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毛丽佳[1](2019)在《空间关联视阈下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为研究地域,以空间关联视角对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具体而言,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厘清和界定跨省界地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相关概念,并对经济区和行政区关系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以民族学、经济学、管理学、经济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进一步地,本论文的研究以断裂点模型为研究工具,并对其参数应用进行拓展,从而进一步探究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县域间的经济空间联系关系,由此计算出重庆市黔江区的综合得分最高,有发展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潜力;进而对跨省界两两相邻的县域进行空间联系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探究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空间联系。同时,本论文以空间关联视角,对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在中药材、茶叶、畜牧养殖、矿产、旅游等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空间关联性,但依然存在现代农业发展较为滞后、地理标志产品区域特色不明显、缺乏优势产业带、缺乏跨省界旅游文化产业合作、缺乏中心城市辐射和缺乏地方政府间协调机制等问题。本文基于空间关联视角,以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筛选原则为基础,对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资源禀赋进行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区位熵对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进行实证分析,计算得出第一、二、三产业和工业的优势分布县域,再运用主成分分析模型对第一、二、三产业和工业进行综合得分排序,进而基本确定蔬菜、茶叶、烤烟、中药材、畜牧养殖、清洁能源、矿产升级转型、加工业、医药化工业和旅游业可以作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对象。综上所述,本论文以空间关联为视角,针对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提出了特色自然资源发展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协同创新开发模式和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模式。由此,进一步地提出了促进武陵山区跨省界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六条对策建议,对武陵山片区跨省界区域特色产业的协调发展具有较好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王高建,闫玉厚,樊毅[2](2013)在《陕西镇安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文中认为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经营形式的突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镇安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镇安县情提出了相应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林胜华[3](2011)在《低碳视角下的金华农产品战略竞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以食为天”,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重视“吃”和“吃”在日常生活与历史传统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一种妥贴而形象的表达。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资源问题,食品不安全因素几乎殃及人们饮食生活所必需的所有主副食品,唤起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心和思考,出现了“民以何食为天”的疑问。今天,低碳浪潮已经席卷全球,低碳饮食成为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迎合全球性绿色消费潮流的客观要求,也是带动农业规范化生产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手段,而此农产品成为“低碳”食物的主流。农产品若要进入消费领域,占领一定市场并具有一定竞争力,第一位的就是安全问题。食品安全是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竞争加剧下,增强农业和农产品竞争力,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而受到广泛关注,世界各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承诺的基础上将对食品生产领域采取实质性行动。未来农产品的竞争是在低碳经济模式下低成本的、高质量的、对环境友好的生态化、绿色化的进一步发展,以此作为产业调整及刺激经济的重要支撑点。对于金华来说,金华农产品产业如何透视现状、参与竞争、锚定未来、科学规划、战略前瞻,寻求技术突破、产业创新、经济发展,并探索低碳农产品发展的模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是当前亟待探究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在对大量的数据、资料、调查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以低碳饮食为切入点,从低碳与农产品战略竞争协调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及原因出发,审视国际上一些典型国家在农产品战略竞争上的经验与做法,解读国内农产品竞争的做法与市场前景。进而从农产品区域化生产布局初步形成、市场营销体系进一步完善、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等方面论述了金华农产品战略竞争的现实基础,对金华农产品战略竞争的条件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生活水平的提高、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特色的市场优势,为金华农产品战略竞争创造了市场空间、提供了持久动力、架构了广阔平台。当前金华农产品战略竞争面对新的国际环境和发展机遇,亟需加快“绿色”化进程,以此探析了金华农产品战略竞争诸如经营体制不健全不配套、营销策略不完善不科学等的影响因素。从金华十二五规划、浙中城市群崛起、农业模式低碳化等方面探讨了金华农产品战略竞争的发展态势,并提出了金华农产品战略竞争的发展思路及应对措施。
方勇[4](2006)在《永康市芋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芋艿产业是永康市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发展芋艿产业已成为永康市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而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技术壁垒对芋艿国际贸易的阻碍日益突出,永康芋艿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的矛盾日益加剧,发展芋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和产业化已成为亟待解决问题。 论文在综合论述了国内外芋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上,研究和分析永康市芋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发展和经济效益及产业化发展的现实情况,指出制约永康市芋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1)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直接影响了农业新技术推广;(2) 芋艿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无公害芋艿生产总体规模小;(3) 芋艿供销市场的建设滞后;(4) 芋艿订单农业还没有起步;(5) 芋无公害生产技术不够完善,仍亟待深入研究;(5) 芋艿加工能力弱,产业链不长;(6)营销组织化程度低,利益联结松散,经营总体水平处在初级阶段;(7)、政府宏观控制不强,政策到位难;(8) 质量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和宣传未全面深入,仅处于示范基地建设阶段,直接导致芋艿优质优价市场机制建立。 论文针对永康市芋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永康市芋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和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措施:(1) 广泛宣传,营造“芋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和消费”社会氛围;(2) 建立芋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推广服务体系,推进产业化发展;(3) 增加投入,加强芋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4) 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体系,形成市场监督检测机制;(5) 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6)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培育“绿色市场”,实现“优质优价”;(7) 大力发展芋艿加工企业,提高芋艿产品附加值;(8) 加强农业环境综合治理,创造优良的产地环境;(9) 进一步完善芋艿的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实用技术,推动无公害芋艿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何美仙[5](2005)在《浙江省金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 ——政策、管理、市场和技术体系的建立、实施与成效分析》文中认为农产品安全问题是我国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已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农业的发展。 浙江省金华市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金华市农产品安全工程在2002年6月5日国际环境日正式启动。三年来构建了安全农产品标准体系、环境与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农用投入品监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等5个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金华市通过实施优势农产品的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提升农产品质量档次。按照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布局规划,累计制订了164项农业标准,实施标准化示范项目85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13项。在抓好无公害、标准化基地建设的基础上,积极申报认证农产品品牌,全市有21只农产品获全国统一标识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全市累计通过国家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65只、有机食品37只、绿色食品7只。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范围不断扩大,绿色农业的观念逐步被广大农民认同和接受,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 农产品安全问题是与农民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及其特点紧密相连的。金华市在农产品安全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抓村级农民技术带头人网络建设和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农民技术带头人的示范能力和农民的文化技术水平。通过电视栏目、农技110和农网满足了千家万户农民对农技推广服务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降低了服务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方便了农民。在技术推广模式方面,“农民参与试验示范基地”,即把技术教给农民,成为培训农民的田间学校。 在我们对农民的知识、观念及生产行为、决策行为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农民的知识观念、决策行为有所改变,他们对农药和肥料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农药、肥料科学合理的使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农民得到有关杀虫剂和化肥使用建议的信息渠道主要还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占50-70%。对农民农药、化肥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农户使用农药的种类、农药的累计使用次数都有较明显的变化。以杀虫剂的使用种类、累计使用次数下降最明显。使用的杀虫剂种类变化较大,一些剧毒、残留高的农药农户有的已经不再使用,有的已减少使用,代替的是一些高效、安全、环保的农药。肥料使用行为的变化总体没有农药使用行为的变化那么明显,但最高使用量普遍降低。调查的总体情况说明,自2002年金华市农产品安全工程实施以来,通过政府的政策宣传、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努力、金华市植保站病虫害防治栏目的信息传播和技术指导、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农民的农药、化肥使用行为已有了较大的改观,安全农产品生产得到了保证。 金华市农产品安全工程实施以来,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农产品安全问题仍将是今后一个阶段政府部门需要解决的主要工作,特别在农产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面,任重而道远。
郑健民[6](2004)在《浙江省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城市化机理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六大指出,“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存在着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等诸多问题。”众所周知,城市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城乡一体化过程是一个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高水平条件下的“均衡”,其核心在于“发展”。而目前,城市化已成为解决我国城乡共同发展中面临的诸多中长期和短期问题的关键之一。我国的现代化也应是在城市化的基础上,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推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进化和优化的过程。如果城市化是反映“量”的增长,那么现代化则是反映“质”的提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对于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中国而言,研究城市化问题重点在农村,关注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进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市化作为产业内容与空间载体,是推动一个国家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战略,农业产业化在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应该有所作为。当前我国农村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结合得不紧密,农业剩余劳动力只能实现产业间的转移,不能实现空间位置上的转移,因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不能改变农产品有效需求不足的现状,也难以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农业效率和效益更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依托农业产业化积极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协同发展,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基于该背景条件下,以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早、经济发达的浙江省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对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机理及其对策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思路和相关理论研究。本论文在我国经济社会努力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对浙江城市化进程中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城市化的道路进行研究。我们认为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城市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这就要求农业剩余劳动力不仅要实现产业间的转移,更要实现空间位置上的转移。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市化一个作为产业内容、一个作为空间载体,是推动我们国家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战略。本论文在对相关经典理论进行研究和国内学者的相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浙江省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城市化机理及对策研究关论述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浙江省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城市化问题进一步进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分析了浙江省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市化的互动关系,从中找出两者结合点。从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发展类型、利益机制和实施途径等四个方面对浙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进行了剖析。重点总结了浙江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对农村城市化起到的具体作用。同时分析浙江省城市化的成长模式和动力机制,得出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两个联系密切、又相互推进、诱导制度创新的过程。 第三部分,应用在浙江省诸暨市山下湖镇和磐安县实地调查所得数据对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城市化机理展开实证分析,通过对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村居民、农业加工企业的迁移决策行为、已进城农民的实证研究以及对城市化进程中各经济主体(农民、企业家、政府)行为的经济学分析,得出浙江省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城市化发展的机理和发展不足的深层次原因。 第四部分,对策建议与进一步研究方向。在前面几部分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如何有效促进浙江省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城市化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认为依托农业产业化推动浙江省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是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有效手段。推进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关键是农民市民化、农村企业进城以及政策制度三方面的共同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不同类型(资源、经济等)地区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城市化的比较研究和产业化推动城市化过程中相关制度的系统研究。关键词:浙江省;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机理;对策
王惠娟[7](2004)在《金华农业产业化的现状与发展对策》文中提出本文论述了金华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取得的初步成效,农业产业化的四大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及目前进展情况。通过分析金华农业产业化的优劣势条件和存在问题,提出金华实施农业产业化应采取的措施。
吴芳云,梅淑芳[8](2003)在《金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其对策》文中提出在分析金华市农业结构与产业化的优势与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今后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化的六条措施 :优化农业结构与空间布局 ;培育龙头企业 ;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引进资金 ;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加强城镇建设等。
金丽丽[9](2020)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丽水市农业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精准脱贫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党十九大明确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任务之一。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重视和推动下,我国扶贫工作取得巨大的成效,但也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在一些极端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因为文化差异或是缺少综合实力强具有引领作用的扶贫工作人员,很多的扶贫项目难以实施,扶贫政策没有得到贯彻落实。因此,“借力打力”,在扶贫这条路上,农业产业化是能够激发农村贫困人口积极性的有力政策,参与性也强。对农业产业化的定位选择、管理体制、产业规模、经营模式都要多方考量,才能让贫困地区人民享受国家扶贫政策的红利。精准脱贫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党十九大明确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任务之一。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重视和推动下,我国扶贫工作取得巨大的成效,但也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在一些极端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因为文化差异或是缺少综合实力强具有引领作用的扶贫工作人员,很多的扶贫项目难以实施,扶贫政策没有得到贯彻落实。因此,“借力打力”,在扶贫这条路上,农业产业化是能够激发农村贫困人口积极性的有力政策,参与性也强。对农业产业化的定位选择、管理体制、产业规模、经营模式都要多方考量,才能让贫困地区人民享受国家扶贫政策的红利。长久以来,丽水保持传统的产业结构,工业化程度低,贫富差距比较大,在丽水所辖县区内,服务业、旅游业、通讯产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的占比非常低。在区位上来说,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思想落后,产业基础底子弱,农业产业化扶贫捉襟见肘。在资金配置上,农业产业化的前期投入耗时长,资金消耗大;在政策推行中,容易引起非贫困户的抱怨和不满。因此,农业产业化扶贫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得不到有效整合。本文从城郊型农业产业扶贫的现实角度出发,分析丽水市在农业产业化扶贫过程中存在的农业产业同质化明显、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不稳定、扶贫治理机制失衡使得力量分散、资源协调整合度不高等诸多困境,从产业功能、品牌布局缺乏统筹;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机制不健全;资源供给侧错位使得扶贫乏力三个方面对产生的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希望能够立足实际,打破传统农业扶贫的思维模式,创新农业扶贫的方式方法,调整农业产业扶贫的政策,并提出可行的策略。
杨倩[10](2020)在《莱芜大蒜产业化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中国不仅是世界上大蒜产量最高的国家,同时还是大蒜消费总量和大蒜出口总量第一的国家。其中山东省是大蒜种植、出口的大省,莱芜又因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成为大蒜的适宜种植区和优势栽培区,是山东省着名的“三辣”基地。但是我国大蒜产业发展还存在种植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低、产-加-销融合度低等问题,严重损害大蒜企业与蒜农利益,制约着大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将大蒜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莱芜大蒜产业化发展为主要研究内容,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采取问卷调查、文献梳理等方式方法对莱芜大蒜种植、深加工、销售情况以及产-加-销融合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出制约莱芜大蒜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再通过分析金乡、商河发展大蒜产业化的先进经验,提出提升莱芜大蒜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认为,制约莱芜大蒜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第一,农业劳动力素质不高,且存在后继无人的现象;莱芜耕地面积细碎,且大蒜种植技术推广不够有效、先进农业设备成本高昂。第二,大蒜加工、销售企业,面临人才、技术、资金及政策等外部环境的制约。第三,产-加-销各主体间分工协作不通畅,导致产-加-销无法深度融合。这些原因的存在使得莱芜大蒜产业发展存在障碍。为解决这些问题,莱芜应进一步深化大蒜产业化发展,开展农民文化素养提升工程、扶持家庭农场、推广新进的种植的技术,提升大蒜种植质量;加大人才、科技投入,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提高大蒜附加值;发展专业化合作社,提升服务水平;构建产业化联合体,深化产-加-销深度融合。
二、金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空间关联视阈下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1 关于特色产业的研究 |
1.2.2 关于经济空间结构的研究 |
1.2.3 关于省际边界经济联系的研究 |
1.2.4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创新点 |
第2章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理论基础 |
2.1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基本界定 |
2.1.1 跨省界地区的基本界定 |
2.1.2 跨省界民族地区的基本界定 |
2.1.3 特色产业的基本界定 |
2.1.4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概念 |
2.2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
2.2.1 跨省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
2.2.2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形成因素 |
2.2.3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
2.3 经济区和行政区关系演化 |
2.3.1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前 |
2.3.2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 |
2.3.3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至21世纪初期 |
2.3.4 第四阶段:21世纪初期至今 |
2.4 特色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2.4.1 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2.4.2 有利于提升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 |
2.4.3 有利于推进城乡统筹协调 |
2.4.4 有利于集聚各类生产要素 |
2.4.5 有利于促进跨省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
2.4.6 有利于跨省界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本章小结 |
第3章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及其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 |
3.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基本概况 |
3.1.1 地理区位概况 |
3.1.2 自然资源情况 |
3.1.3 民族文化资源 |
3.1.4 资本现状 |
3.1.5 科教文卫发展情况 |
3.1.6 政策环境 |
3.2 产业与产业结构特征 |
3.2.1 产业结构现状 |
3.2.2 产业结构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4章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经济联系的空间作用分析——基于对康弗斯断裂点模型的改进 |
4.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经济空间关联的天然基础 |
4.1.1 地缘关系的紧密性 |
4.1.2 民族文化的相似性 |
4.1.3 自然资源的共有性 |
4.1.4 经济发展的共通性 |
4.1.5 社会发展的依存性 |
4.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的经济空间分布分析 |
4.2.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的地理位置 |
4.2.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的经济空间分布分析 |
4.3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经济联系空间作用的评价与结果——基于对康弗斯断裂点模型的改进 |
4.3.1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模型 |
4.3.2 对康弗斯断裂点模型的改进 |
4.3.3 指标体系的选择与权重赋值 |
4.3.4 数据处理与评价结果 |
4.3.5 经济联系空间作用及其特征分析 |
4.4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各县域功能定位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空间关联的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5.1 武陵山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资源类型、分布特征及比较分析 |
5.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5.2.1 渝鄂湘黔邻省界民族地区——渝东南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5.2.2 渝鄂湘黔邻省界民族地区——湘西州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5.2.3 渝鄂湘黔邻省界民族地区——恩施州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5.2.4 渝鄂湘黔邻省界民族地区——铜仁市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5.2.5 渝鄂湘黔邻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现状比较分析 |
5.3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
5.3.1 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制约现代农业发展 |
5.3.2 地理标志以初级农产品为主,区域特色不明显 |
5.3.3 缺乏具备资源特色的优势产业带 |
5.3.4 缺少跨省界旅游文化产业的合作 |
5.3.5 城市体系发育尚未成熟,缺乏中心城市辐射带动 |
5.3.6 缺乏地方政府间的协调机制,社会管理边缘化 |
本章小结 |
第6章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选择及评价体系研究 |
6.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意义 |
6.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筛选原则 |
6.2.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选择的必要性 |
6.2.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选择的思路 |
6.2.3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选择的原则 |
6.3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资源禀赋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
6.3.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资源禀赋评价 |
6.3.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影响因素 |
6.4 基于空间关联的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评价体系构建 |
6.4.1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
6.4.2 选取指标 |
6.4.3 对区位熵模型的改进 |
6.4.4 特色产业实证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7章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模式研究 |
7.1 特色自然资源发展模式 |
7.2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
7.3 旅游产业协同创新开发模式 |
7.4 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8章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
8.1 打造跨省界连片特色现代农业小镇,实现特色农业协调发展 |
8.2 突出地理标志产品民族特色,扩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 |
8.3 立足优势资源特征培育优势工业产业带 |
8.4 以共有的民族人文资源助推特色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
8.5 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培育中心城市 |
8.6 实现地方政府间跨域协调合作 |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展望与不足 |
9.1 主要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9.3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陕西镇安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镇安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
2 镇安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 产业化程度较低 |
2.2 规范化的市场化机制不完善 |
2.3 农业产业化经营综合效益较低、带动能力较弱 |
2.4 农业投入不足 |
2.5 区域协作力度不够 |
3 镇安农业产业化的对策与措施 |
3.1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优化农业结构与空间布局 |
3.2 培育龙头企业, 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和区域协调机制 |
3.3 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
3.4 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引进资金, 提高产业化发展保障 |
3.5 积极发展区域特色产业, 率先在某些产业和领域实现农业产业化 |
(3)低碳视角下的金华农产品战略竞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低碳与农产品战略竞争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关系 |
1.1.1 低碳饮食与农产品 |
1.1.2 低碳竞争力及农产品战略竞争 |
1.2 选题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
1.2.1 选题的背景 |
1.2.2 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案和研究开发的关键技术 |
1.3.1 研究的方案 |
1.3.2 研究开发的关键技术 |
第二章 从低碳视角探究农产品战略竞争面对国际国内的影响因素及市场潜力 |
2.1 低碳与农产品战略竞争协调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及原因分析 |
2.1.1 低碳研究领域中农产品战略竞争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
2.1.2 低碳研究领域中农产品战略竞争面临的制约因素 |
2.2 从低碳视角审视国际上一些典型国家在农产品战略竞争上的经验与做法 |
2.2.1 食品GMP的认证 |
2.2.2 低碳农产品的推广 |
2.2.3 非传统食品安全概念的借鉴 |
2.3 从低碳视角解读国内农产品战略竞争的做法与市场前景 |
2.3.1 食品安全监管加快农产品的竞争 |
2.3.2 食品质量管理加大农产品的竞争 |
2.3.3 农业低碳化加速农产品的竞争 |
第三章 低碳视角下的金华农产品战略竞争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金华农产品战略竞争的现实基础及其条件分析 |
3.1.1 金华农产品战略竞争的基础分析 |
3.1.2 金华农产品战略竞争的条件分析 |
3.2 当前金华农产品战略竞争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
3.2.1 金华农产品战略竞争面临新的国际空间 |
3.2.2 金华农产品战略竞争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
3.2.3 面临低碳时代亟需加快金华农产品"绿色化"进程 |
3.3 影响金华农产品战略竞争的因素分析 |
3.3.1 农产品战略竞争的经营体制不健全、不配套 |
3.3.2 农产品战略竞争的营销策略不完善、不科学 |
第四章 在低碳视角下金华农产品战略竞争的发展态势及应对措施 |
4.1 金华农产品战略竞争低碳模式的发展态势 |
4.1.1 展望十二五规划金华农产品战略竞争迎来发展契机 |
4.1.2 浙中城市群崛起金华农产品战略竞争蕴含拓展空间 |
4.1.3 农业模式低碳化金华农产品战略竞争构筑扩展平台 |
4.2 金华农产品战略竞争低碳模式的发展思路 |
4.2.1 低碳市场推进农业种养业结构大调整,为金华农产品战略竞争奠定基础 |
4.2.2 低碳产业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大发展,为金华农产品战略竞争注入活力 |
4.2.3 低碳资本推进农业生产要素大重组,为金华农产品战略竞争拓展空间 |
4.3 金华农产品战略竞争低碳模式的应对措施 |
4.3.1 推行低碳标识,创新模式构建农产品安全科学化、长效化监管机制 |
4.3.2 倡导低碳消费,创新营销培育市场化、国际化农产品市场 |
4.3.3 推广低碳技术,创新科技推进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永康市芋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的实施步骤 |
1.3 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和芋艿无公害产业化发展现状 |
1.3.1 国外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发展概况 |
1.3.2 国内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发展概况 |
1.3.3 芋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发展情况 |
第2章 无公害芋艿及芋艿实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意义 |
2.1 芋艿植物学特性和应用价值 |
2.1.1 芋艿的植物学特性 |
2.1.2 芋艿的应用价值 |
2.2 芋艿的品种类型及分布特点 |
2.2.1 中国芋艿的品种类型及分布特点 |
2.2.2 金华芋艿的品种类型及生产分布特点 |
2.3 无公害蔬菜及无公害芋艿和标准化生产的含义 |
2.3.1 无公害蔬菜的内涵及发展 |
2.3.2 无公害芋艿的含义 |
2.3.3 标准化生产的内涵 |
2.3.3.1 标准与标准化 |
2.3.3.2 农业标准化与蔬菜标准化 |
2.3.3.3 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
2.3.4 无公害芋艿标准化生产内涵 |
2.4 芋艿实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意义 |
2.4.1 永康市芋艿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2.4.2 永康市芋艿实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
第3章 永康市无公害芋艿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与效益分析 |
3.1 无公害芋艿标准化生产地选择 |
3.1.1 芋艿在永康种植所需的最佳生长环境条件 |
3.1.2 永康市的自然气候条件适合无公害芋艿的生产 |
3.2 无公害芋艿标准化栽培技术的实施方法和途径 |
3.2.1 建立组织体系,落实推广任务 |
3.2.2 实施农户 + 基地模式建设,夯实生产基础 |
3.2.3 实施芋艿示范样方建设,以点带面推广 |
3.2.4 实施技术培训,提高.农安全生产意识 |
3.2.5 建立农资销售网络,实施农资统一配置和管理 |
3.2.6 实施品牌战略和营销队伍建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
3.2.7 开展病虫监测,实行农事操作跟踪记载 |
3.2.8 推行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 |
3.2.9 推广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 |
3.3 无公害芋艿标准化栽培技术优化及效益分析 |
3.3.1 高产优质种.的选择和适时播种及收获 |
3.3.2 分次定期培土技术对芋艿生产的影响 |
3.3.3 除侧芽技术对芋艿生产的影响 |
3.3.4 不同栽培方式对芋艿产量和经济效益影响 |
3.3.5 科学施肥和合理灌水是芋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关键 |
3.3.6 推广合理的耕作、轮作制度 |
3.4 永康市芋艿病虫害发生现状及无公害防治技术 |
3.4.1 永康市芋艿病虫害发生现状 |
3.4.1.1 永康市芋艿病虫害种类和发生时间 |
3.4.1.2 永康市芋艿病虫害发生规律 |
3.4.2 永康市无公害芋艿病虫害防治技术 |
3.4.2.1 无公害生产所需的农药和使用方法 |
3.4.2.2 永康无公害芋艿生产的病虫防治技术 |
3.5 永康市无公害芋艿标准化生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分析 |
3.5.1 无公害芋艿标准化生产的经济效益显着 |
3.5.2 无公害商品芋艿的外销量显着增加 |
3.5.3 无公害芋艿标准化生产的带动效应显着 |
第4章 永康市芋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发展和产业化的制约因素 |
4.1 国内外农业产业化比较 |
4.1.1 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差异 |
4.1.2 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共同实质 |
4.2 永康市芋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发展和产业化的制约因素分析 |
4.2.1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直接影响了农业新技术推广 |
4.2.2 芋艿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无公害芋艿生产总体规模小 |
4.2.3 芋艿供销市场的建设滞后 |
4.2.4 订单农业还没有起步 |
4.2.5 芋艿无公害生产技术不够完善,仍亟待深入研究 |
4.2.6 芋艿加工能力弱,产业链不长 |
4.2.7 营销组织化程度低,利益联结松散,经营总体水平处在初级阶段 |
4.2.8 政府宏观控制不强,质量监督机制不完善、宣传不到位 |
第5章 永康市芋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的对策研究 |
5.1 广泛宣传,营造“芋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和消费”社会氛围 |
5.2 建立芋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推广服务体系,推进产业化发展 |
5.3 增加投入,加强芋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 |
5.4 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体系,形成市场监督检测机制 |
5.5 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
5.6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培育“绿色市场”,实现“优质优价” |
5.7 大力发展芋艿加工企业,提高芋艿产品附加值 |
5.8 加强农业环境综合治理,创造优良的产地环境 |
5.9 进一步完善芋艿的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实用技术 |
参考文献 |
附件 |
(5)浙江省金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 ——政策、管理、市场和技术体系的建立、实施与成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 |
1.1.1 保证城乡居民安全消费的需要 |
1.1.2 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
1.1.3 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
1.2.1 知识观念、技术水平的落后 |
1.2.2 农药、肥料的品种结构也不尽合理 |
1.2.3 缺乏健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
1.2.3.1 没有建立起安全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的管理体系 |
1.2.3.2 没有建立起按标准化组织生产的管理体系 |
1.2.3.3 没有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验检测体系 |
1.2.3.4 有关法规和标准不完备,执法不力,缺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管理 |
1.2.4 一些政府领导对农产品安全性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
1.2.5 对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扶持力度不够 |
1.3 国家重视、农业部出台各种政策,“无公害食品计划”在全国全面推开 |
1.4 金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
1.4.1 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的现象依然存在 |
1.4.2 农业标准化生产意识较弱 |
1.4.3 农业优势产品没有形成规模,制约了产业化经营的进程 |
1.5 本研究的目的 |
第2章 浙江省金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政策、管理、市场和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
2.1 政府的作用 |
2.1.1 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制定相关政策,成立相应的机构 |
2.1.2 建立分工明确的组织机构,政府部门各司其职,协调运作 |
2.1.3 成立技术指导专家小组 |
2.1.4 不断提高对农业资金的投入,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导向作用 |
2.2 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五大管理体系 |
2.2.1 大力开展安全农产品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安全农产品标准体系 |
2.2.2 增加投入,建设职能明晰的环境与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 |
2.2.3 加强农用投入品市场监管,鼓励农资连锁经营,逐步理顺农用投入品监管体系 |
2.2.4 探索建立专业化的安全农产品市场体系 |
2.2.5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体系的建设 |
2.2.5.1 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传播和技术服务 |
2.2.5.2 鼓励技术创新和推广 |
2.2.5.3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和技术员的素质 |
第3章 安全农产品工程实施过程中农民有关农药和化肥使用的知识、态度的变化 |
3.1 前言 |
3.2 研究方法 |
3.2.1 调查表主要内容设计 |
3.2.1.1 农民背景资料 |
3.2.1.2 农民对生产资料的知识和观念 |
3.2.1.3 农民的决策行为 |
3.2.2 调查方法 |
3.2.3 数据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背景情况 |
3.3.2 资金分配决策 |
3.3.3 农民有关杀虫剂使用的知识和观念 |
3.3.4 农民有关化肥使用对水稻产量影响的观念 |
3.3.5 农民得到有关杀虫剂和化肥使用建议的信息渠道 |
3.3.6 自我感觉 |
3.4 讨论 |
第4章 安全农产品工程实施过程中 |
农民有关农药使用的行为变化 |
4.1 前言 |
4.2 研究方法 |
4.2.1 调查表主要内容设计 |
4.2.2 调查方法 |
4.2.3 数据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水稻类型不同类型农药的使用种类数 |
4.3.2 不同水稻类型不同类型农药的累计使用次数(剂次) |
4.3.3 三种水稻类型各类型农药的使用次数(剂次) |
4.4 讨论 |
第5章 安全农产品工程实施过程中 |
农民有关化肥使用的行为变化 |
5.1 前言 |
5.2 研究方法 |
5.2.1 调查表主要内容设计 |
5.2.2 调查方法 |
5.2.3 数据分析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氮磷钾使用量的变化 |
5.3.2 P/N、K/N比值变化 |
5.4 讨论 |
第6章 总讨论和建议 |
6.1 总结 |
6.1.1 政府政策发挥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
6.1.1.1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
6.1.1.2 以标准化基地建设为重点,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入 |
6.1.1.3 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快 |
6.1.2 农民生产意识行为的改变 |
6.1.2.1 多形式的技术传播与服务,满足了农民的需要 |
6.1.2.2 技术推广行之有效,农民使用农药化肥行为发生了变化 |
6.2 建议 |
6.2.1 农产品安全工程的长期性 |
6.2.1.1 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
6.2.1.2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建设 |
6.2.1.3 一步强化农业投入品的安全监管 |
6.2.1.4 建立可溯源制度 |
6.2.2 进一步深入研究农民行为改变 |
6.2.2.1 扩大农户的调查范围 |
6.2.2.2 研究内容进一步深入 |
6.2.2.3 采用定点跟踪系统调查 |
6.2.2.4 对农民生产行为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
6.2.2.5 农民参与田间实验的效果的进一步比较 |
参考文献 |
附件1:金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调查问卷表 |
附件2:病虫草害名称、农药名称代码 |
附件3:肥料名称及折合系数: |
(6)浙江省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城市化机理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学者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学者研究概述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2 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城市化问题理论探讨 |
2.1 相关概念的理解 |
2.2 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城市化的理论分析 |
2.2.1 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发展是农村城市化的根本保障 |
2.2.2 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工业发展是农村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
2.2.3 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人口流动及其非农化是农村城市化的重要标志 |
3 浙江省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市化互动关系研究 |
3.1 浙江省农业产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及现状 |
3.2 农业产业化动力机制探讨 |
3.2.1 观念创新的促进作用 |
3.2.2 人口压力的驱动作用 |
3.2.3 制度变迁的促进作用 |
3.2.4 各方利益联结的需要 |
3.3 浙江省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市化互动关系分析 |
3.3.1 农业产业化在农村城市化中的作用 |
3.3.2 农村城市化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 |
4 浙江省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城市化案例研究 |
4.1 磐安县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城市化实证分析 |
4.1.1 磐安县自然社会经济情况概述 |
4.1.2 磐安县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分析 |
4.2 诸暨市山下湖镇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城市化实证分析 |
4.2.1 诸暨市山下湖镇基本情况概述 |
4.2.2 山下湖镇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民市民化实证分析 |
4.2.3 山下湖镇珍珠市场建设与城市化进程实证分析 |
4.2.4 山下湖镇龙头企业集聚与城市化进程实证分析 |
5 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城市化若干对策和建议 |
5.1 加强农业产业化动力机制建设,努力提升内部发展潜力 |
5.1.1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创造前提条件 |
5.1.2 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巩固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 |
5.1.3 抓好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
5.1.4 完善经济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各方利益共同体 |
5.1.5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
5.1.6 完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 |
5.2 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5.2.1 加强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引导作用 |
5.2.2 加强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保护体系建设 |
5.3 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城市化的实施策略 |
5.3.1 重点抓好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发挥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 |
5.3.2 突出农产品工业园区建设,以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优势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 |
5.3.3 注重农产品基地建设,增强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城市化基础保障作用 |
5.3.4 加强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城市化提供综合保障 |
6 结束语 |
6.1 若干重要结论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表 |
龙头企业调查 |
农村居民调查 |
致谢 |
(8)金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
二、农业产业化进展情况 |
(一) 主要成就 |
1.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与优化, 农业主导产业已基本确立。 |
2.培植了一批龙头企业, 建立了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专业批发市场。 |
3.农村服务体系日益健全。 |
4.形成了多种产业化组织模式。 |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农业内部结构尚不合理, 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 |
2.龙头企业实力不强, 深加工能力弱, 经营一体化程度低。 |
3.农产品科技含量仍然较低。 |
4.市场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农产品产销脱节现象依然存在。 |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对策与措施 |
(一)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优化农业结构与空间布局 |
(二) 培育龙头企业, 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 |
(三) 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
(四) 扩大开放, 引进资金 |
(五)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
(六) 发展城镇建设,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
(9)精准扶贫背景下丽水市农业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精准扶贫背景下丽水市农业产业扶贫的理论分析 |
2.1 精准扶贫背景下丽水市农业产业扶贫的内涵 |
2.1.1 概念界定 |
2.1.2 农业产业化特征 |
2.2 理论基础 |
2.2.1 规模经济理论 |
2.2.2 能力贫困理论 |
2.2.3 利益共同体理论 |
2.2.4 资源禀赋理论 |
2.3 精准扶贫背景下丽水市农业产业化扶贫的重要性 |
2.3.1 是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
2.3.2 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 |
2.3.3 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
第3章 丽水市农业产业扶贫现状 |
3.1 丽水市的主要情况 |
3.2 丽水市推进精准式农业产业化扶贫的有利条件 |
3.2.1 农民脱贫增收的渴望日益剧增 |
3.2.2 市场需求量增多 |
3.2.3 良好的政策推动和政府支持环境 |
3.3 丽水农业产业扶贫的发展历程 |
3.3.1 探索实践阶段 |
3.3.2 发展成熟阶段 |
3.3.3 巩固提升阶段 |
3.4 丽水市农业产业扶贫的基本做法 |
3.4.1 以“主导产业+一户一策”模式促进贫困群众发展致富 |
3.4.2 以“核心景区+乡村旅游”模式促进贫困群众创业增收 |
3.4.3 以“企业需求+定向培训”模式促进贫困群众就地就业 |
3.5 丽水农业产业扶贫现阶段取得的成效 |
3.5.1 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手段更加多样有效 |
3.5.2 贫困农户稳定增收的路子得到拓展 |
3.5.3 扶贫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
3.6 丽水农业产业化扶贫存在的问题 |
3.6.1 农业产业同质化明显 |
3.6.2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不稳定 |
3.6.3 扶贫治理机制失衡使得力量分散 |
3.6.4 资源协调整合度不高 |
3.7 丽水农业产业化扶贫存在问题的原因 |
3.7.1 产业功能、品牌布局缺乏统筹 |
3.7.2 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机制不健全 |
3.7.3 资源供给侧错位使得扶贫乏力 |
第4章 推进丽水市农业产业扶贫对策 |
4.1 深化产业扶贫布局理念强化产业脱贫功能 |
4.1.1 集中连片和因地制宜相结合 |
4.1.2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制定特色农业发展规划 |
4.2 调整政府扶贫政策,优化农业产业扶贫环境 |
4.2.1 优化发展环境,促成农业扶贫产业项目实施 |
4.2.2 培养和提升扶贫人员的产业扶贫能力 |
4.3 健全农业产业利益联接机制 |
4.3.1 厘清政府扶贫工作机制贯彻好政府主体责任 |
4.3.2 健全协同扶贫机制 |
4.4 协调整合扶贫资源有效提高产业扶贫效益 |
4.4.1 合理配置农业产业化扶贫资金 |
4.4.2 资源与环境相协调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莱芜大蒜产业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农业产业化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2 大蒜产业化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文创新之处和不足 |
1.6.1 创新之处 |
1.6.2 不足之处 |
2 农业产业化的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现代产业体系 |
2.1.2 家庭农场 |
2.1.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2.2 相关理论 |
2.2.1 农业产业化理论 |
2.2.2 农业规模经济理论 |
2.2.3 产业化组织理论 |
3 莱芜大蒜产业化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
3.1 莱芜大蒜产业化发展历程 |
3.2 莱芜大蒜种植情况的调查分析 |
3.2.1 样本数据来源 |
3.2.2 统计描述及问题研究 |
3.3 莱芜大蒜深加工情况的调查分析 |
3.3.1 大蒜深加工产品种类分析 |
3.3.2 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
3.4 莱芜大蒜产品销售情况的调查分析 |
3.4.1 大蒜产品销售渠道分析 |
3.4.2 大蒜产品销售价格分析 |
3.4.3 大蒜产品销售结构分析 |
3.5 莱芜大蒜产-加-销融合情况分析 |
4 制约莱芜大蒜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4.1 制约大蒜种植发展的因素分析 |
4.1.1 农业劳动力对大蒜种植的影响分析 |
4.1.2 耕地面积对大蒜种植的影响分析 |
4.1.3 农业技术推广对大蒜种植的影响分析 |
4.1.4 农业设备成本对大蒜种植的影响分析 |
4.2 制约莱芜大蒜产业附加值提高的因素分析 |
4.2.1 人才对大蒜产业附加值提高影响分析 |
4.2.2 技术对大蒜产业附加值提高影响分析 |
4.2.3 资金对大蒜产业附加值提高影响分析 |
4.2.4 外部环境对大蒜产业附加值提高影响分析 |
4.3 制约产—加—销深入融合的因素分析 |
4.3.1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
4.3.2 合作社服务能力不强 |
4.3.3 规模化种植的家庭农场较少 |
4.3.4 各主体利益联结不牢固 |
5 先进经验借鉴 |
5.1 金乡县大蒜产业发展案例分析 |
5.1.1 增强技术研发,提高大蒜产品质量及附加值 |
5.1.2 注重质量安全,建立质量追溯体系 |
5.1.3 创新营销模式,完善市场体系 |
5.2 商河县大蒜产业化示范联合体案例分析 |
5.2.1 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组织构成 |
5.2.2 订单生产、托管服务的发展模式 |
5.3 经验启示 |
5.3.1 龙头企业是大蒜产业化发展的核心 |
5.3.2 产品质量是大蒜产业化发展的保障 |
5.3.3 附加值提升是大蒜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
6 提升莱芜大蒜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
6.1 提升大蒜种植技术 |
6.1.1 开展农民文化素质提升工程 |
6.1.2 扶持家庭农场发展,引导规模经营 |
6.1.3 推广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 |
6.2 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提升大蒜产品附加值 |
6.2.1 加大科技、人才投入 |
6.2.2 坚持以市场为主导的运营模式 |
6.2.3 建设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
6.2.4 构建完善的金融服务机制 |
6.3 培育专业化大蒜合作社,提升大蒜产业服务水平 |
6.3.1 完善合作社发展政策保障 |
6.3.2 提升规范化发展水平 |
6.3.3 提升合作社盈利带动能力 |
6.4 大力构建产业化联合体,促进产-加-销深入融合 |
6.4.1 组织机制 |
6.4.2 发展原则 |
6.4.3 优化利益联结机制 |
6.4.4 探索新的经营模式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四、金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空间关联视阈下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 毛丽佳.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2]陕西镇安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 王高建,闫玉厚,樊毅. 江西农业学报, 2013(06)
- [3]低碳视角下的金华农产品战略竞争研究[D]. 林胜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5)
- [4]永康市芋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发展研究[D]. 方勇. 浙江大学, 2006(09)
- [5]浙江省金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 ——政策、管理、市场和技术体系的建立、实施与成效分析[D]. 何美仙. 浙江大学, 2005(06)
- [6]浙江省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城市化机理及对策研究[D]. 郑健民. 浙江大学, 2004(02)
- [7]金华农业产业化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 王惠娟.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3)
- [8]金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 吴芳云,梅淑芳. 嘉兴学院学报, 2003(01)
- [9]精准扶贫背景下丽水市农业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金丽丽. 湘潭大学, 2020(02)
- [10]莱芜大蒜产业化问题研究[D]. 杨倩.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