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资本论》的经济伦理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方宁,江勇[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改革开放伟大历史决策相生相伴的中国经济伦理学,自20世纪90年代创立之初就致力于从伦理道德视角为中国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思想养料与实践佐证。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在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指导下把握住中国经济活动中的伦理内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具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随着经济伦理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诸多学者尝试从经济伦理视角对各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经济体制中存有的经济问题、哲学问题与实践问题进行理论挖掘,以期从伦理道德价值判断下对经济主体伦理关系的规范性、经济行为的伦理价值判断和经济制度的道德合宜性做出准确界定。
陈光洁[2](2021)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经济伦理思想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国内外学界对《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伦理批判,对生产伦理、分配伦理以及资本主义经济伦理关系的探索,此外还包括对马克思的人性论、劳动力价值的新规定、生态伦理的分析等。对已经取得的一些成果进行检视,发现存在"四个较少":关于交换伦理尤其是消费伦理思想的研究成果较少;比较研究成果较少;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最新版本为依据的研究成果较少;专业的研究者队伍较少。由此,主要进行以下几点展望:拓宽自身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空间;加强与《资本论》等马克思其他经济学文献经济伦理思想的比较研究;增加专业研究人才的培养;强调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最新版本为依据开展研究,并关注对《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交换伦理和消费伦理思想的探析。在此基础上,以期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以及伦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王贺[3](2020)在《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伦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从伦理的视角剖析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有助于全面、深刻理解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以及马克思学说的阶级立场和道德追求。马克思没有系统阐述过自己的伦理思想,马克思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批判以及关于共产主义道德只言片语的阐释当中。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正值人类交往的空间结构由分散孤立的地域交往向整体的世界交往发展。马克思在针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以及对社会各种思想的批判和继承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交往观,主张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和方法去分析、阐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深入研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分工、交换问题,吸收了康德实践理性的合理内核,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交往观和费尔巴哈的交往观,形成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交往理论。马克思的“交往”范畴涵盖了一切社会关系以及在这种社会关系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主体性、客体性、客观性、能动性以及社会历史性的特征。从交往的基本属性、交往的社会结构以及交往的范围分别可以把交往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经济交往、政治交往和文化交往;地域交往和世界交往。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出发,对在此基础上形成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的经济交往、政治交往以及文化交往中的主体异化、虚假意识、抽象道德以及强制性交往做出了深刻道德批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批判揭开了资本主义社会交往所谓自由、民主、平等的虚伪面纱,剖析了资本主义罪恶的根源,集中彰显了共产主义的伦理导向和道德目标,为人类的解放事业指明了正确道路。马克思提出了人类交往的三大历史形态理论,并通过分析生产力的变化以及交往形式、范围的变化展示了人类交往发展的一般历史过程。以交往为线索,人类社会历史形态的演进分别是“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和“自由个性”阶段。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原则,对基于不同社会形态下物质生产和交往方式而产生的伦理道德进行了深入研究。第一个阶段的交往是完全自发的,在这个阶段上,人受自然力的影响,不得不结合成团体与自然对抗,人是在狭窄的范围内活动和孤立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也是狭隘的,故而形成的交往伦理带有一定的依附性。而第二个阶段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人的社会关系也不断丰富,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们的交往活动不断扩展,所形成的伦理道德是完全物化、依附于资本的。第三个阶段中在马克思看来是人的自由个性基础上的全面发展的最高阶段,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朝着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不断展开的,因而所呈现的交往伦理是积极、自我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伦理目标,是在现实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从伦理的维度对马克思的交往理论进行理论研究集中彰显了马克思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的主体维度和伦理旨趣。马克思的交往理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交往、政治交往、文化交往的道德批判,展现了马克思独特的交往伦理观。这种观念的确立对经济伦理和政治伦理的研究提供了价值选择和道德目标。同时,在批判资本主义交往活动的过程中,马克思也指出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制度的不合理性和非正义性,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制度伦理的评价标准。在人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马克思提出“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让人与自然和解,这一理念的形成为生态伦理的研究提供了指导原则,即既符合人的目的性,又符合自然的规律性的伦理目标。人类交往向着普遍交往发展,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在世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中,人类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马克思的交往理论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提供了理论视角.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是资本扩张在当代世界历史中最突出的体现。而用来度过危机的方式依旧是通过加强对国内、发展中国家和相对落后国家劳动人民的财富掠夺来实现的,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没有变、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没有变、资本主义社会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未变、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趋势未变。即使现在资本主义国家造成的问题较以往来看更加复杂多样,但依旧改不了资本的扩张、侵略的本性,以及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世界范围内的对抗。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实现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平等、自由依旧是无产阶级劳动者最深切的祈盼。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伦理蕴含为处理和解决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思想指引。国际关系的要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核心,这一内容既道出了中国渴望和平发展思想,也摆明了中国建设美好世界的崇高理想。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的新型国际关系思想是马克思交往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彰显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伦理诉求。
刘招静[4](2020)在《贫穷、高利贷与资本:理查德·H.托尼的中世纪经济伦理研究及其新时代意义》文中认为理查德·H.托尼的中世纪经济伦理研究主要体现在其传世名着《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之中。该书关于"穷人""高利贷"与"资本"(capitale)三大问题的阐释,对于我们突破新时期欧洲中世纪经济伦理研究的跨学科尝试"瓶颈",以及在此方向上新的路径借鉴,皆有重要启示意义。托尼揭示的教会经济伦理中"关爱穷人"这一基本预设,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高利贷一再成为中世纪乃至后世社会的"问题";教会智识精英对于高利贷的解释为何以及如何与大众的理解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又如何影响了当时社会对高利贷的认知与态度;这一基本预设如何影响了经院学者对"资本"的解释。认识到该种"形塑"作用,我们对中世纪"资本"论的解读将更合乎历史语境:此时的"资本"类似于"商业资本",尚不具备现代资本的整体内涵;此时的"博爱"内涵亦与过去有别,开始正视"商业资本"的存在,不过这种正视有其前提和限度,即商业资本只能在商贸中盈利,而不能受个人的放贷取息动机驱使,成为纯粹的高利贷的工具。在中世纪,借贷资本的时代还未到来。
陈光洁[5](2020)在《《1861-1863年经学手稿》经济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从对中国经济伦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为《资本论》所写的第二部手稿,在其中蕴含有大量的经济伦理思想。从对中国经济伦理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视角看,这一手稿经济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主要表征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建构中国经济伦理学的学科体系提供基础理论;二是为建构中国经济伦理学的学科体系提供范畴体系;三是为建构中国经济伦理学的学科体系提供研究方法。
李文娟[6](2020)在《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伦理经济学是更高级的经济学,是区别于西方经济学只研究财富增长的经济学,经济学从历史形成过程看本就脱胎于伦理学,因为经济活动是有人参与的活动,经济学研究的经济规律说到底是人的社会活动规律,它是人的发展经济学。伦理经济关注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的发展问题,探讨人的伦理行为能否获得经济增殖能力和经济行为是否符合伦理原则,在经济和伦理的互相建构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本文的核心内容是研究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主要内涵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经济的发展应该是适应人类本性的发展,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关系,探索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之所以进行本论题研究,一方面是因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本身就是伦理经济学,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机和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他的经济学理论始终探究的一个问题即人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如何实现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在社会经济实践中实现人的伦理价值。因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着作中蕴藏着丰富的伦理经济思想值得挖掘,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探讨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内容的重要补充。另一方面,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继承和发展,需要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探寻理论支持。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使其面临着伦理的拷问,环境污染、资源的浪费、可持续发展问题、社会贫富分化等问题出现,过度注重经济发展的高效率,人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出现不协调甚至本末倒置的现象。本文尝试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文本和着作入手,梳理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发展的历程,阐释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挖掘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围绕这一主题,本文从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文本和马克思所关注的社会现实出发,以历史现实和理论研究为线索,提出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整体性,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研究方法、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终极伦理批判、从而实现伦理经济的应然指向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意义、国内外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介绍本文研究的整体思路。第二章,探讨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理论渊源,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主要来源,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也是在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本章主要以几位有代表性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理论进行“伦理经济”视角的分析,从中更好的对比看出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批判继承。第三章,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形成和演进历程。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是沿着两条演进线索展开的,一是马克思本人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系统研究,从开始的人道主义呐喊到政治经济学科学的伦理批判,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阶段是同步的,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是随着对政治经济学的深入研究而不断成熟并走向科学的。二是马克思所生活的19世纪的欧洲复杂的社会背景,这是马克思伦理经济形成的历史背景。从这两条线索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其实就是伦理经济学的理论,马克思从始至终都是从现实人的解放角度出发的,把他的伦理价值追求通过政治经济学理论作为批判的武器。另外从第二条线索可以看出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研究的科学方法,即历史唯物主义。第四章,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本章是重点研究部分,主要从异化劳动理论的伦理经济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伦理经济批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经济批判展开论述。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逻辑起点——异化劳动。“异化”是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哲学语言,劳动是贯穿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不能脱离马克思所面临的社会基本经济事实,这也是早期马克思转向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初衷,也是青年马克思窥见社会经济事实的窗口,马克思在早期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着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怀着对工人劳动者悲惨生活的同情,对异化劳动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提出异化劳动的根源是私有财产,而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从早期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来看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痕迹。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伦理批判。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具有超越性价值意义的就是提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从资本主义制度诞生原始积累的罪恶,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总体过程的不公平和虚伪,揭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剥削性质,并发现剩余价值是剥削的来源,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只有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彻底改变这样的局面。马克思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建立在社会生产关系变革的基础上,结束阶级的对立,实现人的解放、社会解放、政治解放的统一。第五章,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应然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至始至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贯穿着一条主线即“人的解放”,从马克思早期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以人道主义关怀对工人的同情,到后来揭开资本主义社会剥削本质即剩余价值的发现,马克思把自己对“现实人”状况的不满付诸于深入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最终发现资本主义的秘密,找到了实现“人的解放”的现实道路,那就是实现共产主义,但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的发展的目标,共产主义仅仅意味着人类史的开启,共产主义是人的解放、政治解放和社会解放的统一体,无论是政治解放还是社会解放其核心是实现人的解放,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六章,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研究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最现实的意义就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习近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马克思伦理经济一脉相承,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必然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理论指导和价值指引,围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思想、坚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价值观、充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观。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无论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发展方面都有着现实的意义。
粟桂芳[7](2020)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经济伦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作为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准备性”手稿,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也是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演进的重要节点。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在《大纲》中确立了经济学批判的伦理路径,较为成熟地将唯物史观运用到经济学批判中。二是站在劳动的立场上揭露资本生产的秘密。马克思在《大纲》中的经济伦理思想是在批判货币权力、资本剥削,以及追求劳动主体的价值实现中展开的。马克思指出资产者将真实的生产关系笼罩在货币关系之下,造成了货币对社会关系的物化,对价值认同的颠倒,对自由个性的消弭。货币成为目的,成为普遍追求的社会权利,成为生产的起点和终点,循环往复。由此,货币发展为资本。而资本剥削的第一步是通过劳动力成为商品后实现的,资产者与无产者之间平等的面纱下暗藏的却是事实的不平等。资本生产中暗含着贪婪的目的,资产者无偿占有剩余劳动以寻求资本积累壮大自身。在对经济现象的批判过程中,马克思明晰了劳动和劳动者的价值,但在现实中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却遭到了压抑和颠倒,只有赋予劳动者的生产活动以道德意义,即充分认识劳动者是价值创造的真正主体,同时也是价值评判的真正主体,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凸显。马克思在肯定劳动价值的基础上积极寻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在新时代,充分理解和落实《大纲》中的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不仅能够为我国经济伦理思想发展提供理论指导,而且能够为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现实指引。
袁家三[8](2020)在《企业社会资本的伦理内涵及培育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社会资本理论以其丰富的内涵及强大的解释力,受到了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诸多学科的热切关注。企业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形态,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同样也受到学者和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作为研究经济主体特别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的学科,企业伦理学同样也不能回避对企业社会资本的探讨。这样,遵循从理论到实践的脉络,以企业伦理为起点,全面揭示企业社会资本的伦理内涵等深层特性,并以此为基础,对其培育机制的构建展开研究,就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同时,这一问题也是从企业层面,对社会资本理论的重要议题之一“怎样促成社会资本的形成?”所进行的探索。讨论企业社会资本,必须先确定一个前提,这就是人的社会性以及企业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同时,企业作为经济行为的主体,在具有经济性的同时,与利益相关方之间必然发生社会化联系,因而也具有社会性。作为个体的人及作为法人的企业所具有的社会性,都包含有道德关系,具备特定的伦理内涵。因此,从企业伦理视角,运用文献分析与归纳法、案例研究法、对比与借鉴法、移植拓展广泛吸纳跨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开展企业社会资本伦理蕴涵及其培育机制的研究,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以企业伦理为起点,就是着眼于企业社会资本所必需的价值前提和伦理纽带,将伦理学研究成果运用到企业社会资本研究中,尤其是运用五种基本的伦理学理论,即德性论、功利主义、非后果论、综合社会契约论和关怀伦理的分析方法,来对企业社会资本进行探讨。而在培育机制建构方面,既要讨论伦理方面的机制,也要探讨非伦理方面的机制,如此才能建构企业社会资本的整个培育机制。从伦理角度来看,企业伦理是企业的道德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而构成企业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企业社会资本是指企业在其存续期间建立起的可以从中获取企业运营所需要资源的内外部社会化联系,以及蕴含在这些社会联系中为企业各项活动提供支持的共同理念、价值和规范。企业社会资本可以被划分为内部社会资本和外部社会资本两个维度,以及以员工为主体的个人社会资本和以企业为主体的法人社会资本两个层次。同时,按照其构成要素不同也可以划分为结构性社会资本和认知性社会资本两种类型。通过回顾社会资本理论的演变过程,并从伦理的角度来解析企业社会资本,对比企业三种主要资本,即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人的关系,人们可以发现,物质资本联结人的自然性,人力资本体现人的实践性,而社会资本基于人的社会性。企业社会资本中,结构性社会资本存在着与利益关系并存的道德关系和与经济权利并行的道德权利;认知性社会资本具有信任、合作、共享、共同追求和职业精神等伦理内涵。这些构成企业社会资本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意蕴,并使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产生三个方面的伦理作用,即协调义利冲突、平衡公平与效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企业社会资本的特性体现为概念集合性、易流失性和可能产生负外部性等;企业社会资本发挥作用建立在拥有企业家及其基本社会关系,并以此为起点形成企业内外部合作关系的前提上;其作用机理则表现为企业社会资本通过整合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减少交易成本、促进企业创新活动等途径,实现其资本作用。从实践角度看,社会资本在企业现实运营中的培育实践面临一定的困境,主要包括对企业社会资本概念及其伦理特质认识不足,企业社会资本投入的驱动力不足,企业社会资本缺少保障和调节体系等。而当前企业文化与公共关系管理的发展,为企业社会资本的培育提供了良好机遇。在充分考虑企业社会资本的道德前提、伦理内蕴以及现实困境的基础上,企业社会资本的培育机制宜从如下方面进行建构:首先,伦理方面,社会资本的培育要建构包括将伦理考量嵌入企业决策过程、明确基本道德责任标准、确立伦理决策流程、提升企业伦理决策能力等在内的企业伦理决策机制和职业伦理驱动机制,形成正确的伦理导向,这是积极社会资本构成的基础;其二,非伦理方面,要建构包括经济绩效驱动、社会心理驱动的动力机制,这是企业社会资本培育的核心机制;建构包括机构人员保障、激励约束保障和时空环境保障的保障机制;建构包括教育调节、社会参与度调节和规章制度调节的外部调节机制。上述建构的企业社会资本培育机制体系,是以理论逻辑和实践经验为基础,还需要要进一步对其可行性和实践性进行验证。扎根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成熟工具,利用该工具可演绎企业社会资本培育体系的必要性及其建构的可能性。通过应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验证了企业社会资本培育体系的构建是企业绩效的必然需求;企业社会资本培育体系由伦理决策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和外部调节机制构成,四种机制功能互相补充,可以构成了完整的企业社会资本培育体系。在上述四种机制下构建的企业社会资本培育体系有利于企业绩效增长的同时,还在促进企业与环境融合、企业员工全面发展、协调企业义利关系方面,发挥突出的伦理作用。企业社会资本作为新兴的重要概念,近年理论研究成果较多,但真正纳入企业实践的较少,因此有必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全面深入认识这种新的资本形态,探索其培育的有效机制,为企业社会资本更好地进入企业实践,为企业提高竞争力作出更大的努力。
高耀芳[9](2020)在《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劳动伦理思想研究》文中认为《资本论》及其手稿给予人类思想史的伟大贡献,不仅在于马克思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所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和发展规律,指出了人的解放的历史前景,而且在于马克思对被当时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维护者所宣扬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千年王国”的偏见,通过缜密的科学分析和大量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和占有,客观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在自由平等的外表下,对工人阶级残酷剥削压迫的事实。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证明了,资产阶级只不过是用新的剥削形式和方法取代了旧的,人类解放的任务任重而道远,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和工人阶级的抗争必将为新的社会生产关系奠定基础。如今,在我们研究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时,除了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规律之外,通过当年马克思着作所揭露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制度弊端,特别是劳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以资为本,以人为手段的不道德、非伦理的生产关系或劳资关系的实质,从而研究和挖掘马克思珍贵的劳动伦理思想,对于深刻把握马克思的人的解放学说,深刻认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积极扬弃资本逻辑,努力调整劳动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学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马克思没有伦理思想,甚至马克思反对将“伦理”和“道德”纳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过程中;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以其劳动伦理思想作为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点。事实上,研读《资本论》及其手稿,我们会发现,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对资本主义的制度批判,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道德和劳动伦理的现实矛盾的分析,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悖论及其产生的机制,如资本的快速增殖和扩张与劳动者社会地位和尊严的逆向生长,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界限以及阈值,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不合价值性的分析进而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规律性。打破了资本主义社会所谓“千年王国”的神话。从思想史角度认识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确立、发展和历史贡献,我们看到,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思想中,亚当·斯密首次使得劳动具有了主体本质,将其提升为政治经济学关注的对象,对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具有一定影响。大卫·李嘉图将劳动视为社会规定的人的活动,但却是一种“消极”的社会行为。约翰·穆勒在两者的基础上,强调劳动活动中人的主动性,并对劳动伦理的后续分配正义问题进行阐述。空想社会主义学家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跨越”了劳动的历史性,提出一套完整的理想劳动者假设,为马克思探寻劳动伦理的终极旨归提供了启示。黑格尔是第一个将劳动置于伦理学视角中考察的思想家,从劳动内在否定性出发发现了劳动的现实性和持续性,从社会历史视域出发找到人的本质和劳动的内在关联。由是,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史的基础上形成了《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劳动伦理思想的方法和观点,即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以现实的、实践的、辩证的、历史的视野,站在劳动人民立场和劳动解放高度,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考察中形成了其深刻而珍贵的劳动伦理思想。基于马克思唯物史观关于合规律性与合价值性统一、客体向度与主体向度统一的鲜明科学视角,马克思对《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积累理论批判的过程也就是其劳动伦理思想的展开过程。劳动价值理论使得马克思的伦理重心立足于劳动,从劳动发展史理解人类发展史,从劳动者的立场出发研究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对商品交换价值的极端推崇和对资本增殖的狂热追逐造成的对劳动者奴役状态的揭露和批判中彰显出了其劳动伦理思想。从劳动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工作日抗争、分工与协作的强制性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中造成劳动者生存界限的无限延伸,导致的劳资关系对立的局面,以及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原始积累及其所导致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分离、资本扩张与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矛盾所导致的经济危机、社会两极分化恶果分析中,促使马克思的劳动伦理思想得以扩展和丰富。可见,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深厚的理论载体。研究《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劳动伦理思想,并不仅旨于构建一种合乎价值性和规律性的劳动规范和劳动原则,而在于从根本上辨析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道德界限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元伦理学”批判基点,在一切“批判”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劳动伦理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商品货币经济仍需大力发展,资本逻辑在扬弃的前提下仍然发挥着作用,探索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劳动伦理思想的革命性贡献,利于我们回应当代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伦理思想的现实要求,从而进一步彰显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劳动伦理思想引领人类实现劳动自由自觉发展的现实解释力。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及其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新时代奋斗的历史征程中,继承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伦理思想,努力将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与劳动者对美好生活向往和劳动者尊严的保护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并为构建人类劳动道德共同体做出贡献。
张井震[10](2019)在《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以《资本论》为文本依据》文中指出经济伦理思想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资本论》中经济伦理思想的探讨是研究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一条理想途径。本论文主要立足于《资本论》文本来对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进行深入研究。首先系统梳理了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轨迹,而后结合其具体理论,探讨了德国古典哲学、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对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形成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对《资本论》中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深入分析,重点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中存在的经济伦理问题,同时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展开了彻底地批判。研究《资本论》中的经济伦理思想对于当前中国社会来说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它不仅有利于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的诸多现实问题。本论文的研究重点在于梳理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发展脉络,通过深入挖掘《资本论》中蕴含的经济伦理思想揭示出资本主义伦理关系的本质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伦理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二、浅析《资本论》的经济伦理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资本论》的经济伦理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研究时期划分 |
1.萌芽期:研究方向的涉及和理论基础的打造(1978—1991) |
2.发展期:学科奠基和专着出版(1992—2001) |
3.繁荣期:成果纷呈和体系完善(2002—至今) |
二、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议题 |
1.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核心的经济伦理思想 |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原则与道德规范 |
3.公平与效率 |
4.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关系 |
(2)《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经济伦理思想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一)关于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伦理批判研究 |
(二)关于生产伦理的研究 |
(三)关于分配伦理的研究 |
(四)关于资本主义经济伦理关系的研究 |
(五)关于《手稿》的其他伦理思想研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与展望 |
(3)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马克思交往理论伦理研究的缘起 |
1.2 马克思交往理论伦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马克思交往理论伦理研究的目的 |
1.2.2 马克思交往理论伦理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3 马克思交往理论伦理研究的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马克思交往理论伦理研究的现状分析 |
1.3.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3.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4 马克思交往理论伦理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1.4.1 马克思交往理论伦理研究的思路 |
1.4.2 马克思交往理论伦理研究的方法 |
1.5 马克思交往理论伦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5.1 马克思交往理论伦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马克思交往理论伦理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
2.1 马克思交往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
2.1.1 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
2.1.2 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凸显 |
2.1.3 近代工人运动的发展 |
2.2 马克思交往理论形成的理论来源 |
2.2.1 亚当·斯密的交换以及分工理论 |
2.2.2 康德的实践理性基础 |
2.2.3 黑格尔的交往观 |
2.2.4 费尔巴哈的交往观 |
第三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哲学基础 |
3.1 马克思的“交往”范畴 |
3.1.1 交往概念的界定 |
3.1.2 交往形式的划分 |
3.1.3 交往的特征 |
3.1.4 对唯物史观形成的作用 |
3.2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人性论基础 |
3.2.1 交往的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 |
3.2.2 交往表征着人的社会本质 |
3.2.3 交往自由是类本质的应然规定 |
3.2.4 “交往异化”的道德判断 |
3.3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实践论基础 |
3.3.1 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解 |
3.3.2 基于在实践基础上的交往 |
3.3.3 唯物史观视域下交往的功能 |
3.4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价值论基础 |
3.4.1 劳动价值论基础 |
3.4.2 “两个和解”的伦理诉求 |
3.4.3 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道德理想 |
3.4.4 坚持经济尺度与伦理尺度相统一 |
第四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伦理意蕴:基于历史发展向度 |
4.1 “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的交往伦理 |
4.1.1 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人的依赖性”交往 |
4.1.2 “人的依赖性”阶段中的伦理主体分析 |
4.1.3 基于“人的依赖关系”的交往伦理 |
4.2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的交往伦理 |
4.2.1 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物的依赖性”交往 |
4.2.2 世界交往的价值分析 |
4.2.3 基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交往伦理 |
4.3 “自由个性”阶段的交往伦理 |
4.3.1 实现“自由个性”的现实条件 |
4.3.2 马克思理想的交往形式——真正的共同体 |
4.3.3 基于“自由个性”的交往伦理 |
第五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伦理意蕴:基于社会结构向度 |
5.1 马克思的经济交往伦理思想 |
5.1.1 对资本主义经济交往中伦理主体异化的批判 |
5.1.2 对资本主义拜物教的批判 |
5.1.3 对资本主义经济交往中虚假性自由与平等的批判 |
5.2 马克思的政治交往伦理思想 |
5.2.1 马克思政治交往伦理的主体承载 |
5.2.2 对资本主义政治关系的批判 |
5.2.3 马克思政治理想的道德内涵 |
5.3 马克思的文化交往伦理思想 |
5.3.1 文化交往同经济交往、政治交往的关系 |
5.3.2 对资本主义形成的世界性文化交往的价值分析 |
5.3.3 对资本主义文化交往的批判 |
第六章 马克思交往伦理思想的贡献 |
6.1 马克思交往伦理思想的理论贡献 |
6.1.1 对哈贝马斯交往伦理思想的影响 |
6.1.2 对经济伦理、政治伦理、生态伦理研究的意义 |
6.1.3 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贡献 |
6.2 马克思交往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
6.2.1 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适用性 |
6.2.2 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价值选择 |
6.2.3 为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价值指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4)贫穷、高利贷与资本:理查德·H.托尼的中世纪经济伦理研究及其新时代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为“穷人”而设:托尼对教会经济伦理之基本预设的理解 |
二 “高利贷”的名与实:托尼的解释及其启示 |
三 当“穷人”遇上“资本”:托尼视角与中世纪“资本”论的重释 |
结 语 |
(5)《1861-1863年经学手稿》经济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从对中国经济伦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为建构中国经济伦理学的学科体系提供基础理论 |
二、为建构中国经济伦理学的学科体系提供范畴体系 |
三、为建构中国经济伦理学的学科体系提供研究方法 |
(6)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章 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理论渊源 |
2.1 亚当·斯密的的伦理经济思想 |
2.1.1 自由:经济的基本德性 |
2.1.2 个人自利与社会互利的统一 |
2.1.3 正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伦理 |
2.2 马尔萨斯的伦理经济思想 |
2.2.1 人口增长是社会贫困的根源 |
2.2.2 控制人口增长是合乎伦理的选择 |
2.2.3 反对济贫法,以贫限殖 |
2.3 大卫·李嘉图的伦理经济思想 |
2.3.1 利益至上的自由放任 |
2.3.2 肯定“劳动创造价值” |
2.3.3 分配基础上的阶级利益对立 |
2.4 西斯蒙第的伦理经济思想 |
2.4.1 关注财富和人的关系 |
2.4.2 关注大多数人的利益 |
2.4.3 建立平均私有的社会 |
第3章 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形成与演进历程 |
3.1 伦理经济的基本界定 |
3.1.1 伦理经济与经济伦理 |
3.1.2 伦理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
3.1.3 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特点 |
3.2 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
3.2.1 19 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现实 |
3.2.2 家庭环境的影响 |
3.2.3 学习经历及其影响 |
3.3 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演进历程 |
3.3.1 1843 年—1845 年:对社会经济事实的道德批判 |
3.3.2 1845 年—1863 年:唯物史观基础上伦理经济批判 |
3.3.3 1863 年—1883 年:《资本论》对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彻底批判 |
3.4 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3.4.1 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整体性 |
3.4.2 从道德批判向科学理论批判的转变 |
3.4.3 价值理想与历史唯物主义相融合 |
第4章 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
4.1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理论的伦理经济批判 |
4.1.1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产生的背景 |
4.1.2 异化劳动和人的异化:劳动者主体性的消失 |
4.1.3 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揭示异化劳动的根源 |
4.1.4 异化劳动理论伦理批判的价值诉求 |
4.2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伦理经济批判 |
4.2.1 揭露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剥削性 |
4.2.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总体过程:揭露资本主义自由平等的虚伪性 |
4.2.3 资本主义制度是人剥削人的异化制度 |
4.2.4 共产主义对资本主义的伦理超越 |
4.3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经济批判 |
4.3.1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诠释 |
4.3.2 马克思关于市场经济的认识 |
4.3.3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审视 |
4.3.4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市场经济发展向度的判断 |
第5章 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应然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5.1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认识 |
5.1.1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认识的理论基础 |
5.1.2 马克思关于人的认识维度 |
5.1.3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涵 |
5.2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认识过程 |
5.2.1 脱胎于人本主义对人的认识 |
5.2.2 基于唯物史观的“现实的个人”的认识 |
5.2.3 历史发展条件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认识 |
5.3 马克思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伦理经济建构 |
5.3.1 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物质条件 |
5.3.2 劳动自由全面发展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 |
5.3.3 高度发展的生产关系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
5.3.4 人的解放、社会解放和劳动解放的统一 |
第6章 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 |
6.1 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理论指导 |
6.1.1 “发展为了人民”的基本立场 |
6.1.2 “发展依靠人民”的历史主体性地位 |
6.1.3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目标 |
6.2 坚定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理论和实践自信 |
6.2.1 坚定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市场经济建设的保障 |
6.2.2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是促进社会主义更大发展的手段 |
6.2.3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价值观 |
6.3 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发展观 |
6.3.1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
6.3.2 经济发展、生态发展、人的发展和谐共进 |
6.3.3 构建全球生态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经济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大纲》中经济伦理思想的形成背景和演进脉络 |
第一节 《大纲》创作的时代背景 |
一、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 |
二、无产阶级革命的预期 |
第二节 《大纲》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溯源 |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经济伦理思想 |
二、德国古典哲学家的伦理思想 |
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经济伦理思想 |
第三节 《大纲》的伦理品格揭橥 |
第四节 《大纲》之前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演进脉络 |
一、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对马克思的影响 |
二、对国民经济学家经济伦理思想的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三、把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奠定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德意志意识形态》 |
第二章 《大纲》中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货币权力的伦理透视 |
一、货币对社会关系的物化 |
二、货币对价值认同的颠倒 |
三、货币对自由个性的消弭 |
第二节 资本剥削的伦理批判 |
一、资本生产中的雇佣关系 |
二、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 |
三、资本积累的道德评价 |
第三节 劳动主体的价值实现 |
一、劳动的价值揭示 |
二、肯定劳动主体的价值 |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三章 《大纲》中经济伦理思想的后续发展和当代启示 |
第一节 《大纲》中经济伦理思想的历史定位 |
一、确立了经济学批判的伦理思路 |
二、确立了劳动的伦理批判立场 |
第二节 《大纲》中经济伦理思想的后续发展 |
一、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发展 |
二、在《资本论》中的发展 |
第三节 《大纲》中经济伦理思想的当代启示 |
一、理论启示:聚焦经济伦理研究 |
二、现实启示:加强经济发展的价值导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企业社会资本的伦理内涵及培育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目标 |
四、研究路线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重要概念界定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从资本到社会资本的理论演进 |
二、企业社会资本研究的主要方向及成果 |
三、企业伦理研究及其对社会资本的观照 |
四、文献综述小结:研究空白或不足 |
第二节 分析企业社会资本的伦理学基本理论 |
一、引入伦理视角分析企业社会资本何以可能与必要? |
二、分析企业社会资本的代表性伦理学说 |
三、企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资本的关系 |
第三节 重要概念界定 |
一、企业社会资本:企业内外社会联系与共同价值规范 |
二、企业社会资本的两个维度与层次 |
三、企业社会资本的两种类型 |
四、“培育”及其主体、对象和相关方 |
第四节 扎根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 |
第二章 企业社会资本的伦理内涵解析 |
第一节 企业三种主要资本与人的关系 |
一、物质资本源于人对物的自然依赖 |
二、人力资本体现人的实践能力 |
三、社会资本基于人的社会互动 |
第二节 企业结构性社会资本的伦理内涵 |
一、企业利益相关者与结构性社会资本 |
二、企业结构性社会资本的道德认同基础 |
第三节 企业认知性社会资本的伦理内涵 |
一、信任: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 |
二、合作:社会资本的理性特质 |
三、共享:社会资本的活力源泉 |
四、共同追求:社会资本的精神动力 |
五、职业精神:社会资本的价值典范 |
第四节 企业社会资本的伦理作用 |
一、企业面临的主要伦理问题 |
二、社会资本对企业义利冲突的协调作用 |
三、社会资本对企业公平与效率的平衡作用 |
四、社会资本对企业员工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
第三章 企业社会资本的特性与作用机理 |
第一节 企业社会资本的特性 |
一、企业社会资本构成的复合性 |
二、企业社会资本的易流失性 |
三、社会资本可能产生负外部性 |
第二节 企业社会资本的作用机理 |
一、企业社会资本作用的前提 |
二、企业社会资本作用的途径 |
第四章 企业社会资本培育的现状与机制建构 |
第一节 企业社会资本培育现状:困境与机遇 |
一、对企业社会资本概念及其伦理特质认识不足 |
二、企业社会资本培育投入驱动力不足 |
三、企业社会资本培育缺少保障和调节体系 |
四、机遇:企业文化与公共关系管理的发展 |
五、困境的应对与机遇的把握 |
第二节 企业社会资本培育的伦理决策机制 |
一、将伦理考量嵌入企业决策过程 |
二、明确基本道德责任标准 |
三、建立企业伦理决策流程 |
四、提升企业伦理决策能力 |
第三节 企业社会资本培育的动力机制 |
一、经济绩效驱动 |
二、职业伦理驱动 |
三、社会心理驱动 |
第四节 企业社会资本培育保障机制 |
一、机构人员保障 |
二、激励约束保障 |
三、时空环境保障 |
第五节 企业社会资本培育的外部调节机制 |
一、教育体系对企业社会资本的调节 |
二、社会参与对企业社会资本的调节 |
三、规范建设对企业社会资本的调节 |
第五章 基于“扎根理论”对企业社会资本培育机制的验证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样本选取 |
三、数据收集与整理 |
第二节 三级编码与分析 |
一、开放式编码分析 |
二、主轴式编码分析 |
三、选择式编码与结论构建 |
第三节 扎根演绎结果的验证分析 |
分析小结 |
结语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
二、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一 企业管理人员对“社会资本”认知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企业社会资本通用访谈提纲 |
附录三 企业社会资本培育专项访谈提纲 |
附录四 通用企业社会资本研究调查问卷 |
致谢 |
(9)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劳动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节 研究选题意义 |
一、研究选题的缘起 |
二、研究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一、“劳动立场”创新 |
二、理论研究视角创新 |
三、理论主线创新 |
四、文本和现实的视域融合创新 |
第五节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一、从《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梳理劳动伦理与道德批判思想 |
二、从资本逻辑的制约中探究道德对资本的限制 |
三、从历史演进的向度解析劳动伦理的内在蕴含 |
四、从实践的维度挖掘劳动伦理及劳资关系思想的现实启示 |
第六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第一章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劳动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一节 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和价值的真正结合 |
一、亚当·斯密:劳动创造财富 |
二、大卫·李嘉图:劳动是社会规定的人的活动 |
三、约翰·穆勒:劳动的福利原则 |
第二节 空想社会主义:理想劳动者假设 |
一、圣西门:神的道德原则引领 |
二、傅立叶:协作制度设计方案 |
三、欧文:劳动共同体的试验 |
第三节 黑格尔的劳动哲学思想 |
一、劳动是人自觉的理性活动 |
二、社会性是劳动的本质属性 |
三、市民社会中的劳动者贫困 |
第二章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劳动伦理思想的马克思话语追溯 |
第一节 劳动伦理的概念定位 |
一、“劳动”的概念分析及道德蕴含 |
二、“劳动力”的概念分析及伦理蕴含 |
三、“劳动伦理”的概念蕴含 |
四、劳动伦理生成的逻辑架构 |
第二节 劳动伦理思想的原初话语追溯 |
一、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文本溯源 |
二、马克思的“劳动的立场” |
第三节 劳动伦理思想的理论坐标 |
一、理论定位:一本“大写的劳动伦理” |
二、隐性线索:人的存在方式批判 |
三、双重维度:事实指向性与价值规范性 |
四、逻辑走向:劳动与资本的对立统一 |
第四节 劳动伦理思想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道德”、“伦理”与美德 |
二、“资本”、“资本逻辑”与“资本拜物教” |
三、“道德资本化”与“资本道德化” |
四、“劳动资本化”与“资本劳动化” |
第三章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劳动伦理思想的逻辑理路 |
第一节 商品·货币·资本·证券:劳动伦理思想批判奠基 |
一、商品到商品拜物教:劳动的“一般化” |
二、货币到货币拜物教:劳动的“社会化” |
三、资本到资本拜物教:劳动的“抽象化” |
四、证券到符号拜物教:劳动的“虚拟化” |
第二节 剩余价值论:劳动伦理思想批判的核心 |
一、劳动价值论:伦理重心由“资本”转向“劳动” |
二、工作日抗争:剩余价值获取的双重界限 |
三、分工与协作:资本控制和主导劳动主体 |
四、机器的应用:两大阶级矛盾激化 |
第三节 资本积累:劳动伦理思想的分析空间 |
一、资本的“原罪”:资本对劳动和生产资料的剥夺 |
二、所有权的悖论:劳动伦理制度化批判内核 |
三、资本规模扩张:资本主义抽象劳资关系的形成 |
四、资本垄断峰值:劳动关系被金融绑架 |
第四章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劳动伦理思想内涵 |
第一节 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前置性问题 |
一、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 |
二、分工与协作的强制型 |
三、扩大再生产增加了劳动道德的可能性 |
第二节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劳动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个人所有制的组织形式 |
二、社会协作的劳动伦理方式 |
三、工人主导的劳动伦理原则 |
第三节 劳动伦理思想的基本属性 |
一、劳动伦理的历史性 |
二、劳动伦理的社会性 |
三、劳动伦理的阶级性 |
四、劳动伦理的主体性 |
五、劳动伦理的受制性 |
六、劳动伦理的发展性 |
第四节 劳动伦理思想的核心命题:资本主义劳资关系 |
一、两种生产力的耦合构筑伦理基点 |
二、法权与伦理的张力形成阐释空间 |
三、分配关系掩盖了其的实证性用法 |
第五章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劳动伦理思想的现代转向 |
第一节 劳动伦理思想现代转向之维 |
一、感性的活动是现代转向的变革机理 |
二、劳动时空的解放是现代转向的桥梁 |
三、“人之为人”的劳动现代转向梯次 |
第二节 剖析劳动伦理思想现代转向脉络 |
一、信用体系在劳动活动中的道德审视 |
二、知识劳动指涉伦理价值的理性求证 |
三、诚实劳动视域下劳动教育伦理诉求 |
第六章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劳动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一节 劳动伦理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当代映证 |
一、劳动道德在社会主义中国的现实状态 |
二、劳动伦理推进了我国工会组织的发展进程 |
第二节 劳动伦理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
一、双重和谐关系是社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特质 |
二、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平等是和谐劳动关系的要求 |
三、企业家精神是实现我国企业创新发展基本条件 |
四、注重企业道德是构建我国劳动伦理的现实任务 |
第三节 劳动伦理思想与我国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
一、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是构建我国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要求 |
二、坚持基本分配制度是构建我国和谐劳动关系的时代底色 |
三、完善劳动法律关系是构建我国和谐劳动关系的制度保障 |
四、共享发展理念是推进我国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精神导向 |
第四节 实现劳动不断解放的现实道路指向 |
一、数字劳动是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新常态” |
二、制度正义是实现劳动伦理的文化指引 |
三、人的自由自觉构成劳动伦理的至善之境 |
四、人类劳动道德共同体构建是客观历史的必然 |
五、劳动神圣与社会主义的根本伦理追求 |
参考文献 |
1.着作类 |
2.期刊类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以《资本论》为文本依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本解读法 |
1.3.2 文献查阅法 |
1.3.3 跨学科研究法 |
1.3.4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论文创新点 |
1.4.2 论文不足之处 |
第2章 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理论渊源 |
2.1 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形成的轨迹 |
2.1.1 前期:人本主义的价值反思 |
2.1.2 中期:经济学语境的伦理透视 |
2.1.3 后期:整合视角下的综合分析方法运用 |
2.2 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 |
2.2.1 关于经济与伦理的关系 |
2.2.2 关于人的主体性分析 |
2.2.3 人本主义和异化思想的基调 |
2.3 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影响 |
2.3.1 “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关系 |
2.3.2 劳动价值论的演进 |
2.3.3 福利主义经济观的辐射 |
2.4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 |
2.4.1 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 |
2.4.2 对未来社会的社会主义设想 |
第3章 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具体内容 |
3.1 生产环节经济伦理问题的透析 |
3.1.1 生产动机的逐利性 |
3.1.2 雇佣劳动的生产伦理 |
3.1.3 生产过程的不可持续性 |
3.2 交换环节经济伦理问题的解读 |
3.2.1 劳动力买卖对人的肯定和否定 |
3.2.2 货币价值尺度的片面性 |
3.2.3 交换中的商品拜物教问题 |
3.3 分配环节经济伦理问题的阐释 |
3.3.1 分配的必要性 |
3.3.2 “公平”外衣下的工资 |
3.3.3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
3.4 消费环节经济伦理问题的领悟 |
3.4.1 生产性消费的本质 |
3.4.2 资本家与工人生活性消费的区别 |
3.4.3 消费与资本增殖 |
第4章 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
4.1 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价值 |
4.1.1 深化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研究 |
4.1.2 从经济伦理的视角丰富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 |
4.1.3 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规范的建立 |
4.2 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实践价值 |
4.2.1 明确生产目的,提高对劳动者的人文关怀 |
4.2.2 抵制拜金主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4.2.3 倡导公平正义,约束市场主体的失范行为 |
4.2.4 摒弃异化消费,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浅析《资本论》的经济伦理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研究[J]. 方宁,江勇.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1(05)
- [2]《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经济伦理思想研究综述[J]. 陈光洁. 怀化学院学报, 2021(03)
- [3]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伦理研究[D]. 王贺. 河北大学, 2020(03)
- [4]贫穷、高利贷与资本:理查德·H.托尼的中世纪经济伦理研究及其新时代意义[J]. 刘招静. 史林, 2020(05)
- [5]《1861-1863年经学手稿》经济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从对中国经济伦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看[J]. 陈光洁.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07)
- [6]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研究[D]. 李文娟. 吉林大学, 2020(08)
- [7]《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经济伦理思想研究[D]. 粟桂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企业社会资本的伦理内涵及培育机制研究[D]. 袁家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9]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劳动伦理思想研究[D]. 高耀芳. 兰州大学, 2020(01)
- [10]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以《资本论》为文本依据[D]. 张井震.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资本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