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乳癌化疗耐药性可减轻(论文文献综述)
江雪,刘梦璠,刘华,席志超,徐宏喜[1](2021)在《西红花的资源分布及抗肿瘤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西红花为鸢尾科番红花属植物番红花的干燥柱头,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药,主产于伊朗、印度、希腊和摩洛哥等国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西红花不仅具有抗惊厥、抗抑郁、抗炎和抗氧化等药理活性,近年来其抗肿瘤活性也逐渐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西红花中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活性成分主要为西红花苷、西红花酸、西红花醛和西红花苦素,对乳腺癌、肺癌、肝癌、白血病、皮肤癌等多种恶性肿瘤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理包括:诱导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增加化疗药敏感度及抑制肿瘤转移等。本文将从西红花的资源分布、抗肿瘤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方面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期为西红花未来在抗肿瘤方面的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
何普毅,李雪梅,王云鹏,许博,王海云,张静,蒲唯高,陈昊[2](2021)在《光动力联合治疗在不可切除肝外胆管癌中的应用进展》文中认为胆管癌是起源于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升高,其早期症状不典型,诊断率低,就诊时大多已是晚期,失去最佳的手术时期。目前对于不可切除性肝外胆管癌的保守治疗方法有支架置入、射频消融、放疗和化疗、靶向、免疫治疗等,但由于胆道肿瘤恶性程度高,易产生耐药,且新兴治疗方式的获益人群有限,因此我们亟需探索新的治疗策略来突破此瓶颈。光动力疗法作为一种治疗胆管癌的新手段,其临床应用效果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主要针对光动力治疗原理、光动力与其他治疗方式的联合使用,尤其是光动力联合新兴的免疫和靶向治疗进行归纳总结,并阐述目前国内外光动力治疗研究的热点方向,为临床及科研提供参考。
王辰男[3](2021)在《基于博弈论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模型构建》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构建中医“带瘤生存”思想、“治未病”思想与博弈论基本原理相结合的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模型,为有中医药参与的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提供系统思维模式下的治疗思路和决策参考。研究方法:应用系统工程方法论建立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模型,利用文献分析法、数理推导法、基于方程的建模、基于多主体的仿真等方法,从系统工程的视角剖析晚期乳腺癌治疗过程。根据霍尔三维结构的研究思路,将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治疗过程概括为逻辑维、专业维和时间维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在逻辑维上,为了确定晚期乳腺癌的治疗目标,将“带瘤生存”思想和演化博弈理论相结合,构建基于演化博弈原理的“带瘤生存”模型。为了探索干预策略,将“治未病”思想和斯坦科尔伯格博弈相结合,构建基于斯坦科尔伯格模型的晚期乳腺癌干预模型。在专业维和时间维上,通过多主体仿真的研究方法,对“带瘤生存”模型和“治未病”模型进行仿真,验证两个模型在实际运行中的状态和可行性。研究结果:1、通过建立基于WSR和霍尔三维结构的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模型,从多个维度分析了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面临的问题。构建了宏观层面用系统思维从物、事、人多方面进行思考分析,微观层面基于霍尔三维结构模型的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框架,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论为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在宏观层面,提出将基于WSR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应用到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领域,从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认识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晚期乳腺癌治疗过程的物理、事理和人理特性后,对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的流程进行分解。在微观层面,利用霍尔三维结构以时间维、逻辑维、专业维组成的立体空间结构来概括地表示出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的各阶段、各步骤以及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建立基于WSR和霍尔三维结构的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模型,形成了软硬系统结合的方法论所支持的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系统科学思想体系。2、通过建立“带瘤生存”为晚期乳腺癌治疗目标的数学模型,明确了“带瘤生存”的实现方法是通过控制肿瘤细胞种群数量和通过ESS维持肿瘤亚克隆比例,以达到控制肿瘤负荷和延长生存期的目的。采用演化博弈论建模的方法,将“带瘤生存”的概念具体化为一场“鹰鸽博弈”。明确了中医药的治疗方法通过改善现有症状、减轻剂量毒性和杀瘤而不灭瘤的方法参与以“带瘤生存”为目标的晚期乳腺癌治疗过程中;证明了“带瘤生存”实现的方法是抑制肿瘤细胞种群总数量并控制药物敏感型亚克隆的比例,依靠自身种群竞争生长的压力抑制药物抵抗型亚克隆细胞的生长,以达到减少肿瘤耐药的发生和延长生存期的目的。3、通过对“带瘤生存”模型进行仿真分析,证明了“带瘤生存”为晚期乳腺癌治疗目标的可行性。为探讨晚期乳腺癌的最佳治疗目标,通过对“带瘤生存”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分析了异质肿瘤亚克隆间的竞争对肿瘤种群系统的影响。在不添加外界干预因素的情况下,肿瘤群体最终稳定时各亚克隆细胞的数量仅与亚克隆种群间的博弈系数有关,系统表现为一个渐近稳定的生态循环,稳定时的种群比例与初始各亚克隆比例无关。通过了解种群中两种亚克隆的所占的比例进行基于Agent的仿真分析,可以了解到种群平衡时的状态,掌握种群的进化方向,明确干预方向,通过控制种群比例达到控制种群总体数量的目的,完成“带瘤生存”的目标。4、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构建了一个斯坦科尔伯格博弈模型,通过对方程求解可以得到晚期乳腺癌治疗过程中药物干预的满意策略。为探讨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最佳干预策略,将“治未病”思想和博弈论原理相结合,提出将医生、肿瘤运用基于方程的建模建立一个斯坦科尔伯格博弈模型,该模型可以利用医生在博弈中的“领导者”地位,有效平衡晚期乳腺癌治疗过程中的肿瘤负荷和剂量毒性,采用逆向归纳法求解子博弈纳什均衡解,可以得到医生获益最大时的治疗策略的最优解。模型还证明了,通过中医药联合化疗药物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策略,可以减小药物剂量毒性对医生获益的影响,进一步可以提高医生的收益,对改善晚期乳腺癌的预后有重要的实践意义。5、利用基于ABM的仿真,验证了基于博弈论原理的化疗策略和中药联合的化疗策略的优势。为探索不同干预方式和干预时机对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影响,用博弈论的方法优化了晚期乳腺癌的中西医治疗策略。利用基于ABM的仿真建立了一个由两种亚克隆组成的晚期乳腺癌肿瘤群体,仿真结果显示利用ABM仿真可以很好地模拟肿瘤的发展过程,基于博弈论原理的化疗方案不仅可以减少药物的使用剂量,而且可以延长肿瘤的耐药进程。采用中药联合的化疗策略,可以明显减少给药次数同时减轻瘤负荷,对晚期乳腺癌的临床治疗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研究结论:本文应用系统工程方法论从多个维度剖析晚期乳腺癌治疗面临的问题,创新性地采用博弈论为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并充分发挥中医药理论和思想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特色和优势。建立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模型有助于科学合理的设计针对晚期乳腺癌的治疗策略,对于晚期乳腺癌的治疗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董阿茹汗[4](2020)在《疏郁散结方联合125Ⅰ粒子植入治疗乳腺癌临床疗效观察及网络药理学机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通过回顾性研究评价疏郁散结方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局部乳房肿瘤临床疗效并分析其预后相关影响因素。2.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疏郁散结方有效成分及成分间协同作用探析其治疗乳腺癌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收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2013年12月1日-2019年6月30日期间收治的经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乳房局部肿瘤治疗同时口服疏郁散结方治疗的乳腺癌患者资料52例,以患者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时间为随访起点,至疾病发生进展或失访、死亡。收集术后6个月病灶影像学结果对中西医联合治疗进行疗效评价,对不同证型间疗效差异进行对比,评价无进展生存期,分析预后影响因素。2.借助TCMSP平台筛选疏郁散结方中有效活性成分,Uni Prot Knowledgebase数据库查找其作用靶点,通过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数据库、Gene cards数据库挖掘乳腺癌相关作用靶点,使用Venny 2.1.0工具绘制韦恩图,得到疏郁散结方与乳腺癌共同靶点,将靶点代入String数据库获得蛋白互作图,利用Cytoscape 3.2.1软件构建疏郁散结方有效活性成分-疾病-靶点-通路PPI网络图,借助DAVID数据库对共同靶点进行GO功能注释及通路富集分析,对疏郁散结方治疗乳腺癌作用机制进行进一步分析讨论。研究结果1.术后6个月局部病灶控制率:评价52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局部乳房病灶体积变化情况,根据WHO实体瘤评价标准,13例病灶完全缓解(CR),32例部分缓解(PR),4例病灶稳定(SD),3例病灶进展(PD),近期局部病灶控制率(CR+PR)86.5%。2.中医证型间疗效差异比较:将52例患者根据证型分布情况,分为虚证组与实证组,比较2组间疗效差异,两组数据经检验,P=0.932>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虚证患者根据证型分布情况通过非参数检验比较组间疗效差异,P=0.633>0.05,提示气阴两虚组、气血两虚组、冲任失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实证患者根据证型分布情况通过非参数检验比较组间疗效差异,P=0.248>0.05,提示气滞痰凝组、毒热蕴结组、瘀毒互结3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无进展生存期:随访时间12-7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8个月。1年、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6.9%、51.4%,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25个月,平均无进展生存期为29.9个月。4.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将可能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年龄、BMI、激素受体状态、临床分期、有无远处器官转移、是否联合治疗、术前血小板计数、肿瘤标志物CA15-3、中医辨证虚实纳入预后分析中。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激素受体状态(P=0.001)、临床分期(P<0.001)、是否伴远处器官转移(P<0.001)、是否联合治疗(P<0.001)与疏郁散结方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乳房局部肿物预后相关,对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伴远处器官转移(P<0.001)、是否联合其他治疗方法(P=0.004)、临床分期(P=0.012)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5.疏郁散结方中药活性成分:通过数据库检索,经过筛选后,共得到疏郁散结方活性成分65种,其中柴胡17种,枳壳5种、郁金15种、姜黄3种、白芍13种、川芎7种、茯苓15种、浙贝母7种、猫爪草12种,鸡内金直接得到靶点17个。6.疏郁散结方有效成分及核心靶点:通过有效成分靶点信息筛选,共得到疏郁散结方有效成分对应靶点175个,筛选出Degree≥15的成分为疏郁散结方主要成分,共20个,同时筛选出Degree≥10的靶点为核心靶点,共32个。7.疏郁散结方-乳腺癌共同靶标及蛋白互作图中关键靶点:通过搜索相应数据库,共得到乳腺癌相关疾病靶点407个,疏郁散结方-乳腺癌共同靶点13个,分别为:ADRB2、AR、BCL2、CHEK1、ESR1、ESR2、GSK3B、NOS2、NR3C1、PGR、PIK3CG、PPARG、PTGS2,其中ESR1、PTGS2、NR3C1、GSK3B为4个关键作用靶点。8.疏郁散结方GO功能注释及通路富集分析: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分析,结果显示疏郁散结方主要参与调控RNA聚合酶启动子转录、DNA转录、基因表达、细胞间信号传导、细胞生长、平滑肌收缩、类固醇激素介导相关信号通路、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药物反应、乳腺腺泡发育等15个生物学过程;相关基因靶点富集于细胞核、核浆、细胞质、蛋白质复合体、胞浆核周区、线粒体外膜等7种细胞成分;影响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RNA聚合酶II转录因子活性、蛋白结合、酶结合、锌离子结合等15个分子功能,KEGG分析共得到显着性通路10条,其通路包括肿瘤相关通路、催乳素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脂肪细胞脂解通路等,并在小细胞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相关信号通路中富集。疏郁散结方在乳腺癌的治疗过程中,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凋亡、肿瘤血管生成、改善甲状腺激素、催乳素、雌激素等相关激素水平及激素受体水平发挥抗肿瘤效应。
曲艳梅[5](2019)在《孙贻安教授治疗乳腺癌化疗副反应临床经验总结及经验方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总结孙贻安教授治疗乳腺癌化疗副反应的临床经验、基于数据挖掘技术下的遣方用药规律及其运用经验方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者化疗期相关副反应的临床疗效观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方法:通过对孙贻安教授治疗乳腺癌疾病相关学术论文、论着、临床经典病例等原始资料收集、记录、分析,总结其乳腺癌化疗期副反应疾病诊疗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研究纳入符合标准403例处方资料,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应用频数统计、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聚类分析,对孙贻安教授治疗乳腺癌化疗副反应处方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强关联中药配伍关系(药对、药鼎、药矩)、潜在药物核心组合及新方进行挖掘分析。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方法,将63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于首次化疗前一天开始予以经验方治疗14天,对照组采用阴性对照,单次化疗周期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24h胃肠道反应、肝肾毒性反应、心脏毒性反应、第7天的骨髓抑制反应、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及第21天KPS评分。结果:孙贻安教授从中医经典理论出发,认为乳腺癌化疗期副反应中医病因包含素体本虚,正气不足,气虚致血瘀;化疗药物作热邪内舍脾胃,伤脾耗津;药邪杀伐误伤肾精骨髓,精血难化。对于其病机,师认为属正虚邪实之证,气血失和致本虚,痰、热、瘀、毒互结致病。治疗上谨守病机,攻补兼施,标本同治,治本意在益气养血(补宗气,生新血;调营气,通血脉):治标以理气健脾、清热养阴为要,主张辨病与辨证结合论治,于疾病常态中窥探变数,把握病证发展规律,在遣方用药时注重与现代医学研究融会贯通,选用符合中医辨证理论且结合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草药,综合性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期副反应疾病。本次研究纳入临床处方403例,包含中药175味,使用频次超30次的中药44味,排名前十味分别为黄芪、白术、茯苓、当归、党参、甘草、陈皮、熟地黄、半夏、半枝莲;药物性味归经统计结果示,所占比例最大的是温性药,苦味药,归经多归肝、脾二经;按药物功效分类以补虚药、清热药为主。将中药进行Aprior关联规则算法分析,设置支持度20%,置信度90%,最大前项值3,获得强关联规则中药配伍关系(药对、药鼎、药矩)29组,主要包括党参-黄芪、当归-黄芪、党参-当归-黄芪、白芍-茯苓-白术、鸡血藤-白术-黄芪、陈皮-当归-黄芪、陈皮-当归-白术-黄芪、党参-当归-茯苓-白术、陈皮-茯苓-黄芪-白术、党参-当归-白术-黄芪等,常用核心药物组合为: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白芍、当归、半夏、陈皮、熟地黄、砂仁、麦冬、半枝莲、鸡血藤、白花蛇舌草、女贞子、甘草;基于聚类分析获得潜在的药物核心组合26组,推演出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期副反应新方13组,其中新方3(枳实、生姜、半夏、厚朴)、新方6(熟地黄、鹿角胶、菟丝子、山茱萸)、新方7(全蝎、茯苓、巴戟天、骨碎补、白术)、新方13(肉桂、三棱、巴戟天、莪术、人参)较有临床意义。经验方临床疗效观察指标:①胃肠道反应指标(24h):经验方组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照组,恶心、呕吐、便秘情况对比差异明显(P<0.05),口腔黏膜、腹泻情况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骨髓抑制反应指标(第7天):白细胞情况对比差异明显(P<0.05),血红蛋白、血小板情况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肝、肾毒性指标(24h):两组患者AST、BUN、Cr情况对比差异明显(P<0.05),TBIL、ALT情况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心脏毒性指标:两组患者心脏节律、心功能情况对比差异明显(P<0.05),心肌情况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其他副反应指标(24h):两组患者发热情况对比差异明显(P<0.05),脱发情况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②中医临床症状评分(第7天)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化疗后中医临床症状总分较化疗前明显降低,经验方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明显(P<0.05)。③KPS评分分析:经验方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明显(P<0.05)。结论:孙贻安教授治疗乳腺癌患者化疗副反应疾病从气血亏虚立论,遵循益气养血治疗原则,配合理气健脾、清热养阴等法。临床多应用补虚药,常用药物核心组合为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白芍、当归、半夏、陈皮、熟地黄、砂仁、麦冬、半枝莲、鸡血藤、白花蛇舌草、女贞子、甘草,运用益气养血扶正经验方治疗乳腺癌化疗期患者可有效减轻化疗期副反应,对保障化疗完成度及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意义积极。
李富娟[6](2018)在《ELOVL6在卵巢高级别浆液性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超长链脂肪酸延伸酶6(ELOVL6)在卵巢高级别浆液性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72例卵巢高级别浆液性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入组,并取本组患者的卵巢原发灶组织标本,其中40例同时取腹腔转移灶的肿瘤组织进行配对,另取12例正常卵巢组织进行对照。分别采用RT-PCR方法检测ELOVL6的mRNA在卵巢原发灶、腹腔转移灶及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再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LOVL6蛋白的表达,并在患者年龄、FIGO分期、WHO组织分级、化疗敏感性及预后因素中进行比较。结果:ELOVL6基因的mRNA在卵巢高级别浆液性腺癌组织中相对表达较卵巢正常组织有显着降低(P<0.05),在病理分级G3级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低于G1/2级癌组织(P<0.05),在卵巢原发病灶及腹腔转移灶中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ELOVL6蛋白定位于细胞的胞浆中,正常卵巢组织表达阳性100%(12/12)。卵巢G3级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显着低于G1/G2级癌组织(49.0%vs.70%,P<0.05);ELOVL6表达在耐药组的阳性率显着低于化疗敏感组(39.0%vs.65.0%,P<0.01)。ELOVL6蛋白的表达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的中位无瘤生存期分别为41和39个月,总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2和44个月,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结论:在卵巢高级别浆液性腺癌中ELOVL6基因在转录水平被下调,其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及耐药有关。
吴涛[7](2017)在《陆明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经验方治疗绝经前乳腺癌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1研究目的1.1总结陆明教授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及遣方用药方法、规律,并追溯其理论渊源。1.2对陆明教授应用扶正祛邪理论治疗绝经前乳腺癌的临床疗效进行总结,用以指导临床实践。2研究方法2.1通过临床跟师、临证抄方、随堂听课及教学查房,并结合深度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对陆明教授的中医学术论文、医案、论着、经典回顾性病例等原始资料收集、整理、分析,总结其学术思想、渊源及临证经验。2.2采取前瞻性临床研究方法,将120例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与对照两组,以陆明教授临证经验,运用扶正祛邪经验方治疗6个月,总结临床疗效。3研究结果3.1陆明教授学术思想研究结果3.1.1学习学术渊源:注重经典,灵活实践,兼容并蓄,融汇诸家,师承前贤。3.1.2陆明教授顾护胃气论,主张辨证用药以顾护胃气为先,对中晚期肿瘤患者重护胃气,对肝癌患者中医治疗从脾胃论治。3.1.3总结陆明教授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理论,主张肿瘤微观辨证论,肿瘤的中医治疗采取部位、阴阳、经络辨证方法,中医治疗将化疗及靶向治疗药物进行寒热燥湿分类,采取多方法治疗、多途径给药,恶性积液从寒论治的相关新论。3.2陆明教授临证经验研究结果3.2.1陆明教授的临证用药特色鲜明,擅用虫类药、参类药,多采取复方大剂以全面地兼顾病情。3.2.2陆明教授的肿瘤食疗义理经验行之有效,适宜的饮食有益于肿瘤患者的康复并减轻术后、放化疗后的毒副反应。3.2.3陆明教授将病因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治疗肺癌,临证经验效果甚佳。3.2.4对陆明教授治疗体表肿瘤、乳腺癌、食管癌、恶性淋巴瘤、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脂肪肝的临证经验进行系统梳理总结,为中医临床的发展提供新思路。3.3以扶正祛邪经验方治疗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巩固期的研究结果3.3.1观察指标3.3.1.1相关肿瘤标记物:①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的CA125与CA153抗原含量比较,对照组显着高于治疗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②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的CEA抗原含量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陆明教授经验方可降低机体血清中肿瘤抗原CA125与CA153的水平。3.3.1.2各项激素水平:①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激素水平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激素水平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总体分析,他莫昔芬、陆明教授经验方+他莫昔芬治疗均不升高乳腺癌患者的激素水平,具有调节作用,经验方在调节激素水平方面具有优势。3.3.1.3骨密度: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骨密度值进行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骨密度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值的组内对比差异明显(p<0.05),但对照组患者的骨密度较治疗前减低,治疗组则升高,两组治疗后的骨密度值组间对比差异同样显着(p<0.05),表明经验方对绝经前乳腺癌患者的骨密度有显着提升效果。3.3.1.4子宫内膜厚度:①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比较,p>0.05,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②对照组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比较,p<0.05,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治疗组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比较,p>0.05,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上述结果说明:单纯运用他莫昔芬治疗绝经前乳腺癌确实会引起患者子宫内膜增厚,而联合中药经验方治疗后,患者子宫内膜非但没有增厚,还略有减少,可有效改善他莫昔芬不良反应。3.3.1.5生存质量变化:对乳腺癌患者采取经验方治疗,对比其治疗前后的生理状况、情感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机体功能状况、附加关注等方面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总积分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①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生理状况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分析(t=3.109,P=0.008),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情感状况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分析(t=2.239,P=0.017),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社会/家庭状况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分析(t=0.266,P=0.785),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机体功能状况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分析(t=-0.448,P=0.665),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附加关注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分析(t=-0.776,P=0.507),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量表总分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分析(t=-0.915,P=0.374),p>0.05,无统计学意义。②治疗组:治疗前后生理状况、情感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机体功能状况、附加关注、量表总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总体分析:对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应用经验方治疗可提高其生存质量评分,有效改善其生存质量。3.3.1.6中医证候总分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总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总体分析表明:经验方的运用,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潮热汗出、烦躁、抑郁、疲倦乏力、食少纳差、手足麻木、腰膝酸软、夜寐差等临床症状和体征。3.3.1.7KPS评分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PS评分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总体分析表明:经验方的运用,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3.2临床疗效判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表明:经验方能显着提高证候疗效,较单纯他莫昔芬组具有明显优势。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PS评分改善情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经验方能明显改善绝经前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4结论4.1陆明教授在三十余载的中医临床工作中,主张以中医经典理论为根,辨证论治观点为本,强调中西医互相学习,讲究融会贯通,力倡运用现代方法以确定疾病的病位和性质,从而提高中医治疗水平,与此同时敏锐洞悉国内外医学的发展动态,注重学习新知识新思维,倡导与时俱进的医学思维观念及科学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法,值得继承与发扬。4.2在临床中应用扶正祛邪经验方治疗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巩固期可减轻他莫昔芬不良反应,明显提高其临床疗效及预后生存质量,从而改善其复发及转移情况,因此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推广意义。
潘元青[8](2015)在《非药物补充替代医学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不良反应的循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当前非药物补充替代医学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治疗的研究众多,目前还没有综合性的循证研究体系和结论。本研究对部分非药物补充替代治疗(瑜伽、按摩疗法、太极拳、针刺和正念疗法)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治疗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RCTs进行系统评价,评价部分非药物补充替代治疗辅助治疗乳腺癌患者术后治疗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干预效果。在此基础上利用前瞻性性队列研究,利用现有证据基础,初步评价短期正念减压心理治疗和放松训练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综合疗效,提出非药物补充替代治疗辅助治疗乳腺癌的策略,为非药物补充替代医学辅助治疗乳腺癌患者术后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临床实践提供循证依据。方法①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1994-2015.8)、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2015.8)、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15.8)、万方数据期刊论文资源(1997-2015.8)、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1989-2015.8)、中国中医药数据库(1994-2015.8)、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XPANDED)(2000-2015.8)、EMBASE.com(1974-2015.8)、Web of Science、PubMed(1966-2015.8)、Cochrane Library(-2015.8)、PsycINFO(formerlyPsych Lit)(1887-2015.8)、Elsevier(-2015.8)、Springer(-2015.8)、会议论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1994-2015.12)、万方数据会议论文资源(1990-2015.8)、中外文会议论文数据库(1985-2015.8)、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994-2015.8)、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994-2015.8)、万方数据学位论文资源(1990-2015.8)、ProQuest学位论文(-2015.8)。同时检索乳腺癌在研临床试验注册平台和相关学术组织网站,补充其他检索获取所有非药物补充替代治疗辅助治疗乳腺癌的随机对照试验,按预先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和纳入,比较非药物补充替代治疗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治疗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2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价,使用Stata software,version 10.0.软件进行Meta分析。②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客观评价和因素分析短期正念减压心理治疗和放松训练,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临床疗效和影响因素。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最终共计纳入68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按摩疗法能显着缓解乳腺癌术后治疗患者的疲劳和愤怒症状;瑜伽能明显改善乳腺癌术后治疗患者的胃肠道症状、抑郁、焦虑和生活质量;太极能显着提高乳腺癌术后治疗患者上肢握力强度、肘关节屈曲、肘关节伸直外展、上肢水平内收肌力能力;针灸能明显缓解乳腺癌术后治疗患者的上肢肌群僵硬症状以及正念减压疗法在减轻乳腺癌患者的焦虑、抑郁、知觉压力症状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常规康复对照。②前瞻性队列研究共纳入患者34例,短期正念减压心理治疗和放松训练16例,空白对照组17例,研究结果提示: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不良反应较为明显,整体生活质量中功能状况较差,焦虑、抑郁情绪症状较为严重,年龄、婚姻特征和不同临床分期是负性情绪的影响因素;焦虑、抑郁负性情绪是整体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年龄和不同临床分期是很大程度影响术后疲劳症状的产生;短期正念减压心理治疗和放松训练能有效缓解乳腺癌化疗患者的躯体疲乏、呼吸困难和情感效绩失调和焦虑、抑郁情绪症状的症状、部分提高乳腺癌化疗患者的生存质量。结论①系统评价研究显示,非药物补充替代缓解乳腺癌术后治疗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综合作用温和有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提升乳腺癌术后患者生理机能和改善情绪,在提高整体生活质量方面优于传统康复护理。相关RCTs设计不够严密,存在方法学缺陷和研究样本不足的问题;②前瞻性队列研究提示,短期正念减压心理治疗和放松训练对乳腺癌化疗患者疲乏、呼吸困难、焦虑、抑郁症状的缓解可能具有一定效果,该疗法部分的提高了乳腺癌化疗患者的生存质量。
严韵诗[9](2014)在《中医药辅助治疗恶性肿瘤国外文献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统计,由于癌症而引致死亡是全球需要重视的问题。于2012年便有820万人死于癌症,而预计未来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依然会继续上升。传统的西医疗法以消灭癌细胞为主要目的,治疗时所引起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疲倦乏力、疼痛、脱髪、便秘或免疫力下降等,均令癌症病人受到不少痛苦。不单止在中国,外国地区对于癌症病人使用另类疗法也有相关调查,有些研究发现表示不少癌症病人在接受传统肿瘤治疗的同时使用另类疗法能减低癌症再复发、帮助痊愈、减轻副作用等。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指导下,根据病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法治病。中医的扶正固本方法,能增强或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可以使免疫力较低的癌症病人,免疫力得以提高,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影响细胞内基因异变的发生,对抗细胞发生突变。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就是以宏观和整体去看待病人和疾病之间的关系,西医治疗则是强调局部和微观的仔细分析疾病的成因和发生的机制。在临床上,中西药结合使用可见日趋普遍,合理地使用中西药不但可以取长补短,发挥相互的优势,更可以提高疗效,降低不良的治疗反应,有助于治疗疾病。若使中西药能够共同合理地使用,也能发挥标本兼治的概念,提高临床的疗效。在国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研究报告巳有很多,但要判断中医药作为辅助治疗的效果,仍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实验(RCT)以确定相关的疗效。在国外对于临床研究均会有较严谨的设计,系统综述(systematic review)的目的是整合数据的方法,利用文献质量评价分析可以综合总结了的研究结果,整合所收集的研究资料作出定量合成的分析,为探讨的临床问题提供更多有效的资料。本论文研究在国外现代疗法下以中医药(包括中药、针灸、推拿及气功等)疗法作为辅助治疗癌症的成效及其安全性作出分析及探讨,为癌症病人、医护人员提供最为有利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本课题使用检索文献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1999-2013)的Cochrane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MEDLINE (1948-2013), EMBASE (1980-2013), PubMed (1948-2013), AMED (1985-2013), SciFinder (1907-2013)等搜寻有关中医药辅助治疗癌症的文献,再从检索发表的文献中的参考资料或研究中手动检索以包括更全面的检索,文献内容以RCT为主,不限于中药、针灸、太极或气功等。符合资格的研究报告才会被纳入进行综述分析,而被选用的文献研究必需是以随机双盲的方法进行的癌症RCT临床研究,而研究中需要对比使用中医药治疗与没有使用中医药治疗的结果,才会被纳入使用。本课题根据Cochrane Library的模板,以Jadad评量表评分,进行筛选与纳入,以纳入的RCT文献进行随机、双盲及随访三个方面进行评量分析,分数高于2分的才能纳入最后的分析。再以分析研究的软件Review Manager对其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再跟据所关注的项目进行亚组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进行讨论。成果:从Jadad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纳入作系统性综述的一共有十一篇的论文报告,包括了562名癌症病人:当中大部份研究的方法设计比较弱,欠缺随机或双盲,大部份并没有随访跟进或提及退出人数。所有纳入研究的文献,只有三份描述使用随机方法并且是正确使用,只有两份文献能提供正确的双盲设计,只有六篇提及失访或退出研究的人数,所有11篇文献都并没有提及病人的治疗意向。单纯从统计结果分析,现有的证据尚不能证实中医药治疗能有效减低化疗后的眩晕、腹泻、疲倦乏力、恶心、贫血、疼痛和呕吐等,而对于放疗后的T细胞、辅助T细胞、B细胞的数量比较亦未能提供一个具代表性的答案。然而,对于恶性肿瘤患者的使用中医药作为辅助治疗的方法还是未能证明能改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结论:现有的数据尚未能证实中医药疗法能有效提高癌症治疗率和提高生活质量,但中医药作为辅助治疗后或有助减轻化疗后的副作用,例如恶心、疲倦、腹泻、呕吐、头痛、便秘等,同时亦能减少放疗后T细胞数量的下降,然而研究质量的低劣和纳入研究的异质性未能令人信服,得出的研究结果并未能作为中医药辅助治疗恶性肿瘤的有力证据。故此,为了证实中医药对于癌症、癌症并发症和现代常规治疗的副作用的真实疗效,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是必需。
邹珍友[10](2012)在《用microRNA-30a和3-MA抑制自噬提高癌细胞和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文中研究表明癌症是难以治愈的疾病,危害着人们的健康。用抗癌药物对肿瘤和癌细胞化疗是广泛采用的治疗方法,并对一些癌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然而一些癌症如肝癌,肺癌等天然就对药物不敏感,还有一些癌症在用药治疗一段时间之后会对药物产生耐药性,甚至对多种药物产生耐受,造成患者无药可医,丧失了治疗机会。癌细胞或肿瘤对药物不敏感或产生耐药的机制有多种,其中癌细胞在药物胁迫下启动自噬是造成癌细胞耐药的一个原因。此时癌细胞对药物的摄入减少,通过将自身内部受药物毒性或其他原因所致坏死的细胞器和错误折叠的蛋白质降解,重新利用养分维持癌细胞生存。自噬造成了药物不能尽快杀死癌细胞和导致对药物耐受。因此抑制自噬,是提高癌细胞对药物敏感,消除耐药,恢复药物疗效的一种途径。本实验采用了顺铂对宫颈癌细胞株HeLa以及对顺铂耐受的肝癌细胞株HepG2、乳腺癌细胞株MCF-7进行了实验,发现施加顺铂可致这些细胞产生自噬,每10个细胞约45个自噬泡,Beclin-1的表达也增加。用实时定量PCR发现,顺铂诱发癌细胞自噬的原因是顺铂可致使DNA聚缩,影响其中mIR-30a转录,胞内miR-30a含量降低到只有对照组的15%左右,因此解除了对自噬泡生成必须蛋白Beclin-1的mRNA的抑制,Beclin-1表达增加,自噬得以发生。向这些被顺铂毒害导致miR-30a降低的细胞内补充过表达miR-30a,可抑制化疗药物诱导的自噬,每10个细胞内自噬泡减少到5个,Beclin-1表达减少,而癌细胞的凋亡率从单用顺铂时的22%增加到36~61%。对多耐药的胃癌细胞株SGC-7091转染miR-30a使之过表达,发现能降低胃癌细胞的耐药性,敏感剂量从160μg/ml降到5μg/ml。用构建的含miR-30a的慢病毒对植瘤小鼠做了同样的实验,发现仅用顺铂可将肿瘤生长速度抑制38%,而转染了miR-30a之后,对肿瘤生长速度的抑制增加到83%,肿瘤由施药前的6mm大小缩小到4.5mm。转染miR-30a后,只需一半剂量的顺铂即可起到明显的抗癌效果,增加了肿瘤对顺铂的敏感性。试验中我们用另外的一种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验证了在化疗条件下抑制自噬可提高药物对癌细胞的凋亡效率。我们还采用对顺铂和紫杉醇均耐受的多耐药胃癌细胞株SGC-7091进行了抑制自噬,消除癌细胞多耐药的实验。发现通过用3-MA抑制PI3K-Ⅲ与Beclin-1结合,以及用miR-30a下调Beclin-1,阻止紫杉醇和顺铂联合胁迫下形成自噬泡,也能提高抗癌药物对耐药癌细胞的疗效,降低用药量,解除多耐药性。采用合成的miR-30a以及构建含miR-30a慢病毒抑制化疗药物诱发的自噬,能提高药物的疗效,消除癌细胞的耐药性。然而要用于临床实践,对于患者来说经济上承担不起。因此从自然界寻找富含miR-30a的资源具有实用意义。我们发现牛初乳内富含miR-30a,是常牛乳中的9倍,而且比大部分实验细胞中的含量均高10倍多。牛乳中的miRNAs以脂质体囊泡分泌,易与细胞融合将所包裹的miRNAs转染入细胞。提取牛初乳中的miR-30a处理癌细胞后,再施用化疗药物,同样能减少自噬泡,降低Beclin-1的表达,抑制自噬,增加癌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用化疗药物处理转染了牛初乳miR-30a的癌细胞,比光用化疗药物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更显着,凋亡率从仅用化疗药组的25%增加到45%。牛常乳所含miR-30a少,用牛初乳相应组分处理细胞,再加化疗药物疗效提高不明显。采用牛初乳miR-30a对植瘤小鼠实验也验证了牛初乳富含miR-30a的组分能提高化疗药物对肿瘤的生长的抑制效果。若能对牛初乳中的miR-30a利用和开发,可为癌症患者带来生活的希望。
二、乳癌化疗耐药性可减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癌化疗耐药性可减轻(论文提纲范文)
(1)西红花的资源分布及抗肿瘤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西红花传统及现代功效概述 |
2 西红花资源分布现状 |
3 西红花中抗肿瘤活性成分概述 |
3.1 西红花苷(Crocin) |
3.2 西红花酸(Crocetin) |
3.3 西红花苦素(Picrocrocin) |
3.4 西红花醛(Safranal) |
4 西红花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
4.1 乳腺癌 |
4.1.1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4.1.2 诱导细胞凋亡 |
4.1.3 诱导肿瘤细胞周期阻滞 |
4.1.4 抑制肿瘤血管新生 |
4.1.5 调节抗氧化酶活性 |
4.1.6 抑制肿瘤细胞转移 |
4.1.7 增强放化疗作用,降低肿瘤细胞耐药性 |
4.2 肺癌 |
4.2.1 增强化疗药物的敏感度 |
4.2.2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4.2.3 增强谷胱甘肽代谢酶活性 |
4.2.4 抑制肿瘤细胞糖蛋白和多胺的合成 |
4.3 肝癌 |
4.3.1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阻滞 |
4.3.2 降低端粒酶活性 |
4.4 白血病 |
4.4.1 增强免疫细胞功能 |
4.4.2 调控Bcr-Abl基因表达 |
4.4.3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4.4.4 抑制组蛋白去乙酰酶表达 |
4.5 皮肤癌和黑色素瘤 |
4.5.1 调节抗氧化酶的活性 |
4.5.2 JAK/STAT信号通路介导的细胞凋亡 |
4.5.3 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 |
4.6 其他肿瘤 |
4.6.1 增效减毒作用 |
4.6.2 抑制肿瘤转移 |
4.6.3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4.6.4 调控促炎细胞因子 |
4.6.5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5 结论与展望 |
(2)光动力联合治疗在不可切除肝外胆管癌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光动力治疗 |
2 光动力治疗与其他治疗联合应用 |
2.1 PDT联合金属支架 |
2.2 PDT联合化疗 |
2.3 PDT联合靶向治疗 |
2.4 PDT联合免疫治疗 |
2.4.1 PDT联合免疫佐剂 |
2.4.2 PDT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3 总结与展望 |
(3)基于博弈论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博弈论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
1.1 博弈论视角下的癌症生态 |
1.2 博弈论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
1.3 小结 |
综述二 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
1.1 晚期乳腺癌的疾病特点 |
1.2 中医药对晚期乳腺癌的认识 |
1.3 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研究现状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基于WSR和霍尔三维结构的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模型 |
1.1 晚期乳腺癌的治疗过程是一项复杂且综合的系统工程 |
1.2 基于物理、事理、人理的软系统方法论 |
1.3 霍尔三维结构——硬系统方法论的提出 |
1.4 建立基于系统工程方法论的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模型的目的与意义 |
1.5 基于WSR和霍尔三维结构的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模型 |
1.5.1 基于物理-事理-人理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
1.5.2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模型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博弈论原理的“带瘤生存”模型 |
2.1 肿瘤治疗目标的演变——从零和博弈向非零和博弈的转变 |
2.1.1 以零和博弈为目标的肿瘤治疗 |
2.1.2 “带瘤生存”与非零和博弈 |
2.2 带瘤生存思想中的博弈论原理 |
2.2.1 博弈论和中医药在“带瘤生存”中的作用 |
2.2.2 博弈论的方法如何减少药物用量和减轻肿瘤负荷 |
2.3 基于博弈论原理的“带瘤生存”模型 |
2.3.1 肿瘤的瘤内异质性 |
2.3.2 进化稳定状态 |
2.3.3 基于博弈论原理的晚期乳腺癌“带瘤生存”模型 |
2.4 基于方程的模型构建 |
2.4.1 模型建立 |
2.4.2 数值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博弈论和“治未病”思想的中医药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模型研究 |
3.1 “治未病”思想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
3.1.1 “治未病”的理论内涵 |
3.1.2 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治未病”思想 |
3.2 基于博弈论和“治未病”思想的晚期乳腺癌治疗模型 |
3.2.1 “治未病”思想中的博弈论原理 |
3.2.2 斯坦科尔伯格博弈 |
3.2.3 构建医生和肿瘤参与的斯坦科尔伯格博弈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仿真研究 |
4.1 建立模型的理论基础 |
4.2 基于多主体的建模方法 |
4.2.1 Agent的概念和特征 |
4.2.2 多主体系统 |
4.2.3 基于多主体的建模 |
4.2.4 ABM与EBM的区别 |
4.3 NetLogo平台特性与功能 |
4.3.1 NetLogo的特性 |
4.3.2 NetLogo平台的组成结构 |
4.3.3 应用NetLogo进行Multi-Agent建模 |
4.4 基于博弈论原理的“带瘤生存”模型仿真分析 |
4.4.1 问题分析 |
4.4.2 参数设置 |
4.4.3 模型建立 |
4.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5 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仿真分析 |
4.5.1 问题分析 |
4.5.2 参数设置 |
4.5.3 模型建立 |
4.5.4 仿真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5.1 主要研究结果 |
5.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疏郁散结方联合125Ⅰ粒子植入治疗乳腺癌临床疗效观察及网络药理学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一 疏郁散结方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乳腺癌临床疗效观察 |
1 临床资料 |
2 操作过程及技术方法 |
3 疏郁散结方组成 |
4 随访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
5 统计学方法 |
6 结果 |
讨论 |
1 疏郁散结方立方思想 |
2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及乳腺癌临床治疗中的优势 |
3 疏郁散结方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乳腺癌临床疗效 |
4 疏郁散结方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乳腺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疏郁散结方治疗乳腺癌网络药理学机制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1 疏郁散结方组成及有效成分分析 |
2 疏郁散结方配伍机制分析 |
3 疏郁散结方作用机制分析 |
参考文献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综述一 ~(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孙贻安教授治疗乳腺癌化疗副反应临床经验总结及经验方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孙贻安教授学术思想 |
1 从气血论治乳腺癌 |
1.1 乳腺癌之中医渊源 |
1.2 百病皆合于气与血 |
1.3 乳腺癌化疗期副反应辨证分型 |
2 审证论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
2.1 “三因制宜”论病,“有病无证”则“辨病” |
2.2 病证结合,知常探变 |
3 益气养血,调补温通,顾护正气 |
3.1 调补温通顾护正气 |
3.2 益气养血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4 中医肿瘤整体治疗与微观治疗相结合理论 |
4.1 微观肿瘤学说 |
4.2 “方药并行,形神皆养”综合抗癌论 |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孙贻安教授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期副反应的遣方用药分析 |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处方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排除标准 |
1.4 研究对象 |
1.5 药物标准化 |
1.6 数据处理 |
1.7 数据挖掘系统 |
2 研究结果 |
2.1 药物频次统计 |
2.2 中药药物性味归经统计 |
2.3 中药药物功效分类统计 |
2.4 基于数据挖掘关联规则分析 |
2.5 基于数据挖掘聚类分析 |
第三部分 经验方治疗乳腺癌化疗副反应临床疗效观察 |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1 诊断标准 |
1.1.1 乳腺癌诊断标准 |
1.1.2 中医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1.5 脱落标准 |
1.1.6 病例采集 |
1.2 分组方法 |
1.3 治疗方案和用药 |
2 疗效评价方案 |
2.1 观察指标 |
3 统计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研究对象基线情况分析 |
4.2 观察指标数据统计分析 |
5 讨论 |
5.1. 孙贻安教授化疗经验方的治法和解析 |
5.2 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
5.3. 临床疗效观察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期相关副反应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6)ELOVL6在卵巢高级别浆液性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材料及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第一作者的文章 |
个人简历 |
(7)陆明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经验方治疗绝经前乳腺癌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陆明教授学术渊源概述 |
1 经历略传 |
2 读书心得 |
2.1 熟读经典、明确主次 |
2.2 灵活运用、实践为基 |
3 与中医各家学派的关系 |
3.1 精研经典 |
3.2 兼容并蓄、融汇诸家 |
3.3 师承前贤 |
4 继承与创新 |
4.1 辨证辨病认识观 |
4.2 熟谙经典、衍述精华 |
4.3 关于中医肿瘤的理念创新 |
参考文献 |
陆明教授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整理研究 |
1 陆明教授学术思想概述 |
1.1 顾护胃气论 |
1.2 肿瘤微观辨证论 |
1.3 肿瘤中医治疗新论 |
2 陆明教授临证经验总结 |
2.1 临证处方用药特色 |
2.2 肿瘤食疗义理经验 |
2.3 肺癌的中医治疗 |
2.4 体表肿瘤的中医治疗 |
2.5 乳腺癌的中医治疗 |
2.6 食管癌的中医治疗 |
2.7 恶性淋巴瘤的中医治疗 |
2.8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
2.9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
2.10 脂肪肝的中医治疗 |
2.11 典型医案 |
参考文献 |
陆明经验方治疗绝经前乳腺癌临床疗效观察 |
综述一 中医对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
1 古代对乳腺癌认识 |
1.1 病名及历史沿革 |
1.2 病因病机 |
1.3 古代中医对乳腺癌的治疗 |
2 乳腺癌的现代中医研究 |
2.1 病因病机研究 |
2.2 乳腺癌辨证分型研究 |
2.3 术后辨证分型研究 |
2.4 乳腺癌各期中医治疗研究 |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西医对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疾病特征 |
1.1 地理区域 |
1.2 年龄特点 |
1.3 病因学 |
1.4 病理分类 |
1.5 分期 |
1.6 乳腺癌的分子分型 |
1.7 乳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 |
2 综合治疗 |
2.1 手术治疗 |
2.2 放射治疗 |
2.3 早期乳腺癌的术后辅助内科治疗 |
2.4 新辅助化疗 |
2.5 晚期乳腺癌的治疗 |
2.6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不良反应处理对策 |
2.7 乳腺癌免疫治疗 |
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研究方案 |
1 研究目的 |
2 试验设计 |
3 研究对象 |
4 治疗方案 |
5 疗效评价方案 |
6 疗效评价标准 |
7 质量控制 |
8 统计学方法 |
9 伦理学管理 |
研究结果 |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结果 |
3 疗效判定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非药物补充替代医学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不良反应的循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背景 |
1.1.1 乳腺癌流行病学特征 |
1.1.2 乳腺癌治疗进展 |
1.1.3 乳腺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 |
1.1.3.1 生活质量的定义 |
1.1.3.2 乳腺癌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和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 |
1.1.4 补充替代医学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
1.1.4.1 补充替代医学概述 |
1.1.4.2 循证理念和方法在补充替代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
1.1.4.3 补充替代医学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
1.1.4.4 非药物补充替代医学辅助治疗乳腺癌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按摩疗法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不良反应的系统评价 |
2.1 背景 |
2.1.1 按摩疗法的起源与发展 |
2.1.2 按摩疗法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不良反应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纳入排除标准 |
2.2.2 数据检索 |
2.2.3 资料提取 |
2.2.4 质量评价 |
2.2.5 统计学处理 |
2.3 结果 |
2.3.1 文献检索结果 |
2.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2.3.3 质量评价 |
2.3.4 Meta分析结果 |
2.4 讨论 |
2.4.1 瑜伽疗法对乳腺癌患者结局指标的Meta分析结果 |
2.4.2 按摩疗法对乳腺癌患者次要结局指标评价的干预效果 |
2.5 结论 |
第三章 瑜伽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不良反应的系统评价 |
3.1 背景 |
3.1.1 瑜伽的起源与发展 |
3.1.2 瑜伽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不良反应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纳入排除标准 |
3.2.2 数据检索 |
3.2.3 资料提取 |
3.2.4 质量评价 |
3.2.5 统计学处理 |
3.3 结果 |
3.3.1 文献检索结果 |
3.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3.3.3 质量评价 |
3.3.4 Meta分析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第四章 太极拳辅助治疗乳腺癌主流治疗后不良反应的系统评价 |
4.1 背景 |
4.1.1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
4.1.2 太极拳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不良反应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纳入排除标准 |
4.2.2 数据检索 |
4.2.3 资料提取 |
4.2.4 质量评价 |
4.2.5 统计学处理 |
4.3 结果 |
4.3.1 文献检索结果 |
4.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4.3.3 质量评价 |
4.3.4 Meta分析结果 |
4.4 讨论 |
4.5 结论 |
第五章 针刺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不良反应的系统评价 |
5.1 背景 |
5.1.1 针刺的起源与发展 |
5.1.2 针刺辅助治疗乳腺癌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纳入排除标准 |
5.2.2 数据检索 |
5.2.3 资料提取 |
5.2.4 质量评价 |
5.2.5 统计学处理 |
5.3 结果 |
5.3.1 文献检索结果 |
5.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5.3.3 质量评价 |
5.3.4 Meta分析结果 |
5.4 讨论 |
5.5 结论 |
第六章 正念心理疗法对乳腺癌患者术后不良心理状况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 |
6.1 背景 |
6.1.1 正念心理疗法的起源与发展 |
6.1.2 正念心理疗法对乳腺癌患者心理干预治疗的研究进展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纳入排除标准 |
6.2.2 数据检索 |
6.2.3 资料提取 |
6.2.4 质量评价 |
6.2.5 统计学处理 |
6.3 结果 |
6.3.1 文献检索结果 |
6.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6.3.3 质量评价 |
6.3.4 Meta分析结果 |
6.4 讨论 |
6.5 结论 |
第七章 短期正念减压心理治疗和放松训练辅助干预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队列研究 |
7.1 背景 |
7.1.1 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情绪和生活质量的现状 |
7.1.2 正念减压心理治疗和放松训练的研究与发展 |
7.1.3 正念减压心理和放松训练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研究设计 |
7.2.2 研究对象 |
7.2.3 样本量的确定 |
7.2.4 评估工具 |
7.2.5 干预方法 |
7.2.6 研究过程 |
7.2.7 质量控制 |
7.2.8 统计学处理 |
7.3 结果 |
7.4 讨论 |
7.5 结论 |
第八章 结论 |
8.1 结论 |
8.2 本研究创新点 |
8.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8.4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语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中医药辅助治疗恶性肿瘤国外文献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 癌症的概念 |
1.1 癌症的认识 |
1.2 癌症的诱发因素 |
1.3 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
2 癌症的治疗方法与其副作用 |
2.1 西医治疗癌症 |
2.2 另类疗法/辅助疗法(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
2.3 中医药治疗癌症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 |
3.1 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的目的 |
3.2 中西药联合应用的优势 |
3.3 中医的特点与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难点分析 |
4 利用系统分析作合理性的数据分析 |
4.1 系统综述分析的目的 |
第二章 中医药为癌症的辅助治疗的临床研究文献标准 |
1. 研究类型 |
2. 研究入选对象类型 |
3. 介入的类型 |
4. 文献研究中所关注项目类型 |
5 研究文献的搜集检索方法 |
5.1 电子检索 |
5.2 手动检索 |
第三章 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 |
1. 研究检测的选择 |
2 文献质量评估 |
3. 研究资料的提取 |
4. 研究结果及分析 |
5. 研究的敏感度 |
6. 研究内容的描述 |
第四章 纳入研究的文献方法与质量 |
1. 随机与分配 |
2. 设计 |
3. 退出、失访或治疗意向的描述 |
第五章 结果 |
1. 主要结果 |
1.1 眩晕 |
1.2 腹泻 |
1.3 疲倦 |
1.4 恶心 |
1.5 贫血 |
1.6 疼痛 |
1.7 呕吐 |
1.8 头痛 |
1.9 便秘 |
1.10 红疹 |
2. 次要结果 |
2.1 T细胞数量 |
2.2 辅助T细胞数量 |
2.3 B细胞数量 |
2.4 其他 |
第六章 讨论部分 |
1. 立论 |
2. 系统性综合分析 |
2.1 纳入研究文献的局限性 |
2.2 综合系统分析的局限性 |
2.3 随机对照测试的局限性 |
3 中医药在综合治疗癌症的问题和展望 |
3.1 中医药在癌症综合治疗科学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
3.2 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和原则 |
3.3 中医药在研究癌症辅助治疗的前瞻性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用microRNA-30a和3-MA抑制自噬提高癌细胞和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抑制自噬增加癌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综述 |
第1节 癌症的危害和诱发因素 |
第2节 癌症的治疗方法概述 |
2.1 治疗癌症的方法简介 |
2.2 肿瘤的化疗 |
2.2.1 化疗概述 |
2.2.2 顺铂抗癌机制 |
2.2.3 紫杉醇抗癌机制 |
2.2.4 化疗的副作用 |
第3节 癌的耐药性 |
3.1 癌对化疗药物的耐受 |
3.2 癌的多耐药性 |
第4节 癌细胞自噬与耐药 |
4.1 自噬概述 |
4.2 自噬可致癌细胞耐药 |
4.3 癌细胞自噬的调控 |
4.4 MicroRNA在自噬调控中的作用 |
4.4.1 MicroRNA概述 |
4.4.2 microRNAs对自噬的调控 |
第5节 抑制自噬的方法 |
5.1 采用化学试剂抑制自噬 |
5.2 采用基因干扰和miRNAs调节自噬 |
5.2.1 以脂质体转染miRNAs |
5.2.2 采用PEI粘附miRNAs,让细胞内吞转染miRNAs |
5.2.3 构建含miRNAs的慢病毒转染细胞与动物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用miR-30a抑制自噬提高癌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 |
第1节 前言 |
第2节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细胞培养 |
2.3.2 细胞处理 |
2.3.3 蛋白质提取与自噬相关蛋白Western blotting标记 |
2.3.4 细胞免疫荧光标记 |
2.3.5 RNA提取 |
2.3.6 q-rtPCR检测miRNAs含量 |
2.3.7 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凋亡 |
2.3.8 microRNA-30a过表达慢病毒载体构建与包装 |
2.3.8.1 设计miR-30a shRNA序列 |
2.3.8.2 表达miR-30a shRNA重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与包装,转染 |
2.3.9 动物实验 |
第3节 实验结果 |
3.1 与自噬有关的microRNAs变化 |
3.2 顺铂可诱发癌细胞自噬 |
3.3 过表达miR-30a可抑制顺铂诱导的自噬,提高癌细胞凋亡率 |
3.4 miR-30a提高癌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 |
3.5 用慢病毒转染细胞 |
3.6 对荷瘤动物转染miR-30a慢病毒促进顺铂消除肿瘤 |
第4节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抑制自噬消除癌细胞的多耐药性 |
第1节 前言 |
第2节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用紫杉醇,顺铂以及二者混合试剂处理多耐药癌细胞 |
2.3.2 细胞凋亡测试 |
2.3.3 用免疫荧光标记自噬泡 |
2.3.4 用免疫荧光标记细胞微管 |
2.3.5 用miR-30a和3-MA处理细胞 |
2.3.6 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LC3的Western Blotting标记 |
2.3.7 Beclin-1复合物白免疫共沉淀 |
2.3.8 miRNA含量测定 |
2.3.9 细胞周期测定 |
第3节 实验结果 |
3.1 SGC-7091耐受紫杉醇和顺铂 |
3.2 顺铂和紫杉醇可诱发耐药细胞自噬 |
3.3 抑制自噬可缓解癌细胞多耐药性,促进凋亡 |
第4节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提取牛初乳miR-30a抑制癌细胞自噬促进化疗 |
第1节 前言 |
第2节 方法与材料 |
2.1 试剂与材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牛奶样品制备与RNA提取 |
2.3.2 电镜观察牛初乳110000×g离心沉淀中的微囊泡 |
2.3.3 细胞实验 |
2.3.3.1 牛乳miR-30a,合成的miR-30a,3-MA处理顺铂化疗癌细胞 |
2.3.3.2 细胞凋亡检测 |
2.3.3.3 细胞自噬泡免疫荧光标记 |
2.4 用牛初乳组分处理化疗的荷瘤小鼠 |
2.5 q-rtPCR测miRNA含量 |
2.6 Western Blotting定量标记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LC3 |
2.7 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组织中的Beclin-1 |
2.8 统计分析 |
第3节 实验结果 |
3.1 牛初乳内含有丰富的miR-30a |
3.2 牛初乳miR-30a,合成的miR-30a和3-MA抑制顺铂诱导癌细胞自噬 |
3.3 用富含miR-30a的牛初乳组分抑制自噬可促进癌细胞化疗 |
3.4 富含miR-30a的牛初乳组分可促进顺铂对肿瘤化疗 |
第4节 讨论 |
4.1 引入牛初奶miR-30a,可抑制自噬,增进化疗的癌细胞和肿瘤消亡 |
4.2 牛初乳辅助抗癌应用开发前景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节 顺铂和紫杉醇的抗癌机制 |
第2节 化疗与耐药性 |
第3节 自噬是造成肿瘤耐药的一个原因 |
第4节 抑制自噬可增加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缓解耐药,促进抗癌效率 |
第5节 开发牛初乳miR-30a用于辅助治疗癌症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技术发明与专利 |
所获荣誉 |
致谢 |
四、乳癌化疗耐药性可减轻(论文参考文献)
- [1]西红花的资源分布及抗肿瘤研究进展[J]. 江雪,刘梦璠,刘华,席志超,徐宏喜.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1(09)
- [2]光动力联合治疗在不可切除肝外胆管癌中的应用进展[J]. 何普毅,李雪梅,王云鹏,许博,王海云,张静,蒲唯高,陈昊. 肿瘤防治研究, 2021(09)
- [3]基于博弈论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模型构建[D]. 王辰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4]疏郁散结方联合125Ⅰ粒子植入治疗乳腺癌临床疗效观察及网络药理学机制分析[D]. 董阿茹汗.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孙贻安教授治疗乳腺癌化疗副反应临床经验总结及经验方临床疗效观察[D]. 曲艳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6]ELOVL6在卵巢高级别浆液性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李富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7]陆明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经验方治疗绝经前乳腺癌临床疗效观察[D]. 吴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8]非药物补充替代医学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不良反应的循证研究[D]. 潘元青. 兰州大学, 2015(04)
- [9]中医药辅助治疗恶性肿瘤国外文献Meta分析[D]. 严韵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3)
- [10]用microRNA-30a和3-MA抑制自噬提高癌细胞和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D]. 邹珍友. 南京大学,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