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欠平衡钻井合理压差的确定技术及在新疆油田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黎明,黎鹏[1](2019)在《浅析欠平衡钻井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钻井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不断地更新。在发展更替的过程中,一些钻井技术因为能源消耗或者污染等原因,已经渐渐不再出现在施工场地,钻井技术因为自身优势显着等原因,逐渐获得市场的青睐。本文就将介绍一种普遍适用于各种开采、勘探工作的欠平衡钻井技术。文章的第一章对欠平衡钻井技术做了一个大致的介绍,从欠平衡钻井技术的原理、分类、优势三个方面引入了欠平衡钻井技术。文章的第二章对欠平衡钻井技术的施工条件进行了说明后,再对采用新疆油田和磨溪油田两个欠平衡钻井技术的应用实例对欠平衡钻井技术做进一步的阐述。文章的第三章针对欠平衡钻井技术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的不足,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为未来欠平衡钻井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个方向。
崔灏,刘荆成,谢建安,陈松平,辛小亮[2](2017)在《FN-14井开窗侧钻氮气钻井技术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环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甜点体"储层物性差,部分层段上部坍塌压力较低且含有大量可溶性碳酸盐(HCO3-和CO32-),极易造成井径扩大,但地层岩性致密,地层出水可能性较小,为此在该区块FN-14井四开段开展了氮气钻井试验。鉴于FN-14井为新疆油田首次实施的开窗侧钻氮气钻井,通过分析四开段地层岩性及井眼的稳定性情况以及侧钻存在的主要风险,采取了优化四开段井身结构及筛选合适的钻具组合、分段气举一系列技术措施,确定了适合该区块同层段氮气钻井参数、气举工艺和钻进技术实施方案。现场试验结果表明,FN-14井四开氮气钻井提速效果明显,能有效规避侧钻引起的主要风险,为今后该区块老井开窗侧钻钻井提供了宝贵经验。
陈颖杰,王宇,徐婧源,马天寿,韩雄,刘阳[3](2016)在《考虑有效膜压力的坍塌压力计算模型》文中研究表明川渝气区风险探井欠平衡井段的井眼扩径率普遍较高,井眼扩径率介于20%30%,最高可达140%,增加了风险探井的钻探风险,而且欠平衡钻井井壁稳定的问题也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为此,针对欠平衡井段井壁失稳机理开展了研究,提出了计算欠平衡钻井井壁坍塌压力的方法:通过引入有效膜压力系数,结合达西定律、地层流体状态方程、连续性方程,求解出井周压力分布解析解;依据叠加原理得到了井周应力分布模型,并采用Mohr-Coulomb准则推导出维持井壁稳定的最低钻井液密度计算模型;研究了欠平衡、过平衡、欠平衡转过平衡3种典型工况下的井周压力演化规律,并总结了欠平衡钻井井壁失稳的规律。结论认为:该模型反映了泥饼对井壁稳定的影响,由其计算得到的坍塌压力比常规模型计算所得的结果要高,说明有效膜压力系数对井壁坍塌的影响显着,而岩石强度(内聚力、内摩擦角)、地应力、岩石孔隙度等参数对井壁坍塌的影响则相对较小,采用该模型计算的结果更加符合现场实际。
田野[4](2016)在《徐深1气田欠平衡钻井优化设计》文中认为欠平衡钻井技术具有有效保护油气产层、避免钻井事故及井漏、减少水敏性泥页岩的水化、提高钻井速度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和钻井工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井身结构的设计、钻井液的选取、井底压力的控制是欠平衡钻井中的关键技术,在不同的油藏中有不同的适应性。徐深1气田拥有良好的储量前景,地层以砾岩和砂岩、泥岩为主,属于欠平衡钻井的应用范畴。在已钻井中,深层岩石硬度较大,火山岩、砾岩地层钻头磨损严重,钻速低,部分区块裂缝发育,存在胶结性差的破碎性地层,使得钻井过程中易发生井壁剥落、坍塌和恶性漏失等复杂情况,需要对钻井工艺进行优化调整。本文针对徐深1气田已钻井产生的问题,从井身结构的设计、钻井液的选取、井底压力的控制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和优化设计,得到了适应徐深1气田的井深结构、钻井液体系和井底压力控制方法,并以徐深12-2井、徐深平17-3井为例进行现场应用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欠平衡钻井在徐深1气田中的推广提供指导,以整体提高长深气田开发速度和开发效率,达到最佳的开发效果。
孔祥伟[5](2014)在《微流量地面自动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对的能源需求越来越大,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领域在不断扩展延伸,从老区到新区,从陆地到海洋,由浅到深,钻探风险和难度在不断增加。由于技术装备难以完全满足这些特殊地区作业的要求,导致钻井效率低下,尤其在窄安全密度窗口地区钻井时,极易发生漏失失返并引发严重的井喷事故,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与人员伤害。对窄密度窗口的压力控制,常规控压技术已无能为力,有必要研究更合理的钻井技术来满足控压需求。相比其他常规、非常规的控压方法,微流量控制钻井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可缩短非工作时间、减小套管鞋受力等优点,是处理卡、漏、喷等事故的一种较好的控压技术。虽然微流量控制钻井技术在国外已有研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进一步实现提速、储层发现、窄密度窗口钻井等任务。本文将提出基于井底流量监测、地面进出口流量及压力监测的一套微流量控制钻井系统,并就自动化硬件控制设计及地面软件程序设计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主要包括自动化控制总体方案设计、钻井工艺流程图设计、电液联动调节控制设计、环空水力系统设计、节流阀开度控制设计及特殊工况作业设计。在广泛深入地调研国内外控压钻井技术现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微流量地面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地面自动化控制设计、流量控制策略设计及微流量地面监测软件设计。通过上位机的运算系统实时接收来自下位机上传的进口流量、出口流量、进口压力、出口压力、井深及岩层压力等数据,计算获得节流阀开度,与此同时继续读取流量运算,如此往复直至出口流量满足不同钻井工况的要求。为满足微流量地面自动控制试验及节流阀开度调试的需求,设计了一套SYZ18型微流量地面控制模拟试验井架。该井架基于水动力学相似原理,在CFG23型长螺旋钻机桩架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改造,包括井架系统、旋转系统、井筒系统、钻柱系统及激振系统。该实验架除满足微流量地面自动控制试验,还可实现气体、钻井液及气体-钻井液流动过程中的运移规律模拟,通过模拟井筒外的观察孔可观察流体的流动规律。本文完善了钻井水动力学的几个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1)考虑虚拟质量力、相间阻力、角频率及气体滑脱等因素,建立了微流量控制钻井中气-钻井液、气-油-水-钻井液多相流动中压力传递速度的数学模型,基于压力波速唯一性原理,提出了基于压力波速图版的气侵位置预测方法;(2)考虑气体滑脱的影响,建立了井底衡压的节流阀套压补偿控制模型,达到了实时维持井底压力衡定的目的;(3)在气-钻井液两相流中,考虑井筒中压力波速实时变化,提出了基于时变波速计算起下钻过程中引发的气-钻井液两相波动压力的模型。(4)考虑回压、空隙率、压缩因子等因素的变化,采用了空间滑移网格及多次迭代取值的方法对多相流的连续守恒及动量守恒方程求解,减小了程序运行的时间复杂度,更可实时追踪气体运移速度;(5)由于流型转换过程中,参数曲线易出现锯齿现象,不符合实际井筒多相流的流动规律,采用三次样条函数插值的方法消除了压力、流速及空隙率等参数曲线的锯齿现象。借助计算机VB.NET语言编制了微流量地面自动控制软件,基于计算实例分析了影响微流量地面控制的诸多影响因素,如气体运移速度、环空空隙率、两相流动中的气体溶解度、压力波速、压力响应时间、两步线性关阀引发的节流阀阀芯所受的瞬态压力及节流阀动作计划等。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微流量控制钻井设计及现场钻井作业提供理论及实践指导。
张兴全,周英操,刘伟,郭庆丰,崔堂波[6](2014)在《碳酸盐岩地层重力置换气侵特征》文中指出碳酸盐岩地层钻井中,重力置换气侵时常发生,会对井底压力产生影响,若控制不当,重力置换气侵则会引起井喷事故。根据气-液两相流理论,建立了井筒气侵计算模型及气侵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通过对井底不同进气量模拟,得到了重力置换气侵井底压力、泥浆池增量及井筒不同深度含气率的变化,得到了井口回压对重力置换的影响;通过改变边界条件,得到了重力置换气侵转变为欠平衡气侵时井筒流动参数的变化。研究认为,当井底压力控制不当时,重力置换气侵会转变为欠平衡气侵,井底压力、泥浆池增量和井底含气率会发生突变,造成井筒压力失控,对过平衡钻井重力置换气侵认识及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刘德昌[7](2014)在《中原油田低渗透衰竭油藏泡沫钻井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原油田老区勘探开发程度越来越高,新勘探出来的资源储量的品位越来越不如从前,低渗透油藏探明储量的比例逐步提高,已动用的区块在开发中后期压力枯竭是普遍问题。为了进一步有效开发中原油田低渗透衰竭油气藏,基于泡沫钻井技术在保护油气藏方面的独特技术优势,本文从理论研究和现场试验两个方面探讨了泡沫钻井技术在中原油田的应用。建立了一套泡沫钻井技术水力计算方法,完成了泡沫钻井技术循环流程配套及施工工艺的研究,并筛选出合适的低渗透油藏区块开展了三口井的现场试验。经过科学的对比评估,三口井的产量分别提高了50%、50%和两倍。中原油田三口井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泡沫钻井技术在保护油气层、提高油井产量方面效果明显,适合中原油田低渗透衰竭油藏的中后期开发,可以大规模推广应用。最后对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进行了分析。
张文龙[8](2014)在《欠平衡钻井井口回压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液相欠平衡钻井揭开含气储层过程中通常利用井口回压将井底负压值控制为恒定,以恒定负压值揭开气层。但针对厚度较大的含气储层,在井底恒负压状态下井筒内进气量将随储层暴露厚度的增加而逐渐加剧,易造成随钻气侵量超出地面气液分离器处理能力或井口压力超出额定承压范围。因此,保持井底负压状态揭开较大厚度气层过程中,需要考虑变负压值钻进,保证井筒内进气量恒定,即控制随钻气侵速度恒定。为安全有效的利用欠平衡钻井揭开含气储层,实现有控制的“边喷边钻”,并保证环空井筒内的气液两相流动特征满足岩屑携带与井控要求,需要掌握合理的井口回压的控制技术。本文将基于液相欠平衡钻井在直井上的应用,研究井底负压状态下揭开气层的过程中井口回压对环空气液两相流动特征的影响以及控制气侵速度恒定所需井口回压值的变化规律,主要内容以及取得成果如下:(1)建立的环空气液两相流稳态计算模型,利用数值求解方法计算分析井口回压以及井底气侵速度对环空气液两相流动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欠平衡随钻气侵过程中,井底气侵速度最好控制在300m3/h以下,在井口无回压状态下,300m3/h的气侵速度已经使得环空井筒上部出现不利于岩屑携带和井控的搅动流与环雾流流型;同时井口回压可以有效的改变环空气液两相流型,将不利于安全钻进的环雾流或搅动流转变为环空井筒推荐流型——泡状流或部分段塞流。(2)建立环空气液两相流瞬态计算模型和井底随钻气侵模型,对气侵后溢流过程(井口敞开状态)进行模拟研究,并模拟计算控制井底负压值揭开气层过程中所需井口回压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恒定负压值揭开气层过程中,存在气体侵入量或井口回压值过大的风险;而利用变负压值维持气侵速度恒定所需的井口回压会在增长一段时间后趋于稳定,所需井口回压值的大小范围主要受气侵速度、地层渗透率以及施加井口回压的时间先后等因素影响,模拟计算结果同现场实时采集的井口回压数据相比对,变化趋势大致相同。(3)利用VB语言编写欠平衡钻井井口回压计算分析软件,该软件用于计算分析井口回压对环空气液流动参数以及流型的影响规律,模拟溢流过程中(井口无回压)井底压力以及各参数的变化特征,并计算分析恒定气侵速度揭开储层过程中所需井口回压值。
李国庆,李子丰[9](2013)在《钻井用井底负压发生器》文中指出在石油、天然气和地质钻井过程中,井筒内的钻井液压强造成的压持效应,极大地降低了钻进速度。针对现有以液体钻井液为循环介质的常规钻井技术,以减少钻头处的钻井液压持效应为目的,根据射流泵的工作原理,研制了一种能够降低井底钻井液压强的井底负压发生器。该井底负压发生器具有3个功能:将环空分为上部环形空间和井底环形空间两个压强区;井底环形空间压强低于上部环形空间压强,且流体从井底环形空间流向上部环形空间;有钻进功能。介绍了井底负压发生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欧焕农[10](2013)在《应力状态对井壁失稳安全性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前研究井壁失稳问题时,考虑的因素为井周应力状态与强度的相对关系。当最大主应力与最小主应力之差差值跃过莫尔圆包络线,即认为井壁发生剪切破坏,产生平行于井眼轴线的纵向裂缝,一般取切向应力与径向应力分别为最大最小主应力。但是在某些特殊构造区域,井壁轴向应力成为最大主应力,如果仍按照传统的切向应力与径向应力进行计算,得出的坍塌压力与实际相比偏小,会低估井壁失稳的风险。研究了计算坍塌压力时考虑轴向应力的判断条件,给出了解析判别式,提高了坍塌压力计算精度。当地层强度低于该临界值时,应选取轴向应力为最大主应力;可以为直井钻井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二、欠平衡钻井合理压差的确定技术及在新疆油田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欠平衡钻井合理压差的确定技术及在新疆油田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浅析欠平衡钻井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欠平衡钻井技术介绍 |
1.1 欠平衡钻井技术原理 |
1.2 欠平衡钻井技术分类 |
1.3 欠平衡钻井技术优势 |
2 欠平衡钻井技术应用 |
2.1 欠平衡钻井技术应用条件 |
2.2 欠平衡钻井技术应用实例 |
3 欠平衡钻井技术展望 |
4 结束语 |
(2)FN-14井开窗侧钻氮气钻井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风城组地层岩性及井眼稳定性分析 |
2 开窗侧钻氮气钻井主要存在风险 |
3 FN-14井工艺技术对策 |
3.1 氮气钻井工艺 |
3.2 气举工艺 |
4 现场应用及效果分析 |
4.1 现场应用 |
4.2 效果分析 |
4.2.1 钻井时效 |
4.2.2 应用效果 |
5 结论 |
(4)徐深1气田欠平衡钻井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欠平衡钻井技术概述 |
1.2.1 欠平衡钻井技术 |
1.2.2 欠平衡钻井技术的优缺点 |
1.3 欠平衡钻井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应用概况 |
1.3.1 国外欠平衡钻井技术 |
1.3.2 国内欠平衡钻井技术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徐深1气田欠平衡钻井地层适应性分析 |
2.1 徐深1气田区域地质概况 |
2.1.1 气源特征 |
2.1.2 岩性特征 |
2.1.3 储集特征 |
2.1.4 流体特征 |
2.2 已钻井情况分析 |
2.3 徐深1气田钻井中存在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徐深1气田欠平衡钻井优化设计 |
3.1 井身结构的优化 |
3.1.1 欠平衡井井身结构要求及难点 |
3.1.2 徐深1气田欠平衡钻井井身结构设计 |
3.1.3 徐深1气田欠平衡井身结构分析与设计 |
3.2 钻井液的优化 |
3.2.1 欠平衡钻井液体系选择原则 |
3.2.2 欠平衡钻井液密度的确定 |
3.2.3 徐深1气田欠平衡钻井液体系的优选 |
3.3 井底压力控制优化 |
3.3.1 井底压力影响因素分析 |
3.3.2 井底压力控制措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徐深气田欠平衡钻井实例应用分析 |
4.1 直井(徐深 12-2 井)实例应用 |
4.1.1 直井井身结构 |
4.1.2 欠平衡井段钻井液设计 |
4.1.3 井口压力控制 |
4.1.4 欠平衡压力钻井效果分析 |
4.2 水平井(平 17-3 井)实例应用 |
4.2.1 水平井井身结构 |
4.2.2 钻井液密度的设计 |
4.2.3 井底压力控制 |
4.2.4 平 17-3 井欠平衡井段工程参数 |
4.2.5 欠平衡钻井效果分析 |
4.3 井欠平衡钻井在徐深1气田的推广前景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5)微流量地面自动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控压钻井研究现状 |
1.3.2 国外控压钻井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微流量控制钻井技术 |
2.1 微流量控制钻井技术思路 |
2.2 微流量控制钻井主要设备 |
2.2.1 旋转控制头 |
2.2.2 微流量节流管汇及科氏流量计 |
2.2.3 井下微流量测试装置 |
2.2.4 回压补偿系统 |
2.2.5 中央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 |
2.3 微流量控制钻井工艺设计 |
2.3.1 微流量控制钻井工艺流程 |
2.3.2 微流量控制钻井软硬件设计 |
第3章 微流量控制钻井水动力学模型研究 |
3.1 微流量控制钻井多相流基本模型 |
3.1.1 井筒多相流基本方程 |
3.1.2 地层溢流动态模型 |
3.1.3 模型的求解 |
3.2 井筒压力传递机理研究 |
3.2.1 压力传递模型 |
3.2.2 压力传递控制方程 |
3.2.3 模型的求解 |
3.3 多相流井筒瞬变压力理论研究 |
3.3.1 多相流瞬变压力模型 |
3.3.2 模型的求解 |
3.4 微流量控制钻井节流阀控制研究 |
3.4.1 节流阀压力与流量联合控制原理 |
3.4.2 节流阀开度控制模型 |
3.4.3 井底衡压的回压补偿控制模型 |
3.4.4 限压节流阀动作开度控制模型 |
第4章 微流量钻井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
4.1 微流量控制钻井的控制策略 |
4.1.1 上位机与下位机控制策略 |
4.1.2 流量控制策略 |
4.2 微流量地面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
4.2.1 钻井工艺流程图设计 |
4.2.2 控制系统元件设计 |
4.2.3 硬件PLC开关量采集地址分布设计 |
4.2.4 工控系统硬件接线图设计 |
4.3 控制系统数据监测方法 |
4.4 小型电液调节阀与软件联动试验设计 |
4.4.1 微流量控制钻井主要硬件 |
4.4.2 微流量控制室内软硬件联调及现场系统调试 |
第5章 微流量地面自动控制模拟系统设计 |
5.1 模拟井架水动力学理论研究 |
5.1.1 水动力学相似理论 |
5.1.2 模拟井架水动力学模型 |
5.2 仿真模拟装置布局设计 |
5.3 模拟井架设计 |
5.3.1 模拟井架的系统组件 |
5.3.2 模拟井架的电气控制系统 |
5.4 加工后模拟井架实物图及室内节流阀联调试验 |
第6章 微流量控制钻井系统程序设计 |
6.1 软件平台简介 |
6.2 程序设计关键技术及流程 |
6.2.1 逻辑流程图 |
6.2.2 模块设计 |
6.2.3 程序设计关键技术 |
6.3 软件功能简介 |
6.3.1 系统登陆界面 |
6.3.2 自动化控制界面 |
6.3.3 井筒中流体各参数监测界面 |
6.3.4 节流阀时控界面 |
6.3.5 稳态环空流体参数计算界面 |
6.3.6 瞬态环空流体参数计算界面 |
6.3.7 气—钻井液两相变波速压力计算界面 |
6.3.8 节流阀调节引发的环空压力计算界面 |
6.3.9 起下钻引发的波动压力计算界面 |
第7章 微流量控制钻井技术实例分析 |
7.1 环空中多相流运移规律分析 |
7.1.1 气—钻井液流动中溶解度特性研究 |
7.1.2 油—气—水—钻井液流动中溢流规律分析 |
7.2 多相流中压力传递规律分析 |
7.2.1 气—钻井液流动中空隙率对波速影响 |
7.2.2 气—钻井液流动中气侵率对波速影响 |
7.2.3 气—钻井液流动中回压对波速影响 |
7.2.4 气—钻井液流动中扰动频率对波速影响 |
7.2.5 气—钻井液流动中虚拟质量力对波速影响 |
7.2.6 油—气—水—钻井液流动中气侵率对波速影响 |
7.2.7 油—气—水—钻井液流动中油侵率对波速影响 |
7.3 节流阀动作引发压力响应规律分析 |
7.3.1 气侵率对压力响应时间影响 |
7.3.2 回压对压力响应时间的影响 |
7.3.3 井深对压力响应时间的影响 |
7.4 基于压力波速图版对气侵位置的预测 |
7.5 节流阀动作引发的阀芯瞬变压力分析 |
7.5.1 一步线性关阀对阀芯所受瞬变压力分析 |
7.5.2 两步线性关阀对阀芯所受瞬变压力分析 |
7.6 钻井中节流阀动作对环空波动压力影响 |
7.6.1 节流阀线性动作对环空波动压力影响 |
7.6.2 节流阀两步动作对环空波动压力的影响 |
7.7 气体溢流中节流阀动作规律 |
7.7.1 回压/立压对抑制气侵时间的影响 |
7.7.2 井底气柱长度对节流阀开度控制的影响 |
7.7.3 初始回压对节流阀开度控制的影响 |
7.7.4 不同井底压差对节流阀开度控制的影响 |
7.8 气—钻井液流动中起下钻对波动压力影响 |
7.8.1 钻杆运动速度 |
7.8.2 起下钻中井筒压力传递规律 |
7.8.3 工况对波动压力影响 |
7.8.4 气侵率对波动压力影响 |
7.8.5 管径对波动压力影响 |
7.8.6 钻杆长度对波动压力影响 |
7.8.7 钻井液密度对波动压力影响 |
7.8.8 起下钻速度对波动压力影响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6)碳酸盐岩地层重力置换气侵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气侵计算模型 |
1.1 井筒气液两相流动计算模型 |
1.2 井底进气流动模型 |
(1) 重力置换气侵 |
(2) 欠平衡气侵 |
1.3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1.3.1 边界条件 |
1.3.2 初始条件 |
1.4 求解步骤 |
2 重力置换气侵钻井参数变化特征 |
2.1 井底压力变化 |
2.2 泥浆池增量变化 |
2.3 井筒不同深度含气率变化 |
2.4 井口回压对重力置换的影响 |
3 重力置换气侵转变欠平衡气侵特征 |
3.1 井底压力及泥浆池增量变化 |
3.2 井底含气率变化 |
4 结论 |
(7)中原油田低渗透衰竭油藏泡沫钻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步骤 |
第二章 泡沫钻井液流变性研究 |
2.1 泡沫钻井液的流变性 |
2.1.1 泡沫流变性 |
2.1.2 泡沫质量 |
2.1.3 泡沫的重度 |
2.1.4 泡沫速度 |
2.1.5 泡沫在环空的静液压力和摩擦压耗分析 |
2.1.6 环空压力的解析解 |
2.1.7 环空泡沫摩擦系数 |
2.1.8 携岩 |
2.1.9 泡沫稳定性控制 |
2.1.10 泡沫静液柱压力 |
2.1.11 钻头压降 |
2.1.12 立管压力 |
2.1.13 钻具内泡沫摩擦系数 |
2.1.14 泡沫钻井水力设计实例 |
2.2 泡沫钻井循环流程及流程配套 |
2.2.1 注入系统 |
2.2.2 回流系统 |
第三章 泡沫钻井施工工艺技术 |
3.1 钻具 |
3.2 钻头 |
3.3 井口 |
3.4 施工作业 |
3.5 作业程序 |
第四章 现场试验及应用效果分析 |
4.1 现场试验 |
4.1.1 XX-1 井泡沫钻井 |
4.1.2 XX-2 井氮气/泡沫钻井 |
4.1.3 XX-3 井泡沫钻井 |
4.2 应用效果分析 |
4.2.1 综合效益分析 |
4.2.2 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欠平衡钻井井口回压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井口回压控制技术及理论的发展现状 |
1.2.2 气液两相流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回压对环空气液两相流动特征的影响 |
2.1 井口回压控制原理 |
2.1.1 井口回压的产生 |
2.1.2 节流阀工作原理 |
2.2 环空气液两相流动基本描述 |
2.2.1 环空气液两相流基础流型 |
2.2.2 两相流的基础参数 |
2.2.3 漂移流模型特征参数 |
2.3 欠平衡随钻气侵过程中气液两相流动特征 |
2.3.1 随钻气侵过程中环空内可能出现的流型 |
2.3.2 欠平衡钻井井筒推荐流型 |
2.3.3 气液两相流流型判断及空泡率的计算式 |
2.4 垂直环空井筒气液两相流稳态模型的建立 |
2.4.1 气液两相流基本方程建立 |
2.4.2 稳态气液两相流控制方程组 |
2.4.3 辅助方程 |
2.5 环空稳态气液两相流动特征的计算分析 |
2.5.1 环空稳态气液两相流动模型求解方法 |
2.5.2 基础数据及计算程序 |
2.5.3 模拟计算及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井口回压控制井底负压值 |
3.1 井底负压值的设计 |
3.1.1 设计依据 |
3.1.2 设计思路 |
3.1.3 欠压值与速敏的关系 |
3.1.4 欠压值与井壁稳定的关系 |
3.1.5 井口承压以及地面气液分离能力 |
3.2 欠平衡井底欠压值的控制 |
3.2.1 欠平衡钻井井筒压力分析 |
3.2.2 节流阀的调节 |
3.2.3 最大井口回压值的确定 |
3.3 不同类型欠压值的井口回压控制方法 |
3.3.1 恒负压值钻进 |
3.3.2 变负压值钻进 |
3.3.3 井口回压计算流程的设计 |
3.4 现场应用对比 |
3.4.1 恒负压值揭开产层 |
3.4.2 变负压值揭开产层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控制负压值所需井口回压的模拟计算 |
4.1 欠平衡随钻气侵模型 |
4.1.1 随钻气侵发生条件 |
4.1.2 欠平衡随钻气侵规律 |
4.1.3 欠平衡随钻气侵模型的建立 |
4.2 环空气液两相流瞬态模型的建立 |
4.2.1 控制方程组的建立 |
4.2.2 定解条件的建立 |
4.2.3 求解方法及计算流程 |
4.3 模拟计算 |
4.3.1 计算数据 |
4.3.2 计算程序 |
4.3.3 计算结果分析 |
4.4 现场实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欠平衡钻井回压计算分析软件 |
5.1 软件性能 |
5.2 主要功能及界面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9)钻井用井底负压发生器(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构和工作原理 |
2 使用方法 |
3 结论 |
四、欠平衡钻井合理压差的确定技术及在新疆油田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欠平衡钻井技术的应用和发展[J]. 黎明,黎鹏. 石化技术, 2019(11)
- [2]FN-14井开窗侧钻氮气钻井技术应用[J]. 崔灏,刘荆成,谢建安,陈松平,辛小亮. 能源与环保, 2017(05)
- [3]考虑有效膜压力的坍塌压力计算模型[J]. 陈颖杰,王宇,徐婧源,马天寿,韩雄,刘阳. 天然气工业, 2016(03)
- [4]徐深1气田欠平衡钻井优化设计[D]. 田野.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5]微流量地面自动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孔祥伟. 西南石油大学, 2014(03)
- [6]碳酸盐岩地层重力置换气侵特征[J]. 张兴全,周英操,刘伟,郭庆丰,崔堂波. 石油学报, 2014(05)
- [7]中原油田低渗透衰竭油藏泡沫钻井技术研究[D]. 刘德昌.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04)
- [8]欠平衡钻井井口回压控制技术研究[D]. 张文龙. 西南石油大学, 2014(02)
- [9]钻井用井底负压发生器[J]. 李国庆,李子丰. 石油钻采工艺, 2013(04)
- [10]应力状态对井壁失稳安全性的影响分析[J]. 欧焕农.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