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东省丝虫病的流行与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孙德建[1](2019)在《我国消除淋巴丝虫病的历史见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曾是世界上淋巴丝虫病(以下简称"丝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丝虫病的防治,将其列入重点疾病防治规划,系统和全面地组织开展了调查、防治和科研工作,至2006年实现了全国消除丝虫病的目标。笔者为我国消除丝虫病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之一,本文就实现消除丝虫病的几个重要时间节点作一记实性的历史回顾。
王金花[2](2019)在《犬、猫心丝虫病诊断和治疗及流行病学研究》文中认为犬、猫心丝虫病是由犬心丝虫感染引起的严重的致命的寄生虫病,主要由蚊子传播。在中国的海南省和一些滨海城市如深圳、杭州、上海,关于犬、猫心丝虫病的流行和分布很少有报道。本研究应用了抗原检测方法和两种PCR法检测了位于华南的海南省、深圳市和华东的上海市,杭州市的心丝虫感染情况和流行率。从2014年10月到2017年5月,共采集了未采取心丝虫防治措施的狗的1038份血样和猫的51份血样。其中869份狗血样和所有猫血样均采自海南岛,55份狗血样来自深圳,69份狗血样来自上海,45份狗血样来自杭州。所有狗血样采用商品化的诊断试纸条(Canine SNAP 4Dx Plus test kit,IDEXX,USA)进行抗原检测,心丝虫抗原检测的感染率海南为0.5%(4/869),深圳为 0%(0/55),上海为 1.5%(1/69),杭州的感染率则为 0%(0/45)。所有的狗血样使用PCR方法检测心丝虫的16S rRNA基因和心丝虫专性共生体-沃尔巴克氏菌的表面蛋白(WSP)基因。通过扩增心丝虫虫体16S rRNA基因检测心丝虫的感染率其中海南为7.4%(64/869),深圳为0%(0/55),上海为1.5%(1/69),杭州为0%(0/45)。通过扩增犬心丝虫沃尔巴克氏菌的WSP基因检测心丝虫的感染率海南犬感染率为5.3%(46/869),深圳犬心丝虫感染率为0%(0/55),上海的犬心丝虫感染率为1.5%(1/69),杭州的心丝虫感染率为0%(0/45)。通过扩增心丝虫16S rRNA基因检测海南的猫心丝虫的感染率为9.8%(5/51),而通过扩增心丝虫沃尔巴克氏菌的WSP基因检测海南猫心丝虫的感染率为5.9%(3/51)。当前研究表明,海南岛的犬猫存在心丝虫感染的现象,用PCR方法检测的流行率高于用抗原方法检测流行率,通过扩增心丝虫16S rRNA基因检测海南的心丝虫的感染率高于扩增沃尔巴克氏菌的状SP基因的结果。上海、杭州和深圳三个滨海城市犬心丝虫感染率较低。再通过扩增心丝虫16S rRNA基因调查海南省各市县的犬心丝虫的感染率和分布,心丝虫感染率从0%—25%不等。其中琼海市心丝虫感染率最高为25.00%,三亚次之,感染率为17.57%,再次是屯昌县,犬心丝感染率为12.5%,儋州感染率最低为3.5%,海口和文昌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心丝虫感染,分别是6.9%和3.9%。在澄迈、临高、昌江、乐东和陵水也做了相应的调查,检测到阳性率均为0%。为了筛选更好的疫苗和诊断的候选基因,提供犬恶丝虫免疫相关蛋白,对犬心丝虫沃尔巴克氏菌WSP基因进行克隆、原核表达。以含有沃尔巴克WSP基因片段的犬全血总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目的基因连接至pMD18t载体进行克隆,筛选阳性菌进行测序比对。再将目的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质粒PTYB12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TYB12-WSP,双酶切鉴定。将其转入大肠埃希菌(E.coli)BL21感受态细胞中,异丙基-β-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R4GE)分析表达的重组蛋白,再进行透析纯化,获得重组蛋白。结果表明WSP基因片段PCR扩增产物约为750 bp,测序结果与cDNA文库中筛选得到的序列一致。重组表达载体PTYB12-WSP双酶切鉴定正确。SDS-PAGE结果显示,IPTG诱导后重组蛋白PTYB12-WSP表达,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750,与预期大小一致。本实验成功克隆并表达了犬恶丝虫WSP重组蛋白。阿福拉纳米尔贝肟咀嚼片(赛可信)咀嚼片是一种犬用口服抗体内外寄生虫药,临床用于预防和治疗犬跳蚤、蜱虫及胃肠道线虫和预防犬心丝虫感染。为探究赛可信咀嚼片对犬心丝虫的预防效果,并评估该产品的临床使用安全性。将135只犬设置为两种试验模型。一种是在控制环境条件下开展试验,其中受试药物组(赛可信)30只,对照药物组(大宠爱)30只,阴性不给药犬10只,阳性不给药犬6只。另一种在田间自然环境下开展试验,其中受试药物组(赛可信)30只,对照药物组30只(大宠爱)。在180天的实验周期内,分别在-6天、120天、150天、180天对实验犬只的心丝虫抗原检查、微丝蚴镜检以及实验室PCR检测,观察心丝虫病原体对实验犬的感染情况变化,以验证该药物对犬只心丝虫病的临床预防疗效。每个月进行安全评价,分别在第0天、120天和150天给药时,观察犬给药后的临床表现,并从赛可信和大宠爱组各随机挑选10只犬分别在试验前-6天、试验120天和150天采血,进行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试验进行到150天时,在环境控制实验组中,阴性不给药的犬只出现一只PCR检测犬心丝虫阳性犬,并在180天时,PCR结果再次确证。而其它实验组均未出现心丝虫阳性犬。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所有犬只未出现临床异常状况,体温、呼吸和心率均在正常生理范围内波动,血常规和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波动,与给药前无统计学差异。说明阿福拉纳米尔贝肟咀嚼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犬心丝虫感染的口服产品。
齐家梦[3](2019)在《从《海南日报》看1950-1966年期间海南黎族地区的科教文卫事业》文中研究说明《海南日报》是在1950年5月7日创办的,是当时海南地方政府的报纸,该报纸对于1950-1966年期间的黎族地区的社会状况有详细的报道。笔者选择了从《海南日报》相关报道的角度来研究1950-1966年期间的海南黎族地区的科教文卫事业。除了引言和结语之外,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了1950—1966年期间海南黎族地区科技事业的情况。介绍了1950年5月1日海南岛解放以后,海南黎族地区开展了以农业科研为主的研究工作。第二章,论述了1950—1966年期间海南黎族地区贯彻党中央的方针和政策,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上而下建立了一系列的教育机构。第三章从广播事业的普及、农村俱乐部的兴起、电影事业的开展、歌舞团的文艺汇演、各种层次的业余文娱活动、美术书法展览、群众性的体育运动等十一个方面分析1950—1966年海南黎族地区文化事业开展情况。第四章从医疗防疫、爱国卫生运动、妇幼保健等9个层面分析1950—1966年期间海南黎族地区卫生事业开展情况。最后,笔者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概括。
许龙善[4](2009)在《福建省医学寄生虫学科发展报告》文中指出在总结福建省医学寄生虫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全面阐述近年来学科领域所涉及到的各类寄生虫病防治研究进展,科学分析学科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今后发展的目标和对策。
张贤昌,黄少玉,邓卓晖,欧作炎,伍卫平,骆雄才,陈锡欣,张启明,林荣幸,阮彩文,王金龙,崔惠儿[5](2008)在《广东省输入性丝虫病病例调查》文中指出目的调查广东省输入性丝虫病病例及对周围人群的影响。方法对广东省输入性丝虫病病例及周围人群进行检查,应用常规厚血膜双片法检查微丝蚴,ELISA法检测丝虫IgG4抗体。结果2007年9月在广州南沙、番禺、汕头和中山等4市(区)共调查989人,其中47人来自广西富川县朝东镇长塘行政村的干上和印山自然村。共发现3例微丝蚴血症者,均为疫点长塘村干上、印山自然村人,微丝蚴密度分别为24、20和2条/120μl血,微丝蚴检出率为6.4%(3/47)。对残存疫点在粤人员、周围人群及非流行区对照人群共1501人进行丝虫IgG4检测,丝虫IgG4阳性者15例,其中来自干上和印山村12例,阳性率为25.5%(12/47),高于其他人群(χ2=295.83,P<0.01)。IgG4阳性而非微丝蚴血症者采用快速免疫色谱测试卡(ICT)复查,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广东省来自广西丝虫病疫点务工人群中存在少量传染源。
邓艳霞,段绩辉,王乐三,伍卫平,谭勇刚[6](2008)在《湖南省丝虫病防治的成本—效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湖南省丝虫病防治的成本-效益。方法采取典型调查的方法获取样本,确定6个县(市、区)为样本县。收集各样本县19701986年丝虫病防治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测算不同时间的防治成本及效益,计算成本-效益比。结果丝虫病反复查治时期、乙胺嗪药盐普服时期及防治全期的直接效益分别为649.41、300.09和949.50万元,间接效益分别为890.66、397.57和1288.23万元,净效益分别为1437.55、30.25和1467.80万元,成本-效益比分别为1∶15.02、1∶1.05和1∶2.91。结论湖南省丝虫病防治资源配置效率较高;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案可提高成本效益比。
邓艳霞,段绩辉,王乐三,伍卫平,谭勇刚[7](2008)在《湖南省丝虫病防治的成本-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湖南省丝虫病防治进行成本-效果分析。方法采取典型调查的方法获取样本。通过查阅文献、档案、问卷调查、个别访谈进行调查。用直线回归法推导微丝蚴率与慢性丝虫病患病率、慢性丝虫病患病率与急性淋巴管/结炎(Adenolymphangitis,ADL)的关系。结果按不同的防治方案进行分期分析,反复查治时期、普服乙胺嗪药盐时期及丝虫病防治工作全期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每降低1%微丝蚴率需投入经费(以人民币元计算)44.97、268.04和161.41万元,平均每100人微丝蚴率降低1%需投入25.14、136.70和、86.10元。每减少1例ADL发病的成本为17.78、267.27、93.16元,每减少1例晚期丝虫病人需要38.25、559.54、198.77元。结论湖南省以控制传染源为主导,采用普查普治和普服乙胺嗪药盐等技术方案防治丝虫病,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体现了一定的成本效果。
邓卓晖,黄少玉,骆雄才,欧作炎,崔惠儿[8](2007)在《广东省消除丝虫病后监测效果评价》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消除丝虫病后的流行动态,探讨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方法。方法采用血清学结合病原学的监测方法,对可能遗留有残存传染源的地区和重点流动人口进行监测;对原微丝蚴血症者进行追踪观察。结果2002-2006年共血检12267人,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对重点流动人口血检4390人,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2004年对来自安徽等省的人群检测丝虫IgG4,结果1例抗体阳性,血检为阴性;对57个村原微丝蚴血症者1087人追踪观察,没有发现微丝蚴血症者。在35个县进行慢性丝虫病调查55746人,发现有体征症状者24例(其中下肢象皮肿13例、乳糜尿10例、鞘膜积液1例),患病率为0.04%。对45例慢性丝虫病患者给予治疗和处理(其中乳糜尿31例、象皮肿14例),结果乳糜尿复发率为22.58%,象皮肿患者感染发炎(淋巴管炎)的次数明显减少。结论广东省消除丝虫病的成果巩固,内源性传染源存在的可能性极小。
邱继睿,杨焕光,伍国效,邹善良,王家帮,谢单布[9](2006)在《海南临高县消除丝虫病的措施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和总结消除丝虫病的策略和经验。方法按照开展普查模底、复查复治、查治补课和监测净化等四个阶段的丝虫病防治技术方案要求进行。结果经多年的复查复治,人群微丝蚴率从防治前的1·92%下降至防治后的0·10%,1984年达到部颁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查治补课发现1985年2例末次阳性病例,此后,经病原学监测9074人及蚊媒监测3113只,均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和阳性蚊媒,监测乡镇数和监测人数的覆盖率等各项指标均超过卫生部颁发的消灭丝虫病标准,2003年10月,经海南省卫生厅专家组审评达标。结论临高县通过采取海群生药物以消灭丝虫病传染源为主要策略,经复查复治和监测后已达到完全阻断丝虫病的传播和消除丝虫病的目标。
黄少玉,骆雄才,欧作炎,崔惠儿,霍丽婵,张启明[10](2006)在《班氏丝虫病不同防治阶段媒介传播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广东省班氏丝虫病主要传播媒介在丝虫病不同防治时期传播作用的变化。方法在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对致倦库蚊自然感染情况调查,并对其相关参数进行观察。结果 1956~1969年,全省进行了广泛调查,致倦库蚊是优势品种,占97.76%(731505/748239),在发现幼丝虫感染的蚊种中,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最高,为9.94%,且仅在其体内发现L3(感染期幼虫),L3率为0.22%,是班氏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在防治前、防治阶段、基本消灭阶段和消灭阶段,致倦库蚊的自然感染率分别为9.94%、6.02%、0.04%、和0,随着防治工作的深入,呈下降趋势,1993年未发现感染期幼虫。各阶段传播媒介年传播潜势分别为10486.21、 5131.89、124.30和0。结论防治后期班氏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
二、广东省丝虫病的流行与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省丝虫病的流行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消除淋巴丝虫病的历史见证(论文提纲范文)
1 将丝虫病列入国家重点疾病防治规划 |
2 确立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防治策略 |
3 正确的决策和部署加快全国基本消除丝虫病步伐 |
4 实现全国基本消除丝虫病 |
5 将消除丝虫病确定为我国防治丝虫病的最终目标 |
6 实现全国消除丝虫病 |
7 科研成果“中国阻断淋巴丝虫病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的研究”为消除丝虫病提供技术支持 |
8 接受WHO对我国消除淋巴丝虫病的国际认证、向WHO递交消除淋巴丝虫病国家报告并获WHO确认 |
9 实现全国消除丝虫病后的有关部署 |
(2)犬、猫心丝虫病诊断和治疗及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犬心丝虫病在中国的流行分布 |
第二章 心丝虫共生体-沃尔巴克氏体的研究进展 |
第三章 心丝虫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
3.1 微丝蚴虫体检测 |
3.2 免疫学诊断方法 |
3.3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四章 犬心丝虫预防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
4.1 药物预防治疗 |
4.2 外科治疗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犬猫心丝虫病不同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动物的选择和血样的采集 |
1.2 血清学的检测 |
1.3 血液总DNA的提取 |
1.4 不同基因PCR检测 |
1.4.1 犬心丝虫16S rRNA基因PCR检测 |
1.4.2 犬心丝虫沃尔巴克氏菌基因PCR检测 |
1.5 测序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基因PCR扩增结果 |
2.2 犬心丝虫沃尔巴克体氏菌FtsZ基因亲缘性分析结果 |
2.3 三种不同检测方法检测犬猫心丝虫病的效果比较研究 |
3 讨论 |
3.1 PCR检测心丝虫16SrRNA基因和沃尔巴克氏菌基因 |
3.2 FtsZ基因亲缘性分析结果讨论 |
3.3 三种不同检测方法检测犬猫心丝虫病的效果比较研究 |
第二章 海南和其它三个滨海城市犬猫心丝虫感染流行情况调查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调查对象和样本量 |
1.2 血液总DNA的提取 |
1.3 犬心丝虫16S rRNA基因PCR检测 |
1.4 测序 |
2 结果 |
2.1 不同饲养方式犬群和海南及其它三个滨海城市犬心丝感染率调查 |
2.2 海南不同的市县犬、猫心丝虫感染率调查 |
3 讨论 |
3.1 不同饲养方式犬群和海南及其它三个滨海城市犬心丝感染率调查 |
3.2 海南不同的市县犬、猫心丝虫感染率调查 |
第三章 犬心丝虫内共生体沃尔巴克氏菌WSP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株与质粒 |
1.1.2 主要试剂 |
1.2 方法 |
1.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1.2.2 PCR扩增目的基因及连接克隆载体 |
1.2.3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1.2.4 目的基因的诱导表达 |
1.2.5 重组蛋白纯化(透析) |
2 结果 |
2.1 重组表达质粒PTYB12-WSP的鉴定 |
2.2 重组质粒的诱导表达 |
2.3 重组蛋白纯化 |
3 讨论 |
第四章 阿福拉纳米尔贝肟(赛可信)对犬心丝虫病预防效果和安全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1.1.1 来源 |
1.1.2 品种和数量 |
1.1.3 病例入选标准 |
1.1.4 试验分组 |
1.1.5 病例淘汰 |
1.1.6 动物剖检 |
1.2 心丝虫检测方法 |
1.2.1 爱得士(IDEXX SNAP~(?) 4DXTM plus)试剂盒检测法 |
1.2.2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PCR法) |
1.2.3 微丝蚴镜检法 |
1.3 试验药物 |
1.3.1 受试药物和对照药物及来源 |
1.3.2 给药方案 |
1.4 观察指标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1 赛可信对犬心丝虫感染预防效果药效学研究 |
2.1.1 第-6天使用不同检测方法检测135只实验犬心丝虫感染情况 |
2.1.2 第120天不同检测方法检测70只实验犬心丝虫感染情况 |
2.1.3 第150天不同检测方法检测130只实验犬心丝虫感染情况 |
2.1.4 第180天不同检测方法检测130只实验犬心丝虫感染情况 |
2.2 阿福拉纳米尔贝肟安全性评价实验 |
2.2.1 一般临床检查结果 |
2.2.2 实验犬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 |
2.2.3 血液生化学检查结果 |
2.3 实验结果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五章 总结、创新与展望 |
1 主要结论 |
1.1 结论1 |
1.2 结论2 |
1.3 结论3 |
1.4 结论4 |
2 创新之处 |
3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从《海南日报》看1950-1966年期间海南黎族地区的科教文卫事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依据 |
二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三 相关概念界定 |
四 1950-1966 年期间海南黎族地区的科教文卫事业 |
五 研究现状 |
(一)着作和期刊类 |
(二)关于《海南日报》的相关报道 |
1.科技类 |
2.教育类 |
3.文化类 |
4.医疗卫生类 |
六 内容结构、研究方法与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内容结构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1950—1966 年期间海南黎族地区科技的事业 |
一 海南黎族地区的农业科技改革 |
二 林业科技的发展 |
三 渔业技术改革 |
四 畜牧科研与推广 |
五 工业技术革命运动 |
第二章 1950-1966 年期间海南黎族地区的教育事业 |
一 幼儿教育的创办与发展 |
二 小学教育的普及 |
三 快速发展的中学教育 |
四 中等专业学校的创办 |
(一)开办卫生学校 |
(二)积极创办劳动大学 |
五 师范教育的创办 |
六 成人教育的创办与发展 |
(一)干部教育培养和发展 |
(二)扫盲教育的开展 |
(三)职工教育的创办 |
七 勤工俭学活动的开展 |
八 自治州教育事业的其它相关情况 |
第三章 1950-1966 年期间海南黎族地区的文化事业 |
一 广播事业的普及与发展 |
二 歌舞团的文艺汇演 |
三 各种形式业余文娱活动的开展 |
四 电影放映事业的开展 |
五 报刊机构的成立与发行 |
六 兴起的农村俱乐部 |
七 新华书店送书下乡 |
八 美术书法活动的开展 |
九 琼剧团的文艺表演 |
十 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 |
十一 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 |
第四章 1950-1966 年期间海南黎族地区的卫生事业 |
一 黎族地区医疗机构的创建与发展 |
二 红十字会医防队的巡回医疗 |
三 黎族草医与草药的采集 |
四 积极开展疫病防治 |
(一)麻风病的治疗 |
(二)灭虐工作的开展 |
(三)丝虫病和钩虫病、恙虫病的防治与调查 |
(四)天花的流行与防治 |
(五)痢疾的流行与防治 |
五 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 |
六 除害防病活动的开展 |
七 饮水卫生的改善 |
八 医资力量的来源 |
九 妇女保健的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福建省医学寄生虫学科发展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福建省医学寄生虫学科发展史 |
1.1 学科建设 |
1.2 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成就 |
1.2.1 消除了血吸虫病 |
1.2.2 消除了丝虫病 |
1.2.3 基本消除了疟疾 |
1.2.4 其他寄生虫病的调查和防治 |
2 福建医学寄生虫学科发展现状 |
2.1 科学研究 |
2.1.1 人体寄生虫感染现状 |
2.1.2 日本血吸虫病的研究 |
2.1.2. 1 灭螺方法的研究 |
2.1.2. 2 血吸虫寿命的研究 |
2.1.2. 3 消灭血吸虫病地区病牛诊断的研究 |
2.1.3 丝虫病的研究 |
2.1.3. 1 丝虫动物宿主与夜现规律的研究 |
2.1.3. 2 人体感染马来丝虫后临床体征的观察 |
2.1.3. 3 丝虫病监测管理系统的建立 |
2.1.4 疟疾研究 |
2.1.4. 1 疟原虫遗传学特征及分子追踪研究 |
2.1.4. 2 经济开发区疟疾流行特征与防治策略研究 |
2.1.5 并殖吸虫病的研究 |
2.1.5. 1 种类 |
2.1.5. 2 中间宿主 |
2.1.5. 3 终末宿主 |
2.1.5. 4 泡囊并殖吸虫独立性的研究 |
2.1.6 重要蚊媒的生物特性和传播疟疾能力的研究 |
2.1.6. 1 生态习性的调查 |
2.1.6. 2 同工酶谱的研究 |
2.1.6. 3 传播疟疾能力的研究 |
2.1.7 广州管圆线虫病原和疫源地调查 |
2.1.7. 1 自然疫源地及传播宿主的调查 |
2.1.7. 2 血清学诊断与临床治疗方法的探讨 |
2.1.7. 3 PCR检测大瓶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方法的建立 |
2.1.8 日本棘隙吸虫的研究 |
2.1.8. 1 致病力和流行区的发现 |
2.1.8. 2 中间宿主的调查研究 |
2.1.8. 3 生活史和超微结构的观察 |
2.1.9 福建棘隙吸虫新种的发现 |
2.1.1 0 东方次睾吸虫对人体致病性的发现 |
2.1.1 1 重要寄生虫虫种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 |
2.2 重大寄生虫病监测 |
2.2.1 血吸虫病监测 |
2.2.1. 1 防治策略和措施 |
2.2.1. 2 监测结果 |
2.2.2 丝虫病 |
2.2.2. 1 横向监测 |
2.2.2. 2 纵向监测 |
2.2.2. 3 流动人口监测 |
2.2.3 疟疾 |
2.3 人才培养 |
3 福建省寄生虫病学科发展展望 |
3.1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
3.2 学科发展的目标和对策 |
(5)广东省输入性丝虫病病例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1 调查点 |
2 调查对象 |
3 检查方法 |
3.1 血液微丝蚴检查 |
3.2 血清学检测 |
结果 |
1 调查对象的分布情况 |
2 人群微丝蚴感染情况 |
3 血清学检测结果 |
4 微丝蚴血症者的个案调查和处理情况 |
讨论 |
(10)班氏丝虫病不同防治阶段媒介传播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各防治阶段蚊媒自然感染情况与人群微丝蚴率变化关系调查 |
1.1.1 传播媒介调查 |
1.1.2 媒介自然感染情况 |
1.1.3 人群微丝蚴率变化情况 |
1.2 传播蚊媒有关参数观察 |
1.2.1 人血指数 |
1.2.2 经产蚊比率 |
1.2.3 生殖营养周期 |
1.2.4 致倦库蚊日存活率 |
1.2.5 致倦库蚊叮人率 |
2 结果 |
2.1 蚊媒幼丝虫自然感染情况调查 |
2.2 致倦库蚊相关参数(1986~1989年) |
2.2.1 人血指数 |
2.2.2 经产蚊比率 |
2.2.3 致倦库蚊生殖营养周期 |
2.2.4致倦库蚊叮人频率 |
2.2.5 致倦库蚊日存活率 |
3 讨论 |
四、广东省丝虫病的流行与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消除淋巴丝虫病的历史见证[J]. 孙德建.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9(04)
- [2]犬、猫心丝虫病诊断和治疗及流行病学研究[D]. 王金花. 海南大学, 2019(06)
- [3]从《海南日报》看1950-1966年期间海南黎族地区的科教文卫事业[D]. 齐家梦. 海南师范大学, 2019(01)
- [4]福建省医学寄生虫学科发展报告[J]. 许龙善. 海峡科学, 2009(01)
- [5]广东省输入性丝虫病病例调查[J]. 张贤昌,黄少玉,邓卓晖,欧作炎,伍卫平,骆雄才,陈锡欣,张启明,林荣幸,阮彩文,王金龙,崔惠儿.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8(06)
- [6]湖南省丝虫病防治的成本—效益分析[J]. 邓艳霞,段绩辉,王乐三,伍卫平,谭勇刚.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08(07)
- [7]湖南省丝虫病防治的成本-效果分析[J]. 邓艳霞,段绩辉,王乐三,伍卫平,谭勇刚. 中国热带医学, 2008(01)
- [8]广东省消除丝虫病后监测效果评价[J]. 邓卓晖,黄少玉,骆雄才,欧作炎,崔惠儿. 热带医学杂志, 2007(12)
- [9]海南临高县消除丝虫病的措施分析[J]. 邱继睿,杨焕光,伍国效,邹善良,王家帮,谢单布. 中国热带医学, 2006(01)
- [10]班氏丝虫病不同防治阶段媒介传播作用的研究[J]. 黄少玉,骆雄才,欧作炎,崔惠儿,霍丽婵,张启明. 热带医学杂志,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