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伴早期肝硬化的临床诊断

慢性乙型肝炎伴早期肝硬化的临床诊断

一、慢性乙型肝炎伴早期肝硬化的临床诊断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冯家立[1](2021)在《血清甲胎蛋白和异常凝血酶原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原发性肝癌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肝细胞癌约占原发性肝癌的85%~90%[1]。在我国,罹患肝癌的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14.1%,根据欧洲肝脏研究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和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AASLD)的现行指南,对于早期HCC患者采用肝脏切除或移植以及射频消融术等治疗手段,可以将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到70%[2-4]。但是,大多数的肝癌患者往往在肝癌的晚期才被发现,治疗手段往往局限于姑息治疗,中位生存率小于一年,因此肝癌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目前,临床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手段主要有影像学检查和血清生物标志物。这些诊断手段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血清标志物有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s,AFP)和血清维生素K缺乏诱导蛋白(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ntagonist-Ⅱ,PIVKA-Ⅱ)。血清AFP检测是最先应用于肝癌检测和诊断的血清标志物,在临床的早期应用中,由于肝癌的早期诊断较少,中晚期肝细胞癌的病例较多,这使得AFP能从更多的肝癌患者中检出浓度升高,导致AFP的灵敏度可达72%~87%[5]。但随着肝癌的诊断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早期肝癌患者能够被较早的发现,导致AFP在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有所下降。另外,在一些良性肝病和一些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中也可见AFP的升高。因此,AASLD和EASL已不再将AFP作为肝细胞癌的诊断和筛查必备指标[6-9];PIVKA-Ⅱ是近几年应用于临床的肝细胞癌血清标志物,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文献报道,在AFP阴性肝细胞癌患者中,PIVKA-Ⅱ诊断肝细胞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可达0.86[10]。因此,PIVKA-Ⅱ似乎表现出比AFP更加优秀的应用前景,但是PIVKA-II是近些年才被批准进入中国市场,基于中国人群的研究数据较少,尽管现有的研究表明其诊断价值优于AFP,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去证实。AFP尽管有很多的不足与缺陷,联合其他指标进行检测可能是增强其敏感度的手段。因此,PIVKA-Ⅱ与AFP联用诊断肝细胞癌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PIVKA-II在AFP阴性肝细胞癌中的应用价值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目的分析AFP和PIVKA-II在各组中的表达差异和阳性率差异评价其作为生物标志物的价值,通过ROC曲线评价AFP和PIVKA-II作为生物标志物的诊断HCC的效能以及在AFP阴性肝细胞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患者和体检人群的临床资料,纳入肝细胞癌患者107例(肝细胞癌组),肝硬化的患者75例(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5例(慢性乙型肝炎组)和71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对各组患者的血清AFP和PIVKA-Ⅱ结果进行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各组间AFP和PIVKA-II表达水平及阳性率差异比较:AFP在肝细胞癌组表达水平和阳性率高于其他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慢性乙型肝炎组和肝硬化组AFP表达水平和阳性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IVKA-II在肝细胞癌组中表达水平和阳性率高于其他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在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和健康人群组三组间表达水平和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FP和PIVKA-II单独使用以及联合使用的诊断效能:AFP与PIVKA-II联合使用AUC面积最大(AUC=0.946),单独使用AFP的AUC面积最低(AUC=0.8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和PIVKA-II联合使用,敏感度可提升到88.79%。3.以临床常用的20 ng/ml和40 m Au/ml分别作为AFP和PIVKA-Ⅱ诊断HCC的临界值进行敏感度特异性分析,单独检测PIVKA-Ⅱ相较于单独检测AFP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PIVKA-Ⅱ联合检测,当任意一项指标为阳性时判断为阳性,可以显着提高诊断试验的灵敏度(p<0.05),当两项指标均为阳性时判断为阳性,可以显着提高诊断试验的特异性(p<0.05)。4.PIVKA-II在AFP阴性肝细胞癌高危人群筛查中的应用价值:PIVKA-II表达水平和阳性率在AFP阴性HCC患者和AFP阳性HCC患者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IVKA-II阳性率在AFP阴性HCC组中均高于LC组和CH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AFP阴性HCC组PIVKA-II水平明显高于AFP阴性LC组和CHB组,而AFP阴性LC组和AFP阴性CH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PIVKA-II的临界值(Cut-Off值)为53 m Au/ml时,PIVKA-II在区分AFP阴性HCC患者与LC患者和CHB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42(95%CI:0.885-0.976),敏感度为85.71%,特异性为98.85%。结论AFP和PIVKA-Ⅱ是诊断HCC有效的肿瘤标志物,PIVKA-Ⅱ灵敏度特异性好于AFP。在日常临床应用中可联合检测AFP和PIVKA-Ⅱ,针对不同人群采用不同的联合检测方案提高诊断试验的灵敏度特异性,减少临床诊断的漏诊率和误诊率。在AFP阴性肝细胞癌诊断的应用中,PIVKA-II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和诊断价值,有利于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

何丹青[2](2021)在《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在体实验无创诊断肝纤维化及治疗后随访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HBV感染后有30%的患者会出现肝损害导致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晚期出现失代偿性肝硬化。早期并准确评估HF程度,可以指导临床有效用药使HF甚至早期肝硬化逆转。因此,本研究第一部分旨在探讨超声实时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two-dimensional shear wave elastrography,2D-SWE)以及实验室基于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wave-number domain attenuation coefficient,W-Ac)在体诊断HF分期的价值,并对二者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研究。探索W-Ac诊断HF的潜能。第二部分旨在探讨利用2D-SWE联合HF血清学指标在监测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接受HBV相关肝病治疗的住院患者64例为HF组,且住院期间行肝脏穿刺活检,男性37例,女性27例,年龄22~69,平均年龄(42.10±11.58)岁。其中METAVIR病理学显示F1 23例,F2 16例,F3 15例,F410例,进一步分为F1+F2为肝纤维化组,F3+F4为肝硬化组。另选30例F0为正常对照组。于肝穿刺前先采用法国Surpersonic Imagine公司的Aixplorer型Shear Wave TM实时剪切波弹性超声诊断,选择SC6-1凸阵探头,中心频率为1~6 MHz,于肝包膜下缘1~2cm测量杨氏弹性模量值。同时使用VINNO7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X4-12L线阵探头,中心频率为10MHz,成像深度6cm,焦点设在3cm处,能够输出所有患者的射频(post-beamforming radio frequency,PRF)数据。然后采集PRF数据;根据PRF数据采集点定位,超声检查后2小时内行肝脏穿刺活检。超声选择肝组织近场回声作为参考信号,以其远场肝脏为感兴趣区域,计算肝组织的W-Ac值。将2D-SWE测值及PRF数据W-Ac数值与肝组织活检METAVIR病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绘制两者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比较二者诊断效能。另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就诊并接受恩替卡韦治疗CHB代偿期肝硬化患者50例为研究组,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5~69(43.10±11.48)岁,平均BMI(24.07±3.38)kg/m2。HBV相关肝病的病程6.8年(6~15年)。同时选取同期未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的性别、年龄、BMI等相匹配的CHB代偿期肝硬化患者5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保肝和基础抗病毒治疗,研究组同时给予恩替卡韦0.5 mg,1次/d,治疗48周为实验终点。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HF血清学指标及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变化,并分析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与HF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随着HF程度进展(F0-F4期),肝脏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值随之升高。2.正常对照组的整体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值均明显低于H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组及肝硬化组各组间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HF不同病理分期和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r=0.867,P<0.001;r=0.796,P<0.001)。4.2D-SWE诊断HF的ROC曲线分析显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urve,AUC)为0.960,截断值为0.12253时,敏感性为0.806,特异性为0.930。W-Ac技术诊断HF的ROC曲线分析显示,AUC为0.890,截断值为0.12212时,敏感性为0.706,特异性为0.830。2D-SWE与W-Ac诊断HF的诊断效能比较,2D-SWE诊断HF的诊断效能高于W-Ac,且HF分期和杨氏弹性模量值之间的相关性大于HF分期和W-Ac之间的相关性。5.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CHB48周后,两组肝功能,HF血清学指标及杨氏弹性模量值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两组间比较研究组HF血清学指标及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杨氏弹性模量值与HF血清学指标水平呈正相关性(r分别为0.50、0.48、0.38、0.51,P均<0.05)。结论:1.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诊断HF各组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2D-SWE技术可用于诊断HF且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2.PRF是实验室在体实验的一种新方法,即波数域衰减系数测量法。W-Ac值诊断HF各组具有比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在临床实践中,W-Ac具有在体无创诊断HF的诊断潜能。3.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值均与HF的METAVIR病理分期有显着相关性,但是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诊断HF各组的诊断效能优于W-Ac。4.2D-SWE联合HF血清学指标在监测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随访中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焦红彬[3](2020)在《AFP在原发性肝癌不同因素分层诊断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探讨原发性肝癌不同标准分层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原发性肝癌的精准诊断提供参考。2通过检测原发性肝癌不同分层诊断患者的AFP表达水平,以此进一步明确AFP在不同标准分层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效率。方法回顾性选取2013年至2019年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初诊为原发性肝癌患者289例为病例组(已通过影像学检查或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并且尚未进行治疗的肝癌患者),同时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17例(HBs Ag阳性6个月以上的乙型肝炎患者)和肝硬化患者279例(已通过影像学检查或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肝硬化患者)为对照组。1根据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肝硬化临床分期、肝癌大小分型以及BCLC分期等标准分别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分层,比较各分层标准下不同组别在肝癌高危因素(年龄、男性、HBV感染、HCV感染、吸烟史、饮酒史、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的分布情况;2检测原发性肝癌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及肝硬化组中AFP的表达水平及其诊断阳性率(AFP>400 ng/m L为肝癌的诊断标准),初步明确血清AFP对于肝癌总体的诊断价值;3检测不同分层标准下原发性肝癌患者AFP的表达水平及其诊断阳性率,进一步明确AFP在不同标准分层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4通过ROC曲线分析得出AFP在不同标准分层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效率,并筛选出诊断效率较低的原发性肝癌;5 AFP诊断效率较低的原发性肝癌,采用ROC曲线分析AFP、CEA、CA-199和GGT四项指标联合诊断的诊断效能。结果1不同标准分层原发性肝癌的影响因素:1)将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作为分层标准中,不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原发性肝癌患者吸烟史比率和饮酒史比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两比较得出:Child-Pugh C级比ChildPugh A级原发性肝癌患者饮酒史比率显着性升高(P<0.0167);Child-Pugh C级较Child-Pugh B级原发性肝癌患者吸烟史比率明显升高(P<0.0167)。2)将肝硬化临床分期作为分层标准中,不同肝硬化临床分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感染HBV比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得出合并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均比无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感染HBV比率明显增高(P均<0.0167)。3)将肝癌大小分型作为分层标准中,具有不同体积大小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之间合并肝硬化比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得出小肝癌患者较巨块型肝癌患者合并肝硬化比率显着性增高(P<0.005)。4)将BCLC分期作为分层标准中,不同BCLC分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感染HBV比率和合并肝硬化比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两比较得出:BCLC D期较BCLC A期、BCLC B期和BCLC C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感染HBV比率以及合并肝硬化比率均明显增高(P均<0.0083)。2原发性肝癌组AFP水平和诊断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和肝硬化组(P分别<0.05和0.0167)。3比较不同分层标准下各组别AFP水平和诊断阳性率得出:1)肝硬化临床分期、肝癌大小分型和BCLC分期作为分层标准下,不同组别之间血清AFP表达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代偿期肝硬化和失代偿期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AFP水平较无肝硬化患者均明显升高(P分别为0.004和0.005均小于0.05);弥漫型肝癌患者较小肝癌患者AFP水平显着性升高(P=0.007<0.05);BCLC D期肝癌患者较BCLC A期肝癌患者AFP水平明显增高(P=0.009<0.05)。2)肝硬化临床分期和肝癌大小分型作为分层标准下,不同组别之间诊断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合并代偿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较未合并肝硬化患者显着增高(P=0.007<0.0167);弥散型肝癌患者较小肝癌患者增高(P=0.001<0.005)。4 ROC曲线分析表明:AFP对Child-Pugh A级、B级、C级原发性肝癌,代偿期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失代偿期原发性肝癌,巨块型肝癌,弥散型肝癌以及BCLC B、C、D期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较高(AUC均>0.7);对小肝癌和BCLC A期肝癌的诊断价值较低(AUC均<0.6,P均>0.05)。5通过ROC曲线分析四项指标联合对于小肝癌和BCLC A期肝癌的诊断价值,得出AFP、CEA、CA-199和GGT四项指标联合较单独一项指标诊断效率均有所提高(AUC为0.810和0.846,P均<0.0001)。结论1 AFP对于肝功能较差的肝癌、中晚期肝癌、体积较大的巨块型肝癌及肿瘤数目较多的弥散型肝癌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是AFP对于小肝癌和早期肝癌的诊断效率较低。2对于小肝癌和早期肝癌,建议采用AFP、CEA、CA-199和GGT四项指标联合诊断来提高其诊断效率。图2幅;表10个;参54篇。

黄香华[4](2020)在《肝硬度检测联合肝纤四项对乙肝肝硬化诊断价值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近年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硬化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患病人群数量庞大,肝硬化患者随着疾病的发展可进展为肝癌,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较大威胁。早期诊断是改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疾病进展及减少不良预后发生的关键。目前,肝硬度检测以其新型无创影像学诊断设备为基础,可在一定程度上获取患者的肝脏硬度信息,另外,肝纤四项检测亦可初步判定肝脏纤维化的情况。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肝硬度检测联合肝纤四项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7年7月至2019年3月住院的105例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基本信息及临床资料(年龄、性别、肝硬度值和肝纤四项值及传统超声表现和诊断情况)等进行回顾性整理分析。分别比较传统超声、单项肝硬度检测、单项肝纤四项与肝硬度联合肝纤四项检测的诊断效率,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肝硬度检测诊断率:105例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硬度3.4-75.0kPa,平均LSM(51.53±19.4)kPa;(2)肝纤四项检测:乙肝肝硬化患者HA(266.72±71.42)ng/ml;LN(57.27±10.14)ng/ml;PCⅢ(75.94±17.03)ng/ml;CIV(75.94±17.03)ng/ml。;(3)传统超声诊断:105例乙肝肝硬化患者经传统超声诊断共检出58例肝硬化,检出率55.24%;其中93例(88.57%)肝硬化患者肝脏切面形态欠规则;81例(77.14%)伴门静脉扩张;84例(80.00%)肝右叶扩张,78例(74.29%)肝左叶扩张;51例(48.57%)超声图像可见肝包膜不光滑;53例(50.48%)超声图像可见肝实质回声增强、增粗;49例(46.67%)超声图像显示肝实质回声欠均匀。(4)诊断效率比较:肝硬度检测联合肝纤四项检测的诊断效率明显高于传统超声、单项肝硬度检测与单项肝纤四项检查,且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均达显着差异(P<0.05)。结论:传统超声检查、肝硬度检测与肝纤四项检测均可为乙肝肝硬化的鉴别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三者之间检测效率不一,但总体诊断效率未达明显差异性。与以上三种检测方式相对比,肝硬度检测联合肝纤四项检测用于诊断肝炎后肝硬化及评估严重程度的临床效能更佳。

李芝蓓,邹静,曹丹,廖庆英,蒋吟啸,李浩田,魏士长,文建霞,马骁[5](2019)在《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伴肝硬化的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文献荟萃分析(Meta分析),系统评价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伴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明确联合用药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及EMBase等数据库,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4月,纳入关于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患者单用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患者联合应用安络化纤丸与恩替卡韦治疗),提取资料并评价方法学质量后,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涉及2 13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及Ⅲ型前胶原肽水平和Child-Pugh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目前的研究结果,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伴肝硬化的疗效显着,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随着相关临床试验数据的不断积累,还需进一步开展更多合理、高质量、大样本和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其疗效。

侯志君[6](2019)在《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发生率影响的真实世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基于真实世界研究的理念,旨在评估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发生率的影响,并探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5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照其接受中医辨证治疗程度的不同划分为中西医结合队列261例和西医队列260例,对两队列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HBV-DNA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sAg阴转率、抗-HBs阳转率、肝功能(TBiL、ALT、AST、ALB复常率)、肝组织病理学及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等进行分析研究,探讨长期中医药治疗在延缓乙型肝炎肝硬化中的作用。结果:1.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中位随访时间均为8年。两队列治疗5年肝硬化累积发生率为6.5%vs 11.9%,治疗7年肝硬化累积发生率为6.5%vs 13.5%,治疗10年肝硬化累积发生率为6.9%vs 13.5%,两队列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至随访终点,中西医结合队列有18例进展为肝硬化,西医队列有35例进展为肝硬化,两队列总体肝硬化发生率为6.9%vs 13.5%,有统计学差异(P=0.013);2.在治疗0.5年时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HBVDNA阴转率为64.4%vs55.76%,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治疗1年、2年、3年、5年、7年、10年时,两队列的HBVDNA阴转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耐药发生率为8.81%vs 19.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治疗5年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33.48%vs 24.43%,治疗7年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39.16%vs 24.28%,有统计学差异(P<0.05);至随访终点,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HBsAg阴转率为10.73%vs 6.54%,但统计学比较提示无显着性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抗-HBs阳转率为5.7%vs 3.5%,统计学比较提示无显着性差异(P>0.05);3.在治疗3年时,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ALT复常率为90.04%vs 80.77%,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队列治疗5年、7年、10年时两队列ALT复常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3年和10年时,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AST复常率分别为86.9%vs 77.3%、93.24%vs 81.2%,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5年、7年,两组队列间的AST复常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3年和5年时,中西医结合队列的ALB正常率为96.93%vs 90%、98.21%vs 94.6%,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7年、10年时,两组队列间的ALB正常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共有38例患者完成治疗前后肝穿刺组织检查,其中中西医结合队列20例,西医队列18例。治疗后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纤维化分期总改善率为45%vs 11.11%,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中医证候总体有效率为95.4%vs 83.1%(P<0.05);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在治疗3年、5年、7年和10年的中医证候积分差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6.基于基线资料的肝硬化发生情况的单因素分析,男性的肝硬化发生率高于女性(P=0.038),年龄≥40岁的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年<40岁的患者(P=0.012);HBV感染病程10~15年的肝硬化发生率高于0~5年的患者(P=0.007),HBV感染病程>15年的肝硬化发生率高于0~5年的患者(P=0.001);治疗前HBeAg阳性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HBeAg阴性患者(P=0.04);治疗前HBV DNA载量≥107的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HBV DNA≥载量103的患者(P=0.036);有HBV相关家族史的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无HBV感染家族史的患者(P=0.022),有饮酒史的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无饮酒史的患者(P=0.000);不同ALT水平之间的肝硬化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P=0.542);不同中医证型之间肝硬化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P=0.653);7.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95%CI:0.080-0.917,P=0.031)、年龄≥40岁(95%CI:1.001-1.050,P=0.040)、有HBV感染相关家族史(95%CI:1.335-4.327,P=0.006)、饮酒史(95%CI:2.477-11.174,P=0.000)、HBVDNA定量≥ 107(P<0.05)、HBeAg 阳性(95%CI:1.032-4.563,P=0.041)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中医辨证治疗是延缓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的保护因素。8.在接受中医药长期辨证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患者的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等指标,结果提示患者在接受长期中医辨证治疗期间,未出现病情加剧或恶化。9.药物频数分析显示,累积使用频率达到30%以上的中药包括炒白术、苍术、延胡索、茵陈、茯苓、炒山栀、六月雪、乌贼骨、制半夏9味;药性频数统计结果显示以寒性药为主,温性药和平性药次之,凉性、热性药物使用频率较低,热性药物使用频数最少;药味频数统计结果显示以苦、甘味药为主,辛味药次之;药物归属足厥阴肝经最多,其次是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和足少阴肾经。结论:1.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以降低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2.中西医结合治疗可相对提高病毒学应答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ALT复常率,显着改善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肝脏组织学和影像学,治疗安全性良好。3.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男性、年龄≥40岁、有HBV相关家族史、饮酒史、HBeAg阳性、HBV DNA定量≥107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生肝硬化的危险因素。4.导师陈建杰教授主张从“湿”论治慢性乙型肝炎,强调“清热化湿,顾护中州”的治疗原则,同时认为当以“和”为主,攻补兼施,不忘兼症,讲究用药剂量,用药平和轻灵。5.真实世界研究符合中医临床实际情况,可为评判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疗效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张涛[7](2019)在《恩替卡韦联合消胀方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消胀方治疗肝郁脾虚证乙肝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收集肝郁脾虚证乙肝后肝硬化患者9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恩替卡韦联合消胀方)和对照组(单用恩替卡韦),均观察12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HBV-DNA定量、细胞免疫、肝纤维化指标、APRI评分、FIB-4评分、Fibro Scan、肝硬化B超积分、肝硬化CT分级和肝纤维化、肝癌风险基因型(TNF-α基因型)的变化,评价消胀方治疗肝郁脾虚证乙肝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显着下降,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其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7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52%,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治疗后ALT水平明显下降,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其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AST水平在治疗后下降明显,治疗组AST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ALB水平稍有上升,而对照组水平稍有下降,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TBIL在治疗后有所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极其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的水平稍有下降,对照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水平稍有上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治疗后HBV-DNA水平显着下降,治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其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HBV-DNA转阴率为87.23%,对照组HBV-DNA转阴率为76.09%,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但是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治疗后NK细胞和CD8+T水平升高显着,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CD4+T和CD4+T/CD8+T水平均降低,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PCIII和LN治疗前后水平基本相同,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IV-C和HA的水平显着下降,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其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7.治疗组治疗后APRI评分明显下降,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组治疗后FIB-4评分显着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极其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疗效优于对照组,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治疗组治疗后Fibroscan(k Pa值)明显降低,肝硬化程度得到改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其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10.治疗组治疗后肝硬化B超积分和CT分级有所好转,对照组治疗后肝硬化B超积分有所升高和肝硬化CT分级未见明显变化,但是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1.治疗组肝纤维化、肝癌风险基因型(TNF-α基因型)有45例为GG型,2例为GA型,对照组均是GG型,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恩替卡韦联合消胀方能明显减轻肝郁脾虚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证候。2.恩替卡韦联合消胀方能促进肝功能的恢复,调节细胞免疫,抑制乙肝病毒复制。3.恩替卡韦联合消胀方能够减轻患者肝硬化的程度,能够明显改善肝纤维化指标、Fibro Scan和APRI评分。

朱瑞[8](2019)在《荣肝化纤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慢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荣肝化纤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慢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符合肝郁脾虚型慢乙肝肝纤维化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试验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单用恩替卡韦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荣肝化纤汤的加减方服用。两组各治疗48周,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各组的疗效指标(包括:中医临床证候评分、肝功能、肝纤维化四项、Fibrotouch、腹部彩超、乙肝五项)和安全指标(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凝血、空腹血糖、心电图、肾功能),比较两组疗效差别。结果:在改善中医临床证候评分、肝纤维化四项、腹部彩超以及Fibrotouch值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改善肝功能方面,两组均可有效降低转氨酶,但差异无显着性(P>0.05);HBeAg阴转率等方面,虽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但两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荣肝化纤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能够显着改善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评分、肝纤维化四项、Fibrotouch值、腹部彩超等指标,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阻抑肝纤维化进程,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赵康[9](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蛋白质组学差异性表达及肝纤维化无创诊断与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文中指出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最为常见的传染病,而肝纤维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至肝硬化的前期过渡阶段。对肝纤维化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控制、甚至逆转向肝硬化发展的进程。肝穿刺活检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但作为一种有创检测,临床上受到限制。本研究以肝穿病理为对照,研究临床常用无创诊断检测指标在不同纤维化分级的相关性、敏感性及诊断价值,同时分析各指标与不同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构建以多临床检测指标为变量的无创诊断模型,并探讨该模型对慢乙肝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在肝病不同阶段患者血清中某些蛋白及糖链发生特异性变化,与肝病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寻找与肝纤维化相关的血清蛋白质标志物成为研究的新热点之一。本研究利用iTRAQ联合LC-MS定量技术,以期望寻找与乙肝肝纤维化分级相关的蛋白质血清标志物。研究目的:(1)以受试者肝组织病理学为对照,探讨血清学指标、血清多花紫藤凝集素阳性Mac-2结合蛋白(WFA+-M2BP)、APRI指数、脾脏厚度、肝脏弹性指数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及诊断价值,筛选构建适用于乙肝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模型,并验证诊断模型的诊断效能。(2)根据中医证型进行分类,探讨血清学指标、WFA+-M2BP、APRI指数、脾脏厚度、肝脏弹性指数与各证型的相关性及其分布情况。(3)基于iTRAQ联合LC-MS定量技术,筛选出与诊断乙肝肝纤维化分级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研究方法:(1)收集2016-2018年我院行肝穿刺活检术、脾脏切除、肝移植术收集组织的慢乙肝患者共36例,同时收集健康人群10例。慢乙肝患者根据病理诊断分为四组:无肝纤维化组(S0-S1)12例、明显肝纤维化组(S2)9例、显着肝纤维化组(S3)8例、早期肝硬化组(≥S4)7例。研究各组常规血清检查、肝纤四项、WFA+-M2BP、APRI指数、肝弹指数、脾厚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评估其灵敏度、特异度并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ROC)。结合上诉指标相关性和诊断价值,筛选出S指数、ASPRI指数及FSM指数三种模型,并评估对肝纤维化不同分期的诊断效能。(2)根据中医证型分三类:肝胆湿热型13例、肝郁脾虚型11例、瘀血阻络型12例,分析常规指标、肝纤四项、WFA+-M2BP、APRI指数、肝弹指数、脾厚与不同证型的相关性。(3)基于iTRAQ联合LC-MS定量技术,对正常组和慢乙肝患者血清进行组间和组内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质。研究结果:1.PLT、WBC、中性粒细胞计数、PT%、FIB与肝纤维化分期呈负相关,而TBIL、DBIL、PT、APTT、HA、PIIINP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WFA+-M2BP、脾厚、弹性指数和APRI指数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显着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APRI指数、弹性指数、脾脏厚度、HA和PIIINP在判断显着肝纤维化AUROC值分别为0.968、0.922、0.954、0.854、0.971,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同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3.血清多花紫藤凝集素Mac-2结合蛋白在诊断显着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AUROC值分别为0.765、0.973,对早期肝硬化的诊断价值更高。4.S指数、ASPRI及FSM诊断模型对显着肝纤维化的AUROC分别为0.854、0.844、0.898;对早期肝硬化的AUROC分别为0.867、0.975、0.966,具有较高诊断价值较高,其中ASPRI及FSM诊断模型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更为突出。5.血小板、透明质酸、PIIIP、WFA+-M2BP、APRI指数、脾脏厚度、弹性指数在瘀血阻络型中水平明显高于肝胆湿热型和肝郁脾虚型;同时透明质酸、脾脏厚度、弹性指数、APRI指数在三种中医证型中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1。6.(1)实验共鉴定到的蛋白质组(Protein Group)为762个。对正常对照组与不同分级肝纤维化组进行比较均存在大量差异蛋白。(2)筛选与乙肝肝纤维化不同分级密切相关的差异蛋白并对其中部分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发现ATXN2、TUFM、ZNF407蛋白表达水平随肝纤维化分级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1)ATXN2在纤维化不同分级(S0-1、S2、S3、S4)含量分别为1.109、0.682、0.455、0.179;(2)TUFM在纤维化不同分级(S0-1、S2、S3、S4)含量分别为0.641、0.449、0.099、0.118;(3)ZNF407在纤维化不同分级(S0-1、S2、S3、S4)含量分别为0.641、0.449、0.099、0.118。结论:1.透明质酸、Ⅲ型胶原氨端肽、WFA+-M2BP、APRI指数、肝弹指数、脾脏厚度与乙肝肝纤维化分级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及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价值。2.血清WFA+-M2BP在诊断早期肝硬化的诊断价值较高;S指数模型、ASPRI模型和FSM模型在慢性乙型肝炎显着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临床价值较大。3.HA、PIIIP、WFA+-M2BP、APRI指数、脾脏厚度、肝弹指数与乙肝肝纤维化不同的中医证型存在显着相关性。4.基于iTRAQ联合LC-MS定量技术,ATXN2、TUFM、ZNF407蛋白有望成为诊断肝纤维化及分期的潜在蛋白质物质基础。

涂春华[10](2019)在《超声内镜、Fibroscan、声辐射力脉冲成像、APRI及其联合对早期肝硬化的评估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Fibroscan、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ARFI)、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to-platelet ratio,APRI)及其联合对早期肝硬化的诊断价值,并进一步分析Fibroscan替代胃镜(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EGD)或EUS预测早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4月住院确诊的慢性病毒性肝病患者322例,根据临床诊断分为慢性肝炎组和早期肝硬化组(Child-Pugh A级)。所有患者均行Fibroscan、ARFI、EGD、EUS、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采用Fibroscan测量肝硬度值(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ARFI测量肝脏声触诊组织定量(virtual touch tissue quantification,VTQ)、EGD及EUS检查食管胃底静脉有无曲张。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Fibroscan和ARFI进行分析,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对EUS、Fibroscan、ARFI、APRI分析并建立回归模型,采用ROC曲线下面积评估上述指标及回归模型对早期肝硬化的诊断效能,并进一步分析Fibroscan替代胃镜或超声内镜的可行性。结果:1.慢性肝炎组和早期肝硬化组之间性别构成、ALT、AST数值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但早期肝硬化组的年龄、LSM、肝脏VTQ及APRI均高于慢性肝炎组,分别为(47.3±11.7)岁vs(38.0±12.3)岁、10.4(7.8,17.3)kPa vs6.1(5.2,8.4)kPa、1.71(1.48,2.07)m/s vs 1.25(1.14,1.43)m/s和0.65(0.38,1.15)vs0.38(0.26,0.6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肝硬化组的白蛋白、血小板计数低于慢性肝炎组,分别为(44.8±4.3)g/L vs(46.8±3.6)g/L和(151.2±57.5)10^9/L vs(204.3±56.1)10^9/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普通胃镜检测下,早期肝硬化组的食管胃底静脉区张的检出率高于慢性肝炎组,为44.2%vs 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超声内镜检测下,早期肝硬化组的食管胃底静脉区张的检出率也高于慢性肝炎组,为76.7%%vs1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EUS、LSM、VTQ以及APRI诊断早期肝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分别为0.830、0.793、0.821、0.686,各自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67和0.893、0.663和0.833、0.779和0.793、0.715和0.567,其中后三项指标的最佳cut-off值分别为8.95kPa、1.465m/s和0.426。而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的联合EUS、LSM以及VTQ三项指标的回归模型诊断早期肝硬化的AUC为0.94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78和0.867。4.对LSM与VTQ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呈强的正相关,相关系数r=0.668(P<0.01)。5.以普通胃镜检查结果(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与否)为金标准,Fibroscan预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AUC为0.682,相对应的最佳cut-off值、敏感度以及特异度分别为14.6kPa、0.400、0.897。以超声内镜检查结果(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与否)为金标准,Fibroscan预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AUC为0.681,相对应的最佳cut-off值、敏感度以及特异度分别为8.85kPa、0.601、0.690。结论:1.ARFI、Fibroscan、APRI对早期肝硬化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诊断价值ARFI>Fibroscan>APRI,同时ARFI与Fibroscan呈中等强度正相关。2.联合EUS、Fibroscan和ARFI三项检查对早期肝硬化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能够提高早期肝硬化的诊断率,减少漏诊率。3.超声内镜在发现早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敏感性较普通胃镜高,Fibroscan替代超声内镜或胃镜预测食管胃底静脉区张的可行性不高。

二、慢性乙型肝炎伴早期肝硬化的临床诊断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乙型肝炎伴早期肝硬化的临床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血清甲胎蛋白和异常凝血酶原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对象
    1.1 肝细胞癌组纳入及排除标准
    1.2 肝硬化组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慢性乙型肝炎组纳入及排除标准
    1.4 健康人群组纳入及排除标准
2 仪器与试剂
    2.1 血液标本的采集、处理及保存条件
    2.2 血清AFP和 PIVKA-II的检测设备及试剂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4.2 各组AFP和 PIVKA-Ⅱ水平比较
    4.3 各组AFP和 PIVKA-Ⅱ阳性率比较
    4.4 血清AFP和 PIVKA-Ⅱ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HCC的 ROC-AUC比较
    4.5 AFP与 PIVKA-Ⅱ联合诊断的效能
    4.6 AFP阴性 HCC与 AFP阳性 HCC患者AFP和 PIVKA-II水平及阳性率比较
    4.7 AFP 阴性 HCC 组和AFP 阴性 LC 组以及CHB组之间表达水平和阳性率比较
    4.8 PIVKA-II在 AFP阴性肝癌高危人群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5 讨论
    5.1 AFP和 PIVKA-II在 HCC 组、LC 组和 CHB组患者之间的表达差异
    5.2 血清AFP和 PIVKA-Ⅱ单独及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
    5.3 PIVKA-II在 AFP阴性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综述 原发性肝癌血清诊断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在体实验无创诊断肝纤维化及治疗后随访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Abbreviations)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HF评估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1 患者血清学检查指标诊断HF
        2.2 计算机断层扫描和核磁共振成像评估HF
        2.3 超声检查诊断HF
        2.4 组织声学参数测量技术
    3 研究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诊断HF分期应用价值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检查方法
        2.3 病理学评估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3.2 对照组和HF组杨氏弹性模量织及W-Ac参数值比较
        3.3 正常对照组和HF各组之间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参数值比较
        3.4 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参数值与各组METAVIR病理分期的相关性分析及ROC曲线
        3.5 2D-SWE与 W-Ac诊断HF的诊断效能比较
    4 讨论
        4.1 2D-SWE技术及W-Ac技术诊断HF的理论基础
        4.2 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说明
        4.3 各组杨氏弹性模量值比较分析
        4.4 各组W-Ac值比较分析
        4.5 杨氏弹性模量值和W-Ac与 METAVIR病理分期的相关性及其诊断效能分析
        4.6 W-Ac及2D-SWE诊断HF的效能比较
        4.7 W-Ac方法的优缺点
    5 结论
        5.1 全文研究总结
        5.2 论文创新点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2D-SWE评价恩替卡韦治疗CHB疗效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治疗方法
        2.3 血清学指标监测方法
        2.4 2D-SWE监测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3.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指标水平比较
        3.3 对照组和研究组杨氏弹性模量值比较
        3.4 杨氏弹性模量值与HF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血清学指标及2-SWE随访EVT治疗后效果的理论基础
        4.2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4.3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学及组织学比较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影像学检查在评估肝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AFP在原发性肝癌不同因素分层诊断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AFP在原发性肝癌不同因素分层诊断中的作用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资料收集
        1.1.3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不同标准分层原发性肝癌的影响因素
        1.2.2 原发性肝癌患者AFP表达情况分析
        1.2.3 不同标准分层原发性肝癌患者AFP表达水平及其诊断阳性率
        1.2.4 AFP对于不同标准分层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率
        1.2.5 AFP、CEA、CA-199和GGT联合诊断小肝癌和早期肝癌
    1.3 讨论
        1.3.1 不同标准分层原发性肝癌的影响因素
        1.3.2 AFP对不同标准分层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肝癌免疫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2.1 肿瘤微环境的重要性
    2.2 肝癌免疫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成分
        2.2.1 髓来源抑制细胞
        2.2.2 肝星状细胞
        2.2.3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
        2.2.4 调节性T细胞
        2.2.5 M2型巨噬细胞
        2.2.6 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
    2.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4)肝硬度检测联合肝纤四项对乙肝肝硬化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实验方法
    2.3 评价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肝硬度检测结果
    3.3 肝纤四项检测结果
    3.4 超声检测结果
    3.5 乙肝肝硬化的诊断率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
    5.3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硬度检测及肝纤四项检测在慢性肝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伴肝硬化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1.1.2 研究对象:
        1.1.3 干预措施:
        1.1.4 结局指标:
        1.1.5 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策略
    1.3 文献资料提取与方法学质量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与筛选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ALT、AST、ALB及TBIL:
        2.4.2 Child-Pugh评分:
        2.4.3 HA、LN、Ⅳ-C及PC-Ⅲ:
        2.4.4 PTA:
        2.4.5 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
        2.4.6 安全性:
        2.4.7 发表偏倚:
3 讨论

(6)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发生率影响的真实世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样本量的计算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设计类型及队列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临床病例资料收集
        2.4 临床随访
        2.5 疗效指标及判定标准
        2.6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 病例纳入情况
    2. 两队列基线资料的分析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基线HBV DNA比较
        2.3 基线肝功能比较
        2.4 基线AFP水平比较
        2.5 基线肝脏组织病理学的比较
        2.6 中医证型分布
        2.7 病例随访情况
        2.8 抗病毒治疗情况
    3.临床疗效分析
        3.1 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病率
        3.2 不同基线特征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
        3.3 HBV-DNA阴转率
        3.4 HBeAg血清学转换率
        3.5 HBsAg阴转率
        3.6 抗-HBs 阳转率
        3.7 耐药的发生率
        3.8 肝功能主要指标比较
        3.9 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善情况
        3.10 中医证候学改善
        3.11 影像学改善率
    4. 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5. 安全性分析
        5.1 血常规正常率的比较
        5.2 肾功能正常率的比较
    6. 中药处方分析
        6.1 药物频数分布
        6.2 药物四气五味统计
        6.3 药物归经统计
讨论
    1 真实世界研究与中医临床研究
        1.1 真实世界研究的研究现状
        1.2 RWS与RCT的比较
        1.3 中医药临床研究与RWS
    2 长期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转归的影响
        2.1 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的自然史
        2.2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现状
        2.3 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生和诊断方法
    3 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
        3.1 中医病因病机转化
        3.2 中医辨证论治
    4 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4.1 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的影响
        4.2 不同基线特征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的关系
        4.3 HBV DNA阴转率
        4.4 HBeAg血清学转换率
        4.5 HBsAg阴转率和抗-HBs阳转率
        4.6 对生化学的影响
        4.7 对肝脏组织学的影响
        4.8 对中医证候学的影响
        4.9 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4.10 长期使用中药的安全性分析
        4.11 导师陈建杰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用药规律和临证经验
创新点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文献综述 中医药联合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3. 查新报告

(7)恩替卡韦联合消胀方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语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资料与方法
    1.病例来源
    2.病例选择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终止标准
    3.研究方法
        3.1 样本量估算
        3.2 分组与用药
        3.3 观察指标
        3.3.1 疗效指标
        3.3.2 疗效评定
        3.4 统计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1.基线水平比较
    2.观察指标分析
        2.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2 肝功能指标的比较
        2.3 凝血酶原时间比较
        2.4 HBV-DNA水平比较
        2.5 细胞免疫的比较
        2.6 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2.7 APRI评分变化比较
        2.8 FIB-4评分变化的比较
        2.9 FibroScan的比较
        2.10 肝硬化B超积分的比较
        2.11 肝硬化CT分级的比较
        2.12 肝纤维化、肝癌风险基因型(TNF-α基因型)的比较
三、讨论
    1.西医对乙肝后肝硬化的认识
        1.1 乙肝后肝硬化的形成机制
        1.1.1 肝星状细胞的激活
        1.1.2 细胞外基质的生成与降解
        1.2 乙肝后肝硬化与免疫的关系
        1.3 乙肝后肝硬化的西医治疗
    2.中医对乙肝后肝硬化的认识
        2.1 乙肝后肝硬化的病因病机
        2.2 .肝病实脾的理论依据
        2.3 消胀方的组方分析
    3.临床疗效分析
        3.1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3.2 肝功能指标的分析
        3.3 凝血酶原时间的分析
        3.4 HBV-DNA水平的分析
        3.5 细胞免疫功能的分析
        3.6 肝纤维化指标的分析
        3.7 肝硬化诊断模型(APRI和 FIB-4)的分析
        3.8 FibroScan的分析
        3.9 肝硬化B超积分与CT分级的分析
        3.10 肝纤维化、肝癌风险基因型(TNF-α基因型)分析
四.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 1.知情同意书
    附件 2.
    附件 3.
    附件 4.
    附件 5.研究综述:疏肝健脾法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的临床应用概述
        参考文献

(8)荣肝化纤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慢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研究内容及病例选择
        (一) 研究内容
        (二) 诊断标准
        (三) 入选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剔除标准
    二、病例来源
    三、研究方法
        (一) 试验分组
        (二) 治疗方法
        (三) 观察指标
        (四) 疗效评价标准
        (五) 统计学处理
    四、结果分析
    五、安全性指标
讨论
    一. 现代医学对慢乙肝肝纤维化的研究
        (一) 从不同角度看慢乙肝肝纤维化的本质
        (二) 慢乙肝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
        (三)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诊断
        (四)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治疗
    二. 中医对肝纤维化的研究
        (一) 肝纤维化的病名
        (二) 中医对肝纤维化病机的认识
        (三) 中医对肝纤维化的辨证
        (四) 专方加减、辨证论治
    三、荣肝化纤汤的组方原理和药物分析
        (一) 荣肝化纤汤的组方原理
        (二) 荣肝化纤汤的药物分析
    四. 荣肝化纤汤对治疗肝郁脾虚型慢乙肝肝纤维化的疗效分析
        (一) 显着改善患者临床证候
        (二) 改善肝纤维化指标,阻抑肝纤维化进展
        (三) 对患者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乙肝肝纤维化的现况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9)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蛋白质组学差异性表达及肝纤维化无创诊断与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和缩略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概况
    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及诊断
    2 传统中医对肝纤维化的认识及诊断
第二部分 乙肝肝纤维化相关检测手段与肝纤维化分级的相关性研究及无创诊断模型的建立
    1.材料
    2.资料与方法
    3.统计学分析
    4.研究结果
    5.讨论
    6.结语
第三部分 无创检测指标对乙肝肝纤维化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1.材料
    2.资料与方法
    3.统计学分析
    4 研究结果
    5.讨论
    6.结语
第四部分 乙肝肝纤维化不同分级蛋白质组学的差异性表达研究
    1 材料
    2 研究内容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语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个人科研论文情况
致谢

(10)超声内镜、Fibroscan、声辐射力脉冲成像、APRI及其联合对早期肝硬化的评估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入选标准以及排除标准
    1.3 病例筛选流程
    1.4 各项检查操作规范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以及各指标的比较
    2.2 超声内镜(EUS)与胃镜(EGD)在检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情况的比较
    2.3 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早期肝硬化诊断模型
    2.4 回归模型的诊断效能评估
    2.5 肝硬度值(LSM)与平均剪切波速(VTQ)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6 Fibroscan预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价值评估
3 讨论
    3.1 早期肝硬化诊断的重要性以及研究思路
    3.2 慢性肝炎组和早期肝硬化组的各项指标结果分析
    3.3 Fibroscan诊断早期肝硬化分期的诊断价值
    3.4 ARFI对于诊断早期肝硬化分期的诊断价值
    3.5 Fibroscan与 ARFI两者相关性分析研究
    3.6 APRI对于诊断早期肝硬化分期的诊断价值
    3.7 超声内镜与普通胃镜的区别
    3.8 EUS、Fibroscan、ARFI以及APRI评分诊断早期肝硬化的价值
    3.9 Fibroscan诊断早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无创评估肝纤维化的研究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慢性乙型肝炎伴早期肝硬化的临床诊断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清甲胎蛋白和异常凝血酶原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D]. 冯家立.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在体实验无创诊断肝纤维化及治疗后随访的应用研究[D]. 何丹青.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AFP在原发性肝癌不同因素分层诊断中的作用研究[D]. 焦红彬.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4]肝硬度检测联合肝纤四项对乙肝肝硬化诊断价值研究[D]. 黄香华. 长江大学, 2020(04)
  • [5]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伴肝硬化的系统评价[J]. 李芝蓓,邹静,曹丹,廖庆英,蒋吟啸,李浩田,魏士长,文建霞,马骁.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9(09)
  • [6]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发生率影响的真实世界研究[D]. 侯志君.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恩替卡韦联合消胀方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涛.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荣肝化纤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慢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D]. 朱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9]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蛋白质组学差异性表达及肝纤维化无创诊断与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D]. 赵康.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8)
  • [10]超声内镜、Fibroscan、声辐射力脉冲成像、APRI及其联合对早期肝硬化的评估价值[D]. 涂春华.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慢性乙型肝炎伴早期肝硬化的临床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