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联合瓣膜置换术中血浆心钠素和内皮素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任恺[1](2019)在《新型全生物肺动脉带瓣管道与全生物人工瓣膜的临床前动物实验》文中指出心脏瓣膜病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与人口老龄化和先天性功能障碍有关。据统计2016年全世界约有40万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着人口老龄化,预计2050年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将达到85万。目前对于严重的瓣膜功能障碍,瓣膜置换术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目前全世界每年进行的瓣膜置换手术,大约55%的病例使用机械瓣膜,其余45%选择生物瓣膜。机械瓣多为金属材料制成,术后患者需要终身抗凝,并不适用于高龄等高危患者。生物心脏瓣膜(BHV)包括牛、猪或马的心包、牛颈静脉或猪心脏瓣膜,和机械瓣膜对比,其具有的特点为低血栓形成率,不需要终身抗凝,但普遍存在抗疲劳能力差,易于钙化等缺点。我国现存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约150万,每年新出生近20万,其中复杂先心病占30%左右,约有5-10%的病儿需要重建肺动脉才能获得根治。目前对于肺动脉的重建至今仍缺乏理想的材料和成熟的产品,人工带瓣管道可用于重建肺动脉,挽救患儿生命,提高手术效果。生物组织材料常用的有自体心包、异种心包、异种主动脉瓣等。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瓣膜手术患者的平均年龄有逐渐升高趋势,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已成为治疗心脏瓣膜疾病的一种新的选择,具有不开胸、无需体外循环、微创和恢复快等优点,生物心脏瓣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介入瓣膜存在长期耐久性欠佳等缺点,目前仅在高龄危重患者应用,其表面性能需要进一步改进。牛心包作为一种心血管外科手术修补用植入材料,经历40多年临床应用的考验,具有比其他人工修补材料更具方便经济、安全可靠、来源广泛等优点。近年来,利用化学改性后的牛心包组织材料制成的生物瓣,以其优异的耐久性表现成为人工生物瓣的主流产品。鉴于我们在新一代改良型无支架猪瓣设计和抗钙化生物心脏瓣膜研究取得的成果,联合研发了新型全生物肺动脉带瓣管道、全生物主动脉瓣膜,现需探索实验方法,拟观察新型牛心包生物材料的防钙化效果、理化性能、组织相容性的研究。建立可行的实验动物模型,并验证应用新型全生物管道及全生物瓣膜在实验动物体内行置入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研究目的:新型全生物牛心包材料,经过胰蛋白酶、去垢剂和改变渗透压去细胞处理、戊二醛(Glutaradehyde GA)交联鞣制及2.3丁二醇(butanediol BD)抗钙化改性处理后,经仿生外形结构设计,全牛心包覆膜,采用柔弹性瓣架,通过肺动脉瓣、主动脉瓣在羊体内的植入,观察其有效性及安全性。1.经去细胞处理、戊二醛交联鞣制及丁二醇抗钙化改性后生物材料的实验研究。2.新型全生物肺动脉带瓣管道的大动物试验。3.新型全生物主动脉瓣的大动物试验。研究方法:1.牛心包经过胰蛋白酶、去垢剂和改变渗透压去细胞处理,分别对GA处理、GA+BD联合处理及未经处理的去细胞牛心包材料行分组测定茚三酮实验,胶原酶消化实验,血浆蛋白吸附实验以及血小板黏附实验,以分别探讨新型生物材料的胶原交联度及血液相容性的影响。分别测定牛心包生物材料的急性全身中毒实验、亚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力学性能测定,观察新型牛心包生物材料的理化性能。将牛心包生物材料植入大鼠体内包埋8周天后取出行HE染色及茜素红染色,观察生物材料钙化程度。2.新型全生物肺动脉带瓣管道,经去细胞处理、GA交联鞣制及BD抗钙化改性处理后的牛心包,通过仿生结构设计,由近心端管道和远心端管道组成,近心端管道采用带有三叶瓣膜用聚酯缝线缝合而成。本试验拟在体外循环辅助心脏不停跳下对羊行肺动脉瓣置换术,植入14例带瓣管道,术后1、3、7、30、90、180天作为观察期。观察植入后动物的血流动力学性能(血流速度、返流面积、跨瓣压差)变化、超声评估结构变化(瓣膜启、闭是否良好);观察植入后有无不良事件(动物的死亡、感染、行为异常情况);植入物周围的炎症反应:周围组织有无粘连、感染、坏死;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数量;人工生物管道及周围组织的病理改变;血栓形成:探查带瓣管道及主要脏器是否有血栓形成;溶血反应:观察红细胞形态、血红蛋白数量变化等;器官病变:心脏、肺、肝、肾、脾等形态学变化;瓣叶及管道的钙化情况及钙含量测定。评价新型全生物肺动脉带瓣管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3.新型全生物主动脉瓣,经去细胞处理、GA交联鞣制及BD抗钙化改性处理后的牛心包,采用柔弹性瓣架,再经仿生结构设计与缝制工艺制造而成。本试验拟在体外循环辅助下对羊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植入全生物主动脉瓣10例,1例对照组采用生物心脏瓣膜(美国,爱德华)。术后1、3、7、30、90、180天作为观察期。试验终点观察指标:评价观察植入后的有效性:植入后的血流动力学性能(血流速度、返流面积、跨瓣压差);植入后的结构变化(瓣膜启、闭是否良好)。评价植入后的安全性:不良事件:所有动物的死亡、感染、行为异常情况;植入物周围的炎症反应:人工生物瓣膜和周围组织有无粘连、感染、坏死;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数量;人工生物瓣膜及周围组织的病理改变;血栓形成:观察凝血变化,探查瓣膜及主要脏器是否有血栓形成;溶血反应:观察红细胞形态、血红蛋白数量变化等;器官病变:心脏、肺、肝、肾、脾等形态学变化;瓣环及瓣叶的钙化情况及钙含量测定。评价新型全生物主动脉瓣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1.牛心包经过去细胞处理、GA交联鞣制、BD抗钙化改性处理后,急性全身中毒实验、亚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未见明显异常。力学性能测定显示:GA+BD组牛心包断裂伸长率、抗拉负荷较GA组增大,抗拉负荷无明显差异。GA+BD组较未处理组茚三酮值均明显下降,较单用GA处理组茚三酮值进一步下降。牛心包经GA处理后,未消化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GA+BD处理后,未消化率进一步增加,其抗消化能力也进一步增强。GA组蛋白质吸附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再经BD处理后低于对照组。GA处理组血小板黏附率可明显下降,GA+BC组血小板黏附率较对照组低,但两者无显着差异。包埋实验结果显示,新型生物材料未见明显钙化灶,而对照组材料组织钙化明显。2.实验共完成14例全生物肺动脉带瓣管道的羊肺动脉原位植入实验,无意外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其中12例按照计划处死终止实验,2例仍健康存活。植入后瓣膜开启关闭良好,实验全程未出现严重狭窄和关闭不全。经胸超声心动图及血流动力学测定术后存活绵羊肺动脉瓣返流百分比、返流量、中心静脉压、平均主动脉压等指标与术前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和术前对比,植入后肺动脉瓣跨压差未见明显变化。除2例瓣叶钙含量升高,其余所有瓣叶、血管组织钙含量均小于10μg/mg。尸体解剖中各脏器均未发现明显的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随访过程中实验室检查和尸体解剖未发现明显血细胞破坏、肝肾功损伤、炎症反应等不良事件。组织病理检查未见明显异常。3.实验共完成9例全生物主动脉瓣、1例对照生物主动脉瓣原位植入实验。所有动物均按照实验方案进行了手术植入、术后喂养和数据采集。1只实验组动物在第167天意外死亡。对照组第172天意外死亡。其余动物正常存活至预期时间,按计划进行处死、采集数据和尸体解剖。植入后瓣膜开启关闭良好,实验全程未出现严重狭窄和关闭不全,最大跨瓣压差44.1mmHg,跨瓣压差平均为23.8mmHg。最大反流面积2.4cm2,平均为1.12±0.53cm2,未发现瓣周漏或其他异常。和术前相比,术后与实验终点左心室收缩压、左室舒张末压、有效瓣口面积、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实验动物植入的人工全生物心脏瓣膜瓣叶平均钙含量为2.01±1.02μg/mg,对照组瓣叶钙含量2.20μg/mg。实验动物植入的人工全生物心脏瓣膜瓣环平均钙含量为2.53±1.75μg/mg,实验组中1例瓣环钙含量最高为43.57μg/mg,对照组瓣环钙含量71.20μg/mg。尸体解剖中各脏器均未发现明显的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随访过程中实验室检查和尸体解剖未发现明显血细胞破坏、肝肾功损伤、炎症反应等不良事件。结论:1.本实验应用胰蛋白酶、去垢剂和改变渗透压去细胞处理、GA交联鞣制及BD抗钙化改性处理后的牛心包,通过测定牛心包生物材料的急性全身中毒实验、亚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未见明显毒性反应,力学性能测定良好。通过茚三酮实验,胶原酶消化实验分析,牛心包生物材料的胶原交联度提高。而血浆蛋白吸附实验和血小板黏附实验则验证了处理能够提高牛心包生物材料的血液相容性。通过观察大鼠包埋后的HE染色及茜素红染色,能够有效降低牛心包生物材料的钙化程度。经GA及BD处理能够进一步改善牛心包材料的理化性质,有利于提高血液相容性和减缓钙化,同时对于GA及BD处理方法在进一步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本实验建立了体外循环辅助下不停跳的肺动脉置换的绵羊模型和实验方法,可用于新型防钙化肺动脉带瓣管道的实验研究,同时也为研发新型肺动脉瓣介入系统并进行在体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新型全生物肺动脉带瓣管道植入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具有良好的防钙化效果,术后6个月的随访数据说明该新型全生物肺动脉带瓣管道的动物植入手术是安全的,满足医疗器械植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要求,远期的植入后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3.本实验建立了体外循环下的主动脉瓣置换的绵羊模型和实验方法,可用于新型防钙化瓣膜的实验研究,同时也为研发新型TAVI的介入瓣膜系统并进行在体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新型全生物主动脉瓣植入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和不良事件,1例实验组意外死亡(考虑出血)。实验动物尸检研究均未发现各脏器明显的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结果表明该产品在常规抗凝强度下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除个别出现局灶钙化,该产品具有良好的防钙化效果。术后6个月的随访数据说明该新型全生物主动脉瓣的动物植入手术是安全的,满足医疗器械植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要求,远期的植入后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钟宏[2](2014)在《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过程中心肌保护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大多学者认为手术过程中心肌保护成为手术成功的关键。目前,已有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心脏不停跳手术有较好的心肌保护效果。本文就心脏不停跳手术对心肌保护效果做一综述。
杨胜壮[3](2014)在《心脏不停跳对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并左心室肥厚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对于心功能较差,特别是合并心肌肥厚的大心脏病人,手术风险大,死亡率高,大多学者认为手术过程中心肌保护成为手术成败的关键[1]。已有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冷晶体心停搏液结合浅~中度低温体外循环(CPB)是一种有效的心脏手术中心肌保护方法,并且已为很多医疗机构常规应用。然而,由于手术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对心肌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尤其是对大心脏、心功能差及术中阻断主动脉时间较长的病人,术后出现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严重心律失等并发症常明显升高,这也是导致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2]。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一直不断寻找更理想的心肌保护的办法,20世纪80年代,逐渐开始采取一种新的保护方法即在体外循环心脏跳动的条件下不阻断主动脉、不使用心脏停搏液进行手术,获得较理想的心肌保护效果。但是,至今对于心功能差并合并心肌肥者外科手术中心肌保护的还没有较具针对性的临床对比研究。本课题拟以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并左心室肥厚患者,将分别采用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及心脏停跳治疗,统计分析两组病人的相关指标和愈后情况作对比研究。目的探讨和评价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下行主动脉瓣置换(AVR)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合并左心室肥厚心肌保护的效果。方法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手术治疗主动脉瓣狭窄(AS)并左心室肥厚患者共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9例,采用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手术方式;对照组17例,采用心脏停跳手术方式,统计两组病人治疗相关指标及愈后情况,分别以下时间点:T1(转机前);T2(阻断主动脉30min);T3(开放主动脉30min);T4(开放主动脉1h);T5(术后6h);T6(术后24h)抽取静脉血检测肌钙蛋(Troponin I)和心肌酶(Myocardial enzyme,ME)血清浓度。结果经比较,两组病例在手术时间、体外循环转流时间和术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在多巴胺使用量和ICU停留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术后死亡3例,其中,心脏不停跳组1例,心脏停跳组2例;心脏不停跳组未出现严重低心排综合征,停跳组出现2例低心排综合征;不停跳组术后出现肾功能不全2例,停跳组1例。两组超氧歧化酶(SOD)血清浓度自转机后较术前均明显增高(P<0.01),以不停跳组增高明显,但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I(Troponin I)、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阻断主动脉后30min(T2)、开放主动脉后30min(T3)、开放主动脉1h(T4)都明显升高(P<0.01),术后6h(T5)、术后24h(T6)有所下降,但仍高于转机前(P<0.01),且心脏不停跳组血清浓度明显低于心脏停跳组(P<0.01)。结论利用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行AVR治疗重度AS并左室心肌肥厚,具有较好的心肌保护和临床效果。
邓盛[4](2013)在《单次和多次冷晶体血灌注在未成熟心肌保护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单次灌注和多次灌注高钾冷晶体血停搏液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60名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随机抽样,分成单次灌注高钾冷晶体血停搏液组(A组)和常规多次灌注冷晶体血停搏液组(B组),每组30名。于6个时点采颈静脉和冠脉血,检测心钠素(ANP),降钙素基因相关钛(CGRP),内皮素(RT-1)和肌钙蛋白(cTn-T),心肌酶。分别在心内操作开始和结束时剪取小块右房组织,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结构变化。应用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比较单次灌注高钾冷晶体血停搏液和常规多次灌注高钾冷晶体血停搏液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结果:单次灌注高钾冷晶体血停搏液组(A组)和常规多次灌注冷晶体血停搏液组(B组)术后心钠素,降钙素基因相关钛,内皮素,心肌酶均较术前增高,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电镜下观察两组心肌超微结构破坏也无明显差异。结论:采用冷血停跳液单次灌注,可达到与多次灌注同样的心肌保护效果。
谭伟,方海宁,吴锋耀,赖纪昌,罗又桥,许乃建[5](2008)在《中低温持续逆行灌注心脏手术的临床研究(附200例报告)》文中提出目的:评价在中低温持续逆灌心肌保护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常规建立体外循环,放置左心引流管,转机后阻断上、下腔静脉,阻断升主动脉并经冠状静脉窦持续逆行灌注氧合机血,不使用心脏停搏液,鼻咽温度降至中低温(26~27℃),心脏自主纤颤下行直视手术,心脏手术完毕复温至36~37℃后即可停机。结果:全组中有108例(54%)自行复跳,其余除颤1次者68例,除颤2次者18例,除颤3次者6例。早期死亡7例,死亡原因为低心排综合征5例,心脏破裂1例,肾功能衰竭1例。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中低温持续逆灌法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适用于大部分心脏手术。
冯震[6](2007)在《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心肌保护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已发表的有关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肌保护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收集国内已公开发表的有关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临床实验,以检测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为标准,对符合要求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项研究符合标准,分3类:先天性心脏病(ASD、VSD、PDA、PS)共5项研究、二尖瓣置换术共3项研究、双瓣置换术共3项研究,所有研究均未描述具体的随机方法,分配隐蔽和盲法。以肌钙蛋白Ⅰ(cTn-Ⅰ)为检测标准,对几个时间点比较,发现不停跳组cTn-Ⅰ在术后几个时间点均比对照组低。结论:现在研究结果显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王学锋[7](2007)在《合并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疾病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心脏瓣膜疾病是常见的心脏疾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是治疗瓣膜疾病最有效的方法,随着对瓣膜疾病的认识水平、瓣膜置换技术、心肌保护技术、体外循环技术、围手术期并发症防治水平以及瓣膜工艺水平等的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疗效有了显着提高,但对于合并巨大左室的重症心脏瓣膜疾病,手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仍明显较高,有关其远期疗效的报道也不尽相同。对于重症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术中心肌保护仍是心脏外科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在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多采用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的心肌保护方法,而由于传统观念影响,经冠状动脉直接顺行灌注的心肌保护方法在临床应用甚少。本研究旨在回顾分析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探讨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最佳心肌保护方法;随访分析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远期疗效和抗凝治疗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为临床回顾性研究,应用Microsoft Access XP数据库和SPSS 10.0统计软件,收集1996年1月至2005年4月我院157例合并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患者性别、病因、基础病变、手术类型、手术方式、所用瓣膜类型、心肌保护方式、体外循环转流时间、阻断主动脉时问以及手术并发症等因素对手术早期死亡的影响。第二部分为前瞻性研究,探讨采用不同心肌保护方法对2005年5月至2006年10月我院18例合并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心肌保护效果。全部选择男性病例,按不同手术类型随机分为两组:冷血冠状动脉间断顺行灌注(顺灌组)和冷血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逆灌组),每组9例。观察指标:临床疗效(包括并发症及早期死亡情况、心功能等级、超声检查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缩短指数),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血乳酸含量,心肌氧摄取率等。第三部分为临床前瞻性研究,采用门诊复查、电话随访和信件随访相结合的办法,对我院1996年1月至2005年4月实施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早期存活的146例患者进行远期疗效和抗凝治疗情况随访,并分析影响其远期存活率和疗效的危险因素,临床疗效评价指标有:心功能等级、病人对疗效的自我评价、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心脏超声检查主要评价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缩短指数等。研究结果:第一部分结果:1、合并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157例,早期死亡率为7.01%(11/157),明显高于同期非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组(p<0.05),后者早期死亡率为1.56%(21/1350)。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病人、病因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术前心功能Ⅳ级、左室舒张末期直径≥8.0cm、左室射血分数<50%或左室缩短指数<30%、双瓣膜置换、体外循环转流时间>130分钟、阻断主动脉时间>90分钟、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心肌保护组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早期死亡率升高,提示上述因素可能是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3、手术早期死亡原因分析显示,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分别为室颤、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室颤、心脏骤停死亡6例,占54.54%(6/11),为首位死亡原因。第二部分结果:1、18例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早期死亡2例,顺灌组和逆灌组各1例,其余患者治愈出院。两组患者体外循环转流时间、阻断主动脉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心功能恢复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心脏超声检查显示两组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均较术前缩小(p<0.05),而顺灌组术后左室功能恢复更好。2、两组患者阻断主动脉前血清CK-MB和cTnI浓度就比术前1天明显升高(p<0.05),阻断主动脉后进一步升高,到手术后第1天达到高峰,手术后第3天恢复到阻断主动脉前水平。顺灌组在开放主动脉10分钟和手术后第1天血清CK-MB和cTnI浓度低于逆灌组(p<0.05)。3、两组患者阻断主动脉40分钟心肌氧摄取率均明显降低,和阻断主动脉前比较差异显着(p<0.05),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开放主动脉10分钟心肌氧摄取率有所升高,但仍低于阻断主动脉前(p<0.05),顺灌组心肌氧摄取率略高于逆灌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患者阻断主动脉后动脉血和冠脉回血乳酸含量均较阻断前明显增加(p<0.05),顺灌组在开放主动脉10分钟时动脉血和冠脉回血乳酸含量低于逆灌组(p<0.05)。乳酸摄取率(负值)与乳酸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第三部分结果:1、远期随访125例,失访21例,平均随访3.29年,累计随访412人年。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主要并发症有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出血、栓塞和感染性心内膜炎。远期死亡10例,远期死亡率为2.43%病人·年,主要死亡原因为室颤和不明原因猝死。2、远期随访结果显示,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91.30%的患者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98.26%的患者自觉手术有效;双瓣膜置换手术后心功能Ⅲ—Ⅳ级比例高于二尖瓣置换组和主动脉瓣置换组(p<0.05)。心脏超声随访发现远期存活115例患者左室舒张末期直径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缩短指数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双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左室功能改善不如二尖瓣置换组和主动脉瓣置换组(p<0.05)。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术前左室功能低下、双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远期死亡率较高(p<0.05)。不定期检测抗凝水平的患者远期抗凝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1、合并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早期死亡率明显较高,但是其整体疗效仍较为满意。男性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术前心功能差、双瓣膜置换手术、体外循环转流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过长等是早期死亡危险因素。早期死亡的原因主要有室颤、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和多脏器功能衰竭。2、准确把握手术时机,良好的术中心肌保护,熟练而规范的手术处理,积极而合理的并发症防治是提高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早期疗效的关键。3、在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相比于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的心肌保护,采用冠状动脉顺行灌注手术后早期心脏功能恢复较好,心肌损伤减轻,心肌代谢维持较好,是一种方便、可行、效果良好的心肌保护方法。4、合并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远期疗效较好。男性病例、双瓣膜置换、术前心功能差是手术后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远期死亡原因主要有室颤、顽固性心功能衰竭、抗凝出血和感染性心内膜炎。不定期检测抗凝水平的患者远期抗凝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5、加强术后心功能支持治疗,积极防治术后心律失常,严格定期随访制度有助于降低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远期疗效。
陈存荣[8](2006)在《HSP70及其抗体在浅低温不停跳心脏二尖瓣置换术中的表达》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别检测不停跳下心脏二尖瓣置换术和停跳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心房组织及血清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差异,探讨浅低温不停跳下心脏二尖瓣置换术和中低温停跳下二尖瓣置换术的在心肌保护上的差异。方法:选择住院行不停跳心脏二尖瓣置换术患者17例(实验组)及行停跳下心脏二尖瓣置换术患者15例(对照组);两组中均为单纯风湿性心脏二尖瓣瓣膜病变患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患者心房肌的HSP70的表达和分布,并应用高清晰彩色病理图像免疫组化测量系统(HPLAS-1000)进行免疫组化图像分析,测定HSP70的平均吸光度(average optical density, AOD),同时作HE常规染色,观察心房肌的病理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的HSP70抗体水平。结果:(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可见对照组患者心房肌组织中HSP70的表达明显增强,HSP70几乎全部为胞浆性表达,未见核阳性颗粒。对照组平均吸光度值为(0.39±0.08),明显高于试验组(0.22±0.06)P均<0.05。(2)HE染色切片光镜观察:与实验组患者相比,对照组患者心肌细胞特异性肥大,排列紊乱,胞浆肿胀更加明显,染色颜色较试验组深,多呈褐色。(3)实验组血清HSP70抗体水平(7626.8±22476.2 ng/ml)显着低于对照组(11290.7±1987.9 ng/ml),P<0.05。结论:不停跳心脏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心房组织的HSP70表达上调的程度低于停跳下心脏二尖瓣置换术患者,细胞膜和溶酶体的受损程度相对较
冯旭,林辉,何巍,陈铭伍,覃家锦,周华富,郑宝石[9](2005)在《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联合瓣膜置换术中内皮素的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联合瓣膜置换术对心肌保护效果。方法 将 3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 (浅低温逆行灌注心不停跳组 )与对照组 (中度低温心停跳组 ) ,每组 15例 ,体外循环 (CPB)15 0min。于 6个时点采静脉血 ,检测血浆内皮素 (ET)。结果 转机后ET持续升高 ,逆灌开始 90min至CPB后与CPB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对照组阻断主动脉后 6 0min至CPB后与CPB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实验组与对照组转机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转机 6 0、90、12 0min ,主动脉开放 30min及CPB后对照组较实验组升高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联合瓣膜置换术减少了ET的合成及释放 ,可能具有较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冯旭,林辉,何巍,陈铭伍,覃家锦,周华富,郑宝石[10](2004)在《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联合瓣膜置换术中血浆心钠素和内皮素的变化》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联合瓣膜置换术对心肌保护的效果。方法 :3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 (浅低温逆行灌注心不停跳组 )与对照组 (中度低温心停跳组 ) ,每组 15例。体外循环 (CPB) 15 0min。于 6个时点采静脉血 ,检测血浆心钠素 (ANP)及内皮素 (ET)。结果 :实验组 :转机后 ANP持续升高 ,逆灌开始 6 0 m in至CPB后与 CPB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对照组 :ANP在阻断主动脉后 90 m in至 CPB后与 CPB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实验组与对照组转机前 A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转机 6 0、90、12 0 min、主动脉开放30 min及 CPB后实验组较对照组升高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实验组 :转机后 ET持续升高 ,逆灌开始 90 min至 CPB后与 CPB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对照组 :ET在阻断主动脉后 6 0 min至 CPB后与 CPB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实验组与对照组转机前 E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转机 6 0、90、12 0 min、主动脉开放 30min及 CPB后对照组较实验组升高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联合瓣膜置换术有利于ANP的合成及释放 ,减少
二、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联合瓣膜置换术中血浆心钠素和内皮素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联合瓣膜置换术中血浆心钠素和内皮素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全生物肺动脉带瓣管道与全生物人工瓣膜的临床前动物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一、生物心脏瓣膜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
二、人工生物心脏瓣膜钙化的机制研究进展 |
三、心脏瓣膜新材料研究发展趋势与进展 |
第一部分 戊二醛交联鞣制及丁二醇抗钙化改性后牛心包的材料学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新型全生物肺动脉带瓣管道的大动物试验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新型全生物主动脉瓣的大动物试验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实验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过程中心肌保护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与现状 |
2 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心肌保护的基本原理 |
2.1 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的解剖学基础 |
2.2 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的心肌保护机制 |
3 手术方法 |
3.1 CPB的建立 |
3.2 逆行灌注的基本方法 |
3.2.1 直视插管法 |
3.2.2 非直视插管法 |
4 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 |
4.1 适应证 |
4.1.1 心脏瓣膜病手术 |
4.1.2 先天性心脏病 (CHD) 手术 |
4.1.3 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 |
4.1.4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同时行瓣膜手术 |
4.2 手术禁忌证 |
5 心肌保护效果的评价 |
5.1 血液生化检查 |
5.2 心肌超微结构 |
5.3 临床表现 |
6 优缺点及解决办法 |
6.1 优点 |
6.2 缺点及解决方法 |
6.2.1 手术术野问题 |
6.2.2 排气困难问题 |
6.3 血尿问题 |
7 展望 |
(3)心脏不停跳对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并左心室肥厚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过程中心肌保护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 |
(4)单次和多次冷晶体血灌注在未成熟心肌保护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儿心肌酶的比较 |
2.2 两组患儿心钠素(ANP),降钙素基因相关钛(CGRP),内皮素(RT-1)的比较 |
2.3 两组患儿电镜的比较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
(5)中低温持续逆行灌注心脏手术的临床研究(附200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6)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心肌保护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一 论文: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心肌保护的系统评价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二 综述 |
正文 |
参考文献 |
三 致谢 |
(7)合并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疾病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合并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疾病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合并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疗效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不同心肌保护方法对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保护作用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合并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远期疗效随访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之一 重症心脏瓣膜病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之二 缺血预适应在心脏手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HSP70及其抗体在浅低温不停跳心脏二尖瓣置换术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HSP70 及其抗体在浅低温不停跳心脏二尖瓣置换术中的表达 |
中英文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二、综述 |
正文 |
参考文献 |
三、致谢 |
(9)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联合瓣膜置换术中内皮素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体外循环及心脏灌注方法 |
1.2.2 瓣膜置换术 |
1.2.3 血浆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
1.2.5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手术结果 |
2.2 ET在两组各时点的变化 |
3 讨 论 |
(10)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联合瓣膜置换术中血浆心钠素和内皮素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体外循环 (CPB) 及心脏灌注方法: |
1.2.2 对照组: |
1.2.3 瓣膜置换术: |
1.2.4 血浆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
1.2.5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手术结果: |
2.2 实验结果: |
3 讨 论 |
四、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联合瓣膜置换术中血浆心钠素和内皮素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全生物肺动脉带瓣管道与全生物人工瓣膜的临床前动物实验[D]. 任恺.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2]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过程中心肌保护研究进展[J]. 钟宏. 微创医学, 2014(04)
- [3]心脏不停跳对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并左心室肥厚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D]. 杨胜壮. 广西医科大学, 2014(10)
- [4]单次和多次冷晶体血灌注在未成熟心肌保护临床研究[D]. 邓盛. 桂林医学院, 2013(05)
- [5]中低温持续逆行灌注心脏手术的临床研究(附200例报告)[J]. 谭伟,方海宁,吴锋耀,赖纪昌,罗又桥,许乃建.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02)
- [6]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心肌保护的系统评价[D]. 冯震. 广西医科大学, 2007(10)
- [7]合并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疾病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D]. 王学锋. 第三军医大学, 2007(03)
- [8]HSP70及其抗体在浅低温不停跳心脏二尖瓣置换术中的表达[D]. 陈存荣. 广西医科大学, 2006(02)
- [9]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联合瓣膜置换术中内皮素的变化[J]. 冯旭,林辉,何巍,陈铭伍,覃家锦,周华富,郑宝石. 广西医学, 2005(02)
- [10]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联合瓣膜置换术中血浆心钠素和内皮素的变化[J]. 冯旭,林辉,何巍,陈铭伍,覃家锦,周华富,郑宝石.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4(06)
标签:内皮素论文; 体外循环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论文; 心脏瓣膜手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