 版纳微型猪表型统计分析
        3.1.2 版纳微型猪肠道微生物16S rRNA测序数据概述
        3.2 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变化
        3.2.1 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差异
        3.2.2 肠道微生物组成的空间变化
        3.3 恩施黑猪与版纳微型猪的肠道微生物对比
        3.4 候选微生物与版纳微型猪目标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第四章 全文总结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2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特色
    3.本研究不足之处与进一步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撰写论文题录
致谢

(4)阿坝藏猪部分种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研究背景
    1.1 国内外猪种研究现状
        1.1.1 国外猪种资源的现状
        1.1.2 国内猪种资源的现状
    1.2 国外猪种的种质特性对我国猪种产生的影响
        1.2.1 国外猪种的种质特性
        1.2.2 国外猪种对我国猪种的影响
    1.3 我国地方猪种种质特性的研究概况
        1.3.1 我国地方猪种的种质特性
        1.3.2 我国藏猪的现状与特点
2.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研究地基本概况
    3.1 产区自然条件
    3.2 生态环境条件
    3.3 社会经济条件
4.阿坝藏猪生长发育及模型的拟合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
        4.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体重
        4.2.2 体重与体尺
    4.3 讨论
        4.3.1 阿坝藏猪生长模型的拟合
        4.3.2 阿坝藏猪的生长规律
        4.3.3 体重与体尺各指标相关系数
        4.3.4 阿坝藏猪体重与体尺的回归分析
    4.4 本章小结
5.阿坝藏猪(放牧+半舍饲)肥育试验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5.1.2 肥育生长性能测定及指标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育肥期日增重
        5.2.2 育肥期料肉比
    5.3 讨论
        5.3.1 阿坝藏猪肥育性能日增重比较
        5.3.2 阿坝藏猪肥育性能料重比比较
    5.4 本章小结
6.阿坝藏猪屠宰性能测定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屠宰测定依据
        6.1.2 主要测定指标及标准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国外猪种的屠宰指标比较
        6.2.2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猪种和国外品种猪的内脏器官指数比较
    6.3 讨论
        6.3.1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国外品种猪屠宰性状分析
        6.3.2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国品种猪的部分内脏器官分析
    6.4 本章小结
7.阿坝藏猪肉质品质测定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测定动物
        7.1.2 试验仪器
        7.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7.1.4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肉色比较
        7.2.2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外三元猪猪肉质理化指标比较
        7.2.3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外三元商品猪肉质营养成分比较
        7.2.4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外三元猪猪肉氨基酸含量的比较
    7.3 讨论
        7.3.1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国外猪种的猪肉肉色比较
        7.3.2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商品猪常规肉质性状比较
        7.3.3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国外猪种的猪肉营养含量比较
        7.3.4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商品猪猪肉的氨基酸含量比较
    7.4 本章小结
8.结论与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描述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三个杂交组合商品猪胴体、肉质及肌纤维性状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问题由来
    1.2 文献综述
        1.2.1 终端父本直接影响商品猪的肉质
        1.2.2 肌纤维类型是影响肌肉品质的重要因素
        1.2.3 肌内脂肪是影响肌肉风味的重要因素
        1.2.4 肌纤维类型与肌内脂肪含量关系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群体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主要实验试剂
        2.2.4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与数据收集
        2.3.1 肌肉样品采集
        2.3.2 性状测定
        2.3.3 石蜡切片技术
        2.3.4 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生长、胴体、肉质及肌纤维性状的比较分析
        3.1.1 生长性状的比较分析
        3.1.2 胴体性状的比较分析
        3.1.3 肉质性状的比较分析
    3.2 肌纤维表型统计分析
        3.2.1 肌纤维表型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2.2 肌纤维性状的比较结果
        3.2.3 日龄、体重与肌纤维表型的相关性分析
        3.2.4 杂交组合DLY肌纤维性状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2.5 杂交组合PDLY肌纤维性状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2.6 杂交组合PLY肌纤维性状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3 肌内脂肪含量高低组肌纤维表型测定
        3.3.1 肌内脂肪含量高低组肌纤维免疫组化描述性分析结果
        3.3.2 肌纤维数目比例在不同杂交组合和性别之间的比较结果
        3.3.3 不同类型肌纤维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杂交组合之间的表型差异
    4.2 肌纤维组织学统计分析
    4.4 针对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方法的讨论
5 小结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与讨论
    5.2 本实验的创新点和特色
    5.3 本研究的不足与进一步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GEO公共数据挖掘影响猪脂肪沉积的基因表达模式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猪的脂肪沉积研究进展
        1.1 猪肉肉质含义
        1.2 肌肉组成及其与肉质关系
        1.3 IMF含量的影响因素
        1.3.1 遗传因素对IMF含量的影响
        1.3.2 性别和年龄对IMF含量的影响
        1.3.3 不同组织部位对IMF含量的影响
        1.3.4 营养水平和饲养环境对IMF含量的影响
        1.3.5 饲养环境对IMF含量的影响
        1.3.6 小结
        1.4 皮下脂肪与猪胴体性状的关系
        1.5 猪的脂肪沉积相关基因与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1.5.1 脂肪沉积相关基因
        1.5.2 脂肪沉积相关长链非编码RNA
        1.5.3 脂肪沉积相关信号通路
        1.6 我国地方猪种与外来引进猪种概况
        1.6.1 我国地方猪种概况
        1.6.2 我国外来引进猪种概况
        1.6.2 小结
    第2章 GEO公共数据库及其应用
        2.1 GEO公共数据库
        2.2 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
        2.3 RNA-seq技术的应用
        2.4 qRT-PCR array技术及应用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猪肌内脂肪GEO数据挖掘和基因表达模式鉴定
        1.1 材料
        1.1.1 GEO数据收集
        1.1.2 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分析方法
        1.1.3 动物样本采集
        1.1.4 主要仪器
        1.1.5 主要试剂
        1.1.6 引物的设计
        1.2 方法
        1.2.1 DEGs的获得
        1.2.2 差异基因信号通路和GO富集
        1.2.3 IMF含量测定
        1.2.4 RNA提取和q RT-PCR芯片验证
        1.2.5 Western blot分析
        1.3 结果
        1.3.1 GEO数据集中差异表达分析结果
        1.3.2 GEO数据中DEGs的通路富集
        1.3.3 不同品种猪LD中IMF含量测定
        1.3.4 不同品种猪LD中 AMPK信号通路的验证
        1.3.5 AMPK信号通路q RT-PCR芯片DEGs的 GO分析
        1.3.6 不同品种猪LD中 PPAR信号通路的验证
        1.3.7 PPAR信号通路q RT-PCR芯片DEGs的 GO分析
        1.3.8 不同品种猪LD中脂肪酸代谢信号通路的验证
        1.3.9 脂肪酸代谢信号通路q RT-PCR芯片DEGs的 GO分析
        1.3.10 三个信号通路共享基因情况分析
        1.3.11 两个猪种中几个关键蛋白的western blot分析
        1.4 讨论
        1.4.1 AMPK信号通路
        1.4.2 PPAR信号通路
        1.4.3 脂肪酸代谢信号通路
        1.4.4 不足与展望
        1.5 小结
    第2章 猪皮下脂肪GEO数据挖掘和基因表达模式鉴定
        2.1 材料
        2.1.1 GEO数据收集
        2.1.2 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分析方法
        2.1.3 动物样本采集
        2.1.4 主要仪器
        2.1.5 主要试剂
        2.1.6 引物的设计
        2.2 方法
        2.2.1 DEGs的获得
        2.2.2 DEGs信号通路富集和PPI网络构建
        2.2.3 RNA提取和q RT-PCR芯片验证
        2.3 结果
        2.3.1 GEO数据中差异表达分析结果
        2.3.2 GEO数据中DEGs的信号通路富集
        2.3.3 GEO数据中DEGs的 PPI网络
        2.3.4 GEO数据中DEGs的共表达分析
        2.3.4 不同品种猪皮下脂肪组织中q RT-PCR芯片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猪脂肪沉积相关Lnc RNAs数据挖掘
        3.1 材料
        3.1.1 GEO数据收集
        3.1.2 生物信息学分析
        3.1.3 动物样本采集
        3.1.4 主要仪器
        3.1.5 主要试剂
        3.1.6 引物的设计
        3.2 方法
        3.2.1 DEGs和差异表达Lnc RNAs分析
        3.2.2 Lnc RNA-m RNA共表达分析
        3.2.3 RNA提取和q RT-PCR芯片验证
        3.3 结果
        3.3.1 IMF数据差异表达m RNAs结果
        3.3.2 IMF数据差异表达Lnc RNAs结果
        3.3.3 IMF数据Lnc RNA-m RNA共表达分析结果
        3.3.4 皮下脂肪数据差异表达mRNAs结果
        3.3.5 皮下脂肪数据差异表达Lnc RNAs结果
        3.3.6 皮下脂肪数据Lnc RNA-m RNA共表达分析结果
        3.3.7 脂肪沉积相关的几个Lnc RNAs的 q RT-PCR检测结果
        3.3.8 脂肪沉积相关Lnc RNAs与人、小鼠的同源比对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7)基于基因组信息的撒坝猪种质特性及其保护、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章部分略缩语表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撒坝猪概况
        1.2.1 产地与命名
        1.2.2 起源与历史记录
        1.2.3 群体规模变化
        1.2.4 体型外貌
        1.2.5 生产性能
        1.2.6 撒坝猪在云南省地方品种中的地位
        1.2.7 撒坝猪种质遗传特性的研究概况
        1.2.8 撒坝猪的保种概况
        1.2.9 撒坝猪的杂交利用概况
    1.3 猪种质特性的分子研究策略
        1.3.1 遗传变异检测方法
        1.3.2 选择信号分析
        1.3.3 功能注释
    1.4 猪遗传资源保护的研究
        1.4.1 猪遗传资源危机
        1.4.2 地方品种的保护策略
        1.4.3 遗传多样性评估
        1.4.4 群体遗传结构
        1.4.5 保种群保种效果评估
    1.5 猪遗传资源利用的研究
        1.5.1 品种选育
        1.5.2 杂交利用
        1.5.3 医学模式动物开发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撒坝猪在遗传资源分类中的地位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简化基因组测序
        2.1.3 测序数据分析
        2.1.4 SNP检测
        2.1.5 群体系统进化树
        2.1.6 群体遗传结构
        2.1.7 群体混杂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GGRS的模拟酶切结果
        2.2.2 遗传变异检测结果
        2.2.3 群体系统进化树
        2.2.4 群体遗传结构结果
        2.2.5 群体混杂分析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3 群体间遗传差异检测新方法——fast PLS
    3.1 方法
        3.1.1 基于PLS的群体间遗传差异检测方法
        3.1.2 简化PLS计算复杂度的fast PLS方法
        3.1.3 基于R语言的fast PLS软件包开发
        3.1.4 模拟分析fast PLS简化运算的效果
        3.1.5 模拟比较fastPLS与 F_(ST)的检测效果
        3.1.6 应用 fastPLS 检测 CEU 与 TSI 群体间的遗传差异
    3.2 结果与分析
        3.2.1 fast PLS程序包及其使用说明
        3.2.2 fast PLS简化运算的效果
        3.2.3 fast PLS用于群体间遗传差异分析的效果
        3.2.4 CEU与 TSI群体的遗传差异
    3.3 讨论
    3.4 小结
4 撒坝猪的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特异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群体内选择信号检测
        4.1.2 群体间的遗传差异检测
        4.1.3 候选基因组区域的功能注释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撒坝猪群体内选择信号
        4.2.2 群体间遗传差异检测结果
        4.2.3 猪功能注释信息挖掘
        4.2.4 功能注释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5 撒坝猪的保种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遗传多样性检测
        5.1.3 近交系数估计
        5.1.4 分子系谱构建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基于小群体的期望杂合度估计
        5.2.2 全局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与近交系数
        5.2.3 繁殖性状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与近交系数
        5.2.4 撒坝猪分子系谱
    5.3 讨论
    5.4 小结
6 撒坝猪的杂交利用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杂种优势预测
        6.1.2 大长撒配套模式遗传基础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杂种优势预测
        6.2.2 大长撒模式遗传基础
    6.3 讨论
    6.4 小结
7 结语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主要的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论文中的附表
    附录2 论文中的附图
    附录3 论文中的其他附件
    附录4 小样本群体期望杂合度的估计方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8)枣庄黑盖猪屠宰性能及肉质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世界猪种资源简介
    1.2 中国地方猪种资源
        1.2.1 中国地方猪种资源的分类
        1.2.2 中国地方猪种的种质特性
        1.2.2.1 繁殖性能强
        1.2.2.2 抗逆性强
        1.2.2.3 优良的肉质性能
    1.3 肉质性状的研究概况
        1.3.1 肉质性状简介与评定指标
        1.3.2 影响肉质性状的因素
        1.3.3 肉质性状的遗传改良进展
        1.3.4 改善肉质的营养调控研究进展
    1.4 枣庄黑盖猪
        1.4.1 概况
        1.4.2 品种特征和性能
        1.4.2.1 体形外貌特征
        1.4.2.2 体重体尺
        1.4.2.3 生长发育和育肥性能
        1.4.2.4 繁殖性能
        1.4.2.5 胴体性状和肉质特性
        1.4.3 产区环境条件
        1.4.4 品种分布和演变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2.1.1 试验动物的选择与分组
        2.1.2 饲养管理
        2.1.3 试验日粮
    2.2 主要试验仪器和溶液试剂
        2.2.1 主要试验仪器
        2.2.2 主要溶液与试剂
    2.3 测定指标和方法
        2.3.1 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
        2.3.2 屠宰性能的测定
        2.3.3 肉质性状的测定
        2.3.4 肉品常规化学成分的测定
        2.3.5 肌肉抗氧化性能的测定
        2.3.6 胶原蛋白、肌苷酸和胆固醇的测定
        2.3.7 氨基酸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枣庄黑盖猪不同屠宰体重血液生化指标的结果和分析
    3.2 枣庄黑盖猪不同屠宰体重屠宰性能的结果和分析
    3.3 枣庄黑盖猪不同屠宰体重肉质性状的结果和分析
    3.4 枣庄黑盖猪不同屠宰体重肉品常规化学成分的结果和分析
    3.5 枣庄黑盖猪不同屠宰体重肌肉抗氧化性能的结果和分析
    3.6 枣庄黑盖猪不同屠宰体重肌肉胶原蛋白、肌苷酸、胆固醇的结果和分析
    3.7 枣庄黑盖猪不同屠宰体重氨基酸组成的结果和分析
    3.8 枣庄黑盖猪血液生化指标与屠宰性能、肉质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
    3.9 枣庄黑盖猪屠宰性能性状间及与肉质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关于血液生化指标
    4.2 屠宰体重对枣庄黑盖猪屠宰性能的影响
    4.3 屠宰体重对肉质性状的影响
    4.4 屠宰体重对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4.5 屠宰体重对肌肉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4.6 屠宰体重对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山下黑猪肉质性状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引言
    1 猪肉质性状概述
        1.1 肉色
        1.2 肌内脂肪含量和大理石纹评分
        1.3 pH值
        1.4 嫩度和剪切力
        1.5 系水力
        1.6 肌肉组织形态
        1.7 风味
    2 影响猪质性状的因素
        2.1 遗传因素
        2.1.1 品种
        2.1.2 性别
        2.1.3 基因型
        2.2 环境因素
        2.2.1 饲养水平
        2.2.2 饲养方式
        2.2.3 屠宰条件和屠宰前后处理
    3 鉴定主效基因的方法
        3.1 候选基因法
        3.2 基因组扫描
        3.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 GWAS在猪肉质性状研究中的应用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正文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动物和样品采集
        2.1.1 试验动物
        2.1.2 DNA样品采集与保存
        2.2 试验试剂和仪器
        2.2.1 试验试剂
        2.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2.3 表型测定
        2.3.1 测定仪器的校准
        2.3.2 样品的准备
        2.3.2 肉质性状的测定
        2.4 MYH3基因的检测
        2.4.1 PCR扩增
        2.4.2 酶切
        2.4.3 电泳判型
        2.5 “中芯一号”芯片检测
        2.6 统计分析
第三章 试验结果
    3.1 肉质性状的最小二乘均数
    3.2 肉质性状之间的表型相关系数
    3.3 数据质检结果
    3.4 主成分分析结果
    3.5 GWAS结果
    3.6 MYH3基因与肉质性状关联分析结果
        3.6.1 MYH3 基因PCR扩增及验证结果
        3.6.2 MYH3 基因Hpy CH4Ⅳ内切酶酶切结果
        3.6.3 MYH3基因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五个群体联合分析的原因
    4.2 45min与24h肉质性状的比较
    4.3 “中芯一号”猪50KSNP芯片的优势
    4.4 山下黑猪和杜洛克×山下黑猪聚成一类的可能原因
    4.5 与前人研究结果的比较
    4.6 45 min与24 h肉质性状GWAS结果的比较
    4.7 MYH3作为候选基因的依据
    4.8 MYH3基因6bp缺失位点不是因果突变位点
    4.9 肉质性状有利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
    4.10 肉质性状候选基因在12号染色体上的分布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山竹醇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肌肉抗氧化能力和肌纤维类型组成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前言
    2 畜禽肉品质改良的研究进展
        2.1 畜禽肉品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 肉品品质、风味下降
        2.1.2 激素类等药物残留
        2.2 植物提取物与肉品质
        2.2.1 生物碱
        2.2.2 精油
        2.2.3 甙类(酚类、蒽醌类、黄酮类)
        2.2.4 多糖
        2.2.5 有机酸
    3 山竹醇的研究进展
        3.1 山竹醇的抗氧化活性
        3.2 山竹醇抑制组蛋白乙酰转移酶
        3.3 山竹醇的抑菌作用
        3.4 山竹醇的抗炎活性
        3.5 山竹醇的诱导凋亡作用
    4 乙酰化修饰与肉品质
        4.1 乙酰基转移酶
        4.2 去乙酰基转移酶
        4.3 肌纤维与肉品质
        4.4 乙酰化修饰与肌纤维类型
    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材料
    2 试验设计
    3 试验日粮与饲养管理
    4 样品采集
    5 仪器与试剂耗材
        5.1 设备仪器
        5.2 试剂与耗材
        5.3 相关试剂的配制
    6 检测指标与方法
        6.1 生长性能测定
        6.2 肉品质检测
        6.2.1 肉色和pH
        6.2.2 滴水损失
        6.2.3 剪切力
        6.2.4 蒸煮损失
        6.3 酶活力检测
        6.3.1 抗氧化指标测定
        6.3.2 糖酵解酶活性测定
        6.4 肌肉化学成分检测
        6.4.1 肌肉水分和粗蛋白含量测定
        6.4.2 肌内脂肪含量测定
        6.4.3 肌红蛋白含量测定
        6.4.4 糖酵解潜力测定
        6.5 荧光定量PCR
        6.5.1 骨骼肌总RNA提取
        6.5.2 反转录
        6.5.3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6.6 肌纤维类型组织学(ATPase染色)检测
        6.7 乙酰基转移酶p300活性和PGC-1α活性检测
        6.7.1 准备工作液
        6.7.2 建立酶促反应
        6.7.3 运行酶促反应
    7 数据处理和分析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山竹醇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2 山竹醇对生长育肥猪胴体性状和肉品质的影响
    3 山竹醇对生长育肥猪肌肉糖酵解潜力和化学组成的影响
    4 山竹醇对生长育肥猪肌肉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5 山竹醇对生长育肥猪肌肉糖酵解酶活性的影响
    6 山竹醇对生长育肥猪肌纤维类型组织学的影响
    7 山竹醇对生长育肥猪背最长肌肌纤维类型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8 山竹醇对生长育肥猪背最长肌p300活性和PGC-1α活性的影响
第四部分 讨论
    1 山竹醇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2 山竹醇对生长育肥猪胴体性状和肉品质的影响
    3 山竹醇对生长育肥猪肌肉糖酵解潜力和化学组成的影响
    4 山竹醇对生长育肥猪肌肉糖酵解酶活性的影响
    5 山竹醇对生长育肥猪肌肉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6 山竹醇对生长育肥猪肌纤维类型组织学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7 山竹醇对生长育肥猪背最长肌p300活性和PGC-1α活性的影响
本研究小结、创新点和不足
    1 小结
    2 创新点
    3 待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致谢

四、猪生长发育性状与肉质性状的相关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金华猪研究进展[J]. 胡旭进,黄剑锋,胡斌,楼芳芳,章啸君,屠平光,杜喜忠,项云,童树喜. 养猪, 2021(05)
  • [2]基于多组学数据解析中国肉用西门塔尔牛肉质性状遗传机制[D]. 常天鹏.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3]宿主基因型与肠道微生物互作对猪生长和脂肪沉积性状的影响机制研究[D]. 唐诗.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2)
  • [4]阿坝藏猪部分种质特性研究[D]. 何雨潼.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5]三个杂交组合商品猪胴体、肉质及肌纤维性状的比较研究[D]. 薛前进.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6]基于GEO公共数据挖掘影响猪脂肪沉积的基因表达模式与鉴定[D]. 姚潮刚. 吉林大学, 2020(01)
  • [7]基于基因组信息的撒坝猪种质特性及其保护、利用研究[D]. 孙浩.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8]枣庄黑盖猪屠宰性能及肉质特性的研究[D]. 徐东东.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9]山下黑猪肉质性状全基因组关联研究[D]. 张则凯.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10]山竹醇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肌肉抗氧化能力和肌纤维类型组成的影响研究[D]. 邵亚飞.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猪生长发育性状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